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论文

2024-05-27

中国电视剧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论文(精选6篇)

篇1:中国电视剧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论文

1引言

马克思指出,人类不仅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物质生存的需要,还从事精神资料的生产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艺术,因此而诞生。黑格尔提出,“艺术的中心是人!”朱青生在为《艺术:让人成为人》写的序言中也写到:“这里的人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作为人文的人。正在加强一种警示和呼唤:人本来不是‘人’,只有透过修养和教育,经由艺术和人文,方能成其为真正的人。只是艺术到底使人往上,还是往下,这的确还是个问题。”针对电视艺术来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电视在教室里的有效性是早已公认的,我们越是看电视就越是倾向于它所教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也无论是教室之内还是教室之外。”

篇2:中国电视剧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论文

那电视剧艺术应该“教”我们什么呢?毫无疑问,“电视剧艺术的价值,是对其接受主体——电视剧观众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实现和满足,而不是迎合低级趣味。”162但是,目前看来,电视剧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这一点。“我觉得电视剧什么的是把大众的思想和艺术趣味往底线推,而不是往上边提。”要想把“大众的思想和艺术趣味”往上提,中国电视剧就不能缺少悲剧性的艺术品格。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冠冕。”

而且,“没有一种诗像悲剧这样强烈的控制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我们深深同情斗争中牺牲的或胜利中死亡的英雄,但我们也知道,如果没有这个牺牲或死亡,他就不称其为英雄,便不能以自己个人的代价实现永恒的本体的力量,实现世界不可逾越的生存法则了。”正如论文绪言指出的,悲剧性和悲剧尽管存在“度”上的区别,但是在“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关键点上二者是相通的。 因此,电视剧的悲剧性可以更好的通过对真善美的否定之否定来满足并再生观众的价值需要。关于艺术的价值系统理论家们意见不一166,曾庆瑞先生认为,电视剧价值具有系统性,主要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

四者相互之间正如敏泽、党圣元在《文学价值论》一书里所说的如盐在水中、糖在水中那样的体匿性存的存在形式。167而在这四点上,悲剧性电视剧都可以有所建树。 一、超越的悲剧审美 电视剧艺术中的悲剧性是我们现实实践难以达到的边界,而在悲剧欣赏、审美中,观众却可以实现“净化式认同”和“同情式认同”,实现我们心灵的解放与超越。“所谓净化式认同,是指已被亚里士多德描述过的那种审美态度。它把观众从他的社会生活的切身利益和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把他置于遭受苦难和困扰的主人公的地位,使他的心灵与头脑通过悲剧情感或者喜剧宽慰获得解放。”

3结语

篇3:中国电视剧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论文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途径分析

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把“中国梦”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两者看成是两个齿轮,如图1,“中国梦” 主要涵盖的内容作为其齿轮的“齿”,同样,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涵盖的内容也作为其齿轮的“齿”。从“中国梦”这个“齿轮”中可以看出,主要涵盖了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世界的梦”、哲学成分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主要涵盖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内容。如果要看 “中国梦”实现得好不好或者人的全面发展能到什么程度,就得看这两个齿轮如何运行。我们再把经济学的相关效应和管理学的相关效应作为一个轴承,然后“中国梦”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齿轮都套在这个轴承上,当“中国梦”“转”起来的时候,就会拉动人的全面发展“转”起来,同样的,人的全面发展 “转”起来的时候也会拉动“中国梦”“转”起来。显而易见,这两者之间在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可能只是单方面某一个齿轮来带动另一个齿轮,而是两者之间的“互动”。

首先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社会,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存、 享受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在图1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齿轮” 中涉及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是缺一不可的。从上文我们得知,“中国梦”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哲学上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板块上也是辩证统一的,而且我们应该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回到 “中国梦”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动”关系上,当和谐社会这个 “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每一个“齿”都相遇一次时,这就说明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甚至是一次质的飞跃。如果我们机械地认为这两个齿轮由于自身的机能的原因都不能带动彼此时,我们就可以从两者之间的“轴承”出发,从某种意义上说,轴承也是可以驱动齿轮运行的。

