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

2024-05-14

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共8篇)

篇1: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

我市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现状

2010年7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整顿工作会议,决定由市金融办牵头,联合银监、发改、财政等9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整顿规范活动。截止目前,我市共有4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获批准继续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其中1家为新设立机构。今年前三季度,43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额25.9亿元,在保责任余额达56.11亿元,累计为39468户企业和1448个人提供担保38.84亿元,其中分别为中小企业、个人经营性贷款、“三农”提供担保8.08亿元、2.03亿元、0.63亿元,融资性担保业务收入0.6亿元,缴纳税金0.08亿元。另外,有2家外地市分支机构已完成规范管理辅导工作,目前材料已报送省金融办。2家分支机构累计为6105个人和328家企业提供担保8.1亿元。

尽管我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行业在多年的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品牌性机构。经过规范整顿,我市担保机构规模、实力虽大幅提升,但对于服务实体经济仍显单薄,平均注册资本5800万,资本逾亿元的机构只有6家,占比仅14%。二是在银担合作中处于弱势。融资性担保公司相伴银行贷款而生存发展,对银行贷款业务和决策具有高度依赖性,相对处于弱势,缺乏合作中的话语权。我市所有的担保机构都被要求承担100%的担保风险。三是潜在经营风险不容忽视。我市本异地担保机构近乎饱和,同业

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信贷规模日趋紧张,融资性担保业务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部分机构受资本的逐利性影响,出现业务“异化”、经营范围偏离主业现象,甚至有高息放贷、违规揽存等违法行为。四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我市部分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还有待健全。首先是审批制度不规范。部分担保公司的业务审批主要依赖高管人员的主观决策,人情担保、关系担保时有发生。其次是控制体系不健全。保前调查不足,导致对企业、个人情况不能全面了解掌握,为后续的担保埋下风险隐患;保后疏忽监测,部分担保公司只注重前期调查情况,而忽视了对被保人持续还款能力的考查;风险处臵能力不强,许多担保业务反担保措施不够,第三方信用担保占较大比重,担保公司不能实际掌握追偿权。最后是“两金”(担保赔偿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导致风险抵御能力降低。五是担保机构创新能力不强。融资性担保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新兴产物,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导致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产品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在今年货币政策紧缩的背景下,各家担保机构的业务经营更为谨慎,普遍通过大幅压缩业务量来防控风险,没有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灵活多样的业务产品和反担保措施。

随着融资性担保机构验收考核工作的逐步推进,全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领这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监管部门都面临着严峻考验。现结合我市实际和规范整顿工作发现的问题,就下步加强我市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全现场监管。二是加强预警分析。三是加强处罚力度。四是市县两级监管部门还要积极争取分管政府领导的支持,尽快解决专职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为优势中小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鼓励优势机构以多种形式实施行业内部以及跨区域兼并重组,有效整合资源,优化行业结构。市金融办要加强与财政局、中小企业局的协调沟通,加快市级融资性担保机构扶持政策的出台。

(三)持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各级监管部门一是要继续引导担保机构完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二是要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业务产品创新;三是市要加快推进市级融资性担保协会的设立工作。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要牢固树立审慎监管理念,结合当地担保行业实际运营情况,加快研究制订风险处臵、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应急管理和问责等制度方案;要指定专人专岗负责重大风险事件的接报上报和应急管理工作,确保一旦发生案情能及时启动应急处臵预案,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有效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

篇2: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73(2011)03-0055-02一、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基本情况据调查,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担保机构384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机构40家,1亿元以下5 000万以上机构94家,5 000万元以下机构250家。其中由政府出资(全资和参股)设立的担保机构141家,企业和个人设立的担保机构243家。全省384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总额101.7亿元,累计担保笔数30 561笔,累计担保金额361.3亿元,累计代偿金额7 720万元,平均代偿率约为0.3%,信用扩张倍数平均为4.23倍。从整体来看,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机构规模多以小型为主。在38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机构40家,占比为10.4%;注册资本5 000万以上亿元以下机构94家,占比为24.5%;注册资本5 000万以下机构250家,占比为65.1%。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

(二)机构信用扩张倍数较低。全省38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扩张倍数平均为4.23倍,低于扩张倍数5~10倍的监管标准。其中,唐山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总额6.1亿元,担保金额69.7亿元,信用放大倍数为11.4倍,超出了最高10倍的标准;邢台、张家口、秦皇岛、石家庄放大倍数分别为1、1.4、1.5、1.6倍,信用扩张超倍数过低。

