小学语文主题实践课

2024-05-08

小学语文主题实践课(通用6篇)

篇1:小学语文主题实践课

王长顺

听语文主题学习课时,我的脑海里总是翻滚着晋时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2月7日,与北京新学校研究院专家、林州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究会秘书长张贵栓老师一起来到横水镇中心小学,深入课堂进行调研时,这种思绪越发的浓了。

语文主题学习立意在“轻松、简单”上,这个轻松不只是学生学起来轻松,同样也讲究教师教起来轻松,两者都轻松了,才实现全方位的减负。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呼江丽老师的课堂,她从陕西榆林讲课回来,摇身一变,大有学者的风采,课堂的轻松、自如、得体那时再也无处挑剔,给人解开的迷津是如何进行低年级段识字教学。

读文划字,看图读词,用词造句。

一个字反复三读,不认识才怪呢?

在语文主题学习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的困惑,上次横水中心小学主持的全国在线交流,就有不少的教师发疑提难,尽管我们的老师对答如流,让问者豁然开朗,但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真正找到适合孩子的识字方法,且在课堂上运用自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呼江丽是一个善于啃硬骨头的人,她不停的钻研,不停的磨课,磨秀针的功夫让她悟出了学生学起来简单,教师教起来容易的秘诀,使用于课堂,果然功半事倍。

一幅老虎图,大家认出“老虎”;标音,出字,读音认字;看图说话,“老虎很凶猛”,老师一句“漂亮”,学生一脸美滋滋的样儿。

张贵栓老师在点评呼江丽老师这节整体预习课时说:“整体预习课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叫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读了这篇课文年之后,谁在啥地方干什么,套话套着说;第二,一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积累词汇,江丽这节课方法很多,也很好,但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识字环节都要围绕本课生字进行,不要把问题引向复杂。”

专家一点,阴霾散去。

再上新台阶,呼江丽有了必胜的把握。

休息十分,马上回来,我们聆听张芳芳《感悟生灵》整合阅读课的风采。

年轻是资本,素质是潜力。

一节课整合阅读4篇课文,学生还不时的把自己平日选来的分享给大家,容量真所谓是大。

二节跳读,一目十行的读,发现精彩语段反复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读出了感受,分享与大家:“《老人与海鸥》一课让我感觉到,动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智慧,只不过用的不是同一种方式,海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与留恋,它们盘旋翻飞,它们肃立不动,他们为老人守灵,都表现了海鸥与人一样有灵性。”

说,觉得道不明,就来了场课本剧。

课本剧,我知道横水中心小学最有实力,他们的艺体科一体化,他们的少年宫活动,课本剧演的是栩栩有生。

果然,演海鸥的扑棱着翅膀围在安详逝去的老人身旁,左右盘旋,旁白的解说让整个课堂出现一种共鸣的情感。

与课文共鸣,这就学到了家。

听了课,张贵栓老师深度解说“整合阅读”:

啥叫整合阅读课?就是整合教材的文章或者是整合从书中的文章,说透了就是你讲的那两篇都是教材中的课就是整合阅读课,如果都讲的是从书中的也可以说是整合阅读课。

比如说《老人与海鸥》和《最后一头战象》,都是教材,都是同一种写作方法,主题是一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一样的,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就叫整合阅读课。

专家就是专家,张芳芳说:“你这样一说,俺算是彻底明白了!”

都说“难得糊涂”,要我说就是难得明白。

事情就怕不明白,不明白就会纠结,不明白就不会进步。

所以我算是从糊涂中明白了一个事儿,就是爱课改的人都那么的爱着张贵栓老师。

梁玲玲说,一见到张贵栓老师就激动的话都语无伦次了。

这样动情,不能不去听听她的课。

我们与梁玲玲一同看长城,登泰山,一览祖国的大美山河。

几张图,几段话儿,看图读课文,读文悟写法儿。

概括写,远景也。

细微之处见近景。

一远一近,把长城的景致说个尽;一词一句,师生们的情绪在激扬,老师压抑不住,一首《长城长》声压群芳;学生毫不逊色,另立渠道,对联,名句一跃而上,真有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味。

