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经典语录新

2022-08-07

第一篇:大秦帝国经典语录新

读《大秦帝国:黑色裂变》有感 《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读后感

读《大秦帝国:黑色裂变》有感

Fritzma

记得有人提出过一个疑问: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最后一统天下的还会是大秦吗?我认为还是会的,因为虎狼秦师之所以能东出函谷关平定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贤君良臣名将,更靠他高效的政体与灵活的社会阶层,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商鞅,强秦之“强”正源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从孝公始,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七代君主,前后约130年,但商鞅定下的一些律令从未改变,不管是后来的吕不韦,还是中期的范雎,还是张仪,都未尝试修改,后来的《秦律》也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的,可以说没有秦始皇,秦国还是会统一天下,而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就不一定能问鼎中原了。

本人不太懂政治,只爱看些历史小说,前段时间读了孙浩辉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虽然小说不同于史实,但还是比较真实得还原了商鞅变法这一时期的秦国政治生态,波诡云谲的邦国外交,勾心斗角的既得利益者,坚韧不拔的名士,让人身临其境,似乎卷入了两千多年前的这场风云之中。

作者把书名定为黑色裂变,我却觉得称其红色裂变更合适,因为该变法虽然包含着政治,军事,商业,农业很多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也是争议最大的内容是“轻罪重刑,刑多赏少,一人犯法,连坐治罪”,对百姓来说,是残酷甚至残暴的,是以流血为代价的。商鞅认为,以德治国并无益处,反而会使国民懒惰,使国家贫困,秦风本就剽悍,好勇斗狠,如同驯化暴躁的野马,必须用霹雳手段方见成效,另外,商鞅推崇法家,罢黜儒术,在实施高压政策的同时并没有施教于民,崇尚暴力,未行教化,个人认为有愚民之嫌,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再先进的改革都未脱离封建礼制的束缚。

虽然百姓所受的压迫与剥削加重了,但商鞅变法却使秦国真正强国强兵了。“秦起于夷狄”,秦部落一直以来被视为异族,偏居一隅,积贫积弱,完全不被晋、齐、燕等国放在眼里,直到西周故都镐京被围,出师勤王有功才被正儿八经册封为诸侯国,可是东周几百年来仍未甩掉“穷国”的帽子,所谓弱国无外交,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丢城失地,连函谷关都一度失手落入死对头魏国的手里,要不是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国早已不国,多少代老秦人呕心沥血,奈何强国无法,强军无法,找不到康庄大道,()何时能一吐胸中恶气?商鞅做到了,他废除井田制,实现土地私有化;推进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统一度量衡,大力发展商业;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固化的社会阶级,贫民子弟军功显赫也能封爵,也能当将军,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才使秦军有了“虎狼之师”的称号。总而言之,商鞅变法不仅在短期内全方位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更是为秦国的兴邦富国绘制了蓝图,指明了道路,堪称百年大计。

从古至今,变法伴随的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倾轧和打击,远有吴起变法,近有戊戌变法,谁人能得善终?商鞅施行的新法无一不在损害贵族阶级利益,抢他们的田,抢他们的隶农,抢他们的爵位,他们就会想着要你的命,我一直有个疑问,商鞅在治罪太子,割掉秦孝公弟弟鼻子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我觉得肯定会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如此做,怎么打压保守派的嚣张气焰,变法还怎么推行,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今人谁还拥有,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气节吧,所以商鞅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在读到他被车裂的时候,我没有感伤,我觉得临刑前的他应该也不会感到后悔和愤怒,自己一生功业已遂,何憾之有,借用王阳明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秦惠文王虽然下令车裂了商鞅,却对他的变法推崇备至,不仅没有废止,反而发扬光大,《商君书》也成为传世名篇,为代代人所称颂。据说,著名的奴隶起义领导者斯巴达克斯死前,他的朋友对他说,“终有一天,罗马会消亡,而你的名字,斯巴达克斯,永远代表着自由”,如果我能玩一次穿越,见到商君,我会对他说:“你的名字,代表改革”。

