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秦帝国有感

2024-05-05

读大秦帝国有感(精选11篇)

篇1: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完《大秦帝国》感触良多。看着一个秦国从偏处一隅的没落小国到强盛的秦帝国再到迅速灭亡心里总是有些没落的,回首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争,一个个雄才大略的君臣还有那句慷慨激昂“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总是让人为之激扬澎湃。可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却在建立后短短十几年灰飞烟灭怎么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整部《大秦帝国》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商君变法的坚毅;苏秦张仪的鬼智;杀神白起的霸气;秦始皇的一统六国的伟业……太多的看点让人应接不暇。但每个人心中所感不同我来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几次地方。

秦国在商君变法以前被当时的强楚压制在函谷关外一步也进不了中原。楚国刚经过吴起变法国力强盛是当时第一强国,楚大将军庞涓主张合东方诸国分秦。诸国国君在象征秦国土地的沙盘划分各自势力,这时的秦国在其他诸国眼里不过是一块任其分割的肥肉,可是谁也不知道在一百多年以后他们将全都被秦国所吞并。秦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发动所有贵族捐钱捐物去贿赂楚国重臣。王公贵族们纷纷拿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毫不吝啬。这正应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最终使得楚国停止了伐秦,给秦国赢来了宝贵的时间。秦国在这二十年里韬光养晦用商鞅变法改革最终得以强大,并一举拿下被楚国吞并的河西。自此楚秦强弱之势异也。所以做人就要像秦国一样在自己弱小的时候韬光养晦,有了实力后不鸣则以一鸣必惊人。

秦国自商鞅立法后严遵商鞅之法从上到下如有违犯严惩不贷。从流放赢驷太子割太傅鼻子到最后杀秦国战神白起无一不是按法度办事无一丝情面,秦法之严苛可见一斑。就是这么严苛的法制但反对抱怨的人却不多,这就是因为在秦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贫民百姓只要犯了法都是依法处置绝不容情。奖赏也是如此,秦以军功论赏不论你出身如何只要有功就依功行赏。白起就是从一个小卒开始一步步立军功做到武安侯。秦的这种赏法制度使得中国根深蒂固的官僚贵族世袭制得以向所有人敞开。这不得不说是秦国的一个进步也是秦能凌驾于其他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都知道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任何的江流。秦国也是一样自秦孝公的招贤令开始秦国就像大海一样的吸纳天下人才。秦国丞相商鞅、吕不韦来自卫国,张仪、范雎、李斯来自楚国,大将蒙骜来自齐国。这些人在自己国家被排挤压迫但到了秦国却都能大显身手一展胸中之志。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也得到了人才们的回报,商鞅变法强国; 张仪连横; 范雎改革内政;李斯制定吞并天下的大计;蒙骜及子孙更是为秦立下汗马功劳。如果没有这些外来人才就不会有大秦帝国。葛优说过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秦国在两千年前就以它的实践证明了这句话。

《大秦帝国》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它更是一个帝国成长的血泪史。虽然秦帝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却是长存不朽的。

篇2:读大秦帝国有感

Fritzma

记得有人提出过一个疑问: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最后一统天下的还会是大秦吗?我认为还是会的,因为虎狼秦师之所以能东出函谷关平定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贤君良臣名将,更靠他高效的政体与灵活的社会阶层,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商鞅,强秦之“强”正源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从孝公始,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七代君主,前后约130年,但商鞅定下的一些律令从未改变,不管是后来的吕不韦,还是中期的范雎,还是张仪,都未尝试修改,后来的《秦律》也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的,可以说没有秦始皇,秦国还是会统一天下,而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就不一定能问鼎中原了。

本人不太懂政治,只爱看些历史小说,前段时间读了孙浩辉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虽然小说不同于史实,但还是比较真实得还原了商鞅变法这一时期的秦国政治生态,波诡云谲的邦国外交,勾心斗角的既得利益者,坚韧不拔的名士,让人身临其境,似乎卷入了两千多年前的这场风云之中。

作者把书名定为黑色裂变,我却觉得称其红色裂变更合适,因为该变法虽然包含着政治,军事,商业,农业很多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也是争议最大的内容是“轻罪重刑,刑多赏少,一人犯法,连坐治罪”,对百姓来说,是残酷甚至残暴的,是以流血为代价的。商鞅认为,以德治国并无益处,反而会使国民懒惰,使国家贫困,秦风本就剽悍,好勇斗狠,如同驯化暴躁的野马,必须用霹雳手段方见成效,另外,商鞅推崇法家,罢黜儒术,在实施高压政策的同时并没有施教于民,崇尚暴力,未行教化,个人认为有愚民之嫌,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再先进的改革都未脱离封建礼制的束缚。

虽然百姓所受的压迫与剥削加重了,但商鞅变法却使秦国真正强国强兵了。“秦起于夷狄”,秦部落一直以来被视为异族,偏居一隅,积贫积弱,完全不被晋、齐、燕等国放在眼里,直到西周故都镐京被围,出师勤王有功才被正儿八经册封为诸侯国,可是东周几百年来仍未甩掉“穷国”的帽子,所谓弱国无外交,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丢城失地,连函谷关都一度失手落入死对头魏国的手里,要不是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国早已不国,多少代老秦人呕心沥血,奈何强国无法,强军无法,找不到康庄大道,()何时能一吐胸中恶气?商鞅做到了,他废除井田制,实现土地私有化;推进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统一度量衡,大力发展商业;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固化的社会阶级,贫民子弟军功显赫也能封爵,也能当将军,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才使秦军有了“虎狼之师”的称号。总而言之,商鞅变法不仅在短期内全方位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更是为秦国的兴邦富国绘制了蓝图,指明了道路,堪称百年大计。