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还有129家机构没有开办担保业务。

(三)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从调查统计情况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担保公司数量越多,担保金额越大。辖内担保机构数最多的是唐山,有92家;担保机构数最少的是邢台,只有6家。唐山、石家庄、廊坊三市担保机构185家,占了全省担保机构数的47.18%;唐山、邯郸、廊坊三市的担保金额合计191.4亿元,占全省担保机构担保总额的52.98%。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

中显现的问题(一)担保机构内控“失范”,风险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机构在业务、财务等方面管理粗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营风险。一是经营模式“作坊化”。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机制。二是从业人员“拼凑化”。多数机构聘用银行业退休人员或社会财会人员从事核心业务,有的由投资方企业人员兼任,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三是业务选择“宽松化”。没有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对被担保人往往看重客户关系和收益,对高风险担保业务没有落实必要的反担保措施;一些财政背景的担保机构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对属于其业务领域的业务往往有求必应;四是财务管理“随意化”。一些担保机构财务核算不规范,其会计报表难以反映真实经营状况;个别机构出于授信评级、逃避税收等目的,提供信息失真。

(二)金融机构对与担保公司合作意愿不强。一是作为银行体系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行信用担保贷款控制从严,一般基层机构无权与担保机构合作;二是近年来新成立的担保机构以民营资本为主,资本实力不强,影响了银行对其的认可度。如工行河北省分行规定担保机构必须是市级以上财政注资的担保机构,建行廊坊分行要求担保机构成立三年以上且注册资本金达到5 000万元,城郊联社要求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在亿元以上。三是部分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有了明晰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群,可贷的优质对象较多,选择余地大。因此,金融机构对与担保公司合作意愿不强,即使合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相关管理要求,在准入条件、承保比率、风险负担比例等方面也规定了较高条件。

(三)担保机构与银行间风险收益不对称。根据一般商业惯例,除有官方定价的业务外,银企合作应建立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上。调查发现,已经与银行合作开展担保贷款的机构中,银担机构权益不对等的现象十分突出,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获得贷款利息的同时,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大部分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担保机构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由于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担保机构或者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或者提高担保收费,以降低自身风险,这无疑又增加担保对象的经营成本,大大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四)抵(质)押物登记政策不健全。融资性担保机构在进行反担保时,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土地、房产、车辆、股权、其他动产等抵押物登记。但由于缺少政策依据,抵(质)押物登记的办理部门往往只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做债权登记,而不为担保机构开展反担保的抵押物做债权登记,在做土地、设备和其它动产抵(质)押登记时尤为困难。

(五)信息资源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过程中,为降低担保风险,需要了解企业或个人多方面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登记、年检以及对企业办理的动产抵押物登记等信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企业信贷信用信息,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登记资料、登记结果等信息,房产管理部门的房屋登记信息,公证机构的财产抵押登记信息,法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等等。调查发现,担保机构在向有关部门查询时,由于手续繁琐,相关信息难以及时掌握,不仅影响了担保业务的开展,而且加大了担保风险。

(六)担保机构专业人才匮乏。担保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只有具有专门技术和经验的人才可能实现保本或微利经营,从而达到建立担保机构的经济目标。调查发现,既有的机构从业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受过专门训练、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担保人才十分匮乏。而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调整,使得符合法定条件的担保人才更加短缺,担保机构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业务拓展艰难的窘况。

三、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

(一)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一是加快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规模扩张和业务拓展,充分发挥其规模、信用和管理优势,带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以市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充分发挥其对上连接省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特别是再担保机构、对下覆盖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枢纽作用,培育区域核心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二是整合资源,组建实力强的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有效的担保资金潜能,集中精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扶持。省级担保机构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信用等级,增强再担保能力。市级担保机构发挥辐射带动所属县(市、区)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的作用。县级担保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管理运营、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健全担保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受理、调查、审批、保后监管、追偿、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防控风险能力,并尽快建立和实行融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公开信用评级,增强担保机构的公信力。建立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提高担保机构高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政策支持。一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重点支持法人治理结构完备、融资性担保业务开展好、风险控制能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免税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由当地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地税部门组织审核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三年营业税。三是实行浮动担保费率。

采取担保费率与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依据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担保费率基础上适当浮动。

(四)为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依法公开各种信息资源。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和掌握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方便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查询和利用。二是规范抵(质)押物登记。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涉及房产、土地、车辆、设备和其他动产、股权、商标专用权等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有关登记主管部门依照《担保法》和其他有关规定,为其办理手续。同时,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可以与被担保企业协商确定抵(质)押物的价值,也可商请有关单位依法评估,有关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质)押物进行强制性评估。三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学习成熟地域担保业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理念,强化高管人员培训,推动担保行业控制风险的能力。

