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校长演讲有感

2024-04-19

听校长演讲有感(精选6篇)

篇1:听校长演讲有感

点燃心中希望之火

----听江苏教育专家讲座有感

王佔风

6月13日、14日,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们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校长王军校长和江苏教育专家龙艳文老师的教育教学讲座,感受很深,先将感受总结如下。一 学生

什么是教育?这是王校长在报告中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教育就是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而且使它越烧越旺!记得去年去市里阅卷时,别的学校老师说,一中不要的学生淘汰给了二中,二中不要的学生淘汰给了金华,金华不要的学生淘汰给了会宁。当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又无法反驳。在学校里,我教的虽不是普通班,但从老师们得闲谈中也听过普通班学生的种种 “劣迹”。老师们说,刚开始很气愤也管过,但总有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的学生,所以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怎么教育好这些学生,是最迫切也是最棘手的问题。王校长的观点新鲜独特,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人都希望有美好的未来,教育就是把每个人心中本质的东西点燃起来,越烧越旺,就像校长讲的那样,会中的这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认为自己是差生,老师没有好脸色,同学也是瞧不起,高考无望,未来一片黑暗,心中的希望之火早已经熄灭了。当务之急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并且使它越烧越旺。怎么点?怎么烧?王军校长给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今天开始,认真备课,上课。从老师备课、上课行为中,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是有希望的,我不能放弃自己,我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是真真实实的关心着他们的,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地为他们付出,用我们的爱去感化学生,温暖他们的内心。

反思自己,我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一是对学生批评的多,表扬的少。谁都愿意听好听话,尤其是16,17岁这个敏感的年龄段,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可能会给孩子的一生都提供正能量,而过多的批评也可能让一个孩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失去自信。想到这个我常常感到很愧疚,感谢可爱的孩子们这一年来忍受我的坏脾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按照王校长的要求去做,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充满自信和激情。

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学的很吃力很痛苦,他们不是不想学好,可能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方法不对,导致成绩不理想。比如441班的王莹雪同学,别的科名列前茅,就是数学差,每次考试总名次班里前十,数学单科成绩倒数,她是数学底子差,越差越不爱学,形成恶性循环。了解情况后我让她每天至少问我一道题,从寒假开学到现在坚持了差不多半年,现在数学成绩有明显提高,已经到了班里的中游靠上的水平。以前见了我就跑,现在主动问好,问题过程解决了他们的困惑,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后我会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重拾信心,重燃希望之火。二 教学

6月13日上午,龙艳文老师在评课之前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单词:why,what,way,width。也就是,为什么教?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教到什么程度?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符合一个回归曲线,老师讲到什么程度,能使学生的学最优化?过度的讲授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过度讲授可能导致到了后面两极分化,成绩好的觉得我会了,不听。基础差的觉得怎么也是不会,也不听。最终是累了自己,痛苦了学生,费时费力不讨好。很多老师是:教>学,什么都教了,为什么还不会? 教与学之间该怎么平衡怎么协调?龙老师认为,首先,数学科学生没做的,绝对不能教,因为没有学生的切身体验,老师的讲授毫无意义。这一点,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其次要讲在关键点上,不是所有的过程都需要讲。老师在讲课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关键的要讲,学生能完成的过程不要讲,不要大包大揽,更不能替代学生。这点是我需要改进的。三是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而且越弱的学生,越不应该讲。学生听讲,好像是会了,但只是浅层的模仿,只能解决表面,不能解决细节。做题时,不要怕学生犯错,我们犯过错之后,会对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经历错误的过程有时也是必须的。王军校长要求教学首要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堂浪费,一是时间浪费,上课学生都安静了吗?学生都准备好了吗?老师准备好了吗?如果每节课三分钟才进入状态,十节课就是三十分钟,相当于浪费了一节,日积月累,这是多大的一个浪费啊!另外,课堂板演时,下面的学生在做什么、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上不能没事干,不能当观众。2 教学方法对教学效率影响很大,教学内容一样,教法不同,效率是有很大差别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法。教法的本质就是学生主动性和被动性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谈到转变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教法到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自己练会是最不容易遗忘的,即使老师非常想讲,也要压一压。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王校长给我们提出了“三会”原则。

①学生会的千万不要讲。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什么都讲,把孩子培养成“奴隶”和“奴才”,课前他们能学会的能看懂的,在课上不要讲。

②教了也不会的,不要讲。不要故弄玄虚,学生听不懂,没有效果,还浪费时间。

③学生学不会的,教了也不会的,不告诉。讲课不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反思自己的教学,倍感压力山大。说实话,总觉得现阶段自身能力和王校长要求达到的能力是有差距的。