第二篇:《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暑期来临,有时间来寻找自己喜欢别的书来认真看看,选择几本书,终于对《大秦帝国》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对秦朝感兴趣有三个原因:一是受“中国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响;二是受荀子“性恶论”和商鞅变法的吸引;三是受从小耳染目睹的“长城”、“兵马俑”和“大地在我脚下……”的刺激。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强,直到有一本类似历史资料汇编的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我发现了中国居然是源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秦的音变,这才对秦始皇敬佩起来。

我觉得能够做到统一中国,首先是实力的象征,其次是志向的映证。(当然,也少不了不计其数的谋臣勇将的智慧与力量。)引刘乐士《秦始皇》中华阳太后对赢政的一番教导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国至今,已历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来,每位君主都以振兴秦国为已任,试图早日图霸中原。穆公称霸西戎后便挥师东伐,崤山一败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后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励自己,伺机东侵,但都明白一个道理,称霸天下靠的是实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新政,富国强兵,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御中原几大强国。武文问鼎中原绝膑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两次称帝都没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没有什么建立树……你父王在位虽三年,却有一次壮举,歼灭东周国。东周国虽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征……政儿,你有没有称帝的雄心和勇气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统一不了大中国也是稳固不了大中国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实”空无“志”,受赵高的阴谋毁了祖祖辈辈创下的伟大霸业;而七国时各国占据一方,不说有志,也应有实,不说有实,也有“合纵”的良方,可是六国者竟皆灭亡于秦!说他们听信谗言轼忠亡国也好,说贪得享乐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国已罢,两相比较,实力作证!

我们多说“乱世出英雄,困境励斗志”。假如小赵政不在赵国随父亲异人为质,而是在皇宫养尊处优,他便很有可能统一不了中国,正是由于他的处境塑造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与高人一等的心志。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感触他初进咸阳时为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举着牌子边上台阶叫边叫自己是什么孙什么子的勇气。当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辞劳苦夜批奏折,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严与号令的凌风,而是秦始皇赢政始终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问题。尽管每次听取了多方建议,但在最终决策上他毫不犹豫,就是意识到错误命令也能及时更改。

一个有主见的人又善于兼听,这样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个独裁的中国。我们要去粗取精,就应当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业”为参照,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以自己无限的有志之思考,开创锐意进取的有限人生。无论有多少万人说出同一句话,我们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话,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同:

“性格影响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点儿霸气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语说:“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就是因为一般臣民只图眼前安逸,个人的实力不会完完全全释放出来,而做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要么出乎民意、顺乎人情,依靠集体的团结力量而赢,要么重奖重罚,严令纪律,依靠决策的单向航标而胜。如果能做到两相互补,稳定与繁荣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们要“霸”一点,“霸”得让人感到一股朝气,“霸”得让人感到一种希望,“霸”得让众人形成合力。

第三篇:读《大秦帝国》有感

鉴赏《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孙皓辉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记叙了秦国自孝公到秦二世之间的历史,讲述了秦国如何从一个倍受六国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国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国。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开始了统一六合的准备。在法令方面,世人说秦法严厉,断足、割鼻等法令层出不穷。但却不知道,这样的法令适合于当时的秦国,适合于当时的时代。在有关断足法令颁布的近两百年间只有不到50人被判处这样的刑罚,且多半为王室贵族。当时的秦国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秦法对于王公贵族规定,王室中人要想获得爵位、官职等就必须参军杀敌立功,对于王公贵族利用关系而谋私利处以极刑。对于军队,进行军功制,取消了贵族特权。这大大激发了百姓从军与上阵杀敌的勇气,武器为流水线作业,且责任到个人,每个工匠做一把武器都刻上自己的名字。军队人人奋力杀敌、武器装备精良。再加上一连几代秦国国主都是明君,百姓也安居乐业。试问、这样的国家怎能不令他国闻风丧胆、怎能不统一华夏?

