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

2024-04-15

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通用11篇)

篇1: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

第21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课文。【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篇2: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活动建议:

从周边可以接触到的任务、物品、事件中选择可以了解和调查的对象。选择人物作为考察对象,可以是本地区的历史名人、现在的社会知名人物,也可以是自己家庭中的任务。了解选定人物的经历,编写人物小传。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2、学生活动

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结成若干小组,确定选题。

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分工,分别对选定的题目及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了解。

运用各种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如调查、观察、访谈、查阅图书、查找图片、网络搜索等,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加以整理和编排。

小组成员在一起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选定主题的研究成果展示形式,如文字报告、展板或课件展示等。

全班同学在观摩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组的研究所得进行评议,选出“最佳故事奖”、“最佳演示奖”、“最佳合作奖”。

以上活动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展示,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适时出示相应的视频、幻灯片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3:理解,让我们共同努力

新年伊始, 我们有幸聆听了“理解教育”的倡导者, 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雄川武教授的精彩讲座和建议, 真是受益匪浅。雄川武教授从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给予了精辟的诠释, 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感悟。对于教授的讲座, 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创设丰富的理解环境方面的观点和做法。

理解教育认为, 学校的环境对个人的观念与行为有重要影响。因此, 它主张把学校营造成一个富含理解因素的场域。这对于放大理解价值是有必要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一个到处充盈着理解理念的校园, 师生每天置身其中, 那么每个人, 不管老师, 还是学生, 都一定会把理解教育的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去。

教师应当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理解环境呢?

一、主动询问学生的各种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 学校里的环境美化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有一次, 苏霍姆林斯基在巡视校园的时候, 发现一个小女孩走进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 然后就往外跑。

如果是其他的老师, 可能会大声呵斥小女孩, 但是, 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如此做。他和颜悦色地问小女孩:“孩子, 可不可以告诉我, 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先生, 我奶奶病得很重, 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真好看, 想让她高兴。可是, 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 让她亲眼看一看, 开开心。”小女孩向苏霍姆林斯基保证:“奶奶看完了, 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

听了小女孩的话,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感动。原来, 小女孩摘花是出于对奶奶的关心。于是, 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走到花房里, 苏霍姆林斯基亲自摘下两朵玫瑰花, 他慈祥地对小女孩说:“孩子,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 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不管学生做了什么, 教师都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来推测学生的思想, 一定要主动询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 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教师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成功学家、“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讲述过一个故事:卡耐基家附近有一座公园, 他经常去那散步、骑马。公园为周围人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但是, 附近的孩子们也经常到公园里去玩, 他们喜欢在公园里野炊, 这使得公园经常发生火灾。因此, 卡耐基只要看到有孩子们在野炊, 就上前劝阻。但是, 孩子们根本不听他的劝告, 火灾还是屡有发生。有一次, 卡耐基采取了恫吓的方法, 扬言要把孩子们交给警察。孩子们似乎有点害怕, 停止了玩火。但是, 好景不长, 只要没人看见, 孩子们还是会生起火来野炊。

后来, 卡耐基反省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当他再看见有孩子玩火时, 就亲切地对他们说:“孩子们, 这非常惬意, 是吗?我年幼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玩火, 现在也喜欢。但你们知道, 在公园里玩火是危险的。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的, 但是别的孩子不会像你们一样小心, 他们看见你们玩火, 也过来玩火, 回家时也不把火扑灭, 以致发生火灾, 烧毁树林。因为玩火, 我们可能没有树林, 你们也可能被拘捕入狱。我不是要剥夺你们的快乐, 我喜欢看到你们快乐。但是为了避免造成火灾, 请你们现在把火堆周围的树叶弄开一些, 离开要回家时, 用土把火盖起来。下次要取乐时, 请你们在山丘那边的海滩上生火, 好吗?那里不会有危险。”

最后, 卡耐基还不忘对孩子们说:“多谢了, 孩子们。祝你们快乐!”结果, 孩子们渐渐地不去公园玩火了。原因正是卡耐基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 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 所得的结论就不同, 身份互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的身上, 而是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你的想法。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尊重你、欣赏你、依赖你, 一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三、理解学生的心情

