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2024-05-21

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精选8篇)

篇1: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

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指导和规范文物建筑开放工作,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确保文物和人员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本导则。第二条本导则所规定的开放条件、要求和操作规范,适用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以及近代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等所有文物建筑,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第三条文物建筑开放应有利于阐释文物价值、发挥文物社会功能、保持文物安全、提升文物管理水平,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文物建筑进行参观游览、科研展陈、社区服务、经营服务等活动。

文物建筑应采取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应创造条件对公众开放,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文物建筑对公众开放。开放可采取全面开放或在有限的时段、有限的空间开放。

文物建筑开放应遵循正面导向、注重公益、促进保护、服务公众的原则。第四条 具体使用文物建筑并负责开放工作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等文物建筑的开放使用方是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的直接责任主体,应落实日常养护和管理责任。文物建筑所有权人应承担法定责任和监管责任。第五条 鼓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促进文物建筑开放的激励办法和保障措施。

二、开放条件 第六条 文物建筑开放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文物本体无安全隐患,具备基本的开放服务保障,符合消防、安全防范有关基本要求,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

(二)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责任清晰,能够承担开放的各项工作,履行文物日常保养职责。第七条 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应进行开放可行性评估,评估开放使用对文物的影响,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开放策略和计划,并以恰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开放策略和计划需明确开放区域、开放内容、开放时间、配套服务、保养维护、安全防范等内容。第八条

文物建筑出现下列情况应立即停止开放并公告,进行整改:

(一)开放过程中出现重大文物险情,影响文物安全和文物价值,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二)开放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威胁人员安全。

整改后,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应重新进行开放可行性评估,确定文物建筑符合开放条件后,方可对外开放。重新开放前,应及时将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告。

三、功能类型 第九条

文物建筑的使用功能应综合考虑文物价值、保存状况、重要性、敏感度、社会影响力以及使用现状等确定。第十条

文物建筑使用功能调整或改变,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客观分析影响,提升开放使用的社会效益。调整或改变功能应符合法定程序,并向社会公示。第十一条

文物建筑开展宗教活动应符合国家有关宗教政策并履行法定程序。第十二条

文物建筑使用功能可参照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一)社区服务:祠堂、会馆、书院和图书馆、学校等近现代建筑,可作为社区书屋、公益讲堂、文化站、管理用房等,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服务功能。

(二)文化展示:文物价值、建筑特征、空间规模等方面具备条件的古建筑和行政、会堂、工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美术馆或科研展陈场所等,进行文物建筑现状展示或进行陈列布展,发挥文化传播、科研和教育功能。

(三)参观游览:宫殿、庙宇、园林、牌楼、塔幢、楼阁、古城墙、门阙、桥梁和文化纪念、交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作为参观游览对象,发挥游憩、纪念和教育功能。

(四)经营服务:民居古建筑和住宅、商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作为小型宾馆、客栈、民宿、店铺、茶室、传统工艺作坊等经营服务场所,发挥服务功能。

(五)公益办公:文庙、书院等古建筑和行政、金融、商肆等近现代建筑,可作为公益性机构、院校等办公场所,划定开放区域,明确开放时段,并采取信息板、多媒体、建筑实物展示等方式开放。第十三条 鼓励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加强文物建筑价值的发掘和综合研究,向社会公布研究成果、普及文化知识、宣传文物价值,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四、开放方式和要求

第十四条 文物建筑可采用以下开放方式:

(一)景区景点中的文物建筑,应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可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和开放需要,采取日游和夜间游览等分时段开放方式,提升游客观光体验。

(二)具备开放条件的办公、居住或存在私密性空间的文物建筑,可采取有限开放方式,明确开放区域和时间。

(三)保存状况脆弱、敏感度较高的文物建筑,应根据游客承载量采取限流措施,可推行参观游览预约制。第十五条 文物建筑开放应重点阐释和展示其独特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积极健康的文化导向,提高公众审美水平。第十六条 文物建筑阐释和展示主要采用建筑实物陈列展示、建筑图文信息展览、设计建筑游线、导览和讲解、应用多媒体和建设网站等方式,说明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相关的社会、文化、事件、人物关系及其背景,为增进公众对文物建筑的认知。文物建筑的阐释和展示应在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真实、准确、生动地展现文物建筑的价值特征。

(一)文物建筑展示方式可采取本体展示、陈列展示、标识展示、数字展示等。

(二)文物建筑阐释可采用建立图文展示系统、解说导览系统,举办文化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公众考古活动等方式。

(三)鼓励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科学阐释和展示文物建筑的价值。

(四)鼓励开展公众参与、体验、互动式活动。第十七条 文物建筑开放使用建设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不得影响文物建筑原有的形式、格局和风貌,不得改变梁架结构,不得损毁文物建筑、影响文物价值。

(一)应合理控制开放使用范围、内容和强度,修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开放使用,避免二次装修、空间改造、设施设备装配影响文物安全。

(二)装修应确保建筑结构安全,优先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做法,并符合节能环保及防火要求。

(三)文物建筑现状适用的空间结构和设施设备应优先利用。新增设施设备应首先评估对文物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有利于文物建筑装饰陈设和结构保护,与环境相协调,并利于日常巡查、监测和维修。

(四)新建设施应充分尊重现有建筑,形式、体量、规模和外观色彩应与文物建筑相协调,并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相应报批程序。

(五)加强对捐赠行为的管理,不得以捐赠为名随意添建建筑、设施、塑像、碑刻等。第十八条 文物建筑开放应体现公益性和社会性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开放工作,成立志愿者队伍,提供义务讲解和免费服务。

