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童话集

2024-04-09

叶圣陶童话集(共11篇)

篇1:叶圣陶童话集

叶圣陶童话

叶圣陶童话到现在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在课文中也时常看到它的身影.

叶圣陶童话《快乐的人》

世界上有快乐的人吗?谁是最快乐的人?

世界上有快乐的人的,他就是最快乐的人。现在告诉你们他的故事。

他很奇怪,讲出来或者不能使你们相信,但是他确实这样奇怪。他周身包围着一层极薄的幕,这是天生的,没有谁给他围上,他自己也不曾围上。这层幕很不容易说明白。假若说象玻璃,透明得跟没有东西一样倒是象了,但是这层幕没有玻璃那么厚。假若说象蛋壳,把他裹得严严的倒是象了,但是蛋壳并不透明。总之,这层幕轻到没有重量,薄到没有质地,密到没有空隙,明到没有障蔽。他被这么一件东西包围着,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被这么一件东西包围着。

他在这层幕里过他的生活,觉得事事快乐,时时快乐。他隔着这层幕看环绕他的一切,又觉得处处快乐,样样快乐。

有一天,他坐在家里,忽然来了两个客人。这两个客人原来是两个骗子。他们打算弄些钱去喝酒取乐,就扮做募捐的样子,一直跑到他家里。因为他们知道,他自身围着一层幕,看不出他们的破绽。

两个客人开口向他募捐。他们的声音十分慈善,他们的话语十分恳切。他们说:受到旱灾的同胞饿得只剩薄皮包着骨头;受到水灾的同胞全身黄肿,到处都渗出水来;受到兵灾的同胞提着快要折断的手臂在哀哭;抱着快要死去的孩子在狂叫。他们说救济苦难的同胞是大家应当做的事,所以愿意尽一点微力,出来到处捐募。

他听了两个客人的话,心里十分感动:受灾的同胞这样悲惨,这样痛苦,他觉得可怜,两位客人这样热心做人,他又很敬佩。他从口袋里取出一大块黄金交到客人的手里。两个客人诚恳地道了谢,就告别了。出了大门,两个人互相看看,脸上现出狡狯的笑容,一同去喝酒取乐了。

他捐了一大块黄金,觉得非常快乐,他闭着眼睛想:“这两位客人拿了我的黄金,飞一般地跑到受灾的同胞那边,把黄金分给他们。饿瘦了的立刻有得吃了,个个变得丰满而强健;浸肿了的立刻得到医治,个个变得活泼而精壮;快要折断的手臂接上了:快要死去的孩子救活了。这多么快活!”他又想:“我能得到这样的快活,都靠这两位客人。我会遇到这样好的客人,又多么快活!”他快活极了,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只是笑。

他的妻子在里屋,知道他又给骗子骗去了一大块黄金。她一直不满意他这样做,很想阻止他,但是看着他堆满了笑意的脸,不知为什么又没有勇气直说了,只在心里实在气不过的时候,冷讽热嘲地说他几句。他听妻子的话全然辨不出真味,因为他周身围着一层幕。

一大块的黄金无缘无故到了骗子的手里,他的妻子的心里该有多么难过。她想这一回一定要重重实实地骂他一顿,教训他以后不要再上骗子的当。她满脸怒容,从里屋赶出来。但是一看见他堆满笑意的脸,她的怒气就发不出来了,骂他的话也在喉咙口梗住了。她只得脸上露出冷笑,用奚落的口气说:“你做得天大的善事,人家一开口,大块的黄金就从口袋里摸出来。你真是世间唯一的好人!这样好事,以后尽可以多做些!做得越多,就见得你这个人越好!”

他看着妻子的笑脸,这么美丽,这么真诚,已经快乐得没法说了;又听她的话语这么恳切,这么富有同情,更快乐得如醉如痴,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嘴笑得合不拢来,肥胖的脸上都起了皱纹;一连串笑声象是老鹤夜鸣。他好容易忍住了笑,说道:“我遇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尤其是你,好到使我想不出适当的话来称赞,更觉得含有深浓无比的快活。我当然依你的话,以后要尽量多做好事。”他说着,带了几块更大的金子,向外面走去。

前面是一片田野,矮敦敦绿油油的,尽栽些桑树。他远远望去,看见有好些人在桑林中行动。原来这时候正是初夏天气,蚕快要做茧了,急等着桑叶吃。养蚕的人昼夜不停地采了桑叶去喂蚕。桑林不是那些人自己的,他们得给桑林的主人付了钱,才能动手采。他们又没有钱,只好把破棉衣当了,把缺了腿的桌子凳子卖了,凑成一笔钱来付给桑林的主人。所以每一片桑叶都染着钱的臭气。这种臭气弥漫在田野间,淹没了花的香气,泥上的甘芳。养蚕的人好几夜没有睡了,疲倦的脸上泛着灰色,眼睛网满了红丝。他们几乎要病倒了,还勉强支撑着,两手不停地摘采,不敢懈怠。这样昏倦的人在桑林中行动,减损了阳光的明亮,草树的葱绿。

