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歌词

2024-04-17

望春风歌词(共10篇)

篇1:望春风歌词

《望春风》读后感

忘不掉的是乡愁,回不去的是故乡。读到这本书,是爱人力荐的。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拿起又放下,轻轻浅浅的读着,前文的人物名字将要忘记的时候又拿起接着读,在后文中再回忆前文中描述过的那些人。最后,是在去南宁出差的火车上读完的。也是在那个时候,孤独的旅程中,第一次因此书产生了浓浓的愁绪,挥散不去。不知是现实的触动,还是书中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总之,在后三分之一的阅读中,引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

书中所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算命先生的儿子,一个改革开放前后的村庄,一个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的故事,村子里男女老少的命运际遇,其中穿插了主人公的生世,小时在村子里的孤苦无依,青壮年时候离家投奔母亲,老年随着命运的牵引一步步回归故乡。前三分之二村庄生活的描述,触感非常真实,人物群像刻画鲜活,没有谁是主角,没有谁是配角,克制的描述,生动又真实的呈现。其中一段最让人动容的描述,是讲一个孤寡老人临终的情形的:

她把家里最后一只大公鸡送给了隔壁的蒋维贞。

她为自己做了一身新衣裳,一双新鞋子。

她洗了澡,梳了头。

她将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为了使自己的遗体保持清洁,她穿戴整齐后就不再进食。

这段文字将老福奶奶(上文所述主人公)临终前的郑重其事、讲究描述的催人泪下。不禁让我想起奶奶,一个总是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老人,兢兢业业的做着仿佛永远做不完的家务,恪守着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最后,也是从容淡定的离开这个世界,临走之前,也是把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那种感觉,就像是她从来没有来过,也像是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泪目。

读至后三分之一,我认为作者自己是没有回到故乡的,所以,这一段的文字让人感觉飘渺,仿若进入一个虚幻的桃花源,美丽、温暖、渴望,却不真实,氤氲着浓浓的无奈。因为作者将回到的故乡仍然描述成是离开时的样子,甚至从多个人物的口中表达出想要回到从前村庄里生活的盼望。这也充分说明作者最后的喜剧结局其实是杜撰,最后陪在主人公身边的春琴以及二人栖身的世外桃源,是一个美丽而触不可及的梦,是忘不掉的乡愁,也回不去的故乡。

我朝东边望了望。

我朝南边望了望。

我朝西边望了望。

我朝北边望了望。

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

 

篇2:望春风歌词

在《望春风》中,格非通过其几十年里在乡村和城市中辗转生活磨砺出来的犀利眼光以及多年的写作经验锻造出来的独特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的江南村民百态图。

格非分章节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从不同人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儒里赵村与神鬼莫测的诸村民命途:格非通过刀笔赵锡光的口,述说了“我”的故乡――儒里赵村的悠久历史,而儒里赵村代表的,便是中国传统的乡村生命体,它象征着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颠簸不破的道德伦理秩序;通过“我”的父亲赵云仙让读者看到了在乡村人们依然保留着对求神问道有着莫名的神圣感的古有宗教行为,也同时反映了村民们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在民间哪怕只是一个看似平常的算命先生,也有其非一般的洞察力来应其“算命”之名号,混碗饭吃,充分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智慧;而读书不佳的赵礼平却成了九十年代在村中翻云覆雨、手段高明的“狠角色”……

在这个美丽的.江南小村,有着在仲春会大片返青的柳树、芦苇、菖蒲;在特定的季节,会有成群的江鸥、白鹤和苍鹭从江边飞过。这里,是半塘,半塘的江里时低沉时高亢的船工号子伴随着摇橹声,大堤上白帆点点……这儿,是充满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这地儿,处处皆盛景……

晓月、细雨、妙语、迷雾……所有的美景让这座小小的村落仿若桃源……

然而,景致虽好,这里的人们却不如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呈现出完全的满足与安详,这里的生活也并不如陶渊明所说的“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便如格非所说的:“一年当中,有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这些日子就像一把把刀、一把把剑,又像漫天的霜、漫天的雪,年赶着月,月赶着日,每天都赶着你去死。

等到春天结束的那一天,花也败了,人也老了,我们都将归于尘土。这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些人曾经存在过。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来。”在这个小村庄里,也存在着三六九等的划分,每天都有人为着各自的利益、权利、金钱、欲望而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名利角逐……

