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水风景的经典诗句

2024-04-28

描写山水风景的经典诗句(共19篇)

篇1:描写山水风景的经典诗句

描写经典的山水诗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经典的山水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经典的山水诗句1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5、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6、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9、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10、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

描写经典的.山水诗句2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8、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9、人生长恨水长东。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描写经典的山水诗句3

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2、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4、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6、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10、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描写经典的山水诗句4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3、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5、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8、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9、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描写经典的山水诗句5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4、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5、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篇2:描写山水风景的经典诗句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篇3:环境描写——亮丽的风景线

一、交代故事背景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 告诉学生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同时, 也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和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 开头对鲁镇的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此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 大柜台, 柜里预备着热水……这样的描写, 即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 能够正确地理解课文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渲染气氛, 表现人物心理

不同的环境描写, 人物就有不同的活动氛围, 人物的心理反映也有所不同, 反之亦然。萧乾《枣核》中, 通过对“朋友”的花园特别是“北海”的描写:卵石铺成的小径、泥制的小凉亭、红庙以及白塔, 这样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人物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对百草园景物生动而又深情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乐园”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但是, 鲁迅《故乡》中的环境描写, 则反映了农村的凋敝, 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 衬托了“我”悲凉的心境。

三、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 所以, 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 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 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环境, 用以“刺激”人物, 以记录其种种行为, 从而显露人物的性格。如《范进中举》中, 作者在范进中举前后设置的两个大的典型的社会环境, 在这环境中, 无论是范进还是屠户等人, 他们的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四、突出文章主题

既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此举足轻重, 那么我们在写作时怎样才能写好环境呢?具体做法如下:

1. 环境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的内容和

主题, 并为突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服务, 千万不能牵强附会, 为了描写而描写。我们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揭示文章主题。如《最后一课》《孔乙己》等课文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2. 环境描写要抓住特点。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环境的写法不同, 它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七根火柴》中的雨, 作者抓住了雨大、风疾、天冷的特点, 为下文故事埋下了伏笔。而《在烈日和暴雨下》, 作者从暴雨前的天气写起, 最后再写到暴风骤雨, 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辛。

篇4:“新经典”中的风景发展趋势

法国人尼埃普斯用暗箱所拍摄的《窗外景色》,即是一幅纯粹的“风景照”。从那时起,摄影便和风景结下不解之缘,这缘分与生俱来,可以这样说:摄影存在一天,就一天不会放弃这种符合摄影表现的特性而永远与“风景”携手而行。

英伦报道摄影师唐麦卡林用风景抚慰因战争报道带来的内心伤害。可见风景摄影能唤起我们对生命的尊崇,对自然的神往。

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国人审美意趣和本能性的需求,那些喜欢拍摄自然风光的摄影爱好者,在时下宣传鼓动的市场模式下,扎堆摄影的现象,蔚然成风。尽管舆论并不看好这种现象,但依然“屡批不止”,时至今日,似乎呈上升趋式,甚至是“愈演愈烈”。笔者是过来人,对这种现象同样不能认同,但至今仍被裹挟在“风光”这个行当中不能自拔,甚至忙得找不到北。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无大碍,有影友曾感谓称:“我把照相机当跑步机”,陶冶性情,强健体魄。这种“过程”的升值,结果的“贬值”,无争议地成为当下摄影玩家的座右铭。

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其结果便是风光摄影的“一窝蜂”及创作上的“千人一面”,那种集体无意识的旅游式摄影,拍摄现场“长枪大炮”连排阵式的“攻山头”,的确无益于摄影创作的个性表现。这也是风光摄影总是处于摄影的初级阶段的症结所在。

可喜的是,那些有足够清醒认识并执著于风景拍摄的摄影从业者,已经从纯粹的风光摄影转型为“别样风景”的探索者:环境保护、三峡风景摄影师巧用景观再现的“空镜头”表现手法,如“谎言”般真实,逼视给人们看,这种有价值的警示实在值得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去效仿。即使是传统风光的追随者,从“新经典风光”中展现的这些作品来揣摩,不难看出当下影人的创新意识:不满足于传统风光的拍摄手法,力求摆脱“富士蓝”、“柯达红”、“暖夕阳”那些延续多年关于风光拍摄的旧有理念。

篇5:描写风景优美唐诗经典诗句

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2、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6、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7、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

8、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唐·戴叔伦<苏溪亭>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韩愈<春雪>

14、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王涯<春游曲>

1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6、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0、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21、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2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篇6:描写山水的诗句

2、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王维《青溪》

3、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孟郊《列女操》

4、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5、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Y虚《阙题》

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7、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8、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9、鸿雁在云鱼在水。――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10、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11、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终南别业》

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1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1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7、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9、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篇7:描写风景的诗句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5、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6、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7、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9、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0、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1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7、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8、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21、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

22、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23、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24、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篇8:元代经典山水作品传统语言的初探