我现担任高一440,441两个班的数学课,(前几年在高三任课)也许是几年下来的教学习惯,上课时,总想把自己所有的东西一股脑都教给学生,导致进度跟着费劲,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听起来也费劲。我知道自己的教学方法需要调整,也正在调整中。因为高一新课教学和高三复习教学是不一样的,高一教学要循序渐进,有些知识点该“放一放”,就要放一放,见到相关的练习题了再讨论探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提高课堂效率,也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大部分学生基础差,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类型题需要反复练三四遍才能掌握,在课上重复较多,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有怨言。其实这个重复练习的过程可以留给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掌握牢固要反复反复再反复。我需要改进的是不是一节课内重复三四次,应该在学生快忘记的时候再重复。听了王校长和龙老师的讲座,这两天来我对自己的授课做了深刻的反思,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重点要解决好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做,而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今后我会按照王校长的要求来教学,相信学生,让他们主动起来,让他们“做会”而不是“讲会”,让他们从“学会”变成“会学”。三 复习

6月13日下午,龙艳文老师给我们做了高三如何进行一轮复习的专题讲座。相比新课教学,复习课少了情景,多了题目;少了新鲜,多了反复;少了设计,多了讲评。如何进行一轮复习,才能使效率最优化呢? 知识点整理,原则是先提纲后整理。老师费力了学生就省力了,王校长也说老师手里的资料越多越好,学生手里的资料越少越好。老师须把每节的知识点整理好。与之配套的是课前训练,选题标准是简单,纯粹,引出知识、概念,尽量不涉及解题方法。题组教学,原则是先方法后选题。题组教学是一轮复习的核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组进行比较、总结、归纳,通过一组问题形成各种方法。讲评原则是先做后讲,先比较后提炼。题组教学要通过一组问题,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基本想法,从而使学生脱离“题海”,为二轮复习提供固着点。3 反馈练习,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回归基本想法的意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以前高三复习,感觉有点盲目,就是按照资料做题讲题,龙艳文老师的讲座站位高,内容详尽充实,不仅为我们讲了怎么编写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善可行的复习教学模式。

龙艳文老师学识渊博,风度翩翩,听龙老师的讲座如沐春风,一点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王军校长睿智务实创新,富有远见,是专家学者型的校长,王校长的讲话激情澎湃,讲到了每位老师的心坎里。我相信每一位老师心里都有很大的触动,这几天虽然做着和平时一样的工作,但使命感和紧迫感使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王校长已经点燃了尘封在老师们心里的希望之火。我相信,如果每位老师都能按校长提出的要求,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能把自己工作做到极致,会中的辉煌指日可待。

2015年6月16日

篇2:听校长演讲有感

在激励中奋进

——听王校长讲话有感

王校长,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却有着朝气蓬勃的精神,这是我对他的第一感觉。听王校长讲话,我感到的是激励,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激励之情,激励我热血澎湃,激励会中人勇往直前。

王校长讲自己是一个“痛快”的校长,确实,面对低谷中的会中,只有先“痛”,才会有以后的快乐。王校长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会宁中学将往何处去。为给我们指明方向,王校长给我们举了三个生动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会中一定会在短期内改变;事在人为,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奇迹一定会出现;如果变化不大,我们一定要反思自己,一定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不好。会中的改变,不靠天不靠地,全靠我们自己!

第二个问题是学校该怎么改变,王校长认为应靠我们的教育去改变。王校长讲了如何把全校最差的班转变过来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

叫教育,就是老师把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点燃起来!而且让它越烧越旺!这就要求教师传递给学生希望、力量,让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对于会中,最重要的是全体老师有信心,学生就有信心,学校定会强大。 第三个问题是教学是什么。王校长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抓课堂效率,减少课堂的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提高效率的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即实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王校长的“三会”原则给我很大启发,“三会”即学生能学会的,千万不要去教;教了也不会的,不要教;学生学不会的,也不“告诉”。我认为这“三会”就是要求老师让学生学会自主,给学生启发,做主导而不做主体,另外,教师必须杜绝隐性浪费,即不故弄玄虚,浪费学生时间。

关于“三”主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和做为主线。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这“三”主,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主体,自主进行学习,高效课堂才有建立起来的基础。

最后,王校长给老师们布置了五项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五项作业,对老师的思想认识、业务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可能有些老师认为任务重,心里不情愿,但学校要发展,抓好教师是基础,我想这就是王校长说的“先痛后快”的开始吧!