暑假里, 妈妈给小俐报了钢琴班。刚开始的时候, 小俐很有兴趣, 每个周末都很开心地去上课, 放学回家也会自觉地练习。可是时间一长, 她好像对钢琴失去了兴趣, 开始不认真学了, 即使已经学会的也不认真弹了。妈妈很生气, 开始责备她, 可是妈妈越责备, 她越不喜欢钢琴, 后来甚至和妈妈争吵起来。后来, 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她尝试着站在女儿的立场上为她考虑。她想, 即使一个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 也会有碰到一些让自己不耐烦和不愿意坚持下去的事情, 而他们不是都对自己宽容了吗?为什么当孩子出现不耐烦、不坚持的现象时, 我们却要这样严厉地要求孩子呢?她毕竟还是一个孩子, 她想要的只是妈妈的夸奖, 对她的宽容。想到这些, 妈妈开始尝试着宽容和鼓励小俐。一天, 她对小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辛苦, 妈妈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妈妈只是想让你明白, 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 妈妈有时候也会像你一样, 对一件事变得不耐烦, 不愿意再继续坚持, 所以现在妈妈不强迫你, 你自己来决定你还练不练琴, 不管怎样, 妈妈觉得你弹得真不错, 如果你还想练, 那就让我们一起从钢琴开始, 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其实,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学生也一样, 不愿别人越俎代庖, 抹杀自己的思想和选择。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 理解学生的变化, 尊重学生的意见, 用理解的心情去接纳他们。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三句话中:“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理解老师, 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这三句话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更有提醒教师和学生从人生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意义的理解。“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 要求教师能够从内心去理解学生,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带着这样理解的“教”才能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内心, 才能让学生喜欢, 而不是反感, 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理解老师, 勤奋进”, 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内心去理解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期待, 进而能够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在学习上高质量高层次的学。而学生的“学”正是对教师的认可与回报, 学生能在学习上“勤学奋进”则是让老师最感欣慰的事了。“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是从人生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己的重要性。理解教育认为, 理解实质人的生命意义。因此, 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正确地理解自己, 并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能定位和不断进取, 那么其自身的生命意义亦能越来越丰富多彩。反之, 不能较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师和学生, 那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丧失了生命的意义, 这样的人生也有可能会黯淡下去。理解教育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这种含有理解思想的校训, 我想这对于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理解氛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做法。在营造理解氛围的具体化操作中, 传播理解性锦言, 我认为是一种较易于实行而又有效的方法。其中有一句锦言:“为师不忘童年梦, 常与学生心比心。”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也让我感触最深。是啊, 谁不是从不谙世事的无知孩童长大成人?谁没有经历过天真烂漫的童年?作为教师,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记住这句看似简单, 其实含义深刻, 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理解性锦言。提醒自己, 时时记住自己的童年并保持尽量多的童心和童趣, 多用孩子的心态去理解学生在发展的不大成熟的心理, 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学生都是那么的聪明、可爱。那么我们也更能与学生心心相印, 与他们的相处也一定会更加的融合, 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篇4: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与未来

2015年8月23日下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会堂正式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并发表重要讲话。主题演讲开始之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提议全场起立,为被极端武装“伊斯兰国”杀害的叙利亚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肃立默哀。在风云变幻的现代世界,历史学家并没有置身世外,而是为我们守望着文明,诚如2015年1月22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新闻发布会的布告所言:History, our past and future,即: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

本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演讲主题是:自然与人类历史。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安德里亚·贾尔迪纳在“罗马世界的帝国主义、经济及生态”的主题演讲中,引用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自然史》中的话:“山是大自然自己出于牢固维系地球框架而做出的内部零件,与此同时,也使她制服了河流与大海的暴力,大自然用自己做的最坚硬的物质去遏制她最不安分的因素,而我们去开采这些大山并心血来潮地运走它们……”令人深思人类活动与自然秩序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在“寻家之旅:人与自然的生态联姻”中,借用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与妻子——著名女画家管道昇的爱情故事,“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来形容人与自然的悲欢离合。