各利益相关方应可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等方式确保各方合法权益。用于经营性的开放使用活动收益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

五、日常管理与维护 第十九条 开放使用方应熟知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加强日常开放管理和保养维护。

(一)应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并落实具体负责人和职责分工。

(二)文物建筑产权人、开放使用人应签订协议,明确文物安全、保养维护、监督管理等方面各方责任和义务。第二十条 文物建筑的日常开放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一)及时向社会公布开放信息。

(二)应按照《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文物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相关安消防法律法规,落实安消防责任和措施,配备安消防设施设备,规范用火用电行为,制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做好定期安消防检查、记录和相关培训工作。

(三)定期评估开放效果,包括文物安全、开放成效、管理措施、游客和周边社区满意度等,并根据评估结果作出适当调整。第二十一条 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主要包括:

(一)重点巡查游客量大、开放时间长、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了解、记录文物建筑内电力、电信、燃气、供暖、给排水等设施设备使用情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二)定期巡查和保养维护文物建筑的屋面、大木构架、楼地面、月台、台明、栏杆等脆弱、易损部位,以及院落排水、山石、驳岸、游步道、护坡等安全隐患部位,按技术规程开展保养维护工作。发现重大文物病害及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第二十二条 鼓励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开展以下工作:

(一)采用新技术动态监测文物安全、环境状况、参观人流和活动情况等,监测数据建档保管。

(二)建立公众信息平台,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新技术及时公布科研成果、管理情况和活动信息,促进本地居民、游客、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参与文物保护交流与合作,优化开放使用,推动文化建设。

附件 1:文物建筑开放参考流程

附件

2、文物建筑开放使用功能分析表 附件

3、文物建筑阐释与展示参考要点

一、文物建筑阐释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重点阐释文物建筑的核心价值,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游客展现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避免误解或含有封建迷信内容。

(二)充分考虑民族、宗教信仰、年龄、职业、地区差异,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制定相应的阐释策略,提高阐释水平。鼓励丰富阐释方式。

(三)全面记录阐释的信息来源、阐释与展示方案、活动情况等,并及时归档。

二、文物建筑阐释内容应着重以下方面:

(一)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建筑选址、材料、工艺、结构、装饰、风格、形制等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庭院、园林、匾额、楹联题刻等文化景观资源。

(二)文物建筑的原有格局和保护维修沿革,包括文物建筑在所处时代和区域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及其对该时代、区域整体文化内涵的影响。有限开放的文物建筑,应阐释文物建筑的历史背景、整体格局及历史沿革等信息。

(三)文物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个阶段特征,包括标语、口号,不同时期改建的历史痕迹等各时期历史信息,并准确标注时间。

(四)文物建筑本身的功能变化、使用单位、使用人及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相关性。

(五)文物建筑周边景观、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

三、文物建筑阐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一)解说导览系统,包括讲解员、标志标识系统、智能导览、出版物和宣传品等。

1、解说内容应科学、准确、生动地阐释文物价值,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表达方式易被游客理解和接受。

2、讲解员讲解时应注意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和内容,传达文物保护理念。

3、标志标识系统应与文物建筑文化特色、景观环境相协调,体量、尺度、色彩、材质适宜,文字及图案内容清晰、直观,突出文化性、生态性、艺术性和功能性。鼓励采用双语标识及国际通用图形标志。

(二)文化教育活动,包括教育项目、社区活动、公共讲座、培训、公众考古等。

1、在文物建筑内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文物建筑和人员安全问题,细化现场组织措施,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

2、鼓励与当地教育部门、社区和媒体合作,积极利用网站、微博等新媒体,科学阐释和传播文物建筑价值。

3、鼓励结合考古和保护工作,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促进公众参与保护与学习。公众考古活动应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文物保护工地现场参观时,可开辟单独通道,开放展示文物修缮主体或考古遗迹。

4、鼓励文物建筑价值阐释相关的展览、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等。应及时对外公告展览和活动信息、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干扰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四、文物建筑展示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根据文物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现存状况和景观特点,合理确定展示流线和服务设施配置。展示流线应考虑建筑组群关系、空间序列、功能组织等。

(二)以文物建筑实物为主要展示对象,适当考虑历史场景和景观环境展示,营造与文物价值相符的历史氛围。鼓励根据历史研究成果进行多手段展示,并在显著位置说明复制品、仿制品及其他辅助展示手段。

(三)设置标志,说明文物建筑重要部位,展示其位置、规模、功能等信息。

(四)加强展示交流,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定期发放调查问卷,接受社会监督,优化改进展示工作。

五、鼓励采用电子触控屏、虚拟现实展示装置、移动终端 APP、交互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展示文物建筑价值,形成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与现场参观、实地考察之间的互动互补。

六、鼓励研发文创产品,培育特有文创品牌,通过产品营销扩大文物建筑的社会影响力,传播文物建筑价值。

附件

4、文物建筑开放使用建设与设施布置参考要点

一、文物建筑室内空间改造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科学评估文物建筑的空间条件及承受能力,根据评估结果综合确定适宜的利用方式、空间改造措施和强度,优先利用已有建筑空间,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二)重新布置文物建筑内空间或进行室内陈列布展时,严格保护文物建筑组成部分的分隔墙、装修装饰、构件,重要的室内装饰应适度开放展示。

