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阅读题答案

2024-05-09

姥姥的剪纸阅读题答案(共10篇)

篇1:姥姥的剪纸阅读题答案

《姥姥的剪纸》训练题

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心灵手巧( ) 乐颠颠( ) 挑剔( ) 刁难( )

普普通通( ) 熟能生巧( ) 准头( ) 隆冬( )

清清爽爽( ) 期待( ) 温顺( ) 敦厚( )

深入人心( ) 技艺( ) 神态( ) 赞叹( )

反义词:熟悉( ) 悦耳( )温顺( ) 敦厚( ) 隆冬( )

乐颠颠( ) 赞叹( )危险( ) 机灵( ) 清爽( )

成语积累。

心灵手巧(含人体器官)

左邻右舍(一、三互反)

心灵手巧(含有“手”字)

啧啧赞叹(AABC)

无所不能(“无”字开头)

各式各样(ABAC)

有声有色(有—有—)

数九隆冬(含有数字)

乐颠颠:(近义词) 反义词:

篇2:姥姥的剪纸阅读题答案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

2、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9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

篇3:姥姥的剪纸阅读题答案

两位语文教育界英才的实践和理论, 给了我们很好的指点, 语文教学, 不能只停留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上, 更要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即写作手法, 而侧重于写法研究的阅读课, 直接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在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教育中, 笔者认为阅读课侧重写法的学习,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极有好处, 甚至对学生的写作也能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从题目入手, 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

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每篇课文当成习作的范例, 先从题目入手: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 你会如何来写这篇课文?你准备确立什么样的中心?又选取什么样的材料突出文章中心?……

面对《姥姥的剪纸》这个题目, 作为读者应该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姥姥?她的剪纸技艺如何?她为什么要剪纸?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这个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会审题立意, 比如学生首先必须思考本文的中心和选材, 感悟作者分别运用哪些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详略及过渡衔接的, 文章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等, 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方法, 从而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组织学习新课时围绕课题提问, 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 通过审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通过思考体味文章的中心和表达手法, 摸索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我们教学的每一步, 常常紧扣写作, 可以使学生每走一步, 都有写作上的收获。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前, 教师这样引导:如果让你介绍一处风景名胜, 你准备怎么写?交流后就可以顺势引导:“同学们, 你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写作思路, 非常好,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在游览了双龙洞后, 作者是怎样写的, 他在选材上, 表达方式上和我们有哪些不同?”这样, 从学习课文一开始, 就将阅读课文与写作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每堂新课都从审题立意入手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写作文就能把握好中心, 在选材上能做到为中心服务。

学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带学生回顾最初审题时产生的疑问, 对照课文看看是否把疑问都解决了, 从中领会“文题一致”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 那么, 学生写作文取题目时就会懂得“唯一题目”的含义。

二、从内容入手, 研究文章的写作手法

《姥姥的剪纸》写了三部分内容:剪纸赞人、剪纸寓理和剪纸传情。

剪纸赞人部分:研究怎么赞美姥姥的心灵手巧。首先是正面描写:“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 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 无所不能。”从工具的简单、材料的简单和劳动成果的不简单, 直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另外, 还从侧面进行烘托:“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左邻右舍的窗子上, 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通过描写旁人的语言和动作间接赞美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 最经典的要数 《黄河的主人》, 这个艄公长什么样, 说过什么惊人的话, 没有半句描写, 但是为什么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却深深刻在读者心里?让学生再次面对这篇课文, 去探究这个问题, 不难发现:侧面描写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你看, 咆哮的黄河、小而危险的羊皮筏子、船客们的谈笑风生……都在侧面烘托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联系已学课文, 把这个知识点学透, 如果再配以适当的训练, 学生把这个知识点扎根到心里去了, 以后一定会开花结果的。

再看剪纸寓理部分。先描写一个具体场景:“我”捂住姥姥的眼睛让姥姥摸着剪纸, 姥姥居然“工夫不大”便完成了, 而且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 大小疏密无可挑剔。这段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 进行细腻刻画, 将一个心灵手巧、宽容慈祥的姥姥和一个调皮天真的孙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然后, 课文概括叙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原因, 原来姥姥是“数九隆冬剪, 三伏盛夏剪, 日光下剪, 月光下剪, 灯光下剪, 甚至摸黑剪”。总之, 这部分文字先写具体事例, 然后概括叙述, 极富条理地再现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姥姥形象, 并让我们从中悟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联系已学课文《梅兰芳学艺》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领悟就更深了。