梅芳对“我”和父亲的各种刁难;母亲对父亲的背叛导致父亲不明不白地凄惨自尽;赵礼平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劁猪匠脱身成一个翻云覆雨的董事长,成为一个“干大事”的暴发户,却干尽丧尽天良的事;斜眼被赵礼平扶持为乡长后助纣为虐,帮助赵礼平包揽各种建筑项目,无所不用其极逼迫村民拆迁,酿成人命,最终受牢狱之灾……

在这个小村庄里,卧虎藏龙,有着潜藏多年的国民党特务、下乡知青、会说英语的“怪老头”……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存在让儒里赵村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不似表面那么简单,儒里赵村的人、物、景乃至情都紧紧贴合在一起了,观之其一,便可推至其三,此四者,分割不得。

都说个人的性格决定个人的命运,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个人及群体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大的时代潮流趋势的一种反映呢?

儒里赵村经历过了土改和文革,在大的政治历史革命运动中,有人民的进步,有知识分子被残害……许多人因为革命运动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甚至丧命,可是,在人心惶惶的时期中,儒里赵村的道德体制秩序并未受到过大的打击,人情依存温暖,村民们的价值观念依旧如前,传统乡绅的道德秩序依然存在,它没有因为政治世界的风云变幻而发生根本上的改变……

然而这只是片刻的安宁,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儒里赵村挺过了政治运动的压制,却未必经得过时代的巨变,挡的住商品化、市场经济的席卷:赵礼平所代表的九十年代新兴资产阶级亲手摧毁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引入外来资本,市场经济涌入村庄,村庄城镇化进程加速,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滥用职权,不顾村民的切身利益,以村民世代生活的美丽村庄换取金钱上的丰余,最后导致半塘黑水横流,环境破坏,村民被迫拆迁,乃至最后的最后,“我”的家乡被任其荒,沦为了一片废墟,再不复往日的生机美丽,多年以后重回故乡的“我”只能:“朝东边望了望。朝南边望了望。朝西边望了望。朝北边望了望。”

可是,却“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多么悲凉,多么无力,多么孤寂,又多么无处倾诉?

然而,这并不是格非想要着重表达的,他真正想要重笔墨去描绘的,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秩序上的一种集中性的人伦美,一种文化上不完美的残缺美。

撇开作品中所有的人物纷争、感情纠葛、政治阴谋,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行文中的脉脉温情:村民们给地主赵孟叔“颁劳模奖”;父亲畏罪自杀,全村人为他发丧送终;“我”虽受婶子一家欺凌,却也受到德正夫妻二人的照顾;刁钻刻薄的梅芳在落魄之时也能率众人为村民讨个公道……

通过这些,我们能感受到格非通过其纯粹巧妙的笔法所要传达那种乡村道德伦理美,那种邻里之间互相帮衬的最纯粹、最自然的感情时时刻刻都流露在村民之间,哪怕村民们为了生计、欲望而暴露出丑陋狰狞,这种温情却始终夹杂其中。

乡村或许有一天真的会逝去消亡,但我想,真正让格非眷恋不忘、割舍不断的,是乡村那股自然纯真的邻里情,是那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浓浓的人情味儿,是对传统儒学文化的依恋和仕绅文化的归属感……各种滋味,夹杂其中,怎是能轻易割舍,说断就断的?

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格非只剩下绝望与孤寂,看,多年辗转,“我”还是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回到了父亲自杀的地点变通庵,和春琴一起,尽管那儿已成一片废墟,无人问津……

在特定情况下,某些事物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退没,然而一些扎根人心的文明精神却是永不退场的!例如旧时木屐现已不见,可它却以新的外观形式,衍变成现在生活中常见的拖鞋、凉鞋,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又如以前的雷锋精神衍生延续成现如今的人人口中的“正能量”;再如现在人们从“天人合一”中悟出的绿色环保理念;还有从“天下为公”中转化出的“共享”理念;而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宣告着新的继承、新的延续、新的创新、新的起航……

如此种种,何不怀揣希望,去瞻望远方呢?“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是的,格非一定还是怀着希冀在守望着那片乡村净土的,他一定热切地希望能再次回到充满人情善意的文化沃壤,希望能够远离喧嚣过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回到平静美丽的乡野之中!