(三)新增构件、装饰材料、设备应具有可识别性和可逆性,不得以文物建筑构件承重,尽量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风格、色彩与文物建筑环境相协调。鼓励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

(四)新增吊顶时,不宜将文物建筑原有裸露构件全部隐蔽于吊顶内,可采用观察窗或其它方式,便于日常观察、监测文物建筑现状和病害情况。完全遮蔽的文物建筑构件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处理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五)施工前应进行文物建筑室内详细测绘,及时发现、处理文物建筑构件变形、损伤等问题,记录项目每天的人员安排、工作内容、进度和重要发现等,项目资料应归档保存。

二、照明灯具和电气设备安装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严格执行有关电气安装使用、消防安全的管理要求、技术规范和导则,相关设计方案履行报批程序。

(二)严禁使用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或电炉等加热器。

(三)敷设电气线路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有阻燃措施,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四)应分区安装单独分支回路,独立设置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熔断器均应安装在专用配电箱内。配电箱应设在室外,有条件的应单独设置配电室。

(五)定期检查电气设施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

三、给排水和保温供暖设备安装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严格执行有关给排水和保温供暖的管理要求、技术规范和导则,相 关设计方案履行报批程序。

(二)严禁使用烧柴、煤炉等使用明火的供暖设备。

(三)敷设线路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严禁靠近易损文物构件。

(四)定期检查给排水和供暖设施使用情况。

(五)保温材料应符合消防耐火等级要求。

四、新增展示、服务、交通等设施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确需新建的设施尽量远离文物本体,形式、体量、规模和外观色彩应与文物建筑协调。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应结合周边区域规划统一设置,尽量利用现有设施。

(二)不应随意改变开放区内原有园路、桥梁的走向和标高。确需拓宽道路时,应具有可识别性,并与环境相协调。新增游览步行道路应尽量采用生态型材料,控制铺设范围,不建议使用柏油、水泥等现代铺装材料。

(三)因展示和经营服务的需要而增加的广告和店招等设施,形式、尺度、色彩和材料运用应与文物建筑风貌协调,不影响文物建筑形象的展示与传统环境面貌,不应对文物建筑立面和原有装饰构件进行大面积遮挡。

五、园林景观工程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应以文物价值和研究成果作为工程设计依据,注意符合文物价值特征和历史氛围,避免城市园林化、现代化设计倾向。

(二)保护院落内植物品类,新增树池、花池、水池等园林设施、小品需有科学依据。

(三)以乡土植物作为主要植被选种,植物的优化调整应有利于保护文物建筑环境和地域性的生态环境。

(四)山石驳岸应以现状整修、展示为主,不应改变历史形制。缺损的假山不宜另行补配山石,应进行现状加固和展示。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微信号:Chinese-Construction

篇2: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许多发达国家很早已开始个人信息的保护研究和立法工作。我国近年来也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工作。

去年,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指南。这个委员会主要从事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现任主任由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兼任。

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的全称是《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标准由工信部直属的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牵头,联合近30家单位起草。

该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子河透露说,指南目前还在等待批准文号,但其最终的发布应是“指日可待”。但这个指南并非国家强制性标准。

■ 焦点

个人信息用后立即删除

在个人信息安全缺少专门法律规范时,一部行业标准成为业内的希望。

“去年正式通过了评审,报批国家标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主任罗文希望今年能通过这项标准,以拓展个人信息保护的体系。

《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对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收集、加工、转移和删除四个主要环节,其中还提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

工信部安全协调司副司长欧阳武介绍,“这个原则包括目的明确、最少使用、公开告知、个人同意、质量保证、安全保障、诚信履行和责任明确等八项。”

“最少使用”的原则就是获取一个人的信息量时,只要能满足使用的目的就行。黄子河举例说,一些网站本是办一个很小的事,却让用户填包括家庭住址、手机号在内等很多信息,这就不符合“最少使用”原则。

“安全保障”则是要个人信息管理者一旦收集了个人信息,就必须建立一套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内部管理流程,以及应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的副主任高炽扬估计,个人信息泄露中70%-80%属内部作案,这是“安全保障”原则没能落实好所致。

他介绍说,一些商业公司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由于管理制度疏漏,一些内部员工未经授权就能获取客户信息。

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在收集个人信息阶段告知的“使用目的”达到后应立即删除个人信息。

高炽扬说,有次,他在某航空公司网站购买机票,使用电话支付的时候,工作人员搜集了他的支付信息: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和信用卡的最后三位支付号码。购票成功。但是,过段时间他再去购票时,对方问他,“您还是使用卡号末四位是****的信用卡支付吗?如果是,只要告诉我就可以了。”

“(这家公司)存储了我的信息。”3月26日,高炽扬一边讲述一边摇头。

高炽扬说,他所经历的航空公司电话订票的经历,就是航空公司在达到此次订票目的后,未能及时删除客户信息。

信息保护指南非强制标准

“为了经济效益,无利不起早。”高炽扬估计,目前没有哪个行业不存在信息泄露。比如孕妇生完孩子刚回家,卖奶粉的电话就过来了,病人检查完身体,检查单还没看懂,相应的医药公司就已经打电话卖药来了。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研究员刘陶把个人信息比喻成“很多钱装在纸糊的银行里,很容易被黑客破解。”据他们调查,公众最关心的金融、电信等领域的个人信息安全。

而让人担忧的是,这个指南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甚至也不是推荐性标准,标准通过会对行业起到多大的规范效力,仍待观察。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主任助理朱璇说,此次个人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属于技术指导文件”。