在对传统研究时,我选择了元代经典山水作品赵孟兆页的《鹊华秋色》,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三幅文人山水画进行传统语言的分析,在此过程中颇有心得体会, 录于下文, 重在对传统艺术语言的探索上。目的在于用基本语汇——点线去探索古人对自然的观察、提炼和艺术的表现。

1.析赵孟兆页《鹊华秋色》

赵孟兆页《鹊华秋色》析:该图一开始展卷便露出秀美之气,岸边的芦苇点线精致,和长线条披麻皴组成和谐的点线关系。画幅中右边沙渚时,用线舒缓,同时在行笔过程中转动笔锋,寻找一波三折的效果,是他“以书入画”的思想的体现。画面上的不注山和鹊山用荷叶皴,上实下虚的组合用笔。树的用线曲折为之,沿着树干的形体扭合行笔,用精细的线勾树干纹理,用线组合来表现树干的肌理,传达线组织的美感。在这幅画中,其长线的调式一波三折,行笔舒缓,笔法古雅,儒气十足,颇具文人意趣。树叶以点和短线组成,有明显的符号化趋向,将自然界中的物象符号化,这是他倡导“古意”,取法晋、唐代,对青绿山水的符号化的借鉴。

此画中,线条的笔法行云流水,用行书笔法写出。树干用笔正侧锋并用,在结构处用笔肯定,并利用线的疏密组合,把树干的扭转姿态表现出来。树干基部用横向的长线去提示线面的交接关系,表示一定的空间深度。在勾水草时,较随意,笔笔撇出,在画芦苇时,由下至上,画出富有弹性的线,用以撇叶点,若即若离地写出芦苇叶,点线组合上透着儒雅之气。

画面中,远处丛树的点叶含浑整体,用湿笔为之。树多师唐宋之法,树枝多以弹性的笔致写出方向各异,或横出、或下垂、或上仰,下笔干脆而利落。画中平远的景象,远景用线虚淡、灵动,把近实远虚的空间关系表现出来。此幅图是画在纸面上,所以笔墨形态松动,在这样的材质上,有利于渴笔皴擦,表现苍厚的效果。

2.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析:此幅是典型的以富春江一带山水为蓝本的山水巨制,据他自己的题跋中提到这幅作品是“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的,可见其用心良苦。黄公望作为一个写生大家,在其《写山水诀》中绝大部分在研究物理物态。此幅作品以接赵孟兆页“以书入画”的理论的推动下,提取了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山水中的所具有表现形体结构之外的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使线条抽象美更加符号化,把点线书写性提高审美位置。在画面中强调了线和点的作用,强调了线的艺术表现力。在此幅作品中,黄公望用线编织出笔墨的交响曲。

在画面中,前景用极渴笔线勾出沙渚、坡石结构,湿笔大浑点树,树与留空的水面对比,便立住了脚。中景坡岸的用笔浑然,用线较润,和前景渴笔的土坡形成枯润对比,树用湿笔点线为主,树后坡石又转换为渴笔线,利用线条、点子本身的枯湿浓淡,快慢徐疾,使点线形成虚实相生,阴阳相合转换关系。画幅中,水中的石方圆结合,草勾形体,同时随意加点以标示石分三面形体关系。山体结构先虚写,再按需要勾勒加点。

在画树上, 枯树先淡线草勾,然后用重墨线写枝,用线结构大巧若拙。松树的点叶,用浓墨上尖下钝的点出,树根露出土壤处,用浓墨“入”字写线,表示松与地面的交接关系。

使用大披麻皴组合的线面关系上,见其线条中锋侧锋互用,既有以枯笔轻松舒展拉出长线画出山体结构,又有腕转指动而生成具有转动意味的线皴出曲曲的山体,勾出水波的粼粼之姿。山上的点苔,上尖下实,稳稳在生在山体的结构上,时而重墨线一带而过,区分出前后山,房舍坐落处,树木茂盛。

杂树与坡岸关系上的用线精炼,横向、竖向、斜向的线形成矛盾而和谐统一体。在体会其打点的状态上,艺高人胆大,似在随意为之,但恰到好处地打到山体的线结构上,无不中规矩。

从他的《写山水诀》论述中和他的此幅作品来看,他只是将宋代的线型结构放松,目的是为了用点线来造型,而不是后人所说追求点线的独立审美。当然,任何历史都允许后人再阐释,在绘画中离形造型,线条便会走向纯图案性,失去它的抒情性。在此幅画中,启示着点线本身具有的独立审美情趣,在不影响造型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发挥,所以后来会出现以笔墨审美为正宗文人笔墨。点线必须在画家心境中以情运用毛笔水墨在写生中表现,才可以随意而生发。

