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2024-04-20

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共14篇)

篇1: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若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却桂婆娑,人道是,清光应更多.

篇2: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篇3: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别称

一、直接称谓

月亮夜晚当空, 光照大地, 柔和明亮。月盈月亏, 周而复始, 于是与此特征相关的别称便出现了, 如:夜光、孤光、玄晖、玄烛、素晖、素影、圆光、圆景、圆影等等。

夜光何德, 死则又育? (战国屈原《楚辞·天问》)

圆景光未满, 众星粲以繁。 (三国魏曹植《赠徐干》)

圆光过满缺, 太阳移中昃。 (唐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雾濯清辉苦, 风飘素影寒。 (唐杜审言《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

几夕江楼月, 玄晖伴静吟。 (唐喻凫《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

向老逢清节, 归怀托素晖。 (宋陈师道《十五夜月》)

二、引用喻体入诗

月亮或圆或缺, 因此有了许多对它的比喻。初月如钩, 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弦月如弓, 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细推之, 如弓月, 则只表明了其形状, 而银钩、银盘、玉盘、金镜等称谓, 在喻体前加了表颜色的语词, 这样, 月亮的形状清晰可见, 颜色朦胧迷人, 清晰感与朦胧美并举, 月亮之美, 呼之欲出。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唐王昌龄《春宫曲》)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唐李白《古朗月行》)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唐李贺《南园》诗之六)

远树悬金镜, 深潭倒玉幢。 (唐元稹《泛江翫月》)

指点南楼玩新月, 玉钩素手两纤纤。 (唐白居易《三月三日》)

玉轮卧兔初升魄, 铁网珊瑚未有枝。 (唐李商隐《碧城》)

半夜老僧呼客起, 云峰缺处涌冰轮。 (宋苏轼《宿九仙山》)

竹篱茅屋倾樽酒, 坐看银钩上晚川。 (宋李弥逊《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

烟霏散, 水面飞金镜, 露华冷。 (宋陆游《隔浦莲近拍》

竞看姮娥金镜, 争信仙人玉斧, 费了一番修。 (宋刘克庄《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

三、借神话传说而代称

1、传说嫦娥是古时候的月亮女神, 因而借以代称月亮

《准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以奔月, 怅然有丧, 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 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 得仙, 奔入月中为月精。此处姮娥即是嫦娥。因为月色素白、明净, 又可称为“素娥”, 或把“娥”与“月”并举, 为“娥月”, 也有称“金娥”的, 等等。

引玄兔于帝台, 集素娥于后庭。 (南朝宋谢庄《月赋》)

腾华承玉宇, 凝照混金娥。 (唐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 素娥脉脉翻愁寂, 付与风铃夜雨长。 (宋范成大《枕上》) 2、传说月中有兔, 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白兔、玄兔、兔影等等

《楚辞·天问》里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 而顾菟在腹。言月中有兔, 确是中国特有的神话, 并且很费解。后人有许多的注释;如《古今注》云“兔口有缺”, 是从形状上解释月与兔的关系;《博物志》谓“兔望月而孕, 自吐其子”, 更是从原始的生理学来加以解释了。然而这都是等于不解释。这月中有兔的神话竟和日中有乌一样是不可解的谜, 只得存而不论了。晋傅玄的《拟天问》有这么一句话: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这就可见到了晋时, 月中白兔已有“捣药”的工作给新加上去了。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阴兔假道, 阳乌回翼。 (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

沉钩摇兔影, 浮桂动丹芳。 (唐卢照邻《江中望月》) 阳乌未出谷, 顾兔半藏身。 (唐李白《上云乐》)

此时瞻白兔, 直欲数秋毫。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上人分明见, 玉兔潭底没。 (唐贾岛《赠智朗禅师》) 朱弦初弹罢, 玉兔正奇绝。 (唐卢仝《月蚀》)

看玉杵秋空, 凭谁窃药把嫦娥奉。 (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3、传说月中有桂树和蟾蜍, 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蟾蜍、玉蟾、金蟾、银蟾、蟾宫等等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旧言月中有桂, 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常斫之, 树创随合。人性吴名刚, 西河人, 学仙有过, 谪命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 月过, 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 地影也;空处, 水影也。”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吴刚伐桂”和月中有蟾蜍的故事。

