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2024-05-2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共9篇)

篇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建于1994年,是我校传统专业之一。2006年,本专业被评为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本专业完成了建设方案所定的规划目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

本专业建设方案所定的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三年的建设,使专业建设具有明显的软硬件提升,力争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省市骨干示范专业评估验收。

经过三年的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理论扎实、应用技能过硬的机电技术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机械教研组被评为章丘市先进教研组;投资2000万建立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并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基地,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有5名教师在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多次举办济南市范围内的公开课和观摩课,为兄弟学校提供教学改革案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的“双证率、获奖率” 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机电技术应用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遵循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人才教育理念,立足章丘工业优势,紧紧把握我校机电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明确了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方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学方向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了 “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 的基本思想。即确定专业教学应用型定位;完成从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坚持人才服务社会的宗旨,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具体实施时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培养方案,主要特色体现在“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的设置方面,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1、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将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中级应用型人才层次,在保证达到中职教育基本理论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标准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这些组成部分与专业以及就业所针对的社会职业岗位群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基本上由公共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组成。

2、专业选修模块群体化

我们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保证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针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了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群,如车工、数控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电焊工等方向模块课程群,以及丰富的专业拓展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二、培养了一支团结进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借助实训基地,引进合作企业,加强教师双重素质锻炼,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进企业实践,教师们得到了培训与锻炼,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事教学与相关研究,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应用性论文,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资料,编写了一批有特色的应用性教材,获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一支适应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4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硕士5人,专业教师64人,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实习指导教师21人,其中技师2人,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者19人。本专业有3名济南市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14人。

近3年来,本专业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有三个国家级课题已经立项。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还积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士来校做兼职教师,目前本专业外聘专兼职教师16人,他们给学生带来岗位第一线的新技术、新知识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三、建立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一)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训基地近万平米,拥有400余万实训实习设备,能同时容纳800人实习实训,借助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实训实习环境得以进一步与真实生产环境接轨,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直接感受生产现场。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课程已经启动,双方开设在更深层次上探索合作。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专业与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努力实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对接。为满足本专业对校外实习基地的要求,本专业已经重汽集团、海尔集团、中车集团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凡本专业学生均可以在各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等,学生通过实践,在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教学实习、影像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都多种教学形式。在2006年我校推行的“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熟之后,本专业老师也正在探索实习教学的模式改革,比如钳工教学的虚拟工资评价。

2、“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授一些现实问题,“走出去”就是有组织地把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学习。

3、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提高学生理论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4、尝试并在部分课程中实施了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体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尝试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双向互动、校内教学与校外现场教学双向互动、双向沟通,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管理制度化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了从事前管理、事中监控、到事后总结反馈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教学督导工作需要,组建了教学督导小组,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主要了解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管理情况、落实和执行学校各项教学政策情况,并根据一定程序调阅各种教学文件、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讲义等;根据教学安排,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组织及整体效果,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青年教师和转岗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实践场所,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与学生实践后的感受及对指导教师的建议,了解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为改进实践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推荐优秀教学成果和先进教学经验,并定期研究、分析教与学双方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提出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

五、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坚持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同时,着力在教学上下功夫,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成效显著

近年来,本专业认真执行教学计划,落实培养目标,毕业学生的“双证率”(毕业证与职业从业资格证)平均为98%。组织学生参加济南市技能大赛获得二三等奖十余人次。

(二)毕业生学有所用,在各领域中展露才华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培养的毕业生其就业率高,实践能力强,目前毕业的大部分学生成为了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一些毕业生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如2008春毕业生董孝新到重汽集团工作仅仅两个月,参加集团举办的电工比武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上手快,这也从就业、业务能力等不同角度体现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教育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本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吸引了大量学生就读,今年招生再创历史新高。社会外界对我校本专业的总体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基础理论功底比较扎实,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服务社会能力

除此之外,本专业还承担章丘市钳工技能竞赛工作,承担电业局电工培训工作等培训任务,成为了章丘市机电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终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自身建设与专业内涵建设并举的方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是地方应用性的人才培养定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顺应时代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的地方应用性特征,构建了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同步实施,理论主线和实践主线并行的“双纲双线”教学培养体系,实施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和理念,制定“平台+模块”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原则,构建了一套灵活的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今后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一方面引进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为专业教师及准备转行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进一步加强与南部大学城的相关学术组织的联系,增加学术氛围和交流机会,二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定期开展技能交流活动。

章丘一职专实训基地

2010年9月20日

篇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一、专业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愈来愈多的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向非农转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为了顺利的承接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国家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摆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培养大批学有所长的技能型人才。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机电行业,这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像海尔、华立等拥有雄厚实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内外知名企业,但相比较发达国家,我们的企业从全局看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其原因,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二是缺乏大量真正经过系统的机电技术学习培训的专业的技术工人。专业人才的匮乏,不仅制约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对内地、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都造成诸多困扰。综上所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大批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车工、钳工、电工、机修工、制图员、数控技师和机电产品营销员等,不仅是“中国制造”不断强体健身、升级提速的客观需求,也是解决就业压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更是办好中等职校,建设职教大省的必然趋势。

