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主题晨会剖析

2024-04-17

健康教育主题晨会剖析(精选8篇)

篇1:健康教育主题晨会剖析

法制教育主题晨会

1、整队,升旗仪式(升国旗,奏国歌)

2、法制教育主题晨会

同学们,违法犯罪这个词大家可能觉得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整个犯罪总数的70%,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高达15万。面对这样盘大的数字,我们应该怎么办,请听演讲社同学的国旗下讲话。

青少年违法犯罪,除了受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原因也很重要。不少青少年因不懂法律误入歧途。同学们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对简单的法律知识也要了解。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要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学生时代犯了一些错误如被公安机关查处,在你的档案里将永远留下这不光彩的一笔,将对你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而就在我们中间,我们个别同学的行为也是触犯了法律的,比如,我们有个别同学携带管制刀具,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个别同学打架,打群架,致人受伤,在公安机关进行双方调解、赔偿医疗费等达成协议,还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打人者进行行政拘留、罚款等。情节严重,触犯了刑法,要处有期徒刑;看见别人的手机比自己好,就心生贪念,拿走,实际上就是偷,要治安拘留,1000元以上就属于刑事犯罪,可以判刑;用暴力等手段威胁他人获取香烟财物等触犯了刑法,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损坏财物,比如前段时间的消防灭火器,要按照治安处罚条例处理。

同学们,这些事例并不少见,也许,做这些事的人不知道它们有多严重,那么,通过今天的晨会告诉大家的,让我们能够懂法守法。下面请本周主席台展示风采的同学上台。

篇2:健康教育主题晨会剖析

按照统一部署,本人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本人深刻地认识到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发展方向、发展措施等方面更加明确,更加坚定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意志。

经过认真反思,本人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1、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全局观念。有时原则性太强,灵活性不足。

2、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强。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

3、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方面。

4、创新精神不够。主要表现在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意识和魄力

5、优质服务不到位。有时不能做到很好的解释,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在排查阶段,本人也深刻地剖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法上的。主要表现在:

1、重业务,轻管理。一是认为自己只要抓好业务工作落实和业务知识学习,就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

2、重实践,轻指导。经常为琐碎的日常工作所累,示能合理地将工作任务及时分解出去,总担心和怀疑别人能否做得尽善尽美,对部门员工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少。在工作安排上,系统性、条理性差,过分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忽视对员工循序渐进的培养。

3、创新破难的意识还不够强,办法不够多,归根究底是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过去的老思维、老经验,难以跳出框框,存在畏难情绪。碰到困难总想能绕道走,缺乏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办法。

下一步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从自身做起,切实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3:小说《双驴记》主题剖析

小说写下乡知青马杰遭遇了两头驴——黑六和黑七,马杰试图征服黑六和黑七,其手段残忍暴虐,遭到两头驴的反抗与报复,于是人与动物之间展开了一场智与力的战争,其结果是两头驴在这场战争中丧失了生命,故事以人战胜驴而结束。但是这样的结果却并没有给知青马杰带来胜利的快感,反而让他的生活变得更沉重,以至于即使离开插队的农村,马杰仍然报考农学院的牧医系,对驴的记忆成为他终生走不出的阴影。这是一份知青马杰无法独自承受的沉重,作品以马杰选择读牧医系并研究驴为故事结局来传达人类的挫败感并暗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现实失败。

事实上,整个北高村就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践行场域。在判断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上,北高村村民们的唯一尺度就是是否能为他们所用,其中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主义意味,双驴的悲惨遭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小说中的种驴黑六,原来是不干活,只是被好吃好喝地养着,但是知青马杰认为这样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让黑六参加体力劳动。黑六拒绝参加劳动,遭到马杰的一顿鞭子的毒打,并因此丧失了生殖能力,在对黑六认真地检查了一番之后,“兽医拍了一下黑六的屁股,得出结论说,它已经没用了”。从此黑六失去一切待遇,沦为村里干部们的坐骑。黑六自残求死以至于牙齿全部脱落后,村里的胡子书记说“现在它的嘴又成了这样,以后连草料也不能吃,生产队里总不能用粮食养着这样一个废物,痛痛快快杀了它,大家还能分一些肉吃”。从当配种工具到被迫参加劳动,从沦为坐骑到被抛弃、被砍杀被吃掉,贯穿着黑六一生的主题就是怎样为人类效劳。而从大莲队长到知青马杰、从兽医到胡子书记,人们在对待黑六的态度上只有一个价值尺度,就是对人类是否具有利用价值。功利主义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核心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质上强调人类的价值是本位价值,而其他一切非人的物种所天然固有的利益需要及其衍生的价值,相对于人类的本位价值(或目标价值、目的价值)而言,均只具有工具价值或手段价值的意义,因此,人类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理应成为其他万物应否存在的尺度。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黑六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被杀死,成为村民的一顿美餐,为人类做出最后的贡献。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会衍变出极端恐怖的人类至上的暴君意识。正是出于这种暴君意识,知青马杰认为自己作为人对于牲畜们拥有统治的权利。当马杰发现黑六可能存有反抗意识的时候,他便用鞭子抽打黑六,试图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去征服黑六,以至于伤及要害,使黑六丧失了生殖能力。面对黑七的报复,马杰的手段更残忍,将一块刚烤好的白薯用凉水泡一下喂给黑七,造成黑七嘴巴严重烫伤。此后马杰又故意虐待黑七,不给它吃喝还让它干重活,用鞭子将一头黑驴完全抽打成灰驴,其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忍猝读。马杰的思想显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怕变异:首先马杰在双驴面前的人类优越感,遭到黑七的报复后他对黑七说:“你一个畜生能把我折腾成这样,你也够有本事了”;其次是马杰对双驴乃至于所有牲畜的冷酷与暴虐,在烧死黄鼬给彩凤治病时他的手段就已经残忍至极,后来当饲养员,因为能甩出一手好鞭子以至于“北高村的牲畜都很怕他,他的鞭子很疼,而且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但是马杰最终为他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虐待与暴力不仅没有使双驴驯服,反而激起它们更强烈的反抗,马杰也在黑七的报复中一次次受伤,最后黑七点燃了自己追赶马杰,要烧死马杰同归于尽。这是一场人类驯养的动物对驯养者拼死反抗的悲剧,但是更可悲的是马杰“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黑七不过是一头驴,它为什么会对自己怀有如此刻骨的仇恨”。马杰的疑问正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现实困惑的基本表达。