其次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哲学基础上、发展目标上、实现方式上和实现过程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小康社会的最高原则和价值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文化基础、利益和精神支撑、法制和可持续保证。中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习近平同志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我国在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同上文分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齿”,在“中国梦”“转动”的时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从上世纪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这世纪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从不同的层面上推进了“中国梦”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进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的分析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在两个“齿轮”转动的时候, 尤其是在小康社会这个“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每一个“齿” “互动”的时候,比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德”相遇时,这两者在经济的作用下,对各自的要求又高一个层次。小康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小康的程度会明显的高些层次,同样的,“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对“德”的认识又会多一些理解层面,就简单的而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会更多的追求商品带来的利益,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德”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但是在小康社会这个“齿”“转动”的带动下,人们会形成更高一层适合人民共同生存环境的“德”。又比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智”这一“齿”相遇时,小康社会不仅只是把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上升一个水平,也是把人民大众的智力提高一个档次,在中国这是显而易见,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等比比皆是。在经济的作用下,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智”也会有一个更广泛的定为,当今世界是人才强国的世界,人才,就是对“智”的一个概括,当然也还包括其他成分。所以在实现 “中国梦”的进程中,对小康社会的建成也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总之,实现“中国梦”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康社会这个板块中,“中国梦”和人的全面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带动” 的关系,不能偏废其一,也不能完全的由一个“齿轮”去带动另一个。

第三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中国选择的发展方向, 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一般说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性并不排斥各个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百世而不废, 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华民族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道路决定命运,“中国梦”必须以社会主义社会为载体。人的全面发展也是跟社会主义社会的来源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我们必须紧紧地抓牢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其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都得以解决。相反,人的全面发展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所以在“中国梦”的这个社会主义社会“齿”上,促进人的全面是两个“齿”之间相互影响和“带动”的关系。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来分析,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机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中国梦”。

第四是世界的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作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映射。新中国成立至今,更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成为世界大国之一。“中国梦”是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背景下提出的,它的实现不仅是中国的梦,也是世界的梦,所以在这个实现进程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不仅仅局限于在中国这范围之内。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的国际情况,社会意识形态没有统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每个国家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大相径庭的。在“中国梦”这个 “齿轮”中,把世界的梦涵盖为一个“齿”,说明在实现“中国梦” 的过程中,这个“齿”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这个“齿”效果同样明显,这是因为,中国的近现代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都必将走向衰落,任何陈旧的社会制度必将被新事物所代替。在世界的梦的这一环节上,我们应答审时度势,着眼全局,放眼全球去逐步实现“中国梦”,并且在这个进程中,要恰当发挥人才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以点向外扩散的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是人民的利益,“中国梦”将自由与平等作为其社会目标,一方面体现出党对人类文明优秀精神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反映出党对人类价值理念的超越和创新,显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包容性、认同性和社会性。另一方面, 将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引入“中国梦”的逻辑体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这种以价值观的认同性和引导性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历史活动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习近平同志强调: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牢记这一精神,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将13亿人的思想和行动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人的全面发展是在这个进程中能有促进作用的,由图1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的几个方面都是人民利益的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确保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

第六是哲学成分,“中国梦”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相同的哲学渊源,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主要是从这方面出发,所以这里就不赘述了。

综上所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下,它更具有着不同的特征,有着阶段性与过程性的特点。“中国梦”的实现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它的长期性、艰难性等特征来看,这个实现的进程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所以在这个进程中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性、艰难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胜军.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重庆交通大学,2012(01)

[2]王伟光.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J].求是,2014年04月01日.

篇4:探析孔子人的文明与中国梦的实现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作为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因此,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是实现中国梦首先而且务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孔子的文明观,通过分析孔子的文明规范理論,以期对提高当代人的文明素养产生重要影响,并以此来推动中国梦更好更快的实现。

关键词:孔子;人的文明;社会的文明;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30-02

中国梦,是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求经济、政治上的强大,更需要人民的文明素质的提高。我国政府虽然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相比较而言,人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度显然不如物质文明建设的关注度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物质上的强大并没有促进国人的文明素养达到与之相应的水平,反而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诟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见死不救等道德丑恶现象广泛蔓延,甚至“老人倒地扶不扶”都成为“问题”来讨论。与传统文明相比,当前国人的文明观、道德观已经开始出现“失控”的迹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传统文明中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当代人的文明素养,而传统文明的领军人物,就首推至圣先师——孔子。