同样的方法读《雨中登泰山》,不拘小节,读出近景,说出远景,一个小练笔――我们的学校,轻松简单完成40分钟。

张贵栓老师点赞说,这节基础阅读课能够体现简简单单,相对来说比较成功,想得太复杂了,设计的太复杂了,学生接受不了,精彩的就不精彩了。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讲语文主题课要有几个元素,首先,要有阅读主题,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上的是语文主题课,读两篇文章就得有个主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主题意识;其次是阅读数量,如果说这节课你还是讲了一篇文章,就不叫语文主题学习课,如何符合反三归一,最起码要有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

第三一定要有个阅读顺序,一定要先教材后丛书,在林州作一节语文主题学习课,都得知道1+1+1,第一个1是教材,第二个1是丛书,第三个1是推荐的同主题的同类文章,依托教材,紧跟教材,一定要把教材这个例子作用发挥好,讲一节课没有教材没人认可你。我感觉咱们这次期中考试考得好,主要是基础知识抓得好,阅读抓得好,好多地方,阅读抓得好,基础没抓实,成绩就下来了;第四,一定要有阅读效果,单就这三节课,江丽这节课就得考虑让学生学会字了没有,学会词了没有,一定要有检查效果的程序,也有必要提写提写,如果学生不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啥,出示的字也没学会,就没了效果了;芳芳和玲玲的课,在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这句话体会出了什么,从这个词我想到了什么时,就直言不讳地在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都觉得不辞虚行,又增长了很多语文主题学习的知识。

篇2:小学语文主题实践课

(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窦桂梅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构想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二)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一个样本。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本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要根据学情审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 1.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 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以“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一篇一篇教的僵化教学方式,以主题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 《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在全国小语界产生持续的影响,被专家学者和同行誉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流派之一。然而,主题教学源于实践、扎根一线,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日后深入探索。比如:怎样更好地运用主题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分阶段地建构和实现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怎样指导教师在实际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和策略时,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篇3:小学语文主题实践课

如何借校本研修平台, 优化教学方式, 变革学习方式, 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基于此, 我校在认真研读《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龙湾区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基础上, 结合市、区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相关要求, 实施开展基于文本解读以“课堂练习设计与优化”为主打项目, 助推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语文学科校本研修工作。

如何巧解文本, 基于学生学情, 找准课堂练习支点, 把准课堂练习时机, 用练习有效串起整堂课的语文教学, 成为我校语文组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为了达成目标, 我们进行了下面的“寻练”实践。

一、序曲———潜心学习求积淀

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 参与培训、学习更新新理念、促进自身修炼, 成为我们师者必修的一门功课。为给有效研修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石, 我们开展了基于学校层面的团队草根学习研究和基于专家层面的专业引领学习。

1. 基于学校层面的团队草根学习

根据“2012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工作的通知”精神, 学校规定一学期每位教师至少阅读相关教育专著一本, 撰写读书心得一篇。所推荐的教育专著诸如《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优秀是教出来的》《教育闲评》《不跪着教书》等。在教师阅读专著基础上, 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征文评比交流活动, 设定奖项, 通过兑现奖金的形式对认真参与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的教师进行奖励。下列读书心得也因此荣获了市区级奖, 例如, 《沟通, 恰似一朵七色花———再读〈孩子, 把你的手给我〉有感》《用自己的声音来歌唱———读〈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有感》《用爱聆听花开的声音———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轻功利?重发展?让教涯永葆青春的魅力》《阅读, 芳香之旅》等。据不完全统计, 一年来, 我校语文教师获奖19人次, 其中省二等奖1人次, 区一等奖5人次, 区二等奖7人次, 区三等奖6人次。

