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剖析

2023-05-16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剖析》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剖析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中国人的膳食经验

中国健康调查的核心是中国农村膳食的性质。

美国人大约有15%-16%的总热量摄入来自于蛋白质,其中80%来自于动物性食物。而在中国只有9%-10%的总热量来自于蛋白质,而且其中只有10%来自于动物性食品。中国和美国的膳食结构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实际上,对于一个体重77千克的美国成年男性来说,其每天摄入的热量大约为2400卡,对于一个77千克的中国农村成年男性来说,其每天热量摄入约为3000卡。)

上表中各类营养素的比例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国人摄入的总热量要高得多,但是蛋白质、脂肪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则少得多,纤维和铁的摄入量比美国人高得多。这些差别都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中国和美国的饮食模式大相径庭,但在中国内部各人群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研究膳食和健康的关系时,找出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例如一系列数值的差异)是非常关键的。举例来说,各县平均血液胆固醇水平,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相差大约是2倍,而血液中的β-胡萝卜素的水平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9倍,血脂相差3倍,脂肪摄入相差6倍,纤维摄入相差5倍。

中国农村疾病分组

富贵病(营养过剩)癌症(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白血病,儿童脑癌,胃癌,肝癌),糖尿病,冠状动脉心脏病

贫困病

(营养不良以及卫生条件差)肺炎,肠梗阻,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疾病,肺结核,寄生虫病,风湿性心脏病,非糖尿病的各种代谢功能障碍和内分泌病,与怀孕有关的各种疾病及其他疾病

显示:任何一种疾病,均与同组内的其他疾病有联系,而与另外一组疾病无联系。在中国农村,肺炎发病率很高的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就不高,但是这些地区的寄生虫疾病的发病率会比较高。导致多数西方人死亡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也是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

在中国某些农村和县城,富贵病发病率比较低,而有些地方的发病率则比较高。这种差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么?

血液胆固醇含量和疾病的关系

我们比较了各县西方病的发病情况,以及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发现西方病的一种最强的预测因子是:血液胆固醇水平Ⅲ。

胆固醇分为两大类。膳食胆固醇来自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是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一样。这种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第二种胆固醇被称为血液总胆固醇水平,简称为血液胆固醇。尽管从化学角度上说,血液胆固醇和膳食来源的胆固醇,其成分是相同的,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并不是同样的东西。一个类似的例子是脂肪,膳食脂肪是指你从饮食中摄入的脂肪,如炸薯条中的油脂,而身体内的脂肪是你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你早晨抹在土司上的油脂是两回事(如黄油或是奶油)。膳食中摄入的脂肪和胆固醇并不一定会转化成身体中的脂肪和血液胆固醇。人体合成脂肪和胆固醇的生理过程非常复杂,涉及了数以百计的生化反应,原料包括几十种不同的营养物质。因为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所以你从膳食中摄入大量脂肪和胆固醇对健康的影响与你本身有高血脂和高血胆固醇水平(这是医生检测的指标)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中国某些县,随着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西方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我们对这种现象感到惊奇是因为中国人的胆固醇水平比我们预期的要低得多。中国人的血液胆固醇平均水平大约为127毫克/分升,比美国的平均水平要低近100个点(美国是215毫克/分升)。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胆固醇水平甚至低到94毫克/分升。在中国内陆有两组参加调查的妇女,他们的胆固醇水平甚至低到了不可思议的80毫克/分升。

如果你知道你自己的胆固醇水平的话,你就能意识到这些数值有多低了。美国公众的胆固醇水平在170毫克/分升-290毫克/分升。我们胆固醇的下限水平相当于中国农村人群的上限水平。在美国人们认为,如果你血液胆固醇水平低于150毫克/分升的话,你的身体就是有问题的。按照这个说法推测的话,大约85%的中国农村居民的身体都有问题。但是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低血液胆固醇水平——即使低到按照西方标准认为不够“安全”的水平——意味着心脏病、癌症和其他西方病的发病率会比较低。

除了《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没有人认为在胆固醇水平和某个疾病的发病率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联。我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实验结果!当血液胆固醇水平从170毫克/分升下降到90毫克/分升的时候,肝癌Ⅱ、直肠癌Ⅰ、结肠癌Ⅱ、男性肺癌Ⅰ、女性肺癌、乳腺癌、儿童白血病、成年白血病Ⅰ、成年脑癌Ⅰ、儿童脑癌、胃癌以及食管(咽)癌的发病率都显著下降了。如果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太高的话,应该注意自己的心脏;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还应该注意癌症的发病危险。

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好几种,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传统上认为低密度脂蛋白是“坏的”的,而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

按照西方的标准来看,中国人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按照西方标准来看也是非常低的。我们的发现说明中国人血液中的低胆固醇水平(甚至低于170毫克/分升)对健康是有好处的。你现在设想一下,如果某个国家居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比中国的平均值水平要高得多,那么这些在中国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如心脏病或肿瘤就会在这个国家比较流行,甚至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这个假想的社会就是我们现在的西方社会。

当然,这是西方社会的真实写照。我想用两项当年研究时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当时,冠状动脉心脏病在美国男性中的发病率比中国农村男性的发病率高17倍13,而美国成年女性的乳腺癌的发病率比中国农村女性的发病率高5倍。

在中国西南的四川和贵州两省,冠状动脉心脏病(CHD)的发病率更是惊人的低。在三年的观察期内(1973-1975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研究对象死于CHD。而在贵州,样本量是24万6千名男性;在四川,我们的样本量是18万1千名女性14。

我们公开这些低胆固醇数据以后,我请教了三位非常知名的心脏病研究学者和医生。请他们从他们的专业角度出发做出评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还没有发现哪位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低于150毫克/分升时,会死于冠状动脉疾病。

血液胆固醇水平与膳食

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确定是发病危险的重要指征之一。那么现在我们关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食物是怎样影响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呢?简单讲,动物来源的食品与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摄入植物性食物的营养素与血液胆固醇水平的下降存在正相关关系。

一些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的研究成果表明,摄入动物来源的蛋白质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15-18。饱和脂肪以及膳食胆固醇也可以增加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但是它们的效果没摄入动物蛋白质那么明显。相反,植物来源的食物中几乎不含有胆固醇,而且还能通过不同的方式降低体内的胆固醇水平。这些发现与我们在中国健康调查中得到的结论是相吻合的。

与血液胆固醇水平有关的食物

肉制品Ⅰ,牛奶,蛋类,鱼Ⅰ-Ⅱ,脂肪Ⅰ和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升高血液胆固醇水平升高

植物来源的食品和营养素(包括植物蛋白Ⅰ,膳食纤维Ⅱ,纤维素Ⅱ,半纤维素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植物性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B2,B3)Ⅰ,豆类,蔬菜,水果,胡萝卜,马铃薯和其他谷类)摄入量升高血液胆固醇水平降低

疾病发病危险与血液胆固醇水平之间的关联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在中国,按照美国的标准来看,血液胆固醇的水平和动物来源食品的摄入水平都是很低的。

我们研究了膳食对各种不同类型血液胆固醇的影响,结果证明膳食对各种胆固醇水平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动物蛋白的摄入会导致“坏的”胆固醇水平升高,而摄入植物蛋白则与这种胆固醇水平的下降紧密关联。 如果你看医生的时候,问医生哪些膳食因素会影响胆固醇水平?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饱和脂肪酸以及膳食胆固醇。

近几十年,会告诉你大豆或高纤维麦麸有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但是很少会有人会告诉你摄入动物蛋白质与血液胆固醇水平之间的关系。

脂肪和乳腺癌

有些资深的研究人员也建议说,将脂肪摄入量控制在30%以内并没有必要,摄入正确的脂肪种类才是关键。

30%的脂肪摄入量变成了一条标志性的界线,尽管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是个关键的阈值。

食品脂肪的热量百分比

黄油100% 麦当劳双层芝士汉堡包67% 全脂牛奶64% 火腿61% 热狗54% 大豆42% 低脂牛奶35%

鸡肉26% 菠菜14% 早餐麦片8% 脱脂牛奶5% 豌豆5% 胡萝卜4% 绿豆3,5% 烤土豆(马铃薯)1%

动物蛋白质摄入和脂肪摄入的相关性超过了90%,说明脂肪的摄入与动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是高度一致的。

脂肪与癌症研究的焦点

1982年国家科学院发表了一篇有关《膳食、营养和癌症》的报告,我是报告的作者之一。这篇报告在美国营养学界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是第一次将讨论目标放在了癌症、而不是心脏病上面。

当人从一个地区移民到另外一个地区,人们开始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之后,这些人的发病危险也开始接近当地人,这个证据意味着膳食和生活方式可能是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这也证明遗传背景并不是疾病的主要决定因素。就像上文提到的,牛津大学的理查德•佩托爵士和理查德•多尔爵士两人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中,在所有癌症中,大约只有2%-3%的癌症是由遗传背景所导致的。

这些国际研究和移民研究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选择一个最合理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将乳腺癌的发病率下降到几乎为零呢?解决方案似乎很明显:如果我们能减少脂肪的摄入量,我们就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

中国农村膳食脂肪摄入(调查当时,1983年)与美国的很不同。首先,在中国,脂肪只占热量摄入的14.5%,而在美国,脂肪占热量摄入的36%;其次,在中国农村,膳食中的脂肪几乎完全来自动物来源的食物。在中国农村,膳食脂肪和动物蛋白质的相关性是非常高的,达到了70%-84%33,与其他国家平均93%的水平很接近25。

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中国健康调查和国际上的同类调查中,脂肪摄入其实只是动物来源食物摄入的指征之一。因此,脂肪和乳腺癌发病率两者之间的关系中真正体现出来的是:当摄入更多动物来源的食物时,乳腺癌的发病危险也在升高。但是,在美国并不是这样的,当我们选择性地增加或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时候,我们从植物来源的食物(薯片、薯条)和动物来源的食物(脱脂牛奶、精肉)中摄入的脂肪水平是不相上下的。中国人并不像我们这样调整其中脂肪摄入的比例。

在如此低的中国膳食脂肪摄入水平上(6%-24%),我最初以为膳食脂肪和心脏病或是其他癌症的发病率之间不会有什么关联关系,就像西方社会中观察到的一样。在美国,有些人就像我在科学界和医学界的一些同事,他们把含30%脂肪的膳食称为低脂肪膳食。因此膳食中含有25%-30%的脂肪被认为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的健康。如果你摄入的脂肪量比这个还低的话,你的身体就会受到损害,但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奇的结果!