8月24日白天,大会分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和“书写情感的历史”两个主题会议举行,我参加了后者。会议的召集人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史中心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情感史高级研究中心,看来对国内学者而言稍感陌生的情感史,在国外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捷克帕拉茨基大学Radmila ?va?í?ková Slabáková博士的“自我文献的情感与记忆:从来往信件到口述历史”提到,使人耳目一新,她以日记、信件和口述记载为研究对象,抓住其中的悲伤、痛苦等感情,揭示出记忆情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牛津大学出版社参加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文化展示长廊,其中就有2015年刚从德文被译成英文的Jan Plamper的《The History of Emotions: An Introduction》,由于与该主题会议的议题极为相关,我就购买了此书,粗翻此书的图片,有小布什流泪的照片,看来即使细微的情感变化,也进入了情感史捕捉的视野。国内学者熟知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者、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睛佳也在2015年8月23日《光明日报》第6版发表“当代史学的‘情感转折’”,介绍了情感史在西方的发展概况。后来,在会议茶憩,我又碰上Slabáková博士,我向她展示了我刚买的《The History of Emotions: An Introduction》,她说她已经看过这本书了。我问她:“情感史研究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有什么区别?”Slabáková博士说:“弗洛伊德主要研究的是梦境,对情感史研究很有帮助,但是现在情感史研究已有多种路径进行探索,不仅仅是梦境了。”我接着问:“博士,您在研究中使用了著名人士的日记,那么您会不会也使用身份较低人物的‘自我文献’?”Slabáková博士回答道:“由于著名人士的文献保存较多,所以在研究中会首先关注,但是身份较低人物的文献也会在情感史研究中运用。”

晚间会议的题目为:“价值的转变与转变的价值:口述史中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变迁”,芬兰议会图书馆议会口述史档案馆Joni Krekola的“内部代议制民主:芬兰资深议员口述史访谈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芬兰资深议员口述史访谈项目针对刚离职的议员,访谈人数众多,不仅对历史研究,而且对现实政治都有所裨益。

8月25日白天,大会依然分为两个同时举行的主题会议,分别是“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和“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我同样参加了后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Adam Kosto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数字发展:中世纪欧洲外交史料”,他在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外交史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发现了新的问题。在提问环节,我问道:“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是为了保护文献,还是为了更便利地利用文献?抑或对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能有些新的发现呢?”Kosto教授以自己熟悉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外交史为例进行了回答。罗马大学的Silvia Orlandi教授对我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回答,她说:“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兼具三个目标:即,保护文献,更方便地利用文献,以及发现新的问题。”Orlandi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古希腊与拉丁文铭文欧洲网络数据库(EAGLE):数字时代的古老铭文”。会后,我与Kosto教授聊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他向我推荐Carol Symes教授的《A Common Stage: Theater and Public Life in Medieval Arras》,说此书对public space有独到见解。在本场主题会议举行期间,总有一个高大威猛的欧洲男士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对档案的数字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可是等会议结束时,就找不见他了。

28日下午,我参加了国际历史学会直属组织之一——国际公共史学联合会的第三场会议,题目是“数字化公共史学”,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Patrick Moore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类应用软件《下个出口的历史》的多面孔:教室与社区”,介绍了将智能手机app应用于公共史学的案例。提问环节,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并提出我的疑惑:我认识一个民间收藏人士,他收集有千余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品,每次访客到他家里,总要穿上日军制服,挥舞日军武器,他们认为这就是抗日战争,可是由于收藏者是退伍军人,文化水平不高,他竟不能释读已收藏的一块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石碑,所以有些错误的知识在他们中流传。因此我问:“公共史学的领导者是历史学家、历史教师,还是收藏家?公共史学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一些关于历史的知识,还是要传播正确的知识,进而有新的发现呢?”围绕这个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想不到,一位日本学者也参加了这场会议,他就是日本东北大学的小田中直树教授,会后,他主动找到我,讨论我在会议期间的提问。小田中直树教授来自日本的仙台,于是我们就聊起曾在仙台求学的鲁迅先生,以及他的名作《藤野先生》,教授对这两人都很熟悉,侃侃而谈,让我长了不少见识。