人类是有意识、有感情、有思想的高级动物,这是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但人类也据此将自己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可以任意践踏其他物种的权利和利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激起非人类物种对人类的毁灭性报复,进而激起自然对人类的严厉惩罚。这是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界非人类物种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原因。许多作家以其敏锐的眼光和未曾泯灭的良知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世界性问题,开始在作品中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考。《双驴记》的作者王松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品通过描写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尖锐对立,将作家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铺陈开来,提出了人应怎样对待动物的重要问题,体现了一位作家对于动物的人文关怀,这种探询与代表人类自我责问的姿态是令人钦佩的。

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的情节还出现在毕飞宇的小说《平原》里。小说写了知青吴蔓玲与她养的公狗无量之间的性交往。类似的情节还出现在养猪人老骆驼与他所豢养的小母猪之间。这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性交往行为,显示了人类与动物的另一种关系:动物除了为人类劳作、贡献自己的身躯满足人类饮食的需求之外,还要成为人类发泄性欲的工具。这种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自身建立的伦理底线,也必将对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小说中,公狗无量体内潜伏的狂犬病在爆炸声的刺激下发作,它咬住了主人吴蔓玲,致使吴蔓玲也传染上狂犬病而无法救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王松的《双驴记》还是毕飞宇的《平原》,两部小说的时间背景都安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地点都是在知青下乡的农村,讲述的都是知青与牲畜的事情。知青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文化与知识的代表了,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恰恰在他们身上反映的最突出:在了解动物方面他们最具科学知识,在对待牲畜方面他们最具理性,而在虐待动物的手段方面他们也最有智慧!这就使小说浮现出一层辛辣的讽刺意味了。拥有知识者,并不等于拥有人性。当知识者丧失人性的时候,知识就会成为暴力的资源和罪恶的渊薮。面对这层深长意味,每一个知识者都将噤声无语。

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在当代逐渐严重进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问题。人类以万物之灵长自居,在争取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毫无理性地掠夺自然资源,把所有物种的共同家园自私地据为人类自己的私有,所有非人类物种都必须服膺于人类的利益需求,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全球非常尖锐的一个问题。尽管现在哲学界和科学界已经展开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但是探讨可能到达的深度,可能铺展的广度,以及解决问题时可能达到的力度都还是一个疑问。作家蒋子丹的文章《双向的沉重》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动物与人的关系,原来是一个如此敏感并充满挑战的话题,它所涉及的现实社会、道德伦理以及历史、科学、心理、行为、情感、常识等方方面面,从广度上说浩如烟海,从密度上说盘根错节,从深度上说直抵世道人心,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而且更要命的是,当我们抱着深深的同情去关注动物时,我们的潜意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现实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我们身体里与生俱来的生理局限,都会成为障碍和干扰,使我们思绪纷繁,瞻前顾后,顾此失彼,这常常会使我们陷入双重的绝望:一边要面对人类对动物愈演愈烈的利用、剥夺、虐待和残杀,另一边要面对自身根深蒂固甚至是无法超越的物种、基因以及精神的局限性。”

篇4:剖析形象,探究主题

小说的考查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一个亮点,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广东卷、宁夏卷、江苏卷选用了小小说。小小说因其独到的艺术构思、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往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为考生所津津乐道,因此,文学文本选取小小说材料将有可能在高考试题中呈上升趋势。就小小说而言,设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分析小说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三是探究小说深刻的主题,四是剖析小说语言艺术或表达技巧,五是联系实际发掘小小说的深层意蕴。

