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2024-05-19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通用11篇)

篇1: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引语】古诗词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心境 意境 意象

正文: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人们往往对唐诗、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修订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并基本上要求背诵。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

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用韵规律,让学生把感情和气势融入到韵脚中,也能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在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靠教师创设情境了。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篇2: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一、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词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尤其是重视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强化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仅是对文化的尊敬,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其次,促进学生语言领悟能力的提高。在中学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尤其是注重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其对诗词的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在诵读中进行欣赏,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从而珍爱自然,热爱生活。

最后,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学习和鉴赏古诗词能够领略其中的意蕴,能够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重视诵读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技巧和策略。诵读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有效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而有感情的诵读又能够增强感染力,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感知能力。古诗词的语言一般感染力较强,而且有着极强的审美价值,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音律美。因此,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当前,广大教师意识到了诵读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丰富的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包括教师范读、通过多媒体观看名家范读、鼓励学生齐读、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等。在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诵读的目的是在读中理解诗词的含义,不能走形式主义。同时要加强对诗词朗读技巧的指导,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风格诗词的意境之美。

其次,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进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诵读,是为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词的语言、形式和情境之美,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而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诗词之美在于不同意象的组合之美,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和想象的习惯,有助于挖掘诗词深层的情感和内涵,从而提高诗词学习的效果。

2.学会欣赏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规定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词的技巧,同时能够借助文本中的相关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学习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当学生学会诵读后还应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读读背背和机械记忆的方法,认为学习古诗词只要会背诵、默写即可。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古诗词的欣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学应紧紧围绕中考进行,使得古诗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语言积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诵读为基础,在指导学生读读背背的过程中了解诗词大意,并突破传统观念对诗词教学的要求,围绕某一条主线和几个能够产生联想的意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分析不同风格的诗词,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篇3: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整体感知,品味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 名家辈出, 名篇佳作卷帙浩繁, 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诗词的教学对现代中学生的心智成长至关重要, 它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发展智力, 陶冶情操。然而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成绩, 只要求学生会背诵会默写即可, 对诗词的意境、情感、写法不予过问。还有的教师以古文的教法来教学诗词, 逐字逐词地加以翻译, 这样就将诗词教“死”了。

那么,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让学生既能考出好成绩, 又能从诗词中获得美的享受呢?现谈谈我的三步教学法。

一、熟读成诵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朗读成诵, 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且, 诗词是抒情的, 直接诉诸情感, 又有节奏, 语短意长, 易于诵记, 使人百读不厌。因此, 古诗词教学中应把诵读作为基础。在诵读中要把握以下两个基本点。

1. 准确朗读。

“诗即音乐, 音乐即诗”, 可见音乐与诗是一对孪生姐妹。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 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在诵读教学中, 训练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尤为重要。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四言诗采用“二二”式, 例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五言诗采用式“二一二”或“二二一”式, 例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又如:“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七言诗采用“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 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又如:“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2. 有感情朗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 都在诗词中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情感。因而, 在诵读中要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阅历、抱负情感, 以及诗词的写作背景。例如, 读李白的《行路难》, 要了解李白少有大志, 以管仲为楷模, 想辅佐帝王, 成就伟业。二十四岁离蜀, 四十二岁供奉翰林, 两年后被迫离京。本诗就写于诗人离京之时, 掌握这些知识, 就能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就能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情感:怀才不遇的情怀, 在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 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二、感知诗意

优秀的古诗词, 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 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 纯洁心灵。诗词的语言精练形象, 在阅读中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对它们的理解学习不能逐字逐词地翻译, 这样就体会不到诗词所具有的丰富的意境。在学习中可借助以下手段来感受古诗词丰富的内涵。

1.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材中都配以注释, 在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中的典故、疑难词语, 为通畅地理解诗意排除障碍,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以学生为主, 教师只在必要时加以点拨, 以培养学生利用注释自主学习的习惯。

