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李清照阅读答案

2024-04-24

清平乐李清照阅读答案(共14篇)

篇1:清平乐李清照阅读答案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作品背景:

这首词可能是李清照南渡后漂泊流离中所作。

篇2:清平乐李清照阅读答案

内容简析:

全面分析这首词,上片起首“年年”两句是写女词人南渡前许多岁月的生活情景,一个“醉”字最能说明她前期爱梅赏梅的美好情意;接着“稻 绷骄湓蚴切磁词人南渡后的生活情景,“清泪”二字最好地说明了她南渡后悲苦凄凉的心情。很清楚,从内容分析,上片托今忆昔,表现了她南渡前后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情景;从艺术分析,是一种对比形式。下片“今年”句,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虽与上片“年年”是明显的对比,但仔细深入地分析,这里却又不仅仅是对比,而是深入一层,达到层层对比,层层深入,而且突出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与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同。故而结尾“看取”两句既说明风势很大,又暗喻国势危急,从而集中有力地表现了女词人南渡后的飘零之苦,家国之忧。这也正是此词的主旨及用力之所在。

艺术手法:

篇3:本月阅读套题参考答案

1.C (完整理解文段1可得此答案) 2.C (满足不了人体需要, 不是说“营养不够丰富) 3.C (能帮助人体摄取营养) 4.A (原文是“有些分离出来的物质”, 不是全部) 5.B (A.和睦亲近。C.部落。D.财物) 6.B (A. (1) 动词, 到, (2) 代词, 他。B.均表转折。C. (1) 介词, 凭; (2) 介词, 用。D. (1) 介词, 同; (2) 连词, 和) 7.A (当时与何祇关系并不密切, “嶷宿与疏阔”) 8. (1) 当时人们议论想恢复旧郡, 授张嶷任越郡太守, 张嶷带领手下到郡 (2) 经过牦牛城寨时, 城寨首领襁负亲自出来迎接, 等到追至蜀郡边界, 他率领的跟随张嶷来朝贡的人达一百多9.齐宣王看到周文王的园囿认为大, 百姓认为小, 齐宣王就向孟子请教。孟子说:“周文王的园囿, 方圆七十里, 割草打柴的人可以进入, 射雉捕兔的人可以进入, 与百姓同享, 百姓以为小, 这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听说郊关内, 有园囿方圆四十里, 杀死里面麋鹿的人, 如同犯了杀人的罪, 百姓认为它大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楚灵建章华台, 伍举劝谏说:“先王建立台榭, 榭只是为了讲军事, 台只是为了观气象。”10. (1) 两首诗的画面都很开阔。不同的是:《浣溪沙》的景物动态感很强, 词中的“逐”“拍”“出”使画面显得生动鲜活;画面以平面展开为主, 显得疏朗开阔。《折桂令》的景物以静态为主;画面纵横、上下同时展开, 显得错落有致, 丰富而富于变化, 显得壮阔多姿。 (2) 反映词人内心矛盾的两句话是, “白发戴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前句表现了词人忘情欢乐, 完全投入到了自然美景和觥筹交错中;后句表明词人借醉酒忘掉人生不得志的不快, 词人的内心深处是痛苦的。欧阳修刚正不阿, 忧国忧民, 可是宦海浮沉, 政治上多次遭受挫折, 内心的苦闷何以派遣, 也只有忘情山水, 借酒浇愁了。由此往深处看, 忘情山水的乐, 是派遣;借酒浇愁, 也是派遣。二者的本质又是一样的。11. (1) 反复“突突”声以突出老人难过的心情。 (4分) (2) 原句用了反复和对举的语言形式, 突出老人外出的时间长和家人焦急的心情, 改后失去了这种效果。 (4分) 12.“船”的命运是因环境恶化、河水干涸造成的, 作者希望人们珍惜环境, 不让悲剧重演。 (每问4分, 共8分) 13.老人一如既往地珍惜他的船, 表明他对过去环境和生活的眷恋, 希望环境还能好起来。 (4分) 同时也在唤醒人们的关注。 (4分) 14.此段主要运用了行为动作描写。 (2分) 通过对老人动作行为的细致描写, 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老人对船的眷恋不舍, 从而表现出老人对过去美好环境的眷恋和对失去美好生存环境的痛心。 (6分)

(命题者提供)