中国农村的调查证明,当膳食脂肪含量从24%下降到6%时,乳腺癌的发病危险也降得更低。但是在中国农村,更低的脂肪摄入,不仅仅意味着摄入的脂肪更少,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动物来源食物的摄入更少。

所以这种乳腺癌和膳食脂肪的关系,实际上是乳腺癌与动物来源食物的关系。这种关系让我们想到可能有其他因素也对乳腺癌的发病有影响。包括:

● 月经初潮过早。● 血液胆固醇过高。● 更年期延迟。● 接触雌性激素水平过高。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结果中关于这些危险因素得到了哪些结论呢?膳食脂肪越高,血胆固醇水平越高Ⅰ。而高脂肪、高胆固醇水平与女性荷尔蒙水平的上升、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和月经初潮过早又是相关联的Ⅰ。

在中国农村,女性月经初潮发生的平均年龄要比美国晚得多,这点是很值得注意的。在135个村庄中,每个村庄我们都调查了25名妇女的月经初潮年龄。各村的平均值范围大约是15岁-19岁,总的平均值是17岁,而美国总的平均值是11岁。

许多研究结果都证明,月经初潮过早导致乳腺癌的发病危险更高。月经初潮主要受女孩发育速度所决定。成长越快越成熟的女性,初潮就越早。同时,已有证据证明,女孩成长得比较快的话,成年后体重经常会比较重。体重比较重意味着体内的脂肪比例比较高,这些都与乳腺癌发病危险是相关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初潮过早的女性,其体内荷尔蒙,例如雌激素的水平都会比较高。如果这些女性的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比例一直比较高的话,在育龄内激素会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这些情况下,更年期会延迟3-4年,使得她们的有效育龄实际上延长了9-10年,极大地增加了她们一生的雌激素的暴露水平。其他研究证据也证明,育龄的延长与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升高是紧密相关的。

这个复杂的关系网络还有更让你吃惊的地方。高脂肪摄入不仅与女性35-44岁期间高水平的血雌激素有关联关系,也与45-64岁期间高水平的雌激素促乳素有关联关系。这些雌激素与动物蛋白质摄入量、肉制品以及牛奶的摄入量之间也有高度的相关性。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国进行的调查中,我们不能证明,这些激素的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直接相关,因为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太低了。

但是,当我们比较中国妇女的激素水平和英国妇女的激素水平时,我们发现中国妇女的雌激素水平大概只相当于英国妇女的一半,而英国妇女和美国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是大致相当的。因为中国妇女的育龄仅仅相当于英国或美国妇女育龄的75%,这就意味着中国妇女一生中接触到的雌激素的水平仅仅相当于英国或美国妇女的30%-40%。这个现象和中国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仅仅相当于西方妇女的1/5是相吻合的。

高动物蛋白高脂肪膳食与高水平的生殖激素及初潮过早之间的强相关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而后二者都导致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升高。这就说明我们不该让孩子摄入动物性食物比例比较高的膳食。如果你是个女性的话,你是否想过,你摄入动物性食品比例很高的膳食会将你的生育年龄延长10年?作为一个旁观者,《女士》这本杂志的创刊人格洛丽亚•斯坦尼姆注意到,膳食结构合理,能延迟月经初潮的到来,可以降低未成年少女的怀孕率。这是这项研究成果的另一个意义。

除了对雌激素的研究,是不是还有方法能够证明,动物性食物比例比较高的膳食与癌症的总发病率有关呢?这点比较难做到。但是我们检测的另一个因子是家庭有多少癌症病人?在中国健康调查中,已经充分证明,动物蛋白的摄入与家庭的癌患病率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关联性非常明显,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考虑到在中国家庭中,动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水平是非常低的。

膳食和疾病因素,例如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或乳腺癌,能够导致我们血液当中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这种化学物质被称为生物标志物。例如,血液胆固醇就是心脏病的生物标志物。我们分析了六个与动物蛋白质摄入有关的生物标志物。那么这些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是不是能证明,动物蛋白的摄入与家庭癌症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通过多个角度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体系,来考察膳食是怎样影响乳腺癌发病危险的。用多种方法考察了膳食和胆固醇、月经初潮年龄和雌激素水平等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当所有的发现都一致地指向同一个结论的时候,我们得到的结果就不仅非常有说服力、而且很可靠,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也是可能的。

第二篇:救命饮食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作 者: [美]T•柯林•坎贝尔

图书简介

这是一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20年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这是一本真正能挽救你生命的书,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而导致饮食习惯发生巨变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加以关注! 在1983到1989年间,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理查德•佩托 教授、陈君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黎均耀和刘伯齐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在中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坎贝尔父子写就了这本《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科学证据确凿无疑,研究结论令人震惊: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自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膳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坎贝尔教授认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坎贝尔博士发自良心建言:“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连载

第1部分 序言

中国是人口大国,百姓膳食结构的优化所带来的健康面貌的改善,不但会大大降低全社会的医疗负担,而且必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1.勇气挑战2.勇气与正直3.他让我们活得更健康

第2部分 引言

即使在我全力投入关于营养学和健康方面的实验性研究之后,社会大众对于营养资讯的强烈求知欲,仍然让我啧啧称奇。

1.引言(1)2.引言(2)3.引言(3)4.引言(4)5.引言(5)

第3部分 什么问题?如何解答?

医生决定如何进行医治的考量要点,通常是基于金钱。

1.什么问题?如何解答?(1)2.什么问题?如何解答?(2)3.什么问题?如何解答?(3)

4.什么问题?如何解答?(4)5.什么问题?如何解答?(5)6.什么问题?如何解答?(6)

7.什么问题?如何解答?(7)

第4部分 吃得对,活得好

当食物接触到你的唾液,消化过程就开始。

1.吃得对,活得好(1)2.吃得对,活得好(2)3.吃得对,活得好(3)4.吃得对,活得好(4)

5.吃得对,活得好(5)

第三篇:完美中国健康问卷调查

完美中国健康状况调查

健康,是生活中弥足珍贵的价值,也是现代人恒久不变的追求。但是健康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也不是七嘴八舌能说得完的事情,那么欢迎您参与完美中国健康状况调查,把您的真实感觉告诉我们,您的回答,将为我们的健康专家对北京市市民目前及未来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宝贵的信息。感谢您的参与!

调查问卷

(一)对健康的认识

1、您对健康的理解是:(可多选)

A.身体没有疾病或伤残B.精神心理正常C.能适应社会的发展D.不清楚

2、您认为您的体质:

A.很棒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3、您目前很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A.是B.想,但没时间C.身体好好的,没必要

4、您通常的睡眠情况是:

A.生活没有规律,睡眠时多时少B.经常失眠、多梦,睡眠质量不好C.经常睡不够,早上起不了床D.通常都能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质量很好

5、经常熬夜会影响健康,您经常熬夜吗?

A.每天都熬夜B.3~5天/周C.3~5天/月D.其他

6、您感觉自己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与以前相比?

A.很差,患有诸如关节痛、肠胃病、心脑血管等病B.差了些,容易头痛、感冒、腰酸、失眠等C.身体很好

7、您一直保持着与身高和性别相适合的体重。

A.从不或几乎不B.偶尔C.常常D.总是或几乎总是

8、您知道普通人健身运动的强度最常用的评价指标是哪个吗?

A.呼吸频率B.心率C.出汗程度D.不清楚

9、您认为健康体检多久一次合适?

A.半年1次B.1年1次C.3~5年1次D.有需要时再检查E.我很健康,没必要检查

10、您目前是否吸烟?

A.经常吸B.偶尔吸C.不吸

11、您经常处于有人吸烟的环境中吗?

A.是B.否

12、如果您的身体出现轻微不适时,通常您会怎么办?

A.小事情不会放在心上B.看情况如果有变严重的趋势可能会去医院看看C.会很注意,有些轻微不适可能存在隐患D.有时间就去医院看看E.没时间去看

13、您曾经或目前患有下列哪些疾病?

A.高血压 B.高血脂 C.脂肪肝 D.脏病 E.糖尿病 F、前列腺疾病 G、其他

14、您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可多选)

A.气温 B.空气湿度 C.可吸入颗粒物 D.汽车尾气E.高盐饮食 F.高脂、高热量饮食 G.性格急躁 H.缺乏运动 I.吸烟 J.酗酒 K.电磁辐射

15、您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与肺癌的发病有关?(可多选)

A.精神因素 B.吸烟 C.空气污染 D.家族肿瘤史 E.曾患过呼吸系统疾病 F.被动吸烟 G.肥胖 H.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不足 I.电磁辐射

16、您认为高血脂、高血压可以根治吗?

A.可以 B.不可以

17、您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如何预防、治疗等知识了解多少

A.不了解 B.非常了解 C.一知半解

18、您会涂防晒油和戴帽子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吗?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 C.常常D.总是或几乎总是

(二)饮食与营养

19、您每天坚持吃水果和蔬菜。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20、您很少去快餐厅吃速食。

A.从不或几乎不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21、您会刻意地,在每日基础膳食里,添加高纤维的食品,包括全麦面包食品,豆类等。

A.从不或几乎不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22、您避免吃含高脂肪的食物,如全脂奶粉、油炸食品、热狗、甜品、肉汁和肥肉等。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23、以下的饮食习惯中,哪些与您相符?

A.应酬多,经常暴饮暴食 B.饮食不规律,忙的时候就吃快餐、方便面 C.常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巧克力 D.常吃熟食、腌食,如午餐肉、熏肉和香肠等 E.饮食规律,懂得营养搭配

24、您是否经常喝酒?

A.经常B.偶尔会,比如应酬、不开心或放松的时候C.从不喝酒

25、您会经常为自己补充一些营养品或维生素吗?

A.经常 B.偶尔 C.不吃

26、您需要经常服药吗?

A.经常 B.偶尔 C.不用

(三)运动规律

27、您每周参加至少三次20~30分钟的有氧运动。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D.总是或几乎总是

28、您的日常运动包括:伸展运动、有氧运动,以及力量运动。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29、您每周希望锻炼时间:

A.10小时以上B.10~6小时 C.6~3小时D.少于3小时

30、您尽可能以走路或骑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31、在过去一年中您在体育锻炼方面约花费:(如:购买器材和服装、会员费、场地费等)

A.100元以下B.100~500元C.501~1000元D.大于1000元E.没有这方面的花费

(四)心理状态

32、您会给自己制定可实现的目标。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D.总是或几乎总是

33、当犯错误的时候,您会主动向别人学习。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D.总是或几乎总是

34、您并不觉得日常生活过分忙碌。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35、您觉得目前工作的情况如何?