2. 借助想象体会意境。

联想和想象是学习古诗词不可或缺的手段, 诗词中所留下的广阔空间需要借助这些手段来填补。但是想象不是凭空而来, 而要依托文本, 把诗词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 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场景, 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自由驰骋, 从而深化对诗词语言的感悟。例如, 读“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可以想象出“雪压枝头, 犹如一团一团雪白的梨花”的美好画面。进而联想到“雪”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雪是洁白的, 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 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 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再如, 读“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两句, “真意”的内涵很大, 作者没有说出来, 给读者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应该汲汲名利, 不该在官场中玷污了自然的天性, 而应该回归自然, 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勃勃生机。

三、品味赏析

诗词的语言是鲜活的, 是有生命力的, 我们今天常常吟诵的都是诗词中的精品, 而其中被大众广为传诵的名句又是精品中的精品, 也是考试中考查的对象。因而锤炼语言、品味名句、鉴赏写作技巧也是诗词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感悟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对名句的品析已水到渠成, 缺乏的只是技法的指导。在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从内涵和写法两方面鉴赏。例如, 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沉舟”、“病树”自喻, 抒发诗人坎坷失意的情感, 同时也表达了个人沉沦不算什么, 社会总是进步向前, 未来肯定会更好的情怀。

篇4: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读写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2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文学价值吸引着学者为之花费毕生的精力。学习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古诗的语法与现代文的差别,造成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有难度,有压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习古诗的正确读写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一、初中古诗读写的价值

(一)古诗本身的魅力

古诗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从我们小时候所背的“人之初,性本善”到初中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这些都属于古诗。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也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古诗是一种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文化载体。古诗是中华民族文明最闪耀的明星,蕴含着古人无穷的智慧,学习它能提高民族修养以及荣辱感。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在古诗中了解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巧用读写结合,丰富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是针对初中学生提高古诗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正确的读写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古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熟读古诗理解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学习写作,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以及激发培养学习写作的兴趣。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也是初中语文普遍运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用的巧妙,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记载,在决定用“绿”之前,王安石还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这是最著名的关于诗歌炼字的佳话。“绿”字的好处就在于它兼有其他几字的动词含义,同时又具有关于春色的鲜明的视觉效果。教师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对学生进行“炼字”等方面的赏析训练。

二、农村初中古诗教学读写结合的方法

(一)融古诗于写作,添文章之文采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读写结合方法就是古诗引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能够出现在课本里的古诗,必定有其独特之处。这些古诗之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诗仙李白有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诗句无不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写作中恰当的引用古诗,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提升文章的整体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指定的佳句进行写作练习,这样做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写出来的段落有辞采典雅的效果。佳句写作就是将读写结合在一起的初级训练,效果非常明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对古诗运用的能力。对写作百利而无一害,是作文写作的良好基础。

(二)融古诗于写作,增内容之情境

古代人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就是古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它浓缩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人情。其中最能够展现当时社会面貌的就属杜甫的诗了,因此,能够理解杜甫诗中所表达的含义,也就能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把杜甫的诗作为写作题材来引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要依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适当引用。一般古诗诗句中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所处时代尽管不同,但其表达的思想情感若相似,都可以完全引用到文章中。但如果想要正确的引用诗句,学生就必须十分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思,否则将会出现引用错误或者是词不达意的情况。例如,《春望》中起首句“国破山河在”,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尽在眼前展现,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表达的淋漓尽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以物比喻人,把花鸟进行人格化,感慨于国家分裂、国事艰难,长安城的花鸟草木都要为之惊心落泪。通过花鸟两种事物来描写春天,更是写出了睹物伤情的情怀,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离别之悲、亡国之痛,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及热爱之情。

(三)融古诗于写作,拓学生之思维

古诗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有一定的思想暗含在古诗里面,白居易的《观刈麦》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欧阳修《卖油翁》的主题是熟能生巧,王安石《登飞来峰》则是抒发作者远大的志向……既然如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主题拟定作文题目,用这种方法拟定的作文题目,在写作时就可以将诗中的某句引用到文章之中,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古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拟定作文题目“我思念的朋友”,表达自己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恳切的思念,热诚的关怀。在对古诗读写结合训练时,不要求文章的篇幅要达到多少字,只要能将古诗运用到写作中就行。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融古诗于写作,阔想象之天地