王校长的讲话使我对会中的未来更有信心,面对会中的现状,不由得想说几句心里话。我今年39岁,12岁到会中上学,21岁到会中上班,在会中过了25年,连续工作了,我的青春年华都是在回中度过的,会中是我的第二故乡,时间让我对会中有着无比深厚的感

情,我经历了会中的变迁,经历了会中的辉煌与低谷,会中的辉煌有我的一份贡献,看着会中一步步走向衰落,我比谁都痛心,比谁都希望会中能重新站起来。这十几年,会中老师主体没变,难道仅仅因为招生竞争激烈就造成急剧下滑了吗?我想不是的。会中要崛起,离不开内抓常规,促教改;抓管理,上质量;外塑形象,提声誉。梁校长带领我们做了两年的努力,成效显著,需要的是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学习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长

朱老师第一个讲座是“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略谋”,面对当今传统的灌输式语文课堂的效率低下,我们不得不选择改革,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语文课堂是以“人本”为基石,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精神、意志品格、社会责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堂。它是以课堂为突破口,由教学、评价、文化三大系统构建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支撑这种理论最简洁的描述是“四新”,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我了解到高效课堂这一新理论经历了这样一个成长过程: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关系—改变课堂文化—改变“教室”(即让教室成为教育实验室)。

要追求高效课堂这一目标,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否则不可能实现。那么怎样改革,怎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朱老师给我们做了全面解

读。要以六个条件为基础,首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其次是课改的促成。第三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第四还要深入研究的教材、学生等。第五还要不断反思实践。第六还要优化策略。有了这六方面,再融入我们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我们将有可能达成目标。

要改革必须有方向和方法,课堂教学改革也不例外。课改的方向最终是让受教育者更加幸福。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怎么办?我们的农业,工业的生产方式在这几十年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呢?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变讲授式的传统模式,很显然这已远远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那么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应是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应把“师强生弱”变为“师弱生强”,不是学生随着教师走,而是教师围着学生“转”,真正体现“学本”、“生本”。 我们知道课改肯定是会有阻力的,但我们绝不可因困难而止步不前,课改贵在行动,相信,只要我们做起来,坚持下去,并不断改进完善,成功定将属于我们。

朱老师就高三复习系统谈了自己的看法,极富操作性。他的做法最大的特点是细致,我们也基本是这样做的,但不够细致,不够深入,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不足。

朱老师的评课可谓是一针见血,我的收获颇多。第一评课要善于找不足,知不足我们才能进步。第二评课要全面,既要谈授课方式的不足,也要看学生评价,更要看学生活动以及学习效果。能对一节课

做出系统而客观的评价,确实不易。

关于集备、教研的交流,朱老师谈得很到位,整体看与会宁中学大同小异,但我从他的谈话中看到了朱老师的成功之处,关键是两个字“细”和“实”,即把事做细致,并落实到位,我们的制度也很好,但很多还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把朱老师这样的专家请进来,把他们的思想留下来,把我们的脚步踏实了,我们定能成功。

篇3:听胡适校长讲演

但是, 胡适主持北京大学开学盛典对学生勖勉有加仅七十五天后, 1946年12月24日夜, 美国兵皮尔逊在东单操场强奸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 25日下午1时许, 北平几所主要大学的学生数千人集中沙滩红楼后的广场, 高呼“严惩美国凶手”“美国兵滚出中国”的响亮口号走上街头游行, 这是从十一年前的“一二·九”运动以来沉寂许久的古城第一次发出青年人的怒吼声!此时的胡适正在南京。12月30日他匆匆赶回来, 和在南京他会见记者时一样, 对美国兵的暴行表示极大的愤慨, 但对学生罢课, 不表赞同;对学生要求美军撤出中国, 认为是政治问题, 与“法律问题”的皮尔逊事件, “不可并为一谈”。后来在国民党政府施压和教育部长朱家骅一再强调“纯属法律案件”以及外交部长王土杰的劝诫下, 1月16日上午, 胡适仍驱车去驻北平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五团司令部听取美军事法庭开审皮尔逊;18日又同沈崇父女再到美驻华海军陆战队第一军事法庭聆听。事隔多年后, 我从《北京大学校友通讯》 (第12期1993年9月) 上, 看到程树德校友有篇生动的记述:

初夏晚间, 我和贾蔚文同学来到胡校长住宅。这是坐落在北平东城一个被分割得不完整的四合院。贸然登门, 门房通禀居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当时正值学运高潮, 一般官员很怕招惹我们这样的学生) 。我们被引进北屋, 一明两暗, 入东间屋就是会客室了。靠北墙列有三张沙发, 呈品字形, 靠南窗是一个大写字台。就在这里, 我们两个二十一二岁的青年学生会见了名闻国内外的胡适大师。胡适总习惯坐在靠东侧的小沙发上, 我们则分坐在他的对面和侧面。他身穿淡黄近白色的长衫, 黑色皮鞋。初次会面时, 他询问了我们的姓名和来意, 说这是他“第一次会见工学院的学生代表”, 他很高兴, 很愿意听听同学们的想法, 了解同学们的处境。他的平易坦诚消除了我们的拘束, 我俩便慷慨陈词……我们告别出来, 胡送到廊下……看到的胡适先生是斯斯文文, 彬彬有礼的, 没有什么名人高官的架子和排场。这间小会客室, 人们总是出出进进, 比较随便, 没有森严之感。著名的胡夫人, 也时常在我们谈话中径直走进来和胡适商量些什么事情, 胡适对夫人总是和蔼有礼。有一位男仆人给我们端茶, 端给胡时他必称“谢谢”。这在当时中国家庭中是很少见的。……一次也是在晚间, 我们正在和胡谈话。电话铃响, 胡起身接过电话用英语和对方讲话, 最后他用英语说:“那么我保留我抗议的权利。”随后, 他坐下来对我们说, 刚才是美国的通讯社驻北平记者告诉他, 沈崇事件的犯人回美国受审, 现在可能要宣布无罪释放。看来胡适有些气愤。