3. 析王蒙《青卞隐居图》

王蒙《青卞隐居图》析:画面下段丛树的关系上,用线随意,没有任何约束,树的扭转体势用笔随勒而成,有曲屈为之,有直笔写出。树叶用浓墨点,淡墨点,夹叶点,从横向、纵向、斜向等不同方位错落点上,点线的组合上造成运动感,斑驳的笔触虚实相生,透露出画境深邃幽雅,释放出笔墨丰富的表现性,点子疏密有致的韵律,在画面中起到了提神的视觉作用,由此能感受到古人运用点法的匠心。破笔点随着气势而上,是草、是树叶,还是其他物象,随心而发的放松心态,在此处便可明晰。点线在山势上的转换是从破笔浓点转换到线的组合结构上,随着山体结构的转换又转换到点结构上去。

山体皴法用线排列细密,运动方向变化复杂,干笔湿笔,长短线互用。在点线关系上, 大虚大实, 密的更密,在这么繁密的点线结构中利用皴线和点子所构成的山体大的扭转动势去统帅各种各样的点线关系,成为画面的活眼。在皴线时,先虚后实,最后使用少数焦而枯的墨点子来醒之,使画面一下子精神涣然。

从这幅王蒙写青卞山的杰作中看到,点线造型上是十分精到的,点线组合上造成了虽用笔繁复,却给人以神情气爽之态,点、线、面阴阳转换关系,在创作中运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在学习临摹传统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师造化”在这些山水画家的心目中的地位,他们是如何对自然进行一步步的艺术提取。体会他们如何利用点线和水墨去组织画面,塑造物象,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之中得到准三维点线组合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尝试把这些传统笔墨艺术语言运用到现实写生和创作中去,借用它们,消化它们。

参考文献

[1].俞剑华编著,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2].陈传席著, 《中国山水画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

[3].王伯敏著, 《中国绘画史》,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版.

[4].周积寅编著, 《中国画论辑要》,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

[5].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鹊华秋色》,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年版.

[6].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富春山居》,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年版.

篇9:经典《山水情》

经典绝唱

《山水情》作为一部经典的水墨动画,有着独特的存在意义,截至今天,它是我国最后一部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它没有所谓的草稿,而是像一般的水墨画一样直接画在宣纸上,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并且当时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电脑动画技术,必须一张一张地画。一个短短的故事,可能就有数万张的画稿哟,绝对是一项庞大且繁杂的工作。

水墨山情

第一部由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参与执笔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在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而这部《山水情》更是达到了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它被公认为水墨动画的典范。

它讲述了一位老琴师和一位渔家少年之间的故事,整部动画没有半句话语,有的只是琴声和大自然的声音,充满了中国传统艺术独有的意境。

震惊中外

《山水情》充满了诗意,让人完全陶醉在水墨淋漓的山水之间。它所体现出的水墨画技法,以及杰出的古琴旋律,都出自名师大家之手,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艺术家们都为之折服。

篇10:描写山水的抒情诗句

0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02、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

0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0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____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0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0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0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0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___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0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1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____王维《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15、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____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王勃《滕王阁序》

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18、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1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2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1、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2、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____佚名《西洲曲》

2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2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26、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____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2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2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____林升《题临安邸》

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郑燮《竹石》

3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____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3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3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杜甫《登高》

35、伯牙鼓琴,志在高山____佚名《伯牙绝弦》

36、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____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37、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38、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____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39、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0、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____王维《画》

4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王维《鸟鸣涧》

4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王维《使至塞上》

4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____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4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4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刘禹锡《陋室铭》

4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7、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48、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4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0、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篇11:描写风景优美的诗句

描写风景优美的诗句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5.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6.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7.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12.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3.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14.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5.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1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2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3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3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3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40.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4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4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43.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44.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45.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4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 《小池》

47.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4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 韩愈《春雪》

篇12: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

1、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义净《玄逵律师言离广府还望桂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

2、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

3、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愁君路远销年月,莫滞三湘五岭中。――许浑《送杜秀才归桂林》

4、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

5、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李频《赠桂林友人》

6、势要情所重,排斥则埃尘。骨肉未免然,又况四海人。嶷嶷桂林伯,矫矫义勇身。生平所未识,待我逾交亲。遗我数幅书,继以药物珍。药物防瘴疠,书劝养形神。不知四罪地,岂有再起辰。穷途致感激,肝胆还轮铩!―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桂林伯,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也)》

7、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李渤《桂林叹雁》

8、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王昌龄《送高三之桂林》

9、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朱楼云似盖,丹桂雪如花。水岸衔阶转,风条出柳斜。轻舆临太液,湛露酌流霞。――陈叔达《早春桂林殿应诏》

10、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馀蝉GG,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李商隐《桂林路中作》

11、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王昌龄《送谭八之桂林》

篇13:描写山水风景的经典诗句

(一) 《魂牵梦绕青山寨》的概况

《魂牵梦绕青山寨》长1600cm, 宽50cm, 纸本, 墨笔, 创作手法对景写生, 写生时间2010年3月, 完稿时间同年七月, 画家时年60岁, 描绘内容为桂西北融水县元宝山景区的苗族山寨——青山寨的山寨风情。