对于要求扩展写的作文,就是将文章里边未提及的内容用自己的想象补上。将读写结合起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象补白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想象思维,大力提倡学生写出自己脑海中的事物。”是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爱因斯坦也说“知识固然重要,但却不能忽略想象力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则没有边际,想象力能促进知识进化,能概括世界的所有。”胡道明老师将“根据古诗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文章”这一类的写作称作“课文作文”。比如说,教师可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写作主题,指定古诗文名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开展想象,进行作文写作,可以从对诗文理解和作者背景等方面进行展开。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

(五)融古诗于写作,抒自我之情怀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并通过它来恰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新课标教学中对学习古诗提出的明确要求,初中作文写作中有“读后感”这一写作类型,就是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对某一文章或者某本书的感受。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写古诗的读后感,这也是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写读后感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写读后感时,学生会将古诗和自己生活的社会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素养。

结语

古诗读写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学习中国传统古诗文化有良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桂贤.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策略[J].语文教研,2010(16).

[2] 倪春花.读写结合,让古诗文教学散发时代的光彩[J].2015

(01).

[3] 刘雨琳.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探讨[D].南

京师范大学,20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

篇5: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点班),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丰收与饥饿之间的深层社会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篇6: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古诗词便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纵观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古诗词的发展可谓是异彩纷呈,并且名家辈出,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文学作品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她那独有的光芒。我校语文组在《柳州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主课题的背景下,借此契机,申报子课题——《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在柳州市教科所,三江县教研室的引领下,我们团队一定同心协力,团结合作,认真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就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评述如下:

在国外,随着汉语言对世界各地的扩大影响,“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钟爱汉语并对中国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网络平台检索查知:截至2017年7月,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欧盟28国、中东欧16国实现全覆盖。但由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很难把握,所以在国外的古诗词翻译作品中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与语言魅力。这些年虽然国外研究古诗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些成就却是少得又少,能够取得认可的更是寥寥无几。初中各学段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几乎空白。

在国内,今年全国一盘棋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教材内容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符合语文教育规律,重视语文认知规律,许多古诗词被选入不同学段的课本内。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对古诗词的教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之前各地所用教材因版本不同,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现状分析: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绝大多数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片面追求对字词句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分层递进,螺旋式提升的教学规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热情。虽然有关古诗词教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很多,但专门就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这方面的理论书籍还是很少,据网络平台检索查知,就目前研究还是比较匮乏,很多是夹杂在一般的古诗词研究论述中。柳州市三江县教育界对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也是一片处女地。

篇7: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究

文/张小朋

摘 要: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讲究教学的教法,学生讲究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就学生而言,学习方法很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较好地自学。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得新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给予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效果。

篇8: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一、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

从当前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和掌握情况来看, 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因而造成学生自身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层级相对较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珠, 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积累, 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有鉴于此,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 在教学中安排五分钟以内的时间, 交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 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 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 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 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然而需要看到的是, 仅仅指望课上五分钟的古诗词分析, 难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显著提升, 因此笔者在每天的语文晨读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和识记, 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会随机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抽查。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诵读习惯, 进而使传统诗词文化深入其心田。

二、体悟古诗词的格律与意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过程中, 必须使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诵读, 从中自然而然地体悟到古诗词所特有的格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悟方式不拘一格, 具体包括:

(一) 对诗歌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耐心揣摩

如《浣溪沙》 (晏殊之“一曲新词酒一杯”)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上片应注意关键词“天气”、“亭台”、“夕阳”等名词, 这是极有特色的表达, 即一切都与去年无殊。然而, “几时回”三字却道出了今昔的迥异, 吐露出难以藏抑的怀人之情———“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而“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两句则道出了作者的感伤之情, 使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所经历的繁华落尽的无奈, 从而加深对作品创作主旨的理解。

(二) 对诗词内容进行概括

例如, 讲授《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一句, 可以用“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相解, 诗诗相通地诠释。