在我的感受中, 由于胡适校长当时的政治态度, 虽有些同学不满、指责, 但一般学生对他是尊崇爱戴的。如上述的做人风格, 那时或亲见或耳闻, 大家都感觉他与当时的高官、学阀很是不相同, 可说对我们这些学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我第二次听胡适校长向全校师生讲话是在次年 (1947) 的“五四”前夕, 北大学生“五四筹备会”借游艺室前面的大操场举行的历史晚会上, 讲题是《五四新思潮运动的意义》。他在演讲中指出, 科学与民主是当年《新青年》的“两大罪案”, 也是新思潮运动的原因。而新思潮的意义, 也就是一种批评、批判的态度与精神,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他指出:28年后的今天, 我们纪念五四, 应当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光荣批判精神, 来研究一切问题, 改造中国的文明。第二天举行五四28周年纪念大会。虽然仅仅半年多一点时间, 但政治形势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学运风起云涌, 借纪念五四的契机, 在“五四筹备会”的主持下, 从5月1日起举办“纪念周”, 由各系学生自治会、社团组办了一系列的进步文艺晚会, 全校学生几乎都参加了活动。“五四”这天, 胡适校长出席纪念会并讲了话。他回顾“五四运动”的发生和28年来的发展, 引述孙中山对“五四”的评论, 作了一番发挥。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发表了他的纪念论文《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他指出:“五四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五四之前, 有蔡元培校长领导之下的北京大学教授与学生出版的《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所提倡的文学革命、思想自由、政治民主运动。“五四”之后, 有全国知识青年热烈参与的新文艺运动和各种新的政治运动。”胡适校长最后进一步强调“五四运动”造成“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这是“五四运动永久的历史意义”。不过在这次会上唱主角的是许德珩教授, 他以亲历的身份, 讲了当年风云激荡如火如荼的情景, 当说到当年北大学生到警察局自首愿意坐监牢的情形时, 指出:“这是北大精神。北大精神是负责的精神, 为国家人民负责去干, 干了自己担当的精神。”他大声疾呼青年“要向前看, 不要向后看, 向后看是没有出路的”。并要学生做时代的主人, 面对现实。他的讲话赢得了一阵阵的掌声。

演讲会外的活动丰富多彩, 从5月1日开始, 由各系会、社团举办了一系列晚会, 按性质分有:科学、文艺、营火、经济、体育表演等, 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一连三晚的戏剧演出。北大剧艺社演出的话剧《凯旋》《开锣以前》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和乡村百姓遭受的苦难, 引起地方当局的注意, 一些人来扰乱会场。第三天同学们组织了有300人参加的纠察队, 保卫演出。当时还有短剧、活报剧、卡通剧、剪报短剧、歌舞剧、化装朗诵等。这些多数出于自编、自刻 (写) 、自导。内容大则反内战、反饥饿;小则反映学生运动, 全是活生生的现实。到5月7日晚结束, 置身事外的人是很少的。

出乎多数同学的意料, 5月8日, 清华大学讲师助教280人上书校长梅贻琦, 申述生活困难, 要求加薪。北大地下党组织发动师生响应。各社团在校内刷出大量标语、海报:“我们的大米哪里去了?”“白面哪里去了?”“向饥饿宣战!”“向制造内战的人宣战!”5月11日, 北大各膳食团带领200多同学到训导处请愿。最后, 酝酿成从5月19日起罢课三天, 并于5月20日举行了北平一万余名学生空前规模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大游行。

在上述这段时间之前的3月19日, 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在这之后5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 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 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的口号是要饭吃, 要和平, 要自由, 亦即反饥饿, 反内战, 反迫害。”在北大校内, 原来全校性学生组织是“院系学生联合会”, 1947年暑假后成立了一个选举委员会, 经民主普选于11月16日产生首届“北大学生自治会理事会”。