秦国在统一六合时,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防御异族趁此机会入侵我华夏大地。始皇设立30万九原大军,专门防御异族,使得在十年的统一大业中,异族人没能有机会侵扰我华夏大地。始皇在统一六国是说“我老秦人能统一华夏,那就必须担负起抵御外族入侵的重担”这使我们必须对秦国、对始皇有重新的认识秦国虽然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但其对于我华夏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车同轨、书同文、汉字的进步、以及延续至今的县治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以古论今,今天的我们大谈中国梦、大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使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秦国的优点相比较,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我们还有什么没做到位、还有什么没做、还有什么想都没想。

我们现在的法令是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想想看:中央高层官员的一句话就推翻了一个案子的宣判结果。想想看:贪官出狱,竟然各地官员夹道欢迎。想想看:“表哥”“雷政富”“刘志军”等,我国政府法律方面还须向秦国好好学学。

另外,我国在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是否应该像秦国一样做到抵御外族入侵的同时保证祖国的统一。钓鱼岛、黄岩岛、南海主权、中印边界纠纷、台独、藏独等问题异常严峻,这些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必要时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华夏儿女愿为国捐躯,我当今华夏子孙有秦国人“轻兵”的决心。

老秦人有一句话“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体现在孝公断指写“国耻”、

体现在六国合而谋秦、体现在百万人力修郑国渠、体现在长平大战。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们当代也是后代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现今我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与发展期。我国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基础弱,经不起大风大浪。加上当今世界的我国周边环境不太稳定,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些大国强国也多对我们不利。但我相信,我十几亿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终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对方的长处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是秦国人的又一大长处。老秦人生活习惯不好,他们和山东六国学习,改正它。农耕、精铁冶炼、教育等都也不如山东六国。但老秦人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六国人反而向老秦人学习。这点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样,我国放宽政策吸引外资、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这些都一步一步壮大这我国的实力,从我国近年来所取的成绩就能看出来。

《大秦帝国》让我重新认识秦国的同时,也能让我学得一些强国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或许已人尽皆知,但我还是要说。唐太宗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我们看历史小说应明白的事。实现“中国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而秦国的兴盛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能帮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华夏儿女,我们在自己的“中国梦”道路上,什么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即使是会死也应该义无反顾的去。“中国梦”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在这100多年的道路上我中国人历尽艰辛无数革命先烈离我们而去,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实现梦想的机会。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必须去完成这个梦想。

秦史昭昭,为我们展现兴衰之事。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

1208010310

侯松涛

第四篇:观《大秦帝国》有感

一、 良禽择木而栖

二、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三、 只有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走正确的路

四、 一旦确定了正确的路,只有坚定、持之以恒的向

前走,才能更快的达到目的

五、 相信承诺,重视承诺,但不能忘了承诺总是相互

六、 制度的推行都难得一帆风顺,免不了承受“流血”

之痛

七、 制度的执行重在坚持

八、 躲在阴暗处的蚂蚁可以啃坏顶梁柱,躲在背后的

小人与蚂蚁无异

九、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看来自古皆然,到头

来英雄总是悲凉。前车之鉴,当世人能吸取教训吗

第五篇:看大秦帝国有感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

“秦自穆公称霸,国事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即位,常思国耻,悲痛于心,今赢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

看《大秦帝国》谈秦公用人

看电视剧《大秦帝国》,不只是要看战争场面荡气回肠,也不只是看商鞅变法的惊心动魄,还要看秦孝公选才任能的别具一格和坚定不疑。当时的秦国,管理层和现在的私企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当时秦国的官职都被老氏族所垄断,和我们现在的私企重要岗位都被家族控制着如出一辙,怎么样在这种环境下真正的招来人才和有效的使用人才,更是棘手问题。秦国之所以后来能够从弱到强,是与秦孝公的用人分不开的。那时的为君之道、为臣之则,也就是今天职场上的生存守则罢了。只是比起那时,现如今的职场是个更加残酷的战场。不管你是领导还是下属,都能从中看出端倪。《大秦帝国》无愧是典藏级用人指南。秦孝公当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当今很多企业深思和借鉴。

