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3主体责任体系

2024-05-07

3783主体责任体系(精选7篇)

篇1:3783主体责任体系

“3783”主体责任体系

三大职责

即党委(党组)的集体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班子其他成员职责范围内的领导责任。履行三大职责,必须紧紧抓住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组织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带动的作用;班子成员要切实承担起主动研判、承接任务、细化措施、监督管理和及时汇报等职责,做到党委积极负责不松手、党委书记自觉尽责不甩手、班子成员主动担责不缩手,形成落实主体责任的整体合力。

七大任务

即严明政治纪律、选好用好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惩治腐败、规范权力运行、着力深化改革、做到表率引领等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要把落实主体责任的着眼点放在深刻把握中央对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的判断上,把立足点放在全面贯彻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上,结合点放在认真整改中央巡视组反馈的突出问题上,落脚点放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上。

八大机制

即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压力传导、履责报告、联系群众、巡视督查、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紧紧围绕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抓好纵横到头的责任分解、党风廉政建设形势的分析研判、各级领导干部的谈话提醒、监督机关职能的延伸整合联动、选人用人防止带“病”提拔的把关、廉政风险点的排查管控、重大腐败线索的核实查处、案件查处的跟踪督办以及执行“一岗双责”问题倒查等重点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推进的工作格局,三大载体

即深化拓展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实施的联村联户行动、效能风暴行动、先锋引领行动。在联村联户行动中,注重宣传各级关于作风建设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注重听取群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建议。在效能风暴行动中,加大力度治理庸懒散慢、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严肃查处利用职权索贿受贿、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问题。在先锋引领行动中,着力解决好基层组织建设和运转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政策规定,帮助和监督身边的党员干部弘扬优良作风、保持廉洁本色,把广大党员锻造成时代先锋。

篇2:3783主体责任体系

甘肃省构建党风廉政建设“3783”责任体系省委召开第十二届八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见》,提出着力构建和全面实施“3783”主体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方面必须履行三大职责、抓实七大任务、健全八大机制、拓展三大载体。一、三大职责

即党委(党组)的集体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班子其他成员职责范围内的领导责任。履行三大职责,必须紧紧抓住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组织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带动的作用;班子成员要切实承担起主动研判、承接任务、细化措施、监督管理和及时汇报等职责,做到党委积极负责不松手、党委书记自觉尽责不甩手、班子成员主动担责不缩手,形成落实主体责任的整体合力。

二、七大任务

即严明政治纪律、选好用好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惩治腐败、规范权力运行、着力深化改革、做到表率引领等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要把落实主体责任的着眼点放在深刻把握中央对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的判断上,把立足点放在全面贯彻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上,结合点放在认真整改中央巡视组反馈的突出问题上,落脚点放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上。三、八大机制

即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压力传导、履责报告、联系群众、巡视督查、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紧紧围绕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抓好纵横到头的责任分解、党风廉政建设形势的分析研判、各级领导干部的谈话提醒、监督机关职能的延伸整合联动、选人用人防止带“病”提拔的把关、廉政风险点的排查管控、重大腐败线索的核实查处、案件查处的跟踪督办以及执行“一岗双责”问题倒查等重点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推进的工作格局,四、三大载体

篇3:3783主体责任体系

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表明, 明确各级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但是, 在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部分企业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内的企业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没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造成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安全生产的投入;放松对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 使企业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以致事故接连不断。由此可见, 安全责任制不落实, 确保安全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企业就根本无法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壮大。笔者认为, 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应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思想重视, 二是措施可行, 三是执行严格。

1 充分认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是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关于“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责任重于泰山”等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不仅指明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源在于消除隐患;还表明了抓安全生产的科学方法是预防为主;更指出了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强化责任落实。消除隐患是根本, 加强防范是重点, 落实责任是关键。只有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区队班组、每一个岗位操作人员, 都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 并严格落实各个环节主体的责任, 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规定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做好每一项工作, 才能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才能得到保障。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解决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严不起来, 落实不下去”现象的重要措施。“严不起来”包括了安全生产内部管理、外部监督、行政执法、事故查处、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 “落实不下去”也包括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任务、隐患监控和整改措施等方面。通过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来对生产负责人、生产管理者、生产操作人的行为提供动力和约束, 强制企业建立健全上至企业法人, 下至区队班组长、普通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规章制度, 层层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形成上下互保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实行事故连带, 从而解决“三违”事故居高不下的问题, 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安全生产实现根本好转。