(五)加快推进再担保体系的建

篇3: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

我国的融资担保体系是伴随着中小企业发展而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结构中活跃的部分。 (1)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较低、缺乏抵押资产等原因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融资、贷款、担保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融资担保公司应运而生。自1993年我国第一家融资担保机构成立以来, 我国融资担保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1993~1997年初创阶段, 1998~2008年的推广发展阶段, 2009年以后的规范发展阶段。 (2) 截至2012年, 全国金融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590家。 (3) 融资担保机构的井喷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搭建起了资金融通的桥梁, 有效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但是, 随着融资担保行业的急速扩张, 其面临的各项风险也不断积累。由于融资担保业发展起步晚, 经验少, 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影响, 各种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 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 完善融资性担保行业体系, 加强对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 使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 对促进担保行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现状

以2009年成立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为标志, 我国融资担保业结束了多头监管的状态, 形成了以中央层面的联席会议和地方层面的属地监管共同构成的融资担保业“双层监管”体制。 (4) 双层监管制度从国家整体角度确立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双层监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与之相配套的监管体系建设仍然相对滞后。目前对融资担保业监管既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体系, 又缺乏统一的监管体系, 无法对担保公司形成有效监督和管理。

1) 监管法律体系建设滞后。关于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国家层面的管理办法有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 (国办发[2009]7号) 以及2010年3月由七部委 (5) 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 但其在层次上法律位阶较低。而且其他相关规定也多是不同部门或不同地方在各自领域内颁布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导致监管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这是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监管方面存在的最大缺陷, 也是目前担保公司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2) 监管执法主体不明确。在对外担保机构的监管上,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规定了“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 没有明确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主管部门。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 目前我国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总体上由多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负责, 而省级以下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主体则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从目前情况来看, 有的省市指定金融局负责监管融资担保机构, 有的省市指定工信委, 有的指定发改委, (6) 这导致多头监管、权责不明的状况仍然存在, 严重削弱了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力度。

3) 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增强外部监督, 保证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但是由于自身存在较多问题, 大多是融资担保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积极性并不高, 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要求担保公司及时披露公司信息。融资担保公司透明度的严重缺乏首先加大了监管成本, 增加了监管难度, 另一方面以银行为首的市场参与者很难获取合作伙伴真实有效的信息, 对融资担保公司的信任度难以提高。这就导致融资担保公司陷入恶性循环:融资担保公司缺少透明度使市场难以给予充分信任, 担保业务就难以展开, 融资担保公司进而趋向于非法经营以维持公司发展, 进而导致其更不愿意披露公司信息。

2 加强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的建议

1) 加强融资性担保监管法制建设。目前仍无法律层面的专门性融资担保制度, 因此应把制定专门的融资性担保法律作为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应尽快制定一部《融资担保法》, 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标准、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监管主体、违法责任进行统一规范。 (7) 同时, 统一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促进融资性担保监管的配套性、协调性、完整性。

2) 改善融资性担保监管架构, 明确监管主体。要进一步理顺“联席会议”和地方政府的监管权力关系, 改变地方政府各管一段、各管一片的地方分割现状, 并落实监管责任制, 改变监管主体混乱的局面。从长远来看, 考虑到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潜力及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可参照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模式, 成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监管机构, 对融资性担保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监管标准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而且有利于形成有力而高效的监管系统, 解决目前融资担保行业复杂混乱的局面。

3) 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应加强对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状况的监管, 要求其报送信息的真实性以便于市场参与者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增强市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约束力, 促使其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 也可以提高银行、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担保公司的了解和认可度, 扩大三方的合作空间。

4) 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不足和缺乏问题, 是造成其融资困难的重要因素。基于此, 监管部门要尝试构建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企业信用征集评价、信用档案建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完整的诚信评价, 逐步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要加快培育高水平、权威性的社会评级机构, 对包括担保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进行信用评级, 使其成为融资性担保公司、企业和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的重要参考, 提高三者间的合作效率。更要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 吸引专门的行业协会调查机构、商业信用调查机构参与诚信评价, 全面收集到中小企业的信息, 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化监管, 使中小企业的资料实现公开化、透明化。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评价机制来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 降低担保风险。

摘要: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增多, 融资性担保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由于我国融资担保业发展起步晚, 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监督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 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了一定影响。我国应尽快完善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监管体系, 促进融资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监管体系,信息披露,信用评级

参考文献

[1]李东卫, 李文杰.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新会计, 2010 (2) .