最精彩的要数“剪纸传情”部分。一个“拴”字, 将姥姥怕孙子出事而用剪纸吸引孙子的巧妙用心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有能耐的姥姥啊。这里一共写了姥姥的几幅剪纸呢?“牛驮小兔图”“牛兔食草图”以及后来“我”长大后姥姥寄来的“凝望”是具体写的, 但更有无数的牛兔玩耍游戏图, 这里是详略得当。而整个部分, 从“我”小时候起到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 很有条理地展现了祖孙之间的浓浓情意。

此部分的教学, 可以联系很多写人的文章。比如《最后的姿势》《船长》等, 都是通过一个具体事例的叙述来写人的, 而叙述事件一般都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以时间为线索有条理地叙述, 本段文字也是如此。打通这些学习关节, 学生就把知识学通了, 心领神会了, 那么学生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自觉或不自觉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上, 甚至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上去了。这就是对现有教材最有效的利用。

三、从文体入手, 品得不同的语文味

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 抓住特点组织教学, 学生往往学得更多, 印象更深。学了《姥姥的剪纸》, 可以和《钱学森》《詹天佑》等写人的记叙文进行综合学习, 探讨写人文章的一般特点, 学生一定可以从中习得通过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并且抓住动情点进行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从而突出人物主流性格;学习《梅兰芳学艺》这类叙事性的文章, 就要让学生明白叙事的要素 (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定要有序并且有详略地交代清楚, 以突出所叙之事的目的;学习《牛郎织女》, 就能知道民间故事想象奇特、情节曲折、形象鲜明的特点, 还明白了民间故事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安排线索、前后照应、对比等手段, 以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 学生从中品到了散文多角度进行生动描写的特点, 更领会了散文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阅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除了从文字到思想, 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 还存在一个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逆向思维。所以, 我们的教学, 第一步先感知语言文字, 理解课文内容, 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 反过来, 引导孩子来琢磨文章是如何围绕写作意图进行表达的, 即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像给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副拐杖一样, 有了依靠, 学生自己写起作文来就做到“胸中有丘壑”了。

总之, 虽说教无定法,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找一些抓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鼓励学生多从作者角度思考。久而久之, 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也会多多思考围绕中心谋篇布局, 然后突出重点地进行描写刻画, 这样离写出好文章就不远了。

篇4:姥姥的剪纸 剪纸的姥姥

剪纸与传统文化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经过灵巧的双手,就可以变出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剪纸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文中的姥姥正是这种智慧的化身,她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艺术源自民间,更源自辛勤的劳动和内心丰富的情感。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却幻化出了各种各样灵动的图案,不能不令我们惊叹!然而,更触动我们内心的是姥姥对乡亲、对孙辈无私的关爱。

剪纸里的深情

姥姥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人,她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她的剪纸手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文章先是通过乡亲们的啧啧称赞来侧面表现,又通过“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不一会儿,“喜鹊登枝”便跃然纸上这件事直接描写了姥姥炉火纯青的剪纸技艺。

“喜鹊登枝”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剪纸图案,尤其在北方农村,每逢喜事,或逢年过节之际,家家都要在窗户上贴这种寓意吉祥的剪纸。第一段里的“都”字,就说明了姥姥剪出的图案贴满了左邻右舍的窗户。“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用剪纸给别人带来祝福,带来和乐安详幸福。她就是一个爱的使者,她用精湛的剪纸技艺,美化了乡村人的生活,也艺术化了乡村,使整个村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欢乐。

这,就是剪纸里深深的乡情!

“牛与兔子”的剪纸图案,是姥姥与“我”祖孙情谊最形象的诠释。通过“我”与姥姥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姥姥为了儿孙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驮兔子”“啃食青草”“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这一幅幅剪纸滋润了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尤其是文章最后提到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这一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那“出神的目光”不正是我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亲人的记忆吗?

这,就是剪纸里浓浓的亲情!