2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明确各级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做到单位部门层层有责任, 岗位职工人人有职责, 这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

一是建立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原则, 明确各级安全生产责任, 实行职工对班组、班组对区队、区队对矿处、矿处对集团公司负责的管理体系,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建立领导体系。明确集团公司主要领导是全集团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对分管范围安全负第一责任;二级单位行政一把手为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的基层单位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职工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 对安全生产负责。

二是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认真执行“一岗一责制”。集团公司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的形式, 将安全生产列为重要的管理指标之一。各单位内部也要于每年年初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部门, 基层单位、部门再以责任书形式落实到班组;班组落实到岗位和职工个人, 真正做到一岗一责。签订责任书时, 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要结合岗位责任制等有关制度对安全责任制进行细化, 既有共性要求, 又有个性条款;二要结合实际开展一次专题安全教育, 进一步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三要结合实际组织一次考试, 使全体职工都熟知自己的安全责任, 懂得干什么和怎么干。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 在全集团形成岗位 (个人) 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矿处, 基层保集团的强有力的安全责任体系。

三是以安全生产法规为依据制定各项制度, 增强执行和落实制度的法律意识。《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规定了在企业生产工作中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从业人员等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详细规定了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对于依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促进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追究违法人员的法律责任, 遏制和制裁各类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同时《安全生产法》的实施, 也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武器, 它能够通过法律的强制约束力,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因此, 要把《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和措施, 要把《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作为安全教育重点内容, 通过深入组织学习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认识到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进一步的延续和细化, 促使他们从法律的角度,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防线, 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动摇。

2 建立责任考核体系,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是突出“一把手”抓安全, 进一步强化安全目标责任制。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 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必须行政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 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因此, 在日常安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各级主要领导要签订安全生产承包责任书, 承包本单位的风险要害部位, 而且必须把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作为日常安全检查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与收入、业绩、升迁挂钩。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要求单位主要领导当场拍板, 能当场整改的, 要立即拿出资金进行整改, 不能立即整改的, 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 由主要领导签字确认, 限期整改, 限期完不成, 则按规定给予处罚。从而进一步促进各级主要领导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和了解, 隐患整改资金和人力的准备工作就顺利多了, 工作中少了推诿扯皮现象, 整改力度也就大大加强了。

二是实行事故隐患及违章连带责任制度, 严肃责任追究。制定安全事故隐患及违章连带责任制度, 在鼓励安全第一责任者、分管领导、安全员、安全检查人员纠正违章, 及时整改隐患的同时, 对被检查单位重复发生类似事故隐患和违章的情况, 要连带追究所在单位的安全第一责任者、分管领导、安全员和安全检查人员的管理责任, 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把安全责任与个人经济利益挂起钩来, 加大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三是积极推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根据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岗位职责在全体员工中推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 根据不同时期的安全重点让所有职工从自己岗位安全职责的实际出发填写《安全承诺书》, 明确自己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担负的义务。同时将落实安全承诺制度和“一岗一责制”情况作为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日常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 把职工签订安全承诺书的情况作为各单位行政一把手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 进一步促进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

篇4:3783主体责任体系

实施背景

落实中央关于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需要。习近平强调,各级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浙江公司贯彻中央精神,从大局的高度、全局的视野、全方位的角度,设计政工工作统一的规划框架,统筹谋划政工工作各要素,形成横向协同、纵向管控的管理体系,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顺应企业改革发展发挥政治保障作用的需要。浙江公司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三集五大”改革、集体企业改制、农电体制改革、特高压电网建设等重大管理变革、体制改革和发展任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急需拓宽思路、重新定位,实现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与改革进程同步深化、与队伍变化同位延伸、与公司发展同步合拍,形成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政工一体化意识和系统思维,做到工作内容高度综合,工作职能高度集成,工作成效高效发挥。