[2]曲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经营风险防控[J].经营与管理, 2014 (5) .

篇4:浅析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和现状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机构;中小企业;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33-2

0 引言

自1999年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至今,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担保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 由星星点点的带领者到密密麻麻的遍布全国,十几年风雨兼程, 坎坷前行,为解决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方面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下行周期的开始,担保机构的业务创新、商业模式、政策扶持,风险化解等问题成了摆在面前的新的挑战和思考。

1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历史

1993年,我国第一家专业信用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由国务院批准成立。1994年,国内第一家地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深圳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原名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我国经济到达谷底,国家作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等经济措施,随之大批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但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程度不足,融资难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于是原国家经贸委经过大量调研,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银行【1999】379号文),明确规定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模式,选定北京、深圳、山西等几个地方作为试点,试点地方担保机构陆续成立,主要以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国办发【2000】59号文),明确提出了担保业的机构准入、资金资助、信用评级、风险控制及政府指导与行业自律制度,随后相关司法解释又对《担保法》进行了细化和解释,提供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1】198号文),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以点带面的政策性、商业性担保机构应运而生,纷纷成立,从而带动了全国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全国性担保体系基本构成。随后国家又陆续出台担保行业的政策和办法, 从制度建设、风险防控、风险补偿、税收政策、行业监管等方面完善和健全担保体系,就这样, 新兴的担保行业开始了蓬勃发展。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性担保机构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担保机构模式主要分为直接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两种,担保机构按性质分为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担保三种。政策性担保机构,如前所述是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而建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操作的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是民间投资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业务多样化的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发达地区为缓解自身贷款难而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随着商业担保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互助担保发展迟缓。

尽管信用担保体系设计的初衷是提供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但在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度的强大和财政资金的支持的有限性以及行业起步阶段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顺势而生,成为主流,同时为弥补财政担保资金的注入不足,各级政府把方向转向了民间资本,例如90年代末最大的民营担保——深圳中科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就和全国近10个省份的各级政府合资成立了政企合作的担保公司,一些外资也抓住机遇开始进入担保领域,如富登担保公司在各地的相继成立。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类担保机构以递增的方式发展壮大, 最高时全国达到8000多家,担保额度达到2.5万亿,因背景不同和地域经济特色, 2013年以前各担保机构都经营的风生水起,看起来红红火火,但由于监管措施的不到位,再加上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高、收费较低,不足以弥补费用支出和准备金的提取,大部分担保机构亏损,因此导致违规行为盛行,一些小的民营担保机构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提高担保费率, 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变相操作业务,表外经营、违规担保甚至没有真正的从事担保业务,非法集资、放高利贷。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形势日趋复杂,宏观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民间融资成了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若骨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还款意愿减弱,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抽贷, 甚至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失联、出逃、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自南向北在国内蔓延,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代偿压力急剧增加,代偿率明显上升,担保机构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担保机构业务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出现一些挪用企业保证金的违规事件,对当地融资担保环境以及社会、金融稳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整个担保行业市场受到影响。担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什么?对担保机构乃至行业的新的挑战出现在面前。

3 对担保机构未来发展的思考

新的形势是对融资担保行业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对于当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 稳定实体经济的增长,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扶持力度是当前担保行业的重点。如何健康、有序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李克强总理曾批示“要有针对性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由于担保行业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作为银企 的连接纽带,一头为中小企业增信, 另一头为银行分险,所以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包括设立专项资金,过桥帮助中小企业按时还贷,及时续贷,加大风险补偿力度,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实现政府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并对担保机构的损失进行补偿;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持续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大其担保实力和担保规模,以增加抗风险能力,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担保机构基本都是微利和亏损的状态,为了长远发展,营改增后应该继续享受减免及各项准备金税前扣除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更加完善的相关制度,使担保机构在业务操作上更加顺畅,有法规可依; 组建省级政府控股的再担保机构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发挥其对当地担保机构的增信、分险、规范、引领作用,形成地方再担保体系。

3.2 担保机构自身完善

在经济的新常态下, 担保机构应该调整心态、明确方向、转变方式,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首先要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制定严密的项目操作流程,风险防控流程,项目决策流程,担保业的专业性极强,需要各个环节严格把控,虽然担保公司经营的是风险,但需要及时的化解各种风险;其次要创新服务,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在大数据的时代,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开展互联网金融,充分联合其他担保机构, 对同一项目可以进行联合担保或提供再担保,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各有特色, 针对其各自的经营特点, 实施不同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控制模式,使客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服务, 以提高服务效率。

