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

2024-05-03

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精选6篇)

篇1: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

《XX省(自治区、直辖市)融资性担保行业XXX发展与监管情况报告》编写说明

《XX省(自治区、直辖市)融资性担保行业XXXX发展与监管情况报告》是监管部门对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整体情况与监管工作成效的综述材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

(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简况。

机构、从业人员、业务规模与结构(包括县(市)级区域机构业务情况的专项说明)及其变化情况。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情况。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落实产业政策情况。

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情况(通过调查取得户数、金额等数据);对“三农”经济的支持情况(通过调查取得户数、金额等数据);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情况(通过调查取得户数、金额等数据)。

(四)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扶持情况。

二、行业经营与管理情况

(一)行业资产负债与盈利情况。

规模与结构、主要经营指标(如平均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资产负债率等)分析。

(二)公司治理总体情况。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等组织架构总体建设情况,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履职情况,以及人员培训情况。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简述并评估机构业务政策与流程的健全性、风险识别与监测的充分性、风险控制与处置措施的适当性、内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合规经营情况,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

(四)市场开发与成本控制。

产品与服务创新情况,本辖区发展较好的新业务开办和管理情况;担保费率收取的水平;市场营销状况;机构经营管理成本变化与财务管理情况。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

(五)融资性担保行业协会活动情况。

三、行业风险情况

(一)资本与拨备的充足性。

机构资本金数额及运用情况,风险拨备提取的充足性,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分析,资本需求预估及资本增补计划可行性。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

(二)信用风险。

机构信用风险水平,客户、行业、区域等集中度分析,反担保措施对信用风险的缓释情况,代偿、损失与追偿情况(融资性担保代偿率、融资性担保损失率分析),风险补偿情况,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分析。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

(三)流动性风险。

机构表内外资产负债期限匹配情况、机构及辖区流动性管理策略及应急管理预案的适当性评价。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

(四)市场风险。

机构承担的市场风险头寸及水平,市场风险管理的适当性评价。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

(五)操作及合规风险。

内控制度的健全性与执行力评价。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合规、投诉与涉诉情况及其影响。可对总体情况及分类情况作分析说明,并可举事例说明。

(六)其他风险。

四、总体情况评估

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归纳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在改革与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五、发展政策与监管措施成效分析

(一)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情况。

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等落实情况;本辖区政策、制度制定实施情况。

(二)市场准入、退出及日常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非现场监管情况,现场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与效果评估,风险提示情况。

(三)重大风险事件处置、信息披露情况。

六、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发展趋势及监管安排

分析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风险与问题发展态势,提出下一监管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并简述监管措施计划。

七、政策建议

结合监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对完善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监管及扶持政策、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附件

2《XX机构概览》编写说明

《XX机构概览》是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管理与监管有关基本

情况的历史记录,是监管部门分析评价单体机构风险状况、改进监管工作的重要依据。《XX机构概览》的内容主要是:全面扼要地描述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管理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和突出问题,评估已实施监管措施的成效,确立下一步的监管计划。《XX机构概览》由监管部门对本辖区列为监管对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逐个进行编写,并按及时予以更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基本情况

摘录融资性担保机构报告和重大事项临时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总体分析评价

(一)发展的稳健性;

(二)公司治理的合理性;

(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健全性与有效性、经营的合规性;

(四)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完整性;

(五)资本及准备金的充足性;

(六)机构主要风险点及突出的问题。

三、已采取监管措施的成效及后续监管计划

(一)主要监管措施与取得的效果;

(二)后续监管计划的要点。

篇2: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融资性担保是无抵押资产的广大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有效途径。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本文将从行业竞争、经营管理、银保合作、专业人才、地方监管等方面分析该行业潜在的风险,相应地提出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外部控制以及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等层面上的可操作措施、建议。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 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融资性担保是无抵押资产的广大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有效途径。我国自成立第一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截止2011年底,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机构数量迅速增加,融资性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架起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极大地促进嘉兴经济发展。

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的风险分析

1.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持续上增趋头,数量上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近达几。从业内人士了解到,数量上的急剧增加,已经使我国担保行业市场出现了过度竞争,既影响了整个担保行业的信用体系,担保放大倍数难以提高,又使融资性担保机构因难以靠担保业务实现盈利,主业偏向“异化”,违规经营增多,风险徒增。