28日晚,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已近尾声,许多国内外学者已经离会,但是以“历史和伦理”为题的晚间会议依然吸引了大批听众。会议召集人为韩国学者,主题发言人为德国学者,题目是“历史学的跨国转向——新的伦理挑战”,四位评议人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土耳其和日本,这种使多国学者参与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该议题的跨国性。会议的间歇,我偶然碰上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女士,以及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先生,便请求与他们合影留念,他们爽快地答应了。

8月29日中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闭幕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圣昆仑音乐厅举行,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张海鹏教授自豪地说,中国兑现了201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时的承诺,办好了这次大会!

篇5: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家园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大自然,我们要保护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大自然。现在我们的周围,几乎都看不到蜻蜓自由地飞翔,鱼儿在河里玩耍,青蛙在田间跳舞;听不到鸟儿动听的歌声,蟋蟀们欢悦的弹琴声。清净的河水在流淌。

这个“地球的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遭到人类强烈地破坏。巴西致力于亚马孙地区的开发,为了兴建亚马孙横断公路等数条大型干线公路。许多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附近的优良木材席卷而去,还为了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人们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为乌有。我们要保护地球妈妈的“肺”,就要多种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有很强的空气过滤能力,生活在森林地区的人,很少患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疾病。绿色植物还能吸收二氧化,硫以及放射性物质。我们应在道路两旁种些茂密的树木。

公路上,每天都看到许多车辆飞快地驶过,排放出的烟气污染了周围的空气。据说,地球的大气层已经被破坏,也许再等,地球的气流越来越热。那么一些冰山会融化,就会淹没许多地方-。到那时后悔已经晚了,因为我们的地球妈妈已经得了重病,作为地球妈妈的.儿女,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不然我们人类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如果我们真想保护大自然,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我们可能随手扔掉吃剩的饭菜,也可能随手扔掉废纸、废电池------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在这“随手”之间,宝贵的资源付之东流,污染的“种子”已埋下。现在,一些工厂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众的利益。他们排放的污水,污染了许多河流。因此许多河水就变的浑浊,变的发臭。每当看到这些,我不禁流泪,想到小的时候,我经常和爸爸在河里游泳,妈妈在河里洗衣、洗菜、淘米。有时爸爸还捉鱼呢!再看看现在,河水已经------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的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

篇6: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2)班汪子涵家长:汪军忠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如何培养孩子也就成为每一个家庭永久的话题。虽说关于培养孩子的经验方法及专家理论很多很多,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能付之操作的又何其难。所以说在边教育、边摸索的过程中,每一个家长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在这里谈谈我们是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的?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学习坏境。父母在管教孩子上要尽量保持一致的态度,在教育的方法上要取得一样的方式。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以身作则。比如,我们大人之间的矛盾尽量在孩子放学之前化解,让孩子回到家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而后放开手中的一切事务,了解孩子在学校所发生的事情,高兴的跟他一起分享并给予肯定。不开心的引导他如何对待,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接着,跟孩子一起做作业,要让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做得好的地方多鼓励表扬,做得欠缺的地方给他指出并及时改正,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时多读课外知识,学会预习、复习、检查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平时一点一滴养成的。如我们平时在家基本上不看电视、不玩电脑,先陪他做好学校的作业,而后再做家里给他布置的作业,最后帮他预习和复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陪同,并注意劳逸结合,做累了就跟他玩一会亲子游戏。另外让他学会检查自己的作业,每次检查出错误的地方都给予表扬,以让他知道检查的重要性。作业完成后,我们一定要挤出时间陪孩子多读课外书,多练习写作,并给一点时间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他的学习,如生活要有规律,家里保持整洁,这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平时做完作业让他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看好课外书放回原处,自己的玩具自己放整齐并归类,吃东西前后要洗手等……尽量让他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之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任何事物要勇于挑战,在这方面我们经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但通过这几年的摸索终于有点启发。现今的社会竞争激烈,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充满自信。就如古代魏征所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在家里我们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代名人的事迹,让他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同时教他对任何事物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我们建立与孩子的融洽关系。碰到孩子犯事,尽量不要打骂,而是找出问题的所在帮他一起改正,让他认识到