(三) 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

教师应当注重为学生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 使学生藉由特定情境的进入, 实现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和作品承载的情感的理解。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送灵澈上人》一诗时, 要求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想象绘画,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 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采用诗文易位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诗文易位的方式。古诗词的言语精炼, 因而相当于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师可以就此组织学生将诗词内容置换为叙述性文字, 从而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知识, 更在于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 不仅仅是要欣赏古诗词, 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能运用古诗词来表明自己的感触, 使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有鉴于此, 语文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具备古诗词应用能力。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 登上了高山之巅, 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 可以问其他同学, 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 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考虑到古诗词的文字具有高度概括性, 通常能够以少量文字勾勒出优美的意境, 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情感, 故而学生极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出现认知障碍。基于避免前述问题发生的考量, 语文教师应当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内涵。

四、结语

初中生在人生阅历方面比较薄弱, 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古诗词教学浅尝辄止, 则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与鉴赏的时候, 不仅要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 应该更多地挖掘古诗词的内在意蕴, 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角度来学习古诗词, 感悟古诗词, 真正发挥古诗词的意义,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生感悟层次的提升。

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宝库之中, 古诗词乃是其中璀璨的明珠。在赏鉴古诗词的过程中, 读者的心绪将藉由古诗词隽永诗句的引领, 穿越岁月的长河, 领略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体悟到作者彼时的创作心境。从古诗词的内容来看, 一些古诗词讴歌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一些古诗词道出了亲人朋友离别的不舍和哀思, 一些古诗词倾诉着山河破碎的无奈等等。从语文课程教学角度来看, 教师应当指引学生掌握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意境

参考文献

[1]赵小莉.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5

[2]唐振杰.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衔接问题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 2015

[3]于海梅.“生命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 2015

[4]孟岩.延边二中古诗词教学拓展伸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 2015

[5]崔玉颖.文本互涉理论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篇9: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10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意蕴隽永。若能仔细阅读和体会其中的文辞,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雅的人文情趣。需要看到的是,受互联网文化兴起的影响,现今公众更乐于将肤浅的网络文学作为休闲方式,而对凝结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古诗词弃之若履。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使学生做到对古诗词内容对硬性识记,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格调。怎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精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给予认真考量和应对的迫切问题。为此,本文从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

从当前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和掌握情况来看,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因而造成学生自身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层级相对较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积累,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在教学中安排五分钟以内的时间,交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仅仅指望课上五分钟的古诗词分析,难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显著提升,因此笔者在每天的语文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和识记,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会随机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抽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诵读习惯,进而使传统诗词文化深入其心田。

二、体悟古诗词的格律与意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诵读,从中自然而然地体悟到古诗词所特有的格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悟方式不拘一格,具体包括:

(一)对诗歌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耐心揣摩

如《浣溪沙》(晏殊之“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上片应注意关键词“天气”、“亭台”、“夕阳”等名词,这是极有特色的表达,即一切都与去年无殊。然而,“几时回”三字却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难以藏抑的怀人之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则道出了作者的感伤之情,使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所经历的繁华落尽的无奈,从而加深对作品创作主旨的理解。

(二)对诗词内容进行概括

例如,讲授《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可以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解,诗诗相通地诠释。

(三)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

教师应当注重为学生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使学生藉由特定情境的进入,实现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和作品承载的情感的理解。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送灵澈上人》一诗时,要求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想象绘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诗文易位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诗文易位的方式。古诗词的言语精炼,因而相当于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就此组织学生将诗词内容置换为叙述性文字,从而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不仅仅是要欣赏古诗词,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能运用古诗词来表明自己的感触,使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具备古诗词应用能力。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考虑到古诗词的文字具有高度概括性,通常能够以少量文字勾勒出优美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情感,故而学生极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出现认知障碍。基于避免前述问题发生的考量,语文教师应当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内涵。

四、结语

初中生在人生阅历方面比较薄弱,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古诗词教学浅尝辄止,则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与鉴赏的时候,不仅要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地挖掘古诗词的内在意蕴,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角度来学习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真正发挥古诗词的意义,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生感悟层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小莉.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 唐振杰.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衔接问题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 于海梅.“生命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 孟岩.延边二中古诗词教学拓展伸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