2.违规经营管理风险

由于保市场的过度竞争,又在依法合规和风险管控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监督,不少融资性担保机构偏离主营业务、违规运用资本金和保证金从事高风险投资。在今年的许可证换证申请调研中,我国多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收到整改通知书,主要涉及“企业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不足;其他应收款、投资等占净资产比例高于20%,担保赔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这些不合规的经营管理现象,其背后必然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中担、华鼎、创富担保机构发生的挪用保证金、利用关联企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用于高息放贷和高风险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形成较大风险损失就是例证。

3.银保合作不力风险

在贷款紧缩的形势下,信贷几乎不复存在,对缺乏有效资产的小微企业来说,通过担保实现融资是一条有效途径,而对金融银行机构是拓展了业务渠道,但银行依然对担保机构的认可度不高,虽经政府协调对接,但仅从风险分担上,银行不承担任何比例风险,这无疑也增加了融资性担保及行业的风险系数。

4.专业人才缺乏风险

虽然已经实行了从业资格认定,但目前仅占从业人员的60%,同时担保行业由于起步晚,发展迅速,行业内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管人才,故对需要担保的企业顾客缺少严格规范的准入审批程序和机构的设立。(例如:项目调查员、调查报告、风控部审核、评审会审议)。缺乏项目风险识别和跟踪能力,与银行的风险精细化管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5.地方监管薄弱风险

我国已经实行省融资性担保平台信息报送,日常监管就是按月对各融资性机构上报的业务明细进行审核,且不说上报数据有多少真实性可言,而且专职人员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故非现场监管能力弱;同时,缺少创新的监管模式和有效的手段,现场核查缺乏有效的组织,更无从谈起有效的方式、方法,地方监管比较薄弱。

二、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控制措施(一)外部控制机制 1.合理布局,发展壮大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担保业务需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扶持主业突出,经营管理好,风险管控水平高,有一定影响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培育融资性担保性担保行业龙头企业,逐步淘汰规模小、实力弱、业绩差、风险高、不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担保网络格局。

2.审慎监管,提高效能 监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环节,为切实有效地实施监管,控制风险,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就“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促进行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有效监管、加强组织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建立监管组织机制,创新监管模式,监管评价方式,分类监管,建立和完善监管信息平台,要求相对应地出台有关文件、举措,提供监管的可操作性,赋予监管权利和义务。

(1)日常监管

专职监管人员借助监管信息平台,实时对各融资担保公司上报的业务明细进行认真审核,分析,了解各机构相对应的合作银行;实地到机构、公司、银行不定期地对数据进行核查,跟踪了解机构经营的合规性,发现存有风险,及时上报。为有效发挥日常监管,同时应实行监管的问责制度和奖励制度。

(2)联合排查

由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组成的专家团队,每年1-2次不定期地对机构经营、管理动态抽查、排查、包括资本金、保证金的规范使用情况。抽查评定的结果作为评定等级、年检直至整顿的重要依据。并且在融资性担保平台予以公布,对于严重违规的机构坚决予以淘汰。

3.加大培训,提升素质

省、市各经信委组织各地监管人员进行融资性担保专题监管培训、统计制度培训,通过考试准予监管,同时与担保机构挂钩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切实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通过市、区行业协会组织从业人员在从业资格、业务与技术、信息化、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对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提升融资性担保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4.改善环境,加大扶持

加大与金融单位的合作力度,通过政府对接、担保增信等手段,落实签订担保公司与金融单位的风险共担机制,共享信息项目运营及风险预警信息等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小企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监管部门要根据实际上报政府。嘉兴各区、县政府虽已有风险补偿和财税扶持政策,例如:嘉兴秀洲区政府在《2012秀洲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引导民营担保公司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出现亏损的,给予10%的风险补偿。”但各地力度均不是很大,期望能得到更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设立我市再担保机构,构建覆盖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再担保体系。加强与省再担保机构的对接与合作,逐步建立多层次转保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 1.加强自治、规范经营

认真解读银监会等七部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令),《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1〕30号),《关于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客户担保保证金管理的通知》(融资担保发〔2012〕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关于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4号),加强自治管理,规范经营。

(1)完善内部机制

加强公司治理,严格实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三会一层”经营机制,组建由股东代表、高级管理层、资深业务员、外聘金融专家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审规则和程序,完善担保业务评审机制,实施评审奖惩制度。

(2)强化“三级”管理

担保公司除反担保措施外,强化对所担保企业实行贷前准入、贷中、贷后的跟踪管理。充分挖掘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利用综合性人才分析、处理信息,识别风险存在与否及可能性大小,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2.担保产品创新开发