A.压力很大,工作很累,经常加班、熬夜B.没感觉,每天都是按部就班C.虽然忙,但工作很愉快

36、您能够与别人建立非常亲密和私人的关系。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37、您表达愤怒情绪的方法不会伤害到别人。

A.从不或几乎不 B.偶尔C.常常 D.总是或几乎总是

您的资料

1、姓名:

2、性别:

A.男B.女

3、年龄:

A.18~30岁B.31~40岁C.41~50岁D.51~60岁E.60岁以上

4、职业:

A.党政机关干部B.企业管理人员C.专业技术人员D.一般员工E.私营业主F.自由职业者G.其他

5、文化程度:

A.高中或以下B.大专C.本科D.硕士E.博士及以上

6、月收入情况:

A.1000元以下B.1000~3000元C.3001~5000元D.5001~8000元E.8000元以上

7、您目前的常住地点:

A.海淀B.朝阳C.东城D.西城E.崇文F.宣武G.丰台H.石景山I.房山J.大兴K.通州L.昌平 M.其他

8、联系电话:

“过劳死”危险自测

1、早上起床时,总有头发丝掉落。(5分)

2、感到情绪有些抑郁,会对着窗外发呆。(3分)

3、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而且近些天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10分)

4、害怕走进办公室,觉得工作令人厌倦。(5分)

5、不想面对同事和上司,有自闭症式的渴望。(5分)

6、工作效率下降,上司已表达了对你的不满。(5分)

7、工作一小时后,就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10分)

8、工作情绪始终无法高涨。最令自己不解的是,无名的火气很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5分)

9、一日三餐,进餐甚少,排除天气因素,即使口味非常适合自己的菜,近来也经常味如嚼蜡。(5分)

10、盼望早早地逃离办公室,为的是能够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5分)

11、对城市的污染、噪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休息身心。(5分) 12、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朋友的聚会,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2分) 13、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又老是在做梦,睡眠质量很糟糕。(10分) 14、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陷,下巴突出。(10分) 15、感觉免疫力在下降,春秋流感一来,自己首当其冲,难逃“流”运。(5分) 16、性能力下降,你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没有什么性欲望。(10分)

如果你的累积总分超过30分,就表明健康已敲响警钟;如果累积总分超过50分,就需要坐下来,好好反思你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和营养搭配等;如果累积总分超过80分,你应该赶紧去看医生,调整自己的心理,或是申请休假,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

第四篇: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

人口篇

一、人口规模递增,2017年或将实现城乡养老“保底”体系全覆盖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1%。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28%,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激增,健康养老市场蓝海依旧。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养老目标是“城市日间照料社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到45张,城市日间照料社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即到2020年我国养老床位数量应在800万张以上,目前国内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约26张,城市日间照料社区覆盖率70%,农村覆盖率为37%,整体床位缺口高于200万张。由此可见,健康养老产业不管是从市场覆盖率还是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量,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和不足,养老服务产业未来空间巨大。

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整个健康养老产业将期待实现“基础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保障床位数量”等政府“保底”养老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在政府“筑底”完成之后,整个健康养老产业将迎来市场化参与和竞争的黄金时代。

二、人口结构化问题凸显,围绕需求端的多维供给配置成必然

我国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老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进而导致针对不同类型养老群体的细分产业上机会与挑战并存,中国老年人口变动趋势将向“城镇多、女性多、失能多、学历高、消费水平高、空巢多、丁克老人、康复医疗”等方向发展,企业应根据老年人口相关特征及需求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健康养老产业的多维配置。

1、高龄化严重:在201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1900万,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00万,这一数据将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及2050年的1.08亿。

2、未富先老:从老龄人口比重由7%到14%所花费的时间来看,中国和日本均只花了25年,而德国花了42年,美国则花了69年。从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来看,中国为2800美元,而按照不变价的GDP核算,日本的数据则为15100 美元。

3、空巢问题: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数据显示,目前空巢老人比例达到51.3%,未来该比例将达到70%,特别是针对“421结构家庭”。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以及2050年的2.62亿。

4、健康问题: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为19年,其中10年以上都是带病状态。

5、失独问题:由于421家庭结构和计划生育,到2050年,没有子女、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将有7900万。

6、失能问题:据新华社报道,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2016年10月9日在京共同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以及2050年的9750万。

7、失智问题:目前我国有超过4000万失智老人,2020年将达到4700万,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年即2053年,失能老人口总量将超过1亿。

三、人口总抚养比递增,2030年前将是涉老企业的黄金15年

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从目前的2.22亿增长到2050年的4亿多,并长期保持在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3上下。2030年或将是我国老人数量多过少儿数量的拐点,我国将有26个省出现人口零增长,2015年是健康养老产业大发展的元年,至2030年间的15年将是实体企业切入健康养老进行创业的黄金15年,应快速布局,抢占市场端口。

政策篇

一、2016年政策名录及趋势分析

2016年是全国及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各地“十三五”相关规划政策频发,同时,许多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文件也陆续出台。在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及各地方省市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今年全国及大部分地方省市养老产业相关的宏观引导政策数量变少,政策内容重点也越来越向针对养老产业各方面的专项规范偏移。

(一)透析“十三五”规划:把握政策全局导向,甄别产业发展机会

2016年是全国及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各地“十三五”相关规划政策频发,同时,许多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文件也陆续出台。截至2016年10月底,已有北京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杭州市、厦门市、上海市、石家庄市、苏州市、长春市12个省市相继颁布了本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纵观全国及各地方省市已出台的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专项规划的内容,可以总结提炼未来养老产业政策倡导的重点方向如下所示。

1、企业、社工、志愿者等,养老服务队伍逐渐体系化

对于部分发达省份与城市的社会福利工作,已经不再强调老人、儿童、贫困人口的区分,而是将此打包为社会福利事业进行外包,外包对象除了企业,还有社工与志愿者。这使得养老产业中的社区照料板块逐渐成为体系化服务,这将成为我国社会服务,尤其是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2、人才服务、医疗康复设备、机构建设等仍是产业发展关键点

在老年保障方面,政策给予的机会信号明显。例如,在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中,可以看到政策将从提升服务能力(包括社区、居家与机构三者)、建立服务体系与康复场所等方面发力。由此可看出人才、机构建设与设备是其中难以绕过的环节,拥有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仍为行业缺口,能够提供专业的、拥有资质的人才培训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点。

3、社区养老共享合作将再进一步,社区服务站与养老中心将整合

从各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文件中也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是下一步社区养老的重点工作。同时,医疗机构将开启为老服务内容,对于原有的医疗后勤企业,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建立为老服务系统与体系,延伸其服务能力与端口成为未来5年的重点工作。同时康复医疗是医养结合工作中发展的重点,会逐步由医院主导深入基层医疗与养老系统。

4、“标准”频现,政府产业管控与监督将更加严格,产业标准将陆续出台

各地十三五规划中,多次提到建立标准的医养结合机构。这表明,政府认为养老产业已经度过了野蛮发展阶段,管控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017年起,各种相关服务规范将开始逐步实施。标准的建立有待与实际的操作与运营相结合,能够参与相关养老标准制定的企业会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

5、“上下”两条腿走路,线上信息化与线下硬件设施建设将提前完成布局

从产业规划的时间节点上看,各地的养老硬件与信息化部分会走在体系建设的前面,并借此掌控产业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将于2017年底前完成,多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将完成建设。在此期间,各类适老化改造企业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十三五”结束之日,养老产业的体系建设将基本完成,各类机构的模式定型,管理运营期来临,养老企业将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与走向繁荣。

(二)精准化、专项化引导政策频发,各项专项发展规划有望陆续出台

从全国和各地方省市截至2016年10月底出具的相关政策数量及重点内容可以看出,“大健康、社区居家养老、长期护理险、老年教育、康复辅具”成为国家层面养老产业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大健康”与“社区居家”在也成了2016年全养老产业的关键词。以养老产业为核心,向大健康产业蔓延,丰富和延长健康养老产业的“全老龄生命周期”产业链,成为2016年整个大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热议点。另外,相对于前几年的机构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成为今年政府主推的产业方向,以北京为代表,在各地方省市的相关产业政策中,“社区与居家”也成为重点引导的产业内容。同时,“长期护理险、康复辅具、老年教育”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势必会导致未来的一年相关产业细分市场的繁荣和规范。

(三)2016全国重点政策解析

1、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形成若干知名品牌等。这是第一部专门针对康复辅具的多部委联发国家政策。同时,《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民政部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以便统筹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足见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为了解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意见》中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制造”等目标,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这对于相关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不啻为一个福音。通过政策支持,康复辅助器产业相关公司可以更快地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相关公司可以借助政策支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利技术,设置自己的“专利丛林”,以便于自己在该产业快速地发展壮大,成为知名品牌。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文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细化为2030年的具体目标,即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的76.34岁增长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10%增长到3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下降30%;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等。规划纲要将“推动健康科技创新”作为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可推断,科技创造与改革创新将成为健康养老产业驱动力,围绕居民健康生活所需的科技创新也将成为康养产业结构革新的原动力。另外,“健康中国2030”将围绕“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健康干预和渗透,要求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全民健康的逐步开展,也势必意味着养老产业目标群体的扩展,“全生命周期”和“全时空”概念的养老体系需要快速建立。

3、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

2016年10月21日,《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正式发布,拟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有效增加供给总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本次整合改造的社会闲置资源主要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改制调整后的办公用房、培训中心以及废弃的厂房、医院,间接显示了国家“养老筑底”的角色定位和动作力度,“政府搭台企业扮角儿”的产业配合将在近几年全面展开。另外,继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新政起,下半年全国层面养老产业专项政策不断出台,预计明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国层面的养老产业“底层骨架”搭建,大平台上的企业角逐,即将开启“后半场”。

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强调老年教育的供给、体制创新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老年教育新格局。从规划内容来看,2020年前主要为政府主导的社会老年教育体系及制度建设的“筑底”期,企业可积极提前进入,待对社会全面开放时,第一时间抢占端口。另外,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规划将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学校开办老年教育,以及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作为主要手段,积极鼓励养教结合新模式,由此可预见,老年教育产业的“政-企-校-协”融合模式,将逐渐展开。