【阅读指津】

小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因此,小说的鉴赏着眼点应当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情节,整体感知

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作者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因此,阅读小说应先从情节的把握人手,即看小说写的什么事,由什么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什么,把握情节是感知小说的前提。如《药》的故事情节是按照买药、吃药、谈药、药效展开的,“药”是小说的线索,是一条明线,同时,“药”后又包含了被杀、血被吃、成为闲人谈资的革命者的故事,“革命者”是一条暗线。另外,把握情节也要注意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情节结构形式。

二、品味语言,剖析人物

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小说常借助外貌、动作、心理、细节以及个性化的语言等描写展现人物,尤其是作者精心选用精当的词语最能表现人物形象。剖析人物是解读小说的关键,而品味语言的过程就是剖析人物的过程。如《药》中华老栓买药时的语言,作者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爪,洼化语言,“眼光正像两把刀的”比喻,“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的夸张,尤其是一连用“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刽子手黑衣人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三、着眼形象,探究主题

小说不是议论文,它的主题思想是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如《药》就是通过对华老栓、康大叔等人的塑造,展现出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表现了群众的愚昧落后,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

四、体察环境,分析作用

环境是小说人物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分析环境描写,首先要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主旨的揭示。如《药》中华大妈上坟的一段景物描写,作者以比喻、象征等的手法,描写坟地的环境,作为自然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作为社会环境,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阶级压迫。

【跟踪演练一】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领着徐美红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是省财政厅厅长,她这个厅长千斤,能看上我这乡下娃,是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院子里看稀奇,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

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妹妹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我和徐美红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妹妹像是想起什么,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时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让猪跑出去了。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父亲回来了。停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歇息去了。

第二一大早,父亲就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去了。母亲说,反正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家里剩下我和徐美红,我想起母亲的话,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上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

一直找到中午,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上来。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知道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选自《微型小说精粹》,有删节)

【赏析】

这是一篇主题深刻、发人深省的小说,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泥土的芳香;它选取的角度巧妙,情节的设计机智独到,牵动整篇小说情节的线索是一头猪。小说

的标题新颖、别致,很能吸引读者,开头的描写为下面故事的真正开端作了铺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孰重孰轻,似乎答案是非常明确的。但一头猪,在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眼里和心中,它的形象,它的价值,它的分量,完全是不一样的;在乡村长大的“我”和在城里、在高干家里长大的徐美红,两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小说借“我”和徐美红回老家过年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表达了发人深思的主题,很有现实意义。

1、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也是比然,前文中所做的伏笔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美红离去是因为她的大意放跑了猪吗?如果不是,应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小说贵在以细小的生活断面反映大的主题,简要分析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很好地运用了渲染和烘托的手法,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演练二】

楼上楼下

杜书福

我们单位的家属楼在农民新街,这里的房子临街的一楼都是店面,一些乡下人都在这里开店做工,人员嘈杂。这里治安也有些乱,有些从乡下来到这里做防盗网的、运建材的,拖家带口地来,小孩也不管,让他们去野,这些小乡下佬就成天偷家属楼下停放的单车,或者把一些工人搭建的工棚撬开,把里面的锅拿去换钱花,我们院子里的人对这条街上的乡下人没一点好感。

前几日,院子里不知谁家的一间柴棚间住进了一个七十多岁的乡下老太太。估计是街上开店的人租下来的,可能是店里住不下,把老人家安排在这里住。这些乡下人真是可恨,把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安排在这样阴暗潮湿的柴棚间里住。柴棚间里就一个昏黄的电灯泡,没水没卫生间,甚至连窗户都没有。

每天下班时都能看到这个老人,拄根拐杖,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也经常可以看到外面店里一个开店的妇人拿一个盆送饭给老人吃。那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城里人下班后端一点米去喂柴棚里养的一只鸡。

那天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北风很硬,我和放学的女儿刚走进院子里,老人向我们走过来,脸上带着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她向着我女儿,说一口浓重的乡音,她看我女儿的表情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向老师请教一个难题,她说,女娃子,你们住在楼上是个什么样,一定好宽敞好漂亮吧。女儿因为听不懂乡下方言,我就接口说,比你住的地方好多了,叫你儿子也给你买一套住吧。

老人似乎有点耳背,笑了笑,没再说话,慢慢拄着拐杖回柴棚间去了。想想老人也真可怜,和城里人比起来可苦多了。我们院子里B栋8楼的钟慧艳的老妈也七十多岁了,退了休就跟女儿女婿一起住,年纪都这样大了还和少妇样穿金戴银的,每个星期女儿女婿还带老人去泡脚按摩一次,孝心可好着呢。