桂宫袅袅落桂枝, 露寒凄凄凝白露。 (南朝沈约《登台望秋月》)

桂月危悬, 风泉虚韵。 (北周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玉蟾离海上, 白露湿花时。 (唐李白《初月》)

几回鸿雁来又去, 肠断蟾蜍亏复圆。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唐李贺《梦天》) 孤蟾久未上, 五写不成归。 (宋·司马光《停月亭》)

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宋苏轼《念奴娇·中秋》)

4、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 故称月亮为望舒

屈原《离骚》中有记载:“前望舒使先驱兮”, 王逸注:“望舒, 月御也。”

曜灵忽西迈, 炎烛继望舒。 (三国魏曹丕《孟津诗》)

望舒离金虎, 屏翳吐重阴。 (魏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二首》其一)

借问下车日, 匪直望舒圆。 (南北朝谢朓《宣城郡内登望诗》)

望舒三五夜, 思尽谢玄晖。 (唐钱起《寄郢州郎士元使君》)

晴夜遥相似, 秋堂对望舒。 (宋黄庭坚《次韵答王四》)

5、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 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夜深星月伴芙蓉, 如在广寒宫里宿。 (鲍溶《宿水亭》)

另外, 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 故称月亮为婵娟。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 形容姿态曼妙优雅;美女、美人;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对于月亮别称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别称包含了月亮的光辉、色泽、形状、及其相关神话传说等几个方面, 从中可以体现出月亮所营造的意境美和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

月亮的别称众多, 充分体现着人们对于月亮的喜爱与赞叹。人民群众赏月玩月, 文学家爱月咏月, 月亮所蕴含的文化色彩是在不断丰富, 不断发展中的。这些月亮的雅号、别称, 丰富了诗词的记述内容, 使诗词表达感情更加含蓄、雅致, 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邃典雅、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高艳红.月亮别称与神话传说[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

篇4:古诗词中的月亮情结

诗言志也,纵然“王国维”分境界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但诗词中的万物终究是诗人眼里的,因而无不皆着我色,蒙着感情的面纱,这也使得月又由物质的而幻化为精神的,成为人感情的寄寓者。“月亮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一、良辰美景的象征

月以其轻柔如纱而编织了一个令人臆想无穷的境界,古人早有“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清丽,“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朦胧,“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变幻。因而以月来代良辰美景,典型而尽意。李白有月必有酒,他想“莫使金樽空对月”,更要“浩歌待明月”,进而能“曲尽已忘情”。苏轼亦言“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更有秦观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但良辰美景终有不知珍惜者,于是就有了李煜的多少恨,恨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了琵琶女的泪水倾诉“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待到“暮去朝来颜色故”时,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

二、美好高尚的象征

“月”因其高挂中天,其光又或珠黄,或乳白,纯洁动人,于是在痴情者的眼里,她仪态万方、温柔娴静,用来喻人自是别有神韵。“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个纯洁、嫩白的美人就似月般楚楚动人的立于眼前。月的高不可攀,光芒万里,不能不让人把日月并提,“屈原辞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以日月作比把对屈原的赞誉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知君用心如日月,侍夫誓拟同生死”(唐·张籍)同样以日月并提来表示认为对方用意的光明磊落。“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唐·李白)这更是臆定了月的高贵。

三、知情可人的象征

在诗人与月共存的时空,月不再是宇宙间一颗行星,只会发出皎洁的光,而是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可人。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唐·王维)的无语助兴,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的痴情相伴,有“暮从碧山下,山月照人归”(唐·李白)的知心爱人,更有“溪边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不出”(宋·杨万里)的调皮嬉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中,明月可代人相伴相随;“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吹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唐·温庭筠)里,看似山月无情,但这正是建立在她该是知道心事的基础上才如此言语的。更有直言“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者。唐韦庄词《世冠子》亦是明证: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四、离愁别恨的象征