[5] 崔玉颖.文本互涉理论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10: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感兴趣初中生比较少见。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切合古诗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古诗文超过了40%的分量,其对古诗文的重视是空前的。在初中阶段减轻学生心中对古诗文的恐惧感,让学生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文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做好衔接,就非常必要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第四学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初中教材选入的古诗文篇目数量有限,份量远远不足,光靠学好课内几篇古诗文就要培养起学生阅读古诗文作品的能力,恐怕是勉为其难。又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还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因此,教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难度适宜的古诗文课外拓展阅读,从而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水平,就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了。2.当前的研究状况

目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古诗文教学拓展类型有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目前许多教师更多采用的是内容相关的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阅读的感悟、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忽视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更少有比较阅读性质的拓展。古诗文教学拓展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个教师认为有探究价值的拓展问题或一篇教师自认为有关联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形式。很少有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学习内容,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由于受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积累的限制,以及教师对教学拓展的认识的制约,很多时候进行的教学拓展与学生的学习积累相脱节,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吻合。可以说,目前古诗文教学拓展内容几乎都是教师一厢情愿,不择时机地塞给学生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权利,学生自然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其效果当然极为有限。这种“传递中心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可是今天有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视之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而舍不得放手。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进行了非常好的教学拓展实践,但也没有进行很好地分析总结。对于这样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理论界相对关注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没有搜索到专门探讨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对于有效性拓展开展研究的论文也未见到。

3.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古诗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现代教学观则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古诗文教学拓展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学生古诗文解读和鉴赏能力的教学行为,它体现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更能促进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理应受到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为此去作理论探究与实践完善,从而寻求使它真正发挥效益的方法和策略。

“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以崭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理论基础,突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主张人类的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的进步正是这两个知识维度互动的产物;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主张所谓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超越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拓展时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张,还应重视质的提升,更要重视学生的需求,要慧目识真,尊重学生,使古诗文教学拓展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性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成长。

“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拓展”研究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它能推动我们对拓展教学活动三位一体多元视界的分析,并能同时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使我们对古诗文教学拓展的量的把握恰到好处,时机的选择正确无误,难度的确定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积累,内容的选择能引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进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方面提供可作借鉴的操作方法和行为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角度虽小,但要置身于中华经典文化的背景下,要研究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精神内涵的成长需要,研究前景相当广阔,根据我校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当前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实际,我们觉得提出这一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分析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现状及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并提出初中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拓展的策略和方法。

2.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研究并形成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效果的评价方案。3.通过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的“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研究的进展,全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激荡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的创造。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的概念阐释: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课堂教学有效拓展是指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围绕文本和学生的需求实际,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

2.本课题研究的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实施古诗文教学拓展的时机、内容、深度、广度、进度以及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有效地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教法改革、学法指导,通过“创意拓展”,使古诗文教学拓展形式多样,并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习材料和拓展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努力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达到“聚焦课堂,拓展助学”的有效学习目的。

3.本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法为主,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拓展课堂实践,通过课例评析,集思广益,获得有效拓展的策略和方法;积极组织学生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拓展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2)对比研究法:本课题研究还通过不同教学实践,进行对比研究,收集相关的数据,作分析调查,分析优劣状况。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制订实施方案阶段:2008年3月—7月:课题组召开开题会议,学习开题报告;落实课题人员分工;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理论学习。

2.第一期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学习理论、探索实践。课题组成员上研讨课,课前要有实验计划,课后有分析总结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考察学习,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出版课题通讯,撰写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和论文,发表相关的研究结果;第一期实验小结,安排第二阶段任务。

3.第二期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理论上升华,实践上成熟;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4.课题总结:2009年7月—8月:交流、总结、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五、课题预期成果

1.整理出可操作性的、可借鉴的、创新有效的初中古诗文有效性拓展方法和策略,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篇11: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塔石初中

***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要从生命角度、用动态生成理念重新认识科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生成性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材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过程。本文从课堂教学设计、知识拓展、反馈信息、善待学习错误、即时评价五方面谈谈初中科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教学 设计 拓展 信息 错误 评价