从古至今,变法伴随的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倾轧和打击,远有吴起变法,近有戊戌变法,谁人能得善终?商鞅施行的新法无一不在损害贵族阶级利益,抢他们的田,抢他们的隶农,抢他们的爵位,他们就会想着要你的命,我一直有个疑问,商鞅在治罪太子,割掉秦孝公弟弟鼻子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我觉得肯定会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如此做,怎么打压保守派的嚣张气焰,变法还怎么推行,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今人谁还拥有,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气节吧,所以商鞅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在读到他被车裂的时候,我没有感伤,我觉得临刑前的他应该也不会感到后悔和愤怒,自己一生功业已遂,何憾之有,借用王阳明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篇3:读大秦帝国有感

我们毕竟不能站在现在的立场去评判那段历史,也不能以现在的眼光诅咒那段历史,更不能笑谈那段历史。因为,那不仅是一段人类文明开启法治先河的历史,也是一段国与家、君与臣、长与幼、传统与现实的演进史,更是一段法治与人治抗争、国家与家国共起、革新与革命互遏的发展史。每一段历史渐进过程,无不对我们当代推进管理与被管理、释放生产力与束缚思想力的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现实启示。

贯穿《大秦帝国》的主线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国无二法,凡是以帝国的名义制定的法治标准,只对事不对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势力,都必须臣服在法治的框架内。我们设计的管理制度恰恰与其精要不谋而合。我们完全可以在感慨商鞅被五牛车裂的同时,感悟我们的管理制度是否被走样了、被执行了。

改革就是变法,变法就是改革。改革势必要打破一些传统势力的期望,变法势必会触及一些陈旧观念的纠缠。在那个变法的历史格局中,上有秦孝公鼎力支持,下有一群文武百官和殷殷百姓积极参与,商鞅以诚信取信于民,以与民同等融合了百姓,做到了一呼百应。

回首现代化管理制度,历经百年完善,可谓细致入微,然成效如何,无需明言。然原因何在,不可不去探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建章立制的初衷遵循的是法治,执行的过程落实的是人治。预防问题不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像预防被盗那样,用五精管理的各项技术预警防范问题出现,而是凭借感觉、经验和差不多预知着问题的走向;出了问题不是第一时间去规章制度里面找不足,而是想方设法在规章制度的间隙中发现游刃有余的空子;处理问题不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吸取教训,而是挖空心思规避规章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甚至还有一种事不关己却遭受责罚产生的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凡此种种现象,无不警醒我们,我们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既有被曲解被应对的空子,也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尴尬,更有被阳奉阴违束之高阁的危险。

现代企业管理讲求的是以人为本,这个初衷是好的,而其实质应该是站在法治的框架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维护大多数遵章守纪的人的利益为根本的以人为本。宛如商鞅变法的本质也是激发和调动全体赳赳秦人共赴国难建立大秦帝国的热情的。面对极少数家族势力和陈旧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取了毫不容情的杀手锏,谁不支持变法就摘下谁的顶戴花翎,让他让位子、缺票子、丢面子;谁阻挡变法谁就下台,让他成为旁观者、忏悔者、羡慕者;谁反对变法就要谁付出生命的代价,让他成为大秦人的唾弃者、落伍者、遗忘者。一时间,绝大多数秦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雄赳赳气昂昂的建国史;一时间,气吞八荒,统领六合成为了绝大多数秦人梦寐以求的梦想。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任何变革和变法都饱含管理者对管理的高瞻远瞩,任何管理理念的提出都蕴含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切身利益的深思熟虑。我们不妨把停留在大秦帝国的镜头拉回来,拉到我们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重新审视管理与被管理的现实意义。不难发现,问题的重心不在全体员工,也不在顶层设计,恰恰出在了我们自认为牢不可破的中间环节,其承上启下横亘东西纵贯南北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上被人为的弱化了。此时我们再勇敢地把镜头推到大秦帝国,不正是身处变法洪流之中的商鞅在悲怆的仰天长叹吗。

篇4:大秦帝国之纵横

(接上期)第39集张仪要出使燕国主持会盟,苏萱担心。赢驷和赢疾商议决定让张仪去蜀,不能陪芈八字一起入燕,赢疾觉得张仪插手的秦国事务太多,提议让张仪,慢慢退出。魏纾来送质燕的芈八子和赢稷,芈琰认出了芈八子,魏纾吃惊,芈八子告诉赢稷,芈琰是他的哥哥,赢稷劝芈八子相认。赢驷怕义渠全民皆兵,同时为了芈八子下令放了义渠王。赢驷派张仪入燕想接芈八子和赢稷回来。燕国内乱,伺候芈八子的侍从纷纷离开。

第40集 太子平去齐国希望齐王派兵助其平定内乱。齐王根本无意助太子平只想趁饥占领燕国,太子平引狼入室。太子平在战乱中死去。芈八子住处也遭燕兵袭击。姬狐回到住处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死去。来使报战到芈八子和赢稷的尸体,赢驷听后吐血晕厥。赢稷生辰芈八子变卖玉饰给赢稷买食物。赵国大将找到芈八子,赵王接见张仪态度强硬,要留赢稷在赵国。赢驷不见踪影,魏纾带人在成阳宫四处寻找,赢疾在城中找到了赢驷。