国家标准分为三种,一个是强制性标准,一个是推荐性标准,一个是指导性技术文件,标准可以作为参考。而国家强制性标准多在食品安全领域。

不过,黄子河认为,标准适用于除了政府机关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以外的各类组织和机构,特别是电信、医疗等涉及个人敏感信息比较多的服务机构。

■ 现状

40部法律难约束个人信息泄露

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九如统计,目前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其中包括规范互联网信息规定,医疗信息规定,个人信用管理办法等。

“针对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并不少,然而内容较为分散、法律法规层级偏低。”刘九如说。

刑法修正案(七)被认为是个人信息立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确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罪名,首次将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范畴,规定要追究泄露、窃取和售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责任。

但是,这一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汽车厂商、宾馆酒店、会计师事务所等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和单位。

诸多法律界人士认为,刑法未明确该罪的具体界定标准,这一条款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另外,专家认为法律中对信息泄露者惩罚机制不够。

前段时间,警方破获CSDN(即中国软件开发联盟)的600多万条用户名和密码泄露案件,“目前为止对网站的处罚只是提出行政警告,太轻了,这种处罚几乎没有威慑力。”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梅绍祖说。

梅绍祖认为,如果在国外,这样的大规模用户信息泄露,至少应该有经济处罚。2009年,《侵权责任法》的通过,使“人肉搜索”侵犯受害人权利的责任认定有了法律的统一规制,如果网站无视受害人提出的屏蔽、删除要求,就要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说,《刑法》和《侵权责任法》都属于事后救济,在网络时代要对网络安全以及个人信息进行全流程的监管才更为有效。

个人信息安全法未入立法程序

《个人信息安全法》并非从未尝试破冰。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回忆,2003年的4月,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专门对个人信息立法研究课题进行部署,2005年《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意见稿已经提交。不过这项立法建议一直未能进入正式的立法程序。

参与此次专家意见稿的梅绍祖说,当时文本已从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上报到国务院法制办,此次未能进入正式立法程序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从紧迫性上讲还没太关注这个问题”。

篇3:打击侵权盗版保护标准版权

近日, 由中国质检出版社牵头举办的“标准出版机构自律维权发展联盟第五次理事会议”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召开。标发联秘书长王寿魁做了关于“贯彻两委《关于进一步打击标准侵权盗版、加强标准版权保护工作的通知》精神有关情况的工作汇报”, 着重介绍了对若干典型侵权网站的查处措施及处理进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 标准出版发行是标准化工作9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是标准化事业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对标准的推广实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对标准版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版权保护文件, 特别是两委关于保护标准版权、打击标准侵权盗版的《通知》, 为所有标准出版机构加大对标准侵权盗版活动的打击力度, 净化环境、规范秩序, 维护标准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导。

就标发联今后的工作,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提出要求:加强自律, 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模范遵守法律法规, 规范成员行为;合力打假, 充分发挥联盟的组织优势, 加强协调和信息沟通, 联手开展反盗维权工作;资源共享,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利用好现有的出版能力和发行网络,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重视标准版权保护学术研究, 积极向立法和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不断完善标准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 以适应新形势下保护国内外标准知识产权的需要。

篇4:中国有多少“行业保护”

制定政策限制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保护国产产品并不是影视剧行业的专利。

5月1日开始限制进口的“洋奶粉”就是例子。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规定,未经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允许进口。《南方周末》认为,进口门槛的提高打破了“洋奶粉”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对国产奶粉来说是一个好的消息。

通过限制进口奶粉保护国内产品也有依据。《国际商报》披露,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保留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实施国营贸易管理的权利,以限制国外产品对国内同类产业造成损害。

除了保护国内产业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也是保护对象。在国务院2011年修正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武器弹药制造和危害军事设施安全和使用效能的项目都在禁止外商投资类别之中。而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社会调查行业同样禁止外资进入。

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上海市公安机关打掉了一个外国人在华开办的非法调查公司。该公司长期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中国公民个人信息并出售。此案也是近年来破获的首起外国人在华注册公司开展非法调查案件。

不过,政策中仍有灰色地带。早期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融资之路,就打了政策的擦边球。

《民主与法制》介绍过新浪网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风险投资还没起步,互联网创业者无法通过传统方法获取急用资金,只能寻求外资。当时的《电信法》规定,外商不得介入互联网行业。

但规定允许外商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这让新浪找到了出路:境外公司在中国设立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为新浪提供垄断性的咨询、管理等服务。国内企业以“服务费”的方式将境内收益转移出国,从而在境外上市融资。

新浪给早期中国互联网提供了范本。腾讯、搜狐、网易等国内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在海外上市。而这种融资模式也被普遍运用于同样是“外资禁入”的出版行业。

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服务和设备,也是绕开国家禁令后才在中国落地的。《中国消费者报》曾报道过亚马逊在中国面临的困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外国资本涉及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业务。

亚马逊最终选择与中国的数字出版企业合作。据报道,与亚马逊合作的中文在线负责Kindle服务的在华运营。而亚马逊在实际操作中,只是一个出售电子书的商店。

此外,目前舆论也在讨论进口煤炭是否需要限制。《中国产经新闻报》引用中国煤企官员的话说,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14年,煤炭行业亏损面已达到80%。

进口煤炭造成的价格冲击被认为是中国煤炭行业低迷的原因之一。《中国能源报》报道说,沿海省市每年从海上调入煤炭量是7~8亿吨,2012年有四分之一来自国外。

篇5: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信息采集标准

1.申报文本内容 1.1封面 1.2目录

1.3省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推荐报告 1.4专家评估意见书

1.5公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同级政府文件 1.6《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 2.申报文本格式