“剪纸”串全文

文题是整篇文章的眉目,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审题,从中提炼出线索,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文题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文章先是在开头提到小屯里家家户户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又从村民们对剪纸技艺的赞扬里渐渐衬托出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接下来的“喜鹊登枝”“牛与兔子”,张张剪纸均不离文章的题旨。文章的结尾部分也是通过姿态各不相同的兔牛剪纸来凸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篇5:姥姥的端午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小题1: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

小题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分)

小题3: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

小题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满足的情感。第⑤节画线内容中表现了姥姥对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生活的怀念。

小题1: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在我们心里难忘,代代相传。

小题1: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中心更加突出。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第2小节通过对姥姥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对儿孙们的关爱之情,并且引出下文对姥姥一生美好的回忆的描写。

小题1:试题分析: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生活的怀念。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第9段用了整整一段文字描写了“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主要是表现姥姥年轻时的美丽形象,结合姥姥年老时的美好形象,使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美好、可人,也交代了姥姥为我们难以忘怀的原因。

篇6:《蔚县剪纸》说明文阅读答案

汉唐时代的民间剪纸,本是农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种造型符号,起初主要用于祭祀,后来渐渐用于装饰,张贴在民居建筑的门窗、墙壁、炕头、农具、箱橱上,装点生活,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抚慰精神世界,祈求风调雨顺,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城乡的民间生活与信仰艺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活态传统文化之一。

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的主体是妇女,工具是剪刀,因此又被称为“妇女的艺术”、“剪刀的艺术”。她以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气质而存在,虽然各地剪纸艺人的`作品在技法、题材、形式上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不同地域的剪纸艺术在文化功能和纹饰造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一般说来,以广东、福建等地为代表的南方风格纤细秀丽、玲珑剔透,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江浙风格相商疏密流畅、精巧明快;以陕西、山东等地为代表的北方风格豪放精犷、浑厚淳朴。蔚县剪纸就是我国北方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枝奇葩。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咸丰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俗称“蔚县窗花”。蔚县剪纸是借鉴了杨柳青年画、五强木版年画,在许多民间艺人的艰苦探索下创造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蔚县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艺术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一是以男人为从业主体,被称为“男人的艺术”;二是在剪制工具上不是用剪刀剪,而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刻刀刻;三是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色彩明快绚丽,刨根儿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四是作品题材涉及戏曲人物、历史故事、祭典仪礼、京剧脸谱、传说故事、鸟兽鱼虫、节俗物象、吉祥福寿、草木花卉、五谷果蔬、仕女诸神、风景名胜等农耕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戏曲人物、花鸟鱼虫和京剧脸谱为代表。

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18、选文第二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9、概括选文第三段的主要内容:(2分)

20、“蔚县剪纸始于咸丰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一句中的“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1、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除了文中的剪纸外,请你再列举一例,并简要概括其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8、介绍蔚县剪纸的历史和主要特点。

19、举例子,作比较。具休而鲜明地说明了南方剪纸和北方剪纸艺术风格的不同。

20、不能,因为“多”表范围,说明蔚县剪纸的历史比一百五十年更长,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恰好是一百五十年,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篇7:姥姥的剪纸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

教学重点:体会“我”与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了解剪纸吗?简介剪纸(课件)

2、请大家欣赏几幅剪纸(课件)

3、作者有一位不平凡的姥姥,她有一首绝活就是剪纸,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看这几个词语你能读准吗?(课件)指名读、齐读

2、读了课文,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不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也就是说,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板书:技艺高超)

三、精读感悟

(一)1、默读课文1—6段,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一边默读,一边把语句圈画出来,2、交流:你画了哪些内容?

3、(课件:你姥姥神了„„)

(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2)这句话中有个词“啧啧称赞”,你能不能称赞一下姥姥。

(3)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说白了,说透了会是哪个字?(板书:神)(课件)(4)从哪里能感受到神?这虽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应了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

(5)姥姥的剪纸这么神,谁来夸夸她。

(6)姥姥的确太神了,听了这句话,如果是你姥姥呢?你会怎样?把“你姥姥神了”变成“我姥姥神了”。伸出大拇指,夸夸你的姥姥吧。我要从你的大拇指、从你的声调、表情中看看你是不是自豪

(7)姥姥的剪纸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很多,比如:剪牛像„„。(8)猫虎狗都是动物,如果姥姥给村里的人剪得是植物呢?是人物呢?是器物呢?村里的人会怎样夸她?(课件)

4、姥姥实在太神了,在本段中还有个词也能让我们感觉到姥姥的剪纸很神?(课件)无所不能

5、姥姥的剪纸这么神,她有什么特殊工具?

6、她用的只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引读段2)

7、姥姥真是——(神呀!)

(二)过渡: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姥姥的剪纸神?

1、(课件:一天,我用双手„„)你读出了什么?