篇3:望春风(节选)

“吃饭?”婶婶笑了笑,“这时候哪还有饭?我们早就吃过了。一粒米都不剩。真是不巧,你要是早来一步就好啦。”

我的堂哥礼平飞快地抹了一下他的小油嘴,也在一旁帮腔道:“早上剩了点红薯粥,我们早就喝了个精光,没啦!”

我那小堂妹赵金花,那时才五六岁,竟然也跟着他们拼命地点头。我瞅见婶婶家的灶台上还冒着缕缕热气,空气中弥散着一股好闻的香味。不用说,那是青蒜末和腊肠丁混合着焦米饭的特殊香气。

为了不至于让自己的处境显得过于可怜,我假装没事人似的冲着婶婶笑了笑,说:“没关系,爸爸早上出门,在锅里给我烙了张大油饼。我回家去吃油饼好啦!”

没想到,婶婶一听我这么说,立刻就把脸沉了下来:“你说你这孩子,怨不得人家叫你呆子呢!你们家明明有油饼,还到我家来要饭吃!”

“要饭吃”三个字锥心刺骨。我拼命地咬着嘴唇,尽量不让自己的眼泪掉出来。跟婶婶告了别,我迈开大步往家里走,就好像家里真有油饼等着我似的。我走到弄堂口,迎面撞见叔叔披着一件漏着棉花的灰袄,手里拿着一根剥了皮的杨树枝,赶着他那口白花花的大猪郎,正朝我走过来。叔叔张口就问我吃过饭没有。我只能据实以告。叔叔愣了半天,用杨树枝在公猪的屁股上抽了一把,像是赌气似的对我说了一句:“你跟我来。”

我跟在叔叔身后,一步也不落下。这一回,婶婶打量我的眼神里,嫌恶和愤怒已经懒得掩饰了,似乎在问:你又来干什么?

叔叔把裤子往上提了提,对婶婶说:“我哥一大早就被队上派去青龙山开矿了。他在姚家桥遇见我,叮嘱我给孩子管顿饭。你给他随便弄点吃的吧。”

婶婶道:“我们自己也是有上顿没下顿的。喝了早上剩下来的一点粥汤,这会儿肚子还在咕咕叫呢,哪来吃的呀?”

婶婶公然地给叔叔递眼色,大概是打心眼里认为我就是个呆子吧。叔叔是个实诚人,听见她这么说,就吩咐道:“那你赶紧舀点面来,好歹替他摊一张面饼,垫垫饥吧。”

没想到,叔叔这一说,婶婶突然就暴怒起来。她随手将抹布往灶台上使劲一丢,指着叔叔的鼻子骂道:“你哥哥放个屁,闻着也是香的,他的话就是圣旨啊?我们家哪来的面啊?过年包馄饨的面,还不是到更生家借出来的?”

被婶婶这一骂,叔叔也没了主意。他抄起一张葫芦瓢,从水缸里舀了一瓢水,咕咚咕咚地灌了下去,把瓢一扔,推开门,到里屋“挺尸”去了。

……

父亲从青龙山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满天的星光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喊我起床。我睡眼惺忪地从阁楼上下来,父亲已经把带回家的一大碗白米饭,隔水蒸热了,端到了我面前。

那碗白米饭上还盖着一层萝卜烧肉。我用筷子扒拉了一下,肉只有两块,也不像父亲吹嘘的那样又大又肥。父亲将落在蓝布包袱上的饭粒捡起来,塞到嘴里,一边得意地问我:“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有闻到肉味了?”他坐在桌边,抽着烟,一动不动地看我吃饭。我每吃一口,父亲的喉结就缩一下。我不由得停下筷子,问父亲有没有吃过饭。

他想了一想,说:“要不你给我剩一口?你要是饿,全吃光了也没事。”

听父亲这么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吃饭。很有可能,这碗饭本是他一天的伙食。他走了十多里地,给我捎回来,就是为了让我闻闻肉味。我只吃了小半碗饭,用筷子将那两块肉埋在碗底,装出吃饱的样子,对父亲打了个饱嗝,就上阁楼睡觉去了。

父亲在堂屋里流泪,我也在阁楼上哭。

(选自《望春风》,格非著,译林出版社2016年,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望春风》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格非关于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节选部分讲述了“我”一次去婶婶家“要饭吃”的尴尬遭遇,以及后来父子共吃一碗饭的痛苦经历,让我们在唏嘘之中深刻体会到了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的沉重呼吸和人伦之情。

本文和《故乡》一样,寥寥几笔就使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你看“婶婶”,明明家里有好吃的,但看穿“我”的来意后,先是伪装,而后丝毫不加掩饰,在她眼里,“我”就是一个“要饭的”“呆子”!多么绝情的婶婶!在她的影响下,堂哥、堂妹个个学会了蒙骗!叔叔毕竟是血脉相连的亲叔叔,态度与他们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叔叔又能奈几何?这一切,都是贫穷惹的祸!