2. 基于专家层面的专业引领学习

首先, 我们针对语文学科能力的提升组织培训。教师对课堂练习的理解定位是开展“课堂练习的设计与优化”的先决条件。2011年9月28日、2011年12月7日、2012年4月20日, 我们分别邀请市区小语专家曹鸿飞老师和曹俊老师亲临现场做讲座指导, 以提升教师内涵。切实做好课堂练习的优化, 构建“以学为主”的生本课堂,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其次, 我们针对主题研修能力的提高组织培训。学校曾邀请张作仁老师给全校教师做《校本研修与课堂改进》《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模式》《基于学情调查的课堂作业研究》等专题讲座, 让教师明晰了:书面练习应随堂化, 课外练习应实践化, 课堂练习应多样化。他们还重点向教师们介绍了如何改进课堂, 如何提炼有价值的研修主题等内容, 为校本研修策划的有效实施做好铺垫。

除此之外,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多次要求他们结合自己所提炼的教学经验、教研经验开展专题讲座。这样的理论学习充实了教师们的知识储备, 对提高练习设计能力、开展主题研修活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奏鸣曲———精心研磨谋策略

继2010年上半年我校开展龙湾区现场磨课展示活动后, 我校的课例研磨流程逐步完善并形成了如下模式:理论学习—文本解读—观评课活动—调整设计—再次上课—再次反思—打造精品。根据此活动流程, 我校围绕“课堂练习的设计与优化”展开系列活动。

1. 比对新旧“标准”, 参悟课标精神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灵活课堂教学的准绳。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2011版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 深入地剖析理解2011版新课标与2001版课标的不同点, 探讨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落实课标精神等。通过撰写心得体会, 我们发现教师在参悟课标精神的过程中, 把握了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学科教育的要求, 认识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了解了学生认知和学习特点。这样更利于教师正确、科学、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活动, 在课程设计上做到规范、科学, 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高效;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进行更好地学习和完善。

2. 潜心解读文本, 把准练习目标

如何把握文本特点, 把准练习目标, 展开适宜的课堂练习, 开展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在。文本解读, 成为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精彩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 根据文本特点, 钻研教材, 了解编者意图, 开展组内磨“练”, 在合作共研中把准练习目标, 有助于课堂练习的优化。磨练习设计先磨目标, 有别于2010年刚开始的“磨课”活动。

例如, 六年级下册复习课《养花》课后的三道习题都是从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去设计的。于是我们就以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抓中心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复习训练点, 确定本课的练习目标如下:

(1) 抓“如此循环”和中心句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据词定义、联系上下文和运用事例来理解词语。

(2) 运用“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一句式来说一说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3) 抓住反问句体会表达方式的妙处, 并能学以致用。

练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调节的作用。如此准确定位练习目标, 是优化课堂练习的根本保障。

3. 深入文本内容, 找准练习支点

2010年, 我们的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在确定研讨课例之后, 上课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教案并进行课前说课, 组内其他教师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献计献策, 发表看法, 对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

但是, 我们认为这样的操作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设计, 但往往因为没有统一主题, 导致针对性不够。在课堂练习项目的引领下, 紧扣所研磨的学习目标, 展开再读文本, 找寻练习点活动更能凸显研修主题。所以, 在文本解读时, 我们根据学生要内化的知识点、文章的留白处等设计练习, 以此撬动整堂课教学。

由于各位教师共同参与了学习目标的研磨, 对教材都有过思考,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落实, 教材处理, 重、难点的把握上都能各抒己见, 从而讨论产生最佳练习点。在找寻“我是什么”练习点过程中, 二年级语文组教师紧扣“我会变”这一练习点以填示意图形式说“变”的主要内容, 例子如下:

这一练习点的设计, 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在说话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基于学生学情, 巧串课堂教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课堂练习常常是零敲碎打。基于学情, 以练习串起整堂课的教学, 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例如, 张海容老师《风筝》一课的教学, 根据学生们课前预学情况展开检查, 并紧扣贾平凹的“一流”语言巧设练习点, 整课练习以阅读日记的形式予以串联, 堪是巧妙。再如章新若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 由第五单元习作中的“导游词”迁移到“讲解稿”, 以“讲解词”串起了整堂课的教学。一堂课下来, 共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课堂中, 学生在填写表格中, 理清教学重点———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借助表格进行讲解, 以达到复述、背诵、积累文本语言之目的。在这个练习中, 教师先“扶着”学生掌握了形态各异的恐龙庞大家族的特点和这段话的表达方式, 了解总分句式的特点和“有些……有些……有些……有些……”的句式妙处, 使学生将课文中潜在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再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写写很多年后鸟类繁衍成的庞大家族, 指向阅读能力, 指向言语规律的迁移运用。

上列三个练习指向课文重点, 将以上的小练习串在一起就是一份完整的讲解稿, 这样的设计新颖, 可操作性强, 省却了学生课外复述、背诵、积累文本语言之劳苦, 达到了课外练习随堂化的目的,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协奏曲———精密组织促优化

为能使项目研究得以深度推进, 学校积极搭建平台, 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 为广大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支持, 拓宽教学研究途径, 促进项目的深入研究。

1. 组内磨“练”, 合作共研

备课组通过文本解读, 积极开展系列研磨活动。从磨目标开始, 到磨练习点, 同时研磨如何巧串练习。在此基础上, 围绕“课堂练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练习时机的选择、练习时间的把握、练习操练的反馈评价、练习目标的落实情况”等方面展开观议课活动。

为了促使组内活动规范而有序, 我们采取了检查跟进的方式助推“共研”效果提升。同时, 通过期末对教研 (备课) 团队考核、对组长工作进行考核, 激发教师们参与研修的热情。

2. 专家坐诊, 促进提升

备课组内教师的研讨热烈却缺乏专业的引领, 于是在备课组研讨的基础上, 学校选择典型的两个备课组在全校进行课例展示, 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把脉指导, 开展专业引领。在引领中专家针对教师们在实施课堂练习过程中的困惑予以指点, 并且引导明确下一阶段参与研究的方向。

为引发教师进行深度思考, 活动之后, 教师针对其中的一节课撰写评课稿, 围绕着练习设计与实施情况开展评论, 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3. 以赛促练, 优化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 各年级的备课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课堂练习设计—课堂教学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优化练习设计”等研修活动, 在主题研训活动中提升教师课堂练习设计的能力。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教师个人为主的优化课堂练习的设计评比, 举行以备课组团队整册优秀课堂练习的征集与评比, 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单元阅读目标落实为基点, 设计单元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可以针对某个环节, 也可以针对几个段落, 要跟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指向语文, 体现言语活动, 不同学段练习有所侧重, 倡导以练习为主线的阅读教学常态设计。

为抓好、抓实学科教研活动, 严格学科常规管理, 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将五月确定为教学展示月, 开展“红五月”教研节活动。活动参赛团队由3位成员组成, 分别进行课堂练习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展示, 课后围绕“课堂练习”进行议课。各教研、备课组以学校团队赛课为平台, 紧扣“课堂练习”, 在组内开展课例研磨。

在历时一个月的教研节活动过程中, 所策划的“组内课例研磨、校级团队赛课、学科教学展示、网络反思跟进”等活动, 提升了备课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用活教材的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了每位教师的才智, 有利于取长补短,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促进课堂练习成果的提炼和形成。

四、圆舞曲———寻练研修重提升

一分付出, 一分收获。一路走来, 我们语文学科项目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 在实践中摸索着, 在摸索中积累着, 在积累中提炼着, 共同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经历了一学年的系列研修活动, 我们受益匪浅, 感悟颇多。

1. 变革学习方式, 探寻课堂本真

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课堂中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教师的理念行为发生了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在努力践行这样一个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发现留给学生, 把提问交给学生, 把体验让给学生, 让课堂回归本真。

2. 优化课堂练习, 减轻课业负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语文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在优化课堂练习的实践中, 教师明白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的, 它应该像一条线, 串起整堂课,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3. 夯实校本研修, 提升教学能力

