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2024-05-11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共13篇)

篇1: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词人一开始将目光投射到远处,以环境描写来点染“秋”的季节特征。同时,一个“残”字,所透露出的,是淡淡的哀愁,暗示出词人心绪的不佳。

B.“玉簟(diàn)秋”三字,表明作者已将目光收回,关注近处的事物。词人身边竹席如玉,不仅浸透着秋凉,而且以此直露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这样,一个形单影只的少妇形象,便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了。

C.“独上兰舟”,这无疑是从正面表现孤独。试想,倘若丈夫在家,何至于“独上兰舟”?可见,一个“独”字,直率地袒露了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七个字中,竟连用两个“自”,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花与水的`无人欣赏,受到冷落,而且,词人寓情于物,借花与水自然形态的自落自流,来深层次地影射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表现闺情的词。我国文学史上,闺情诗词不在少数,但大多为男性所作。有的尽管描写细腻,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往往不到位,李清照的这首诗独领风骚。

B.《一剪梅》是女词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堪称一位少妇的内心独白。全词60个字,只有“两处闲愁”4字写到夫妻双方各自的愁闷;词中的56字,都在写自己,可以说,它勇于创新,笔调奇特,风格纯真,耐人寻味。

C.词的上阕,表现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以及为排遣孤独与寂寞所采取的举动,并由此催生联想与想象;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D.《一剪梅》虽为词,但其律诗的身影却隐约可见,也难怪有人将词称为“诗余”。全词8个长句中,竟有4个完全可视为七言律诗;另4个长句均切分为两截,每分句为4字,其音韵和旋律统一,这又体现出词的另一特色:长短句相间。

答案:

1B

2C

解析:

1.B项的理解有两处失误:其一,孤独感,是含蓄地显示出来的,并非“直露地抒发”;其二,“形单影只的少妇形象”,是读者隐隐感到的,并非“鲜活地站在面前”。

2.C项对下阕的赏析不到位,尤其本项最末一个分句的表述恰与原词相悖——词句说“无计可消除”。

篇2: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3题。

1.简要分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在全词中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2.词的上片与下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写了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为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展开。

3.对李清照的《一剪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表现出词人孤独寂寞的感觉

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中的“独”点出夫妻离别后的孤独,暗含对丈夫归来的切盼

C.“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岁月流逝,不见丈夫归来,内心极度悲伤。 D.“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由外到内,此消彼长,表现出内心难消的愁绪。

答案:C 非比喻岁月,而是水独自流去,不理会诗人情怀,更加感伤。

4.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始于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 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 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0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答案:D 李煜词风婉约

5.《一剪梅》中词人用平常字眼表现出新奇的意境,写出愁的运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篇3:从李清照诗词谈学生的拓展阅读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主阶级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当朝著名学者,文学造诣很高,继母王氏也擅长文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李清照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她可以欢饮达旦,吟诗填词,可以心情闲适地欣赏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所以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多是描写贵族阶级少女的舒适生活和似有若无的闲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分别写于1099年和1100年李清照十六七岁时,此时的她正值青春年少待字闺中,“少年情怀自是得”,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所以这两首作品格调清新明快,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朴素、流畅。醉酒晚归,没有害怕责骂的惶恐,只有误入惊鹭的欣喜。“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与婢女的对话,表现了春思惜春少女的闺怨闲愁。这些作品婉转娇媚,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心灵的写照,偶有伤感之情,也多属“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18岁时嫁与了当朝显贵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甚笃,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当时赵尚在太学读书并不时远游,因此两人聚少离多,故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多是抒发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前者作于1101年,着力描写了新婚燕尔的自己因思念丈夫而寂寞憔悴的离愁别绪,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后一首作于1104年,当时李清照因受党争牵连,被迫回山东老家,夫妻分离,对于她来说真是黯然失魂,故其词中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慨叹。