(二) 青山寨的地貌

青山寨是该地代表性的村寨“它依山傍水, 山沟中有不知从何而至的无数巨石, 而木楼就多建于巨石至上, 木结构的楼因年代久远和日晒雨淋而呈青铜色, 与巨石的暗灰, 深赭红色相对称, 既协调又有变化, 色彩既“土”又“洋”。木楼的柱、板、条、线有序而又丰富多变, 与巨石更是形成了线与面, 软与硬, 轻与重的对比, 产生了天然的节奏。”黄格胜对青山寨这样描写。20世纪八十年代画家就到此写生, 并被此寨的风情深深吸引, 二十多年里, 数十次登临写生, 多则月余, 少则数天。画家画过青山寨的作品已成箱累筐, 青山寨已成为黄格胜最重要的写生基地。

(三) 《魂牵梦绕青山寨》的四个部分

首先从寨口的三棵古松画起, 这三棵松皮苍如鳞, 枝如虬龙, 三者互相掩映顾盼有姿。其中一高者冲出画面高耸云霄, 在它的后面穿插一组淡墨的木楼, 把势引向寨子, 一段小土坡连接着树和木楼, 为了高低过度在土坡上一前一后画了两个草垛, 通过一系列“造势”的铺垫之后, 就进入了正题。画家以大笔逆峰推出一块块巨石, 以顺峰勾勒小心收拾, 塑造它的外形;以浓淡有变化的短线密线画出瓦屋房顶, 以长线疏线画出柱子和木板墙体;以淡墨勾线, 以干笔横擦, 浓墨太浓, 用清水冲之;为分阴阳, 又以淡墨渲染阴面。画家技巧娴熟, 驾轻就熟, 从容挥洒, 旁若无人。不知不觉四米多的山寨民居就跃然纸上了, 但画家已对景创作了三天。画到此时, 这些作为近景的寨子已画完。画家的画桌也移到了寨子中央, 画面必须有一个虚实的转折了, 画家以一块巨石压住画面下方, 直出画纸, 巨石后以浓墨衬托, 把前景推向更前, 至此完成了寨口这段描绘, 构成画卷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从淡墨的杂树淡墨的巨石和“石上菜园”开始 (以下石上菜园, 天安门, 石上人家均为黄格胜对山寨风情的形象戏称) , 这时画卷进入了高潮部分。

这里巨石横生, 巨石上如有平面, 则成晒台。木楼各异, 高者飞檐翘角, 酷似“天安门”低小者为苗民谷仓。谷仓为防火灾不与楼连, 置于野外, 很是入画。而各式的吊脚木楼依石而建, 造型优美, 对比强烈。更有甚者建于巨石之上, 成为“石上人家”, 以上种种都成为画家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画家以大笔挥洒、枯笔皴擦, 这些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黑或浅的巨石在画家笔下一一呈现, 气势恢宏、层次分明。木楼的柱子皆粗大原木支撑, 年久变形或裂缝, 画家以壮笔浓墨表现, 偶用逆峰推出效果更佳。墙面用大小不一, 整齐而有变化的木板接成, 画来颇有装饰效果, 画家以淡墨勾线、以浓墨皴擦、或冲或染, 更显山寨年代久远的沧桑感。而且墨色本色的变化就极富美感, 浓墨、淡墨、重墨、焦墨、枯墨在画家笔下丰富无比。作者为强化节奏, 还故意以浓重的墨画栅栏、电线杆、晒衣架、晒台, 使墨色对比更加强烈, 而富于变化。

山寨中央这部分美景集中表现完毕, 画加以纵情的笔墨专画一段顽石。这段偏向画卷下方的顽石把势引向下一个小高潮, 顽石上方一片空白, 虚实相生, 空灵异常。

第三部分同样以两个高低不同的草垛与顽石相连来完成视角上的转换, 与草垛相连的是一排浓墨栅栏。三三两两的巨石穿插于木楼之间, 楼高低错落, 起伏有序, 在一大片色泽雪白的巨石衬托一组黝黑沧桑的木楼。使画卷又迎来了一个小高潮。接着还是以巨石为线, 连接着一片古树林, 古树掩映下半露一座小风雨桥, 桥下溪水淙淙, 桥边怪石嶙峋, 一派生机。

第四部分, 经过风雨桥, 势又一转, 浓墨巨石向画卷下倾斜块至地面时, 一古树向上而生, 树势向外一枝向里, 后面一淡墨巨石统一这些小形。此巨石面积较大, 其势也拉得长, 然画家以一浓一淡小石衬托巨石, 一谷仓独立荒野, 谷仓后大片空白, 画面结束。画家题以长长的跋, 这段长约一米的题跋形成一个块面, 成为画面的一个有机体, 构成画面的最后一部分。

二、《魂牵梦绕青山寨》的特点

(一)