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 我们明晰了要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必须要基于任务驱动展开专题学习, 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寻找理论依据, 从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研究初期, 我们主要从“练习时间的把握、练习时机的选择、练习难易程度、练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在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后, 发现我们忽略了“学本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本位、学生本体”, 其关键问题在于对学情了解不够, 于是增加这个点继续深入展开研究。就这样, 我们的校本研修因问题展开, 在解决问题中又产生新问题。在螺旋式校本研修过程中, 教师们提高了认识, 提升了教学能力。

一路走来, 我们思考多多, 在后续项目实践研究过程中, 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继续深入开展系统的课程目标及文本解读。

2011版新课标与2001版课标的不同点亟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剖析。同时, 进行文本解读是关键。虽然我们在项目实践中也非常关注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但是系统地开展单元整体备课意识还不强, 所以在单元整体备课的基础上有必要开展单元练习设计尝试。

(2) 进一步深入开展基于学情调查的课堂练习优化。

一堂课下来, 既有学前练习, 又有学中练习, 还包括学后练习。因此, 基于学情的课堂练习优化必须要对学前练习进行科学的学情诊断, 对学中练习有准确的学情把握, 对学后练习开展积极地跟进。

(3) 巧解文本, 巧串练习, 找寻课堂练习精髓。

我们觉得一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也可以设计一个系统化的练习, 但是往往因为对单元整组教材的深入研究不够, 所以一单元课文练习下来, 常常是整体性不够, 关联性欠缺。因此, 将一课或一单元课堂练习形成整体, 将是我们在后续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努力方向。

回眸我们走过的“课堂练习”校本研修实践之路, 反思在“寻练”途中收获的点点滴滴, 我们深切体悟到在“学本课堂”理念引领下, 巧解文本, 追寻“课堂练习”精髓的重要性。我们相信, 基于“课堂练习”的小学语文主题化校本研修实践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丰.如何组织策划学校的研修活动[J].人民教育, 2007 (9) .

篇4:小学语文主题实践课

一、主题阅读课的开展更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在阅读材料、阅读方式、阅读时间上比较随意,主题阅读目的性明确,是立足教材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来展开。因此,主题阅读课是语文跨越式一个单元设计中的一部分,它可以是一个单元课文的延续,也可以是一个单元主题的深化。在主题阅读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不进行字、词、句的单向教学,而是通过和学生平等的讨论,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主题、归纳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手法,是单元设计中课文学习的延伸、主题写作的铺垫。总之,主题阅读课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更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学习方式,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强调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更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题阅读课有利于紧扣教材、深化主题

主题阅读是跨越式单元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一单元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主题阅读与习作以课标要求入手,紧扣教材,关注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原则。

新课标实验教材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围绕专题组织课文。以第六册教材为例,八组课文的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我们在设计主题阅读课的时候,就要围绕单元专题选择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三、主题阅读与习作课的开展有利于习作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有些单元课文所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个自然段的结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写作手法有明显的指向。我们在设计主题阅读课的时候,就可以紧扣写作训练目标展开。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是一组写景的文章,这些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这几个地方的美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设计此单元的主题阅读课时,我是这样操作的:先用填表的方式对单元4篇课文进行回顾,梳理出4篇课文的“写作内容、写作手法、文章结构”,总结出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结构或写作顺序展开的写作方法,再通过拓展阅读《秋雨》《夕照》《我爱秋天的校园》《秋天的树叶》进一步对写作方法进行强化。孩子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积累了好词佳句,写作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在下一节主题写作课时,写作就变得得心应手了。

篇5:小学语文主题实践课

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

黄吉

如今的一些小学语文课堂,因为缺乏完整、系统的探究和实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性和发展性需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而零打碎敲的个案开发,常常只视为新课程改革的点缀,难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大面积铺开,为此也无法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中一块难啃的骨头,阻滞并影响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脚步。