一次,我承担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氧气与氧化》,我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了教学预设。有游戏导入,有合作讨论,有分组实验,有自主探究,还不时地渗透情感教育。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我亲切巡视和俯身倾听。总之整堂课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在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即将产生时,一个学生突然提了一个问题:燃烧是否一定需要氧气参与?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拖课。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燃烧不一定要氧气参与,如何让学生信服,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证明。今天是公开课,一拖堂,就不完美了。而且,这个问题也不在我预设之中。于是,我故作亲切地说: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问,同时你也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课后任务。那么,就请大家课后自由组合去思考、去探究,下节课汇报。同时,我心里暗喜——本人多么有“教学机智”啊!此后,因各种原因都没在课上交流,只在练习中提过一次。

现在回响起来,整堂课无非就是为了成功完成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目标,牵引着学生按照我预设的教学流程一步一步走向下课。殊不知,学生产生的问题在科学课上是很宝贵的,它比任何教材例子都真实。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就应该研究、解决,而且要及时。比如: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我的确不时地亲切巡视和俯身倾听。其实,我更偏向关心哪组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能在演示和总结的时候起到一个表率作用,让课堂充满成功的气息。此外,学生在这课堂上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也几乎没有得到我的关注。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确实会经常出现上述现象——在兴致高涨的讨论或在实验结论取得后,突然有学生抛出一个你预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常让你感到手足无措,往往寥寥带过。其实,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生成”的问题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延续性。不同学生有着各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当然也积累了极具个性的生活经验,这些就是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生成科学问题的诱因。在传统科学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有:学生习惯以师为本,教师刻意执行预设教案,冷落课堂生成,课堂讲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教学方式。学生尤如“被缝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科学新课程标准》就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感受、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科学课堂不再是一个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计划课堂,而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变化的、有生命的完整历程。

《科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就是生成性教学——即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主动把教师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及时形成反思元教学。那么,以探究为主的科学生成性课堂一定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随着课改实施的不断推进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本人对如何突破“预设”巢臼,变“预设”为“生成”,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有了一些体会:我认为主动实施预设-生成-反思策略,是构建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精心设计,期待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生成。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

案例一:七年级第一册第一章第7节《科学探究》一课中,有一个课堂活动“黑匣子里面有什么?” 课前,我针对这个课堂活动预设了三个环节: 1.小组合作,独立探究暗盒里有什么?

① 出示暗盒: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暗盒里面有什么?记录你们的判断依据和结果。

②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各自进行观察、研究并及时做好记录。(每三个小组观察一种类型的暗盒,暗盒已归类编号)③ 教师深入到每一小组进行巡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学生所需的器材进行探究和验证。(要求教师有较多的器材储备)

2、组与组进行交流,资源共享,实现更多学生思维的碰撞,产生共同的判断依据和结论。

① 研究相同类别暗盒的三组同学聚在一起,比较三组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结论不一样,哪组最合理?最可能接近暗盒里的物品?请该组阐述理由。② 每三组学生组成一大组,继续深入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并做好探究记录。教师在一旁指导巡视。③ 拆开黑盒,揭开谜底。④ 自我分析成败的原因和感受。

3、体验合作的成就感,并联系生活,进一步深化探究生活中的“黑盒子”。① 列举日常生活中可以看作“黑盒子”的事例,并作分析和记录。② 展示成果分析。

显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弹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空间。

教学设计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但这个教学设计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即使出现在这些教学设计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应该以期待性的运作,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二、适度拓展,促进生成

案例二:在教学《凸透镜成像》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并不意味着学 生已掌握,其实离真正掌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想要真正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适当地拓展到实际应用中去是必不可少的。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分寸,问题要有阶梯性,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顺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例如关于“照相机”的教学,问题1:照相机应用了凸透镜成像哪一条规律?教师启发:照相机拍的像比人或物体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容易回答出“像是缩小的”也就马上能想到照相机应用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问题2:全班同学在学校操场拍集体照,在按快门之前发现有几个同学没有进入照相机画面中,请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调节物距与像距?教师引导:从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角度考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回答“增大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减小像距(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问题3:拍完集体照又要拍单人照,仍然按拍集体照时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进行拍摄合适吗?为什么?应如何调节物距与像距?启发学生:从底片上像的大小是否合适考虑。学生从而能够想到:物距太大,像就太小,调节时应该减小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增大像距(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同样幻灯机、放大镜都可结合实际应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适度拓展教学。在科学规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时,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暴露学生认知上易混淆的误点、解决感兴趣的疑点。