申报文本分为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两者文字内容必须一致。

2.1纸质文本

2.1.1纸质文本一式二份,统一用A4幅面纸竖式印制。2.1.2纸质文本的省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推荐报告和专家评估意见书必须为原件。同级人民政府公布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文件可以为复印件。

2.1.3纸质文本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填报文字为宋体,字号不得小于五号。

2.1.4纸质文本的图纸,可直接手绘或打印在图纸册页上。也可粘贴在图纸册页上,折叠成A4幅面。

2.1.5纸质文本的照片,可粘贴或打印在照片册页上,尺寸不小于12.70×8.98cm(5英寸)。2.2电子文本

2.2.1电子文本存放于1个文件夹内,文件夹名为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内含1个WORD可编辑文本和3个子文件夹。

2.2.2 WORD可编辑文本是申报文本的文字部分,文件名为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可插入扫描文件、图纸、照片,顺序与纸质文本相同。

2.2.3子文件夹1:名称为“附件1相关文件”,存放推荐报告、专家评估意见以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公布文件的扫描件。

2.2.4子文件夹2:名称为“附件2相关图纸”,存放图纸的电子文本、图纸清单。

2.2.5子文件夹3:名称为“附件3相关照片”,存放照片的电子文本、照片清单及文字说明。

2.2.6电子文本的扫描文件为PDF格式,分辨率为300dpi。

电子文本的图纸为可用数码相机拍照、扫描或CAD制图。电子文本的数码照片为JPG、JPE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500万像素。

2.3计量单位均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3.申报文本填报要求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的填报必须科学、全面、准确、翔实。

3.1名称

文物保护单位沿用原名称,其它不可移动文物定名参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填写。

3.2时代

参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填写。

3.3类别

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类填写。每一项申报只能有一种类别。如遇一项申报内容中存在一个以上类别的,按其主体类别归类。

3.4所有权

按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三类填写。不在上述三类之属的应具体注明。

3.5使用人

填写文物使用单位的全称,由个人使用的填写个人姓名,由多人使用的附详细清单。

3.6所在地

以自然村(街、路)为最小表述行政单位。表达顺序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自治州、盟)→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镇(区公所、乡、苏木、民族乡、民族苏木、街道)→行政村(居委)→自然村。

3.7海拔高程、经纬度

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海拔高程精确到米,经纬度精确到秒。

3.8保护级别 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三类填写。

3.9管理机构

填写管理机构的全称。3.10简介

对申报对象地理位臵、构成、规模、沿革、形态、价值、用途、保护情况等作概括性描述,字数原则上不超过500字。

3.11申报对象文物构成清单

构成申报对象的各单体文物名称、类别和保存现状。保存现状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种情况。

3.12自然与人文环境

对气候、地貌、地质、水文、植被、土壤、野生动物、特殊景观等自然环境和居民状况、产业状况、交通状况等人文环境的择要描述。

3.13文物本体状况

对申报对象的组成、形制、结构、体量等基本状况进行描述。对文物本体的完整、稳定程度,损坏、缺失情况,添建、改建情况等保存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对损毁原因进行分析。文物本体面临自然和人为的风险评估须真实、可靠。

3.14历史沿革

申报对象历史上的重要发展和变化。3.15价值评估

对申报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进行科学、真实、全面评估。

3.16相关研究情况 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研究文章和出版的有关研究专著。需注明公开发表的刊物、出版社、日期等。

3.17调查、考古、保护、展示情况

历年调查、考古、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项目的起止时间、工程内容、承担单位、工程经费和来源以及现有文物展示情况。

3.18“四有”工作情况 3.18.1保护管理机构:

现使用机构(人)、保护管理机构、隶属关系、机构规模、性质、级别、经费来源等。

3.18.2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建设项目控制情况: 已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四至,划定机关、批准机关、保护范围标志、建设控制标准等。

3.18.3保护标志:

保护标志的竖立时间、数量、位臵、尺寸、内容等。3.18.4保护档案:

是否建立、建立时间、存放地点等。3.19安全保卫情况

有关申报对象的安全保卫机构、制度、人员以及相关技防、消防、防雷设施配备情况等。

3.20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

有关申报对象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的思路和工作安排。

3.21图纸

3.21.1能够明确标示申报对象所在县、市的地理位臵图。

3.21.2反映申报对象分布情况的实测总平面图(原为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应标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3.21.3主体建筑平面图。3.22照片(包括简要文字说明)

3.22.1不可移动文物全景照片(也可附航测照片)。3.22.2不可移动文物正面、侧面、背面、重要部位和构件的照片。

3.22.3附属文物、重要文物藏品照片。

3.22.4原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界桩安臵情况照片(原系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除外)。

篇6: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按下列标准确认和标示。1 纪年采用标准

采用公元纪年、历史(朝代)纪年和考古学年代三种。各类纪年均按国家规定的方法标示。时限划分标准

2.1古代文物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2.2近现代文物年代自公元1840年至当代。确定纪年的方法

3.1 古遗址:依据文化遗存确定年代。

3.2 古墓葬:依据结构形制、随葬品及墓志铭等确定年代。

3.3 古建筑:依据现存建筑物形制、结构特点及相关题记等确定年代。

3.4 石窟寺及石刻:石窟寺依据洞窟及造像形制、题记、文献等确定年代。石刻依据形制、内容等确定年代。

3.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3.5.1 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纪念地,依据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确定年代。

