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

2024-05-08

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精选7篇)

篇1: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

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马列文论中艺术典型论特征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艺术典型论,把真实性的问题与典型性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文艺作品不但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和更高的思想认识价值。本文就通过对《潘先生在难中》这一20世纪初中的典型人人物潘先生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思想理论。

【关键词】 艺术典型论

典型环境

潘先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意识、个性特点重视要受着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3页)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在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典型中总是精心地描写典型环境,以作为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最基本的艺术要素。

叶圣陶先生这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20世纪时他见祖国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变得满目疮痍,便着手写了这部优秀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小说通过一个小学校长 潘 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 潘 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对于潘先生这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叶圣陶先生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与提炼的,这一典型形象的筛选具有深刻含义,正如列宁所说:“在社会现方面面,没有比胡乱抽取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站不住脚的方法了。”这部小说写的是教育问题和小知识分子的问题,是他所熟悉的学校生活的具体描写,也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最终构造出潘先生这一典型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这也便是艺术典型论中所说的,作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不是随意拣取一些生活现象就可以用来铺成作品的,而需要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从中加以选择提炼,这是一个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过程。

典型的塑造是一种个性的表现,但个性的描摹归根结底是要反映一种共性的东西,反映一种普遍的现象,折射一种深层的社会问题。作品中的潘先生是单独的个别的,但他同时又是那一类人、一群人的缩影,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而潘先生作为小镇上的一个教员,在战争来临之际,举家逃难至上海。我们能从他一人身上看出在二十世纪初战争爆发时期那些灰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形象。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艺术思想时也曾说:“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所拣回来的现实。”显然这个现实已不是那个直接个别的客观存在了,它实现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的和谐统一。

从典型性中折射出真实性的问题,这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解释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叶圣陶正是立足于这一点将当时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伤害暴露无遗。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作品第二部分,写潘先生冒着风险回到小镇后,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同时还得知局长要裁员时,作品这样写人物的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这段描写,先写出了人物听到局长要裁人的惊异,继而又写出了人物为自己冒险回乡,选择对了投机机会而产生的庆幸和沾沾自喜。这些心理描写,把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是在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他“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接着,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又向办事处的职员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这一切讨到后,人们发现“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多讨的红十字徽章,一个是为妻子的,另外两个是为儿子的。这些描写将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

为了更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作者还非常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一些神态来进行描写。如写潘先生两次喊黄包车的情形,就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第一次喊黄包车,是潘先生一家人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而且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他“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这神态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在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这前后两次同是叫车,但显然,前者踞傲、做作,后者惊恐、失态。作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艺术整体,作家、艺术家通过这一整体去把握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获得高度的审美效果。通过阅读潘先生和局长,保姆等人的对话以及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可以看出这便是当时黑暗社会伤害下的产物。通过人物关系写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并使之相互融合,这也正是人物与环境典型化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以艺术典型论解读下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在在潜移默化中品味艺术典型塑造的深层含义及作家的一番苦心。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马克思恩格斯文学与艺术》

[3]《歌德谈话录》

[4]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5]《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104110201

郑绪洁

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马列文

论中艺术典型论特征

104110201

郑绪洁

篇2: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本文处于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所选课文,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文所写人物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并不陌生,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概述文章内容,也能基本把握文章中人物特点及写作手法。同时,这一学段的孩子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阅读,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3.补充助学材料《怀念圣陶先生》(吕淑汀),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2.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五、教学难点:

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在之前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写批注。

2.准备《怀念圣陶先生》的学习资料。

3.收集并分析学生批注,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

自读课文,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教学时数: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本名绍钧,却多次改名。他12岁入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绍钧又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 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绍钧满意而去。196月10日,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于世的笔名。几次改名,先生之为人可见一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出示任务】

学生默读文章,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段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文章思路。

(四)重组文本,体会情感(三)交流批注,深入探究

【出示任务】

学生交流课前所写批注,教师给以整合点拨。

【反馈指导】

批注类别可能会有感想式、质疑式、评价式、鉴赏式、补充式,批注内容可能指向人物形象、语言、情感、写法等方面。

【示例】

1.有关人物:

先生为吕淑湘描标点、与“我”商议修润文字两件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教人不由生出敬重的感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先生执意要送客人到门外,“我”拜访先生不遇,先生就深表悔恨,又从地址推测“我”境遇窘困而感到悲伤难过,如此重情重意,使人感念至深。

先生在写作方面追求写文明白如话、力求简洁,写作方方面面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细微小事表现出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风范,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学习。

2.有关语句含义

第1段“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是指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本已是哀事,再加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出示任务】