5、25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10月14日,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5个部委联合发布我国首个《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此《意见》的发布,将会促进养成产业的发展。会对未来养老机构及社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老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会带动养老服务人员工作环境的改善,相应缓解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还会为适老化设计及适老化改造等公司带来更大商机。另外,此《意见》的发布,也将加快我国社会的适老化进程,养老市场不再局限于一定的服务与机构中。对于先行一步的养老机构,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有机会挖掘更大的全社会老年宜居建设的需求市场。

二、往年全国性政策回望及脉络总结

2013年被公认为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元年,而养老相关政策从2012年以前便开始颁布。纵观2016年前若干年的全国性养老产业政策主题内容的演变脉络,其过程也间接反应了整个养老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脉络路径。

1、2012年前:市场化孕育期,养老更多是政府的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政策主题内容多为养老保险等基础性老年社会权益问题的保障,养老尚未形成市场化,更多的为政府性社会福利事业。

2、2012年:市场化萌芽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更多政府部门参与,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开始进入萌芽期。

3、2013年:市场化推进期,多部门多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构建

政策数量渐多,从各个方面出台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指导意见,其中《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以及一系列相关补贴的出台,引发了市场对机构养老的重点关注和投资。

4、2014年:市场化繁荣期,促进跨界产业间融合,打破外资进入障碍

2014年为全国养老相关政策的井喷年,从养老用地、养老信息系统构建、养老服务标准化、养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养老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

5、2015年:市场化理性期,医养结合、产业金融支持、智慧养老成重点

人才培训、养老服务管理标准化、医养结合、养老产业金融等成为全年政策扶持的重点。政府政策从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力量的全面参与,向引导和纠正社会资本的理性参与转移 产业篇

经过2014年的大肆建设与2015年的逐步淘洗,到2016年,养老产业整体由躁动走向平静、由冲动走向理智,虽然新建项目依然不断增多,但产业主题由建设转为落地运营,并不断改革,在奔跑中调整姿态,产业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开始由规模化阶段向资本推动下的集聚阶段过渡。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地纷纷制定了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规划,并从政府层面开始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划落地实施,并逐步强化自身兜底的功能特征,加强多种形式、多种层面与社会资本间的合作。

一、社会保障:社保改革开始,兜底功能凸显

在基础社保方面,2016年,截至目前共有12省公布了养老金上调方案,首先从提高收入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同时,养老金入市步伐加快,10月底人社部宣布计划在年内组织第一批省份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合同,此次规模基本会为3-5个省份,加上在2015年8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前已签约的山东省与广东省,根据估算,首批资金至多有4000亿,投资对象以保障性为主,不超过30%的资金将会流向股市。在管理方面,也会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牵头组织评审委员会,优选出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正式启动投资运营工作。北京市开始实施老人分类保障措施,灵活调整养老保障服务。

针对我国养老保险费率偏高的问题,人社部表示将在今后适时调整降低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率。按照国务院在2015年的安排,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降低至19%,按照上述要求,全国共有21个省市符合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的条件,其中上海可从21%降至20%。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甘肃和宁夏可以由20%降低到19%,各省目前已纷纷开始对这一部分养老保险进行调整。北京、天津、河北等26个省级单位出台了相关的高龄津贴等相关政策,加强对于特殊人群的补贴工作。

此外,另一广受关注的延退问题在2016年也有了新的进展。2016年,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的方案将在2017年正式出台,出台后会拥有5年的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有预测表示,延退将繁荣老年人就业等方面市场,同时延退可能会为老年人带来更加丰厚的退休金,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消费能力保障。

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公立养老体系加快其改革的步伐,部分开始凸显其兜底功能,或扩大覆盖范围。其中,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正式转变为只接受失独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从此不再招收其他老人,首批符合要求的失独老人已经入住。同时,国家卫计委表示,要建立和完善帮扶联系人制度,提出“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确定一名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居委会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联系人要明确联系方式,畅通联系渠道,联系对象遇到困难时可随时获得帮助。联系人要根据联系对象的需求,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经常联系慰问联系对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联系对象发生意外、重病、受灾、亡故等重大情况时,联系人要及时上门,帮助排忧解难;逢重要传统节日,要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和关怀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为特殊家庭建立基本信息档案,以掌握其生存状况及需求”。黑龙江、福建、陕西等省份出台对失独家庭进行帮扶的具体政策,辽宁省则将通过建立计生特殊家庭档案等方式。

在社保层面,2016年最被关注的政策是关于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工作,在6月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公布试点省份城市名单后,山东青岛首先开始试点工作。而北京市海淀区则已开始正式签约。目前,北京的长期护理险还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在“十三五”期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受惠的养老企业也会从居家辐射到社区与机构养老。

二、政府参与:规范不断出台,多种方式加强社会资本合作

2016年,江苏省特别提出关于农村养老改革等方面政策,要求在“年底前确保五成以上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公立养老机构的兜底功能,将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

从2015年开始,政策出台不断向社区居家养老倾斜,这一趋势在2016年更加明显。在北京与苏州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后,陕西省、河北省、合肥市、乌鲁木齐市纷纷出台相应条例,并经过多次修改审议。此外,在2016年,社区居家养老开始引入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北京、江苏、山西等省份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支持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其中北京、太原、大连等城市更是将原有由社区或政府部门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公开向社会招募运营方,引入成熟社会力量进行运营服务工作。

此外,由北京率先出台的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养老设施并移交政策,这将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对于城市养老配套建设的控制能力,并通过选拔有运营能力与资质的企业进行运营的方式保证后续服务质量。

以北京为首的城市在2016年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其中发布北京养老服务标识,并将在全市养老企业统一推广使用,加强全市养老设施的品牌建设,在9月成立养老驿站管理集团,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连锁化运营,在城六区开展试点中医药社区养老服务,在八城区不同模式分别试点养老助餐服务等,而上海则加快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同时发布“养老地图”方便老人使用身边的养老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改革将由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普及到更多地区,各地将借鉴北京、上海改革经验,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制定相应改革措施。

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2016年,公建民营与医养结合成为其中热点。在9月决定开展第二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后,公建民营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各地陆续开始对原有公办养老进行改革尝试。在2016年,浙江省与湖北省分别发布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措施。

在医养结合方面,自国务院在2015年底发布相关指导意见后,先后2批共90个城市(区)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共有18个省(市、区)发布相关政策。目前,各地区医养结合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北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已经达到98.8%,上海也将在2017年实现全覆盖,而部分省市在2016年才逐步开展此项工作。“十三五”期间,这一工作的推进速度将会飞速加快。

在与社会资本合作方面,2015与2016年出台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优惠补贴政策、国开行贷款、PPP项目、专项债、省级养老产业基金目前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从资本方面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共有养老PPP项目264个,其中1亿以下的项目66项,10亿以上项目43项。大多数养老项目尚处于识别或准备阶段,按照PPP项目建设周期预测,从2018年开始,将有一批养老PPP项目集中进入落地运营阶段,养老服务机构,特别是中大型养老机构供给迅速提升。

三、国企发力:大举进入,改变竞争格局

2016年,大量国有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其中特别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地区,超过10家国有企业以不同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各个领域,促进产业内改革与企业转型。大型国企进入带来大量资源与资金,同时能够更好应对养老产业投资额度大、周期长的问题,快速在产业内进行布局并扩张。

国企进入养老产业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收购与并购:2015年底,北控集团收购福建金太阳,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华收购夕悦。此类以金融资本类企业为主,通过大量资本注入进入养老企业,同时辅助原有民营养老企业实现连锁化经营、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与快速扩张。

成立专业公司或提供专业服务:诚和敬是北京市国资委下属专业投资与运营养老产业的企业,首钢集团则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中央厨房服务为起点进入养老产业,中信国安下属的国安养老则在北京等地运营多家社区微机构及养老服务中心,金隅集团则在开发的物业中开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二商集团则一方面开发老年食品等,另一方面进行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此类企业基本以运营与服务切入养老产业,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板块,目前以积累自身专业能力为主,可预见未来将会依靠自身扎实的运营服务能力与国企强大的资源资本背景进行产业布局。

与成熟养老品牌、企业合作:北控集团与万科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首开集团与寸草春晖合作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海尔则与亲和源合作开发智慧养老项目。这类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引入成熟的品牌、运营管理及服务能力,以合作开发新项目为主要业务,切入养老产业。

其他:同仁堂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辰集团则举办“第四届中国湖南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这些企业从自身原有优势业务出发,拓展养老相关服务内容,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切入养老产业。

此外,对于养老PPP项目,特别是资金规模较大,需要承接地方养老服务职责的部分,依然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投资者与建设者,成为部分国有企业进入养老产业的方式之一。

四、先行企业:持续运营与拓展,不断尝试改革

对于已经在养老产业耕耘多年的企业来说,2016年是持续保持并加以调整改革的一年。特别是养老地产与大型机构类企业,以及在养老产业开始多点布局的险资企业。

万科在全国各地运营多个养老品牌线,如幸福家、智汇坊、嘉园、怡园、橡树汇、榕悦、蕙心康复等,其中涵盖大型机构、长者照料、康复、社区嵌入、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业态。2016年,万科除继续开设更多养老机构外,和北控集团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开启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养老业务将正式逐步走向盈利时代。

除万科外,乐成、绿城、保利、远洋在2016年均有新项目投入运营,并与原有项目在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明显差异。

险资方面,泰康之家目前已确定9个城市的养老社区项目,2016年,随着申园投入运营,楚园、蜀园的落地,成为国内险资养老布局的领跑者。同时为了解决人才这一养老产业发展的掣肘,泰康与北京、上海等地20余所开设护理等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多层次培养养老人才。而太平养老则与湖南女子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险公司以合作的形式从培训端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才短板问题。新华保险在北京开始运营自己的第一个养老项目,成为又一家开展机构养老服务的险资企业。

此外,联想集团在9月低价出售自身养老业务板块安信颐和,联想集团2011年成立子公司进入养老产业,是中国养老产业元老级参与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全面推出养老产业的大型企业。

五、后进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创新的姿态进入养老产业

与以地产公司、保险公司为主的元老级参与者不同,2016年,养老产业的新进入者行业背景更加多元化,更多企业以自身原有业务为基础,延伸发育养老板块。

大型企业方面,除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的部分国企外,华为与国寿签订“智慧养老联合创新实验室”合作协议,将在智慧养老创新方面进行合作,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有部分城市分公司参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提供相应服务与支持。Airbnb则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并成立的华寿之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中心签订谅解备忘录,成为少数进入中国养老产业的国外独角兽企业之一。