自己的错误,以免产生逆反心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约束和框架,给他一定的生活空间,尽量跟孩子多沟通,站在他的立场去想想、多理解,与之平等交谈。例如:在学习过程中,他做得好的地方我及时表扬肯定,做得不好的地方问他为什么?让他自己发现并鼓励他。对于自己出现的错误,鼓励孩子帮我指出错误并帮助改正,同时表扬他做得棒!就像读字或拼音,我总是读不准,都是他给我指出;在处理家庭事物时,让孩子一起参与,对于孩子好的建议积极采纳。平时生活中要鼓励他多接触一些新事物,让他知道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努力争取,都要勇于挑战,以调动他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孩子从小就给他制定奖罚制度,每天表现好得五角星,表现不好扣一颗,得十颗奖励一个规定价格的玩具或书籍;考试得100分和得奖则带他去吃肯德基或周末去玩,让他有一个目标而努力去争取。

最后,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使之学会感恩,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鼓励他坚持做好,就算没做好,也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下次做的更好。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关爱身边的人,肯帮助别人。例如:在外面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引导他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在家里碰到亲人的生日或节日,让他送去祝福或送一份自制的贺卡,无论是零食还是玩具,教育他与别人分享,使他懂得爱与被爱同样重要的道理。

总之,现阶段要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他以持续的发展。我愿意跟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使孩子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希望孩子在学校的精心关怀下,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使孩子能茁壮成长,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让我们共同努力周记600字

是啊,奥运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也正在走向奥运。提到奥运,有的同学也许会说:“奥运会?我们这么小,还是安心读书吧,不用关心那些大人们的事情。”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虽然是小学生,但是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

有一句对联说得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说到这里,有的同学也许又问:“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又能为奥运这样的大事做些什么呢?”的确,作为小学生,我们既不能像奥运健儿那样拼搏赛场、为国争光,又不能像工程师那样废寝忘食,设计鸟巢、水立方,更不能像工人叔叔那样挥汗如雨,建设体育场。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为奥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8:让我们共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负重”的表现

从学生学习时间看, “负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应试科目开设节次多, 非考科目开设节次少。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升学考试, 随意调整课程设置, 任意增加统考科目的节次, 减少音体美等技能科目;有些学校虽将非考科目排在课表中, 但存在教师随意挤占现象, 排进课表的技能学科名存实亡。二是应试科目练习时间长, 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短。很多学校为应试科目编印了大量的练习册, 有些家长还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 学生每天需要花很多时间做练习, 几乎没有自由支配时间。

从学生受到的影响看, “负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身体负担过重。学生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 早晨六点前起身, 晚上小学生作业要做到九点多钟, 初中生作业要做到十点多钟, 有时甚至更迟;节假日家长还安排孩子参加家教或其他技能培训班, 孩子没有充裕的时间休息, 身体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二是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由于学生练习多, 平时考试多, 再加上教师和家长都跟孩子要“名次”, , 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 以至于有些孩子经不住挫折而自残。。

“负重”的根源

1.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 国人就信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从隋朝开始便举行科举考试, 多少年来, 一代代学子为了求得功名不顾身心发展, “头悬梁, 锥刺股”。

2.社会舆论的制约。当下, , 社会依据考入高一级优质学校的人数将学校分成三六九等, 根据每次考试成绩对孩子进行“定论”———“优秀”或“不行”。如果考试成绩不好,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被打下“地狱”。

3.行政领导的干预。很多地方的政府暗地里给教育部门下达高考指标, 甚至根据达到本科分数线的人数决定校长去留, 这便促使校长成为高考的奴隶。

4.教育机制的约束。教育部门按照成绩评价学校, 各类学校又是按照成绩选拔学生。这种教育机制导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文化考试。

5.家长评价的偏颇。家长评价和选择学校的标准不是看这所学校特色发展, 而是看学校每次考取高一级优质学校的人数;不是看孩子在这所学校的发展程度, 而是看孩子最后考取什么样的学校。