3.3 银行要主动作为

担保机构作为中间纽带, 面对资金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处于弱势地位,银行就成了主角,银行要有社会责任,服务于国家战略,放下架子, 不可只盯着大企业大客户,同时要积极探索银担风险共担的机制,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银行应相应分担部分风险,以加强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双方的责任感,利于银行在监管上采取更有利的措施,不应该把贷款风险全部推给担保机构。银行也应该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当前形势, 制定出更多适合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产品。

3.4 加强行业监管

李克强总理曾批示“要切实完善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有效防范风险。部际联席会议、有关部门、各地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明确责任,加强合作,强化管理,共同促进融资担保业健康发展”。地方监管机构要要因地制宜,严格把关准入门槛和经营许可的审批,加强事中监管,净化行业风气, 使担保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篇5: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

融资担保函[201 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近期,多家融资性担保公司陆续发生风险事件,涉及金额大、客户多、影响面广,对当地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融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上述风险事件的爆发虽是个案,但其违法违规的做法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已成为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模式,暴露出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监管等诸多问题。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现提示风险如下:

一、主要风险提示

(一)资本金不实风险比较突出。从近期风险事件和各地反映的情况看,一些担保公司在取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后,即通过应收账款、委托贷款或其它投资等方式变相抽走资本金,而后大肆从事高风险经营活动,一旦风险暴露,有关人员即出逃境外,留下巨额风险敞口;不少担保公司将资本金超比例投资或用于发放委托贷款,长期难以收回,蕴藏巨大风险隐患。

(二)挪用或占用担保客户保证金比较普遍。有的担保机构未设立专门账户对客户担保保证金进行管理并专款专用,而是将客户保证金挪用于高息放贷、委托贷款、投资或转为向银行缴纳保证金;有的通过关联企业代担保客户理财等方式,高比例账外变相收取客户保证金或截留客户银行贷款,向客户承诺高额回报,并由担保公司提供相应担保。近期已发生多起融资性担保机构挤占、挪用客户保证金从事委托贷款、高风险投资等活动后,因资金链断裂引发的挤兑风险,不仅给担保客户造成巨额损失,也使融资性担保业务面临巨大风险敞口,严重影响了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三)实际控制人模式和关联交易的问题比较严重。有的投资人通过其他公司代持股份的方式跨区域设立若干家担保机构掩盖其实际控制人身份,这些关联担保公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业务往来关系,还与其实际控制人的关联企业在账外开展了大量的关联交易;有的担保公司通过关联企业虚构交易套取、骗取银行贷款或对民间借贷、理财业务提供担保,因资金链断裂形成风险事件,案发后巨额资金去向不明;有的担保公司股东因个人借款、应付账款、应付承兑款负有巨额债务,甚至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后,担保公司声誉受到严重损害,担保业务无法正常开展,面临破产清算。

(四)以委托贷款等方式掩盖代偿风险。有的担保公司对担保业务中出现的代偿不是按规定履行正常的代偿手续,而是通过向担保客户发放委托贷款置换银行贷款等方式掩盖代偿风险。

二、加强监管和开展风险排查

(一)切实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日常风险监管。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切实履行职责,督促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重视并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对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依法合规经营和风险状况进行分类监管。风险底数不清、风险隐患较大的地区,应暂停批设新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措施应限于依法合规经营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对涉嫌违规经营的高风险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查处。同时,建立和完善辖内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切实防范并及时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二)开展风险排查。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当前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风险状况,以近期暴露的风险事件为鉴,举一反三,组织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尽快开展风险排查,摸清风险底数、堵塞风险漏洞、排除风险隐患。

1.风险排查方式、范围和重点。采取现场检查的方式,对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自2011年3月31日至2012年3月31日期间发生的资金变动情况和担保业务情况进行排查。内容方面包括资本金不实、违规运用资金、挪用或占用客户保证金、以委托贷款方式掩盖代偿等行为,以及非法吸存、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尤其要注意理清股权结构、关联关系、第三方代持情况及实际控制人情况,对股东背景比较复杂、关联企业较多的机构提高警惕和敏感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必要时依法采取收缴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等措施;对有重大违法经营行为,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市场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由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撤销;对涉嫌抽逃资本、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依法移送公安司法机关。

已经实施风险排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使用已经完成的排查结果,但是被排查的经营期间加总不应少于一年,排查内容应包括本通知规定的排查重点。

2.风险排查时间和情况报送安排。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12年10月底之前完成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排查工作,并于1 2月底前将排查情况报送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将组织对该项工作进行抽查督导。

特此致函。

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

(中国银监会代章)