继承创新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做法的需要。推进政工一体化体系建设,是对原有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和形式的提升和优化,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特别是“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成后,浙江公司重新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着力点和切入点,对原有的“三集五大”文化支撑、政治保障工程成果成效进行梳理整合,全面系统深化的继承发展,凝聚力量、汇聚人心、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两个转变”、推动创建“两个一流”。

探索与实践

紧紧围绕“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促进政治优势发挥、促进企业及员工队伍和谐稳定”的目标,以“集约化管理”作为引领中枢、以“精细化管理”作为支撑平台、以“一体化考评”作为推进动力(图1),建立五项工作机制(图2),全面落实党政工作同制定、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实现党政责任双到位、双结合、双融入,把政工工作同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管理等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省公司、地市公司(直属单位)、县公司、供电所等不同层面贯通起来,形成合力推进中心工作的良好局面。

集约化管理,贯通引领中枢

面对以往部分政工工作的“表层化、形式化、无序化”,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从打破“政工线”“业务线”的惯性思维着手,明确一体化目标,构建责任体系,共享信息资源。

1.确定一体目标任务

一是推进责任落地。业务部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推行岗位责任双到位、双结合;将政工一体化责任目标与行政工作指标同时列入“年度目标责任书”,实现业务工作、政工工作的同向并进。二是联席协调解决。建立政工一体化会议管理办法,强化五项议题清单管理,建立会议议事规则(图3)。通过年度会议、季度会议、月度会议和不定期专项工作会议,梳理问题清单,多方整合资源,共定解决方案,布置各自任务,为政工一体化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提供高效解决平台。三是聚合联带辐射。发挥专兼职政工队伍的骨干作用、班组政治宣传员的渗透作用、内部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帮扶作用,依托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将思想政治工作从员工扩大到员工的亲属,延伸到家庭,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辐射面。

2.建立协同责任体系

一是课题整合。对每年申报政研课题、精神文明创新项目、企业文化重点项目、党建创新课题、管理创新成果、最佳实践案例等内容接近的单位,进行政工课题的问题、类别归类,对同类课题进行合并,组织跨单位、跨部门的实施团队。二是政工竞标。对公司提出的政工工作重点课题和项目,以“竞标”形式操作,综合比对竞标单位、部门对项目问题理解、操作思路、解决路径等,好中选优,找对“好婆家”。三是合力推进。对共性导向强、覆盖面大的政工工作,进行内部拆分,由相关单位分别承担对应任务,促进协同衔接,挖掘资源潜力。四是集体攻关。对实施要求高、难度大的政工任务,组建政工课题攻关小组,集中攻关,提高工作效能。

3.构建信息共享模式

一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公司已建成一个由“智能党建”平台、“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和“浙电先锋网”“浙电先锋”微信公众号等四大部分组成的“浙电政工网络平台”,形成了集宣传教育、党务管理、协同办公、调查研究和考核检查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工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司所属各单位政工工作数据集中处理、业务分层管理;同时也为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搭建了上下互动、横向交流,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平台。二是分享卓越实践案例。以卓越实践为导向,鼓励各部门、单位创新探索路径、工作机制、抓手方法等,并将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果汇编成“温故”系列丛书,促进互学共进,强化典型经验交流分享。三是学习观摩全景样本。利用观摩会、现场会等方式,推广优秀共产党员服务队、“阳光心灵家园”优秀阵地、企业文化示范点建设等实践样本,推进实践应用转化,全力打造可用、可看、可学、可示范的成果“集成器”和“孵化器”。

精细化运作,构建支撑平台

突破以往“系统方法输出不多、支撑工具提供不足、基层力量支撑不够”的难点,从强化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着手,依托厘清组织职责界面、培植五大支撑队伍、细化风险防控举措、贯入标准实践方法,为政工工作的精细化运作提供支撑平台。