他走近桑林,一点也觉察不到采桑的人的闲倦,也嗅不出遍布在桑林里的钱的臭气,因为他周身围着一层幕,虽然这幕是透明无质的。他只觉得满心的快乐。他想:“这景象多么悦目,多么叫人心醉呵!那些人真幸福!采桑喂蚕,正是太古时候的淳朴的生活。他们就过着这种淳朴的生活呢。”他一边想,一边停了脚步,看他们把一条一条的桑枝剪下来,盛满一筐,又换过一个空筐子。不可遏止的诗情象泉水一般涌出来了,他的诗道:

满野的绿云,满野的绿云,人在绿云中行。

采了绿云喂蚕儿。喂蚕儿,蚕儿吐丝鲜又新。

篇2:叶圣陶童话集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创作的童话故事为人们所熟知。

叶圣陶童话篇一

一粒种子

世界上有一粒种子,象核桃那样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凡是看见它的人,没一个不喜欢它。听说,要是把它种在土里,就能够钻出碧玉一般的芽来。开的花呢,当然更美丽,不论是玫瑰花,牡丹花,菊花,都比不上它。并且有浓厚的香气,不论是芝兰,桂花,玉簪,都比不上它。可是从来没人种过它,自然也就没人见过它的美丽的花,闻过它的花的香气。

国王听说有这样一粒种子,欢喜得只是笑。白花花的胡子,密得象树林,盖住他的嘴,现在树林里露出一个洞──因为嘴笑得合不上了。他说:“我的园里,什么花都有了。北方冰雪底下开的小白花,我派专使去移了来。南方热带,象盘子那样大的莲花也有人送来进贡。但是,这些都是世界上平常的花,我弄得到,人家也能弄得到,那又有什么希奇?现在好了,有这样一粒种子,只有一粒。等它钻出芽来,开出花来,世界上就没有第二棵。这才显得我最尊贵,最有权力。哈!哈!哈

……”

国王就叫人把这粒种子取来,种在一个白玉盆里。土是御花园里的,筛了又筛,总怕它还不够细。浇的水是用金缸盛着的,滤了又滤,总怕它还不够干净。每天早晨,国王亲自把这个盆从暖房里搬出来,摆在殿前的台阶上,晚上还是亲自搬回去。天气一冷,暖房里还要生上火炉,热烘烘的。

国王睡里梦里,也想看盆里钻出碧玉一般的芽来,醒着的时候更不必说了,老坐在盆旁边等着。但是哪里有碧玉一般的芽呢?只有一个白玉的盆,盛着灰黑的泥。

时间象逃跑一般过去,转眼就是两年。春天,草发芽的时候,国王在盆旁边祝福说:“草都发芽了,你也跟着来吧:”秋天,许多种子发茅的时候,国王又在盆旁边祝福说:“第二批芽又出来了,你该跟着来了!”但是一点儿效果也没有。于是国王生气了,他说:“这是死的种子,又臭又难看,我要它干么!”他就把种子从泥里挖出来,还是从前的样子,象核桃那样大,皮绿油油的。他越看越生气,就使劲往池子里一扔。

种子从国王的池里,跟着流水,流到乡间的小河里。渔夫在河里打鱼,一扯网,把种子捞上来。他觉得这是个希奇的种子,就高声叫卖。

富翁听见了,欢喜得直笑,眼睛眯到了一块儿,胖胖的脸活象个打足了气的皮球。他说:“我的屋里,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了。鸡子那么大的金刚钻,核桃那么大的珍珠,都出大价钱弄到手。可是,这又算什么呢!有的不只我一个人,并且,张口金银珠宝,闭口金银珠宝,真有点儿俗气。现在呢,有这么一粒种子──只有一粒!这要开出花来,不但可以显出我高雅,并且可以把世界上的富翁都盖过去。哈!哈!哈!……”

富翁就到渔夫那里把种子买来,种在一个白金缸里。他特意雇了四个有名的花匠,专门经管这一粒种子。这四个花匠是由三百多人里用考试的办法选出来的。考试的题目特别难,一切种植名花的秘诀,都问到了,他们都答得头头是道。考取以后,给他们很高的工钱,另外还有安家费,为的是让他们能安心工作。这四个人确是尽心尽力,轮班在白金缸旁边看着,一分一秒也不断人。他们把本领都用出来,用上好的土,上好的肥料,按时候浇水,按时候晒,总之,凡是他们能做的他们都做了。

富翁想:“这么样看护这粒种子,发芽开花一定加倍快。到开花的时候,我就大请客。那些跟我差不多的富翁都请到,让他们看看我这天地间没第二份的美丽的奇花,让他们佩服我最阔气,最优越。”他这么想,越想越着急,过一会儿就到白金缸旁边看看。但是哪里有碧玉一般的芽呢?只有一个白金的盆,盛着灰黑的泥。