《魂牵梦绕青山寨》是一幅纯水墨山水画长卷, 不着任何颜色

(二) 大写意的手法、大泼墨的手法运用于山水长卷之中, 景物形象高度概括达到符号化。

写意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提炼概括, 它是画家对描绘对象本质规律了然于胸, 对结构、造型、构图、笔墨都胸有成竹后的激情挥洒。写意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必须经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是不能凭空写意的, 初学者更不可直接写意。黄格胜对青山寨进行深入长期全面的研究, 先后用圆珠笔、钢笔、毛笔画过;用素描纸、卡纸、宣纸画过;用水彩、线描、水墨画过。作品无数。

(三) 山寨民居成为构成画面的主景, 只有近景和中景的刻画, 不画远景, 主景后面无远山过度, 全部留白。

这近景特写式的构图如同版画的效果, 单纯化, 平面化、块面化。对比强烈、手法纯粹,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 技法全面, 皴、擦、点、染手法多样, 用笔灵活, 线条极富变化。

画家一般用大笔泼墨, 用笔肯定, 快、准、狠。用逆峰潇洒痛快地泼出景物的大势, 再以顺峰勾勒, 小心收拾细节, 这样画出的物象既有气势又不失细节, 形神兼备。

用墨生猛, 浓墨, 重墨使画面沉着痛快。轻墨淡墨使画面灵活通透, 画家常以淡墨勾线, 然后以干笔焦墨皴擦来塑造物象的质感。墨色变化也更加丰富, 水冲浓墨, 使浓重之墨富于变化, 水冲淡墨, 使淡墨更加通透。有时以焦墨破淡墨, 浓墨被淡墨或浓淡墨互破, 使长卷水墨淋漓, 不着一色, 却色彩已彰。

三、《魂牵梦绕青山寨》的意义和启示

(一) 写生基地的价值

“有美术史以来, 在历史上留下地位有影响的画家, 除了其本人的精神, 文化素质之外, 莫不以一种题材为其主要或终身的表现对象, 在对这一对象进行深入、长期、全面的了解研究之后, 使之从物质层面深化为精神层面, 反过来又形成了强烈的个人特色的表现方法, 逐渐形成了画家独特的美学思想。”黄格胜曾这样说。这种以一种题材, 或以一地域风情长期深入全能的研究表现的对象, 通俗的说就是写生基地。像这样长期在自己的写生就是向自然学习, 体味生活的自然, 研究自然的规律的过程。这和“师造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必须搞清楚的一点是对写生和师造化的对象必须有一个限制, 写生不是“写天下”。师造化也不是“师宇宙”。自古以来, 历代大家都是以某一特定地域为写生对象, 为师法的对象。这一特定的地域即画家的写生基地。如荆浩以太行洪谷为基地, 范宽以秦岭的太华为基地等。从作品风格来看, 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这一基地的特色, 而且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荆浩范宽成为北派山水的楷模, 董源成为南方山水的典范, 虽说艺术无国界, 但是艺术必须有地域特色, 这样才有个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个广告词是最好的说明。

古人只画某一特定地域, 客观的说, 也是因古人走南闯北的不易。当今时代交通便利, 一天之内可以环游世界。画家们今天画华山, 明天画黄山, 早上画泰山, 晚上画衡山, 都可以办到, 但也正是这样走马观花式的写生, 只能浅尝辄止, 不能深入、全面、长期的研究对象, 终无所成, 也使得很多画家的画没有特定的地域性, 因而没有特色, 也没有个人画貌。这一点黄格胜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了。他说:“我生长在穷山僻壤, 从小瞎摸瞎撞, 直至考入黄独峰先生门下。经历, 学历, 师承使我毫无余地选择了从小熟悉的桂北桂西风光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 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民居, 它的古老朴拙、参差错落、变化无穷使我对之如痴如醉。尽管我早已邀游过大江南北、三山五岳, 但我觉得在那些地方得到的只是烟云供养, 回头还是喜欢画自家山, 自家水。”

画家应该画自己的画, 画自己的生活, 画自己熟悉的环境, 画自己热爱的对象, 表达自我的感情。这是人们所共识的, 正因为这些, 写生基地对于一位画家来说的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黄志豪, 郑君里主编.格物致知:黄格胜中国画研究生教学[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1.