删除文中作者评论性的句笔和引用的名人名言,将文本进行重组,阅读之后与原文对照,说说你更喜欢哪个文本及喜欢的理由。

【反馈指导】

【示例】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的是叶圣陶一定要送客人到门外的生活小事,表现先生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引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出自《论语》的经典名句,更能表现先生严于律己的风范。这些评论性的句子更能彰显先生品格,更能表现作者对先生的景仰追思之情,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五)阅读助学材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训

【出示任务】

自读吕淑湘的《怀念圣陶先生》,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并与本文进行对照阅读,以短文的形式写出自己从两篇文章中获得的对叶圣陶的认识或评价。

交流。

【反馈指导】

【示例】

《怀念圣陶先生》一文写了叶圣陶先生人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为普通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文 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和吕叔湘先生一起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本文所叙及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

【出示任务】

结合两篇文章阅读所得,为叶圣陶先生写一段追思语,150字左右。然后仔细阅读文中章第6、7两段,看看自己的文字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六)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阅读《几件小事——记父亲叶圣陶》,丰富对叶圣陶的认识。

2.反复阅读文章第6、7段,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拿出自己最近写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篇3: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

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

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得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说到教学的终极目的时,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他们说的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为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或只是“留声机”。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书写的能力。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以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鳞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在河北省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随处可见。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等;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体自立而不是否定主体作用”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具体说来,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题,不能发现就谈不上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曾经认为,问题只有老师才能发现,学生顶多能够找出哪个字不会读,哪个词不会讲,至于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问题,他们是不能发现的。因此,在课堂上,只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答不上来老师自己答。实质上,这是“注入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而且是交际的需要。

2.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学生才能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书读万遍,其义难见。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人说,21世纪所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造性人才。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比如设问,蚂蚁爬墙,爬了一段路程掉了下来,接着再爬,多次反复,仍爬墙不辍,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吗?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其中有对社会的思索,有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优美典范之作。如《长江三峡》、《绿》等文章,呈现出大自然的奇境,其钟灵神秀,可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从而投身于保护大自然。《人民的勤务员》、《火刑》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美必将会战胜丑。教材里有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挖掘,善于分析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去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式”的变种,要改革教学方法,先要改革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到底能否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实践给了我们答案。

例如,在教《天山景物记》一课时,学生不但提出了一些难懂的词语,而且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第一,课文预习提示中谈到文章是以空间位置的顺序来组织材料,那么,第三节写到的野马、蘑菇圈等都是牧场上的景物,为什么不放在“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节写?第二,第一节写了雪峰、溪流,而第四节写到的果子沟就是位于溪流边的,为什么不在第一节与溪流同时写出,却要与天然湖合在一起,写在文章的末尾?第一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这两个问题学生不提出来,教师也应提出来,而由学生提出来比由教师提出来好。他们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是有了探求问题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对于第一个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课文第三节主要写什么,学生回答:“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学生找出是景物描写并不难,这是从景物的类别上去分析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找到了便解决了一大半问题。第二个重点问题,我们提示学生:文章的材料和文章的主题是统一的,材料的组织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材料为主题服务,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是天山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光辉前景。这样,把果子沟写在最末尾也就容易理解和明白了。

二、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结合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能力,是使学生对语文感到寡然无味的原因之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即使学生一时做不到,也绝不能动摇这一原则。事实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难提高。

我对所教的班级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有些问题不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研究,等学生得出答案以后,而且我普遍浏览一遍以后,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订正和评讲,事实证明,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后面有思考题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奋勇而前行。”回答这类问题,没有一字一句照搬不误的标准答案,但要将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我让学生自学并参考预习提示笔答,不但基础好的学生能答上来,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答得较令人满意。我把好的作业推荐给全班,有问题的作业,找出带有共性的,如思想表述不全面或语言表述不准确之类的问题在全班评讲。这也是讲,但这是针对性很强的讲,这种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学生从老师的讲评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下次更好地独立完成作业,因而这种讲实际是为了不需要讲。

三、活用知识,让学生善于运用知识规律

所谓活,是就师生两方面说的,教师要把知识讲活,学生要把知识学活。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关系到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这是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題。

要使学生把知识学活,首先必须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实质是把握教材的特点,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地遵循一定的逻辑线索进行思维,掌握文章的思路,一步步触及问题的核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关键在于激起学生的“愤悱”之情,要使他们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并且懂得遵循怎样的路径去探索。

其次,必须注意帮助学生总结和运用知识规律。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如果只是一些零散错杂的东西,就不能归纳岀共同的规律,或者只知道一个笼统的概念而不懂得具体运用,都是不能培养其语文能力的。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比较分析和整理概括。如《天山景物记》和《故乡的榕树》二篇,或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赞颂祖国美丽富饶的大自然,或是对故乡和往事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由景所生,景为情所注,一切景物都是通过作者的感受再现于作品,它们所描绘的自然美饱含着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美。从表现方法看,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面,它们是有共同特点的,但是在具体运用上,又各不相同。《天山景物记》从景物描绘中随时展示作者心灵的感受。而《故乡的榕树》一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通过对榕树的回忆来体现的。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注意新课与旧课的联系,归纳出基础知识方面的共同规律,通晓变通的方法,就会掌握系统的知识,运用起来也会灵活。这些教同样也是为了“不需要教”。