篇3:叶圣陶童话集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 他的童话集《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他的另一部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大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故事, 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此外, 在后来的《四三集》中还收有《鸟语兽言》、《火车头的经历》等篇。叶圣陶的童话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 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 影响了几代人。叶圣陶先生将他的教育思想应用在他的童话故事中, 这些童话故事不仅能给儿童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而且能提高儿童的判断认知能力, 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儿童教育思想——以《稻草人》为例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 也是叶圣陶毕生奉行的教育原则。叶老曾说过“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 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叶圣陶“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先必须学会生存之法、处世之道, 只有学会了生存和处世才能谈发展。教育应该设计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每一份子, 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稻草人》中有贫困的妇女, 生病的孩子, 因还丈夫赌债而负债累累的村妇, 濒临死亡的小鱼…作者对几幅人间惨景的描绘, 展现了一个凄凉的现实世界, 对稻草人形象的刻画, 则曲折的透露了作者悲哀的心灵世界。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 让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救世, 但是“稻草人”是作者真实得写照, 他看到害虫吞食稻叶, 心如刀割, 但是它只是一个稻草人, 它只能用扇子摇得很厉害, 却引不起别人的注意。稻草人是一个急公好义、正视现实的童话形象。稻草人的痛苦与愁闷, 正是作者融化在这一童话形象中的“成人的悲哀”。

曾几何时, 有学者认为《稻草人》的气氛太低沉, 担心这篇童话中的“成人的悲哀”和惨切的呼号会破坏儿童的天真和烂漫, 会使儿童和平纯洁的心灵留下痛苦和憎恶的阴影。但是对于儿童而言, 即使他们不在童话中接触到人世的苦难, 他们也会在现实生活中目睹社会的黑暗。与其让他们的梦想在生活中渐渐破灭, 不如在童话中就引导他们从小就正视现实, 启发他们认识社会, 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渐渐的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 促使他们萌发改变黑暗的欲望。这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 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的教育思想。

这个童话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赋予“稻草人”以人的思想感情, 用他的所见所闻展示了黑暗现实社会的残酷人生。“三个妇女”的悲剧和“稻草人”对她们的同情, 体现了叶圣陶“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精华。

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古代英雄的石像》为例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名言,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方向灯,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轨道, 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正确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使之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自主的分析问题;自主的解决问题;自主的获取新知识。这也就是叶老常说的“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 高精能自探”,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好比扶孩子走路, 能放手时坚决放手, 是一条规律”。

《古代英雄的石像》写的是一个骄傲者失败的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的石头, 因为人们空虚的崇拜, 变成了一尊英雄的石像, 又因为石像的骄傲自满, 鄙视底下的石块, 从而引起了底下石块的不满, 最后在一个夜晚, 英雄的石像倒了, 所有的石块堆在了一起, 不分彼此。《古代英雄的石像》的深刻性则在于:它不仅写出了骄傲者的必然结局, 而且通过对骄傲者心里的细致剖析, 进一步揭示了产生骄傲的思想根源, 并表现了杜绝骄傲所应采取的人生态度, 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者将这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到充满童趣的童话当中, 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儿童特色的语言, 形象的告诫小读者们, 在未来的生活中要冷静的对待人们的称赞和夸耀, 更不能在人们盲目的赞美之下盲目的骄傲起来。儿童在轻松阅读童话的同时, 心理的感情也随着骄傲的石像发生变化, 在阅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 发现骄傲者的必然结局后很可能会自觉的吸取童话当中的教训, 避免做错事, 以便在正确的人生态度下健康的成长。

这篇童话体现了叶圣陶曾经说过的“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 是培养自觉的, 自动的, 发展的, 创造的, 社会的现代中国人”。叶圣陶没有直接告诉小读者们骄傲的坏处, 而是引导小读者们在阅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 从而学会明辨是非, 正是体现了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 (1-5卷) [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6) .

[2]叶圣陶.叶圣陶生活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 .

篇4:谈叶圣陶早期童话作品的真善美

关键词:儿童文学 美学特征 经典

《小白船》是叶圣陶的第一篇童话,也是一篇流传至今让读者难忘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这篇童话创作于二十年代,是作者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自然美景,用散文的形式来写童话,体现一种唯美主义的抒情艺术风格[1]。作品诗意盎然,富有听觉、视觉的美和冲击力,震撼力强,给读者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纯真、稚拙,充满儿童情趣,以善为美”[2]这些美学特征都在《小白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充满童趣

作品开篇这样描写:“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的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上的珍珠,照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好像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红的花,绿的草,亮晶晶的露珠,黄灿灿的萍花,这条小溪真是可爱之极。还有“小鱼儿成群地来来往往”,“小人国里的睡莲高兴得轻轻地抖动”,“青蛙看呆了,不知不觉随口唱起歌儿来。”静静的小溪,因为小鱼儿的畅游、青蛙的歌唱顿时变得热闹起来。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好一幅自然美景!景由心生,叶老善于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打量世界。在儿童单纯清澈的眼里,万物都有灵性,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从这些优美的景致可以看到作者的心灵是纯洁干净的,充满童真童趣。