[2]广西艺术学院编.黄格胜艺术与教育[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修订本) 上、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4]周积寅编著.中国古代画论辑要 (增订本)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篇14:风景摄影与“新经典”

即使出于对文人画的追求,即使一样地寄情山水,或许是摄影记录的本性使然,风光摄影家在追求传统意境的同时,还是发现了黄山、瓯江、漓江这样的极富水墨效果的山水形胜之地。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拍摄和展示,这些地方后来成为了风景名胜区。这些名胜景致与这些摄影家的作品——对应,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风光摄影的传统。

追根溯源,摄影术诞生于实证主义哲学气息的笼罩之下,19世纪30年代前后的化学家终于发现了小孔成像的方法。摄影术普及后,西方的人们在画意追求的同时,风景摄影—直与工业化进程和殖民主义的扩张相伴随,在全球地理普查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到前所未到的地方,看前所未见的风景;寻找下一个目标,再看未见的风景……“地理发现”是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无数的世界风景名胜就在这个过程中积淀着公众的认知。中国-直到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开发和旅游热,摄影的地理发现作用才被强化出来。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摄影家凭借不断更新的摄影器材和技术,爬雪山、走大漠,到处寻觅美景,而美景一旦发现,就被蜂拥而至的游客和能把石头换成钱的商人充塞……客观上起到了地理发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众多摄影家寻求艺术的突破,做出了很多努力,如画幅不断增大,强化细节质感;如由平视改为俯瞰,搞航拍;如映像材质的转变,用美术纸、手工纸甚至木材、石头映放照片等等。这里面,有一个矛盾很突出:一方面追求意境的营造,另一方面追求质感的表现,这是两极间的心理斗争,纠缠不休。纠缠中一些人发现了纯粹的形式一一失去了中心的形式,于是色块的平铺和线条的极简勾勒,又带给我们很多新鲜感觉。然而这个时期最大的问题是风格的缺失,技术的完美不等于艺术体验,风格的形成需要付出主观更多的投入。

说到“新经典风光”摄影,我们首先要界定范畴,从《大众摄影》杂志编辑部编录在这本增刊中的作品来看,应该是在21世纪后的10年时间里形成的新风景作品样式。从思想内涵来看,这些作品艺术趣味有了拓展,不再局限于歌颂和赞美“霞光”、“长城”、“万里大江”、“伟大城市”等这样的宏大展现,作品内容丰富了,趣味增多了,个性追求明显了;从技术角度看,有了更多后期的把控,对色调、影调的追求比较纯粹,“作品”的感觉增强了ro

我不敢说,这些作品全部都可以进入“经典”行列,因为“经典”是需要很长时间积淀的,观众认知也同样需要积淀;但我敢肯定的是,这种艺术化的追求目标是很有价值的。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景。新的风景摄影经典必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有新感受和突破性认识的作品,必然是在技术上有革命性创造的作品,必然是让我们在对风景的观看陷入疲劳的状态中突然猛醒的作品。

篇15:描写秋天风景的诗句

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3)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4)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5)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8)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9)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0)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11)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12)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3)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14)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15)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16)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17)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18)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19)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20)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1)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22)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23)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4)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25)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6)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7)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28)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29)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30)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31)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32)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33)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34)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3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6)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7)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38)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39)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40)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1)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42)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43)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44)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45)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46)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47)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48)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49)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50)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51)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2)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篇16:描写山水的诗句诗词

作者:任昱

原文:

篇17:描写唯美风景的诗句

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夜月》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垓下歌》

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5、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6、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泛》

7、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8、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9、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1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1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陈与义《登岳阳楼》

1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13、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14、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三月七日》

1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18、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9、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0、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2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23、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2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25、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篇18:浅论六朝诗歌中的玄理与山水描写

玄言诗中的玄理主要取自先秦之《周易》与道家之《老子》、《庄子》。而这三者, 玄理之阐发, 基本上都是以自然为依托的。如《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而自然主要包含山水等自然景物,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玄理正是在山水的游览理悟中得以阐发的, 可见玄理之发端, 便是与自然山水的描写水乳交融的。

玄理之入诗, 主要是诗人们浓厚沉郁的感情需要消释, 需要化解, 引玄理入诗, 可以引导失意的诗人从郁闷、浮躁恐惧等等精神状态中, 回归到道家的齐物我, 等贵贱, 超然物外的精神家园。

在大汉帝国时期, 人们是相信通过种种努力是会达到长生不老的。汉武帝“百折不挠”的求仙精神和规横宏大, 不惜巨资的求仙活动便是最好的例子。汉末, 乱世之枭雄曹操是个“盗墓专家”, 他把几个汉皇墓均洗劫一空, 同时也因这些亲身实践, 清醒的认识到了“死”的现实性。建安时期, 人们由信奉“长生不老”到无奈的接受“死”之必然, 一时之间, 还是难以接受的。日升月没, 回季迭换, 很容易触动敏感的心灵。迁逝感, 夹杂着个人功业的难以成就, 就时时如蚕般食噬着人们的心灵, 汉末至魏晋, 这一时期大汉帝国所营造的大一统时自信豪迈的氛围彻底消失了。战争、政变、阴谋及政治高压使人们“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生民百余一”的惨酷社会现实, 和朝不保夕的恶劣个人生存环境, 使诗人们不得不以玄学玄理为避风港, 而不敢正面惨淡的现实。汉末文人秉烛夜游的风习和及时行乐同样也是从现实中逃循的方式。