过了几天,在院子里,她又向我走来,大概她因为和我说过一回话,便把我当作了她在这个院子里的一个熟人。她用一种乞求的口气向我说,能不能帮我送半桶热水,我已经有一个月没有洗过澡了。我听了老人的话,愣怔了半天。老人见我没有说话,又说,我可以给你一块钱的。我心里涌上一股愤懑,我话音有些颤抖地说,你的儿子不管你吗,还有这么不孝的人,可以到法院去告他们!老人见我大声嚷嚷,脸上有一种害怕的表情,她压低了声音嚅嗫道,他们也难,都忙哩。我真想冲出去找那开店的妇人理论一番,想了想老人的处境,也只好忍了,回楼上拎了一桶热水送到老人住的柴间里去了。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老人不知道怎么跌了一跤,把手肘子给跌折了。老人的儿女却不管,亏了老人跌的是左手,要是右手折了,连饭都吃不了。这回我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了,冲到街上妇人的店里,容不得她解释,就把那妇人狠狠骂了一顿。

妇人看我终于骂完了,说你搞错了,那老人不是我妈,老人的儿女就住家属楼上呢,老人的孩子每个月给我一百块钱,我们负责送饭。

见我不相信,妇人又说,老人的儿女就住B栋8楼,因为老人在乡下的儿子儿媳出外找工作去了,就把母亲送到城里的哥哥家,可是城里的儿媳连门都没让老人进。

听了妇人的话,我脸一下子就发了烧,我心里固守的那种城里人的优越感,因为老人的遭遇一下子就轰然坍塌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7年23期)

【赏析】

《楼上楼下》是一篇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高度艺术性的小小说。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描叙了老太太的生活遭遇,而通过“我”的口和每天送饭的妇人的口,侧面展现出未出场的人物——貌似尊敬老人、实则不然的钟慧艳。小说善于蓄势,描写精当,尤其是老太太住在阴暗潮湿的楼下柴棚间,老太太可怜地乞讨洗澡水,老太太摔伤无人过问等情节的描写,既动人心情又具有推动情节的作用;小说最后揭出真相:老太太就是“我”不无自豪地介绍的B栋8楼富有“孝心”的钟慧艳的婆婆,这样的一个事实既令人震惊又发人深省。小说虚实结合,抑扬益彰,巧妙对比,构思巧妙;小说层层铺垫,水到渠成,卒章显志,主题深刻。

1、处境艰难的老人,却有着平凡伟大的母爱,文中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以大量文字写“我”对乡下人“没有好感”,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层次、多角度使用对比手法,请说说小说中的对比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概括这篇微型小说的主题思想。

篇5:主题教育自我剖析报告

根据“讲政治,守纪律,敢担当,有作为”主题教育要求,本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听取单位同志对我个人提出的意见建议,深刻剖析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方面:

本人能够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学习缺乏主动性。具体表现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不足,认识不够,一方面总是感觉到理论学习是形式,枯燥乏味,被动性学习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的精神。另一方面认为自己是老职工,经常看书读报、浏览新闻,就不用专门去研读理论书籍了。单位集中进行理论学习也是被动参加,缺乏热情。

二是学习不全面、不系统。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存在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情况。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够,不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理论指导实践不足。

三是沉于现状,不懂规矩。工作上不思进取,极少主动找领导汇报工作。工作几十年来,不管在哪个岗位,只晓得闷起脑壳干,从来不知道工作是要时常汇报的。

(二)纠正“四风”方面

随着自己认识的不断提高,深感自己在反对“四风”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作风不够扎实。工作重形式,不够务实。比如有的工作存在应付检查而没有形成工作机制常抓不懈;上级有检查就突击整治一下,过后又恢复原状。

二是工作进取不足。主要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按部就班,无亮点、不出彩。比如上级盯哪一块就着重抓哪一块,上级过问的少的,就少抓甚至不抓。

(三)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情况方面

工作中,我能够坚持党性原则,秉公办事,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细则精神,不受吃请、不谋私利,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现象。但是对照准则条例深入剖析检查,还是存在问题:主要是对已对人要求不够严格。认为人情往来是我们的传统,免不了正常的人情往来。对于身边有些亲戚朋友大操大办请客,碍于情面,虽不参与,但还是上礼了。逢年过节,也不免参与同学会、老乡会等活动,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是理想信念坚守不足,能力水平欠缺。在实际工作中,对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头脑思想武装不到位,以为自己工作多年,在实际工作方面受到的表扬较多,但实际上缺乏对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应付了事,理解不深刻。导致自己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水平层次不高,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

二是政治修养不够牢固,工作意志衰退。认为自己工作这些年来,没出过大错,也没有干出过多大的成绩,碌碌无为,完全失去了当初刚参加工作时的那股干劲和勇气,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在事业上没有新的追求,有时精神懈怠,工作不主动去做,存在怕冒风险、安于现状的思想,缺少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