新三板企业中,部分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始转型进入养老产业,青鸟软通,光宝联合,山源科技,思锐股份为其中代表性企业,而以家政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木兰花也开始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并购整合:资本并购与跨界打劫成为主旋律

2016年养老产业最为关键的事件,便是以宜华健康、北控、光大控股、中金瑞华、首开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及实力民营集团对养老产业的跨界打劫,其基本手段已不再是自我发育与孵化养老产业的实体项目,在抢占养老产业市场端口的角逐中,以上资本雄厚的企业选择了“并购重组”的捷径,直接摘取前几年养老产业的“胜利果实”,取得在产业内的话语权。未来几年,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将会更加频繁,已然成为资本跨界打劫进入养老产业的首选路径。

养老产业自2013年正式进入市场化竞争以来,各类企业纷纷涉足,从2014年地产、保险、医疗服务、康复辅具等企业的蜂拥而入,到2015年地产、保险、医疗、康护、器械、互联网、大健康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群雄乱舞,再到2016年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实力集团的资本介入与跨界打劫,逐年演变的市场竞争主角,彰显养老产业参与企业主体多元性的同时,也逐步显现着养老产业未来竞争格局。

经过2013年到2016年近4年的发展演变,最早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中,地产与保险企业历经产业淘洗,目前仍然坚挺在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并逐步显现出先行者的优势。同时,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等新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断创新出新的养老产品形态,也在逐渐延展养老产业的产业边界。另外,国有企业和民营实力集团的兼并重组和跨界打劫,成为2016年整个养老产业的最大亮点。

一、地产企业的模式创新

沿着社会发展阶段看产业变迁规律,以养老、医疗为热点的大健康相关产业,成为“老龄社会”产业演变的必然趋势。面对下行市场,地产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寻求转型,按转型力度与方式可分为“基于地产业务进行服务延伸”、“保持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和“剥离地产业务实现全面转型”三种类型,其中以“保持房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为最多数,且在转型的上市地产公司中,养老也成为潮流选择。地产企业一直是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养老产业的先行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万科、保利、远洋、绿城、绿地等企业,其中也不乏宜华地产(现在的宜华健康)等上市公司。

截至2015年底,布局进入养老地产的房地产企业已有80余家,其中百强企业中进入养老行业的有23家。经过若干年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淘洗,一大批的养老地产企业在产业发展进程中被淘汰,而至今仍然坚挺的地产企业,则分别在养老产业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模式路径。

二、保险企业的稳扎稳打

今年的养老产业,相对于地产企业的火热进入与高举高打,与地产企业同步布局养老产业的保险企业却冷静很多。纵观国寿、人寿、平安、泰康、合众、太平等一大批早年积极布局养老产业的险企,虽然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按照各自的节奏和模式布局养老产业,但动作明显谨慎很多,不少已然停下脚步处于观望状态。相对而言,2016年涉足养老产业的险企中,泰康的成绩是业界公认的,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效仿的创新模式。另外,相对于泰康之家式的典型模式,不少险企已然将参与养老产业实践的重点从养老服务运营向基于自身保险专业能力的养老相关保险产品设计上,未来几年,养老相关商业保险产品的推出,也必然对整个养老产业产生深刻影响。

三、国有企业的全面参战

养老产业本质上属于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政府在整个养老产业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与其说养老产业是朝阳市场,不如说是一项政府主导事业。自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以来,政府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托底”的角色,各种政策的出台,搅动了市场的热情与活力,各类型企业纷纷参与,跑马圈地。经历了2014年的“市场进入期”、2015年的“市场混战期”,在养老产业一片红火的同时,代表政府意志的国有企业却仿佛总在“冷眼旁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言表示,国有企业涉足养老产业让人放心。随着养老产业逐渐由混沌走向理性,由乱战走向群雄割据,加之国企改革与转型的压力剧增,相对于以往的“屏息观望”,2016年各类国有企业开始纷纷大举布局,依托政策着重支持,基于自身原有业务、资金和人才团队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参与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竞争。

从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上来说,各类国有企业的参与,无疑给整个养老产业注入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本资源,激活了产业发展的活力,通过国企实力和资本的撬动力量,以及“政策+国企+落地机构”的系统化“筑底”作用,使得我国整个养老产业更加的体系化,产业竞争逐渐走向理性与有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有资本的全面参战,也同样带来了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的骤减。养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大资本”企业主导竞争规则的产业,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小,而国企及大资本企业集团的陆续进入,无疑将会使得一大批中小从业企业被迫转型,甚至退出产业角逐。

四、实力集团的兼并重组

2016年以来,南京新百收购安康通、宜华健康收购亲和源、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金收购夕悦养老、首开与寸草春晖合作、鹏瑞利收购人寿堂,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持续升温,其中养老地产等实体项目成为并购对象“排头兵”。对资本方来讲,并购养老地产项目有助于其内部的产业重组与业务调整,以资本撬动自身养老业务快速成规模并占领市场。对养老地产等实体项目来讲,微盈利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征,使得被资本并购成为充实资金实力、进而完善服务质量、延展服务链条的最佳途径,并有望“借壳上位”,撬动自身资本运作能力。

与国企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竞争类似,大企业及实力集团的并购重组,同样会给整个养老产业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并购重组梳理了产业竞争格局,推动着产业自身的重新“洗牌”,有利于产业整体的良性进步。但另一方面,大资本方的强势进入和跨界打劫,使得养老产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减,也同时打压了中小企业的模式创新和技术革新动力。因此,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实力集团,国家都应从产业顶端对其进入时序、速度以及方式进行统一调控,合理维持养老市场的良性竞争。

五、技术企业的边界突破

除了地产、保险等养老产业的先行者,以及国企、民营实力集团等后来的跨界打劫者,2016年以来,养老产业不乏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养老器械等类型的企业进入,并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广泛关注。此类养老产业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嫁接“互联网、O2O、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不断进行产品革新,间接推动着养老产业边界的外延,不断凸显着技术革新对产业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从最早以地产、保险为主的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多点性、标准化、连锁化布局,到后来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边界的拓展,再到目前大型国企及民营实力集团的大举进入,不难看出,未来10-20年养老产业的主体参与者将逐渐演化为两类,一是拥有大资本、大市场的民营实力集团和国有大型企业,一类则是康复护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将技术精炼和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为老服务企业,前者负责并购重组与资源整合,后者负责养老服务的一线垄断,两者一上一下,奠定整个产业参与者的竞争格局。而中间的中小微企业,将在以上竞争格局中经历多轮的产业“淘洗”,要么被并购抱上“资本”的大腿,从此大树底下好乘凉;要么便要“术业有专攻”,凭借高竞争壁垒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产业竞争中立足。而整个养老产业的市场格局,将在此两极分化中,进一步升级与定型。 资本篇

经过2015年资本盲目进入养老产业,2016年资本逐渐回归理性,没有成熟商业模式的小型机构逐渐淡出投资者的视野,而优质的养老标的被资本争相追投。在资本寒冬下,由于人口结构改变而换发生机的成熟养老企业或将是资本追逐的下一轮热潮。盘点2016年资本市场动态,可总结如下。

一、政府发力,通过PPP鼓励社会资本助力区域养老产业发展

PPP模式是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的缩写,它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项目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第二,PPP融资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民营资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第三,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营资本有利可图;第四,PPP模式可在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质量。

养老产业与PPP项目对接,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国家出台政策鼓励PPP模式对接养老服务产业。比如,放宽市场准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养老服务工程;新增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在公共资源丰富的地区,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途径采取PPP的模式,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和公立机构改革等。除政府政策支持外,PPP模式与养老服务产业还具有许多共通点。例如:养老产业属于公共服务领域,而PPP模式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因而两者在适用领域方面具有一致性。第二,养老产业和PPP模式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特征,即两者都具有投资金额较大,收益缓慢的特征,因此PPP模式和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相同的对接基础。除此之外,PPP模式和养老服务产业都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截至2016年9月30日,国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公布出来的养老PPP项目共计264个,我国东部地区以山东省、江苏省、北京市三省项目数量名列前三,分别为50个、13个和10个;中部地区以贵州省为首,有养老PPP项目41个,河南省位列第二,共有22个,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西省同列第三,都有13个养老PPP项目;西部地区四川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19个养老PPP项目并列第一,云南省13个位列第二,甘肃省6个养老PPP项目位居第三。综合全国来看,山东省、贵州省和河南省的养老PPP项目数量之和为113个,占据了全国养老PPP项目总数额的42.8%。

根据国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目前公布出的172个养老PPP项目,多数养老PPP项目仍然处于识别阶段。在172个项目中,有109个项目处于识别阶段,33个项目处于准备阶段,11个处于采购阶段的项目,19个项目处于执行阶段,没有项目进入移交阶段。养老PPP项目投资金额相差较大,其中,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九顶山养老服务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投资金额最多,高达1,307,830万元;云南省爱晚工程国际养老基地项目以680,000万元的投资金额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山东天湖养生养老旅游项目,投资金额为375,645万元。在172个养老PPP项目中,北京市大峪街道黑山养老照料中心项目投资金额最少,为600万元。

目前我国的养老PPP项目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养老PPP项目投资领域集中在养老服务业和医养结合的领域,其他领域涉及较少。而目前,养老服务业呈现出综合性发展趋势,除去传统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专项用品开发以外,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因此,政府应该集合社会多方资本,鼓励建立大型的养老服务机构,把资源和专业人员统一起来,形成养老服务综合产业园。第二,现有的养老PPP项目以BOO和BOT为主要的项目运营方式,养老服务领域的公司合作项目应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收益模式,使得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都能够尽力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养老PPP项目由于初期投资金额大,收益时间长,应从多方面下手,注重项目的风险管理。

二、国内优质养老标的被资本争抢

继今年年初安康通被南京新百收购后,掀起了一阵养老产业资本投资热潮,深耕一线城市多年、运营较为成熟的养老机构纷纷被并购,这些养老机构被注入充沛的现金流后,开始加快连锁化布局,服务覆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一)宜华健康收购亲和源