“月圆”喻“团圆”,“月缺”自然就是离别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但纵有豁达之人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仍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挥之不去,渐远渐浓。能做的只有猛饮烈酒,倒头酣睡,却不免夜来清醒,辗转反侧,孤寂中,看“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宋·晏几道),盼何时杯重把,共叙欢娱情。滞留的一方要么“无言独上西楼”,看“月如钩”;要么“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宋·王安石)。更有力劝“明月楼高休独倚”,以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尽管“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却仍是“青鸟不传云中信”,只落得“肠断白蘋洲”。愁极恨至。“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

五、望远思归的象征

正因月到中秋这个团聚的日子分外明,“月”必然要担起望远思归的职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千古绝唱写尽了思乡。千里共婵娟时,更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因为在思乡者的眼里,月是故乡明!离家千里,天各一方,共对明月,不是“不知秋思落谁家”,而是“今夜月明人尽望”啊!

六、寂寞清愁的象征

夜是静寂的,月是冷峻的,那光的亮白在愁人的眼里就是惨白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中,那月下的孤坟,在清冷的月光下更让人寒从胆边生,泪静从腮边”。“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中可静听天籁,“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里“月”凝哀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宋·苏轼)时,是诗人写尽历经沧桑的心寒与孤傲,“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宋·秦观)里,是词家的迷茫无助。

篇5: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一弯朦胧的月亮正林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以下是“月亮的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4、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

5、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6、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7、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9、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10、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11、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2、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1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14、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唐寅《把酒对月歌》

15、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6、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1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18、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19、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2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21、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2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23、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2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6、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2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8、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29、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李冠《蝶恋花·春暮》

30、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31、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32、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33、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3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3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3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38、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39、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4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41、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

42、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3、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44、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46、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47、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48、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49、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50、凄凉南浦,断桥斜月。——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51、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秋声赋》

52、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潘安《悼亡诗三首》

53、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佚名《鸡鸣歌》

5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6、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篇6:有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篇7:描写月亮的诗词

2、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3、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4、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5、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6、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孟浩然《万山潭作》

7、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8、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汪遵《渔父》

9、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李益《宫怨》

10、人绕湘皋月坠时。——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11、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12、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13、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4、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陆游《关山月》

1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夜月》

16、一轩明月上帘栊。——柳永《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17、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18、月笼云暗重门锁。——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2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1、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白居易《空闺怨》

2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4、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

25、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26、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27、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王昌龄《青楼怨》

28、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29、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30、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春思》

31、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望月有感》

32、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欧阳修《晚泊岳阳》

篇8: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 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 方位感就会被打破, 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 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 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 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 山势突兀, 清楚明了, 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 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 重峦叠嶂, 气象万千, 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 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 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 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 弥留之际, 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 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 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 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 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 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 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 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 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 意蕴深厚, 家庭的温馨, 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 令人无限神往。

(二) 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 花木扶疏, 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 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 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 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 场景的转换, 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 亲人离散, 但面对外敌的侵略, 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 十载萦心, 对窗垂泪, 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 然后重新组合, 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把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 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 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 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 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 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 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标出来, 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 即时间的空间化。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 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 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 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 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 去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月”为主体, 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 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 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 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 不能确指, 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 只是局部性的, 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 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 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 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 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 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摘要:古诗在时空关系的表现上有其特殊的方法, 如转换视角、时空转换等。本文将就以上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

篇9:古诗词中的“秋”与“月亮”

“诗言志”。“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隐喻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下面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常咏叹的对象。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秋。(宋玉《九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心上秋”前加离人二字,准确地表现出离别的人的最怕到秋天,遇秋則感伤的意蕴。又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人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再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四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出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月亮”的别名

在中国,古人除了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蟾蜍守卫”等神话传说中的相关物象来称代月亮外,还根据月相变化,赋予其许多形象化的别名。现撷取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月亮别名列举如下:

1.传说月中有兔子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蟾兔”“金蟾”“银蟾”“玉蟾”“蟾宫”“蟾蜍”。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中的“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中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方干《中秋月》中的“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诗僧惠洪《秋千》中的“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降谪仙”,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等等。

2.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轮”“桂宫”“桂魄”。如李涉《秋夜题夷陵水馆》中的“凝碧初高海气秋,桂轮斜落到江楼”,王维《秋夜曲》中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等等。