担保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为了做大业务,同时也是为了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我市的多家担保公司联合市外知名担保机构为发行“小企业集合债”提供担保,累计超过5亿元;海宁嘉丰担保有限公司联合嘉兴银行、保险公司推出了“保易贷”贷款担保产品,对化解担保风险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反担保上还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反担保”、“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抵押物剩余价值反担保”等业务。最近嘉兴银行、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在继“保易贷”后又推出了“担保保险业务试点”。这些担保产品的创新为担保公司在增信做大业务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风险分担。

三、关系型银行与融资的激励作用分析

2001年起,我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目的在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验证明,中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力与创新的根源,有助于利用闲置资金、减少资本呆账、培养企业和管理人才、加快产业结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外贸出口、税收等各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间接使社会安定、收入公平分配、城乡均衡发展等社会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但由于中小微企业规模有限,缺乏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抵押、担保资产不足,信息不透明,导致筹集资金的途径有限,很难在权益市场获得融资。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资本金匮乏,生产运营持续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短期流动性约束和长期投资不足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诞生不久的小企业往往在经营头几年由于资金紧缺提前进入衰退期,当遇到业绩下滑,企业的现金状况更加恶化,甚至遭受破产的威胁。

在关系型银行融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给予银行一定的私人信息,让银行直接或者间接干预企业的决策或者行为,给予银行一定的所有权等等方法,使银行更倾向于提供资金。只要企业在关系贷款中取得的净收益(即收益扣除在关系型银行融资中承担的成本)大于或者等于未通过关系贷款而取得的净收益,不论在关系型银行融资中企业付出的成本为多少,对企业而言都是有利的。使双方达到双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并为即使在净收益与之前的收益相当或者略小,只有亏损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该行为对企业而言也是有益的,因为,关系型银行融资是长期贷款,一旦与银行保持这种长期的关系,即意味着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充足的现金流,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壮大是很有利的。

四、关系型银行融资的优势分析

关系型银行融资发生在对双方良性关系的稳定预期下,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建立隐性的重复的动态博弈,降低单方违约的道德风险。隐性契约下的持续借贷行为避免了对其他交易方的搜寻转换成本和引入第三方监督、惩罚、强制执行的费用,并由双方合作态度带来对贷款合同重新谈判成本的降低。对企业而言,受制于不确定性外部冲击的企业利用重复谈判在财务紧张期间寻求银行额外投资,可以分散企业在各期间的环境风险;同时克服了流动性约束的掣肘,可获得预期项目产出,还能借助与银行深入合作,获得信息渠道优势,发现新的赢利机会,并且有条件进行资本密集型投资或长期投资;对于银行而言,不同银行在市场上为获得贷款进行激烈竞争,通过关系型银行融资方式,与客户建立荣辱与共的声誉,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内部银行可以借助对企业账户信息的垄断优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利用其人力、资金、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交叉销售与借款企业发展更紧密的客户关系。

五、结论

篇3: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

尽管列入金改试验区的温州金融改革的内容并没有明确到担保行业, 但浙江省对这一行业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性文件来整顿和肃清这一行业, 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引起了不同的争议, 甚至有不赞同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声音。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存在是市场风险进一步分散的结果, 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和经济效益, 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此外, 根据调查, 温州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加速性因素在于银行贷款的互保链。由于企业之间的互保链形成了一副多米若骨牌效益。而融资性担保公司能促进解开企业互保链带来的困局, 形成有效的疏导途径。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困境

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 目前整体素质和经营水平参差不齐, 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外部经营环境不够优化, 发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空间有待提升。

根据温州2012年上半年度的统计数据, 温州市共有37家, 其中民营商业性36家, 国有政策性1家。注册资金21.5亿, 担保余额68亿, 担保笔数20648户, 代偿总额8856万。金融危机对融资性担保行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部分公司呈歇业或半歇业状态。尤其是后危机的影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困, 对担保公司带来的影响会更严重, 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整个行业发展存在各种约束性的因素。

1、行业发展环境存在不良的因素

(1) 公众认识和认可度偏差。非法集资触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社会认识存在偏差, 社会舆论把非法集资、高利贷和担保公司联系在一起, 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被误解甚至被误伤。

(2) 实体经济发展的滞缓。温州的实体经济总体上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中小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导致利润空间压缩, 产生流动性风险, 加上企业之间的互保链的牵连, 中小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急剧加大甚至破产。这些风险的传递, 担保公司首当其冲, 导致担保公司的风险加剧, 于是造成担保公司主动收缩业务, 很多合法合规的业务也出现萎缩。