而这样的自然美景的描绘渗透在作品的始终,整篇作品就像诗、像散文,让读者感觉清新与轻松,即使面对挫折时也对生活充满希望。在主人公男孩女孩遇到大风被迫来到一片没人的旷野,“他们看见一棵野柿子树,树上熟透的柿子好像无数的玛瑙球,有的落在地上。”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是人物心情真实的写照,遇险了,迷路了,男孩子女孩子没有过多恐惧,他们单纯的思想让他们看到一切美好,而这个美好的世界没有让他们失望。当他们得到陌生人帮助时,“女孩子看着两岸的红树、草屋、田地,都像神仙的世界”。这是更胜一筹的景语。结尾处,作者又写到:“等到小白船回到原来停泊的地方,小红花和绿叶早已停止了跳舞,萍叶盖着睡熟了的小鱼儿,只有青蛙还在不停地唱歌。”那又是一幅安静祥和的美妙画面。作者的笔触细腻,用儿童的眼光打量自然之景,一切都是美的。

二、至善至美的人物形象折射善良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对两小无猜的男孩女孩。他们外表是清纯的:“一个是男孩儿,穿着白色的衣服,脸色红得像个苹果;一个是女孩儿,穿着很淡的天蓝色的衣服,脸色也很红润,而且更加细嫩。”他们的精神是高雅的,在小白船上唱着歌,看着鱼儿。在大风刮起小白船载着他们迷了路时,女孩害怕哭脸,男孩安慰她;在没人的旷野,看到柿子树落下的柿子,“女孩儿拾起一个,掰开来一尝,甜极了,她就叫男孩儿也拾来吃。”两个孩子在困境中相互慰藉,给对方一份精神的动力。作品中还有一个陌生人,“身子特别高,脸长得很可怕”,这是一个“加西莫多”式的人物,外表丑陋,内心却非常善良。当发现孩子们迷了路,他愿意送他们回去,让两个孩子高兴得“互相抱着,亲了一亲”,快乐地回到了小白船原来停泊的地方。作品中最让人难忘的是男孩形象,他是成人世界里“绝对好男人”的化身,勇敢乐观,具有高尚的精神个性,对女孩呵护体贴。在他提议下,他们坐上了小白船,静静地听小鱼儿奏它们的音乐,青蛙唱它的歌,“男孩儿摘了一朵萍花,插在女孩儿的辫子上。”他看着笑了起来,夸女孩像新娘子。多温柔的举动,多甜蜜的赞美。起风的时候,男孩子张起帆,女孩掌起舵,小白船飞速地行驶,始终停不下来。女孩吓哭了,男孩安慰她,“给她理好被风吹散的头发,又用手擦她流下来的眼泪。他说:‘不要哭吧,好妹妹,一滴眼泪就像一滴甘露,你得爱惜呀。大风总有停止的时候,就像巨浪总有平静的时候一个样。’”当他们上了一个不知名的旷野时,女孩又悲伤了,男孩想尽办法让女孩快乐,消除恐惧心理。于是,他们俩坐在地上吃柿子,把一切都忘记了,忽然有了小插曲:从矮树丛里跑出一只小白兔来,到了他们跟前就伏着不动了。女孩儿把它抱在怀里,抚摸它的柔软的毛,男孩给它喂柿子。他们的举动招致陌生人的误会,当陌生人板起脸,说他们偷了他的小白兔时,男孩急忙辩白,率真地解释原因 ,“他是自己跑来的。我们喜欢他。一切可爱的东西,我们都爱。”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责任与担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读到善良,体现了“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三、至纯至真的对话体现稚拙

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可谓至纯至真,是孩子们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当两个孩子坐在地上吃柿子的时候,树丛中跑来一只小白兔,两个孩子高兴地与它为伴,不料陌生人来了说是孩子们偷了他的兔子,男孩子这样辩驳道:“他是自己跑来的。我们喜欢他。一切可爱的东西,我们都爱。”陌生人也显然被孩子的回答打动了:“既然这样,我也不怪你们。把小白兔还给我就是了。”当陌生人答应送他们回家问孩子们怎么酬谢他,男孩子说:“我送给你一幅美丽的图画。”女孩子说:“我送给你一束波斯菊,红的白的都有,真好看呢!”多么纯洁的礼物,没有任何世俗的杂念;多么真挚的话语,那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的表现。而陌生人什么都不要,只要他们回答他三个问题:鸟儿为什么要唱歌?花儿为什么香?为什么你们乘的是小白船?孩子们的回答更是单纯与美好:“他们要唱给爱他们的人听。”“香就是善,花是善的标志。”“因为我们纯洁,只有小白船才配让我们乘。”茅盾认为:“儿童文学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孩子们的稚拙的对话,即体现了儿童的本性[3]。

叶圣陶不愧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在这篇童话里,语言简练而不简单,看似平常的字词却勾画出诗情画意的自然美景,塑造了纯真纯情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走进真正的童话世界,享受到那种毫无世俗尘埃污染的洁净天地。

作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叶老最早关注儿童生活,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以儿童的视角看外界,创作了许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白船》只是其中之一,从该作品可以看到叶圣陶童话不愧是我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经典中的珍品。在儿童文学繁荣的当今,我们不能忽视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拾起童年的真善美,让经典的宁静浸润我们喧嚣的无奈生活。

注释:

[1]霍晓佩:《从叶圣陶的性格特点看其童话创作》,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第8期。

[2]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篇5:叶圣陶童话读书笔记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还喜欢《古代英雄的石像》里面的一句话:雕刻家一边研究,一边想像,石像的模型在他心里渐渐完成了。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

通过这段话我知道了: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在头脑里细细的构思,精心的计划。然后再去努力的完成,真的很不容易!