篇6: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

作者: 来源:福州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5日 点击数:

福州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

融资性担保机构反担保抵押登记有关规定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反担保抵押登记的收件材料、办理时限

(一)、收件材料

根据《担保法》和《物权法》规定,反担保适用《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在办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抵押登记时,适用抵押登记的做法,提供的申请材料要件基本相同,但以下材料略有区别:

1、经营资质证书:银行申请抵押登记应当提供金融许可证,融资性担保机构申请反担保抵押登记应提供省经贸委颁发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2、主合同:银行申请抵押登记应当提供接待合同、承兑合同、授信合同等债权债务合同;融资性担保机构申请反担保抵押登记名义上的主合同虽是《保证合同》或保函,但《保证合同》或保函本质上也是从合同,因此,反担保的主合同应由以下构成:(1)借款人(中小企业)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等债权债务合同,(2)借款人(中小企业)委托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担保的委托担保协议(合同),(3)担保公司与银行签订的保证合同或担保公司出具的保函,这三份合同共同构成了反担保抵押的主合同。

其他材料则与银行申请抵押登记的材料相同。

(二)、办理时限 对中小企业融资申请的反担保抵押登记开辟绿色通道,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办理时限为2个工作日。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第二抵押权登记收件材料及条件

根据《担保法》第35条关于“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的规定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9条关于“同一房地产设定两个以上抵押权的,抵押人应当将已经设定过的抵押情况告知抵押权人。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房地产抵押后,该抵押房地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余额部分。”的规定,同意房产在所担保的债权额总和不超过房产抵押价值的情况下,可以设定数个抵押权。

对符合上述规定条件的(多笔担保金额之和不能超过房屋),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将房屋抵押给银行,并且由担保公司同时提供保证担保(信用担保),在银行办理抵押登记后,担保机构可以就房屋剩余抵押价值部分申请第二抵押权登记(反担保抵押登记)。反担保抵押(第二抵押权)登记提交的收件材料和办理程序与第一大点基本相同,但应另外提供以下材料,且符合以下条件;

1、担保公司已知晓房屋已抵押给银行的书面函件,以及银行同意担保公司作为第二抵押权人办理抵押登记的同意函。

篇7:如何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以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范围中的银行贷款担保为例,简要说明融资性担保行为的运作流程:当有人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却无法提供后者要求的担保时,借款人可以申请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银行接受了担保公司为其借款提供的担保书后放款。在这个交易过程中,银行获得了贷款利息并极大降低了贷款不能回收的风险,因为若借款人不能如期还贷,则可按约定由融资性担保公司偿还。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收取担保费谋利。借款人则从银行拿到了本来无法靠自己完成的借款,实现了融资需求。这实在是三方得利、皆大欢喜的金融行为。

为什么银行敢于信赖融资性担保公司呢?是因为之前融资性担保公司凭借自身的资本实力、经营信誉和规范化的治理结构与运营状态,使银行对它已做出相当额度的授信,在这个授信额度内,一般来说只要有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函,银行就会对符合其他放贷条件但不能自行提供银行所要求担保物的借款人放贷。

以上通俗简要分析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完成融资行为中的一般运行机理及担当的角色。那么,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价值或者说意义何在呢?

一、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价值意义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资金使用人和资金供给人之间的“鸿沟”之上架设桥梁,使资金的供需流动实现了“无缝对接”,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抛开长篇大论的阐述,兹简要从四个方面列举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急需资金的借款人(一般是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性担保公司给他们雪中送炭,甚至是他们的“再生父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微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中的痼疾。初创或成长期企业对资金有迫切的渴求,但以银行为代表的资金供给方恰恰是“嫌贫爱富”的,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他们更愿意把钱贷给财大气粗的大企业,而不会把钱借给无力提供担保的小企业。这就给资金的供需之间造成了尖锐的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每年因为融不到资而被迫倒闭的企业不知凡几,而融资性担保公司则充当了这个尖锐对立矛盾中的调和者,把缺钱的中小企业从死亡边缘拉回到生之彼岸。

(二)对于以银行为代表的资金供给方而言,融资性担保公司是他们的利润创造者和风险安全阀。目今阶段,银行仍然主要是靠存贷差赚钱,他们想放贷,但为了规避贷给无有效担保的小企业使资金有去无回的风险,宁可把钱捂在手里。于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出现,既帮助他们多创造出了一部分利息收入,又转嫁了坏账风险,同时也部分挽回了不愿贷款给最需要资金企业的负面形象。

(三)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股东来说,设立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意味着不错的利润来源、金融业内的地位和资源平台。