(3) 整个行业缺乏整体发展规划设计, 缺乏操作性强监管机制。虽然目前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有关担保公司的行业政策, 初步建立了行业规范发展和审慎监管制度框架, 但是融资性担保行业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布局, 以及没有明细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测试体系, 如何关注担保业务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部分机构业务过度集中所隐含的信用风险及部分机构成为新的融资平台的风险等。如何监控行业的营业规范性、风险管控能力和资信实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2、担保的配套服务不足

(1) 顺位抵押不畅。全国部分城市都在开展不动产的二次顺位抵押, 但是很多地方的房管部门一直对二次抵押不支持, 即使抵押权与房管部门没有任何利益利害关系, 比如温州就是个例证。在温州, 除中安担保公司外, 担保公司的二次顺位抵押都实现不了。二次抵押的不顺畅, 导致担保风险分散机制受阻, 不利于担保行业的发展。

(2) 不能共享征信系统。目前担保公司不能共享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 不利于有效地识别风险, 导致担保公司的信用识别成本和时间增加, 影响担保业的发展。

(3) 资质认可造成一些担保业务无法开展。比如诉讼担保, 即使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符合诉讼担保, 但是也无法跨越法院的门槛, 得不到法院的资格认可。

(4) 缺乏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由于没有再担保公司, 而绝大部分的担保公司是民营的商业性质, 一方面容易造成银行的歧视, 另一方面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少了一道风险分散的有力渠道, 加大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系统性风险。

3、行业本身的商业可持续水平弱

(1) 整体资信水平低, 资金规模偏小、担保实力弱, 无法实现规模效益。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度, 温州市3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共3721.5亿, 平均注册资金只有0.58亿。规模小、散使得绝大部分公司综合实力弱, 综合实力弱造成业务品种单一, 担保机构在业务构成缺乏弹性的选择空间, 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或客户集中度容易影响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的稳健性, 当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时, 极易引发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 系统性风险非常大。

(2) 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 绝大部分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银担合作中承担全额担保, 缺乏与银行的风险分担或利益共享机制。另一方面,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反担保措施对风险补偿有限。一些反担保措施的变现力弱、可执行性不强、执行成本高, 造成反担保风险分散能力差。

(3) 管理水平差距大、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融资性担保公司是个资本集聚且风险值极高的行业, 融资性担保经营的是信用, 管理的是风险, 承担的是责任, 其核心是风险控制, 需要既能开创业务又需要规避风险的综合型人才队伍。这就必然要求需要具备长期的行业经验的法律财务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构成的专业风险管控团队。

温州是个人才非常短缺的地方, 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成本很高。目前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多数从业人员是由从事过金融工作或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业务骨干。这样的人才构成满足不了该行业发展的需要, 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风险甄别与分析评估机制, 风险识别和控制弱。有些担保公司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 在提供担保时, 往往依赖于银行的调查结果, 没有形成独立的调查和决策机制, 没有形成风险的双重防控体系。

(4) 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完善, 部分公司仍存在违规经营。很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股东都是自然人股东, 组织结构不完善。目前个别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抽逃资金。主要原因是其主营业务收益率低下, 主要因素之一是放大倍数不高, 根据行业普遍经验, 担保公司的放大陪数至少大于5倍, 才有盈利的空间。据测算, 温州担保行业的平均担保放大倍数是3倍, 担保收费平均标准是0.25%, 假定不扣除任何成本费用, 由此推算的收入利润率0.75%是很低的。当融资性担保公司没有达到股东预期盈利时, 就非常容易造成偏离主业。

(5) 新业务新产品开拓有待加强、担保能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担保公司的主业务品种单一, 集中在传统的担保业务, 创新能力不足。除信用贷款、质押贷款外, 工程贷款、保全担保、履约担保等品种有待开拓。

4、银担合作地位不对等

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地位不对等, 突出表现在风险分享机制失衡。国际通行做法是实行比例担保, 银行的风险损失可以采取委托担保机构追收方式。但是在国内银行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置的门槛高, 在银担合作中处于绝对的强势, 合作条件基本上由银行主导, 担保公司全额承担风险, 不利于风险的合理分散, 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估功能, 容易造成银行不尽责任的审核, 银行甚至会转移不良资产, 把偿债能力有问题的企业推荐给担保公司。全额担保会造成风险分散机制失衡, 加剧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 扩大系统性风险。