篇6: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怜。他有苦却无法说出,人们的苦他都看得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结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

稻草人,默默无闻,但它是一位非常尽责的农田守望者,它想了它应该想的事,做了它应该做的事,可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稻草人只是农人们用细竹竿、隔年黄稻草、残荷叶等编成看田的假人,他不会走路,只能整天整夜站在那里。能有那么多的想法,我觉得它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篇7: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这个地方的人真是被金子冲昏了头脑,以为有了金子,成了富翁就能享受清福了,真的很愚昧。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永远耗之不尽的,贪徒安逸的富翁后代之所以被饿死,是前辈留给他们的因果。在我们的现实中也不有这样的事吗?大家都认为有了钱就能掌控一切,有些人甚至为了钱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和地位。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其实上天已经给了他们财富,给了他们一双手,就可以劳动,就可以靠这双手创造财富,给了他们明亮的双眼,聪明的头脑,就可以学文化,把知识转化为财富。这些都是我们自身的财富并不一定要有了金子,现钞才是富翁。其实只要我们勤劳地工作,踏实地做人,我们人人都是富翁。因为劳动就是财富。

如果我们人人都有了万贯资产,都成为了富翁,都不劳而获,那么你靠什么来成为富翁呢?即使你今天满促了物质上的需求,你能满促精神上的需求吗?

篇8:对话叶圣陶(四)

要知道现代的学习决不是记诵之学所能了事;记诵之学, 好一些可以造就门门都是甲等的“优等生”, 坏一些就造就品德有亏的“作弊专家”, 可是决不能造就生活充实的国民;而现在这个时期, 正在开始建国大业, 需要生活充实的国民比任何时候都迫切。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没有这一点认识, 一切劳力都是白费。

受教育的学生也该认识这一点, 记诵不过是开端, 跟着就得把记诵的那些东西融化在生活里, 成为精神上的血肉。否则, 成绩虽好, 只是分数单上好看, 于自己并无实益;成绩不好, 勉强要他好, 至于运用作弊技巧, 更是极度的自暴自弃。 (《“学习”不只是“记诵”》)

朱永新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1943年写的文章, 写作的背景是当时考试作弊成风。叶圣陶先生说, 其实, 有学校, 就有作弊, 自古如此。作弊虽然与学生有关, 是学生投机取巧的心态在作怪, 但“这不是学生自己的不是, 乃是历来整个教育方法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的考试题目就是让学生简单记诵一些死的知识, 学生当然只好去死记硬背, 或者干脆作弊偷看。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的文章仍然没有过时。“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仍然是许多学校的现状。所以, 仍然需要大声疾呼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

但是, 作为父母, 我们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是把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而不是简单地装进我们的脑袋里。家中衣柜里的衣服再多, 如果不穿, 或者想穿时无法找到, 都是没有意义的。

之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我想,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 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 给讲说, 却随时准备少指点, 少讲说, 最后做到不指点, 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 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 在这上头, 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朱永新解读:

教, 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为什么教是为了不教?因为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离开老师、离开学校的;因为孩子终究是要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独立地处理许多事务和问题的。所以, 教, 只是用一个例子说话, 用一个问题当靶子。《学记》里讲举一反三,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 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 去探索, 去辨析, 去历练。能让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许多父母往往还嫌学校老师的力量不够, 请许多家教老师, 把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全部填满, 其实是害了孩子。

之三: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 做社会够格的成员, 做国家够格的公民。想到“做”字, 就可以悟出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 养成永久的习惯, 终身以之, 永远实践, 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读书和受教育》)

朱永新解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 受教育是上学的全部意义和整个目的, 读书只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所以, 如果简单地把受教育理解为读书, 就太狭隘了。

叶圣陶先生强调的是“做”, 而不是“读”。他提出, 学生读课本并不是目的, “真能懂得事物, 真能明白道理, 真能实践好行为, 才是目的”。所以, 现在的学校, 现在的家庭, 教师和父母, 都是强调后者而忽略了前者。其实, 父母们应该清楚, “读”是为了“做”, “做”不过是在实践“读”的东西。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就是为了养成好习惯”等, 也都是为了落实“做”这个字。做人做好了, 做事也就没有大问题了。

之四:自学的人就能够自强不息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 这样的人不断增多, 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

因此, 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 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 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 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读书和受教育》)

朱永新解读:

平庸的教师与优秀的教育家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平庸的父母与优秀的父母差距在哪里?能不能培养孩子的自学精神与自学能力是一条分水岭。

自学为什么很重要?因为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离开学校的。许多所谓优秀的学生, 在学校里似乎是很“优秀”, 各门功课都是满分, 但他们是为了外在的肯定而学的, 是跟着老师、父母的脚步亦步亦趋的。所以, 当没有作业、没有外在的指令的时候, 他们就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办了。

父母们请记住:自强不息, 就是不断学习, 不断挑战自我。这些, 要从自学开始。

之五:办教育与种庄稼相仿

最近听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 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 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 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 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 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 让它自己发芽生长, 自己开花结果, 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吕先生这个比喻说得好极了, 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 全都是有生命的, 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 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 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 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唯有没有生命的工业原料可以随你怎么制造, 有生命的可不成。 (《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

朱永新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晚年文章中的一段文字。文章中还用了丰子恺先生题为“教育”的一幅漫画的故事。说丰子恺先生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 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 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做泥人, 用泥团做原料, 往模子里一按, 就成了产品———预先设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决非没有生命的泥团, 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 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

教育不是工业。教育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 所以教育更像农业。叶圣陶先生指出, 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如果把办教育跟种庄稼相比, 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相同的是工作的对象都有生命, 都能自己成长, 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不同的是“办教育比种庄稼复杂得多。种庄稼只要满足庄稼生理上生长的需要就成, 办教育还得给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 让他们能动地利用这些条件”。

篇9:从叶圣陶的性格特点看其童话创作

关键词:叶圣陶 性格 童话 创作特点

叶圣陶的深切的爱和同情给他的童话灌注了可贵的人民性、人道主义思想,但是,叶圣陶的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影响着它们的社会生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从纵的角度认真探索,我们便会发现,叶圣陶的性格基调随着他向现实人生的迈进,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一个由天真、乐观到忧郁、深沉的发展脉络。与之相适应的,他的童话也必然呈现为各有特色的不同的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童话创作刚刚起步,叶圣陶怀着对孩子的热爱与关切,开始了童话创作的尝试。早年当小学教员的经历使他接触过不少西方童话,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风韵的推崇和深厚的古典美学熏陶,使他的童话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唯美主义抒情艺术风格。他努力表现“儿童天真的国土”、“美丽的梦境”,如《小白船》、《燕子》、《芳儿的梦》、《梧桐子》等篇,那种优美典雅的意境和纯真美好的童心是那么鲜明地表现出来。他试图用他优美的童话去陶冶儿童,努力把人生描绘成童话一样的爱与美的世界。

翻开本期的童话,一股春天般的清新、欢快的气息会扑面而来。歌颂性故事中的正面人物,无不奋发向上,显示出勃勃朝气。叶圣陶满怀激情,写出了他们的善良、真诚,赞扬了他们身上未被异化的人类的美好天性。他的溢满童心的爱和同情、易于幻想等性格特点,在本期童话创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可以说,叶圣陶此时的心境、性格都最适于童话创作,二者难得的紧密契合,把他带到了童话艺术的高峰。

第二阶段 中间阶段的童话,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比较全面而真实地看到叶圣陶在这一时期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代表作有《鲤鱼的遇险》、《跛乞丐》、《快乐的人》、《稻草人》。

20年代初的中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各国掠夺的对象,人民备受欺压。悲惨而冷酷的人生不能不影响作家,叶圣陶的童话基调逐渐改变了方向,不自禁地融入了许多“成人的悲哀”。他希望一个光明公正、充满爱和同情的社会出现于人间,然而贫困、冷酷的黑暗现实把他从幻想世界中拉了出来,但他并没有绝望。他仍相信美好事物的生命力,其笔下那些披露丑恶、歌颂善良的童话,依旧散发着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芳香。

因此,这期童话中有两个层面:一面是现实,是“灰色的人生”的社会描写;一面是理想的,是爱和美的浪漫抒情。从总体上看,这些童话的侧重面还是在于呼唤以爱和美为内容“世界的精魂”。因此在故事的叙述结构上,往往通过童话主人公的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来记录现实的灰暗和人间的冷漠,最后总能找到美好的归宿和理想的寄托。但美好的归宿并不在现实社会,而是寄理想于自然、儿童和虚构的梦幻。比如《克宜的经历》和《祥哥的胡琴》有反城市化的倾向,这是一种现实批判,但童话主人公终于在乡野自然里找到了美丽、有趣和知音。《眼泪》、《跛乞丐》诸篇则在几经曲折之后,终于在儿童那里找到了真正的同情和爱心。《稻草人》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把叶圣陶推上了现实主义的童话创作道路,体现了叶圣陶贯有的平民思想。

第三阶段 后期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火车头的经历》等篇的创作思想与《稻草人》的创作方向是一致的,而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叶圣陶的思想显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看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力量,于是他的童话创作也开始抹掉那种低沉哀郁的调子,代之以对黑暗现实的无情嘲讽和抨击,因而从《古代英雄的石像》起,暴露和讽刺构成了叶圣陶这一时期童话创作的基调。