6.教师素质的整体偏低。就全国整体情况来看, 作为新教师主要来源的师范毕业生, 整体素质偏低。

“减负”的策略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整治是个系统工程, 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解决的, 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家庭、学校共同努力。

“减负”需要各级政府宏观调控。

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政府招聘公务员和雇员以及事业单位选用人才时应根据岗位需要选择人才, 后勤服务人员可从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学校学生中选择, 不应什么岗位都选本科生或研究生。

二要缩小待遇差距。政府要切实调控各行各业的工资福利待遇, 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干群之间的待遇可以有一定差距, 但是差距太大便会导致无序竞争。

三要推进各类教育均衡。政府要统筹兼顾, 注重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尤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非重点高校专业技能学科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在每所学校都能学有所长。

四要客观公正评价教育。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重点学校校长要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角度进行考核, 切不可仅以高考和中考成绩衡量办学效益的高低。

五要引导优秀人才从教。政府要出台政策引导优秀高中生到师范院校就读, 引导优秀大学生从事教育工作, 引导在职教师加强专业发展。

六要严格督查办学行为。政府要加大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督查, 对执行教育方针不力的学校要追究校长责任。

“减负”需要教育行政政策引领。

一用招生政策引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将高考录取指标下达到县区, 确保县区之间没有竞争;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将中考录取指标下到校, 确保校际之间也没有竞争。二用考试方式引领。从考核学科看, 既要全面考试, 音乐、体育和美术等技能学科都要组织考试;又要突出专业学科的素质培养, 适当增加该专业学科的分值, 让学科专业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从考核方式看, 既要考每门学科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要考每门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三用评价机制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从办学目标的制定到管理措施的落实, 从教育理念的确立到教学策略的选择, 从教育质量的评估到学生发展的评价, 都应建立一整套评价办法。

“减负”需要每个家庭鼎力支持。

一应正确认识教育的意义。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只是“让人成为他自己”, 无法改变人的潜能。每个人学业有特长,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二应大力支持学校的改革。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 尊重教师的教学, 千万不应自己再给孩子任意增加作业。三应努力寻找孩子的优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应多方了解孩子发展的优势项目, 不断发现他们的潜能。四应设法发展孩子的特长。孩子的学科文化知识教育主要应由学校承担, 家长的精力应放在学校很难实施的个性培养方面, 通过个性化教育发展他们的特长, 让他们的潜能成为“可能”。

“减负”需要各个学校全力实施。

篇9:让我们共同奋进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无论您身在何处,都请您接受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岁末年初,相信无论您在哪里,在忙什么,都一定在自觉不自觉地盘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都做了些什么?也许您迈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也许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也许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也许您当了父亲或母亲……

在2004年到来的时刻,您必定又在做着这样那样的打算:您是不是即将大学毕业要找一份如意的工作?您是不是要成立自己的公司,开始自己全新的事业?您是不是要在一个花红柳绿的日子迎娶自己的新娘……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无论您在打算什么,都请您接受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难忘的一年。

此时此刻,从春到夏,全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抗非典,降伏疫魔的一幕幕、一篇篇在我们面前闪现;神舟五号上天,中国人的太空梦在这年实现,浩瀚的太空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历经17载顽强拼搏,曾经给我们太多辉煌记忆的女排姑娘再夺世界冠军;11月,湖南衡阳,为挽救人民生命财产,20位英勇献身的消防官兵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英雄群像;还是11月,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的大火,让我们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西北方……

一切的一切,我们感动又激动,自强又自豪,欢笑又流泪……亦肃然、亦揪心。

阴晴圆缺、风云变幻,从来都是国际形势的写照。伊拉克战争、朝核六方会谈、巴以局势、印巴和解、俄罗斯尤科斯事件、斯里兰卡府院之争、格鲁吉亚政局之变、防不胜防的恐怖袭击……就像一部最新演绎的好莱坞大片,除了与之前的内容略有不同,其样子于我们似乎并无多少新意。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这些语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深刻的记忆。中央新领导集体在第一个年头的表现赢得了上下一致的赞誉。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规划和工作部署,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