1.厘清组织职责界面

一是梳理制定工作职责,根据精细化运作要求,以业务分界及工作内容两个维度,厘清各专业条线边界,梳理出涵盖本部25个部门和11个地市公司的政工一体化工作内容12项目、共性职责7项、个性职责73项(图4),集约了相同或交叉的政工职责。二是细化制定工作流程,从业务流程改革着手,通过辨识、分解、评估政工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对不必要流程作出删除、压缩、整合的改革,把各单位、部门的政工工作要素按一体化建设要求加以重新规整,形成更集约的政工一体化流程,明晰工作界面程序。

nlc202309082328

2.培植五大支撑队伍

注重实际、实用、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全面提升基层政工效率和全面满足员工精神需求为切入点,全面调动各层面资源,着力培育、打造政工一体化五支队伍(图5),即政工研究队伍、宣教队伍、心理辅导员队伍、联络员队伍、督导队伍,培育员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共鸣和共行,提升基层政工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3.细化风险防治举措

一是做实舆情风险管控举措,强化舆情监测和内部协同会商,全面推进舆情分级管控法,细分稳定风险分级标准,实时监测预警流程和月度分析预警流程,设计稳定风险报告单、月度报告和预警通知模板;同时,对关系公司和谐稳定的信访、舆情、廉政、法律等风险,由职能部门和各单位主动排查,强化日常监控,进一步提升稳定风险识别能力、管控能力和联动处理能力。二是做细员工思想动态管控举措,通过架构理论模型,采用员工思想指数量化分析,建立“黑色—红色—橙色”三级预警指数,建立健全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员工思想指数分析及应用体系,全面科学衡量员工个体和集体思想动态,并按照“问题归因、路径析出、方法导入”的三部曲,建立了预警举措方法库,为员工提供各类帮扶服务。

4.贯入标准实践方法

一是提供标准化实践工具,按照“定规范要求、定要素内容、定参照模板、定应用指南”的“四定”原则,突出行为导向、目视宣教和业务过程融合,明确了基层在“三型”党组织建设、卓越企业文化实践、团青、精神文明等领域的实践方法和载体,提高了政工工作的实操性和执行性。二是贯入标准化操作指南,围绕党建5大领域和文化10大领域,明确了基本要求、工作流程、流程要点和典型案例,制定了定制化操作指南手册,为提升基层政工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实践指引。三是细化标准化工作导则,抓住“基层执行为重”的特点,对国网公司下发的政工工作文件,根据基层实际情况,细化要求,制定细则,做好工作导向管控。例如,根据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实施方案,细化制定面向县公司、二级直属单位、基层供电所的三个评价细则标准,一步到位说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避免“盲目、浪费、无序”现象发生。

一体化考评,激发推进动力

遵循“破立结合”的原则,破除不合理的考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工一体化考评机制,切实发挥考评的正确引导功能,输出政工工作价值,加速绩效转化。

1.落实标准考评方法

一是固化两项考核方式。采取单位自评与检查组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检查组考评采用“召开一次大会、发放一套表格、听取一场汇报、形成一组数据”的“四个一”方式进行考核,明确每一个考核流程节点内容和采取方法,形成了政工工作一体化考评流程(图6),增强考核的实用性,切实减轻基层单位负担。二是固化八项检查考核。系统开展集“‘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信访稳定和保密工作、品牌管理、工会、共青团及离退休工作”于一体的八项政工工作考评,对供电企业排名前4和直属单位中排名前二的单位授予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给予年度绩效加分。

2.建立立体督导机制

一是强化“省公司对市公司”督导。每月对地市公司(直属单位)政工一体化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政工一体化工作改进建议,形成督导调研报告;对公司政工一体化月度、季度、年度工作会议明确的重点工作组织专项督办,定期在政工一体化月度例会上反馈重点工作督办落实情况。二是强化“市公司对县公司”督导。发挥地市公司层面专职督导员队伍作用,通过现场巡查、访谈评估、审计测评三种督导方式,以案例法、赏识法、观摩法、示例法、启迪法等多种督导方法为支撑,定期及不定期开展督导,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纠偏和指正,并下发督导建议书,开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方子”,保证基层政工工作目标不空、方向不偏、内容不虚。三是强化督导结果应用。加强政工一体化督导督办工作中形成的专题调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深入研究和把握典型经验和敏感问题的规律性,为有针对性推动和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各单位督导督办工作落实情况将纳入年度政工一体化考核评价工作。