“父亲”出场较晚,着墨不多,却句句精彩。比如“我每吃一口,父亲的喉结就缩一下”“要不你给我剩一口?你要是饿,全吃光了也没事”,读到这里,一个饥肠辘辘但又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一下子就站到了你的面前。

读有所思

1.文中哪些人物描写的句子令你印象特别深刻?能谈谈你阅读时的感受吗?

篇4:望春风读后感

这里的情感,范围较广,《望春风》的庞大铺垫,从主人公的少年时代,写到了垂暮之年,从中国江南农村格局的文革之初,写到了新时代的懵懂晨光。它不光将一群鲜活的人物写实地呈现在了这漫长一生的历史舞台,也写出了对一个特定时代的特殊情感。作者在前期的情节构造里庞大交错地穿插了很多伏笔,以人物形象的呈现形式来划分剧集,侧重描写了主人公的父亲、德正、高定国、高定邦、梅芳、同彬、赵礼平、唐文宽、王曼卿、春琴等时代缩影下的农村现实小人物,也将这个漫长的历史舞台上缤纷繁杂的故事演绎得平实动人。

《望春风》中徐徐道来的朴素乡情,以及那个年代故事的独特韵味,是这部作品的叙述基调,也是诸多起伏悬疑情节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比如其中映像深刻的一节,是写王曼卿的花园,有一段是这样写得:“到了每年的三四月间,在春风的梳拂下,那株海棠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开放。花苞初呈秾丽的胭脂色,丝丝缕缕,有一种黯然神伤的幽逸。但空濛的春雨很快将它的颜色洗淡,绽放出一派饶有风韵的粉白。花瓣层层叠叠,累累纷披,在初生柔叶的映衬之下,独立斜风细雨,瞻望四方,蹙然有思。”这些优美句子和场景,与王曼卿这个角色所彰显人物和表述的情欲相辅相成,以及看到赵同彬对我说出“其实王曼卿的身体,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花园”的时候,让读者在阅读感官升华的同时,也品味到了一丝回忆中乡土情愫的染指和对人生最本性的感触,情欲纠缠,彼岸花开,尽显文字艺术中平淡余味的魅力。

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还是在全书的末尾部分,当看到儒里赵村拆迁一年后的春末这一段时,半生浮沉已至黄土的“我”,历经了父亲扑朔迷离的死亡,掩埋了历史脚步后的邻里乡情,背负着一辈子也不曾见面的对母爱的渴望和对母亲抛夫弃子的释怀,孤单苟活于命运中不曾莅临的时来运转,缅怀斯人已去兮何日君再来的沧桑情怀,站在废墟和春风里大片大片的细节描写,每一个触动都让人心悸。这种心悸不光来着于人物的颠沛,也蛰伏于时代变幻的时过境迁。

尘世间的情感缺失,故里人情的世俗浮沉,都化作和老之将死的春琴之间的纯洁爱情,没了情欲,失了伦常,饿殍当道,情感至臻。原来人世间最朴素无华的情感,不过是“苍生一介子,明镜台前妆”的红尘挚爱,择一人白首黄泉,可托生死亦!

篇5:读《望春风》有感:罪恶之花

——读《望春风》有感

子夕

《望春风》榜单中我读的第四本书,也是四本中读起来最令我满意的一本。

同其他三本一样,《望春风》描画的也是一副乡村画卷。刚看到开头的时候我是有些失望的,总觉得最近乡村题材的书是在是太多了,看得有些腻味了。但好在这本书没有局限于乡村的“质朴”.书中第一部分以一个总起的位置描写了所有人看似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二部分再以单个人物为单位进行关系的拆解。第三部分则可以看做一个后续。虽然第一部分看似复杂、冗长,但坚持读到后面这分冗长就会变成连续爆炸的烟火,接二连三的炸出绚烂的花朵。