一、孔子文明思想的内涵

(一)孔子人的文明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一切思想主张的出发点。何谓“仁”矣?孔子言“仁者,爱人”,即“仁”的标准就是要人去“爱人”,他对于人物的评价,很多都是围绕着这一标准来提出意见的。这也就表明,人是孔子思想的最终旨归。关于孔子的“人”所指代的范围,一些学者认为孔子的“人”和“民”是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概念,“人”指的只是贵族或统治阶级。他们立论的依据是因为在孔子的言论中,“人”和“民”两个概念常常是分开谈的,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1],“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等等。而且他们认为,孔子只讲“爱人”,不讲爱民,从而断定孔子所谓的“爱人”,这个“人”字就仅是指他本阶级中的人,他所谓的“爱人”,并不是什么普遍形式。笔者认为这种论断是缺乏客观依据的,孔子虽然没有说过“爱民”,但他却说过“爱众”,他要求学生们“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不但要“爱众”,而且要“泛爱众”。从这句话看来,孔子所谓的“爱人”是具有普遍形式的。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力求通过人性的自觉来完善人的品格,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基于宗法社会以家庭伦理为本位,孔子首先提出了“孝”的仁学准则。孔子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孔子把“孝”视为“仁”之本,是认识到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首先要以家庭关系的和谐为前提。人一出生,就是以家庭关系为生存纽带,家庭关系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行为处事,不仅体现了此人人格素养,更是直接影响着他在社会上的声誉甚至是地位。孔子言:“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也就是说能够“兴仁”,必须先孝亲。而且,孔子所谓的“孝”,不仅是指要在物质上使父母得到满足,更包括精神上的内容,即要求子女对父母要怀有真诚的敬意,尽可能保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即今天我们所主张的“精神赡养”。这种认识和主张,在《孝经》中有集中的归纳,即“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2]

(二)孔子社会的文明

研究人的文明,必须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考察。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往和相处中,才能形成人的文明,体现人的文明。孔子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的,他提出的“仁”就是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二。”[3]《中庸》说,“仁者、人也。”郑玄注说:“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这虽是后人对“仁”的解释,但在《论语》中,孔子确有许多关于人、己对称的话。如“不患人之不己指,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等。“仁”是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便不能没有仁的道德;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正是人的‘自我领域,即重视人际关系的总和,使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4]

人从一生下来,就处于一种人伦关系中,他是社会的一份子,他必须在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行礼,才能展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孔子把“仁”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即是说人的品性修养必须要以“仁”为参照。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把“仁”的内涵言说的如此丰富,但其核心还是以“爱人”为主。行孝是在“家”这一范围内关心、爱护父母,而行礼则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爱护、尊重他人。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真正具有文明素养的人,在家庭中要懂得行孝,在社会中更要懂得行礼。孔子认为,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不是别的,只能是礼。即孔子所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5]孔子提出以礼为人的标识,是要启发人类心性的自觉,重视人的德性,提出在人心上下功夫。孔子的“仁”与“礼”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虽名为“仁”,但却以“礼”为其主要内容。“礼”是具体体现其“仁”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即“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和“立于礼”(《论语·泰伯》)。孔子虽推崇周礼,但并不是对其全盘吸收,而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损益发展和文化、道德与政治重建。孔子要求人们不要只重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实质,要用“仁”的新精神置换传统礼仪的内涵,主张重视现实和人事。外在“礼”的约束与内在“仁”的结合,不断规范和塑造着人与社会的文明发展。

二、孔子人的文明与中国梦

中国梦作为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因此,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使其言行举止都符合社会规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而且务必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梦虽然是近代人民的梦,但是却植根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这就充分肯定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内涵。作为中国古代“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文明社会的建设,留下了许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养料。孔子的文明观强调的是在全社会推行以“仁”为质以“礼”为表的德化实践,以期达到“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文明社会。孔子文明观的核心是“仁”,文明社会的建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非常重视人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认为“修己”才能“安人”,“己欲立”才能“立人”,只有首先做到“正心,诚意,修身”,才能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孔子认为,提升人的文明素养,需要“仁”这一内因与“礼”这一外因共同起作用。孔子把“仁”看作人的本质属性,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人如果知“仁”,就会怀有“推己及人”、“克己为人”、 “仁者爱人”等博大的胸怀。人心中怀“仁”,自然就会懂得行孝、为学、知言、知省、讲和。当今社会,由于我们不懂得行“仁”,才会出现以权谋私,虐待动物,“碰瓷”等社会丑恶现象。因此,把孔子“仁”的文明作用于当前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孔子看来,提高人的文明素养,还不能忽视“礼”的作用。只有“礼”的建立和普遍实行,才能构筑人类社会精神世界和行为世界的井然有序,也只有囊括了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之和的“礼”的作用,才能使人的自身和人类社会摆脱乱而至于和。实现我们的百年梦,除了经济、政治上的强大,宏观层面还要求社会的和谐,个体层面要求人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

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国傳统文化与中国梦,本质上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黑格尔在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时说:“我们在现世界所具有的自觉理性,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本质上原来就有的一种遗产,确切点说,乃是一种工作的成果——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6]也就是说,现实的理性、思想离不开传统思想。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国梦的实现必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对于传统思想我们不能一味的照搬全收,而是有选择性继承其中优秀的,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益的思想,使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建立起独特的、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符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孔子文明观中的精华部分,如“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立人”先“立己”,“三省吾身”等思想对于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益而无害的,对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主编.十三经:文白对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等,1995.