一、舍得投入

秦孝公的一纸《招贤令》,招来山东多国人才数百人涌向贫瘠的秦国,这些人中,不乏妄谈空论者和高谈阔论者,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游手好闲者、吹毛求疵者更是大有人在。按照《招贤令》的承

诺,所有贤者都要提出变法的策略,如果其提出的策略对秦国有帮助都要封以要职。

《招贤令》公布后,各国士子纷纷来到秦国,然这些人对秦国毫不熟悉,如果盲目任用,必将后患无穷,为此,秦孝公说:“惜官吝爵,人君大患;而滥官滥爵,也是国之大患。秦国欲求治国大才,不惜共享秦国,何惜区区官爵权禄,可是谁是大才?谁是中才小才?谁长于治国?谁胜于军旅?谁堪庙堂?谁可县治?岂能混沌之间以寥寥数语确定?今日,赢渠梁对天明誓,三月之后,诸位若有任职不当着,尽可鸣鼓见我。”他要求所有应试者必须用三个月时间考察秦国,然后拿出治国方案才可以上岗。并声明:如不想行访者,赏30金,走人;行访后不想留秦国者,赏100金;试用期3月过后,选中了商鞅,王轼等人。走人的都说秦公大义,为以后秦国的人才涌入留下了好的口碑。

秦孝公这种筛选优秀人才的办法非常适用,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者;第三,可以筛掉无学慵才;第四,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第五,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同事,也反应了秦孝公用人方面的气魄和胆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秦国很穷,但在人才问题上舍得投入,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二是秦国急需人才急,但不盲目任用,而是看重实际,注重实效,有效排除了那些浮才和庸才;三是秦国使用人才,敢于打破氏族和资历,别具一格,敢于任用,敢于授权。

二、真诚感人

自秦穆公称霸后,秦国的国力逐渐衰弱,常遭受魏国的欺凌,秦国素来尚武,而忽略治国之道,周边诸侯强国林立,虎视眈眈。秦国新君秦孝公即位后,开始意识到:穷兵黩武,无疑会断送国家前途,遂以颁布《招贤令》办法。招揽天下贤能之士,谋求兴秦国霸业。读秦孝公的《招贤令》,让人油生敬意,深感其诚:“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公用人,不惜数落老祖宗,不惜揭自家短,不惜与士子共享秦国,其博大胸襟和气魄,怎能不令人敬仰。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有些企业,为了吸引人才,粉饰公司,不惜弄虚作假,编造企业实力如何的强,待遇如何的好,这样用人,与骗人何异?当我们感叹企业没有人才时,我们的企业领导们拍拍自己的胸脯,问问自己,我们有几个能有与人分享财富的胸襟与气魄。如果敢于分享财富、敢于批驳自己、敢于听下级进言,天下人才又何愁不聚呢?秦公尚能如此重视人才,何况我们今人呢?看看秦公的招贤令,想想当今企业的招聘,不禁令人汗颜汗颜。

秦公为了践行诺言,临死的时候要把帝位传给商鞅,被商鞅回绝后,又秘密在商於十三县封地、建宫,履行与君共享秦国的诺言。

还秘密保留5000人马保护商鞅,如此至诚、至信,我是商鞅,也当死而无憾。再看看我们当今的一些企业领导,用人时什么都承诺,完事后什么都不兑现,卸磨杀驴,他们怕别人分享财富,巴不得给他办事的人早点自己提出辞职,甚至希望他们早点死去,如此用人,企业如何长久?