二、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 担保行业应以市场主导, 通过自身的完善, 提高发展能力。另一方面, 处在发展初期的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扶持、指导和服务。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强行业规划发展建设, 通过清理规范, 正确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方向, 加强行业合规性和稳健性, 完善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担保公司要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1) 加快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一行业涉及面广, 风险大。需要法律、财会、金融等专业风险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的团队支撑,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是无法可持续的。

(2) 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从战略的层面出发, 完善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下去, 建立限额审批、审保分离、内部稽核和报告制度, 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 健全管理责任制和风险准备金制等内部控制体系, 在求稳的基础上求发展。

(3) 必要的兼并重组, 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实力。目前在银担合作的关系中, 担保公司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担保公司自身实力不够。因此, 可以通过合并重组, 提升实力, 提高银担合作的谈判地位, 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4) 创新担保风险控制和补偿方式。可以对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性的组合, 突破传统的担保业务, 开拓新的业务源。

2、政府部门要开展有效的监督和正确的引导

(1) 转变支持方式。政府财政每年都有大笔的资金支出, 用来奖励业绩好的担保公司。建议政府改变原来的直接优惠政策变更到间接引导上来。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建立再担保公司, 完善补偿机制。一方面解决了银行对民营担保公司性质上的歧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担保公司的风险。二是鼓励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 推行互信互惠、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把财政资金的存款与银行对担保公司的支持相挂钩。另一方面建立由政府牵头召开的银担联席会, 定期召开, 沟通信息、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2) 健全风险管控机制。首先, 要明确科学的考核体系, 明确关键的监督指标。目前的主管部门的管理大都停留在表面上, 虽然定期收集本区域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汇总情况, 但并没有形成分析报告, 没能对行业的风险预测和管控提供实质性的把握和掌控。其次, 加强行业监管, 形成定期的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既有助于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资料。因为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担保对象是中小企业, 通过它们的信息可以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实现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金融司: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J].中国财政, 2010 (9) .

[2]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Z].2011.

[3]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大支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温政办〔2012〕75号) [Z].2012.

[4]河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状况调研报告[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f9b567010152lk.html, 2012.

[5]浅议海南省南阳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EB/OL].http://www.caikuailw.com/news/201207/313.html, 2012.

篇4:浅析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和现状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机构;中小企业;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33-2

0 引言

自1999年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至今,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担保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 由星星点点的带领者到密密麻麻的遍布全国,十几年风雨兼程, 坎坷前行,为解决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方面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下行周期的开始,担保机构的业务创新、商业模式、政策扶持,风险化解等问题成了摆在面前的新的挑战和思考。

1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历史

1993年,我国第一家专业信用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由国务院批准成立。1994年,国内第一家地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深圳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原名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我国经济到达谷底,国家作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等经济措施,随之大批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但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程度不足,融资难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于是原国家经贸委经过大量调研,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银行【1999】379号文),明确规定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模式,选定北京、深圳、山西等几个地方作为试点,试点地方担保机构陆续成立,主要以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国办发【2000】59号文),明确提出了担保业的机构准入、资金资助、信用评级、风险控制及政府指导与行业自律制度,随后相关司法解释又对《担保法》进行了细化和解释,提供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1】198号文),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以点带面的政策性、商业性担保机构应运而生,纷纷成立,从而带动了全国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全国性担保体系基本构成。随后国家又陆续出台担保行业的政策和办法, 从制度建设、风险防控、风险补偿、税收政策、行业监管等方面完善和健全担保体系,就这样, 新兴的担保行业开始了蓬勃发展。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性担保机构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担保机构模式主要分为直接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两种,担保机构按性质分为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担保三种。政策性担保机构,如前所述是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而建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操作的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是民间投资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业务多样化的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发达地区为缓解自身贷款难而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随着商业担保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互助担保发展迟缓。

尽管信用担保体系设计的初衷是提供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但在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度的强大和财政资金的支持的有限性以及行业起步阶段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顺势而生,成为主流,同时为弥补财政担保资金的注入不足,各级政府把方向转向了民间资本,例如90年代末最大的民营担保——深圳中科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就和全国近10个省份的各级政府合资成立了政企合作的担保公司,一些外资也抓住机遇开始进入担保领域,如富登担保公司在各地的相继成立。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类担保机构以递增的方式发展壮大, 最高时全国达到8000多家,担保额度达到2.5万亿,因背景不同和地域经济特色, 2013年以前各担保机构都经营的风生水起,看起来红红火火,但由于监管措施的不到位,再加上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高、收费较低,不足以弥补费用支出和准备金的提取,大部分担保机构亏损,因此导致违规行为盛行,一些小的民营担保机构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提高担保费率, 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变相操作业务,表外经营、违规担保甚至没有真正的从事担保业务,非法集资、放高利贷。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形势日趋复杂,宏观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民间融资成了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若骨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还款意愿减弱,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抽贷, 甚至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失联、出逃、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自南向北在国内蔓延,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代偿压力急剧增加,代偿率明显上升,担保机构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担保机构业务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出现一些挪用企业保证金的违规事件,对当地融资担保环境以及社会、金融稳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整个担保行业市场受到影响。担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什么?对担保机构乃至行业的新的挑战出现在面前。