工作成效

党组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近年来,面对企业重大改革发展任务,依托政工一体化体系,浙江公司各级党组织攻坚克难,创先争优。在抗击强台风“灿鸿”中,各级党组织迅速响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公司系统610支共产党员服务队9 567名党员率先垂范,主动投身防汛防台风现场,冲在急难险重工作的最前沿。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专业横向协同得到进一步加强。浙江公司党政工团协作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协同开展了“政治保障工程”“中国梦·国网情”“个十百千万行动计划”“最美员工”选树等主题活动。公司政工部、外联部、离退休部、工会等部门联合组织“中国梦·国网情·企业文化在基层”活动。公司团委与工会协同开展职工主持人大赛和“百对好师徒”评选活动,与调度控制中心协同开展监控员技能竞赛暨青年技能拉力赛,与电力学会协同开展百篇科技论文评比,与运维部协同开展电网运维检修专业青年创新创意大赛。

政工品牌创新得到进一步拓展。近年来,浙江公司系统先后踊现出了“光明使者江小金”“万能电工钱海军”“东极岛光明卫士蒋海云”“宁波妈妈张亚芬”,以及彭立新、吴克忠、史文斌等全国劳模,相继打造了“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党代表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感动浙电——最美员工年度人物”“百名政工师进班组”等一批政工精品。

政治效益发挥得到进一步突显。通过推进政工一体化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为公司改革发展当好政治保障。例如,紧紧围绕树立“大安全观”的要求,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宣讲为主要形式,以“百名政工师进班组”为主要载体,组织开展了以“树立大安全观”为主题的政工专项活动。公司团委大力开展“阳光心灵家园”建设,在特高压工程建设现场配设“阳光心灵工作站”,开展“阳光心灵助力安全生产”比赛等,有效助力中心工作。

(责任编辑:郝幸田)

篇5:3783主体责任体系

针对省委巡视组提出的“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不够到位”的问题,市委以建立健全“三大机制”作为工作支撑,确保责任明确、任务具体、问责刚性,形成具有海宁特色的主任责任落实体系。

一、健全责任分解传导机制。建立上下贯通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传导机制,通过示范带动、签字背书、监督检查等方式,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逐级深化、细化、具体化。一是市委示范带动。严格落实《海宁市党风廉政建设“4+1”责任落实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按照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和专题讨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大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三转”。每年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构建工作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把目标任务分解为若干项目,具体落实到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二是签订责任书。市委书记与每名市委常委、市长与每名副市长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各单位党(工)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分别与班子成员签订个性化责任书,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下属单位签订个性化责任书,确保主体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是加强检查考核。每年修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制定下发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考核工作方案,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对各镇(街道)和市级重点部门进行专项检查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责任推进监督机制。一是指导督促个性化任务完成。根据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和单位实际,将各单位廉政风险最大、治理任务最重的若干项具体问题作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个性化担当项目,制定职责任务单,并根据领导班子分工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今年,全市领导干部共领衔党风廉政建设具体问题554个,同时通过海宁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网上动态监管平台,对该554个具体任务进展完成情况实行在线式、常态化、过程性监管,对检查中发现完成不力的任务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整改。二是组织询问评议。组织市纪委委员工作评议,对镇(街道)以及承担市委、市政府重要改革、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调研、询问质询,并进行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工作建议要求,加强履职监督。今年,组织召开镇(街道)、市级部门党委(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汇报会,当面逐个听取12个镇(街道)和5个市级部门“一把手”口头报告党委(党组)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并当场反馈市纪委委员评议意见62条。三是实施约谈提醒。牢牢锁定信访、办案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牢牢盯住重要节日、干部调整前后等容易集中发生不正之风问题的时间节点,抓早抓小,全面实施约谈提醒制度,对发现领导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警示提醒,涉及“一把手”的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约谈。今年,根据省委巡视组反馈的线索问题,市委书记约谈了2两名市级部门的“一把手”,市纪委书记约谈了2名正科局级领导干部。