2、作者说“我服了”,我为什么服了?

3、(课件)看,这就是姥姥剪得喜鹊登枝,你能评价一下吗?

4、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真是让我心服口服、5这段话很有生活情趣,谁愿意来读一读,读书时,如果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画面,效果会更好,谁来试试,其实,读书还有一个层次,就是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别人也带到那种有声有色的境界中,谁愿意来挑战一下自己?

6、“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三)1、姥姥的这手绝活是如何练就的呢?

2、“数九隆冬剪„„”这说明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所以手都准头了,这就叫熟能生巧。这就叫„„(课件出示)姥姥的绝活就是这样炼成的。怪不得姥姥说“熟能生巧,总„„”

这真是熟能生巧,巧能出神呀!难怪村里人啧啧称赞。引读————你姥姥伸了„„

(四)过渡:姥姥不仅心灵手巧,她还是一位怎样的姥姥呢?快速读读段三,你读出了怎样的姥姥?

(五)过渡:姥姥真是位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啊!

1、姥姥给村里人剪得最多的是(——),姥姥给我剪得最多的是什么?

2、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虽然每一幅剪纸的具体形象不同,但表达的情感确是相同的,什么情感?

3、可是整篇文章都没有出现过一个爱字,这爱聚焦在哪儿呢?在段7中的一个字中。

看谁能最快找出来?(板书:祖孙情深

拴)

4、姥姥是用什么拴我的?姥姥这饱含深情的剪纸把我拴呀拴,拴住了我的童年时代,谁愿来读读姥姥的话?小外孙呢?旁白?分角色读(7---11)

5、作者的调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让我们再读一读,体味一下这其乐融融的亲情吧(自由读)

(六)1、姥姥的剪纸拴住我了吗? 我抢过来看,我嚷着还要,我缠着要剪,姥姥拴住我的是什么?

2、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但我还不断的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几幅是这样的(课件出示)齐读,3、读了这段话,那些词让你心动了,心酸了。

4、姥姥寄给作者的哪里是一幅剪纸呀,是姥姥深深的爱。是姥姥浓浓的情。如果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字,你觉得取个什么名字能表达姥姥对我的情和爱?

5、让我们通过朗读,让我的心与姥姥的心贴在一起吧(音乐)(1)指名读、(2)那头定地站着的老牛就是我的姥姥,那只远去的小兔子就是现在的我。这不正是家乡村头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画面吗?(指名读)

(3)我越走越远,姥姥不能和我朝夕相处了。她把自己所有的思念祝福期待都藏在了这幅剪纸里。把最美好的祝福寄到我的心头,,寄到我的梦里(女生读)(4)因为爱,姥姥希望我回到他身边,更因为爱,她希望我走的更远,生活的更好。一看到这老牛和小兔,我的眼泪就一下子涌出了眼眶。(齐读)

6、姥姥的剪纸,拴住我的童年小学中学大学,还将拴住我的一生,事实上______我不管(课件出示)

7、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姥姥的剪纸给我的不仅是亲情,还有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流露真情的句子吧。

(七)1、本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

2、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我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想起了姥姥的剪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至亲至爱的姥姥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3、指名说

(八)总结:听着你们对姥姥的真情倾诉,我感觉到姥姥的剪纸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牵挂,寄托了我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份浓浓深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九)作业。(课件出示)

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篇8:《姥姥的剪纸》的言语形式

全文运用了电影蒙太奇式的组合结构, 以“剪纸”为情感线索, 先后呈现“左邻右舍的窗子上, 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翻来折去”的局部特写、邻居的“啧啧赞叹”、乡邻乐呵呵地走了, 姥姥“接着干活儿”、刁难姥姥“摸着剪窗花”、“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和“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等一系列有机组合的镜头, 并在表现意图上有所侧重, 如第1耀3节“剪纸”中凸显“人”的形象, 第4耀6节“剪纸”中又见“理”的阐释, 第7耀13节“剪纸”中洋溢“情”的温馨。

行文中, 作者又运用多种结构方式。如第1、2节的描写, 先是出现姥姥的作品, 然后是姥姥“剪纸”局部动作特写, 再到乡邻的“啧啧赞叹”, “姥姥”这个核心人物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这样的悬念实在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再如, “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为下文“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 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做了铺垫;“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 悦耳至极”与下文“无论何时……变得有声有色”遥相呼应。