三是作风不够扎实,进取意识不强。工作凭经验,吃老本,忽视了自我完善和提高。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降低了自我要求,工作按部就班,认为只要规规矩矩地按条款、按规章制度办事,不添乱子,也就问心无愧。没给自己树立起跨越的高标杆,让自己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反而缺乏向更高目标追求和奋斗的激情与勇气。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强化理论学习,做到深学笃用。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政治素质、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推动工作的第一需要,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打牢理论功底,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对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岗位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培养全局眼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开拓自己的视野,力争成为一名行家里手、专业干部。

(二)强化纠正“四风”,突出责任担当。深入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把纠正“四风”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谋事创业上要遵照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不唱高调,不搞花架子,不当老好人,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篇6:主题教育个人检视剖析材料

按照XX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和主题教育指导组关于做好检视问题的工作要求,通过近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我联系实际工作,我进行了深入查摆分析,重点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现将个人剖析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方面

理论学习不深刻、不透彻,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目,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于书面学习和字面理解上,在拓展延伸学、联系实际学上不全面、不系统,思考的不深刻、不透彻,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

(二)作风建设方面

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强。能够充分认识到“四风”的危害,并能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布置工作多,具体检查落实少,能经常指出各部门存在的问题,但在事后整改上,缺乏有效指导检查监督,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强。

(三)担当负责方面

创新意识不强,创造性完成工作不足。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奋发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所分管的业务中,在思想和行动上努力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但在具体工作中,重经验轻创新,开展工作的方式过于保守,对于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虽然也能保证质量,但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做到创造性的完成工作。有时虽然有创新工作的想法,但缺乏创新工作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四)廉洁自律方面

能够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上率下,着力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管好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今后工作中,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二、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对于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产生的根源,虽然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面对当前行业新形势新要求,片面地认为提升经营业务是公司发展的硬道理,抓好抓坏直接影响公司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这个“软指标”,学习不够全面,致使自己没能很好地运用科学理论加强思想改造,研判形势、指导实践。

(二)责任意识不够强。把安排工作当成完成任务,把工作的具体落实压到基层,但具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少,这是官僚主义的表现。

(三)经验主义有所抬头。认为自己工作时间长,阅历丰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依靠老办法、老思路,导致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四)党性锤炼不够深刻。在工作上坚持原则不够,对一些不良风气,只求自己不沾染,没有大胆的提出批评指正,存在“老好人”思想,导致抓执行党规党纪不够严、不够紧、不够硬。

三、整改措施

1.强化理论学习。按照XX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部署,积极参加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主动自学,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做到“精通本职、掌握相关、了解全面”,切实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2.加强工作指导。近年来,自己因身体原因,听工作汇报多,到基层具体检查指导工作少。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基层一线的沟通交流,在工作安排后,要主动询问进展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基层一线想办法、出主意,共同研究解决。

3.认真履职尽责。作为公司副总,要学习新思想,找准创新点,学习行业相关业务知识,活学活用,找准着力点,推动工作创新,始终做到尽心尽力、大胆尝试,为推动公司事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篇7:责任主题教育个人剖析材料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高度、深度不够,满足于一般性的读了、听了、写了,总是就学习而学习,潜心钻研、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消化理解还不够。

2、工作方法比较单调,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照搬上级文件,坐等领导指示,工作处于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上下不沟通、左右不联络,缺泛新思路,新举措,新招术。

3、对待工作存在个人情绪,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时,就拼命干,自己愿望没有实现时,不满情绪、懈怠工作的现象在自己身上时有发生。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1、思想上认识不够深刻,仅限于学习,没能做到理解体会;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学习方法,照搬书本、材料,不能系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平时忙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够充足。

2、由于刚接手镇里团委和妇联上面的工作,对待相关工作不熟悉,缺乏相应经验。对待工作,不知如何开展,只能等待领导指示安排。开展工作过程中,由于业务不熟悉,怕出错,怕承担责任,所以不敢放开手脚去做工作,更谈不上创新开展工作了。

3、(来源:好范文 http:///)一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年轻气盛,做事情不沉稳干练,缺乏一定社会经验。二是基层的工作,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思想上存在一定偏差,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化,常常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

三、整改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责任主题教育的意义;增加与其他同事之间的交流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学习方法为自身所用;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每天自学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

2、明确责任,认真学习掌握相关工作内容与方法,认真对待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业务能力;多与领导沟通交流,工作方面不懂、不会的地方,多向领导请教,请求帮助,以便更好的完成工作。

3、在熟练掌握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开展工作,勇于吃苦,不怕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不断尝试新的、科学的方法,创新的开展工作。