相比《慈悲》、《山中的糖果》,格非老师的写作更胜一筹。前二者只是单单写出了质朴感,格非老师却以一个中年人的身份描写出了乡村人的那种愚昧偏见和七情六欲。相较之下,前二者就显得青涩很多。

在格非老师生动详细的描写手法下,这个乡村里的农作物、花鸟和人物都栩栩如生。连我这样一个没有农村经验的读者都仿佛置身在那个愚昧却自然的村子里。

这是一个我不理解的世界。我不明白为什么农村里的出嫁和出轨可以互不影响地存在。

这个村子里,嫁娶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不是二人情意所在。而出轨则是家常便饭。但从来没有人反思过自己的感情问题,也不去追求真正的“爱”.是不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村就是这样的呢?因为物质的匮乏,成家就变成了保障物质的一种手段。或者是类似于春琴那种“算命”的结果。不管是哪一种,在我看来都很可悲。春琴和“我”的感情还算是在正轨上,但那时的他们早已迈入黄昏,文中对他们二人的感情发展也并未做太多详述,所以我也不好说这两个人究竟是真爱呢,还是亲情。

这个村子里的出轨故事太多,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些都让我瞠目结舌,无法理解。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正面的夫妻榜样的话,或许朱虎平算是一个。

所以,婚姻忠贞之外的情欲就成了书中的一大亮点。作者用直白的语言描写女人的身体,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描写情欲之事。这种感觉就好像挠痒痒,时而找对了地方,时而隔靴搔痒。进退之间,作者掌控自如。不会低俗,也不会虚情假意。这是我认为精彩的地方所在。他所披露的那种情感很真实,也很负罪。

要说情欲,王曼卿这个人物不可绕过。

在同彬的眼里,王曼卿是一个欲望女神一般的存在。哪怕是多年后,和两个莉莉都有过感情之后,他还是会啧啧回忆王曼卿的身体。

在《曼卿的花园》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道:

到了每年的三四月间,在春风的梳拂下,那株海棠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开放。花苞初呈秾丽的胭脂色,丝丝缕缕,有一种黯然神伤的幽逸。但空濛的春雨很快将它的颜色洗淡,绽放出一派饶有风韵的粉白。花瓣层层叠叠,累累纷披,在初生柔叶的映衬之下,独立斜风细雨,瞻望四方,蹙然有思。

当然,赵锡光先生家的庭院中不光有海棠。

每到盛夏七月,绚丽的大烟花迎风怒放之时,那些妖冶多姿的绛红色、紫色或白色的花朵,挤挤攘攘,织成一块色泽斑斓的云锦。这些传说中的销魂之花,仿佛一心要为自己洗去莫须有的恶名,使出浑身的解数来涂脂抹粉,顾盼之间,流波横溢,摄人心魄,为这座古旧、冷清的院落平添一抹活泼的明丽。

这是曼卿和同彬云雨前对她家花园的描写。赵锡光(曼卿的丈夫)在花园里偷偷种了罂粟,那些销魂之花便是罂粟花。这罂粟花既像王曼卿,又像王曼卿和同彬的关系。

“仿佛一心要为自己洗去莫须有的恶名,使出浑身的解数来涂脂抹粉,顾盼之间,流波横溢,摄人心魄,为这座古旧、冷清的院落平添一抹活泼的明丽。”

不得不说,这样一个环境的铺垫实在是妙哉。就好像你还没有偷窥到房间内的事,就先闻到了那股罪恶的花香。

二人罪恶关系的开始,格非老师如此描写道:

她慢慢地转过身来,手里没有眼药膏,却捏着一把花剪刀。为什么说是花剪刀呢?因为两个半月形的剪刀把上,密密麻麻地缠着蓝颜色、绿颜色、黄颜色、红颜色的玻璃丝。大概是怕剪东西时硌手吧。我问她,拿剪刀干吗?她只是把头拼命地往后仰,咬着嘴唇,像笑不像笑,用极小的声音对我说:‘我要把你身上的小黄瓜剪下来。’我死死地箍住她腰。她的身体软塌塌的,脖子里全是汗。过了一会,她见我不吱声,突然又笑了一下,说:‘要不,剪舌头也行。快,把舌头伸出来!’我就闭上了眼睛,真的把舌头伸了出来。嗨,你猜她怎么弄?嗨,她把我的整个一条舌头,全都裹在了她嘴里……