3.5.2 重要机构旧址,依据机构占用时间确定年代。

3.5.3 行业性建筑和典型风格建筑及构筑物,依据始建时间确定年代。

3.5.4 名人故居、旧居,依据名人出生、居住时间确定年代。

3.5.5 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墓葬依据墓主人埋葬或迁葬以及陵园设立时间确定年代,纪念设施依据设立时间确定年代。年代标示规则

4.1 史前文物用考古学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古代文物用历史朝代纪年,年代明确的同时用公元纪年;个别地区历史朝代纪年不明确的可使用考古学年代。

地方政权控制时期用国家认定的“中国历史年表”中的政权纪年标示,并用公元纪年标示。

示例:

大理国仁寿三年(1238)

近现代文物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不详的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示。

4.2 含两个以上连续时代的,应标示起止时代;时代不连续的,中间用顿号间隔;不能确认具体时代的,应标示跨度年代;时代不详的,标示“不详”。

示例1:

唐—元

示例2:

新石器时代、商、汉

示例3:

商周、唐宋

4.3 用历史朝代纪年和公元纪年同时标示的,先标示朝代纪年,同时在括号内标示公元纪年。

示例:

清康熙五年(1666)

4.4 历史朝代标示容易产生歧义的,可遵循以下原则:

4.4.1 夏商周:年代明确的分别标示为夏、商、西周、春秋。商或周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商周,西周或春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周。

4.4.2 汉代:分为西汉、东汉,不明确的标示为汉代。

4.4.3 三国:具体分为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不明确的标示为三国。

4.4.4 晋代:分为西晋、东晋,不明确的标示为晋代。

4.4.5 十六国:可标示时代及国别;不明确的标示为十六国。

示例:

十六国前燕

4.4.6 南北朝:标示南北朝各代;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北朝、南朝或南北朝。

示例:

北魏

4.4.7 五代十国:标示时代及国别;不能确定的可标示为五代十国。

示例:

五代后唐

篇7:关于环境保护行业调研

前言与背景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其目的是为维护环境质量、制定各种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制定环境规划、环境政策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依据。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可分为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和环境监测技术方向。根据目前发展形势,我国环境专业人才需求类型有工程技术人才(各种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等);社会服务人才(ISO14000认证、清洁生产工艺设计及新兴污水处理运营等);咨询与评价人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人才(提高环境管理、区域环境宏观控制能力)。通过对环境科学专业已就业人员的统计得出:有40%的人员进入事业机关单位从事环保、监测及管理等工作;近60%的人员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其中有50%是在生产型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咨询服务型企业工作。

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达8800-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一、环保行业概述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保在社会上属于第三产业、属于为社会服务的行业,扮演着环境保卫者的角色。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环保产业具有环境公益性、经济活动性、社会规模性、专门技术性、新兴性等特点,分为污染防治产业与资源产业、专门环保产业与共生环保产业。

二、环保行业现状

环保行业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规划将把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环保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与潜力。其利润一般高于10%,平均利润率为12.6&。

我国的环保产品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目前上市公司投资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处理、发电厂脱硫、城市垃圾发电、汽车尾气治理、噪声污染控制、农业节水、低公害产品等方面的技术设备上。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将环保业视为高科技产业之一,而我国仍以常规技术为主,我国70%以上的环保设备技术只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二是结构不合理,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三是市场不规范,重设施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环保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宏观上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还有广阔空间。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产业一般会维持10年-20年的高速增长期,产值增长率一般维持在GNP增长率的2倍-4倍,因此,预计我国未来环保行业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

目前来讲,环保产业还是可以归到新兴行业的范畴的,虽然说环境污染是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之一,许多国家在环保方面做得也很出色,但是环保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环保产业是未来发展的劲旅,作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当然也是创业的极好选择。在环保行业中,节能产业作为一个新兴板块正在迅速发展。

中国公众家庭家居用品方面的消费也出现新的潮流:在家居用品方面,更注重在健康、环保、时尚方面的投资;注重环保、节能、健康的新生活理念、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将是人们在新千年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保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未来十年里年增长率可超15%。目前环保产业在我国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无论是环保设备、环境技术服务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意味着与此相关的产业将面临一次次快速发展的良机。

四、环保行业所需的技能

学习的专业知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括水处理,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治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另外,有关该行业登记证书有环保工程师、注册环境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师等等。

在环保业发展,首先要掌握环保通用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保持对政策的敏感,了解环保市场发展动向。其次,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台。还要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五、环保行业方面的典型公司

目前国内并无大型的环保公司,以中小型私企为主,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这些相关公司将会逐渐扩大,随之将需要更多的环境工作者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以污水处理为主的上市公司,也是国内环保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先企业,逐步形成了华北、中南、云贵、江浙、西北等开发领域,实现了以点带面的全国化市场开发新格局。

江苏一环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制环境污染防治设备的专业化企业之一,是中国环保科技先进和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等,与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良好的合作关系。

东江环保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废物处理行业的领先企业,拥有最为齐全的废物处理经营资质和业内少有的“一站式”环保解决方案能力。碧水源是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领域MBR技术实力与综合经营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大型MBR项目建设方面已跻身国际先进企业行列。

铁汉生态公司目前业务覆盖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是国内极少能够在两个领域并重发展的区域龙头。

维尔利目前的渗滤液处理总规模和承接大中型项目的数量均为国内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竞争优势明显。