二、灵动的表现手法

文章能够灵动地运用正面侧面描写 (第2节) 、插叙 (第3节) 、夹叙夹议 (第6节) 、细节描摹 (第12节) 等表现手法, 将“人”“事”“理”融于“情”、统一于“剪纸”的描写, 足见作者写作功力。

另外, 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给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的感觉。“数九隆冬剪, 三伏盛夏剪, 日光下剪, 月光下剪, 灯光下剪, 甚至摸黑剪”, 把姥姥冬“剪”三九, 夏“剪”三伏, 日夜兼“剪”的劳作情形温情地表现出来, 与前文姥姥说的“熟能生巧”自然对应;“姥姥的手就是眼睛, 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则形象地写出了姥姥剪纸游刃有余, 与姥姥说的“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互为诠释。

三、新奇的遣词造句

《姥姥的剪纸》一文出现多处陌生化的词语, 让平常的语言产生不平凡的韵味, 只觉得耳目一新、新鲜奇异。

耐人寻味的“托”字———“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 左邻右舍的窗子上, 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何其大的平原!何其小的屯子!何其普通的百姓人家!互为依托。这样, 小屯子里普通百姓人家的“剪纸”就与大平原的民间文化土壤息息相关了。

温情四溢的“拴”字———“密云多雨的盛夏……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要用绳索, “剪纸”怎么能拴住“我”?在这样的矛盾之处我们更能体悟姥姥的良苦用心, 她是用关爱体贴的亲情“拴”住“我”这样一个“调皮蛋”的心。

意境全出的“缠”字———“从那时候起, 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一个“缠”字把“我”对剪纸迷恋、对姥姥依恋的意与境写活了。

割舍不掉的“梦”字———“事实上, 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 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姥姥的“爱”化作栩栩如生的剪纸形象如种子在“我”心田里萌发、生根, 不时让“我”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回到“梦”里“姥姥

篇9:姥姥的剪纸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剪纸技艺的高超。

4、整体感知全文,感悟剪纸中饱含的浓浓“祖孙情”。【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与文本接触,整体感知全文,为下一节课体会“祖孙情”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多媒体、剪纸作品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板书课题)

2、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非常亲切。我们一起来叫一声,姥姥。(学生齐叫)加上儿化(范读),你来叫一声。(指名)你再来叫一声。(指名)读得真亲切。这位姥姥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剪纸。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初步感知

1、因为事先没有布置预习,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来完成这一环节。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这篇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特别还有几个多音字,要力争把它们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这位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开始读。(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书)

2、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新词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出示词语)自己先读读。(学生自由读词语。)请高凌来读一下。(指读)这里有两个多音字,“左邻右舍”的“舍”是个多音字,这里读shè。“择菜”的“择”也是个多音字,读成zhái。(媒体突出:舍、择)大家跟我读:左邻右舍、择菜。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齐读)在这些字词中,你认为同学们哪些字特别容易写错,你要给他进行一下友情提醒的。(指名回答)

3、看来,同学们词语学得不错,现在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位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媒体切换,指名回答)的确,这是一位技艺高超、勤劳善良、呵护晚辈的姥姥。(相机板书)

三、品读文字,揣摩语言。

1、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体会一下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姥姥技艺高超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学生读文)

3、讨论交流(谁愿意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相机出示句子)A、“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心灵手巧的劳作。”(出示)(1)知道什么是小屯吗?(小村庄)

(2)整个小村庄,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心灵手巧的劳作就是——剪纸,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找到了吗?(媒体突出“都”)好在哪儿?(作品很受欢迎,姥姥有求必应)(3)同学们想想,当作者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自豪)请你自豪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有这样的姥姥真让人自豪,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种情感。(齐读)

过渡:这是作者对姥姥的赞叹,乡亲们又是怎样赞叹姥姥的手艺的呢?谁来读读?(指名读)

B、“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公鸡能打鸣。”

(出示)(1)这是啧啧赞叹的口气吗?谁还想读。

(再指读)(2)读得真好。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很有意思?读上去感觉怎样? 我们再来很有韵律地、有节奏地赞叹一番。(齐读)

(3)请注意这番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剪得活灵活现?(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指名回答)(4)现在请你们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_____像_____,剪_____像_____,剪个______,剪个_______。)

(5)来,这位老乡,你来赞叹赞叹。(指名回答)(6)乡亲们的赞叹让我们感受到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C、“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无所不能。”(出示)(1)“无所不能”的意思就是——