同彬和“我”说,现在就是立刻让我去死,这辈子也值了。

罂粟花徐徐绽开,大红色的花瓣下,是黑不见底的花蕊。

噢,农村里不只种农作物,还可以种罂粟。

相比《北鸢》呢,格非老师的文笔更生动,也更真实。葛亮老师的书卷气太重,虽然很适合民国题材,但作为小说阅读起来还是累赘了点。

篇6:《望春风》读后感心得体会

一年当中,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这些日子就像一把把刀,一把把剑,又像漫天的霜、漫天的雪,年赶着月,月赶着日,每天都赶着你去死。等到春天结束的那一天,花也败了,人也老了,我们都将归于尘土。这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些人曾经存在过。

“将死未死之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停顿,是一片令人生疑的虚空和岑寂”,故乡如是,故人亦逝。

篇7:《望春风》

——格 非

作者简介:

格非,1964年生,江蘇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的邀约》《博尔赫斯的面孔》等论著和随笔集多部。

作品简介:

《望春风》是格非关于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小说以乡村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刻写村人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現它可能的未来。随着“乡土中国”面临终结,《望春风》让我们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现代乡村伦理和历史变革的机会。

简评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下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现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亮点1:

格非在这部作品中作了两方面的尝试,其一是将有性格的人物增加到15个以上,其二是希望将司马迁“本纪”和“列传”的结构方法做些“改造”,用较短篇幅来讲一个较长的故事。

亮点2:

《望春风》的整体基调较之格非以往的作品也更多一些暖色,对中国乡村的人情(包括人情之美)也更多地留意。《望春风》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让我们在感受久违的汉语之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不为世俗所左右的求索,感受到一个时代最沉重的呼吸,以及一种真正可能的希望。

亮点3:

《望春风》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对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格非预先做过大量调查和走访,也使用了很多家乡的真实地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在家乡彻底消失之后,才开始追溯它的源头,并描述自己对它的记忆的。

篇8:《望春风》读后感心得体会

确实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吗?朴实的内容在简单清晰的逻辑中有序的贯穿了作者及这个小村庄的经历和命运。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有乡愁,有思念,有感动,最重要的是让内心平静的力量。对故乡的眷恋,总是在作者笔下的回到起点一句简单的总结,不禁让人回想起自己的过往,让人细想哪一片天和土壤是自己心中永远的挂念。主人公对人生超然的态度也值得敬佩,人生的变数,曲折经历对内心的冲击也是轻描淡写,似乎都无足轻重。好在公平的上天给了他和春琴一个美好的结局,尽管作者谦逊的说算不上美好,可在我看来这是人间极美的幸福,经历沧桑,回过头发现,你,还在。加之性情如初见般依然无恙,这样的相守即使简朴也甜。

篇9:楚乔传片头MV《望》歌词

《楚乔传》片头曲《望》由业内知名音乐人谭旋倾情为剧集量身打造,龙隆参与编曲,前后一共修改了126轨,足以见证其用心。

作为拥有近100部影视剧原声配乐制作经验的业内翘楚,谭旋以“楚乔精神”为灵感,反复打磨出这首朗朗上口、旋律辨识度极高的“楚乔战歌”,可谓为《楚乔传》的开播增添一臂之力,更让观众提前切身体会到这个盛夏“燃燃燃”的`极致感受。