篇8: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文物是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中国有大量的文物需要保护和展示。“文物数字化”,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物、古迹的平面与立体信息、图像与符号信息、声音与颜色信息、文字与语义信息等等,表示成数字量,并方便地存储、再现和利用的技术。其中三维数字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个文物经过三维数字化建模后,对其研究、展示、修复、保护、存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字化的文物可分为不可移动(地面)文物和可移动(馆藏)文物两大类别。文物数字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迅猛的发展趋势。201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正式启用。南京博物院数字化博物馆将在今年年内上线。由百度打造的“百科数字博物馆”于2012年5月正式上线以来,网络参观人数已突破500万人次。“北京数字化博物馆研讨会”透露,截至2013年“故宫博物院180余万件套文物藏品均已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将加快故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步伐[1]。近年来,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大量成绩,但与国际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以及国内其他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部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博单位对数字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尚未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薄弱;标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化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相关的基础研究不足,数字化项目建设标准不统一,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影响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全国文物系统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大容量信息交换通道不畅。因此,急需建立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和文物数字化运行机制,并结合文物数字化的实际需求来综合考量,制定文物数字化标准。通过文物数字化标准的研究、制定、修订与应用实施,规范和引导我国文物保护工作通过数字化进行更为有效地保护、利用、管理、研究,有力促进文物资源的规范管理和高效利用。

标准化是文物数字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2]。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数字化。为进一步适应文物数字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需求,从宏观上对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控制,研究和制定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表,随着文物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所以我们调查研究了国内外文物保护相关标准研究和发展情况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研制和构建提供经验参考。

2 国内外文物保护标准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文物标准进行科学检索[3,4,5],其中,国际国外共搜集到476项,国内72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2.1 国际标准

2.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通过以上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标准8项,其中有一个是勘误表(见表1)。

ISO标准基本是在2004年以后制定的标准,其中除了一项是涉及博物馆专业词汇方面的标准外,其他6项标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从技术信息方面和文化方面提出的要求,以便对文物标准制定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对我国构建文物标准体系具有参考作用,标准内容不涉及文物标准主体核心的构建。

上述分析表明,ISO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而非一个国家的标准化机构,有关文物的标准重在从整体上规定各国对于本国文化的规范。根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基本思想,规范各国对于本国文化的规范方法,将使各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得以突出,从而构成丰富多元的世界文化。而对于文物的具体保护与检测等方法标准,则应由各国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特点自行制定。

2.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ICCROM)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UNESCO现有文物标准26条;根据名称进行分析,涉及文物方面的文献如下: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流失文物的原则宣言草案;

2)同非法贩卖文物作斗争,促进文物保护和发展中国家博物馆的发展;

3)文物出口证书样表:解释性说明;

4)总干事关于促进归还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战略的报告;

5)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大会记录第三十一届会议;

6)博物馆安全保障;

7)经营博物馆,培训人员手册;

8)经营博物馆;

9)《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议事规则等。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通过,UNESCO在不影响国内立法所规定的国家主权和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公约缔约国承认,保护世界遗产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义务。特别是《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已收录了700多项自然和文化遗产,为世界各国制定相关的文物保护标准提供理论依据,为各国在文物保护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及人员培训。

(2)国际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ICCROM)

ICCROM制定有重要的国际文物方面的标准,其中有许多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标准,为世界各国在文物保护标准的构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 发达国家及欧洲各国

2.2.1 美国

美国现有文物有关标准主要是由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标准1项,标准NFPA909,内容主要是涉及文化资源的属性保护守则-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宗教场所。

标准制定机构分别是:国家消防保护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其中,美国法规CFR31和CFR401规定文物保护内容的相关法案。以上标准和法规比较完善地为美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2 俄罗斯

俄罗斯现行文物标准2项,标准内容主要是对文物储存条件方面提出的要求,标准制定机构是俄罗斯联邦技术法规与计量局标准化(Federal Agency on Technical Regulating and Metrology(GOST R),Department of Standardization)。

2.2.3 日本

通过各种途径未检索到日本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标准,但相应的有关文物方面的法规和技术报告还是比较完善的,为日本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研究报告《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指南》是由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信息研究组织和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在共同研究项目中制作而成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流程、各流程中使用的通用性技术和各流程中记录的和数字化及数字化数据有关的信息项目三部分。报告建立了文化资源数字化相关流程和整体性方法论,明确了必要人才和相关权限的处理设定,从而创造了更加明确、精准的文化资源信息,不仅为创造和积累更加可靠的数据做贡献,而且促使信息资产向未来传承,向全社会普及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实用性及其意义做出巨大贡献。

2.2.4 欧洲及各国标准

截至2015年底,欧盟及欧洲各国共制定文物相关的标准438项,这些标准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财产保护方面,文化财产的室内管理、文物气候影响、文物的保藏、检测等技术要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对各种艺术品的收藏条件、室内检测、试验等技术要求;信息技术方面,主要是对文物的标识、信息交流等技术支持的标准。欧盟及欧洲各国制定标准数量情况见表2。下面对欧洲各国在文物标准内容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欧洲情况

欧洲涉及文物方面的标准有63项。标准主要是由欧洲标准化组织CEN/TC346文化财产保护(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负责制定。

欧洲涉及文物方面的标准绝大部分为文化财产保护方面的标准,而文化遗产保护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标准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分析表明,欧洲当局认为制定和执行文化财产保护方面的标准是抓住了文物保护的关键,诸如环境、移动、展览、包装、运输等标准。而标准又主要为方法标准。如:文物测定透湿性、通过毛细作用吸水率的测定、包装运输原则、建设文化遗产的条件调查和报告,等等。