篇8:奈保尔后殖民书写主题剖析

奈保尔不仅全面立体地反映了第三世界社会的现实, 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 而且更为深刻地关注到后殖民时代的第三世界的诸如“文化认同危机”、“第三世界文化和历史的碎片化”、“效颦”、“停滞”等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 最适合讨论后殖民状况的人无疑是那些移民知识分子。他们大都出生或成长在东方, 却长期接受西方宗主国的教育, 而今又生活和工作在宗主国家, 对原属于自己的殖民地文化和宗主国文化都有深刻了解, 是赛义德称为的那种“文化两栖人” (cultural am phibians) 。“他们常以学贯东西自诩, 认为自己超越了历史、记忆、时间、性别、阶级、民族意识、政治态度等, 在理解两种文化方面比民族知识分子要优越得多。”霍米·巴巴曾自豪地说:“他们是‘最真实的眼睛’, 能够比那种‘有机的知识分子’ (葛兰西语) 更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3]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他有着独特的文化身份, “身份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定位, 反映了阿尔图塞所说的统治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召唤关系。”奈保尔独特的文化身份决定了他的一生就在不同文化的“中间地带”中寻根、探索和反思。奈保尔从一个来自殖民地立志于改变自身状况的青年, 转变为一个后殖民时代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有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无根性) 的思考者, 到一个世界文化的探寻者, 奈保尔的写作和游历更多的是对于不断扩大了的、变化了的文化圈的思考, 这也是奈保尔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对于西方殖民强势文化之于殖民程度和方式不同的拉美 (特立尼达) 、亚洲 (印度) 、和非洲的文化的影响, 奈保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映。

一.悬置的文化:《米格尔大街》—后殖民边缘世界的缩影

奈保尔18岁离开出生之地特立尼达前往英国, 开始了他对世界的探索和创作。1959年作者创作了《米格尔大街》, 回顾了他的出生地特立尼达这个小世界。自15世纪以来, 特立尼达先后成为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它一直位于“帝国”统治的边缘, 虽然摆脱了殖民统治, 却未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福祉, 人们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匮乏所困, 困顿、颠沛流离。“帝国”曾经为了自己的繁荣, 把他们抛到了这个远离母国的地方, 他们被“悬置”在这里, 无法回到过去, 封闭的族群文化圈必然招致他们母国文化印迹的逐渐消失。因而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 寻找文化家园的努力必定是一个“寓言式”的失败。这在作者的另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毕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同样得到了表现。在这部后殖民寓言性作品中, 以奈保尔父亲为原形的主人公比斯瓦斯先生, 穷其一生追求的是自己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自己的文化之根和身心栖息之所。

在《米格尔大街》这部早期作品中, 奈保尔对于草根社会的人的关注、对精神状况的关注远大于对物质世界的关注。物质层面的贫困和这些岛民生活的琐屑是一方面, 更为撼动人心的、具有“黑色幽默”效果的是这些岛民们生活理想的破灭和失去族群文化特征的虚无感和身份认同危机。特立尼达是个多民族混居之地, 在这里生活着非洲人后裔、印度人后裔、以及叙利亚、中国、葡萄牙、法国等移民的后代。这样繁杂的民族构成是殖民地历史所造成的。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小岛上的复杂的种族聚居状况, 而殖民者出于私利考虑的殖民统治使得小岛上的人们的本土文化记忆抹煞。特立尼达人被几种文化所造就影响和挤压, 没有了具有发展可能和条件的文化特征和记忆。他们本民族的过去已被遗忘乃至泯灭, 未来又是不可知的。他们被“悬置”了, 小岛岛民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像船只一样被搁浅在特立尼达的海滩上, 而民族的历史就像海滨的脚印一样被冲刷掉了。“岛国人民的历史被抹去了, 只有历史的印迹残存在他们的记忆中, 而这些也不被他们认可为本地的文化根基。”[4]他们的社会是“半生不熟的社会”, 而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则是“借来的文化” (奈保尔语) 。岛上的居民们是生活在帝国边缘的人, 特立尼达人已经习惯了漠视自己的历史。“我们不知道这一小岛的历史价值所在, 就像大家所说的, 它只是世界地图中的一个点。我们所感兴趣的只是岛外的世界, 我们自己的历史被湮没了, 没有一个人想去发现它。”[5]他们作为一个族群, 是失败的, 而作为这一族群的个体则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理想追求。毫无凝聚力的人们的生活必定是痛苦的。他们的一切改变自身, 求得认可和身份归属的努力势必是无望而徒劳的。缘于此, 岛上的人们生活在痛苦和无望的深渊中。他们无所事事, 岛民们理想的追求必然以失败告终。