3.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

4.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如屈原《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5.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6.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如陆游《采莲》中的“云散青天挂玉钩,石城艇子近新秋”。

7.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如李贺的《南园》中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8.满月如轮、如盘、如镜、如壶,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冰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飞镜”“玉壶”。如元稹《月》中的“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陆游《月下作》中的“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中的“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贺《七夕》中的“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辛弃疾《太常引》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等。

9.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外,月亮在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别称。如屈原《天问》中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阳子骖乘,纤阿为御”,李朴《中秋》中的“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张乔《对月二首》中的“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欧阳詹《玩月》中的“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等等。

篇10:描写月亮的古诗

黑夜中的天空,月亮总难以让人忽视,毕竟星星虽多,却依然没有月亮的显眼和独特。尤其是它身上散发出淡淡的、柔和的`光亮,就像是家给人的感觉。想来是月亮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才让文人雅士写下了一首首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1、《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月》薛涛

魄依钩样小,

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

人间几处看?

4、《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5、《秋浦歌其十三》李白

渌水净素月,

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

一道夜歌归。

6、《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7、《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8、《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9、《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0、《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11、《明月夜留别》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

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

云间水上到层城。

12、《江楼有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13、《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4、《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15、《春夜》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

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杆。

16、《生查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17、《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8、《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9、《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0、《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1、《故人寄茶》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22、《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3、《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佚名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24、《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5、《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6、《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李白

南船正东风,北船来自缓。

江上相逢借问君,语笑未了风吹断。

闻君携伎访情人,应为尚书不顾身。

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恨我阻此乐,淹留楚江滨。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

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

乘兴嫌太楚,焚却子猷船。

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

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

27、《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篇11:描写月亮的古诗

1、《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静夜思》李白

篇12:描写月亮的古诗

1、《菩萨蛮》

【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

【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

【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篇13: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细节和小说、戏剧中的细节毕竟是有区别的,它不可能有连续的细节,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诗词中的细节常常是孤立、跳跃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丰富的内容。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高中语文5》)一文中,深刻精辟地总结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映射着说不出的话……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际涯……”这“怀孕的静默”体现在细节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包孕的片刻”。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细节应该是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片刻。

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讲解,在探幽索微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读诗词的主旨,逐步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

古诗词中的精彩细节常常能多层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向母亲申述要挽留刘兰芝却遭拒之后,兰芝决定回娘家。此时,课文是这样写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严妆”,课后的注释是:“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教学时,我就追问了这样一句:“在那个时代,离婚是十分痛苦而又特别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弃的媳妇刘兰芝应该是赶紧夹着包裹,低头跑回娘家才对,可是她为什么偏偏要‘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呢?这么在意离开婆家的形象,是她不知羞耻呢,还是她有意在气婆婆呢?”问话刚落,争论之声四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根据前文“十六诵诗书”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贯表现,可以肯定地说,刘兰芝绝不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被休弃回娘家绝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光彩的事情。她对婆婆一直孝顺尊重,也不会去做特意气婆婆这种村妇所为的不孝不敬的事情。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个细节特别精彩地表现了刘兰芝性格中极其感人的一面,即刚毅与自尊。嫁得体面,走得也要有自尊。不是因为“我”刘兰芝无才无德才被休的,实在是“君家妇难为”。既然我没有过错,那么为什么要狼狈逃窜呢?刘兰芝要让婆婆及婆婆的一家,还有左邻右舍、父老乡亲,都能看到她正如来的时候一样,从容自信,自尊自爱,不给自己,也不给娘家丢脸。一个梳妆的细节能这样生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作家的写作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诗歌在描写盛妆的过程中,还展现了一个更精彩的细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阳光初照的房间里,丈夫焦仲卿悲伤地坐在炕的另一边,一个被休弃即将回娘家的小媳妇刘兰芝,一件上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一件下裙也要在身上左比划右比划,几次三番的,这是何等催人泪下的场景!这表面平静重复的动作里,含有多么激烈的内心斗争!其一,这毕竟是自己的家,曾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处处都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现在马上要离开了,自己是多么舍不得;其二,丈夫是很爱她的,想到就要和他离别了,心绪自然烦乱,抓起哪件衣服,似乎都觉得不合自己此刻的心意;其三,自己这样被打发回去了,家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自己心里实在是不托底,妈妈也许还行,那个脾气秉性不太好的哥哥能容留自己吗?其四,憨厚孝顺的丈夫,能有办法争取到婆婆的同情,进而转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夫妻还有团圆的机会吗?其五,依据对婆婆性格人品的了解,聪慧的刘兰芝心里早已判断出,此次一别,应该是再难登此门了。虽然新婚不久,兰芝对丈夫、对这个家的情感却是深厚的,这又使得她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存有种种的幻想,这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她无法摆脱,烦恼无比,这一切外化出来,就是“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一个刚强又柔情的小媳妇形象,全在这“事事四五通”里鲜活起来了,仿佛我们就站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收拾完这里收拾那里的情景。这正如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胜过一大片笼统的叙述。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诗词中的细节就是这样,它常常含有丰富的意蕴,特别耐人寻味,往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启迪,引人去探索。