第41集 张仪见到了芈八字和赢稷,将赢驷手书交与芈八子。芈八子欣喜,但是张仪告诉芈八子赵要与秦结盟,赢稷要留在赵国做人质。内侍发现赢驷又不见了,魏纾带人寻找发现赢驷在回廊吹箫感厩。赢驷嘱托赢疾要照顾好秦国,如果蒯壮有越轨之迹立斩。魏纾让芈琰改姓做秦氏公子,不想让芈琰卷入公室z争。芈琰随意出入秦宫,见到病入膏盲的赢驷,表露自己要看着秦国乱。泰国第一位王赢驷离世,赢稷想回秦国看赢驷,秦使劝阻。赢驷的死给了魏纾不小的打击。

第42集 张仪回秦,列国朝贺赢荡登基。赢荡朝堂上支持越国征伐,张仪劝谏不可表露真实想法,赢荡回击张仪泰国以后只凭秦剑不依邦交。赢荡不想再用张仪问甘茂意见,甘茂同意,赢荡任命甘茂为右丞相。芈琰去找张仪遇到魏冉,赢壮将此事告诉赢荡诬陷张仪反秦。猗蔚劝诫张仪让张仪离开咸阳远走他乡。赢壮安排人准备刺杀张仪,赢疾知晓派人来护卫,苏萱在混乱之中为救张仪而死。张仪上朝,秦大臣诬陷张仪投敌祸乱秦延,张仪痛斥并向赢荡辞行。张仪离秦,赢疾相送。

第43集 张仪返回魏国见到母亲,张母欣慰离世。丧礼后,张仪在山脚巧遇犀首,两人回忆当年。赢荡后宫设跤场,魏纾以为赢荡玩物丧志,找赢疾和甘茂劝诫赢荡,赢荡引两位丞相进自己的房间,看到房间挂着术牌,两人诧异。赢荡向他们表明自己并非玩物丧志,命甘茂领兵攻打宜阳,赢疾反对。甘茂攻打下了宜阳,赢荡喜,去宜阳。秦大力士举鼎皆死于鼎下,甘茂等人劝赢荡不举鼎,赢荡不听执意要举鼎不料经脉尽断,众人护送回帐,赢菏临终前交代甘茂接赢稷回秦立为王。赢疾怕秦再生变故,下令在赢稷回来之前对赢荡秘不发丧,安排白起迎回芈八子和赢稷。(全剧终)

篇5:读《大秦帝国》有感

《大秦帝国》是孙皓辉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记叙了秦国自孝公到秦二世之间的历史,讲述了秦国如何从一个倍受六国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国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国。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开始了统一六合的准备。在法令方面,世人说秦法严厉,断足、割鼻等法令层出不穷。但却不知道,这样的法令适合于当时的秦国,适合于当时的时代。在有关断足法令颁布的近两百年间只有不到50人被判处这样的刑罚,且多半为王室贵族。当时的秦国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秦法对于王公贵族规定,王室中人要想获得爵位、官职等就必须参军杀敌立功,对于王公贵族利用关系而谋私利处以极刑。对于军队,进行军功制,取消了贵族特权。这大大激发了百姓从军与上阵杀敌的勇气,武器为流水线作业,且责任到个人,每个工匠做一把武器都刻上自己的名字。军队人人奋力杀敌、武器装备精良。再加上一连几代秦国国主都是明君,百姓也安居乐业。试问、这样的国家怎能不令他国闻风丧胆、怎能不统一华夏?

秦国在统一六合时,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防御异族趁此机会入侵我华夏大地。始皇设立30万九原大军,专门防御异族,使得在十年的统一大业中,异族人没能有机会侵扰我华夏大地。始皇在统一六国是说“我老秦人能统一华夏,那就必须担负起抵御外族入侵的重担”这使我们必须对秦国、对始皇有重新的认识秦国虽然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但其对于我华夏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车同轨、书同文、汉字的进步、以及延续至今的县治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以古论今,今天的我们大谈中国梦、大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使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秦国的优点相比较,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我们还有什么没做到位、还有什么没做、还有什么想都没想。

我们现在的法令是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想想看:中央高层官员的一句话就推翻了一个案子的宣判结果。想想看:贪官出狱,竟然各地官员夹道欢迎。想想看:“表哥”“雷政富”“刘志军”等,我国政府法律方面还须向秦国好好学学。

另外,我国在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是否应该像秦国一样做到抵御外族入侵的同时保证祖国的统一。钓鱼岛、黄岩岛、南海主权、中印边界纠纷、台独、藏独等问题异常严峻,这些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必要时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华夏儿女愿为国捐躯,我当今华夏子孙有秦国人“轻兵”的决心。

老秦人有一句话“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体现在孝公断指写“国耻”、体现在六国合而谋秦、体现在百万人力修郑国渠、体现在长平大战。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们当代也是后代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现今我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与发展期。我国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基础弱,经不起大风大浪。加上当今世界的我国周边环境不太稳定,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些大国强国也多对我们不利。但我相信,我十几亿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终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对方的长处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是秦国人的又一大长处。老秦人生活习惯不好,他们和山东六国学习,改正它。农耕、精铁冶炼、教育等都也不如山东六国。但老秦人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六国人反而向老秦人学习。这点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样,我国放宽政策吸引外资、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这些都一步一步壮大这我国的实力,从我国近年来所取的成绩就能看出来。

《大秦帝国》让我重新认识秦国的同时,也能让我学得一些强国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或许已人尽皆知,但我还是要说。唐太宗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我们看历史小说应明白的事。实现“中国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而秦国的兴盛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能帮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华夏儿女,我们在自己的“中国梦”道路上,什么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即使是会死也应该义无反顾的去。“中国梦”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在这100多年的道路上我中国人历尽艰辛无数革命先烈离我们而去,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实现梦想的机会。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必须去完成这个梦想。