叶圣陶七八年后的童话逐渐带有了现实主义的味道,代表作就是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这一集童话写成于人民惨遭涂炭的年代。现实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叶圣陶的童话创作。在这一集里听不到天真烂漫的欢畅,也听不到低沉伤感的呻吟、深邃的见解与殷切的期望,他的见解“寄托在不着文字的处所”,这种变化,表明作者随着人民革命的发展而前进。

该集一部分童话重在揭露人世的真相。如《毛贼》,写两个毛贼利用农民螟灾之苦,装扮成救世的神灵,又乘农民演戏敬神之机,把他们洗劫一空。但愚昧的农民却自欺自慰,仍祈求神灵,以期脱离苦海。另一部分童话已不仅是反映人世的真相,而是在探求生活的真谛;已不是消极的暴露,而是积极的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如《古代英雄的石像》赞美了群众的智慧与集体的力量,抨击了小市民狂热的宗教式的崇拜,“揭示轻视群众的‘英雄的可悲下场以及人生应取的态度。”

叶圣陶不同阶段的童话在风格、基调上的差异,既体现了作家性格发展的脉络,又从纵的方面说明了他的思想性格对其创作的具体影响。统观全局,可以看出叶圣陶对人民、对真善美、对爱和同情的不倦追求,整整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贯穿了他的全部童话创作。无论是前期的单纯、乐观,中期的淡淡忧愁,还是晚期的浓重抑郁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他的爱之切、情之深。他越是面对现实,蕴藉于爱和同情中的单纯乐观的童心就会变得越深沉。

参考文献:

[1]万嵩.略论叶圣陶的文学道路[J].甘肃师大学报,1980,(1).

[2]魏信.叶老公公的《稻草人》[J].儿童时代,1982,(14).

[3]傅世伦.叶圣陶的童话创作[J].青海湖,1982,(7).

[4]林莽.中国新文学二十年[M].香港:香港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5]杜宏伟.试论叶圣陶童话创作的思想轨迹[J].许昌学院学报,2003,(3).

篇10:叶圣陶的童话故事

叶圣陶先生用散文的形式来写童话,诗意盎然,富有听觉、视觉的美和冲击力,震撼力强,能给孩子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叶圣陶的童话故事

蚕和蚂蚁

撒,撒,撒,象秋天细雨的声音,所有的蚕都在那里吃桑叶。它们也不管桑叶是好是坏,只顾往下吞,好象它们生到世上来,只有吃桑叶一件大事。

不大一会儿,桑叶光了,只剩下一些脉络。蚕的灰白色的身体完全露出来,连成一个平面,在那里波动。养蚕的人来了,又盖上大批桑叶,撒撒撒的声音跟着响起来,并且更响了,象一阵秋风吹过,送来紧急的雨声。

蚕里有一条,蹲在竹器的边上,挺着胸,抬着头,不吃桑叶,并且一动也不动。它是要入眠吗?是吃得太饱吗?不,都不是,它是正在那里想。看它那副神气,伊然是个沉默深思的思想家。

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能想,到底会弄明白的。

它先想自己生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不是专为吃桑叶这件大事。它查考祖先的历史,看它们的经历怎么样。祖先是吃够了桑叶做成茧,人们把茧扔到开水里,抽出丝来织成绸缎,做成华丽的衣裳。它明白了,蚕生到世上来,唯一的大事是做茧。吃桑叶并不是大事,只是一种手段,不吃桑叶就做不成茧,为做茧就得先吃桑叶。想到这里,它灰心极了,辛辛苦苦一辈子,原来是为那全不相干的“人”!它再不想吃桑叶了,只是挺着胸,抬着头,一动也不动地蹲在竹器边上。

又一批新桑叶盖到蚕身上,急雨似的声音又紧跟着响起来。只有它,连看都不看。

左近有个细微的声音招呼它:“朋友,又上新菜啦!怎么不吃啊?客气可就吃不着啦。”

它头也不回,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只知道‘吃’,‘吃’!我饱得很,太饱了,不想吃!”

“你一定在什么地方吃了更好的东西吧?”话刚说完,来不及等答话,嘴早就顺着桑叶边缘一上一下地啃去了。

“更好的东西!你们就不能把‘吃’扔下,动动脑筋吗?我饱了,是因为厌恶,很深的厌恶!”

“你厌恶什么?”

“厌恶什么?厌恶工作。没有比工作更讨厌的了。从令以后,我决定不再工作。我刚编一个歌,唱给你听听。”它就唱起来:

什么叫工作!

没意思,没道理,什么也得不着,白费力气。

我们不要工作,看看天,望望地,一直到老死,乐得省力气。

但是跟它说话的那条蚕还没听完它的新歌,就爬到另一张桑叶的背面去了。其余的蚕全没留心有个朋友决心不吃桑叶的事。

什么叫工作!