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通过开放教材、开放课堂,优化学习环境,充实学习资源,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的“主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心”,而“拓展”,则意味着开放,所以“主题拓展”,就是有中心地开放,在开放中体现意义的联结、情感的延续。一句话,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以下简称“主题拓展”)就是探讨以主题统帅全程、立体开放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

一.建立筛选机制,优化拓展方向

从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主题都应加以拓展和开发。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都可成为语文拓展主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其中包括:

1.语文课程的价值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面向何方的抉择,它规限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航道。

2.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必须考虑地方差异和教育资源等基本因素,尽管就某一文本而言,拓展主题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资选择的主题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为主题拓展必须要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而每一所在区域的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和管理资源不尽相同,因此,主题的确定和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用最节省的经费,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3、主体参与的适应性——筛选拓展主题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而且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学段及不同素质背景的学生,由于他们具备的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文化修养不同,显然主题拓展具有层次性、差异性。

4、主题选择的开放性——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主题,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都应是考虑的对象。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涵盖比较丰富、拓展时空比较宽泛的主题。

拓展主题筛选具体策略有:

1、“菜单式”筛选

针对同一文本,同一年段教师各自确立所要拓展的主题,并通过海报、板报和公开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实施构想,供学生自由选择。

如《秦始皇兵马俑》教学之后,年级组教师根据事先的学生拓展意向取样调查,结合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分别从历史遗存、地理环境、军事纵横、语言特色等领域确立拓展主题,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

2、“讨论式”筛选

学生可以自主提出意向中的拓展主题,通过对这些拓展主题的有效性和存在价值的讨论,经历思维碰撞和言语习得的过程,也同时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富有价值的主题。

3、“申报式”筛选

学生根据某一文本或内容,确立自己喜欢的拓展主题,有共同意向的4-7人组成拓展学习小组,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教师听取该小组的主题选择说明,综合考虑课题实施的具体条件,最后作出评估,或提出补充意见,或指出淘汰理由。

二.整合拓展途径,拓宽学习视野

虽然文本在我们手里只是一个凝固不变的产品,但是它仍然传达着作 者冷静睿智的观点、热烈深沉的情感、明白通达的态度,根据文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色彩,主题拓展发展思路应该因文而异,因需而异。

1.纵深式发展

文本学习往往不是直线式的、“一次性”的,我们可以从案例文本提供的信息去推衍、生成文本附加的、背景的、深层的、隐含的其他信息或类属信息,从而寻求更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悟,尽可能获取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广泛探求寻证——回归深化文本。如学习《大海中永生》,执教老师预见学生对课文的需求并没有满足,他们想了解更多的有关邓小平的事迹。于是,老师组织大家观看有关邓小平的影片,搜集阅读邓小平逝世后人们对他哀悼的新闻报道,让爷爷奶奶讲一些邓小平的故事,听歌曲《春天的故事》,还上书店买一些介绍邓小平的书。最后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粘贴”到教材上,他们对邓小平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对这一伟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2、横向式发展

由于同位文本之间意义、形式或情感上存在着链接,学生可以通过类推思维拓宽、扩大“个”的积累。并通过由此及彼、由彼及它的引导,使文本的意义和内涵多向度拓展延伸。横向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同位文本的搜集和整理,可以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吸引学生共同参加,提倡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体系,在相互的渗透中强化学科间联系、课内外整合。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同位文本拓展——整合创意表达。如《北京》,按方位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形象鲜明。但学生的方位感模糊,或缺乏相关的方位知识,如观看地图的常识等,文本学习中对方位知识的介绍就常常让执教老师觉得很费劲。如果留心与常识学科交流一下,将常识课中的相关知识点顺移,嫁接“藏宝图”活动系列(学习藏宝图、设计藏宝图、按图索宝、探宝惊险记等),荟萃《秋游景山》等文本的阅读,完成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布局图示或简介,水到渠成,也情趣盎然。3.互补式发展