秦史昭昭,为我们展现兴衰之事。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

1208010310

篇6:看《大秦帝国》有感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三个月了,虽然很多时候提醒自己应该多学习,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上却还是不尽如人意。不过在车间实习的这段时间还是很好地参与到了工作之中,对公司的产品和加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再接再厉,一直希望可以多看几本书,但是却只看了一本《狼图腾》,好几本专业书进度也很慢,不过晚上休息的时间看完了一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感触很多。

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所以也不是很喜欢泡沫以及各种所谓时髦的电视剧及电视节目,但是我是一个历史剧的爱好者,在大学期间就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部历史剧。不过针对现在很多历史剧对历史的扭曲,本人不是很赞同。历史剧就应该是历史的重现,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就是生活的镜子”,但是如果历史都掺入太多个人的情绪,那么历史就将变成一个人的历史,将失去历史最本质的东西。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很好地将历史重现,黄健中导演紧靠原版的历史图书将历史很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是如何从弱小变成强大,如何进行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其中的人物刻画得非常形象和精彩,看完之后感触很深,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个人见解。

1.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在这部电视剧里面,领导也就是君主,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到秦献公的明智,这种明智是对于接班

人的确定,它是值得任何一个领导应该学习和效法的。反面就是魏国魏惠王的无知和生活,对于人才的一无所知,对于忠臣的不懈打击,对于亲人的无限相信,对于前途的一片茫然。魏惠王是一个生活非常安逸,对国事不关心,一心想着称霸,可是却夜郎自大;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不知道今天的秦国,不知道秦国与山东五国的各种利害关系,一直到失败了才发现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割地求和;任用亲人,其弟弟公子卬是丞相,一个无用之人担任重职,对公叔座和庞涓的懈怠,以及对后来的痛苦买单的卫鞅的放弃,是最终霸主地位退让的各种原因,这是一个失败领导者的各种表现,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2.什么叫做知己;首先要说明的是秦孝公是一个好领导,是一个明君,其对卫鞅的信任以及对一线人民的热爱,是一个优秀领导必备品质。什么是知己,那就是秦孝公与卫鞅,三天三夜的《治秦九论》,以及一句“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我们看到了一对真正的知己,就像高山流水的长远。在后面秦国实施变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秦君的挣扎,但是没有看到放弃;我们看到了卫鞅的无奈,但是没有看到失败。一对知己成就了秦国,更成就了大中华。

3.爱情是什么东西;爱情不是所谓的山盟海誓,不是天天的缠绵悱恻,而是像白雪与卫鞅的真心相许,为你为我的真正生活。白雪喜欢卫鞅,不是因为卫鞅多么地迷人,而是

一颗进取的心,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必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潜力股,看到了什么叫做无私奉献。白雪当初看到了卫鞅的才华,看到了卫鞅的与众不同,她便开始帮助他,奉献她的一切,假想没有白雪的鼎力相助,也许卫鞅就逃不出魏国,也许就没有后面的商鞅变法,也许就没有秦国的大统,也许…….。所以卫鞅的成就离不开后面一个伟大的女人,更有后者爱情的升华,对于当初卫鞅被公主荧玉的逼婚,白雪站到了一个真正爱情的高度,它考虑了很多,牺牲了太多,忽略了所有,为了其爱人的事业,为了其爱人的快乐和梦想!她独自带着身孕回到了崤山,生下了两个人爱情的结晶,可是却等待了十几年,才有了两人的再次相遇,商鞅变法的二十年,是他们分居的二十年,可是也是他们最开心的二十年,因为她一直在等待着他的爱人,他的爱人不仅仅是属于她,更属于这个时代,正是她的这种高度成为了她丈夫的一生!

二十年的变法的成功,嬴四的即位,法律在全国的生根发芽结果是秦国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代伟人的贡献,也掺杂着太多人的心血。特别是最后卫鞅与白雪的极刑,是一个可悲的事,更是一件伟大的事。

篇7:读《大秦帝国》有感

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读完孙皓晖先生时间创作的500万字巨作《大秦帝国》,本书重现了秦帝国崛起于铁血列强之林的历史,重塑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的精神。阅读中一次次地被感染、被触动,不禁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不禁神往那个百家争鸣、诸子争锋的精彩时代,不禁感叹以秦帝国为代表的伟大的中华精神和原生文明。通读下来,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

法制是秦帝国的立国之本。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首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治国家,完善的法制是秦国的立国之本,除了立法精准、全面,秦国执法之严格,令人震惊,其严格程度比之当前的法治国家,又过之而无不及,且贵贱不论,一视同仁。

联系当前中国的种种执法不严,可能源于汉武帝之后推行两千年之久的独尊的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尊重法治的`同时可能也会同时纵容很多例外情况。

篇8:读大秦帝国有感

本文中的历史剧是指经过创作者艺术加工, 在强调历史真实性同时, 适当运用想象以丰富叙事, 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和历史风貌的“历史正剧”。典型文本如近年来热播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大明王朝1566》、《朱元璋》、《大秦帝国》等。

对影视文本的分析旨在把一个文本背后的假想、神话和主导性话语剥离出来。要达到“剥离”这一目的, 借助于符号学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影视的意义来自于符号, 来自于汇聚符号的系统, 必须从文本中探究”[2], 而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 s ure) 、巴特 (Roland Barthe s) 以及费斯克与哈特利 (J.Fiske&J.Hartley) 等人的理论则为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影视文本提供了依据。据此, 本文以《大秦帝国》为例, 首先, 选取一组典型镜头 (“商鞅赴刑”) 进行个案分析, 对其符号的技术符码进行解读, 并对社会符码进行表意层次上的分析, 进而揭示其意识形态符码, 藉以展示这一组叙事中符号运用及意义实现的过程。然后, 采用聚合分析的方法对选取的10个样本进行分析, 将整个历史剧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符号系统”, 对其进行意识形态解读。