三曹诗中, 已略有引哲思入诗的迹象。如曹操的《短歌行》, 曹丕《善哉行二首》, 曹桓《薤露行》, 嵇康和阮籍是写作玄言诗的发仞者, 而玄言诗也正是其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 如阮籍《咏怀》, 《大人先生歌》。嵇康《述志诗》值得注意的是嵇康《赠秀才入军》十八首以送别其兄嵇喜时所见沿途景物掇拾入诗, 且时有佳句, 尽管这不像东晋玄学家们那样从容地探讨山水与自然的关系, 也不似东晋名士那么在徜徉山水的悠闲生活中给万物赋予自然之理, 但这对东晋借山水以示自然之理的玄言诗不无启示。而东晋玄言诗的玄对山水与山水诗暗通, 以此并非先玄言而后山水, 实二者有着共同的机缘。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 有大量《招隐诗》涌现, 是融玄理于山水描写中的。汉人招隐诗是把隐士从山林招回人间, 而晋人招隐则是招呼寻访隐士。如左思《招隐诗》, 作者置身山林, 以隐者的身份、眼光来描述山林生活, 赞美山林生活, 在这里几乎全是实写, 作品中的“我”似乎已不是表现的中心, 除了首尾, 全诗像是山水景物的自呈。这首诗, 无论是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与后来的山水诗已颇为接近, 招隐诗的山水化, 玄学人生观无疑起重要的催化作用。

对于玄绝难知的遐旷之大道, 必得置身于昏时交替, 大运斡转的自然之中方得体悟。玄学家抱着体悟至道的目地来到自然之中, 于是自然本身固有的种种属性的被感知, 就被导向一种对道的理解之中。他们在精神企仰着:“旷然无累, 与物俱谷, 而无所不应”的境界, 于是在山水的消散之中便表现了一种注目于豁朗和清幽的情趣。所以, 玄学之士的山水观更是一种自我人格的外在的展示。东晋玄言诗中题为《兰亭诗》和《三月三日诗》者数量较多, 是现存玄言诗中的一个大宗, 玄言诗中还有数量不多的登览诗和季候诗, 这些诗都是玄学家们在山水之中的悟道之作。

由晋入宋, 士族阶层崇尚玄悟而不屑于实务。意图在山水流览中做到形神超越。以山水诗大家著称的谢灵运。。他的诗在当时的被激赏, 不仅在于山水之写, 还在于其对谈玄语佛和行田的综合表现。无论从他本人的目的, 还是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 他的诗都是弥漫了百年之久的玄言诗的继续, 然而, 由于精工的山水刻画所取得的空前的成功, 他的诗又不全同于以往的玄言诗, 而兼备了山水诗的风貌。

以平秀清发著称的谢月兆, 是以一种“朝隐”的态度即目随处地去观赏自然之美好, “既欢怀禄情, 复协沧州趣, 器尘自兹隔, 赏心于此遇”。这正是一种典型的朝隐态度, 在他的自然风物刻画中, 又有一种“萧散”的意味:“因此得萧散, 垂竿深涧底”。而这种萧散, 来自于玄学的影响。小谢诗中仍然常常表现出一种玄思的色彩。“高琴时以思, 幽人多感怀”, 这种感怀之思, 就往往是一种玄思。我们在他“渊情协爽节, 咏言兴德音”的诗句中, 依然可以感到山水风景诗中玄理成份淡泊了但依然存在的印痕。

梁陈时, 当官体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从山水田园自然风光转向了细微物态及女性描写时, 玄思玄理才从诗歌中淡退。

参考文献

[1]、王锺陵, 《中国中古诗歌史》, 人民出版社, 2005.81、王锺陵, 《中国中古诗歌史》, 人民出版社, 2005.8

篇19:描写山水风景的经典诗句

[关键词]细节真爱神勇

简约意蕴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常用之法,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表情变化、心理活动及事物细微处的描写,借以丰富人物的个性,凸现事物的特点,增添作品的意韵。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人物心灵交流,品味人物的个性神韵,作者精雕细刻的细节是不可或缺的突破点,可以以点带面,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一、平淡中露真情