诗词中精彩的细节,常能更生动地再现出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还有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细节。当所有生存之门都被堵死之后,这个对爱情忠贞,对长辈孝顺,对丈夫留恋,才貌双全的女子,被逼上了绝路。这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裙,就是收拢、拉紧自己的裙子;脱丝履,就是脱掉脚上丝绸做的鞋子。跳河之前,兰芝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呢?这个细节表现出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再婚仪式已经结束,刘兰芝已经进入洞房,此夜正是新婚之夜,男方又是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以想见,参加婚礼的亲朋有很多还没走,家丁仆人也不会少,眼见着新娘子这个时候往外跑,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喊追赶,身处深府大院之中,本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跳入河中才对,这样紧张慌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繁琐的动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兰芝下定决心,今夜必须死,决不能辜负了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自食与其共死的承诺。

系紧裙子,一则不兜风不绊脚,跑起来快,也不容易被后面的人踩住,二则会挤出身上的空气,跳到水里的时候,裙子就不会散开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能减少整个身体在水中的浮力。同样,脱掉紧系在脚上的丝履,也是为了跑得快,又能减少下身的浮力,这样就能更快地下沉,也能沉得更深,最终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抢救的机会,这个动机十分确凿地证明了,刘兰芝就是要堵死自己的活路,绝不能被新婆家的人救起来。死,就死得彻底干净,死得有尊严。

刘兰芝对死竟然早就有着这样精细的考虑和准备,其死的决心真的是如铁一般。恰恰是从这赴死的细节里,一个光辉的形象站起来了:不为富贵引诱,不为权势胁迫,忠贞于爱情,坚守尊严。

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一个精彩细节:浔阳江头,晚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白居易正要和客人道别时,一曲琵琶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时候,诗中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教学时,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句,引导学生做深度的挖掘,还原琵琶女的现场心理。

通观全文,我们发现这个细节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的。其一,“千呼万唤”,表明了白居易和客人实在是喜欢琵琶女的弹奏,听者很坚决,非听不可。这正反衬出了司马青衫确实是很长时间没有耳福倾听优美的音乐了,此刻正如饥似渴。这也很好地照应了后文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诗。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艺术是高超的。其二,这般的千呼万唤之后方才出来的琵琶女,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是演技不好,只能够弹奏好刚才的这支曲子呢,还是她颜值太低,怕吓跑了听众呢?这一切都令读者揣测不已,急于要阅读下去。其三,人都出来了,本应该大大方方地演奏曲子,为什么还要把脸半遮半掩上呢?这种似隐似现,朦朦胧胧,绝不是为了追求现场表演的特殊艺术效果,而是另有隐情。耳音很强的琵琶女很容易从谈吐判断出白居易一行人的身份。这个昔日“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大红大紫的京城琵琶演奏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遇到了这样的人,其内心的反应是极其复杂的:他会不会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一位五陵少年;他会不会是“钿头银篦击节碎”的一位粉丝;他会不会是“血色罗裙翻酒污”的一位发烧友;他会不会是……那时的我是风光无限,而此刻的我人老珠黄,孤独悲伤,一想到这里,她的心颤抖着,刚刚要斜伸出去的琵琶琴板马上被拉了回来,紧紧地遮挡住了自己的半边脸。平直光滑的琴板后面,跳动着的是一个极其不平静的心。