实现教学的价值目标是生成的立足点。生成的立足点,是价值目标引导下的自主建构。生成的课堂学情灵活多变,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抓住生成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关键,因势利导,在动态的适度拓展中生成闪耀的教学亮点。

三、捕捉信息,及时生成

案例三:九年级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中有这么一个实验——《鸡蛋壳与盐酸的反应》。为了增加实验趣味性,改做了相似的实验——《制无壳鸡蛋实验》。

授课中,我手持一杯液体,让学生观察辨别——这是一杯什么液体?学生通过看、闻判断出这杯液体是醋。我接着往烧杯里加入一个生鸡蛋,产生气泡(学生非常兴奋,课堂气氛一下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把点燃的火柴伸向这只烧杯中,问:“猜猜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同学们纷纷猜想,同时急切地等待实验结果。按照正常情况,鸡蛋壳和醋混合会产生的二氧化碳使点燃的火柴熄灭。但出现的结果却令我措手不及。点燃的火柴放进烧杯内试了几次,却怎么也不灭掉。失败的实验引发了学生们的议论:“咦!怎么没变化呀,不是和原来一样吗?”我起先也有些紧张,自以为米醋挥发导致浓度过低,用了刚开封的米醋重做实验,结果依旧,火柴依然不见熄灭。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一意外使学生兴趣大增,于是我和学生进行讨论。发现“米醋是否刚开封”不是失败的原因,问题可能出在实验材料上:实验要求准备的是醋——可能是白醋(或醋酸),而我用的是米醋,会不会和这有关?这堂课正好在实验室里上的,实验药品俱全。于是,我和学生带着疑问再次实验,结果醋酸和鸡蛋混合产生的气体终于让点燃的火柴熄灭了,进一步用稀盐酸也使火柴熄灭了。把产生的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试验,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了鸡蛋壳中含碳酸根。随即,我写下了化学方程式:2HCl+CaCO3 == CaCl2+CO2↑+H2O 这场意外,使我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打乱了教学节奏,还拖了课。但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不期而至,学生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不断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遇到特殊情况,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选择恰当的问题作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并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自主精神。

四、善待错误,创造生成 案例四:

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教学中,有一位学生用完酒精灯熄灭时用嘴吹,正好被老师看到,老师还没来得及过去阻止他,酒精灯火焰已灭了。老师并没有对该生大喊大叫,也没有严厉的训斥,而是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温和教育方式:将刚才的一幕描述给全班学生听(没有指出学生姓名),让同学们来评价,要求评价并回答“操作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评价着,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这种操作十分危险,因为用嘴吹容易将火焰压入酒精灯内,就会引燃灯内酒精,这样酒精灯就极有可能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熄灭酒精灯火焰必须要用灯帽盖灭。只见那位操作错误的同学认真地听着并且满意地点头表示接受师生准确的评价。

在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出错误,包括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教师都需要作好即时评价,评价时即使是批评也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只有维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荣誉感,才能激励其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即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跳出错误思维回到正确思路上。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及时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强化主体发展,落实课标要求,体现学科特色”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即时性评价:例如运用肢体动作和目光变化传递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表示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反对、期待或失望等。更为重要的是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运用准确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评价语言以正面鼓励和表扬为主,例如:“你的推理能力真是厉害!”“你的科学思维已经具备相当不错的逻辑性!”,“你现在学习很有主动性,已学会了思考!”,“有一些独到的想法!”等。及时、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必定能自动生成一些展示学生个性的活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效的。

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活动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生成资源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成为真实的亮点。教师如果一味地按照预期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而忽略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那么教学将失去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只有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和成长,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总之,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是新课改的必然产物。这种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活力,对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

[1]王 芳,《新课程:课堂是生成的》[J] 中国教师报 2003 [2]孙国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 中学物理 2002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J]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孙宏安,《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计》[J]

上一篇:羊年春节趣事作文下一篇:《〈项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