更令人深思的是, 岛上的人们似乎总是漂泊无定。博加特如何来到米格尔大街, 人们无从知道, 他中间的两次失踪, 颇为神秘。米格尔大街的老少爷们总是莫名其妙地失踪, 或者莫名其妙地和一个女人回来。岛国的人们似乎永远生活在暂时性中。这是生存于后殖民状态中的人们对于自己不稳定生活的一种最普遍的感受。一方面帝国统治下断裂的文化传统和破碎的记忆使他们处于一种迷失状态, 生活的有序性被破坏, 整个社会处于动荡和永久的无序之中;另一方面, 殖民主义灌输的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又使他们不能满足当下的生活状况, 试图去尝试、拥有一种永远不可能真正属于他们的文化身份, 因此岛上的人们总是在无望不停的追寻之中。焰火师摩尔根痛苦地求得自己价值与理想实现的故事, 不正是后殖民地社会人们获得不了西方文化价值认可的情况下, 既可悲又可怜的“无依托表演”吗?奈保尔在此小说集中, 特意给一些主人公取了颇有英国意味的名字, 透出了一种反讽。殖民地时期的特立尼达人民接受到的是英国生搬硬套的, 不顾岛国实际的教育。而处于后殖民地的特立尼达, 正在上演的又是一出出的文化、政治盲目移植的悲剧与闹剧。在奈保尔《神秘的按摩师》和《艾尔维拉的选举》中同样表现了前殖民地加勒比岛国的混乱社会状况和岛国上人们的自我迷失。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各族群之间冲突不断, 他们都以殖民主义者的价值观为他们的参照系, 相互表现出对对方的不屑。岛上的“边缘人”被殖民主义文化扭曲了, 他们找不到自己的身心栖居之地。他们是无根的浮萍, 这是“边缘人”对于边缘社会的切身的叹息。

二.受伤的文化:《幽暗国度》—“黑暗之地”的寻根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奈保尔的母国, 同时也是英国这个“日不落”殖民帝国统治的中心。殖民统治崩溃后的后殖民时代的印度, 在奈保尔看来是一个“黑暗之地”, 一个幽暗的国度。在帝国的统治时期和帝国统治后, “褪去了古代迷人的光辉而进入‘现代’后成为一位‘灰姑娘’, 她只能在欧洲人的想象中说话”。[6]奈保尔更为痛切的是, 三次印度的寻根之行, 他发现“印度的危机不只是政治和经济上的, 更大的危机在于一个受伤的古老文明最终承认了它的缺陷, 却又没有前进的智识途径”。[7]印度文化对欧洲文化的依附, 使它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 而它对欧洲文化的拙劣模仿更加剧了自身的夹生和丑陋。在《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等印度三部曲中, 奈保尔没有涉及西方殖民强权对殖民地的直接控制, 包括政治或军事的压迫和经济的掠夺, 而突出的是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心理在西方影响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并没有描写殖民统治咄咄逼人的态势, 而更强调这个印度种群的传统文化习惯顽抗性及其无可奈何的自我崩溃趋势。奈保尔怀着赤诚的游子之心, 三次拜游他的祖辈生于斯的印度, 足迹几乎踏遍了次大陆。奈保尔经过西方文化的“置换”后, 透过“西方之眼”看到的、感受到的印度只有丑陋与混乱。作者怀着对于印度文化的景仰之情进行了寻根之旅。而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奈保尔无法认同或者忍受后殖民印度的种种现实和难以改变的文化痼疾。作者最终“开始奔逃, 离开这个国家。”[8]当然, 这对于奈保尔来说, 是一段痛心的经历, 以至于作者哀叹印度属于黑夜。

奈保尔对于后殖民地的印度文化状况的态度是非常矛盾复杂的。其爱至深, 因而其痛至切。奈保尔痛楚地思考着印度的问题, 最让他难过的莫过于印度民族对于自己苦难历史和当前现实的漠视。印度人是缺乏历史感的, “在印度, 最容易也最应该被视若无睹的东西就是现实。”[9]“哪一个印度人能够抱着平常心, 阅读他们国家最近一千年的历史, 而不感到愤怒和痛苦呢?在这种情况下, 印度人只好退缩到幻想中, 躲藏在宿命论里。”[10]印度人是被动、顺从而且麻木的,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 像印度那样适合接纳征服者;人类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征服者, 像英国那样受到欢迎。”[11]作者这样讥讽着印度人。而现今在英国“坚决, 无可挽回地”撤离印度后, 英国的影响还无处不在。因为, “在全世界各色各样的人种中, 印度人最具模仿的天赋, ”他们模仿的不是真实的英国, 而是由俱乐部、欧洲大爷、印度马夫和佣人组成的童话式国度。因而, 这种拙劣的模仿在奈保尔看来像一首狂想曲。在印度, 只有很“英国”的东西, 才会被那些愚昧麻木的人们所看重。他们沉迷于过去殖民时期的一切, 英国殖民军官的照片, 英国俱乐部的生活都是他们准备珍藏在记忆中的东西。他们活在殖民记忆中, 或者生活在废墟中。印度处处可见废墟, 印度人乐此不彼地醉心于自己的历史。他们宁愿回到过去, 回到蒙兀儿古国和殖民时代的印度, 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无望的未来。印度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是“一个现代西方文明嫁接在上古原始宗教理想上的怪胎。”[12]而印度内部的种姓制度和印度教这一精神鸦片又进一步恶化了印度的社会状况, 因而在这个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国家, “湿婆神早已不再跳舞了”, 昔日的文明古国只能在废墟中衰败!