3 对担保机构未来发展的思考

新的形势是对融资担保行业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对于当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 稳定实体经济的增长,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扶持力度是当前担保行业的重点。如何健康、有序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李克强总理曾批示“要有针对性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由于担保行业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作为银企 的连接纽带,一头为中小企业增信, 另一头为银行分险,所以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包括设立专项资金,过桥帮助中小企业按时还贷,及时续贷,加大风险补偿力度,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实现政府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并对担保机构的损失进行补偿;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持续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大其担保实力和担保规模,以增加抗风险能力,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担保机构基本都是微利和亏损的状态,为了长远发展,营改增后应该继续享受减免及各项准备金税前扣除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更加完善的相关制度,使担保机构在业务操作上更加顺畅,有法规可依; 组建省级政府控股的再担保机构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发挥其对当地担保机构的增信、分险、规范、引领作用,形成地方再担保体系。

3.2 担保机构自身完善

在经济的新常态下, 担保机构应该调整心态、明确方向、转变方式,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首先要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制定严密的项目操作流程,风险防控流程,项目决策流程,担保业的专业性极强,需要各个环节严格把控,虽然担保公司经营的是风险,但需要及时的化解各种风险;其次要创新服务,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在大数据的时代,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开展互联网金融,充分联合其他担保机构, 对同一项目可以进行联合担保或提供再担保,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各有特色, 针对其各自的经营特点, 实施不同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控制模式,使客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服务, 以提高服务效率。

3.3 银行要主动作为

担保机构作为中间纽带, 面对资金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处于弱势地位,银行就成了主角,银行要有社会责任,服务于国家战略,放下架子, 不可只盯着大企业大客户,同时要积极探索银担风险共担的机制,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银行应相应分担部分风险,以加强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双方的责任感,利于银行在监管上采取更有利的措施,不应该把贷款风险全部推给担保机构。银行也应该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当前形势, 制定出更多适合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产品。

3.4 加强行业监管

李克强总理曾批示“要切实完善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有效防范风险。部际联席会议、有关部门、各地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明确责任,加强合作,强化管理,共同促进融资担保业健康发展”。地方监管机构要要因地制宜,严格把关准入门槛和经营许可的审批,加强事中监管,净化行业风气, 使担保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篇5: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

6月15日,在关于“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的新闻通气会上,银监会融资担保部副主任朱永杨就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相关问题问答了记者提问。1.近期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答:首先,机构实力增强,业务发展较快。截至2010年底,全国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共计6030家,实收资本总额达4506亿元,比2009年底增加了约1000亿元,平均注册资本为0.75亿元,注册资本10亿元(含)以上的29家,1亿元(含)至10亿元的1863家,注册资本2000万元(含)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占比近80%。全行业资产总额达5923亿元,净资产4798亿元。在保余额总计达11503亿元,较上年增长64.6%,其中,融资性担保9948亿元,占比86.5%,贷款担保9139亿元,占比79.5%。

其次,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管理逐渐规范,风险管控能力和稳健性有所加强。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等七部委〔2010〕3号令,以下简称《办法》)和8个配套制度下发后,特别是通过全面规范整顿,愿意继续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对照《办法》的相关规定,自查自纠,着力规范自身经营行为,逐步树立审慎经营意识,加强合规性建设,风险管控能力和经营稳健性有所增强。2010年担保代偿率0.7%,损失率0.04%,准备金余额为353亿元,拨备率(担保准备金余额/担保余额)为3.1%,拨备覆盖率(担保准备金余额/担保代偿余额)为507.28%。

第三,银担合作继续改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性担保业务增长幅度较大。2010年底,与融资性担保机构有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共计10321家,较上年增长27.1%;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8931亿元(不含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贷款),较上年增长60.9%;融资性担保贷款户数16.6万户,较上年增长48.9%。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6894亿元,较上年增长69.9%,占融资性担保贷款总额的77.2%;为14.2万户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性担保,户数较上年增长58.3%,占所有融资性担保贷款户数的85.5%,融资性担保机构有效发挥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作用。2.近期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效果如何?