四、学生不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

如果学生什么问题都能自己发现和解决,那就用不着老师了。学生之所以需要老师,正是因为他们在新知识面前有些问题不能发现和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然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仅仅是为了学生日后能自行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必须严格守住这个界限,越过这个界限,就会压抑或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此乃教育之大忌。

篇4:向叶圣陶先生学教作文

关键词 叶圣陶 作文教学 衔接 日记 自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113-02

叶圣陶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的这些作文教学思想成了我有效开展作文教学重要的理论依据,不断学习、实践,简单又扎实,学生获益匪浅。

一、衔接——上好阅读课

“作文教学应当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既道出了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联系,更道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些什么才能更好地与作文教学相衔接。因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之外,更要重视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怎么写的”大致包括词语、句式、标点和写法。

1.词语: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看似平淡却意蕴深刻的词语。

2.句式:文本中出现的具有仿写、迁移价值或一些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3.标点:准确使用的标点,特殊使用的标点,耐人寻味的标点。

4.写法:文本的结构,构段方式,过渡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句式、标点和写法在准确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逐步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最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二、日记——练好基本功

“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或笔记)的习惯。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要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

孩子们怕写作文,这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丰富,没有多少作文基础,总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而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就能弥补这些不足。

1.日记激发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名两名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写日记几乎没有要求,这使得学生没有压力,无拘无束,就没有把写日记看成是一件很烦恼、很痛苦的事。再加上老师点评时,经常把学生日记中出现的可圈可点的地方展示出来,那学生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每天坚持写日记,用一篇篇包含真实生活、学习和所见所闻的事情用文章的形式不知不觉中写了出来。作文不就是写文章吗?这时学生会发现原来作文并不难写啊。

2.日记建立起素材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在作文课上抓耳挠腮,常常感叹没什么可写的,没什么好写的。而日记则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耳闻目睹的或亲身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些事情中有很多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学生见闻的范围很广,可以让他们把视角放开,不拘泥于身边的琐事,小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大到新闻时事、国家大事;也可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又可写读书笔记或摘抄名作。坚持写日记,天长日久,学生的素材多了,源头活水滚滚而来,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3.日记积累语言促表达。表达能力靠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而日记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在日记中总会看到学生灵犀一现的优美语句,平常的事却能表达得很准确。长期地记录身边的小事,准确地记录小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而且有些学生会自觉地将看到过的好句子、好段落引用进来,自觉地提高自己日记的水平。久了,积累的好词好句多了,习作能力也就上去了。

三、自改——成就好作文

“务令学生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此习惯必须养成,因为将来应用之际,总得自己检查,自己修改。检查者何?检查思考是否准确得当。验之于语言是否准确得当。修改者何?将思考之未尽善处改好,亦即将语言之未尽善处改好。”

“自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指导着我如何带领学生自改作文。

1.对照习作要求修改。现教材的习作安排上都清楚地写着习作的具体要求。如苏教版现行六年级上册教材的习作5的要求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写的时候,可以先介绍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让别人读了你的习作,能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修改时就要看是否介绍了外部特征,及价值或用途。如若只介绍了产品特征、价值或用途;或详细介绍了外部特征,过于简略地介绍价值或用途、过于简略地介绍了外部特征,详细介始了价值或用途。那就是偏题了,要补全相关内容。

2.针对内容进行修改。审题正确了,结构合理了,主要看叙述的顺序是否恰当,前后是否连贯,事情交代是否完整。如写“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的第一部分介绍外部特征,就要看是否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如写苏教版现行六年级下册教材的习作4《记一次实验》,自改时就要针对实验演示的过程,这一顺序有重点地进行叙述。同时也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实验人、围观者等人的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

3.词、句、标点进行修改。前文提到为做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衔接工作,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句式、标点和写法在准确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自改时同样围绕词、句、标点进行。

(1)用词要恰当、准确,把错别字或使用不恰当的词语改正过来。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改正用错的标点符号。

(3)句子要通顺,不写病句,改正不合理修辞、句与句之间不协调关系等。

通过认真细致的逐句修改,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通篇上口,保证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准确,明白。”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3·谈作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记载的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老具有怎样的德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繁碎:fán suì,繁杂琐碎。

悲哀(bēi āi):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 míng è yà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zhān gài):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gāo wén diǎn cè):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 hé):搀杂混合。