篇6:3783主体责任体系

设备维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实际上指的是, 将设备安全作为整个工作运行过程中的重点关注目标, 保证在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维修安全, 进而保证形成产业链的平稳运行保障, 在国外, 已经早有大量研究学者对设备维修安全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 因此, 在设备维修安全体系构建的研究上, 仍存在着一些缺陷, 大部分的研究进行存在于理论性的立场上, 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施行, 因而并没有发挥这些研究理论所应该达到的最终目的, 由此, 文章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办法对设备维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进行合理化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设备维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机械电子、化工等生产单位工况复杂, 尤其是大型机械电子、化工企业等的生产系统, 其生产设备体型较大, 设备与设备之间形成的是一套完整的生产链条, 因此关连性比较强。按照生产的部件不同, 其自身的功能组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生产过程中, 一旦出现设备故障, 将会影响到整个生产链条, 降低整体的生产效率, 并且, 一些时候, 设备故障还会导致已经成型的部件受到故障设备的损坏, 进而无法使用, 所以, 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设备维护与修理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 在整体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尤为关键, 不仅能够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企业的成本[1]。就生产设备维护与修理来说, 安全责任主体可划分为生产设备维护与修理安全管理员、厂级安全管理控制部门以及设备安全检修人员。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依存, 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管理关系, 只有协调好这三方面设备维修安全监管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才能够保证整体的机械电子、化工等生产企业的正常稳定运行。

2 设备维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设备检修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

在一些机械电子、化工等生产单位, 部分管理人员仅仅关注生产速率, 而忽略了设备检修安全的管控, 缺少一定的设备检修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进而造成设备检修安全管理系统在职能上的缺失, 令生产设备存在着潜在的故障危机, 提高了故障发生效率, 因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

2.2 设备检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方法不完善

在设备检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大部分的机械电子、化工等生产单位缺少科学化的构建方法及手段, 仅仅是按照传统的设备检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进行, 没有真正的切合到实际, 因而无法真正的形成合理的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建设方案, 令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过程变得复杂而混乱, 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同时, 得不到预期的成效,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2.3 设备检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经验不足

在国内大部分的机械电子、化工等生产单位中, 对于设备检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还缺少一定的认识, 所以在其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体系构建经验, 这就导致在整个设备检修安全责任意识体系构建工作实行时, 对一些具体事宜考虑不周全,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后果产生[3]。

3 设备维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安全主体意识培训力度

加强设备维修安全主体意识培训的力度, 形成统一的管理培训格局, 这样的格局一旦形成, 相关生产单位的安全检修员就会自主在工作中对设备的安全检修给予相应的重视, 因此, 加强设备维修安全主体意识的培训力度有着必要的作用, 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培训:

第一部分, 坚持安全原则, 注意设备安全。在进行培训时, 培训时要向接受培训的生产单位的设备安全管理员灌输“坚持安全原则, 注意设备安全”的重要思想, 保证其思维形成定势。

第二部分, 明确职责, 保证设备安全。当培训师向生产单位的设备安全管理员讲解专业性的知识时, 需要想让其了解到, 其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 以及设备安全得不到保证所带来的危害, 树立其今后工作的责任心。

第三部分, 知识专业化, 管理系统化。在培训课堂上, 由培训师将专业的设备维修安全管理管理知识教授给学员, 保证其自身专业性知识的强化, 进而使得这些人员进入工作对设备维修安全进行管理时的系统化[4]。

3.2 完善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方法

在企业内部培养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时, 首先要制定严格的规划与切实的目标, 所制定的目标不要太大, 要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或者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制定一个目标, 并且向着这个目标进行努力, 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构建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设备维修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观意识, 不要强制执行, 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进而影响到整个体系构建过程的最终成效。