三.失却的文化:《河湾》—“丛林世界”的写照

非洲是个神秘的大陆, 它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进入了十四世纪以后, 古老的大陆遭受了一场具有空前破坏力的劫掠。“非洲是个很大的地方, 丛林足以掩盖屠杀的声音, 泥泞的河流和湖泊足以冲走淋漓的鲜血。”[13]奈保尔笔下的非洲大地满目疮痍、贫穷, 仿佛是一个已经消失的文明留下的遗址。殖民者对非洲的强力侵入引发了非洲大陆的极端仇视情绪, “这深沉的非洲愤怒, 这不顾后果的破坏欲望, 都让人毛骨悚然。”[14]独立后的非洲社会状况并无多大改观。殖民文化沉渣泛起, 社会动荡、政权不稳、人民麻木残忍无望。奈保尔以富有震撼力的文字, 在作品中对非洲这一“丛林世界”进行了精细的描摹。

奈保尔用“丛林”这一意象来指代非洲, 丛林是“野蛮的、蛮荒的”代名词。在奈保尔的眼中, 非洲只是一片相互残杀、独裁专制、贫困落后和原始野蛮的丛林。非洲的景物是创伤的, 非洲的人民“除了生育下一代的能力不差外, 其他方面都好像是正常人打了几个折扣。”[15]非洲社会落后, 因而“男人可以敲开任何一个女人的门和他睡觉”。他们变成了一个丑陋野蛮的“他者”。河湾小镇上, 非洲人生活在丛林中, 漫布非洲大地的是黑暗、神秘和杀戮。非洲是一个“病孩”。空旷的丛林小镇上是如费尔迪南一样“空心人”的非洲新人类, 他们对于非洲的未来是迷茫的。而作为河湾小镇的统治者的总统却是政治上的拙劣模仿者, 在他的统治下, 非洲社会的状况是每况愈下。因为, 在废墟的根基上, “大人物”想打造的现代化的非洲只能是空中楼阁。殖民者对于非洲的文化的破坏力是巨大和空前绝后的。他们极大程度地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生产力, 阻碍了非洲文化的发展, 因为文化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用他们的文字, 他们的种族谬论掏空了非洲人的头脑, 使得非洲人觉得“如果没有了欧洲人, 我们的过去就会被冲刷掉, 就好像镇外那片沙滩上渔人的印迹一样, ”[16]在故事展开的非洲内陆河湾国家, 丝毫没有文化可言, 殖民统治已经瓦解了这里的文化, 造成了殖民地民族文化的沦丧。难怪惠斯曼神父只能只身深入从林里的村庄, 寻觅到仅存的面具和古老的木刻, 但它们存在时间却并不一定长。主人公萨林姆哀叹现在的非洲已经没有历史。惠斯曼神父也认为“真正的非洲已奄奄一息, 行将就木”。[17]他所做的只是在真正的非洲消失之前, 把那些殖民时代的遗物和非洲物品放在储藏室中, 而这些“历史的见证”也只能在储藏室中等待腐烂。这就是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后果。非洲人民回应这种殖民统治恶果的只有愤怒与黑暗, 只有扎贝斯似乎凭借某种魔法能出入丛林和外面的世界中。而奈保尔对于扎贝斯则也是神秘的“妖魔化”“他者”书写。殖民统治下和殖民统治后的非洲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无止境的绝望。

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典型代表, 奈保尔创作的文本揭示了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和文化状况。奈保尔描绘了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等前殖民地国家的动荡不安, 暴力和绝望, 以及帝国主义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奈保尔透过现实看到了这些国度的文化表面和深层次问题。殖民时代结束后, 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造成的影响还无形地存在着。奈保尔长于斯的加勒比地区的文化是苍白的、借来的, 失去了发展动力的加勒比文化只能悬置, 这片“文化飞地”必将缩小乃至消失。奈保尔祖辈的文化之根的印度文化在与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厮杀之中, 伤痕累累。印度次大陆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 而对于印度文化的痼疾, 奈保尔却又是深恶痛绝的。奈保尔放眼到遥远的非洲, 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在长期的殖民文化侵略下, 非洲大陆更像一个被文明忘却的大陆, 一个充满着杀戮和野蛮的混沌世界。

参考文献

[1]阮学勤译.瑞典文学院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J].世界文学, 2002 (1) :133.

[2]Rob Nixon London Calling—V.S.Naipaul, Postcolonial Mandari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3.

[3][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313, 418.

[4]Fawzia Mustafa.V.S Naipau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5:30.

[5]Timothy F.Weiss.On the Margins:the art of exile in V.S Nailpaul.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2:69.

[7]V.S.奈保尔著宋念申译.印度:受伤的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1.

[8][9][10][11]奈保尔著李永平译.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401, 38, 294, 308.

[12]宋念申.幽暗国度中的叹息[J].中华读书报.2004.

上一篇:闭着眼睛画画作文下一篇:安妮日记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