躬行(gōng xí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shī biǎo):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②谓作表率。

篇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一、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张中行(1909―),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生疏()商酌()恳切()

()pì如朦胧()累zhuì()拖tà()

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

jūgōngjìncuì()diānpèiliúlí()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预习检测

草率(shuài)生疏(shū)商酌(zhuó)恳切(kěn)

譬如(pìrú)朦胧(lóng)累赘(zhuì)拖沓(tà)

妥帖(tuǒtiē)诲人不倦(huìjuàn)不耻下问(chǐ)

鞠躬尽瘁(jūgōngjìncuì)颠沛流离(diānpèiliúlí)

小结: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词语:譬如、朦胧、累赘、拖沓、颠沛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严以律己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导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一、为人:

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DD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足见其律己严和待人宽的德行。

二、为文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本文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请举例说说。

点拨: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

例如:

1、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五、学以致用,获得启发

篇7: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

1.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2. 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 3. 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4. 感知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陶冶性情,涵养美德。 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人优秀品质。 二、教学难点: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略细结合,朗读感悟;圈点批注;启发点拨;小组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课前布置: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标记段落,利用生词造句。

2.利用平板电脑查阅有关作者张中行的资料,重点查找除课文以外的能够表现叶圣陶先生优秀品质的名演或轶事。

(二) 激趣导入——不朽君子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今天就让我们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立德立言,宽厚待人的现代君子——叶圣陶先生。 (三) 梳理字词——识字释意

1. 小组抢答:读准字音,并向大家介绍识记易错字的注意事项。(如:颠沛流离的“沛”、妥帖的“帖”)

2. 小组抢答:解释字义,并且利用新学生词造句,其他同学根据对词义的理解,判断并指

正。(如:颠沛流离、拖沓、修润) (四) 整体感知——先生之事 1. 略读课文(5分钟左右),找出文中所记叙的有关叶先生的事情,并将其以“待人”与“待

己”进行分类。 明确:分类示例

待人之厚:

(1)不耻下问,求我修改 (2)送客真诚,鞠躬言谢 (3)悔恨看花,劳我住店 (4)商讨标准,监督执行。

待己之严:

(1)严校标点,坚决用普通话 (2)成稿必读,“成话”乃止 (3)文风简洁,重语更重精神 (4)以身作则,抄稿认真。

2.教师小结——启发过渡: (1)这些事都什么样的事?

(2)这些事情都是作者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遴选而来的一些细碎而平凡的小事,可是叶先生一生跌宕起伏,作者为什么不选取那些有曲折和分量的大事来写呢?

(五)合作探究——先生之德

1.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概括其中蕴藏的先生的优秀品质。

明确:示例1:治学严谨:从他描一篇文章的标点,体现他做事细致认真,可见他治学严谨。 示例2: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谦虚诚恳:从他反复向我求证使用普通话写文章的正误,能够不耻下问,体现他的谦虚和治学严谨,并且尊重我的意见,体现他对人的尊重,而且没有架子体现他平易近人。

示例3: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谢谢,可见他和蔼可亲,而且待人真诚。

2. 教师小结——归纳写法(人物品质:见板书)

(1)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越是平凡,就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2)这对我们的写作又有什么启发呢?

明确:注意观察写作对象,观察要细致而精确;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六)圈点批注——美文共赏

1. 细读文本:文章的语言虽然平淡质朴,但却不乏一些值得我们品味鉴赏的好词和佳句,

或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技法。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利用圈点批注法进行赏析。 2. 小组展示:圈点批注后先进行小组内部交流,丰富完善批注内容,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明确:

好词佳句示例1:“外面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琐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参考批注:这里是一处环境描写,鞭炮的响亮带来除夕之夜的喜悦之情,但是全民联欢的喜庆日子却是先生辞世的日子,这种喜庆更是反衬出我内心中的悲哀之情,让这种悲哀显得研发沉重和悲凉。

好词佳句示例2“可是他还是照样来商量”中的“还是照样”写出叶圣陶先生依然对我尊重客气,依然严谨对待学问,依然谦虚,不耻下问,一个“还是”让一个谦虚和蔼又严于律己的老人跃然纸上。

好词佳句示例3 “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一个“不断地”就写出虽然叶先生是学界巨擘,但是对待每一个登门造访的客人都是礼数详备,一次次向人表示感谢,可见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每一个人,待人是如此的真诚。

写作技法示例1: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参考批注:这里既是引用也是对比(反衬),引用孔子的话来衬托叶先生知行合一和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同是也以孔子求而不得的遗憾与叶先生“偏偏做到了”形成委婉的对比,体现叶先生对做人和治学的高标追求和不朽业绩。

写法技法示例2: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年”

上一篇:读《红岩》红色小说读后感600字下一篇:新城办中心学校2018--2019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