2016年1月18日,宜华健康发布公告,以4.08亿现金收购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的58.33%的股份,成为亲和源的控股股东,这是宜华健康全面放弃地产业务,进军养老行业的一个重大举措,主要利用亲和源在健康养老产业内多年积累的良好运营模式与经验以及品牌价值,为下一步在健康养老产业内布局打下基础。虽然在收购发生后,宜华健康股价直线下跌,股票市场短期不看好本次收购的表现,但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宜华健康在出卖地产业务后,始终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使得市场恢复了对企业的信心。截至2016年11月5日,宜华健康的股票价格已经和年初时的股价持平。

宜华健康股价的回升,充分表明产业外企业进军健康养老的模式已经从收购运营不良机构进行整合与提升变为收购拥有良好品牌与运营能力的机构,借助其多年发展积累,谋求进一步扩张。收购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的盈利,而是占据关键市场份额,谋求长期发展空间。

对于亲和源来说,投资近6个亿,经历十年的经营后,在入住率已达到95%的情况下,市值仍然只有7个亿。这一情况无疑折射出了目前健康养老产业大型机构现金流不畅,市场估值过低的困局。在本次收购案之前,亲和源一直在寻求新三板上市未果,此次收购案无疑为亲和源解决了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资金问题,保证其良性运转。

(二)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

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一直致力于建设以养老机构为体系支柱、以老年医疗为区域核心、以小区服务为实施基础的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集团管理式公司。截至2016年10月,汇晨在北京布局了六家老年公寓,一家日间照料中心,并且在威海市建立了面向于旅居养老的汇晨荣成老年公寓。作为一家民非机构,汇晨以运营社区中型养老机构为核心,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连锁化经营,走的是以运营为核心的轻资产运作道路。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香港成立,是中国光大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公司秉承大资产管理理念,专注发展跨界资产管理及投资,投资涉及多个行业,在2015年开始考虑布局养老产业,在考察多个养老机构后,最终选定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标的。

2016年5月13日,光大控股宣布收购汇晨养老67.27%的股权,投资界预计本次交易估值大约4个亿左右,通过此次收购,光大控股将充实大健康版块,并且以汇晨养老作为实体与公司的融资租赁和保险业务进行协同,发挥“金融+实业”的优势。从此次并购金额和控股比例来看,光大并购汇晨并不是一次短期的财务投资行为,而是一次对未来大健康产业的布局。

对于汇晨养老来说,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后,通过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已经度过生存危险期,达到年盈利10%的规模,但由于养老运营仍是微利,汇晨的连锁扩张速度较慢。通过此次光大资本的注入,汇晨资金实力大增。在提升自身养老运营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未来3-5年将加快连锁化进行,先覆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此为基础,快速向二线城市进军。以自身养老机构运营能力为核心,以“养老机构+旅居养老”方式,覆盖本地和候鸟旅居人群,打造连锁化养老集团。

三、资本青睐标的三大核心特征

在今年VR、AR、TMT等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之时,养老产业以其数量庞大的消费人群,及其广阔的产业前景吸引着众多资本的眼球。要说2015年资本方还在观望是否进入养老产业,随着2016年宜华健康对亲和源的收购,拉开了资本收购优质养老标的热潮。2016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运营成熟的养老机构纷纷被并购,优质的养老标的成为资方眼中的“唐僧肉”。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总结了被并购方的三大核心特点:

(一)轻资产运作模式

从今年六个主要资本并购案可以看出,自行购置地产开办养老机构的重资产运作的养老标的已不在吸引资本的目光,反而靠租赁地产提供机构养老服务或直接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受到资本的青睐。养老产业是个资金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并且产业的盈利点在于服务的满意度而非硬件的投入,因此,以轻资产运作并着力于养老服务的机构才能在养老行业普遍难以盈利的情况下,获得利润,谋得长期生存的能力。

(二)成熟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资本对于产业的发展是助力。资本具有逐利性和对资产的长期回报率的要求,意味着只有拥有成熟商业模式才能受到资本的青睐。对于养老产业来说,由于其福利性的特质,养老机构大都依靠政府补贴度过发展的萌芽时期,一旦抓住养老产业的刚需,摸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定会收到资本的关注。不管是汇晨以做运营管理为主的社区中型养老模式,还是夕悦的居家上门服务模式,又或是寸草春晖专注于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的模式,都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建立起的成熟商业运作模式,并得这些商业模式到了其服务覆盖范围之内老年人的认可,并在多年的运营中获得稳定的现金流量。拥有此类特质的养老机构才会收到资本的关注。

(三)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

资本的注入,可以使得企业能够进行连锁化复制,快速扩大规模。养老机构快速扩张和服务输出是建立在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之下的,因此资本并购养老标的的一大特色就是已经建立起标准化的体系。从今年的六个并购案例也可以看出,汇晨、夕悦、寸草春晖无一不是通过多年的运营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并能够进行标准的输出。因此,想要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养老机构,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是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四、互联网浪潮下,智慧养老平台获风投青睐

智慧养老平台主要以轻资产的养老标的为主,投资体量大都在千万量级,且大部分停留在A轮阶段。由于此类企业处于创业初创期,急需大量资本投入,而私募基金也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标的来增加项目的多样性,以此来降低投资风险,两者一拍即合。近期的养老相关互联网平台及终端产品的融资状况如下图:

私募基金更多看重的是已经成型的产品和平台,这些投资并不是战略投资,更多是为了获得短期投资收益,最终通过资本的退出,获得资本利得。资本的逐利性和养老行业的长期性有天然的矛盾,因此,此类资本会选择运营互联网平台的智慧养老项目,这类项目可以借助资本来快速增加端口流量,占领细分市场,通过扩大在企业产业内的话语权和市场地位,打压竞争对手,获得竞争收益。流量端口的快速占领,对此类轻资产企业至关重要。

拥有流量优势的智慧养老企业,获得私募基金的A轮融资并度过前期的烧钱阶段后,能否占领流量端口,占据市场份额,获得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智慧养老企业的主要客户是养老运营机构,通过养老运营机构来服务老年人,因此在市场扩张中,需要紧跟成熟养老运营机构的需求,通过和运营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老年人刚性需求,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016年,是大量智慧养老企业通过PE、VC进行融资扩张的时期,由于互联网的基因是赢者通吃,因此这些企业在大量烧钱后,能否通过B端圈走大量的C端客户来抢占市场份额,是智慧养老企业存活的关键。乱世出英雄,在度过今年的乱世后,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预计将会出现智慧细分市场的最大赢家,但花落谁家,还待观望。

五、上市公司趋于理性,有钱不任性,务实不烧钱的切入养老领域

2016年最风生水起的资本市场就属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新三板被看做是中国未来的纳斯达克,由于其上市条件较为宽松,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挂板,截至2016年11月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达9384家,远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数量。其中,切入养老行业的企业有19家,其主业覆盖家政、医疗、旅居、保健品和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等领域,都是在原有的消费者结构上进行调整,把重点消费群体扩大至老年人和养老机构,其主营业务都不是养老行业的关键业务。这19家企业的名称及其养老相关业务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智慧养老方向切入养老行业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占大多数,而养老行业的关键领域如居家养老服务、康复理疗、护理人才培训等企业很稀少甚至缺乏,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未富先老,整体来看老年人消费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养老服务提供商盈利能力薄弱,资金上不能负担新三板挂牌前的股份化改制和第三方机构进行尽调的费用,另一方面是股转系统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设立隐形挂板要求,对挂牌企业的现在和未来的盈利能力有一定要求,使得部分养老服务提供商挂板失败。这给一些商业模式清晰,具备一定盈利能力的想转行做养老行业的新三板已挂牌企业提供了机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定增等手段扩大资金能力,通过并购遇到资金困难,但运营情况良好的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提供商,来分享养老产业未来巨大的盈利空间。

在上市公司盲目进军养老市场的热潮之后,如今开始趋于理性,谨慎对待向养老产业的多元化扩张。比如以虚拟养老院方式切入养老产业的奥维通信,关闭了其在厦门的虚拟养老中心,仅保留了天津市虚拟养老服务中心、甘肃民维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和南京奥维居家养老云服务中心这三家养老服务中心。公司以无线电通讯设备起家,通过非相关多元化切入养老,在经历初期的扩张期后,正在逐步关闭亏损严重、难以吸引消费者、没有客户流量虚拟养老中心,停止扩张,而把重点转为专心运营好已有的养老服务中心。这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有钱不任性,务实不烧钱的对待养老产业的态度。

从上市公司涉及的行业来说,包含了信息系统、智慧养老、养老地产、金融投资、医药、保健品、养老器械、医疗体检、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险,几乎覆盖了整个养老生态链体系。从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看出,转型切入养老行业的公司主要分布在信息系统、地产、保险和医药四种类型的行业。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在各自产业发展初期实现了资本积累,获得了行业的超额利润率,因此拥有了可以进行多元化的产业资本,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与养老有天然的协同性,其行业资源可以直接用于发展养老版块业务,而不用完全另起炉灶。但从上市公司对养老业务的重视程度来说,由于养老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还不成熟,除了宜华健康完全由地产业务转为养老业务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对养老业务都处于理性涉入阶段。更多的情况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成立专门的子公司发展养老业务,而不把养老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以防拉低上市公司的利润率。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课题组认为,通过资本的助力,养老行业将逐渐度过起步期。养老机构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动态,以借船出海之心,通过被并入运营稳定的上市公司,解决现阶段资金和客流难题,做深产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优质贴心的养老服务。对上市公司来说,要想分享养老产业的巨大蛋糕,重资产投入重新开始建立养老机构或做养老服务提供商是不明智的。最明智的选择是通过搜索养老产业内的优质标的,通过并购切入养老行业,在养老产业发展初期开始布局,等到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赢取超额利润。

人才篇

纵观2013年至今的养老产业进程,不管需求潜力多么巨大,从业企业多么众多,资本追逐多么狂热,在这场养老朝阳产业的狂欢中,我们冷眼观察总能发现,任何模式、任何业务、任何投资策略,到头来,决定养老企业在越发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能够存活下来并拼出一片天地的,永远是养老人才。

一、现有养老人才的结构性失衡

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其中只有四万多人是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据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所提,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达600万人的目标。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老人需要一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护理人才缺口高达900多万,我国的养老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一)养老人才体系:“七分专业,三分综合”

对于养老产业来说,养老的人才体系主要是指针对半自理、非自理等养老刚需市场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人才团队。针对这部分老年群体,其“七分保命三分开心”的需求特征,决定了养老人才体系必然是偏重于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监测管理等专业照护服务,其次是心理疏导、法律咨询、休闲娱乐等精神和生活服务。