总之1947年后, 当学生运动被赋予“第二条战线”的重大历史使命时, 北大更成了“龙头”, 从这年6月1日起校园便被命名为“民主广场”。许多社团壁报上的文字火药味越来越浓, 以致本年11月6、7日为抗议浙大学生被杀事件和1948年的多次罢课游行, 形势显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紧迫。作为著称于世界的学者、北京大学校长、“自由主义大师”的胡适, 理所当然地被卷进了汹涌澎湃的巨浪。这时, 他真是“无地自由”, 上下不讨好, 左右不逢源, 处境十分尴尬。在一次与学生争辩中, 他万般无奈地说出这样一番话:“我不过是一只纸老虎, 纸老虎随时会被戳破的, 你们同学不要以为从我这里能得到什么保障, 其实一点屁的保障也没有, 将来大家扯破脸抓人, 我没有办法的。”话虽如此说, 从后来许多事情看, 他始终没有抛弃学生。我个人由做学生的时候至今日, 始终认为:如果心平气和从总的方面说, 我们的校长胡适之先生他还是?惜学生保护学生的, 以他的声望在动辄得咎的环境, 维系北大的尊严, 无违一位哲人的良知!假如另换一位校长, 未必会给学生运动带来什么好处。

在此前后我还见过胡校长两次, 都是去旁听他讲课。两次的情景是相同的。只记得我赶到时, 不仅室内已“人满为患”, 座位后面还站着两排人, 门口两旁的走廊上也站满了人, 但秩序很好, 无人讲话。挤进一点看, 只望见胡先生侃侃而谈, 神情闲雅, 手中有几张卡片。那时北大好多教师, 并不写详细的讲稿, “照本宣科”的事更未见过。

我在北大求学期间, 胡适校长一直住在离他上班不远的东厂胡同一号。看到孑民纪念堂前停有小轿车, 我们知道他今天来了。他虽地位高, 是声名远扬的大学者, 但不讲“派头”, 衣着一般。他没有“架子”, 平等待人, 和蔼可亲。张中行学长描述20世纪30年代初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胡博士”时说:“中等以上身材, 清秀, 白净。永远是‘学士头’, 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 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 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 以貌取人, 大家共有的印象, 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他听过胡博士的中国哲学史课后说:“现在回想, 同学们所以爱听, 主要还不是内容新颖深刻, 而是讲话很漂亮, 不只不催眠, 而且使发困的人不想睡。”20世纪40年代末, 我见到的胡适也仍是这个样子。两年多的时间, 我只在去北大北楼 (文学院) 的路上遇到过他, 向他点头, 他凝望一下, 从年龄上判断我是学生, 他微笑着颔首示意。同学们如果登门去找他, 一般说谈“公事”, 他也乐于接见。

事隔多年之后, 我从《胡适研究丛录》中读到, 说胡适当年在南京知道北大女生被强奸的事, 曾经怒不可遏, 说:“这还得了!真岂有此理!”并说:“抗议游行, 有何不可!众怒难犯, 伸张民意嘛!”说到激动处, 还敲着桌子。一位记者遂问:“适之先生, 您这个态度可以捅出去吧?”胡适余怒未息地说:“可以。”至于对学生运动的看法, 他认为:“凡一个国家政治没有走上轨道, 既不满人意又无合法代表民意机关监督政治, 改善政治, 干预政治, 提倡改革政治的责任, 一定落在青年的身上。回溯历史, 汉、宋、明、清、辛亥革命如此。在国外一千年前, 伦敦、巴黎大学即有学生干预政治的事。1848年全欧普遍发生政治运动, 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都有学生参加。反而言之, 如国家的政治上了轨道, 能使人满意时, 当然不会有学生干预政治的现象发生。换言之, 彼时的学生对于政治也决不会感兴趣。”言及目前学生干预政治问题, 他明确表示:“学生可以研究政治批评政治, 或者索性走出学校去参加政治, 地上或地下都可以, 但不可以牺牲学业的罢课方式来干预政治。”1947年5月18日蒋介石发表文告《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 说学生运动“显受反动之共产党直接间接之策动”, 并言“扰乱治安”“干法乱纪”, 扬言要采取断然措施。5月19日, 胡适在《华北日报》发表谈话, 认为蒋氏说法“不很公道”, 他认为“在目前形势下, 我们对于青年之过问政治, 时常发表政治主张, 是完全同情的。但方法很多:一、潜心研究政治科学, 发表自己所认为的政治主张, 以争取同情。二、退出学校直接参加政党, 从事政治活动, 都是好方法。但以罢课为手段, 希望罢课就把复杂难解的政治问题解决, 实在是不可能的。罢课是最愚笨而不易收效的武器”。仅从上引胡适对学生、对记者几次谈话就可以看出:一、他同情了解学生, 而且认为他们这样做事出有因, 不应受到责备。二、学校是研究、教学机关, 不能在学校搞政治, 尤不赞同用“罢课”的手段。其实, 无论在当时或后来都清楚可见:“罢课”不是“最愚笨而不易收效的武器”;如果不用这个“武器”怎么能称为“第二条战线”呢。看来“愚笨”的是得了35个博士学位的胡适之先生。