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瞬间”的精确捕捉。在描写中作者总是用最简约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涵,以此透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荷花淀》中水生与水生嫂的对话片段: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一细节的亮点是:“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的心思是那样地细密,观察是那样地细致,内心情感是那样地细腻,水生故作轻松地“笑了一下”,女人看一眼就知道丈夫“笑”得有点异样,他有话要对自己说。“怎么了,你?”此时女人也许已经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静静地等待丈夫的回答。“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听到这话女人还是吃惊不小,参加大部队就意味着丈夫要跟小鬼子真刀实枪地干,就是枪林弹雨啊。女人平静的外表未能掩盖住她内心的波澜:对丈夫毅然参加大部队的行为感到惊讶、对丈夫上战场的担心,对小鬼子暴行的恐惧和害怕……种种复杂的情绪占据了女人的心胸,也迅速传递到了手指,手指刚好触到苇眉子尖而硬的叶边,慌乱中竟让苇眉子割破了手。女人把“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吮”,既掩盖了自己内心的强烈震动,也在瞬间镇静了情绪。因为她最了解丈夫,理解他积极报名的行为,认同他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包含了女人对丈夫的嗔怪、担忧、理解、惜别、赞赏等复杂的情感,体现出夫妻之间的默契相通。女人多么善解人意,又是多么晓明大义啊。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这样美好的情感而发出由衷赞叹。作者惜墨如金,只以女人的一个动作“吮”和一句回应为抓手,用最简约的文字,把最令人感动的离别时浓郁缠绵的夫妻之情,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人世间的真爱无言演绎得淋漓尽致,醇厚绵长,也让读者情溢于胸。这个瞬间,作者用以景写情,以形写神、以言写心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水生嫂内心情感的流动,使人物身上氤氲着的那种人情美、人性美与荷花淀水乡之美水乳交融,浓淡相宜,给人一种人在画中游,情在胸中溢的美感。

二、惊险中见神威

写人记事,描情摹态,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不仅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也让读者于惊险刺激中感受人物的神威,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一箭双雕之功效。《武松打虎》片段: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过来。武松只一躲,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这是《水浒传》中妇孺皆知的经典片段,是英雄武松第一次在读者面前的精彩亮相,描写了人与虎的初次交锋。作者用力透纸背的如椽巨笔,“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首先把镜头聚焦于老虎,抓住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次疯狂的进攻,活灵活现地再现老虎捕捉人时的凶猛异常,同时也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当老虎以第一招直向武松“扑”来时,读者心跳加速,担心武松有闪失;当老虎使用第二招“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过来”时,读者的心已悬在半空,为武松捏了一把汗;第二招没有打到武松,老虎焦躁起来“吼一声”,犹如晴空霹雳“震得山崗在动”,真是虎啸山林,令人毛骨悚然。发怒的老虎“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此时读者的心已提到嗓子眼,不敢读下文,唯恐武松被老虎击中。因为老虎的招招出击都欲置人于死地,令人心惊胆寒。老虎“三般提不着时”,嚣张气焰没了一半,武松也由防御转入进攻,“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读者的心也随着哨棒落下来。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老虎,只赋予武松唯一一个动作“闪”:“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又闪在一边”。一个接一个“闪”字,看似无奇,却把武松突然招致老虎袭击后与虎周旋的情景,展现得惟妙惟肖,有声有色。老虎招招致命又迅如疾雷,武松招招躲过却敏捷异常。“闪”既是武松遭遇猛虎袭击时的本能反应,又是情急之时最有效的防御手段,非胆大神勇之人不能为。这样的描写,一密一疏,一浓一淡,而打虎英雄的神勇威武已跃然纸上。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只老虎“曾经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可见其厉害;而作者正是以老虎和那些已死去的大汉作为映衬,凸显武松的英武之气。这样的细节,可谓句句出奇,字字换色。也唯有人与虎面对面地较量,才足以惊天动地,读来让人心弦震荡,为英雄叫好。

三、无声处显意蕴

好的细节,往往具有一石数鸟的内在力量,让读者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留给读者体验情感、感悟艺术内涵的空间,给人“余音绕梁,三日无穷”的美感。明代文学家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片段: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雪夜西湖先从听觉人手,“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西湖已被雪封,湖上人迹罕至,鸟声寂寂,“绝”字营造出西湖万籁无声的静谧氛围,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仿佛看到湖堤“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感受到雪后的西湖秀美中平添了几分雄奇和壮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的西湖,淡到极致也美到极致,亦如作者的心境恬静而敏感,竞真切细腻地捕捉到西湖静美的神韵。“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被西湖雪景所吸引,竟在“更定”之时,穿皮衣拥火炉,乘一叶小舟,前往湖心亭,再赏雪夜西湖。寥寥十几个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倾心喜爱和无比痴迷。

雪中西湖芳容醉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先着眼于湖上之景:大雪三日,湖上柳烟变成雾凇,雪色与雾气,天光与云影,山容与水态,混沌交融,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恢弘壮观的雪景图。再用写意之法,简笔勾勒,“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尽皑皑白雪中西湖别样的湖光山色,宛如琉璃世界里看西湖,白堤犹如一抹影痕,湖心亭仿佛一粒斑点,孤舟恰似一枚小草,还有“两三粒”赏雪人,好一幅雪夜西湖水墨画!作者利用周边大与小、冷与热、人与景之间的鲜明对比,描绘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在这无声的世界里,人影孤舟,物我交融,尽显作者探幽访胜的闲适自得,至此一个心向西湖,神交山水的“痴人”之“痴态”呼之欲出,表现出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流露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故园之思。作者把这种浅浅的乡愁巧融笔端,真可谓匠心独用,妙笔生花。

上一篇:陈明斋奖助学金条例下一篇:规律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