(2)主要国家情况

1)意大利

根据相关文献调研显示意大利是世界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共有38项标准,标准内容主要是在文化财产保护方面的标准,标准主要由意大利084 BENI CULTURALI-NORMAL负责制定,UNI-Ente Nazionale Italiano di Unificazione负责发行。

2)德国

德国现行文物标准共70项,其中包括采用欧洲标准51项,德国本国制定的国家标准有6项,西马克标准13项,标准内容主要是文化财产保护方面的标准,标准由Normenausschuss Bauwesen(NABau),Building and Civil Engineering Standards Committee参与制定,其中,德国国家文物标准的内容是在被污染物破坏的材料方面的标准,标准由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Association of Engineers负责制定。

3)英国

英国最早在1984年就发布文物环境保护标准BS5454,现已作废,取代标准是PD5454-2012和BS4971-2002标准(由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IDT/2/9负责制定),共采用欧洲标准50多项,其他都是关于文化财产保护方面的标准。

4)欧洲其他国家

法国、西班牙、丹麦、瑞士、奥地利、捷克、立陶宛、比利时、波兰、挪威等国家的文物标准均采用欧洲标准,标准数量各在30多项,标准内容主要是文化财产保护方面。。

欧洲国家文物保护标准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大部分标准是由欧洲标准转化或等同采用而来。第二个特点仍是以方法标准为主。

2.2.5 其他

南非只检索到1条记录,而且是采用的国际标准,标准内容是文化遗产信息交换方面的标准,标准参与机构是南非标准局(SOUTH AFRICAN BUREAU OF STANDARDS 46C:INFO&DOC-IDENTIF&DESCRIPTION)

2.2.6 小结

总体看,欧洲涉及文物方面的标准绝大部分为文化财产保护方面的标准,而文化遗产保护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标准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上述国家文物方面的标准也是以文化财产保护的标准为主体。尤其是欧洲,其涉及文物保护的国家标准中,较大部分为欧洲标准。这一点,和欧洲各国国家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保持一致的规定相吻合。根据掌握的数据,欧洲主要国家的国家标准中,只有10%的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机构制定,而90%的标准则是由国际标准、欧洲标准转化而来。

分析表明,欧洲及上述各国认为制定和执行文化财产保护方面的标准是抓住了文物保护的关键,诸如环境、移动、展览、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标准。而标准又主要为方法标准。如:文物测定透湿性、通过毛细作用吸水率的测定、包装运输原则、建设文化遗产的条件调查和报告等。

2.3 国内文物标准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制定文物国家标准共10项,多涉及文物保护标志、图示、记录、设备、特定文物修复技术、运输包装、单位服务等方面。文物行业标准共62项,多涉及文物图示及分类、修复规范技术、环境检测、取样试验方法、灾害评估、登录规范,档案编写规范等。可以看出,除了基础标准分类与图示、标识及档案编写等标准外,我国现有标准涉及到文物保护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寥寥无几。

现行文物标准不能支撑文物数字化的发展,不利于文物数字化保护乃至文物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极大影响文物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开发利用,所以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

3 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发展建议

3.1 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

2003年11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驶入快车道。近十余年来,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大量成绩,但与国际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以及国内其他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阶段,必须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按照ISO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尽快研究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术语、数字化标准化指南、服务和利用、绩效评价等标准。并随着文物数字化过程的不断深入,研究制定不同类型文物数字化的具体要求和管理标准。

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并非政府的强制性法规,因此,应由国家标准化机构负责制定、修订,推广实施,以保证这一标准的国家整体意愿,保证标准的全面协调性。引导和推动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促进文物通过数字化更为有效地进行保护、利用、管理、研究工作。

3.2 关键技术标准制定

文物数字化过程中,传播模式是从传统的直线型向双向控制型转变。在实体博物馆中,观众只能在藏品展厅中一睹其真颜,完全是“静态”的、单向的传播,以信息的展示为主,信息交互方式大部分以“物”“人”为主,“人”“物”的交互手段极为有限。除了部分观众的“有意注意”外,绝大多数无法实现有效传播。将藏品信息数字化转换为“数字”存储并通过网络传播展示的数字博物馆,有效突破了“藏品本体展出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鉴于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实现“人”“物”的自由交互,交互手段也有一些限制,更没有深入挖掘分析找到“物”“物”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观众,这些还需要不断借鉴其他领域数字化传播模式的新成果和宝贵经验,如物联网技术。这表明我国在数字博物馆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和衡量标准过于粗放,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标准和发展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我国相关文物管理机构联合起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尽快建立多种类数据融合机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数字博物馆中“人”对“物”的控制。

摘要: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教育传播等基本职能。文物数字化作为传统文物在时空维度的延伸,其在公共文化研究、保护及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文物数字化相关标准的特点和内容,阐述国外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可借鉴的方面,针对我国文物数字化标准及标准体系的发展建设总结出当前所具有的优势,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物,文物数字化,文物数字化保护,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

参考文献

[1]龚花萍,王英,胡春健,刘春年.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现状比较与述评[J].现代情报.2015,(4):164-171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际标准分类法ICS(第三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3年.

[3]麦绿波.标准的功能和作用(下).标准科学[J].2012,(11):6-10.

[4]ISO:https://www.iso.org/obp/ui/.

上一篇:美丽的秋天作文高一下一篇:中英文对照文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