(二)公共教育体系嫁接不上,人才教育基础薄而透,官方来源少

在教育部2016年的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29所本科院校新增了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如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许多职业院校也新增了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另外,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约30余所,中职院校约25所,总计年招生仅为2500人左右,在职服务人员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也仅约2万人。除了养老人才教育基础薄弱之外,养老行业就业环境、公共教育内容与养老行业实际需要脱节等因素,也导致毕业学生就职意愿低、流失率高。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以京津冀为主体的“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作会”也走出了“京津冀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全国养老产业优秀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的联合共享模式,泰康等大型企业也纷纷开始“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但相对于1000余万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其所带来的就业人数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三)人才培养费时费力,企业用人基本靠挖,跨界打劫多

细分养老人才的现有来源,主要分为教育路径、内部升迁及外部整合三种。面对目前养老产业内群雄四起、跑马圈地的激烈竞争局面,通过教育体系和内部培训体系进行的养老人才培养,其不管是从耗时上来说还是从所花费的成本上来说,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现有养老从业企业的业务运营,主要以从各个相关领域打劫人才为主,国内的医疗、康复机构以及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养老照护人才,都成了企业争先抢夺人才的主战场。

(四)在职服务人员鱼龙混杂,养老人才市场整体“既乱又差”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中,41-50岁中年护理人员为民办机构护工队伍的主力军,而30岁左右的青年人群的占比很少。其中,养老护理员多以农村户籍已婚女性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同时,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劳动保障机制存在较多问题,近半数养老护理员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另外,机构内部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梯度划分、培训晋升机制、激励管理制度等均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要么花费较长时间自己慢慢摸索,要么从台湾、日本等产业先行地区引进,但又同时面临着外来经验的水土不服问题。

(五)未来90后00后当道,养老职业“轻技术、重体力、环境差、待遇薄、通道窄”的先入印象,更加影响年青一代的就职意愿

我国的养老产业刚刚兴起,在产业内一片繁荣、蒸蒸日上,各类人才纷纷汇聚角逐产业竞争的同时,整个产业的职业形象却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人们对养老护理等产业相关职位的心理感知,仍然停留在“轻技术、重体力、环境差、待遇薄、通道窄”等先入为主的职业形象,将会在未来90后、00后当道的人才市场上,更难吸引高质量人才。因此,养老产业人才市场环境的改善,需要以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辅助、以企业为实操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进和改善。

二、培养养老人才的“七步法则”

未来的养老产业,除了以政府为主导在产业层面积极推动“多方合作、资源共享、人才流动”,从职业规范、人才培养、资格认证等顶层方面逐步落实和规范整个产业人才市场的标准和制度之外,企业仍需在政策有效落地之前,由内而外,寻找自己养老人才的培养之道。

(一)一建组织架构

企业或机构在人才体系建设上,首先要根据自有战略愿景和业务结构,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组织人才制度,如保利和熹会“五部一室”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架构的建立,只有当组织内部的架构关系与企业或机构的整体未来愿景相匹配时,组织和人才才能够在良性的大环境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二)二掐关键人才

基于合理的组织人才架构设计,在力争“快速推开局面抢占市场规模”的产业竞争力度下,很难留有时间让企业自行培养关键人才,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在人才体系构建和布局的一开始,就要绑定如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国内外品牌机构,掐取行业内或相关行业有竞争力的关键人才,抢占人才高地,借助关键人才和合作机构的品牌力量和先行经验,撬动自身人才体系的快速建立。

(三)三分梯级制度

在内部人才体系的梯度建设上,很多企业已经走在实践的道路上,如保利和熹会将内部人才在横向职能上分为照护、医疗、膳食、行政、社工、后勤、管理等职责类型,在纵向晋升梯度上设立“分级照护职业生涯规划”,将照护人才从低到高分为“新员工、初级照护师、中级照护师、高级照护师”,每一级的岗位晋升均需要通过相对应的内部培训,在高级照护师之上又设置管理者、照护专家、内训师三个顶端职业,为内部人员提供“1+3”的职业晋升通道选择。

(四)四定内培机制

除了外聘专项人才,面对“人才”这一养老产业未来核心竞争点,企业最明智的选择应是尽量内训属于自己的体系化团队,将自有团队与外聘团队有机整合。因此,设计专业性体系化的内部培训课程、与学校联合教学培训、通过民政部或社会福利协会等政府机构的专项培训课程与资质审核机制等方式,建立完整合理的内部培训机制及审核机制,与人才选择、人才晋升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五)五用激励体系

上述组织架构、关键人才、梯级晋升机制以及内部培训机制建立之后,下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养老产业人才的工作环境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同感的提升。一方面要通过改善薪酬体系提高基础薪酬待遇,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目前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常用的组织激励体系。激励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通过奖金、提成等方式实现,一方面更加最重要的是要考虑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内部能力评级、职业荣誉评级等方式,提升人才的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认同感。

(六)六借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目前在每个产业,都会引起业务革新与模式革新,养老产业同样如此。对于养老人才的养兵之法,除了在架构、制度和机制上做全面考虑之外,企业或机构还应积极引入互联网等新型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对外链接,线上盘整国内外多方先进企业及培训体系,线下通过互联课程进行员工能力培训。另外,通过康复辅具、养老机器人等方面的技术更新,也可以改善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缩减日常工作中的体力支出。

(七)七留外部端口

在内部养老体系以及线上互联体系建立之后,最后在养老人才系统的建设上,还需考虑为外部资源的导入与交换,留下端口,如对学校开放教学实习机会,对其他企业开放员工交换学习机会等,通过外部端口的嵌入,搅动内部人才体系的流动性,激活体系内人才个人自发的能力更新。

综上所述,养老人才已是可预见的未来产业核心竞争点,但目前不管从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落地来看,还是企业由下而上的人才组织及培训实践,都还停留在初级混乱阶段,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埋藏着无限的机遇,等待着企业组织去不断拓展,前进。

2017

在政策、市场、资本、技术等多重因素的持续推动下,展望2017年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认为可从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模式选择两个方面,总结推测2017年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产业发展方向:“养老+大健康”,刚需养老为底,养生养老为体

从2013年产业元年开始,养老产业经过了近4年的政府推动与市场化竞争。在这4年间,整个养老产业服务体系的“政府筑底”工作逐渐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底层托底架构已然成形。基于此,养老产业的主要用户群体也逐渐由失能失智、半自理和高龄老人等需要护理照护的刚需群体,向年轻活力老人覆盖,在此过程中,养老产业的业务重心必然是基于刚需性的医疗、康复、护理等向以“康复保健、养生娱乐”为中心的“大健康”产业蔓延。展望2017年的养老产业发展方向,刚需养老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而养生养老将进一步多元化、创造性的繁荣发展。

由此,基于“养老+”理论,2016年的医养结合、社区和居家养老、智慧养老之后,生态养老、旅居养老、养生养老、老年娱乐、高端保健、中医养老、养老保险等围绕全龄老人全生命周期的老龄“大健康”领域将在2017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从医疗医药到康复保健:以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为排头的养生养老

当“保命型”基础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群体的“长寿化”、“健康化”特征逐渐明显,以及消费观念的升级换代,2017年养老产业的医疗服务部分,将从以“诊断治疗”为主的医疗医药服务,向以“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为主的养生保健服务转移,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与健康管理等,将在2017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从生存所需到精神所需:以森林康养为代表的生态养老

2017年,当基础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消费潜力逐渐激发、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渐提高之时,更多的中高端养老群体将会倾向于寻求“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不一样的老年生活”,届时老年旅游等将会更加火爆。2016年5月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林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目标: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 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 个以上,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规划明确要求做大做强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康养,开发和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以森林康养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养老将会成为下一波的市场角逐内容。因此,2017年,将是生态养老标准化、体系化、规范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一年。

(三)从线下实操到线上资源:智慧养老信息系统构建

从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开始,政府便一直在鼓励、引导和促进养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基于“互联网+养老”的养老O2O产品涌现市场。2015年和2016年,全产业养老信息系统建设与完善的同时,基于“养老+互联网”的产品创新仍在继续,同时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化养老产品也不断创新和迭代。展望即将到来的2017年,在以企业为主的各自养老信息系统创新迭代的同时,以政府为主的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会更加完善。另外,基于以上信息系统的智慧养老和智能养老产品,将会以“技术研发”和“跨界合作”为推动力量,得到更快的发展。

(四)从产业运营到资本运作:产业为本,金融为器

整个2016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成为养老产业的关键词,各类型养老企业都在摩拳擦掌的登陆新三板、A股进行更高维度的角逐。展望2017年,这股资本运作的浪潮将会越演越烈,以产业运营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催化,整个养老产业格局将会进一步被改写。

二、企业模式选择:

(一)“占资源、聚资本、拢人才”将成为养老企业市场竞争要点

不管是对于在养老产业内“苦苦支撑”的先入者,还是门外“有钱有势”保持关注的跨界者,选择正确的“入场方式”,凝练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而吸引并绑定“人和钱”,通过并购与整合迅速挤掉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做大规模,是在未来激烈产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的必要路径。经过2013年产业元年的“懵懂摸索期”,到2014年的“企业乱入期”,到2015年的“概念模式期”,再到2016年的“资本热捧期”,养老产业的发展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出现“概念模式基本定型、标杆项目基本定式、企业竞争基本定点”的“三定局面”,养老产业未来的竞争重点已经不再是概念模式的创新出奇,太申祥和、太阳城、亲和源等养老产业标杆项目的借鉴意义也已逐渐跟不上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养老企业竞争的要点已逐渐从抢得政策风口和抢占市场先机,向“占资源、聚资本和拢人才”上转移,凭借上述三点,迅速扩大规模,做养老产业市场竞争的最后胜利者。

将“占资源、聚资本、拢人才”的养老产业未来市场竞争的三个致胜要点,放到企业个体的战略布局和战术选择上去通盘思考,未来养老企业的生存之道无外乎两种,一是点状发力,做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能力,做未来产业竞争的“业务能手”,像U盘一样,“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二是线状布局,做大产业链资源整合平台,像插线板一样,通过各种途径与具备关键技术能力的外挂型“业务能手”合作,做各类型外挂合作方的“组织高手”,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做大平台价值。