在还原琵琶女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读者只有一次次精读文本,一步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这样的精彩细节就像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颗颗宝石,晶莹剔透,熠熠闪光。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善于引导学生去捡拾这些宝石,错过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好机会。

精彩的细节还能更形象地揭示出诗词的深刻主题。

选在《高中语文4》第二单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早年的一首佳作。上片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看似随笔而至、平凡普通的两句词,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把吴钩看了”这一细节里,显然有这样的几个意思,一是,表明武器已经拿在手里,意味着早已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出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二是,选的是吴钩拿在手里,这锋利无比的武器,表明了一定要致敌人于死地。其无比坚定的决心,其战之必胜的信念都在尖锐的刀刃上闪闪发光。三是,形象地表现出了急迫的心情,“看了”,就是无数次地凝视宝剑,暗示了英雄按捺不住,急于和敌人拼杀的昂扬士气和饱满的斗志。

而“栏杆拍遍”,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此处的栏杆是建康赏心亭高处的栏杆,站在这样的栏杆旁边,遥望自己的故乡,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此刻美丽的家乡,正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着,亲人们正日夜遭受痛苦的折磨,生命朝不保夕,作为儿子,作为一名军人,他就感到了无比耻辱,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一个备受折磨的热血军人,就像疯了一样,双手猛击这些栏杆,一遍又一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但朝廷无能,安心偏于一隅,根本无心北上抗金。万般无奈,他徒有一腔报国热血,无处倾洒。那啪啪的拍击声,就是心肝撕裂而喷血的声音。

尽管作者在全词中,运用了点染、陪衬、借景抒情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但是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还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两句。仅仅9个字,一位拔剑四顾心怆然的悲情英雄一下子就站在了读者面前;仅仅两个小细节,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全词的深刻主题:时光流逝,生命空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篇14: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辨析

关键词:月亮;审美意境;象征意义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或诗,或词,或赋,或文,随时可见月亮的身影。它时而朦胧,时而清丽,时而虚幻,时而坚实,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人心中,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出了优雅的意境;它是人们感情和思想的载体,寄托着爱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朋的怀念;而月亮自身安宁与静谧的意韵,创造出静与美的美学意境,引发了无数失意文人的孤寂情怀,也因此具备了失意的象征意义;孤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往往引发人们对人生、对时空宇宙的哲学思考,月亮于是又成为永恒的象征。

一、月亮意象营造出独特的古典审美意境

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说:“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瓦石布地而已。”月亮就像一个魔术大师,遮蔽了现实与丑陋,使本来就美好的景色更加优美。

1.静与美的审美意境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使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从开始就有了女性化的象征意义,和美丽与空灵、淡泊与通脱等相关,而这种原始象征意义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

南朝周祗的《月赋》对月亮有一番形象的描述:“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在月亮淡雅柔和的清辉笼罩之下,山川景物化去了真实与清晰,显得朦胧而又含蓄,加上宁静的氛围,自然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张先《木兰花》中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华如水,点点杨花飞舞于空中,倏乎即逝,了无踪影,如梦似幻,别具朦胧之美。

中国的传统文人善于融情入景,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然外物结合起来,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月色下,萧萧竹林里,主人公彈琴复长啸,怡然自得,安闲舒适。天上月与林中人,上下映照,情景交融。这首小诗,意境空灵,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

但月亮带来的不光是清幽静谧的美感,它凭借夜空中的主宰地位,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美。

2.恢宏雄壮之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茫远;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的清丽……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利用月亮独特的位置,先构建出一个无比广阔的空间,再借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进这一空间,形成具有不同情感色彩的意境,含蓄地展示着诗人的思想。

这些只是静态的画面,还有动态的。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云: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短短四句罗列了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却丝毫没有芜杂之感,峨眉形容“山月”,其他四个地名用了诸多表示去向的虚词连贯而成,随着峨眉山月这个主体意象在空间的流转,顺着千里江流顺势而下,形成了空间上的宏大意象,清新流畅。