教材中有些观点、理念与当今社会现实有距离,学生认同感不强,我们不能生硬地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强塞给学生,必须注意调整策略,科学引导,这也为开展主题拓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落花生》,学生并不完全认同文本倡导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确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已经不适应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基于学生的这样的认识,我们打破认知结构的同类延伸方式,将拓展指向多元互补的层面,通过对比、反差激活学生的思维或情感,推动学生认知点、认知能力的发展。互补式发展的流程为:形成文本观点——多元探寻求证——交流引发辨证。

还是《落花生》的学习,一改课尾印证式的拓展,而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经验世界中,聆听成功人士的生活箴言,实地感受大学生招聘现场的激烈竞争,征求身边长辈的多方意见,阅读失败、反面的生活写真,学生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积淀、形成了自身真切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回归课堂,让不同的思想、观点交流碰撞,教师严格奉行“非指导型教学”的原则,避免对课堂作出总结性定论,使学生出于获得一致、取得共识的愿望,全身心投入课堂,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真理越辩越明。

4、辐射式发展

即由于学生认知的欲望和需求,将文本学习链接到其它众多的信息组块与情景集合之中,通过与当前文本相关联的信息集中涌现,学生获得泛化的认知共鸣。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鲸》介绍的是鲸的生活习性,但围绕着“鲸”辐射而来的信息块,如生长环境、产业发展、挽救濒危行动等,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而辐射的中介也是多维的,网络、图书、影视、宣传手册、甚至于产业通报等,为学生的主题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个性泛化体验——集中汇报交流。

主题拓展基本途径的梳理,并不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绝对性、独立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彼此作用、共同活动而形成指向于主题拓展的链索系统。要保证主题拓展的顺利开展,教师还要注意将整个活动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

三.建立实践平台,创造个性空间

主题拓展的实施关键在于平台的构建,否则一切拓展止于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展示的空间,我们有必要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主题拓展支持性平台。

1.活动平台:借助诸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各种游戏性竞赛等经常化或非经常化的活动机制。积极开展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校园、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

第一,“读书节”活动,加强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诸如有关主题故事会、朗诵会、手抄报、专题展览等广泛的读书沙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第二,与少先队大队部的主题活动联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利用少先队开展游戏设计比赛活动开展联动:写游戏设计方案、给获奖的游戏取名字、撰写心得体会及采访主办机构等。

第三,通过修学远足、夏令营活动、小记者采风等引领学生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放飞心灵,健康成长;

第四,通过亲子共读、家庭藏书统计等促进家庭文化建设,让生活的角角落落弥漫翰香墨韵。

2、数字化平台:构建起新一代的校园、家庭、社会交叉互动的数字信息系统,为主题拓展的推进提供全新的教学平台。

第一,开辟电子阅览室,充实电子读物的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建立和发掘成品网络资源,加以利用。包括多媒体课件、BBS公告牌、邮件系统的共享。如《陈毅在梅岭》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入“陈毅纪念馆”,搜索陈毅元帅有关信息,在“陈毅纪念堂”向 陈毅献花致辞;

第三,定期调整校园网学生论坛主题,吸引学生就各类主题自由发表言论,交流见解,发展思维;建立主题拓展成果汇报主页,上载各类学生作品,以展示成果、激励学生。

3.校园平台: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延长图书室的借阅时间,开发班级和社区的图书资源,完善活动资源储备库。

第一,在教室的黑板上建立班级“拓展园地”,定期公布拓展的书目和拓展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

第二,在校园里开辟“学农基地”,与学农活动联动。编写学农札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流传。

第三,在走廊、草坪、宣传窗上悬挂读书箴言,在宣传窗上定期展出学生的拓展作品。将课题研究、成果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

4.社区平台:成立拓展教育组织机构,借鉴民警分片蹲点包干到户的形式,鼓励教师由学科专职走向专兼结合,将视角从狭窄的文本、校园转向社区、社会,熟悉校园周边环境,了解社区机构设施,积极引进优秀的校外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建立校园开放日,加强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包括接纳校外的有识之士加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使孩子们受到多方位、立体式、专业化的教育影响。