答:一是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行业规范发展和审慎监管制度框架。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于2010年先后制定出台了《办法》及8个配套制度,包括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营许可证管理、重大风险事件报告、行业统计等内容,涵盖了融资性担保业经营规则、监管规范和对监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方面,初步构建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为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提高内控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监管体制初步确立,行业监管逐渐步入规范轨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国办发〔2009〕7号)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时明确监管部门及工作职责,并陆续出台《办法》实施细则。各地逐步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准入、日常监管和退出机制,行业监管逐渐步入规范轨道。联席会议还对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行业规范发展。

三是实施了全行业的规范整顿工作。去年3月《办法》印发后,联席会议立即实施全行业规范整顿工作,各地政府对所辖区域内的融资类担保机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风险排查、资格审查和重新核准登记。这项工作总体上已在今年3月底基本完成,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颁发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通过一系列措施,融资性担保行业市场形象和市场信心有所提升。各地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的意愿持续增强,资本金增加较多,国有、民营以及外资均呈现不断流入态势。经营的规范性和稳健性有所增强。

3.今年联席会议将主要推进哪几方面工作?

答:针对当前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今年联席会议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研究拟定融资性担保机构自有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再担保机构管理办法、跨省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等制度。

二是对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政策问题与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出台有关扶持政策,推进银担合作等建设,完善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是督促做好规范整顿的后续工作,加强风险提示和指导,抓好《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是推动各地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加强透明度建设,尽快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

五是研究建立地方监管部门履职评价制度,督促地方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执行力建设。4.今年地方监管部门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答:一是要扎实做好规范整顿后续工作。包括做好规范整顿的分析总结,组织“回头看”,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巩固规范整顿成果。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重点督促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公司治理、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建设。

三是严格防控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目前,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出资不实或抽逃资本,热衷于担保主业外的高风险、高收益活动,存在一些单体机构风险。同时也需要关注担保业务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集中度过高所隐含的信用风险及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成为新的融资平台的风险等。

四是着力推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本地区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强主业,改革创新,准确把握机构数量与机构质量的关系,着力建设一批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严密、风险管理有效,具有较强承保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

五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和手段,着力持续有效监管。地方监管部门应尽快健全监管组织机构,加强人员、经费的有效配置,加快推进建设监管信息系统,完善监管方式手段,探索差别化监管,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管理、风险状况的日常分析监测,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

六是加强培训和人才工作。

5.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根据国办发〔2009〕7号文和《办法》有关规定,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其他非公司制机构。其与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最主要的不同是三个方面:

(1)根据目前的规定,融资性担保机构是特许机构,需要通过地方监管部门前置性审批许可并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后,才能在工商等相关部门注册登记成立;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尚未实行准入管理,其注册登记没有前置性的行政审批要求,也不持有经营许可证,只要符合《公司法》等相关规定,直接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或其他注册登记即可成立。根据《办法》有关规定,擅自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予以处罚。通俗地讲,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持牌机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是非持牌机构。

(2)融资性担保业务为特许经营业务。根据《办法》有关规定,经过监管部门批准,融资性担保机构可以兼营非融资性担保业务,但是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未经批准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处罚。这里所谓的经营,就是以融资性担保为业的意思。

(3)融资性担保机构为纳入监管机构监管的特许机构,除在机构准入方面需要审批外,其高管人员任职资格、业务都需准入审批,而且对其经营活动实施审慎监管。非融资性担保机构都没有这些要求。6.如要通过担保机构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应如何选择担保机构?

答: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的通知》(银监发〔2011〕17号,以下简称《银担合作通知》),自2011年3月31日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融资性担保机构持有经营许可证作为与之开展合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消费者如要通过担保机构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首要的是要查看担保机构是否持有有效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其次是根据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资信状况来判断是否有能力承担担保责任。

7.据报道,目前有些担保机构在非法集资、非法吸存和高利放贷,联席会议对此什么态度?

答: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报道中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存、高利放贷的担保机构大部分是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这些机构不在联席会议和各地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范围内。这些机构打着担保旗号从事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存、高利放贷等违法活动,给合法经营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和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形象声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不仅干扰了正常市场秩序,也给地方金融稳定带来隐患。对于这些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存、高利放贷的担保机构,应由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查处。

对于涉嫌此类活动的个别融资性担保机构,我们已多次要求地方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根据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8.联席会议对深化银担合作有何考虑?