1127年靖康之变,44岁的李清照被迫南下逃难,两年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背负国破、家亡、夫死的多重打击,因此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作于1135年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就有“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感叹,很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中年孀居的寂寞情形,词情极悲苦苍凉。作于1139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更是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年作者56岁,此词充分利用了回忆拉开的时空距离所形成的审美张力,前面“忆得当年全盛时”,描述了昔日的繁盛快乐,到最后一句又极力感叹如今历尽沧桑孤苦飘零年老无依的悲凉心境。前后对照,真是令人凄凉生怯,词人满腹的凄怨辛酸,通过这表面上平淡的一句,显得更加伤感和沉重。

1147年,李清照64岁时写出南渡以后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这是她经历了“国破、家亡、乱离、漂泊、被诬、丧偶、失盗、病痛、再醮、诉讼、离异、系狱,这些人生航程中的暗礁、险滩”[3]之后写就的一首名作。作者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化作年事已高无人能懂的孤独和寂寞,令她无限感慨。但正如〔清〕赵翼《题遗山诗》所云,诚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坛幸”。《声声慢》一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结处又有“点点滴滴”一词与之照应,全词缠绵哀怨,一字一泪,极富艺术感染力,充分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欲说还休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以上我们在对李清照的作品分析时,都是结合了其具体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理解和把握其作品就相对容易些了,这样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大有裨益的。由此推而广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某一篇时,可以触类旁通地推荐或者讲解其他的篇章,当然,还可以从更深远的层面上来拓展阅读空间,比如讲解李清照时,还可以延伸到化用了李赵二人典故的纳兰性德的《浣溪纱》(谁念西风独自凉)和朱敦儒的《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白鸥欲下)、侯寘的《眼儿媚·效易安体》(花信风高雨又收)、刘辰翁的《永遇乐》(璧月初晴)、王士禛的《点绛唇·春词·和李清照韵》(水满春塘)和《如梦令·和李清照词》(送别西楼将暮),甚至郭沫若的《为济南李清照纪念堂题》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等等,从而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注释:

[1]谭新红.李清照词的经典化历程[J].长江学术,2006,(02):15.

[2]孟轲.孟子·万章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384.

[3]刘宝侠.“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论李清照词的悲剧意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3.

篇4: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派遣。

B.上片写相似,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篇5:李清照《一剪梅》学案及阅读习题

《一剪梅》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学习内容:对李清照《一剪梅》进行理解、鉴赏

问题导学:

一、作者简介:(用3分钟时间学生自主朗读,并圈画重点)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李清照词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婉约正宗”,抒写“愁”的作品是其词的精华。

2、背景介绍: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二、朗读诗歌,初品诗韵。(12分钟)

1、生自主朗读,小组竞读。

2、播放录音。

3、小组竞读。

4、齐读。

三、赏析本诗。(小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分组展示。20分钟)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2、请从诗中任选一句来鉴赏。

(可从写景、炼字、表现手法、抒情等角度来鉴赏。)

四、内容理解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披肩,独自登上木兰小舟。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啊也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篇6:《一剪梅 刘克庄》阅读答案

刘克庄①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缊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屡受打击,他以命运与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郎”。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缊:用乱麻束成火把。

14、“天寒路滑马蹄僵”中的“僵”字很有表现力,请予以赏析。(4分)

15、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僵”为“僵硬”之意,明写因天寒路滑、马行艰难的情状,暗写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2分);有力地衬托出友人不畏严寒、不避艰险、夜半相送的深挚情谊。(2分)

篇7:《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 《一剪梅 舟过吴江》鉴赏

★ 《一剪梅.舟过吴江》试题

★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 《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 舟过安仁250字作文

★ 舟中阅读答案

★ 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 改写舟过安仁700字作文

★ 小学五年级作文:改写《舟过安仁》

篇8:《一剪梅》 李清照

一剪梅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写作背景】

篇9:《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词牌

一剪梅

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欣赏: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篇10: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朝代:北宋 红耦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李清照一剪梅

★ 李清照的《一剪梅》

★ 一剪梅李清照 赏析

★ 李清照一剪梅行书

★ 一剪梅李清照情感

★ 李清照的一剪梅全文

★ 李清照《一剪梅》与《声声慢》

★ 一剪梅 李清照拼音版本

★ 李清照一剪梅板书小结

篇11:宋词一剪梅李清照

【原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李清照思念丈夫“别愁”的词,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她形单孤影,因想念丈夫,而写的一首抒情词。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莺歌燕舞,生活幸福美满,家庭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氛。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便两地相思,初婚少妇的李清照对赵明诚的仰慕思念之情和纯洁心灵,溢于言表在诗词中。词的第一句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译文】