篇4:从李清照诗词谈学生的拓展阅读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主阶级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当朝著名学者,文学造诣很高,继母王氏也擅长文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李清照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她可以欢饮达旦,吟诗填词,可以心情闲适地欣赏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所以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多是描写贵族阶级少女的舒适生活和似有若无的闲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分别写于1099年和1100年李清照十六七岁时,此时的她正值青春年少待字闺中,“少年情怀自是得”,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所以这两首作品格调清新明快,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朴素、流畅。醉酒晚归,没有害怕责骂的惶恐,只有误入惊鹭的欣喜。“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与婢女的对话,表现了春思惜春少女的闺怨闲愁。这些作品婉转娇媚,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心灵的写照,偶有伤感之情,也多属“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18岁时嫁与了当朝显贵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甚笃,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当时赵尚在太学读书并不时远游,因此两人聚少离多,故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多是抒发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前者作于1101年,着力描写了新婚燕尔的自己因思念丈夫而寂寞憔悴的离愁别绪,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后一首作于1104年,当时李清照因受党争牵连,被迫回山东老家,夫妻分离,对于她来说真是黯然失魂,故其词中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慨叹。

1127年靖康之变,44岁的李清照被迫南下逃难,两年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背负国破、家亡、夫死的多重打击,因此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作于1135年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就有“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感叹,很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中年孀居的寂寞情形,词情极悲苦苍凉。作于1139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更是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年作者56岁,此词充分利用了回忆拉开的时空距离所形成的审美张力,前面“忆得当年全盛时”,描述了昔日的繁盛快乐,到最后一句又极力感叹如今历尽沧桑孤苦飘零年老无依的悲凉心境。前后对照,真是令人凄凉生怯,词人满腹的凄怨辛酸,通过这表面上平淡的一句,显得更加伤感和沉重。

1147年,李清照64岁时写出南渡以后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这是她经历了“国破、家亡、乱离、漂泊、被诬、丧偶、失盗、病痛、再醮、诉讼、离异、系狱,这些人生航程中的暗礁、险滩”[3]之后写就的一首名作。作者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化作年事已高无人能懂的孤独和寂寞,令她无限感慨。但正如〔清〕赵翼《题遗山诗》所云,诚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坛幸”。《声声慢》一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结处又有“点点滴滴”一词与之照应,全词缠绵哀怨,一字一泪,极富艺术感染力,充分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欲说还休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以上我们在对李清照的作品分析时,都是结合了其具体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理解和把握其作品就相对容易些了,这样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大有裨益的。由此推而广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某一篇时,可以触类旁通地推荐或者讲解其他的篇章,当然,还可以从更深远的层面上来拓展阅读空间,比如讲解李清照时,还可以延伸到化用了李赵二人典故的纳兰性德的《浣溪纱》(谁念西风独自凉)和朱敦儒的《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白鸥欲下)、侯寘的《眼儿媚·效易安体》(花信风高雨又收)、刘辰翁的《永遇乐》(璧月初晴)、王士禛的《点绛唇·春词·和李清照韵》(水满春塘)和《如梦令·和李清照词》(送别西楼将暮),甚至郭沫若的《为济南李清照纪念堂题》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等等,从而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注释:

[1]谭新红.李清照词的经典化历程[J].长江学术,2006,(02):15.

[2]孟轲.孟子·万章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384.

[3]刘宝侠.“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论李清照词的悲剧意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3.

篇5:清平乐李清照阅读答案

(2)词的下阕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早年时的词人每年雪天都会头插梅花,陶醉于冬日美景和美好生活。这两句反映出词人早年欢乐闲适的生活状态。

篇6:诗歌阅读题练习清平乐李清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案:

(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篇7:清平乐阅读答案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②。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③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注]①这首词题在荆州江亭柱上,故又名江亭怨。②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③扑鹿,象声词,拍打着翅膀的声音。

1.从字数来看,这首宋词属于 。(1分)

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上片以泪眼不曾晴直接抒发了少女浓烈的思乡之情。

B.乱委 两字拟人化地表现了雪花随意飘舞、自由自在。

C.下片少女为雪花飘舞、沙鸥飞翔所吸引,伤感情绪渐淡。

D.本词由丰富却有限的画面,引发了无限的情感,余味无穷。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4分)

参考答案:

1.(1分)小令

2.(3分)C

3.(4分)情景关系:寄情于景。(1分)少女寂寞而孤独地斜倚在曲栏杆畔,苍茫的暮色下远山连绵不绝(1分),创设了一种哀怨悲凉、凄楚动人的意境,(1分)表达了少女无尽的思乡之情。(1分)

篇8:清平乐阅读答案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2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4分)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4分)

答案

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的情状(1分)。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4分。每点2分,其中“找出对比的具体内容”和“效果”各1分)

篇9: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中描写的人物活动背景是_____________;词中出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限用四字概括)的农村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茅屋旁,溪水边,青草地上;老头、老太婆和三个小孩

篇10:《清平乐春晚》的阅读答案

[北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①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花。

篇11:清平乐元好问阅读答案

清平乐原文:

清平乐・太山上作

元好问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清平乐字词解释:

①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②落落句:杜甫《次空灵岸》:“落落展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

③涧壑句:《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④井蛙句:《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⑤醯(xi)鸡句:《庄子・田子方》载孔子见老聃问道,出来后对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夫子(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⑥世间句:《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