二、月亮意象承载着诗人的多重情怀

“诗言志也”,诗词中的万物经过了诗人的选择与润色,因而无不皆着“我”之色彩,蒙上了主观情感的面纱,这也使得月亮由客观的、物质的幻化为主观的、精神的,成为人们寄托各种主观情感的载体。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故国家园的深厚依恋

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举头望月,乡思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此时孤悬天际的月亮跨越山水的阻隔,成为所有人都能仰望的焦点。千家万户共一轮明月,月亮在古人的心中缩短了地理上带来的距离,带来故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明月无形中成为故园的化身。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有月华洒下的地方,漂泊的游子都会勾起对故园的思念。类似的诗句不可胜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亲人、爱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月亮从外形上给人带来的视觉印象是圆满的、永恒的,因而古人把美好的期盼寄托在它身上,最典型的一个词就是“花好月圆”。所以,古人笔下的月亮意象,往往有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们渴盼团聚的心愿:“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的千家万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令人感受到有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与凄凉;“不堪盈手赠,还浸梦佳期。”无可奈何中,只能在梦中相会,传达出对团圆的希求与渴望。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二处明月担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着对远方兄弟的无尽思念与美好祝愿。

整个夜空只有一轮明月高悬,无论天涯还是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这轮圆月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

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政治上的失意者与羁旅宦游者的幽幽咏叹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嫦娥奔月的故事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诵,广寒宫中孤寂独处的嫦娥逐渐有了失意落魄的情感象征意义,那些在现实社会中或怀才不遇,或仕途坎坷的文人们,在屡遭苦难、孤独无依之时,往往把内心的主观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月亮则在失意者笔下变成了冷月、寒月、孤月、残月、缺月。李商隐的诗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诗人静立在清冷月辉之下,有感于自己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仅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而且终生潦倒。联想到月宫中孤单寂寞的姮娥,自然就与自己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而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残缺的月亮挂在枝头,见证了幽人彷徨无助、茕茕孑立的困境,凄冷孤寂之意跃然纸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历程中,羁旅与迁谪的体验是相当普遍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寂寂夜色里西沉之月映衬出诗人旅途漂泊的凄凉、孤独与愁困。文人的羁旅迁谪之情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与思乡、怀人、感时伤事纠缠在一起。“夜寒霜月,飞来伴孤旅。还是独拥秋衾,梦余酒困都醒,满怀离苦。”在旅途中清冷的夜里,只有天边寒冷的霜月陪伴着孤独的游子,被寒衾冷,酒梦皆醒之际,只余下满腹的离愁无法摆脱。一生沉沦下僚,遭遇坎坷的柳永在他的名作《雨霖铃》中简单几笔传神地描写了这种况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哲学思考

月亮忽晦忽明,时圆时缺,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它时时刻刻在运动,却又从不曾增加或消亡。因此,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于是它激发了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易逝的喟叹,月亮也因此成了永恒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最佳见证。

古人借月亮表达自己对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作者在月下神思飞扬,把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起来,个人的生命虽是转瞬即逝的,但整个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苏轼虽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渴盼,但最终也达观地表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只要不贪心,珍惜现在的一切,那就是美好的人生。

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边塞征战中征人思妇的凄婉哀怨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如影随形,历朝历代的文人为此留下了无数的诗篇。但战争伴随着征人与思妇的相思相忆难相见,所以明月意象又蕴涵着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无不浸润着这种凄婉哀怨的情绪。哪怕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被誉为有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一份悲凉和哀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把笔墨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一笔写尽千年征战,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可支撑于其中的是远征万里却无法回还的戍人,以及与其相对的无数破碎的家庭:望月怀人的思妇、嗷嗷待哺的稚子、无人奉养的父母。

明月高悬,如水清辉跨越时空阻隔,笼罩着千百年来中国古人的诗词,滋养蕴涵着如此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思想感情。让我们思接千古,去欣赏它,解读它,领会它,用古人的诗情画意滋润我们日渐干涸的精神家园,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胡楠.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83-83.

[2]严云受.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74-78.

上一篇:说课改作文下一篇:正畸实习结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