(2)谁来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回答)

(3)是呀,普普通通的剪刀,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却能变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剪纸,这不能不说明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媒体突出两个“普普通通”、“无所不能”)(4)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齐读)

D、事例:我故意刁难姥姥,可姥姥仍剪得形象至极。(学生分析)

4、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将一位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姥姥带到了我们的眼前,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姥姥手下栩栩如生的剪纸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媒体播放)感觉怎么样?谁能用一句话夸一夸姥姥呢?让我们把刚才找出来的四段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对姥姥的赞美之情。

四、小结

篇10:姥姥的剪纸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的一至六小节,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

3、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六小节。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学习一至六小节。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一至六小节,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

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欣赏剪纸,介绍剪纸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姥姥的剪纸》。姥姥,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婆。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一声“姥姥”。知道吗?课文里这个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的绝活,那就是——剪纸。

2、看,这些就是姥姥剪的。欣赏剪纸。

3、剪纸可以用剪刀剪,也可以用刀刻。早在汉唐时代,我国民间就有剪纸的习俗,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贴在门楣上的叫门签。剪纸可是我国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

2、理解重点词语。

3、通过预习课文,围绕“姥姥的剪纸”,作者都回忆了哪些往事呢?可以划分成几段?

4、课文哪些小节主要是写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哪些小节主要写了我和姥姥浓浓的亲情呢?浏览课文。学生发言。好,我们就来先学习一至六小节,重点去感受一下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板书。(技艺高超)

三、研读课文,体会姥姥的特点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呢?请同学们轻声读1—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技艺高超。(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指导朗读。(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这里的神是什么意思呢?

(3)想欣赏一下姥姥的剪纸作品吗?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姥姥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无所不能、技艺高超、心灵手巧„„)

在乡亲们眼中,姥姥的剪纸就是一张张精美的艺术品啊!来,一起夸夸咱姥,齐读这句。

(4)你们能仿照课文的句子来赞一赞姥姥的剪纸吗?

出示句型:剪——像——,剪——像——,剪——能——,剪——能——。

(5)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引导学生抓住“死死地捂住”“摸着剪”“形象生动”“无可挑剔”来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3、姥姥是如何练就这一手剪纸绝活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1)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2)你能用学过的俗语、谚语、名言来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吗?(3)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4)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过渡:姥姥不仅剪纸技艺高超,她还是一个 的人。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人缘广、干脆利落。

5、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引得众人啧啧称赞,作者也是心服口服。她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对我这个调皮的外孙更是疼爱有加,她又是如何用剪纸来传达这份真情呢?下节课里,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在那里,我们仍能看到姥姥高超的技艺,更能体会了那份浓浓的深情。

四、指导书写。

三、透过剪纸,体味祖孙情深

1、“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很传神?(拴)“拴”怎么理解?课文中是说什么拴住了什么?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呢?

2、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姥姥对我的喜爱和呵护,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4、引读:从那时候起,„„充满了好感。为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煮饭的老牛、洗衣服的老牛、喂猪的老牛„„)

5、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

6、是呀,姥姥那神奇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我”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三、心梦飞扬 亲情流淌

1、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还拴得住我吗?何以见得?

2、请你把目光移到这幅剪纸上,谁再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凝望》 《无声的爱》《我的童年》 《我是风筝,你是线》 《联结》)

3、同学们,姥姥寄给我的剪纸,想对我说什么呀?看到这幅剪纸,我想对姥姥说什么话呢?

4、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剪纸吗?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5、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一段话。

四、总结课文,传递恩情

1、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2、其实,文章学到这里,有没有令你想到了些什么呢?在你的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是的,也许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并没有这么一手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但是,他一定和文中的姥姥一样有一个永恒的动作、一个永恒的眼神、一句永恒的话语,也许只是端着一碗热汤向你走来,也许只是一个当你晚归时那焦急的眼神,也许只是一句让你早已厌倦的话语:“小心,别着凉﹗”„„这些都值得我们捕捉、记忆和怀念。

3、有一首歌这样唱着: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随后感恩的心》响起。)

4、(在音乐声中)孩子,记住: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亲人、故乡永远是你永远的港湾,感谢亲人、感谢命运、感谢生活„„

五、课外拓展,延伸亲情。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

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3、拓展阅读:朱自清《背影》 冰心《荷叶母亲》

朱德《我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

上一篇:心内一自我鉴定下一篇:婚姻法试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