清平乐翻译: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

分明莽莽苍苍。

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

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

见世间多少事务,

篇12:清平乐贺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原文:

清平乐・阴晴未定

贺铸

阴晴未定,薄日烘云影。临水朱门花一径,尽日乌啼人静。厌厌几许春情,可怜老去兰成。看取镊残双鬓,不随芳草重生。

清平乐・阴晴未定字词解释:无

清平乐・阴晴未定翻译:无

清平乐・阴晴未定阅读答案:

试题:

1.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5分)

2.下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天气变化不定,时阴时晴;柔弱无力的太阳烘烤浮云。临水而建的院落,朱红的门,院中路旁栽满了花木,可是整天听到的是乌鸦的啼叫,没有一个人影。(3分)诗人用冷落凄清的景物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2分)

2.下片抒发了老去而一事无成的感慨和青春不再的无可奈何(2分)下片前两句写春景更让人愁苦,发出老来无成遭受流离之苦的感慨。后两句,用拔去白发表达留住青春的愿望,而白发不会重生,表达了青春不再的.叹惋。(4分)

清平乐・阴晴未定创作背景:无

清平乐・阴晴未定赏析:

上片写景,暗寓伤春之情。这年的春季,“阴晴未定”,天气变换无常,很少有一日爽快明朗的天。开头这一句写得很平实,似乎不见佳处,接着来了个“薄日烘云影”,想象奇特,用词大胆。太阳本来是不能论薄厚的,在“日”前加一“薄”字,是形容阴晦天的太阳,色泽苍白,光线柔弱无力。这样天气里的云团,湿渌渌的,好像能搦出水来。虽然那苍白的太阳烘烤着它,却无济于事。这春天,仍是那样阴暗和潮湿。

“临水朱门花一径,尽日乌啼人静”,这两句,由大环境转入到小环境,写抒情主人公的居处。一座朱红大门,院落深深,院中道旁栽满了花木,迎春竞放,芳香袭人。大门前一条清澈的小河,潺潺流淌,无止无息。环境如此优美,只可惜“尽日乌啼人静”,一天从早到晚,听到的只是乌鸦的啼叫,很难见到一个人影,这是何等的冷落,何等凄清,甚至何等荒凉!

一般伤春之作多是写绿肥红瘦,花残絮飞,日月如箭,春光不永;这首词却不写暮春的雕残景象,而是写虽有大好春色,却被阴云淫雨遮蔽,冷落荒凉摧残,从字面看,伤感情绪不重,仔细玩味,伤春之情正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这种幽深的含蓄,是很耐人寻味的。

下片抒情,发出老大无成的感叹。“厌厌几许春情”,“厌厌”,身体微弱,精神不振。为了那一点伤春情,弄得病厌厌的,心力交瘁。“可怜老大兰成。”“兰成”是南北朝时著名作家庾信的小字。其《哀江南赋》有句云:“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庾信原仕南朝梁,奉使西魏,被留不放还。西魏亡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居高位,仍然思念南朝。晚年怀乡之情尤烈,作品风格沉郁哀伤,《哀江南赋》最著。杜甫在《咏怀古迹》诗中说他“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贺铸引用此典自然是以庾信自况,说明他的晚年心情像庾信一样沉郁伤感。

词的最后两句既写了对现状的不甘屈服,又写了对现状不可更易的无可奈何。“镊”即“镊白”,拔去白发。贾岛《答王建秘书》:“白发无心摄,青山去意多。”人们在渐入老年,白发初生之时,往往既有点惊慌,又不甘心青春壮岁的失去,“镊白”就是在这种心态支持下的一种举动。“不随芳草重生”,浓绿的芳草变黄了,枯干了,到了来年,春风一吹,大地又是一片绿色。白发由黑发变来,即使把两鬓的白发拔光了,它也决不会再生出黑发来。

这首词,从伤春入手,表现出作者自伤身世,理想失落之悲观。黄庭坚给贺铸的赠诗有句云:“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贺铸退居江南吴下之后,确实写了不少颇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断肠词,这首词仅是其中一首。

个人资料: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篇13:清平乐李清照阅读答案

可主人公用精美的红纸,密密麻麻地写满平生相慕之意,想借信使传达情义时,却因‘‘鸿雁’’在云中,“鱼”在水中无法驱遣,把主人公的惆怅表现得更突出。(3分)

2.这是一幅日暮登楼独望图。(1分)

红日偏西,绿水流淌,独上西楼,孤影眺望,远山却遮住视线,不见相思之人的方向。天地开阔,人更显得孤单。(2分)

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1分)

篇14:清平乐李清照阅读答案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p,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纯用白庙,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个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相关推荐:

辛弃疾江郎山和韵翻译

上一篇:吃亏是福辩论赛下一篇:计生办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