1、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凭借专业的风险防范机制,使经营风险处于可控状态下,安心收取担保费;同时,它可以用有限的资本金获得银行数倍的授信额度,通过财务杠杆放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丰厚利润。

2、从性质和定位上讲,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拥有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意味着金融业“圈内人”,这赋予融资性担保公司发起人及相关从业者金融业界的身份地位。

3、因兼具金融和中介的双重属性,加之具备增信和财务高杠杆率,融资性担保公司本身是一个资金融通的资源平台。比如,可为关联企业提供担保(但依法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或者通过互保、联保、反担保、再担保等方式满足资金使用需求、降低经营风险。

(四)从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多元化融资需求的增加,融资性担保行业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和作用日益增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外部担保和增信,在促进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以及新兴朝阳型、科技创新型政策扶持产业有效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手段之一,已然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范围

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只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常规业务之一,事实上,它的经营范围十分宽广。经监管部门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经营以下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同时,融资性担保公司并不仅限于融资性担保业务,尚可从事其他类型担保业务,甚至可从事投资、融资中介、财务顾问等业务。经监管部门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兼营以下部分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其他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此外,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为其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近两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其中,从事再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除需满足上述规定的条件外,注册资本应当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并连续营业两年以上。

再者,融资性担保公司还可以跨省经营。在征得所在地监管部门同意,并经拟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地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可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

三、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时机

现阶段是设立或调整已有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最佳时机。

因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日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成长为金融领域中现实存在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融资性担保业处于长期缺乏监管的“真空”地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业务运作规范性差、内部管理松弛、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足,以及违法违规抽逃资本金和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等问题,不仅损害了担保行业的整体形象,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一些融资性担保公司倒闭歇业、出现重大风险损失、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为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自2008年底开始,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态势明显,行业洗牌大幕已然拉开。

在上述市场环境及政策背景下,我们可以从监管部门的两种态度来分析为什么说融资性担保公司迎来了设立或调整的最佳时机(关于有强烈的市场需求等因素在第一部分已述及,兹不赘述。

(一)监管部门大力扶持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

目前在国家层面,成立了由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等七部委组成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

在地方上,以上海为例,成立了包括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商务委、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农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政府法制办等十多个部门组成的监管联席会议,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召集,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要求区县政府明确主管部门,配备专门力量,切实承担管理职责。

从监管部门的宏大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可以看出,政府对融资性行业虽重在规范监管,但加大对该行业的协调、支持和促进发展力度,却是题中之义。

正如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所指出的: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研究制定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融资性担保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抵押质押登记和征信管理体系,协调工商、税务、房管、司法等部门,提高抵押登记、债务追偿的效率。而上海市则要求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要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与服务力度,研究制定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融资性担保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监管部门将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再有,将加快推进有利于融资性担保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根本上降低担保风险,为融资性担保体系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监管部门大力整顿、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

为保证融资性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又必须对其大力整顿,所谓不破不立,欲增加良币必先驱除劣币,以使行业在规范的状态下实现良性发展。

首先,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实行前置行政许可,推行许可证管理制度。也就是申请人要先通过监管部门的审批,取得经营许可证,才能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这将终结过去担保公司的无序生存状态。

其次,监管部门正在加强调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规章制度体系。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由银监会牵头的国务院七部委十易其稿后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文件已出台,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配套的其他文件也在陆续推出过程中。各地亦已分别出台实施细则,上海公布了《上海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再次,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全流程监管,如对资本额、杠杆放大倍数、拨备、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高管及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等方面实施审慎监管。

最后,全面调查摸底,大力推进整顿工作。至2011年3月31日,各地监管部门将在全面调查研究、摸清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底数的基础上,开展全行业的规范整顿工作,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改革创新和重组改造,督促其按照审慎经营理念逐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经营规则、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走上依法规范经营和良性发展的轨道。对担保机构违背基本经营规则的严重不规范不审慎行为,比如一些脱离主业、专干副业,打着担保名义,实际从事放贷、骗贷等行为的担保机构必须进行规范整顿,净化融资性担保市场。

因此,担保业已由“监管真空”进入“审慎监管”时代,有明确的监管部门、监管办法和行业准入门槛。可以预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管部门将一手抓风险防范、一手抓科学发展,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亦加大规范整顿力度。融资性担保行业正进入到大洗牌的局面中,可能将有一半以上的担保公司被清理出局。