没意思,没道理,……

它一边唱,一边爬,就到了竹器的外边。既然决定不再工作,何妨离开工作的地方呢?并且,那些糊里糊涂只知道吃的同伴,也实在叫人看着生气。它从木架上往下爬,恨不得赶紧离开,脚的移动就加快,不大工夫就爬到屋子外边的地面上。它站住,听听,听不见同伴吃桑叶的声音了,就挺起胸,抬起头,开始过那“看看天,望望地”的“不要工作”的日子。

忽然象针刺似的,它觉着尾巴那儿一阵痛,身体不由自主地扭动一下,连忙回头看,原来是一个蚂蚁。

那蚂蚁自言自语地说:“想不到还是活的。”

“你以为我是死的吗?”

“你象掉在地上的一节干树枝,我以为至少死了三天了。”

“你看我身体干瘦吗?”

“不错,你既然还活着,为什么这样干瘦呢?”

“你知道我决心不吃东西了吗?”

“你这是怎么啦?为什么想自杀,把自己饿死?”

“我厌恶工作。我看透了,吃东西只是为了工作,我不想再吃了。小朋友,我有个新编的歌,唱给你听听。”

蚂蚁听蚕有气没力地唱它的宣传歌,忍不住笑了,它说:“哪里来的怪思想!不要工作,这不等于不要生命,不要种族了吗?”

蚕呆呆地看了蚂蚁一眼,叹息着说:“生命和种族,我看也没什么意思。开水里煮,丝一条条地抽出去,想起这些事,我眼前就一团黑。”

“我从来没听见过这样的话,大概你工作太累,神经有点儿昏乱了。我们也有歌,唱给你听听,让你清醒一下吧。”“你们也有歌?”“有。我们都能唱。唱起歌来,象是精神开了花。”说着,蚂蚁就用触角一上一下地打着拍子,唱起歌来:

我们赞美工作,工作就是生命。

它给我们丰富的报酬,它使我们热烈地高兴。

我们全群繁荣,我们个个欣幸。

工作!工作!

──我们永远的歌声。

蚂蚁唱完了,哈哈大笑,接着就仰起头,摇动着腿,跳起舞来。蚂蚁一边跳一边问:“我们的歌比你那倒霉的歌怎么样?你说谁有光明的前途?”

蚕猜想那小东西一定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跟那些死守在竹器里吃桑叶的同伴一模一样,不然,就想不透它这一团高兴是哪儿来的。就问:“难道没有一锅开水等着你们吗?”

蚂蚁摇摇头说:“我们喜欢喝凉水,渴了,我们就到那边清水池子里去喝。”

“不是说这个。是说没有‘人’用开水煮你们抽丝吗?”

“什么叫‘人’?我不懂。”

蚕想解释,可是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停一会儿,它决定从另一个方面问:“难道你们的工作不是白做的吗?”

“你怎么问这个?”蚂蚁很惊奇,“世界上哪会有白做的工作!”

“我的意思正跟你相反,世界上哪会有不白做的工作!”

“你不信?去看看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的,只要费一点儿力,就能对全群有贡献,给全群增福利。”

“我想不出来你说的那样的事,我只知道工作的结果是全群叫开水煮死。”

蚂蚁有些不耐烦,“顽固的先生,怎么跟你说你也明白不了,只有亲眼去看,你才知道我不是骗你。我现在有工作,还要去找吃的,不能陪你去,给你一封介绍信吧。”说着,伸出前腿,把介绍信交给蚕──介绍信上的字,要是人类,就得用很好的显微镜才能看见。

篇11:叶圣陶童话全集读后感

在这棵桑树说的话中我能体会到:如果一个人千般万般的照顾你,你不要误解成是爱你,有可能是利用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需求,不过有可能一个人千般万般的照顾你真的是爱你,可是这样的人寥寥无几,甚至10个人里面有9个人都是利用你,剩下那一个有可能对你是真心的,可是也有可能是爱你可对你不真心,所以你不要吧千般万般的爱护你误以为是爱,这样你有可能犯下很大的错误。

文中还有一条鱼,也是和上面的玫瑰一样,把主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当成是爱,一只绵羊劝他说:“你还是个小东西,事情经得太少了,难怪你不服气。我经历了许多世事。从我的经历,老实告诉你,你说的全是痴话。让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吧。我和你一样,受人家饲养,受人家爱护。我有过绿草平铺的院子,也有过暖和的清洁的屋子,在牧场上也算是极舒服极满意的一个。照你的意思,人家这样爱护我,单只为了爱我。谁知道完全不对!人家并不曾爱我,只因为我的乳汁有用,可以喂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肯那么费心。现在我老了,我没有乳汁供给他们的孩子了,他们就不管我了。小东西,我告诉你,世界上没有不望报酬的赏赐,也没有单只为了爱的爱护。”

而这玫瑰和金鱼都犯下了一样的错,之后玫瑰和金鱼的下场都是一样的残忍,都被人丢弃,而且丢弃在那又脏又臭的垃圾堆里,这时它俩已经奄奄一息,这时的它们己经知道自己错了……

上一篇:幼儿游戏方案设计方案下一篇:209 英语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