四.优化评价体系,增强拓展活力

相对于主题拓展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主题拓展评价也可以独立于以文本内容为主要考察对象、以笔试为主要考察手段的课堂评价,采用更为宽松和开放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形成对常规教学评价的补充和完善。

1、重视过程评价,把评价转换成一种引导的方式,放下了评价一直来只出现在过程结束阶段、只作结论性判断的架子,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吸收,使评价真正发挥它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诸如,建立拓展文本集,如《伟大的友谊》行将结束后,教师鼓励学 生围绕“友谊”为主题自主搜集篇目,经过三周时间的积累,学生搜集到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属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也有来自童话、故事当中的。当达到一定数量的篇目时,装订成册,设计封面,撰写前言,自编教材,极有意思。有学生在前言中写道:“友谊是一棵种子,它需要你我的呵护,尽管在它的成长过程中,不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坚信在阳光和细雨的滋润下肯定会茁壮成长。”接着,这个同学以自己亲身经历加以说明。虽然笔法稚嫩,但也求证了学生对友谊的理解、认识和渴望。

2、重视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并不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而是着眼于学习活动的适时总结和反思,积极地、深入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建立学习反思本,采用每周一记的方式,记录的内容主要有: 本周个人拓展学习大事记

优秀作品(作业)录入

学习反思

3、重视以展代评。广泛挖掘成果或个人展示的舞台,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社区阵地、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发挥学习园地、板报甚至走廊过道等公众性场合作用,鼓励学生勇敢地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成果。

篇6: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之感悟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3-9年级学生和高中极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普遍反映综合实践活动难教。如何使综合实践课也充满乐趣,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从创设情境入手进行探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如何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呢?如何使综合实践课变得如其它学科般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呢?经验告诉我,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才会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高潮。所以,再后来的教学中利用故事、问题、游戏等来创设情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中的《绿叶的梦》时,我设了一个抽奖箱,里面放在各种叶子的图片,抽中图片说叶子的名称并说出它的特点及作用。答对送一份精美的奖品,同时并以小组的竞赛形式进行,看一看哪一组的同学得到奖品最多为胜出,再全组同学进行奖励。通过游戏学生认识了不同叶子的有关知识,体会到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好知识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孔子学琴》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昔仲尼,师项橐”的故事:孔子东游途经莒国,却被年仅七岁的项橐拦住了去路,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孔子和项橐君子约定,互相出题,胜者为师。孔子先问:“天地人为三才,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这题目照理说是无解的。但是,项橐说:“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庄稼那时候都是种一茬,没有后来双季稻、三季稻。孔子当时十分震惊,这个回答他挑不出项橐一点毛病。接着项橐就问孔子:“人有多少根眉毛?”这个还真把孔子问住了,孔子就没有办法,只好按照刚才的约定,拜项橐为师。这个故事让我们很轻松地哈哈一笑之后领悟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无分长幼。一个真正把学习放在人生崇高位置的人,他一定会向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长的人去虚心学习,而不会过于在乎自己的年龄,在乎自己的地位,在乎自己的身份。这也就是《孔子学琴》这课的中心思想,同学们很轻松的就掌握了。

除了通过游戏和故事创设情境外,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也很有效。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能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

比如教学“我们家的猫”时,我事先下载了小猫玩耍的视频,上课时,我把视频通过电脑演示给同学们看,让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好象身临其境。当学生看完视频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猫可爱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从答:可爱我又问:“你们喜欢它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刚才你看到的猫的动作吗?”话音刚落,课室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吱吱喳喳说过不停,场面

难以控制。我只好在旁边听听他们说些,什么。有的说:“小猫在玩线团,玩鸡毛„„”有的说“在花盆上来回跳,把花都弄折了„„”有的说:“那只猫在睡大觉呢,他又起来捉蛇呢„„”就这样同学们把自己刚才看到的都表达了出来并且对猫的喜爱之情也表露了出来,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并对知识加深了印象。

上一篇:个人感触下一篇:高中毕业生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