[2]孔丘著,文婕编.孝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许慎.说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4]安乐哲,罗思文,余瑾.<论语>的哲学诠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5]张文修编.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篇5:中国电视剧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论文

先看下今天的辩题,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与结果何者更为重要。结果是一种末状态,而过程则是在连接始末的时间轴上做出的努力,经历的坎坷,收获的感动。谈及自我实现,这必然是以认识自我,设立目标为前提的,而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并对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行为就是自我实现。在社会中,群体不断思考着,做一件事情到底是在享受其中的过程还是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有人在意的是享受其中的过程,而有人更在意的是那最终的结果。确实!在生活中,在生命里,过程与结果都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失的角色,只是在不同的事情上表现给外在的地位不同,因此受重视的程度也不相同。但当我们将其至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进行审视时,不难发现,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首先,过程比结果更能充分体现自我实现的程度。过程是绝对的,而结果具有相对性。这么说是因为,过程一直见证着个体的努力与能力,而结果,它总是有不可避免的偶然性因素。就拿运动员来说,难道我们一定要用他们骄人的成绩来评定自我实现与否吗?伦敦奥运会男子体操吊环决赛,陈一冰整套动作都很到位,但也许是裁判更偏好于缺憾美,所以陈一冰过于完美的表现才让他位列第二。在国人眼里,无论是风度还是能力,他近乎完美的表现已经是伦敦之行的“自我实现”了!难道还硬要用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的思维来套着说“他最完美的动作没有拿到最耀眼的荣耀,所以他没有自我实现”吗?显然这是不公平的。相对于结果的辉煌或黯淡,追求的过程更显其意义与价值。

其次,过程中的风景最是美丽。过程中的收获,甚于结果带来的成果。我方不否认结果它更加明了的标志性意义,但是结果只是一个符号,是人生曲线中的一个截点。过程是曲线中的一段,我们在困难面前的每一次坚强努力,每一滴饱满的汗水都展现着自我,演绎着过段程中的精彩。我们“自我实现”过时,回首往昔便会发现,也更会珍惜在过程中,在情感上和经历上的获得的养分补给。过程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提升,如何去完善,如何去坚持。

最后,我方坚持认为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是因为在社会中,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务实,在反思中弥补缺失,褪去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潮!一心只为结果,容易让人不择手段,丢失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质朴。重视并不断审视过程能让我们弥补缺失,反思自我。

篇6:中国电视剧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论文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人生路漫漫,人的自我实现是结果重于过程,还是过程重于结果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的自我实现的定义。在《沪江大辞典中》第1578页中人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发挥潜能,实现理想,超越自我,对社会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并得到社会认可的追求。它既是过程但更是结果。今天判断二者孰轻孰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看何者被社会广泛认可,另一个是看何者在社会发展中更具优势。我方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结果重于过程。理由有四:

第一,俗话说:理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人是自私的,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如果爱因斯坦没有相对论这一伟大的科学定论,有的只是赫兹,牛顿等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他能够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吗?答案是不能。过程与结果相比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结果,虽然相对论是赫兹首先提出来的,并根据赫兹定律得出相对论,但是人们没有因为赫兹努力的过程,而将相对论叫做赫兹相对论,结果是相对论被大家称之为爱因斯坦相对论。

第二、结果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源泉并为我们指明自我实现的道路。当我们面对恐惧与诱惑时,是对理想结果的追求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披荆斩棘,最大程度的激发潜能,实现自我。当我们行驶在苍茫大海中,结果是我们人生航线的导航灯,它指引并约束着过程。回首那些为实现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如果不是对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这种结果的追求,又怎么能那般义无反顾呢?又何来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呢?

第三、结果在自我实现中起反馈和修正作用。如今的城市可谓是不夜城,灯光是如此绚丽多彩。倘若爱迪生没有5000多次的失败,并从失败结果中得到反馈,他又怎能意识到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方法,不断寻找新材料,最终取得历史性成功,从而实现自我呢?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是花了数代中国人的心血,难道为的是体验过程的艰辛?其实为的只是结果,那就是--壮我中华!

第四、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小结果。现如今的我们在体育比赛中大声呼喊“重在参与”,试想参与难道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就像我们现在的辩论赛,我们来这里,想要的最终结果便是获得比赛的胜利,但是同时,在这整场的辩论赛中我们也获得了更重要的结果,那就是我们从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知识,收获了友谊,这难道不是一个个小结果吗?

上一篇:小升初数学面试题目下一篇:广告心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