有理由相信,在市场整肃并加大扶持力度之后,融资性担保行业将迎来空前的历史机遇。

篇8: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特征基于业务特征产生,存在特殊性、不对称性、相对可控及追偿性四大显著特征。融资担保行业属高风险行业,在不同项目中风险也不同,规律性较差,如担保费率、金额、期限等难以准确量化,反担保实现措施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风险特殊性特征。第二,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融资性担保公司客户对象多为中小企业,在扶持政策的影响下,企业通常难以获取与风险等量的收益,存在不对称性。第三,担保债权属于主权债,有依附性,追偿要在获得代偿后才能开始,滞后性、被动特征较为突出。第四,风险在一定程度可控,需要担保公司密切关注担保对象经营规模、资产核实、财务规范状况等经济信息,避免风险系数过高。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点

(一)企业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下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贴合企业情况。内控建设过程中,要提高战略计划控制的严谨性,根据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目标细化内控指标,风险系数超标时及时进行风险调控。

(二)担保费率控制

担保费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获取利润的基本途径。由于项目性质差异,各类项目的担保费率存在不同,这就需要公司实施担保费率控制,通过构建评估标准来确保担保费的稳定性, 从而保障公司运作稳定。

(三)资金风险防控

资金基本贯穿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所有业务,实现有效的资金循环与配置,应当从具体比例指标入手。一方面,从风险抵抗出发,融资担保公司内控建设应当重点关注资本结构比例、资本充足比率等。另一方面,从经营结构出发,要针对不同担保业务进行比例指标设置,如单项担保限额、差异化担保业务人财物比例等。通过资金控制,避免高风险业务的产生,从而降低风险系数。

(四)政策性风险控制

当前,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策体系及配套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国家会针对市场状况随时调节政策指向。因此,融资担保公司必须密切注视政策变动,留足管理弹性,按照相应指示开展业务活动。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要点

(一)内控环境建设

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基本土壤,工作中,企业应当重点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组织结构体系、人员素质结构与企业风险文化四大方面。制度建设上,融资担保公司应当首先构建明确的审、保、偿、 监分离的制度体系,在总经理负责制基础上,构建详细的担保业务报告及担保记录制度,完善审批流程,强化内部稽核,通过离任审计实现追责,从而形成制度闭环。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工作中,企业应当重点强化董事会职能,尽可能按照需求设置监事会,构建制衡的权利机制,独立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资信评估部门级业务担保部门,通过合理、制衡的职责分工优化内部控制基础结构。素质提升上,应当重点强化管理层素质,持续提升职工职业道德,从管理出发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工作能力。最后,企业还应该持续培养风险文化,可借鉴银行机构风险控制的管理经验。

(二)风险识别及评估

风险识别及评估应把握全面、全过程、全员三大原则,在此基础上, 建立健全风险化解机制、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两大板块。风险化解机制建设上,当前企业可用风险化解方式主要包括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及风险补偿三大机制,以风险补偿为例,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代偿准备金提取、呆账准备金提取等手段进行补偿,还可以按照规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从而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建立期间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应当从强化信用理念意识、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体系、构建奖惩激励机制三方面入手,通过这三个环节,实现内部、外部资信掌控,以激励奖惩避免失信问题发生,从而控制风险。

(三)动态控制活动

动态控制活动的建设,应当首先实现职责分工控制,在此基础上, 将授权审批流程、会计系统严格化,以全面预算控制实现资金流动、资金监管控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担保业务不同,担保业务中的受保对象、担保期限、受偿率及违约率等内容差异较大,变动也较为明显,因此,企业有必要构建高效的运营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强化审批流程、会计系统、全面预算的基础设施,实现实时分析、动态分析, 进而降低风险系数。

(四)信息交流与沟通

首先,要构建信息收集与加工机制。从内部来看,信息收集与加工应当通过业务活动、会计资料、内部传阅文字、音像资料等实现,利用信息系统,分析内部信息。从外部来看,企业应当通过行业协会、市场调查等方式获取申保企业、中介、对手等信息,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以实现科学决策。其次,要在担保公司内部构建健全的反舞弊机制,保护举报人或投诉人信息,杜绝控制空白或控制失效问题的发生。

(五)内部监督

首先,要从内部监督入手,在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以职权划分实现各岗位的持续监督。其次,要构建高度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着重关注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保障财会制度的有效执行。第三, 要强化全员监督意识,在反舞弊机制的基础上,开展持续监督,让员工敢监督、敢举报,防止舞弊行为。最后,要建立监督质量评价及改进机制,通过考核,配以奖惩,保障内部监督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杜浩铭.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顾海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管理机制的重塑研究[J].南方金融,2011,04:8-12

上一篇: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下一篇:《偷人》讲述一个女人同时应付四个男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