一年来,像之前的12年一样,作为记录者,《记者观察》和您一起度过,与您共同目睹了这一年中发生的一切。

11月,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我国2003年GDP总额将首次突破11万亿元的消息。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这样一个非典曾经肆虐的年份,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只能为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国家竖起大拇指。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底子曾经很薄的大国,能够连续十几年、二十年保持经济高速度增长,这是一个奇迹,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

过去的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报刊进行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整治,全国总共有677份报刊停办,还有相当部分实行划转、合并或管办分离。对《记者观察》来说,这样的整治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的一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记者观察》全体同仁决心上下同心,共同推动《记者观察》事业的大发展。为此,我们将陆续推出一批新栏目,并从设计形式上做大幅度的改变。这一切,都是为了回报我们最亲爱的读者。

如果说《记者观察》是我们编辑部共同的孩子,每一本《记者观察》就是这个孩子走过的一步。当本期《记者观察》付梓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看到您捧读她的情形,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怦怦地跳得厉害,请相信我们对您的期望与期待。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都希望您能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

篇10:六月让我们共同走进安全月

刚刚送走激情、温馨的五月,六月的祝福已亭亭玉立在我们面前。13亿双期盼的眼光一起向“安全月”汇聚,在这个阳光铺满的季节里,铿锵走来了“安全月”的脚步。

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生命!当你拥有它时,好像不觉得它有什么了不起;当你失去它时,才会真正觉得拥有它是多么地幸福。安全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生命已足以使之永恒。我们不能因为产量而轻视安全,不能因为效益而忽视安全,更不能因为工作面、工作条件稍好一些就藐视安全。安全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人,安全意味着健康;对于一个家庭,安全意味着和睦;对于一个企业,安全意味着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安全意味着强大。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责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谁都希望健康长寿,谁都希望生活幸福,如果没有安全作为保障,这一切都会化为泡影。忽视安全,你对不起家人,更对不起自己,因此必须牢牢记住,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岗前培训、安全教育、技能竞赛、实际演练、岗位比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安全的赞歌谱写的乐章!

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一首歌,需要我们天天来弹唱;安全就是一首诗,需要我们日日来吟诵;安全就是一盘棋,需要我们走一步看两步;安全就是标准化,要求建设者严格规范的操作;安全就是有序的节奏,推进科学化管理上水平;安全就是沸腾的生活,预示我们生机勃勃的明天;安全就是一根七彩的丝带,连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愿望。

安全第一,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而是维系我们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保护伞。安全维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与健康,维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最美好的祝愿是平安,最真诚的期盼是安全。安全是一把伞,我们幸福生活的保护伞,不管阴晴圆缺,时刻带上这把伞,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篇11:研修感悟一研修让我们共同成长

从最初的动员大会,到明确分工分派指导组再到积极参与研修,一个周来,我和我指导的教研组每天在研修平台上相互学习,交流碰撞,大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我感动。一个个精彩的问答,一份份真诚的作业,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研修感悟,无不时时刻刻在鞭策我激励我,我努力践行着一个指导老师的职责,认真查阅每一位老师的作业,我知道,那都是老师们多年来课堂实践中真正凝结出的精华,在学习园地的讨论区里,涌现出了一批让人感动和深思的精华帖子,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如何应对一年级学习注意力的转移?

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儿童,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是他们主要的身心特点,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上课纪律不是很好,持久性不强,注意力容易转移,请大家针对此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处理此问题的?

曲海村:我最喜欢去一年级上课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像一张白纸,你让他们干嘛就干嘛。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很多事情很懵懂,他们喜欢教态生动,语言亲切的老师。我的办法就是:多用孩子的语言。比如我会说:我要抓小猴子了哦!小朋友就知道,不可以乱动。我说:谁变成老爷爷老奶奶啦?他们就知道,要坐直坐端正。小朋友们给予上台表演者掌声,我问表演的小朋友:那你应该怎么做呀?可爱的小家伙做了个扯裙子的动作说:谢谢大家~虽然她那天根本没穿裙子。只要我们贴近孩子,始终面带笑容,那么就可以做到让孩子的小眼睛始终不离开你。