3.3 注重经验积累与学习

上文提到在国内大部分的机械电子、化工等生产单位中, 对于设备检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体系还缺少一定的认识, 因此, 这些相关的生产单位要注重对经验的积累与新理论的引进, 结合国内外成功的设备维修安全为主体的责任意识体系构建经验, 丰富自我, 弥补不足, 并在构建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只有如此, 才能够保证其所构建的设备维修安全为主体责任意识体系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进而带动企业的整体化发展和进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生产企业形象文化的构建过程中, 设备维修安全体系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生产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一种保障, 正所谓只有安全的进行生产运行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效益的提升, 并且, 设备维修安全的主要责任在于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策略的实践, 对于设备维修安全责任的切实施行来说, 其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相关人员要形成一定的设备维修安全责任主体意识, 加强自我设备维修安全责任的重视。整个生产过程中, 设备维修安全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必须开展的工作, 更是生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各个部分所需要承担的安全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然而最终的实际目的却是相同的, 就是保证系统设备的运行不出故障, 保证企业生系统运行安全以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魏德才, 张诤敏, 李闯, 等.基于模糊贴近度和熵权的航空装备维修安全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107-111.

[2]徐义, 欧院棠.基于Saa S模式的特种设备维修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1:108-111.

[3]胡安定.设备维修与管理的新趋势—97设备维修与管理国际会议 (IPEC) 综述[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13, 1:7-10+3.

篇7:3783主体责任体系

原告:福建省罗源县鸿达轮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达轮船)

被告:三富海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三富海运)

2000年6月8日1030时,鸿达轮船所属的“鸿达2号”轮在黄浦江吴泾附近棉花仓库码头装货完毕,离开码头掉头向浦东方向驶去。“三富翠玉”轮于2000年6月7日到达长江口锚地抛锚。次日凌晨0130时,该轮在长江口锚地动车,0400时引航员登轮,引领船舶进口。2000年6月8日上午,晴天,能见度良好,风向西南,风力约3级。“三富翠玉”轮于1050时初见“鸿达2号”轮,该轮距“三富翠玉”轮约1 000米。当两船相距约500米时,“三富翠玉”轮发现“鸿达2号”轮欲横穿该轮的船首,即采取慢车,之后又采取停车、后退二及右满舵。因两船相距过近,避让不及,于1100时,“三富翠玉”轮船首碰撞了“鸿达2号”轮左舷后侧。“鸿达2号”轮因进水严重,向浦东岸边冲滩不成而沉没。

事故发生后,双方均向港监递交了海事报告。鸿达轮船因“鸿达2号”轮的沉没,向上海申南打捞疏浚有限公司支付打捞费人民币754 400元;被运输货物的委托方大连渔轮船舶货运代理公司在所欠鸿达轮船的运费中扣除货物损失人民币296 000元;鸿达轮船通过长江水上法律服务所向福州新洋海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支付服务费人民币10 000元。福州新洋海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出具了一份关于“鸿达2号”轮船舶事故损坏检验的报告,称该轮的修理费用为人民币749 000元,重置价约为人民币1 795 200元。

三富海运未就“三富翠玉”轮的损失向法院提起请求,也未提供证据。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事故属于涉外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纠纷。按我国的民法规定,船舶碰撞损害赔偿属侵权赔偿,赔偿的责任主体应是侵害人。鸿达轮船在诉讼中,没有向法院举证证明三富海运就是“三富翠玉”轮的船东、经营人或者是光船租赁的租船人。三富海运抗辩其并非船东,其向法院提供的“三富翠玉”轮的登记证书表明船东应是一家名为“EMERALD ESTRELLA S.A”的公司,鸿达轮船也予以认可。对此,法院予以确认。由于三富海运否认其为涉案船舶的所有人,鸿达轮船又没有提供证据证明三富海运与“三富翠玉”轮之间的关系。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故对鸿达轮船要求三富海运赔偿其损失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评析]