在我的记忆里, 军警始终没有冲进北大来搜捕学生。1948年8月, 当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对学生运动采取坚决镇压措施。8月19日对北平11所大专院校250名学生宣布“传讯”“拘提”的拘传票, 限名单上的人于8月20日晨7时前到“特刑庭”投案。8月20日, 北平“特刑庭”又公布了第二批逮捕名单74人, 其中北大22人。事隔50年后, 身临其事的陈世安校友在文章中写道:

8月21日下午3时, 由三百多同学组成的请愿队, 从沙滩出发到东厂胡同胡适校长住宅, 派代表去见胡适。胡适说, 如不让军警入校, 必须使名单上的学生一律离校, 答应这一点, 他可以出面劝阻军警进校捕人。

当天下午传来确切消息:军警先后冲入了师院、燕大、清华等校, 传说当晚要冲入北大。……贺麟训导长来了, 他说胡适校长已给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特刑庭’传讯的大学生, 有的已赴法庭报到, 有的毕业就业, 有的南下, 有的在外地实习, 有的离校不知去向。经贺训导长亲往西斋、红楼及灰楼各宿舍察看, 遍觅不得一人。”贺训导长要大家安心, 说是军警当晚不会冲进来。反动军警包围北大六天, 未能闯入学校。为了掩人耳目, 要求校方允许他们派少数人进入学校“检查”。8月24日上午, 在贺训导长陪同下, 少数军警头目在北大民主广场转了一圈, 匆忙走进红楼, 前后约一个小时, 完成了奉命进校“检查”的任务就回去交差了。 (《北京大学校友通讯》第24期, 1998年5月)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校长胡适、训导长贺麟, 与学生代表“串通一气”为“特刑庭”发出拘传票的学生, 解脱了困境。胡公然表示, 名单上的学生离校, 他可劝阻军警进校捕人。“离校”, 去哪里, 是童稚皆知的。在当时国共两党生死攸关的年代, 恐怕也只有胡适敢这样讲。而支持他破釜沉舟妥善解除了危局, 则不能不说是一代哲人的良知吧。读到近来多篇类似上引“当事人”的文章, 我深深地感到盖棺不能定论, 也感到人们越来越公正对待胡适先生了。这是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 人们逐渐不为一叶而障目了。

我在北大读书近四年时间, 有两年多住在西斋。就在我刚住进来的那个学期, 有一天听说何思源市长和学生在西斋外面的景山东街发生了冲突, 还有胡适校长在场等。因为是耳听而非目睹, 当时没有搞清楚。不想已届古稀之年, 从《胡适来往书信选》看到胡适致何思源的信中, 有这样一段文字:

昨天下午承老兄到北大四周指挥在场警士拆除戒备障碍物, 我对老兄爱护母校信任青年的诚意, 特别要表示感谢。当时西斋的同学, 因终日看着景山东街西口外的情形, 免情绪愤慨, 所以他们看见老兄和我走来, 都忍不住要向我们申诉一肚子的冤枉, 其中有极少数人出言不检点, 侵及老兄, 使我感觉十分不安。我们走后, 又因西口外警士神经过敏, 发出了不切实的警报, 以至武装军警到来, 几乎闹出一个乱子, 当时又蒙老兄赶到西斋, 亲自弹压。老兄本以满怀善意, 帮同母校解除困难, 不意此事反使老兄两次受误解, 老兄体谅青年人, 不加责怪, 还写信来向母校道歉, 我特别感谢老兄的雅量与好意, 并且借这机会很诚恳地向老兄道歉意。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到:当时胡适先生夹在官方和学生中间, 他虽尽其所能保护学生, 却仍得不到学生谅解。壁报上的讽刺有云:“胡适?适此?适彼?”胡适的理念是学校是读书的地方, “教育为国家百年大计”;而肩负“第二条战线”的同学当然不会这样看。目的不同, 南辕北辙, 胡适又岂止尴尬而已!

胡适校长引起同学们普遍关注, 是1948年12月中旬前后那几天。本来这年适逢北大校庆50周年, 学校筹备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到临近正式纪念日期的12月17日, 解放军已经围城。那时在同学间有种种传闻, 有人说他将南行, 有人说他在教授会上表示了绝不离开北大。直到几年前从邓广铭先生的文章中, 才得知事情的曲折经过。不过胡校长一走, 同学们也很快便知道了。因为17日在孑民纪念堂举行的庆祝活动, 大家都没有看到他。只是《北大五十周年纪念特刊》还是他的题字。他并在纪念文章中说:“现在我们在很危险很艰苦的环境里给北大做50岁生日, 我用很沉重的心情叙叙她多灾多难的历史, 祝福她长寿康强, 祝她能安全地渡过眼前的危难, 正如同她渡过50年中许多危难一样!”临行前, 他并给北大其他领导人留下便条云:“一切的事, 只好拜托你们几位维持, 我虽在远, 绝不忘掉北大。”这篇文章和短言, 是1917年8月任北大教授, 1922年4月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语系主任, 最后任北大校长两年半的胡适之对北大的永远“告别辞”!