一、“商鞅赴刑”的符码解读

在符号学看来, 几乎所有的传播都包含了符号和符码两种要素[3]。符码是指一套有组织的符号系统, 它的使用规则建立在社会成员的共识之上。这里借鉴费斯克和哈特利的分析方法, 对历史剧文本这一复杂的符号系统作三个阶段的解读, 即技术符码、社会符码与意识形态符码。

(一) 技术符码解读

伯杰 (Arthur Asa Berger) 主张, 在电视研究中“应该注重该媒介的符号功能 (function) 层面, 它与符号的传递 (carrying有所不同”, 由此, 他提出电视最值得探讨的便是其所使用的摄像机镜头类别, 并给出一个电视镜头的分析模型:

从上表可以看出, 镜头的变化、摄影机的运作被视为能指, 而其所指层面则分别表达一定的意义。对镜头符号的调度并非随心所欲, 而是在一定规则内组合, 这种规则须由使用这套符码的文化成员所认可。其中, 镜头遵循拍摄距离符码, 运用技巧则遵循镜头运动符码, 两者都属于电视技术符码范畴, 是传媒藉以再现“现实”的符码。依据这个分析模型, 下面对《大秦帝国》第五十一集中的“商鞅赴刑”[5]这一组镜头中的典型镜头进行分析:

(Ⅰ) 甘龙和公子虔作为监斩官入座—— (中景、仰拍) ——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 压制性权威;

(Ⅱ) 押解商鞅的囚车缓缓驶入—— (溶入、仰拍) ——吸引人注意商鞅形象:一袭白衣, 昂首挺胸, 毅然赴死的洁白高贵、熠熠生辉形象;

(Ⅲ) 整个刑场的全景, 身着白衣孝布的老百姓跪迎商鞅—— (俯拍、全景) ——展现老百姓、保守势力以及商鞅三者之间关系:执法势力的旁观与冷酷、老百姓的痛惜挽留、商鞅的无所畏惧。在这种构图中, 观众的爱憎情绪被潜在地引导;

(Ⅳ) 商鞅走上刑台, 白衣被树枝挂住—— (切、特写) ——即时出现的意外情况, 表现草木也不舍的天意;

(Ⅴ) 甘龙与刑台上的商鞅对话—— (中景、仰拍、俯拍) ——取景时二者高低位置不同, 对甘龙的俯拍镜头表现反面势力在精神上的渺小, 对商鞅仰拍, 表现其人格的威严崇高;

(Ⅵ) 商鞅坐于刑台, 聆听百姓颂词—— (特写、仰拍、淡出) ——一种亲近且不失崇高的形象, 其背景亦是巍巍大山, 展示其人格与山齐高。淡出则结束这一画面, 将镜头交给另一个叙事——安置公主;

(Ⅶ) 刑场纷纷扬扬下起雪来—— (淡入、远景) ——雪的意象昭示着冤屈, 远景而为揭示这个地方的环境, 下雪也引出了另一个人物的出现——白雪。

(Ⅷ) 一袭白衣的商鞅与一袭红衣的白雪刑台上执手对饮—— (特写、仰拍、中景) ——特写亲密尽显柔情, 为情而死的无悔与感伤;仰拍表现爱情的高贵, 中景表现两人相依相亲、生死相扶的关系。接下来的商鞅与白雪相拥而亡, 纷然落下的雪掩映在白的和红的衣服上, 画面诗意唯美。

(Ⅸ) 追忆商鞅与白雪相识相知, 以及与嬴渠梁共建伟业的往事—— (淡出、切、淡入) ——在不停地切换中, 追溯商鞅一生, 追忆商鞅与白雪这段感情的真挚美好;追忆商鞅打造强国的光辉历程——所谓“江山不负美, 美人如江山”。

(Ⅹ) 新君嬴驷送别商鞅 (远景、仰拍、俯拍、淡出、拭消) ——表现环境和新君送君情意, 送别队伍的连绵不绝, 全剧结束。

(二) 社会符码解读

社会符码主要包括行为符码、服饰符码、语言符码等, 是藉以解读“现实”的符码。围绕符码组合的符号在这组三十分钟的镜头里被密集地呈现。这些具体的符号如何在影视中实现意义?对影视社会符码解读也即需要对符号做表意分析。菲斯克和哈特利在巴特的《神话学》基础上, 提出符号表意系统的三个层次:

其中第一个层次是一种“自足完满”的关系, 到了第二层次, 原本简单的促因性意义提升至文化的层次, 即符号的意义不单纯地来自符号本身, 而是源自社会使用与评价能指和所指的方式。到了第三层次, 在第二层次所产生的文化意义范畴, “结合凝聚成为一个全面性、文化性的领悟, 一种现实世界观, 一种一致且连贯的观点”[6]。这里以商鞅走上刑台时“白衣为枯木所系”这组镜头为例, 做符号表意层次的解读:

(1) 这组镜头中的核心符号有“枯木”、“白衣”、“商鞅”等。符号在传播达成的第一层次, 先是逼真的物质图符。逼真的“枯木”、“白衣”图符作为一种纯粹的物质形象是第一层次的能指;所指是由物质形式所联想到心理上的一种概念, 如“枯木”是“已近死去 (也或者是在冬天落尽了叶子) 的一种靠光和作用生长的生命物”, “白衣”是“人为御寒用棉麻制成的白色的衣服”。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是由于分析的目的才将能指与所指截然分开。而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结合得如此紧密, 以至于它们间的关系显得自然、正常而且是既定的, 即“自足完满”。