郭靖:

一、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爱动、天真活泼,对音乐有很强烈的渴望,他们爱上音乐课,就像爱玩游戏一样,对此,我跟孩子们约定,我们的音乐课就是一节音乐游戏课,但我要他们按照“游戏规则”来“玩游戏”,因为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利用“游戏规则”来约束他们,自然会比普通的“坐好”效果要显著,尤其是在学习心理上,孩子们更愿意去听老师的讲话。

二、在课中,难免有些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这时我会提醒一下,我们的“游戏规则”。课标中要求一年级学生要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的变化,对此,我让学生跟我一起玩声音的强弱,看老师的手势来读节奏或歌词,他们每次都玩的很开心,对注意力不持久的学生,也就很快的拉回到课堂中来了。

三、音乐课标中第二大领域——表现中,在演唱中有一点要求是能够对指挥东多做出反应。我在开学第一节课中会把指挥中表现强、弱、结束,这三个手势以玩游戏的方式教给学生,每次使用这三种手势,学生们要按照游戏规则来做,当孩子们在音乐课中有些兴奋过头的时候,我会采用结束的手势,自然的,他们便安静下来,虽然有时候个别学生没有注意,但随着全班学生的安静,他自然会安静下来。

王秀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和稳定性都是非常短暂的,要想在40分钟内都绕有兴趣、兴致勃勃很难。我认为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首要途径。给一年级上课,我觉得老师应该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高度,形象的语言、夸张的表情与动作都能引起孩子的高度关注。如,在学习《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模仿了小青蛙的蹦跳和叫声,并一起做了“找家”的游戏(强调必须按歌曲的节奏来蹦跳,否则课堂将会因为无节奏的跳而乱做一团),老师的投入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表现欲望就更强了,不守纪律的现象也就不见了。

另外,我觉得,课堂中,每个环节的设定都要有具体要求,让学生始终跟着老师的“节奏”走,通过歌唱、演奏、表演等形式”动”起来,让他们每时每刻都有事情做,而不是闲得无聊而乱动。其实,一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单纯而可爱的,只要抓住了兴趣,就抓住了课堂纪律。

刘光普:一年级的音乐课,一定不能让孩儿们“闲着”,一节课中要让他们们一直有事可干,且是他们感兴趣的,譬如,一首歌的学习中,不断更换不同的方式:聆听(带问题:你喜欢这首歌的哪些地方?这首歌共有几句?这首歌是欢快的还是优美的?这首歌是什么速度的?......)、节奏(用不同方式为歌曲打拍子)、假唱(跟音乐对口型,超级模仿)、轻声唱、不同速度唱、不同力度唱、打拍子唱、表演唱,等等等等,总之,一首小歌要把它变得五彩斑斓,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变化,也不离我们的音乐要素,如此,一节课丰富多彩,孩子们得到了不同方位的训练,我们也不必为孩子们的课堂而伤脑筋。

刘海霞:每年开学伊始,我都会遇到一年级的小同学上课过程中腻腻的问我,什么时间可以吃饭。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孩子也要有一个适应期,每当在我的音乐课上遇到类似的问题。我都遵循一点,爱他们,琢磨他们的内心,试着钻进他们的世界去解决问题,不要硬碰硬的去打压他们。其实音乐课还是他们比较喜欢的课程,就因为他们喜欢,所以就更加得意忘形,整顿纪律成为课堂的常态,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如果直接说某某同学,不要说话。效果并不好顶多坚持几分钟,而且只是单个同学,别的说话的声音还会继续。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音乐的方式告诉他们要安静。用几个音符编个小乐句,每当纪律不好时就弹奏这个,效果很好,而且他们乐于接受。

王海林:今年我也上一年级的音乐课,对此深有同感。确实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适应小学的学习习惯,还一直带着在幼儿园的习气。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课堂上利用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我设计了在教学中穿插小游戏、小律动、猜猜看等形式,同时我也不时地改变说话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以引起他们的注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通过两节课的实践,我发现确实有些效果。

上一篇:《期末金卷》答案范文下一篇:庄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