胡适校长生前留下遗嘱, 将他留在北京的102箱书, 均捐献给北大。近年从报上得知, 这些书有的“批胡”时被分散, 有的甚至不知所终。这个把一生精力绝大部分贡献给北大的全世界知名学者, 他后来无论远适异域或寄身台北, 始终心系北大, “绝不忘掉北大”!

一切的事,

只好拜托你们几位维持,

我虽在远,

篇4:校长听课听什么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听课呢?结合多年来听课的体会,笔者认为大体可从“观教师的教、看学生的学”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观察。

一、观教师的“教”

1.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新颖独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吻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吸引力,这节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能“激趣”的情境化教学就是一种好的课堂教学。

2.观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是否“精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完整、巧妙,详略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站在听课者的角度,需要我们观察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重点、难点定位是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化难为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顺利达成,这节课自然算得上是节好课。

3.观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否“真切”。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要求教师既要能挖掘教材内涵,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特别是政治课的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生活现实与学生实际,适时补充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政府接受监督”时,可适时补充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此说明我党对于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在讲到“宏观调控”时,可适时介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讲到“国际关系”时,可适时补充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要分析我国与一些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让时事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表明政治教师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决心和积极态度。

4.观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否“合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切不可过易或过难。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觉得没有解答的必要;难度过大,学生又无法回答,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极为不利。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蹦一蹦能够得着”;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让学生能够逐渐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新课程倡导教学活动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来选择材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当然,课堂提问的方式不能一味搞成对错判断,有些问题特别是“怎么做”这类问题,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在比较中把握优劣。例如,在讲到“公民应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时,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让学生通过合法方式与非法方式的优劣对比,选择正确的、合法的方式行使监督权,这种问答方式比“直接告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5.观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来确定,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看学生的“学”

1.看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观察一节课是否有效乃至高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上课时,学生如果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提出疑问,准确而全面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讲到重难点时,学生能及时做好笔记,并适时加强记忆,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堪称优异,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应称得上是优秀。

2.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如果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怎样?学生能否快速而准确地回答教师针对教材和创设的情境提出的相关问题?如果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是否敢于承担?是否能够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求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又需要组内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成果共享。

3.看学生的学习是否“学有所得”。看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优质,最关键的还要看这一堂课学生得到了什么。现在,不少课(如公开课、比武课等)故弄玄虚,看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其实早已一览无余在心中。这样的课学生也已经习惯了,他们知道如何替老师把戏唱完,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是陪着教师浪费了45分钟。因此,对于不用讲学生就懂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就不必多费口舌,讲了也不懂的内容也不用多去涉及,而要讲那些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理解内容。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应该是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教师教学态度是否沉稳,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愉快,教师和学生的言行是否得体,课堂教学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教师对教学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流畅,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娴熟等,也是课堂教学观察的重要方面,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只要校长放下身段,在听课中善于观察、思考和发现,就一定能听有所获,听有所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掌握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篇5:听武建谋校长讲座有感

初中部

孙芳红

对于我——一个参加工作一年的教师,可以说是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从小就憧憬能站在三尺讲台做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有幸的是,在生命当中总可以遇见一些贵人,她们总是指引着我,一步一步走着我的人生之路。这又是我遇见的一个贵人,一个良师——武建谋校长。最深的感慨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当付总介绍武校长时,说真的仔细打量了许久,看到这个穿着普通,体型微瘦的中年男子,很难想象他就是今天要给我们讲谈的人。可是在他说了几句话之后,我就断定:这个人很棒。他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朴实,内涵和幽默。

武校长说:“当今教师的心态,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做一个有职业情结的人。”对啊!在我的教师生涯终,我是否放弃,抛弃过?在我们要求学生的时候,如果人摆正心态,放低要求,那么教书就是意见幸福的事情了。

一眨眼,一年时光悄然流逝,可我觉得自己并不像众人认为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配这句话是有点当之有愧的。我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陪伴者。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能教会她们多少,有幸能站在讲台上与她们一起成长是何等的幸福!当她们一双双魅力的眼睛注视着我,认真地听,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感动啊!她们真是伟大的倾听者。其实真正能教会她们什么的是她们自己,有时反而觉得自己能在学生身上学到什么。她们像一块水晶,把我照的清清楚楚。

现在的我,就像武校长说的学开车的人,我还是那个学了一年开车,就去开快车,闯红灯的人。总想不按部就班,总想有一些心的教学方式,总想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事实却有时会事与愿违。有时是因学生的情况不同,有时也是自己准备不充分,这样总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武校长又说:“教育需要的是综合知识,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教师价值。

想了很久,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职业(在累了的时候想过放弃,而如果有一天,真的离开,一定会很不舍得。总会对自己的职业有所眷恋。)大家都认为,教师是一项非常理想的职业,不论对于家庭,社会,都是受益很深的。但有一点,从听了无校长的讲谈才突然明白,原来当老师会培养一些宁静的气质,会更加的学会包容,不会那么容易犯错。更能看清“真假,善恶,丑美”。会让恩心里充满着爱与责任。