一、涉外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

在涉外船舶碰撞案件中,根据英美法律,原告可以对船舶本身和船舶所有人同时提起“对物”(in rem)诉讼和“对人”(in personam)诉讼。而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不承认“对物”诉讼的概念和诉讼程序。我国在海诉法出台后,谨慎的开始引进“对物”的概念,但尚没有引进到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海诉法也仅是对扣船行为赋予了“对物”采取诉讼行为的规定。由于各国法律的不尽相同,因此,一个案件在不同国家提起诉讼和适用不同的法律,有时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诉讼结果。因此,在船舶发生碰撞事故时,当事人选择或者法院适用何国法律是至关重要的。

出于主权原则和对本国法律熟悉等原因,具有管辖权的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当然主要是适用本国的法律。不过,由于航运业的国际特征,任何一国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都必须优先适用参加的国际公约,或者参照适用国际公约和惯例,以维护航运法律的统一性和确定性。我国海商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船舶碰撞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

本案为涉外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纠纷,关于准据法的适用,三富海运在应诉时没有提出异议,并依据我国的法律进行抗辩,且碰撞发生的地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港水域内,依法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也可以适用国际惯例;其次,我国作为侵权行为发生地,应当适用我国的相关法律。上海海事法院在处理本案件时正确适用法律,即实体法的适用了我国在1980年1月7日正式加入的《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及内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作为解决本案纠纷的准据法。

二、紧迫局面形成的分析和碰撞责任的认定

在确定船舶碰撞责任时,往往采用“过失责任制”。也就是说,一船的行为被证实与碰撞的损害具有因果关系,则该行为往往也就被指控为“过失行为”,该船舶就必须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船舶碰撞司法实践中,往往遵循一个原则,即:哪一艘船舶的过失是导致紧迫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则哪一艘船舶就承担碰撞的主要责任。因而,紧迫局面形成与否以及如何形成,往往是确定碰撞责任的关键所在。作为船长及值班驾驶员,应清醒地认识到:为避免碰撞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以避免形成或消除紧迫局面为目的。一旦发现两船业已构成碰撞危险,应立即采取适当而有效的避让行动,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海上航行安全。

本案中,根据双方各自提供的海事报告,“鸿达2号”轮发现“三富翠玉”轮时,两船相距约500米,“三富翠玉”轮发现“鸿达2号”轮时,两船相距约1 000米;两船的航速均为5节左右。因“鸿达2号”轮是横越江面,从发现“三富翠玉”轮后到碰撞发生未采取任何措施,而“三富翠玉”轮则在发现“鸿达2号”轮后约5分钟采取了倒车、右满舵等措施,两船碰撞的发生应在“三富翠玉”轮发现对方后的6分半钟至10分钟之间。“鸿达2号”轮作为横越航道的船只,未给正常航行的“三富翠玉”轮让路,违反了《上海水上交通管理规则》第三十七条第一款关于“横越航道的船舶应负责避让顺航道行驶的船舶,严禁抢越他船船艏”及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关于“小型船舶如需横越航道,应距正在航行的大型船舶船艏不少于150米外越过”的规定,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九条第四款关于“船舶不应穿越狭水道或航道,如果这种穿越会妨碍只能在这种水道或航道以内安全航行的船舶的通行”的规定。“鸿达2号”轮疏忽瞭望,发现“三富翠玉”轮时,两船相距仅500米,无法及时作出判断和避让措施,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五条关于“每一船舶应经常用视觉、听觉以及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的一切有效的手段保持正规的瞭望,以便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的规定,鸿达轮船对两船的碰撞应负主要责任。而“三富翠玉”轮则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五条关于正常瞭望的规定,未及时观测注意到“鸿达2号”轮的动态,还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八条第一款关于“为避免碰撞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如当时环境许可,应是积极地,并应及早地进行和注意运用良好的船艺”的规定,未及时地、有效地采取避让措施,导致未能避免碰撞的发生,应承担次要责任。

三、碰撞责任主体的认定

在船舶侵权法律关系中,必须有对受害人真正而又直接地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必须有加害行为的客观存在;必须有加害结果的发生;以及加害行为和加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上是构成船舶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缺一不可。在我国尚没有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承认对物诉讼的法律环境下,原告不能以实施侵权行为的船舶作为被告,只能以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光船租船人为被告。

上一篇:空间说说心情不好句子下一篇:思政进课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