(二)“U盘式拔插”的生存之道: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拔插,自由协作

养老产业从本质上来讲,是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定群体的服务产业,不管是机构型养老、社区型养老、居家型养老还是异地旅游养老,都应是根据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不同特色需求,提供的各类型的针对性产品与服务。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决定其从业企业能否被市场认可并永续存在的,不是企业的资本和资源实力强弱,而是其服务是否专业到位,其专业技能在产业竞争中是否强劲。因此可以判断,未来养老产业从初创期向规模化、集聚化、平衡和联盟等产业演进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从业企业数量如何暴增、企业类型如何多元化、市场竞争如何混乱,以点状专业技术能力为主要竞争力的产业“业务能手”型企业的市场价值,一定是随着养老产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断增值。

未来养老从业企业不管布局的是何种养老战略版图,也不管以何种商业模式切入养老产业,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将成为支撑养老企业发展的核心内生力量,是养老从业企业的标配技能,也是未来衡量和评定养老企业价值量级的核心指标。拥有自我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就像U盘一样,是自备生存能力的,不管是“不装系统”的自我独立发展,还是“被迫装入系统”的合作发展,都可以凭借其核心技术能力进行自由组合和拔插,对外界市场环境的依赖性较弱,进而具备较强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养老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未来养老企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获取途径,可分为“自我发育”和“并购整合”两种。“自我发育”式的专业技术能力获取,如目前市场上已经具备较强品牌价值的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发育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且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及用户市场的逐渐积累等,都需要持续大量的成本投入,对于目前以速度取胜的养老产业竞争环境,企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因此,从所需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综合考量,目前很多养老从业企业多采用“并购整合”的方式获取专业技术能力,如通过引进美国居家照护服务品牌“仁爱华”成立的我国居家养老照护行业领导者慈爱家,自我不发育能力,而是通过资本的力量并购或整合已经成熟的养老服务专业技术型企业,借力打力,以期最快的抢占市场先机,获得综合型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平台型外挂”的生存之道:做大平台,技能外挂,并购整合,自成一体

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势头,一定是从混乱竞争走向有序竞争,产业演化的集聚阶段和平衡联盟阶段,产业集中度将持续升高,行业将面临着重新洗牌以及寡头企业强强联盟的竞争态势,业务多元化、资源共享化和企业数量减少将成为未来整个养老产业发展演化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并购重组”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成为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实现产业过渡和升级的制胜点。

未来养老企业参与竞争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通过内部能力提升,更有效率的竞争者通过漫长激烈竞争将效率低的竞争对手赶出市场;二是通过并购整合借势发力,收购竞争对手,获得协同效应,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三是控制规模主攻专业能力提升,小即是美,进可攻,退可守。“U盘式拔插”类企业的生存之道近乎第一种和第三种的竞争模式,主张向内发力,内圣外王。而通过并购重组,在原有业务和组织平台上,整合外挂型的技术型、资源型和资本型企业,做大平台,向内实现专业技术强化与业务复合多元化,向外实现快速规模化以抢占市场空间强化竞争能力,既是养老产业已有从业者未来必须面对的企业升级路径,也是站在门口观望的跨界者切入养老产业的最佳选择。

“平台型外挂”的养老企业生存之道,最重要的是搭建好适合各类企业进行挂靠和合作的平台组织和合作机制,吸引各类“有钱、有人、有资源”的企业进行合作,其次是要在并购和整合各类外挂型企业之后,构建强有力的平台组织管控能力,将“外挂企业”和“自有平台”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最大化其整合之后的市场竞争力。

(四)养老企业未来发展最佳模式:纵向专业深耕+横向平台拓展

养老产业发展至今,资本的发力、大型上市公司的介入以及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均促使养老产业从业企业不断的进行自我战略部署和战术选择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愈发激烈的市场角逐。不管是如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的“U盘式拔插”型的企业,还是如宜华健康、复星集团、华业资本等“平台型外挂”的企业,都是符合未来养老产业发展趋势的企业生存路径选择,也是现有陷入生存困境的养老从业企业不得不去思考和选择的转型升级路径。

然而,不管是对于养老产业内以“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并以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U盘”型企业,还是养老产业外不断渗入以“平台式外挂”手段实现产业切入的跨界者,在产业内普遍的“占资源、聚资本、拢人才”的竞争大势下,纵向的专业深耕,加上横向的平台拓展,横纵结合,以纵向的专业技术能力深挖站稳市场脚跟,以横向的并购整合和平台拓展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空间,无疑将成为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赢得市场竞争的最佳途径,也将是未来养老产业企业竞争不可避免的路径选择。

第五篇:《“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2-08-20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七大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围绕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卫生部组织数百名专家开展了“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针对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实现2020年国民健康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行动计划及政策措施。

一、机遇与挑战

(一)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社会转型对保障国民健康提出更高要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呈现的快速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不但使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成为重大健康危险因素,而且使国民同时面临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对保障国民健康带来新的压力。

(二)居民健康状况仍需改善,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显著。虽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但不同地域和人群间的健康差异较为显著,东西部省份人均预期寿命相差最大者达15岁。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每千人医师数和病床数、人均医疗支出等指标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疾病发病和死亡模式转变,城乡居民疾病负担沉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变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疾病发病、死亡模式的转变。当前,我们既面临发达国家的健康问题,也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而其中以重大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最为严重。

(四)重大健康问题依然突出。目前病毒性肝炎、结核、艾滋病等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传染病防控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重大地方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母婴疾病与营养不良不容忽视,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健康危险因素的影响持续扩大。目前,烟草使用、身体活动不足、膳食不合理、过量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在我国处于流行高水平或呈进行性上升趋势。同时,环境污染加重也对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六)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但我国卫生资源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合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仍然较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严峻挑战。

(七)相关公共政策不适应我国健康状况快速转型的需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物政策在制定、调整等方面滞后甚或缺如,执行力度也不够,难以适应我国健康状况转型的需要。

(八)医药科技进步为促进国民健康提供有力手段。新方法、新药品、新仪器、新设备的发明创造和快速推广应用,使得疾病预防、诊疗水平显著提高,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实现国民健康目标奠定制度基础。不断深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解决了基本制度安排问题,为实现2020年国民健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

研究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总目标是: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使全体国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地区间人群健康状况和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到2020年,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改善,地区间人群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战略重点与行动计划

依据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广泛性、有较为明确的干预措施、公平性和前瞻性等筛选原则,研究提出了针对重点人群、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的3类10项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具体包括:促进生殖健康,预防出生缺陷,确保母婴平安;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危害,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健康,缩小健康差异;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保健康复,实现健康老龄化;重大和新发传染病防控;重大慢性病与伤害防控;发展生物科技,提高遗传诊断水平;多部门合作,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改善服务质量。

针对优先领域,研究提出了以下4类21项行动计划:

(一)针对重点人群的行动计划。母婴健康行动计划,通过推广婚前医学检查、普及生殖保健服务、提供出生缺陷防治服务、提高孕产妇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比例、提供7岁以下儿童免费保健服务等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确保母婴平安、提高妇女儿童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贫困地区人群健康行动计划,通过采取倾斜性政策,设立专项,最大程度地缩小与贫困有关健康问题的城乡差距。职业健康行动计划,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和职业病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劳动力人口的健康,延长职业病患者寿命,到2020年,职业健康监护率由10%增至50%,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率、职业中毒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50%和30%。

(二)针对重大疾病的行动计划。重点传染病控制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针对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人畜共患病等重点或新发传染病、地方病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遏制和降低这些疾病的健康危害。重点慢性病防控行动计划,通过设立心脑血管病控制、重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糖尿病控制等专项,遏制慢性疾病的高发病率、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导致的失能、致残、早逝和沉重的疾病负担。伤害监测和干预行动计划,通过伤害综合监测,及时向社会预警伤害高危因素,指导开展儿童伤害干预活动,降低18岁以下人群伤害死亡率。

(三)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行动计划。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提高饮用水安全水平、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置比例,改善环境卫生,开展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溯源、预警和控制,健全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能力,构建国家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风险预警交流平台,强化食品安全标准建设和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创造支持性政策环境,倡导多部门参与合作,通过在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开展一系列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能力,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减少烟草危害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完整的烟草控制监测体系、预防被动吸烟、提供戒烟服务、公众教育等措施,降低烟草流行率。

(四)促进卫生发展、实现“病有所医”的行动计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政府卫生投入责任,重点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县级医院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卫生人力资源建设行动计划,制定国家卫生人力发展规划,注重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注册护士、卫生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可持续性筹资机制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保障水平差距,逐步健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合理用药行动计划,建立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与监督系统,规范医务人员临床用药行为。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医疗诊疗规范、实施临床路径,规范医院内部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行动计划,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政策,规范、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医疗机构使用质优价廉药品,探索医院收付费方式改革。公共安全和卫生应急行动计划,建立灾害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新发再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推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科技创新专项,加强转化整合医学能力建设,加强重大疾病和伤害防治研究和推广,实施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科技行动。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制订和实施国家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落实医改方案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国家传统医学政策和规划,建立稳定增长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管理、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和应用、传统医学和西医之间的互动,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展健康产业行动计划,建立以基本药械制度为核心的国家药械政策框架,加强监管,完善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制,重点扶持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疗仪器,以及与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产业。

四、政策措施

(一)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组建“健康与社会福利部”或“卫生与人类发展部”,将卫生、健康与社会福利事务整合、形成医疗保障与服务统筹的、一体化的“大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卫生决策的咨询和问责机制。将健康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健康影响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和巩固基层卫生行政管理能力,确保卫生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健全卫生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的制订,科学设计和逐步完善医疗保障、促进国民健康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形成权责明确、责任落实、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卫生执法体制。

(三)适应国民健康需要,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观念,推进“环境友好型”、“健康促进型”社会发展模式的建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推动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卫生事业发展模式。

(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与机制。合理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通过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和社会筹资,将个人卫生支出降低到30%以内。建立卫生投入监督和评价机制,提高卫生投入配置和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机制,提高政府卫生投入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五)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的制度统一和管理统一,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从分担疾病风险向促进健康转变。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六)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提高卫生人力素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大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增加医学教育投入和质量评估管理,通过准入制度的建立,改善和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拓宽卫生人才评价渠道,改进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加强政府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七)充分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优势。建立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专项基金。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其在疾病预防、基层医疗保障及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扶持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将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理念融入精神文明建设。

(八)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国健康领域的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各国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不同国家的多层次、多渠道合作战略和政策,提升卫生援外工作层次,发挥国际影响力,促进全球健康。

上一篇: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模式下一篇: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