而我现在要做的也是了解学生生活。可我总是记性不好或许是不 用心,不过我教26个班,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谈何容易啊!记得才开学的一个月,我居然觉得每个班的学生都长得一样。我知道这正是我要努力的方面之一。我深知,能在校园里或大街上叫出学生的名字,他该会多么快乐啊!可我连这点快乐都不能给予这就是爱得不够的表现。

我一直认为站在讲台上,并不意味着我最大。所以要从内心去尊重她们。尽量不要从言语上伤害她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她们,甚至一生。学生做错事是很正常的。有句话说:“年轻人是允许犯错误的。”如果要一个永远都不犯错误的人来学校,那还要老师干嘛?还要那么多规章制度干嘛?谁都不是圣人,老师也会犯错,更何况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有时会琢磨。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差生?其实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武校长说得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规律,它是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影响的自然规律。

一般传统的认为:在学校文化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差生。如果这样去评定,那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事业有成的人是初中没毕业,在老师眼里是草包的人那又如何说明呢。文化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只是因为面对这样的教育形式,我们不得不这样做而已。说不定班上成绩平平,调皮捣蛋的学生以后会成为国家栋梁。总之她们总有一些闪光点。所以我认为尽量去发现她们的有点,不断发展,有朝一日定会成才。

说到这里,其实鼓励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天,一个领导说:“谁都爱被表扬,不光是孩子,就是我们,也希望被表扬,被赞美。而特别是平时表现不怎么样的学生,更应该抓住她一点实实在在的有点去加以表扬。如果她没有那方面的长处,你也去乱加表扬一翻,她只会觉得这个老师不是真诚的。

当老师,说通俗一点,就是靠肚子里的墨水和嘴皮子混的。而说好听一点呢,当老师就是一门艺术。除了具备强硬的专业技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综合知识以外,还要有语言表达的天赋。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一本永远也翻不完的书。所以武校长说:要多读书,读好书,要终生学习,还要懂得虚心向学生学习。

篇6:听校长讲话有感心得体会

从总体上来看,高校长的治校方略基本上是儒家思想的主脉。虽然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些古老的名词,但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在信息时代非常需要用古典的精髓来填充空虚的精神世界。这也是高校长能够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基石。

通过高校长的治校方略,我发现目前台湾与大陆的教育理念是有很大差别的,或许高校长在台湾可以做到的,在大陆就不能实行,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第一、在台湾学校是可以开除学生的,而在大陆是绝对不允许的。大陆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不能推到校门外面去,所遵循的基本是耳濡目染的措施。潜台词就是“只要你在校园里,学一点知识就多一点,部比放到社会上强”。相应的,教育系统已经把社会看到教育的对立面,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已经格格不入了。而学生放在校园里就可以教育好吗?即使校园是个真空环境,那么生活在真空里的学生一旦放到世面的世界,他会不会呼吸空气呢?

第二、在台湾,老师是可以揍人的,而大陆是绝对不行的。当老师的现在最怕什么?最怕“体罚”这两个字。在教育界都知道,做教师的考不好不要紧,犯了错不要紧,千万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一旦沾上这个边,那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了。近一年,不要说体罚了,即使批评教育都要讲究方式方法了,不然有一两个想不开而跳楼的学生,那做老师的还不进了监狱?读到高校长的讲话我们就脸红,在台湾,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是可以“揍”学生的。不知道教育部的领导有什么感想。

前面我说过,高校长是深爱儒家思想影响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的两千年间,历史上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科学家,李白、祖冲之这些人都是先生用板子打出来的。而推行新学制后,中国再也没有出一个真正的“家”。因为老师要尊重学生,不能体罚,不能变相体罚,也不能严厉的批评教育。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如果管用,中国那么多监狱还不都改成娱乐场?

第三,在台湾学生是可以管理学生的,而在大陆这是不敢想像的。三年级的学生凭什么可以管理一年级的学生呢?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尊重的问题。因为三年级的同学是学长,新入学的学生就得听从学长的话。连学生都要尊敬,面对老师呢,当然得诚惶诚恐了。在大陆,教育的地位可以说江河日下。媒体把教育日益妖魔化,把个别案例扩大到全体,使教师的整体形象成为全国人的民罪人。没有地位的教师,又凭什么来教育学生呢?

在高校长的讲话中谈到日本广岛亚运会开上,闭幕布式结束后广场上一片纸都没有,这里就是国素质的问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源于教育。在日本,无论老幼,见了老师都是要行礼让座的。日本的教师有统一着装,全体国民对教师都礼遇有加。而在大陆呢,如果教师也统一着装的话,有几个好意思穿着出门?

上一篇:个人简历与求职简历的区别下一篇:[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换届选举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