暑退秋来,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了

竹席也凉了

【解意】

时光荏苒,秋意萧疏,离情别绪,孤独闲愁,见荷花凋谢,觉玉簟秋凉(竹席亦凉),深感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心头。

下一句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译文】

轻轻解开丝绸的裙子

换上便装,独自登上了一只小船

【解意】

李清照登上木兰舟,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而是想借泛舟以消除寂寞,以前他们都是双双泛舟,今天是独自击楫,眼前的一景一物,想必勾引起往事的温馨,思夫离别之苦,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对方也会在思念着自己吗?。

接着,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天空中飞回来的大雁啊,谁托你捎来书信?

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着望着呢!

(“谁”,指的是赵明诚。“锦书”,指的是情书)。

【解意】

这是一个月光如水照满西楼的美好夜晚。月已西斜,表明她站立楼头已经很久,可见她思夫之情、之愁、之苦、之心、之真挚。鸿雁能传书,收到情书,虽不能消除相思之苦,相思之泪,但总可以暂时得到些许宽慰。哪怕这是遥望星空的一种虚幻,也是愿意接受的一种祈望。接着下面的.词句更是入情入理:

花自飘零水自流。

【译文】

美好的青春啊,像花一样空自凋残,

远行的丈夫啊,像悠悠东去的江水空自流

【解意】

李清照慨叹自己的红颜易老,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感情,正是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之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写真。唯其如此,进而下面的两句更深一层次: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译文】

两地相思,

一种情愁,一样思念

【解意】

李清照和他丈夫的情愫,是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的,都因离别而苦恼着,这一双知情知爱的文男才女思恋之情更是透彻心扉的。此情竟何如?此诗最后的回答是: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

苦愁的眉头方才舒展,思恋之情又涌上了心头。

【解意】

人在想念一个人的时候,见不到或无法相见,是无可奈何的。忧伤时人们习惯的随着心绪绉眉是很自然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如见其眉头刚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看到她内心绵绵相思之苦的感情跌宕起伏,表现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的形象,生动地映现出李清照思念丈夫愁眉变化的情景。

篇12: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花开花落,不但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不但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后世词评家的极力赞赏。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的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了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舟中所望、所思;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的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了雁足传书的遐想。

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篇13:一剪梅李清照 散文

一个“残”,一个“轻”,向人们展现一幅充满哀婉的是秋天了,荷塘里的荷花开始凋落,只剩下几片残叶飘浮水面上,悠悠地拂动着.摊在竹席如玉一般寒冷,作者不禁心头一陡,从而落下了几滴泪珠.晶莹剔透,似乎比竹席还要凉.桌上的琴弦好久没有奏起优美的曲子了,旁边的熏香仍吐着轻轻的香味,作者慢慢向门外走去,看见在水面上的孤独的小舟,又眉头一皱: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一起坐船游玩呢?

至此,作者心中的愁结慢慢地溢了出来,使人不知不觉地进入那种悲凉,满是愁绪的境界.猛一抬头,看到天空中飞翔的大雁,想到与丈夫身处两地,不得相见,还要忍受这么多的痛苦,真是感到命运悲哀.作者极切盼望丈夫的书信,可至今杳无音信,只有大雁飞来飞去,只有孤清的月光照射着庭楼.或许作者坐在台阶上,望着远处发呆呢.这一句的艺术渲染力极强,由景至情,由物及人,情物相融,似有一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觉,都有一种离人愁的悲痛.作者的字字都如针尖,刺着人的心,吊着人的情.使人不难看出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无限离愁,令人倍感凄凉.怎么忍受这绵绵的相思之苦呢?作者极其巧妙地将流水与落花写在一起,创造极其动人的艺术境界.流水,有如细长的锦丝,又如绵长不绝的愁绪,只见它轻柔地流着,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它虽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但它独有一般清颖别致.

上一篇:感恩情怀演讲稿下一篇:关于乱收费现象整治家长座谈会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