(2) 当符号的意义从具象性质提升至文化意义时, 它即进入了第二层次的表意阶段。而在第二层次中, “枯木”“白衣”变成了新的能指, 所指的则是一种基于约定的文化中的精神意义, 也即巴特所说的“神话” (myththology) 。

神话的领悟离不开符号在第二层次表意过程中所扮演的两种角色。在这里“枯木”“白衣”具体化了某种价值, 其体现的“文化意义”, 即“迷思”。启动这种概化的迷思, 必须剥去符号所连带的特定所指, 在此“枯木”也就不仅仅是长在刑台边的一株枯木了。它启动了我们脑海中的“迷思链” (myth chain) , 并藉此让观众领悟到商鞅命本不该绝, 上苍也试图挽留他的事实。这是第二层次中符号的第一种角色——迷思制造者 (myth-maker) 。第二层次的符号还扮演另一种角色是内涵意义的因子 (connotative agents) 。这主要是指镜头的角度、灯光、背景音乐, 表达符号的内涵意义, 传递价值、情感与态度。

这里通过镜头调度, 引人联想, 而这些联想一方面是基于特定的文化积淀——“白衣书生”的士子形象, “枯木留人”万物皆有灵, 能汇通天意等;另一方面则是观众的配合, 即隐喻和转喻的领会上对电视符号进行解码和想象。

(3) “符号意义受主观感受的影响……符号的意义, 只有在文化成员彼此统一之下才产生一定的意义, 也就是所谓的‘相互主观性’”[7]。在相互主观性具有组织作用的同时, 迷思本身, 彼此之间也具有联合性和组织性, 而这种迷思的组合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在第三层次上, 第二层次符号系统构成第三层次符号能指。所指即是文化性的领悟, 一种现实世界观, 即商鞅代表的法制精神、改革精神顺应天意。

(三) 意识形态符码解读

商鞅赴刑的呈现为什么不是一身破烂的囚衣、枯木根本就没有挂住衣服?商鞅还可能在登刑台的时摔了一跤……然而这组镜头没有这样处理。事实上, 传播者享有对符号资源的优先建构权, 他们所享有的价值立场有条件通过文本传播得以实现。符号的组合后将产生新的意义, “商鞅赴刑”这一组镜头组合为相对封闭的“符号系统”, 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也就依附在系统的机构里。

基于技术符码和社会符码解读可以观察到:在“商鞅赴刑”这组镜头中, 技术符码的运用“亲疏”有别, 隐藏着传播者的价值判断, 同时作为讯息被传递也影响了观众的文本体验;而社会符码层面的符号运用——公子虔丑陋的面具, 甘龙脸上的刀疤、虬曲的拐杖等, 商鞅的一袭白衣, 白雪的一袭红妆, 漫天飞舞的白雪等同样隐藏着传播者的价值介入。文本的叙事进行中, 精心设计的符号被密集地呈现给荧幕前的观众, 观众的体验被牵引着自觉地站在“商鞅”一边——为他惋惜, 痛恨复旧势力。透过这层情绪上的引导, 不难看出, 传播者也在向观众推销一套看不见的价值。这套价值我们可以概括为——“要法治不要人治”[8]。

二、对《大秦帝国》文本的聚合分析

符号必须组合成系统才具有意义, 这是因为符号意义源自它在符号系统结构中的位置。“商鞅赴刑”这组镜头是一个小型的相对封闭的符号系统, 而五十一集的历史剧《大秦帝国》则组成了一个更广阔的符号系统。这里尝试在个案分析的实践基础上, 用特殊观照普遍, 对《大秦帝国》整个文本进行考察。

由于符号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索绪尔提出用共时的 (synchronic) 和历时的 (diachronic) 的两种维度考察文本符号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历时的方式即组合分析, 研究构成叙事的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即组合结构) 。这也就属于叙事学的分析任务了。在这里本文的内容分析框架只通过共时的方式研究文本, 也即聚合分析。聚合分析就是探究元素之间的关系, 即发掘文本中隐含的两两对立模式 (即聚合结构) 。“在所有文本中, 必然存在某些系统化的、相互关联的对立组, 并可以揭示出来。”[9]于是在聚合分析的应用中, 符号学可以考察符号系统中的二元对立。

具体到《大秦帝国》这部历史剧中最重要的对立就在于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对立, 这里用法治和人治两个概念来概括, 展示文本中的二元对立。对整个文本的分析统计如下 (这里样本选取依据为:“法治”和“人治”符号同时出现并形成正面对抗的镜头) :

对这10组镜头的分析发现, 其符号的运用皆与第十个样本“商鞅赴刑”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对于“商鞅赴刑”的典型分析, 从技术符码、社会符码和意识形态符码三个层次, 同样可以用来观照这上述的其他样本。在《大秦帝国》这部历史剧中, 以此二元意识形态对抗为线索, 则可视整个文本前后的符号系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产生出意义与角色, 其历史剧文本中的隐藏的意识形态诉求——“要法治不要人治”在符号系统中一以贯之。

转型时期的中国, 法治尚待健全, 人治依然大有市场, 在社会普遍要求公正的历史背景下, 呼吁法治精神、“商鞅”式法治人格, 有意无意间都流露出传播者对这种对社会的理解和判断。在收看了这部历史剧, 有后见之明的观众那里, 不可避免地引起意识形态的共鸣。

三、历史剧文本的符号分析模型

通过上文对历史剧文本的电视符号分析展示, 这里将分析模型总结如下:

首先, 以文本元素“A”为个案分析来验证假设。可以通过技术符码、社会符码、意识形态符码三个层次实现对这一小型符号系统的符码解构。其中技术符码借鉴伯杰的镜头分析模型 (表1) , 而社会符码则依据表意三层次分析框架 (图1) , 进而实现对A符号系统意识形态X的揭示。基于X对A符号系统做二元对立的总结区分 (如+A对-A) 。

其次, 围绕X设计抽样标准, 对文本展开统计, 抽取样本。将对A符号系统的解读方式推及至B、C、D等符号系统的解读, 实现对样本微观层面把握。

然后, 基于二元对立 (如+A对-A、+B对-B等) 的线索, 对整个文本展开聚合分析, 使“文本T1”实现向“文本T2”的转换。从而在二元对抗中揭示历史剧文本作为整体的符号系统所蕴含的意义。

综上, 在借鉴索绪尔、巴特、费斯克与哈特利、伯杰等人符号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 本文尝试构建对影视文本进行符号分析的一种可能路径, 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历史剧文本分析中, 藉此以期实现对影视文本符号解读, 在方法论意义上的一次扩展。

摘要:一切对历史的当代阐释都在表达着当代人的价值与想象, 而这些价值和想象必然通过符号隐含在改编的影视文本中。本文以《大秦帝国》为例, 尝试将索绪尔、巴特、费斯克以及伯杰等人的符号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 提出历史剧文本的符号分析模型, 藉以探讨符号分析在影视文本解读中方法论上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剧,意识形态,电视符号,分析模型

参考文献

[1]“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多元内涵, 本文所涉及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指文化学意义上的解释——“一种观念, 理想, 或信仰的体现”, “是一种文化围绕其主题产生意义和角色的方法”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 等,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76) .

[2][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M].李德刚,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9.

[3][英]约翰.费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M].张锦华, 译.台湾远流出版, 2001:89.

[4][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M].李德刚, 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46.

[5]选取“商鞅赴刑”作为个案分析基于以下两点:[1]这是一组历时较长的样本 (约30分钟) , 符号的运用全面、充足、丰富;[2]该组镜头是整个剧中正面冲突非常集中的一段, 作为结尾, 亦是该剧高潮之一.

[6][美]J.Fiske&J.Hartley.解读电视[M].郑明椿, 译.远流出版公司, 1993:30.

[7][美]J.Fiske&J.Hartley.解读电视[M].郑明椿, 译.远流出版公司, 1993:34.

[8]此句为《大秦帝国》中秦孝公与商鞅在坚持变法, 抗拒各种阻力的过程中, 所说的最多的台词之一。

篇9:读《大秦帝国》有感

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面临亡国之患,如何生存下去,如何由弱变强成了秦孝公面临的最大问题。走父辈的老路亡国无疑,不走老路,只有求变。所以秦孝公发求贤诏以明志,借周国之财以招贤。举国委任,析心刨肝以用才。正是这种痛彻骨髓的忧患意识和坚持变法的坚定决心才成就了秦国,成就了商鞅。

国家之争,企业之争,就是人才之争,由古到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如果秦孝公只看见商鞅从卫国到了魏国,又从魏国到了秦国,心存芥蒂,弃而不用;又或者经过询问得知商鞅只做过中庶子而不敢用,何来后来的强秦。所以,作为一个开明的领导,应该唯才是举,而不是论资历,论职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才,兴国兴企。

篇10:观《大秦帝国2》有感

同样根据作家孙皓晖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大秦帝国之裂变》(华数互动电视点播路径:电视剧——新剧上线)堪称史诗,而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续集《大秦帝国之纵横》,却有点奔着“秘史”的意思。

剧中,历史上的有为明君秦惠文王(富大龙饰),曾经调戏过魏国大臣的女儿;王妃芈八子(宁静饰)不仅忙着争宠,还跟义渠王子骇(陈昊饰)发生了“婚外情”;“说魏事秦”的纵横家张仪(喻恩泰饰),一度为了周室公主姬狐(王笛饰)而痛哭流涕、颓靡不振……

不过,与光惦记着“夏雨荷”的岳飞(出自《精忠岳飞》)、和潘金莲搞暧昧的武松(出自《武松》)、将“焚书坑儒”诠释为“一场由吃肉加搞基引发的血案”的《楚汉传奇》相比,《大秦帝国之纵横》仍然可以被归类为一部处于及格线以上的历史正剧。

从“裂变”到“纵横”

续集魔咒再现,经典难超越

近几年,历史剧不算少,但是想看正剧,却似乎只能从老戏里翻。根据二月河的“帝国系列”改编而成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陈宝国的《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在凌力的同名历史小说基础上拍摄而成的《少年天子》……相比之下,播出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已经算是比较近期的作品。

原作者孙皓晖,亲自操刀剧本。他曾表示,这部戏是对误读历史的纠正,“作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帝国,后世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对秦进行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了成绩。”

该剧以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主线,战国时期的帝王名臣、英雄人杰纷纷登场:商鞅(王志飞饰)曾三试孝公,才肯掏心相付;为推行变法,秦孝公(侯勇饰)以身作则,不惜将犯法的儿子嬴驷逐出秦国;公子虔虽被商鞅处以割鼻之刑,却为了大局强忍怒火;李立群饰演的魏王,则将一个无耻君王演得活灵活现……

时隔4年,续集《大秦帝国之纵横》,却丧失了史诗般的感染力。

首先,选角有些“随意”。裂商秧、杀氏族、防复辟的秦惠文王,在富大龙的演绎下,看起来更像轻浮张狂的浪荡子弟(这倒是跟他在《隋唐演义》中饰演的隋炀帝有几分相似);由于“吕秀才”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喻恩泰饰演的张仪,也凭空多了几分喜感。