答:深化银担合作是促进银担双方互利共赢、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今年初银监会已经印发了《银担合作通知》,对此提出了要求。今年联席会议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深化银担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资质进行正确评价和严格审查,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准入,要重点查验经营许可证、综合评价经营规范性、风险管控能力以及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信实力。

二是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在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收费、考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是要研究保证金交存、风险分担等问题,指导银担双方通过自愿协商的原则逐步完善现有合作机制。9.规范整顿作为去年以来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篇6: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

2010 年3 月8 日,银行监会、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和工商总局等部委联合发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综合了以前发改委、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等政府部门对担保机构的管理规定,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担保行业监管法规。《办法》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主体属性、市场准入、业务资格、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和监管等方面均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办法》的出台对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行为,监控和化解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办法》对融资性担保机构属性进行了明确,规范了市场准入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行业市场准入实行许可证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和终止须由所在地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须由公司所在地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监管部门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在获得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并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后,才能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办法》还规定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具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以上规定改变了以前只要在工商局注册后就可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条件,规范了市场准入。

二、《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范围须经监管部门审批,并明确禁止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贷款和变相吸收存款等行为

在业务范围方面,《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所经营的担保业务和投资业务须经监管部门批准。经监管部门批准后,融资担保公司可经营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和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同时满足有关条件时,可以从事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

《办法》规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投资范围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办法》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资金运用范围的规定遵循了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对担保公司确保自有资金安全,维持较高的资产流动性,及时履行代偿责任具有积极意义。《办法》还规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和受托投资等业务。目前,一些担保公司由于收取的担保费率较低,担保业务规模不大,担保业务收益低,担保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收入;此外,一些地区的担保公司实际上是当地政府的投融资平台,除从事担保业务外,还从事受托贷款、受托投资等业务。《办法》中限制资金运用的范围对这些担保公司的经营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三、《办法》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杠杆率和风险集中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办法》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杠杆率和风险集中度进行了明确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 倍。这一规定旨在限制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以保证担保机构保持充足的资本。由于担保公司的客户信用质量不同,采用的反担保措施差异较大,因此担保机构承担的担保风险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办法》规定的融资担保业务10 倍的杠杆率对于控制担保机构总体风险略显粗略。

对单一客户集中风险,《办法》规定担保机构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由于目前国内的债券发行人的信用等级较高,《办法》对单一债券发行人的担保责任余额限制在担保机构净资产的30%以内,高于一般融资担保的限额比例。《办法》对风险集中度的限制,有助于担保机构控制客户集中风险。《办法》对债券担保限额的规定也为担保机构从事债券担保业务创造了一定的空间。目前,担保公司还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提供担保。集合债券发行人由若干家中小企业构成。这种情况下,担保公司为集合债券提供担保责任限额不能适用单一客户限额比例,这可能需要对担保机构对单一债券的担保责任额度进行限制。

四、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信息披露和监管

《办法》要求融资性担保机构向特定对象披露相关信息。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按规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按季度向监管部门报告资本金的运用情况。《办法》要求征信管理部门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这有利于建立担保行业信用信息体系。

《办法》明确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监管部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办法》要求监管部门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公司监控体系和重大风险报告制度,对担保机构的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监管部门应当每年2 月底前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上一年度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情况。《办法》规定从事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工作的人员违反相反法规,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有利于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行为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加强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规范程度。

五、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的一些建议

(一)尚需进一步推进统一的监管体系和标准建设

《办法》的相关规定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担保行业监管法规。但从实质上看,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这容易造成监管部门在不同省市由不同级别或不同职能的部门负责,不利于建立统一的监控体系。在建立和健全监管体系时,监管部门应采用统一的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和计算口径,这便于持续监控担保公司经营情况和风险水平,提高监管效率。

(二)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办法》对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杠杆率进行了规定,即融资性担保机构承保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 倍。对非融资性担保业务并没有明确规定。诉讼担保、工程履约担保等非融资性担保业务虽属低风险担保业务,但仍存在一定风险。目前,一些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已涉及市场风险。鉴于担保公司业务发展和风险特征的新特点,监管部门应适时推出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就融资性担保和非融资性担保业务的风险系数以及资本结构加以明确规定,以使担保机构保持充足的代偿能力水平。

(三)建立金融担保机构监管规则

上一篇:多产品共线风险评估下一篇:自考论文答辩的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