- 张碧晨&赵丽颖

作词:刘畅&谭旋

作曲:谭旋

编曲:龙隆

荆棘之上仰望的人 会看透风尘

在这善恶彼伏的城 我与你共存

那一束光透着锋芒 指引我穿越悲伤

那一次的遇见 命中注定是你

欲望将心磨去棱角 嘲笑温情从不胜仗

我偏要做这野火烧不尽的粮 把爱喂养

站在巨浪的中心 风是我思想 雨是催马还击的猎场

抬头遥望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眼前的火炬在激荡

天越来越黑 路越来越长 我知道人心不能摇晃

敢乱世为王 必掷血屠狼 才有希望

梦里有过渴望 醒来却容不得泪千行

曾经暗度陈仓 如今正面对抗

不接受 命运的盘问 爱恨教我以柔克刚

付出血的代价还要一颗心脏 寸寸偿

站在巨浪的中心 风是我思想 雨是催马还击的猎场

抬头遥望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眼前的火炬在激荡

天越来越黑 路越来越长 我知道人心不能摇晃

敢乱世为王 必掷血屠狼 才有希望

荆棘之上仰望的人 会看透风尘

在这善恶彼伏的城 我与你共存

穿过刀山 越过火海 把爱信仰 一颗真心有一片天堂

生如蜉蝣却要活得荡气回肠 相信前方就是故乡

我抬头仰望 这荆棘之上 大地的力量终将被释放

看万物生长 看日月沧桑 为你守望

篇10:赵丽颖张碧晨楚乔传片头曲望歌词

电视剧《特工皇妃楚乔传》片头曲是赵丽颖、张碧晨演唱的《望》,歌词和曲调又热血又悲情,被两个小女生演绎的很好,又是电视剧加分的一项。

望 (《楚乔传》电视剧片头曲) - 张碧晨/赵丽颖

词:刘畅/谭旋

曲:谭旋

编曲:龙隆

荆棘之上仰望的人

会看透风尘

在这善恶彼伏的城

我与你共存

那一束光透着锋芒

指引我穿越悲伤

那一次的遇见

命中注定是你

欲望将心磨去棱角

嘲笑温情从不胜仗

我偏要做这野火烧不尽的粮

把爱喂养

站在巨浪的中心 风是我思想

雨是催马还击的猎场

抬头遥望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眼前的火炬在激荡

天越来越黑 路越来越长

我知道人心不能摇晃

敢乱世为王 必掷血屠狼

才有希望

梦里有过渴望

醒来却容不得泪千行

曾经暗度陈仓

如今正面对抗

不接受 命运的盘问

爱恨教我以柔克刚

付出血的代价还要一颗心脏

寸寸偿

穿过刀山 越过火海 把爱信仰

一颗真心有一片天堂

生如蜉蝣却要活得荡气回肠

相信前方就是故乡

我抬头仰望 这荆棘之上

大地的力量终将被释放

看万物生长 看日月沧桑

为你守望

楚乔传简介

西魏年间乱世混战,大批平民在战乱中沦为奴隶,命如草芥。奴籍少女楚乔被送入人猎场供贵族娱乐射杀,幸得西凉世子燕洵暗中相救。随后她被带进权倾朝野的门阀宇文家,目睹兄姐相继惨死,立誓要带妹妹逃出牢笼。楚乔受到开明贵族宇文玥关注,被迫接受严厉训练的同时,更与燕洵结下深厚友谊。西魏门阀争斗,燕洵一家被屠,深陷绝境,楚乔与他生死相守并力助他逃脱困局。然而回到西凉后,燕洵野心膨胀,不惜以满城百姓的性命为代价割据称雄。楚乔在绝望中与燕洵分道扬镳,并与力求“天下一统、释奴止戈“的宇文玥并肩作战,粉碎了燕洵的.复仇计划,成为心怀苍生的巾帼将军。权臣宇文泰也在良臣劝谏下释放奴隶,荼毒数百年的掠民为奴的暴政至此解冻。

《楚乔传》播出至今,万众期待的大梁萧太子终于登场,一袭红衣的萧策(邓伦饰)和高冷的楚乔相遇,两人擦出无数火花。萧策化身“情话小能手”,与楚乔一见面就展开“情话攻势”,“全部,你的全部我都喜欢”“和乔乔在一起,空气才能变得清新,风景才能变得美好”,更是直言想与楚乔“创造生命”。萧策的告白技能令网友大呼“萧策就是‘行走的情话制造机’吧!”

因为萧策的出现而被“冷落”的林更新“醋意大发”,看到不忘“吃货本质”在片场连道具也吃的赵丽颖,吐槽道“少吃点吧你”,却被赵丽颖反击。

楚乔与燕洵暗中操控的反击大计已提上日程。历经了家仇国恨的燕洵一心计划着复仇;而楚乔经历了三年的卧薪尝胆之后,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和目标。在昨晚的剧情中,宇文玥质问燕洵“你做的这些事,星儿知道吗?”,而燕洵的回答却为“大世之争,各凭本事,你若想阻我,大可放马过来”已经可以隐约看出楚乔和燕洵的信仰不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望春风歌词】相关文章:

春风化雨歌词粤语06-24

《春风》 教案05-06

春风儿范文05-15

春风里范文05-15

最春风范文05-15

春风行动范文05-16

网易春风范文05-17

问春风散文04-23

楼道春风作文04-26

春风优美句子04-27

上一篇:渠家小学2011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简单货运运输合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