此外,感情戏不再点到即止,战争场面却能省就省。反观“裂变”篇,虽然在布景和道具上没有续集精致,战争戏却拍得让人热血沸腾。其中,既有万人冲锋的壮阔镜头,也有不断变换方阵的战术特写。秦国伤兵为了避免被俘而举刀自戕的细节,更突显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兮不复返”的悲壮古风。

正剧中的“人民公仆”

闹剧里统统变“痴情种”

依托于扎实的原着小说,《大秦帝国之纵横》虽然难以超越第一部,但是在大方向上并没有“跑偏”太多。反而是那些打着秘史、穿越、后宫旗号的古装剧,让历史真正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稍作对比,你就能看出历史正剧与闹剧的天壤之别——

正剧讲历史,闹剧重后宫。

《大秦帝国》系列以战国时代秦朝与六国争霸的过程为主线;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大汉帝国征战四方、金戈铁马的`壮观气象。《大明王朝1566》则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展现从朝廷到各级官府惊心动魄的政治搏杀;而尤小刚的招牌“秘史剧”《武则天秘史》、《杨贵妃秘史》等,却以裸戏、床戏、乱伦等情节为噱头。

没时间谈恋爱的皇上,才是好皇上,这是正剧style。

在二月河的《康熙王朝》中,康熙爷除鳌拜、平三藩、灭噶尔丹、收复台湾,一刻不得闲;而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爷修堤救灾、惩办贪官污吏、追缴国库欠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出了名的“人民公仆”。

不懂爱的皇上不是好皇上,这是闹剧的风格。想当年,被人评价为“只有‘乾隆’二字符合历史”的《戏说乾隆》,却风靡一时。剧中,郑少秋一天到晚地出宫旅游、打架、谈恋爱,私生女遍布祖国大地;到了《步步惊心》、《宫》等清穿剧中,终于轮到雍正风流了一回。他不是因为若曦周旋在众阿哥之间而争风吃醋,就是和晴川爱得死活来。

正剧爱用实力派演员,闹剧是偶像们用来耍帅的。

唐国强、陈道明、陈宝国、焦晃、侯勇……看到这样的“帝王阵容”,大体就能判断一部剧的属性。

篇11:一个中学生观《大秦帝国》有感

天已入冬,可我却迟迟不见北风的痕迹,也许它忘了要光顾这里,又也许,它在崤山和函谷关之间徘徊不定,忘了离去。不知道,今夕何夕,黄河水能否荡涤出旧时的尘埃,身在南国的我,还能否毫厘不差地幻想出崤函之间的“虎狼之国”?它是“虎狼之国”吗?非也,它是实至名归的血性之邦。我太倾慕秦人风骨,那种鞭及天下,泽被万方的豪情,在黯然消逝的千年光景里,再也无处找寻。我隐约望见浮动的马蹄,敲击在心门之外,咸阳、大梁、新郑、邯郸、临淄,在铁蹄之下,冷月如钩,赢驷愿后世千秋万代,家家户户的窗前有秦国的明月朗照之,当秦人已然看到这一切时,惠文王似乎已经如折戟沉沙,飘散如烟。所有的不朽终将凋落,我吃力地睁开沾染了名利和是非的双眼,如同仰望大地苍穹一般,仰望着这一切,庄严、肃穆而安详。我如松柏,君如青山,秦人的诺言就是如此凛冽,却字字铮铮。先人的陋习要改、秦国的法不治民要改,秦人战无血气要改,这天地,这山川,这崤函内外,所有的不安和腐朽、肮脏和堕落都要改,秦国,这抹氤氲在华夏西陲的黑云,需要有一场翻天覆地的裂变,这场裂变,需要有自上而下难以撼动的坚决。嬴渠梁和卫鞅,君道无益,王道儒懦,霸道凛然,秦人可否大出于天下,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取决于秦人内心“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呼喊有多响亮。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穆公霸业已是明日黄花,天命星相从不垂怜弱者,向来是强者的光环,秦国不是能不能统一天下,而是想不想统一天下,茫茫华夏,代有人才出,何必借代而生?我向往至上仁者,兼爱众人,博施天下,见时局不平,纵使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期盼威慑万里,扬我华夏雄风,可是,大仁为不仁,江山终究非我一人之事,时事终究非我一人所想,大道之行,根在民心。至于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甚至秦始皇,他们看到的金戈铁马,风声鹤唳,钟鼓争鸣,是战国志气,至于后人看到的大国争雄,分分合合,宁和**,是四方博弈。今华夏如昔日之秦国,今华夏之人如昔日之秦人,秦需裂变,华夏需自强,大争之世,但存争心。他日民众或引昔日田常之言自赞:“君之胸襟,图霸小矣,君可王天下”之时,大国崛起,何必称雄天下,自是陵谷崔嵬,雷鸣瓦釜。

世间事,在人,在志,国如此,何况个人?崤山、函谷关、河西,秦国失去的,终究夺了回来,挚爱、梦魇、往生,一个人湮灭的,终究会重来,没有谁天生适合经纬天地,也没有谁天生是经史子集的知音,人皆国士,士可杀,不可辱,方显国士无双。渭水汤汤,秦人可大出天下,当今华夏有何不可?一个勃勃生机的士子,纵使在黑暗泥沼之中、恶言囚笼之内,依旧是国士,于私以学识为重,于公以家国为重,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孟夫子之言,沿用千古,依然振聋发聩。

上一篇:关于教师节的诗歌:祝愿下一篇:让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