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深入基层抓“活鱼”

2024-04-09

谈深入基层抓“活鱼”(精选1篇)

篇1:谈深入基层抓“活鱼”

谈深入基层抓“活鱼”

“活鱼”在哪里

“活鱼”在基层,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基层的“活鱼”在哪里?

到了基层,你问张三,你们单位有新闻吗?张三回答,没有。你问李四,李四可能也不知道哪儿有新闻。基层的新闻就像空气,尽管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但基层的职工们可能看不到。

每天翻开报纸,看到大报写的“记者走基层”稿件,我们仿佛恍然大悟,这也是新闻!

记得央视一名记者走基层,跟着清理下水道的工人采访了一天。一般人看来,工人的日常工作再平常不过。然而,就是这些再朴实不过的东西,记者将这些情景展现出来,的确让人感慨。难道是记者确定好主题后,再去采访的吗?显然不是。

新闻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

2011年11月14日,西安肉夹馍店爆炸。

对于这个新闻,主题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1)爆炸的损害;(2)爆炸原因;(3)医院的救死扶伤;(4)人们对遭

受爆炸家庭的同情与帮助;(5)警察、消防人员抢救。

中新网的记者发出图片新闻,写道:“中新社记者在现场看到,消防车及救护车均已赶到现场,临街的广告牌已被掀翻,路边停发的车辆均受损严重,树枝散落一地。据目击者称,爆炸时发出巨响并伴有冲击波。”

这些主题并不需要预先设计。当然,这是突发事件,但这就是基层。

当然,新闻需要策划,针对某些具体问题预先设计主题,然后再深入基层采访。但记者走基层,我感觉是下了基层再去找主题。

据了解,以往有一种“主题先行”的说法,最初在文艺界流行,随后影响到我国新闻界,出现了所谓“在家定主题,出门找例子,关门写稿子”的倾向。对此,新闻界前辈们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其实,基层的一举一动,职工们的一言一行都值得去思考。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就会看到很多“活鱼”。

但是,很多时候记者都是带着主题下去采访的,比如新年、国庆走基层。

这些是主题吗?笔者以为,这些不是主题,只是个由头。然而,在走基层的过程中,我们的主题不能只浮在面上。在基层所见所想,要结合大背景,领会政策面的需要,通过人物的言行与大背景的穿插,来形成一个整体。人中见事,事中有人。

不然,就只是记录了一本流水账。

该抓什么“鱼”

其实,基层的一举一动都是“鱼”。往大里说,基层是最终落实上级政策的地方。往小里说,每名职工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人。

我们作为记者,下基层发现了很多“鱼”,我们要抓什么“鱼”?

我们要明确一个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胸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1.基层的事

有些职工自己总结出的简单实用的办法,虽然没有经过正式的推广,但职工们用起来很顺手。例如《临界点温度》报道:

“为了摸准恰好能拉出原油的最佳温度,又不浪费多余的电量,职工们不知道试验了多少回,才确定6小时这个‘临界点’时间。”现河采油二矿副矿长刘伟伟说。

再如《小队有“宝图”》等等,都是如此,基层应该有很多这样的小方法,只是有待我们去发现。

2.基层的人

基层的人是最可敬的,他们每天的工作虽然很平常,但

我们的报道如果能将他们的工作具体生动地体现到报纸上,必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例如《垃圾清运工的一天》:

忙碌中,他的额头上爬满了汗珠。记者跟随张安东跳下爬上,几趟下来已经感觉到吃不消,可他像没事似的。“你一下车为什么要跑步前进?”记者问。“习惯了。天亮了居民好扔垃圾。”张安东笑着说。

这样的细节描写更能打动人心。再如《工地上76岁的吊运指挥》:

“不到10点,预制工地来了一位古稀老人。他一下车就冒着小雨向工人们询问箱涵的重量以及施工方案,稍作沉思后便频频点头。

这位古稀老人叫金其荣,今年76岁,是胜建集团第二工程处的退休职工。76岁的老人冒雨来到工地上干什么呢?”

3.一人一事

基层就是一个点,不可能写成太宏观的稿子,笔者认为重点还是写好一人一事。例如《为了首口页岩油井》:

快一个月了,李明国嘴上的泡还没有消退,嗓子依然沙哑。尽管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他依然充满干劲。

不只是这位指导员,为了渤页平1井,整个50779钻井队一直连续加班,干部和大班没有一个回家的,全队职工众志成城、士气高涨。

这是写人,下面是人所做的事情:

这口中石化重点预探井,不仅是要预探这一地区的储量和产能,还是在预探一条胜利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之路,更是在预探胜利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了27年井的李明国感到压力空前——复杂没什么,油田第一口鱼骨状分支水平井沾18-平1井就是他们打成的;位移大也不难,超过2000米的也干成了,但那是砂岩。最难的就是如何在泥页岩中打成打好一条1200多米长的水平段。

这些是我们下基层所确定的主题。新闻主题是在对大量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观察、分析、综合、筛选的基础上产生的。新闻主题虽然源于生活,产生于记者所掌握的材料之中。但有时候记者在基层采访,掌握了一大把东西,如何取舍?

笔者认为,把采访的东西全部整理出来,如果有很多点,就分开写。千万不能都用上,不然主题太多。新闻主题必须明确单一,一篇稿子中只能有一个主题,否则会造成叙事的混乱。

如何将“鱼”写活

笔者以为,要把“鱼”写活,让大家都爱看,自己要先“活”起来。

自己的心态要阳光、活泼、开朗,就像报社提出“阳光心态”一样,对待事情要抱有乐观的态度。有时候,记者的心情跟稿件的成败有很大关系。

就稿件来说,笔者以为,要把基层的东西写活,语言要鲜活。

新闻报道要打动人心,新闻语言要形象生动有特色。很多写作高手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1.尽力寻找有特色的字眼

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使用有表现力、有感染力的词语;另一方面,也要经常注意引用采访对象机智、富有特色的语言。例如在2011年职代会过后,采访孤岛厂厂长时,请他就明年的工作谈想法、谈打算,他说了一句:“希望,明年步伐走得从容些吧。”后来,就用了这个题目。还有一些,比如“胜东三问”、“均衡的智慧”、“胜利油田还能再采100年”,都是很形象生动的语言。

2.注意长短句搭配,有节奏感

拿过一篇稿子,看到一大段一大段的语言,让人很头疼。最好是长句与短句搭配,这样容易产生节奏感,产生生动效果。

特别是走基层的稿子,不能写起来像材料一样冗长,越短越好读。

其实,看很多高手的稿子,我们都能发现,有时一句话

就是一段,然而,并不是把一大段分成一句一句就可以,多余的话,能删就删,段与段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这样读起来才顺畅。

3.多使用形象化语言,注重细节描写

形象化的比喻能让人产生记忆犹新的印象。细节的描写,更容易引人入胜,如描写一件事情的发展、一个人的表情、心里的想法,等等。

4.采访越细致越好

有时候,到了基层,发现东西太多了,那就把能记录的都记录下来,特别是你感兴趣的具体细节,都要记录好,回来整理出来,没准哪一句对你有启发呢。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报要点提示下一篇:沾化县第一实验小学决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