三、平等公平

秦国新军建立初期,三万骑兵需要三十名千夫长,两万步兵需要二十名千夫长,全部新军便是五十名千夫长。按照数字,秦军中原来的千夫长有一百多名。但由于战事频繁,没有及时吐纳更新,大部分千夫长都已经成了四十岁以上的“老将”,许多还是没有爵位且永远不能再晋升的奴隶出身的“老将”。组建新军时,通过反复筛选,只从旧军遴选留下了二十多个身经百战的青年千夫长,还差一半有余要从新军中选拔。

秦国新法虽然已经消除了军中的身份天堑,军兵之间不再有贵族甲士和永远只能做行伍老卒的“隶兵”之分。但来自贵族、平民、新自由民三种家族的将士之间的偏见隔阂,毕竟不是短时期能消除的。为了体现公平和平等,打破身份和偏见,必须消除贵族平民官兵对新自由民子弟的蔑视。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说辞不行,最扎实的办法就是比试本领,唯才是举。

在确定千夫长时,二十三岁的山甲成为新军中最年轻的千夫长。山甲是居无定所、无田无产的“药隶”子弟,又那样年轻,按照军中传统,做个百夫长就算非常破格了。秦国大胆起用山甲为步卒千夫长,

一举打破了对新自由民兵士的歧视偏见。新兵们奔走相告,群情振奋,人人都看到了立功受爵的希望。

在任命千夫长时,为维护新法,秦国在新军实行职爵暂时分离,没有战事,没有斩首立功之前,不向国府报请寻常之功。无爵低爵之将领,一律待到斩首立功之时以功定爵!听闻此策,帐中将领竟是异口同声,“有功受爵,我等心服!”秦国在选拔新军千夫长时,是不拘一格,有才能者任之,药农山甲不但当上了千夫长,后来还被提拔为步军主将。体现了秦国在用人上的平等和公平,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今的企业借鉴的。

四、用人不疑

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何笼络人才、使用人才,大秦帝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秦孝公不仅能看到商鞅是个大人才,还很会笼络人才,“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不仅和商鞅成了朋友,没有任人唯亲。而且为了笼络人心还把自己的妹妹许诺给了别人。正是因为秦孝公会用人且“用人不疑”的信念,而最终把秦国带向富强之路。

秦孝公的诚意令商鞅十分感动,他回孝公说:“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作为变法谋士,他制订了变法的全套方略,并且不留情面雷厉风行地推行,正因为有“青山松柏”亲密无间的合作,才有变法的成功。上下同欲,惺惺相惜,永不相负---这正是如今企业缺少的精神,正如白雪评价秦孝公时说:“秦公胸襟如海,两肩如铁。今见秦公,虽刀剑加身而不改其心,宁可殉国而不

加害功臣,此等节烈奇人竟为君王,真是千古难寻。”这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很多企业管理人都是做不到的。

大到国家,小到公司都是一样,当我们走上职业道路时,又有几个人真正遇到了有秦王的气度的老板呢,有一个真正的重用过人才、器重过人才呢?大多都像魏王一样,重用亲信,远离贤人吧。这些企业的老板总说自己感觉很累,他们基本上全面负责,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专业的职业经理。我们鼓励老总们下放权力,但前提是要找好一个具有职业道德的商鞅。孙子兵法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帮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企业与员工若能实现青山与松柏般的关系,何不成大事。

反观魏惠王在用人上却十分失败失败。他不仅不会识人,不会用人,而且还用人不公、用人不当、任人唯亲、使用人而不信任人,他只知“名门出高徒”,还不如他的丞相公孙痤,由于没听公孙痤的建议,任用了自己的“皇兄”公子昂,最终导致兵败国弱,使魏国走向了衰败。人才始终是国家最珍贵的财富,始终是企业最昂贵的资本。看来如何用好人真的是门很大的学问。

上一篇: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下一篇:电脑管理员密码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