二、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工人。

机电行业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龙头,其产品门类多,涉及的领域广,使用的技术复杂而先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机电生产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机电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很长,需要吸纳大量的技术工人。我国机电行业这几年通过持续不断的体制创新,引进和消化新技术、新装备,其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在诸多技术领域和生产环节衍生出一系列亟待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许多新工种、新岗位,这就为中职学校创办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带来了难得的空间和机遇。

三、专业开设的可行性

1、硬件设备基本符合办学要求

在连续多年专业建设过程中,我校先后组建了维修电工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机拖动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

2、师资队伍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我专业现有教职工23人,双师型教师10人,全部本科学历,外聘专业教师4人。自2007年暑假,学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到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和进修,至2011年寒假期间学校又先后选派了多名教师参加了中职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学习电子电工、CAD制图和数控技术制图、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理论和实操,并取得了各工种的中级资格证。学校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培训,不仅为眼下的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师资基础,而且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积累了后劲。

3、生源充足。

我区每年初中毕业生能达10000人左右,其中就读职业中专的学生约5000人,很多学生要求就读机电应用专业的学生

4、就业情况良好。

我校目前已与宝坻区、天津市的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前期毕业生100%都得到较好的安置,家长和学生反映良好。现在机电行业劳动用工缺口很大,所以毕业生就业不成问题。

天津市宝坻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篇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外语商务服务公司将由我校外语商务学院承办, 以学生为主体, 着力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涉外服务实践, 对外拓展业务, 提供涉外展会、宴会/会议接待、翻译等服务, 力求做到标准化、专业化、职业化。

成立该公司的主要目的如下:

1.打造推广我校的品牌, 通过各种实践机会树立我校的形象、提升知名度。2.为学生创造更多涉外锻炼机会、开拓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3.公司将严格按照标准企业模式运营, 与市场接轨, 吸收学生员工, 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日常管理、运营和维护中, 创造真实的公司环境和氛围, 培养学生领袖, 帮助学生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为学生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 促使学生以更专业、更职业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二、成立外语商务服务公司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成立背景。21世纪中国的进出口行业、会展行业蓬勃发展, 大型国际交流、商贸往来日益增多。其中, 广州在对外贸易、涉外服务行业更是占据领航地位; 2015年仅在琶洲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便超过60场, 包括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广交会) 、国际家具博览会、广东国际美博会等知名展会。2.承办单位概述。外语商务学院在党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迅速发展, 开设了商务英语 (会展方向、外贸方向、应用方向) 和旅游管理专业, 拥有专业素质过硬、一线企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 培养了大批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踏实的外语人才。3.业务范围。本公司的业务范围将集中在涉外会展、会议/宴会、涉外接待、翻译、外贸业务拓展、涉外文秘等服务, 突出外语特色, 提供优质专业的涉外服务。4.项目优势。 (1) 低投入。公司依托于学校, 属服务型公司, 按目前实习经费标准和配置即可运营, 无需额外启动资金、设备耗材。 (2) 业绩零风险。公司提供服务产品, 只须对外联络、拓展业务, 对内培训、统筹管理, 并不涉及到风险项目或产生可能亏损。 (3) 易操作。公司的组织架构、操作流程简单可行, 承办单位在学生涉外实习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拥有稳定的社会资源可定期为我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保证良好的供需关系。 (4) 学生参与度高。公司的日常运营、维护将由学生作为主体, 同时每次涉外服务项目将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 能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得到尽可能真实的职场锻炼。

三、外语商务服务公司流程

1.公司架构与职能。外语商务服务公司架构图和职能如下:

总负责人:制定发展策略并作出有效决策, 统筹领导各个部门。

项目执行负责人:协助总负责人管理各部门, 具体落实各项决策。

市场部:业务拓展与维护、公司产品推广、形象宣传。

操作部:执行总负责人通过的方案, 包括物料准备、现场统筹等。

人力资源部:人员招募、培训、考核。

财务部:制定预算、成本核算、收支统计、工资发放。2.人员配置。项目负责人由教师担任, 人力资源部需学生辅导员辅助, 其它岗位由优秀学生担任;涉外服务项目将以外语商务学院学生为主, 同时招收我校其它专业外语优秀的学生。

3.具体操作。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公司规范化管理、得到充分的职场锻炼, 本公司所有操作流程均参照公司模式, 尽量规范化。操作流程图如下:

市场部拓展业务→市场部制定服务方案→领导/教师与客户洽谈→财务部做预算→签合作协议→人力资源部组织学生报名、选拔→操作部统筹物料、安排交通、餐饮等事项→人力资源部现场考核, 撰写考核报告→全体员工进行评优、总结

四、预期效果

外语商务服务公司将按标准化流程操作, 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勇于开拓社会资源, 预期效果如下:1.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商务平台, 公司模式规范、新颖, 能让学生在模拟职场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激发出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2.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实习基地, 以更专业化的形象为社会服务。3.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开发了新的社会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4.专业的职业培训使更多学生受惠, 全面提升精神面貌和职业素养。5.通过专业的、优质的服务为我校树立良好的口碑。

五、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4:机电类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报告

一、企业介绍

河南龙翔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输配电一次电力设备和二次控制设备及相关自动化技术的综合性企业,系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5000万元。公司位于郑州龙湖新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科技园内,拥有8000多平方米的现代生产厂房及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是全国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重点扶持企业。

二、实践目的

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和掌握该公司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特别是企业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需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力所能及地完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教学改革。

三、实践过程

笔者在河南龙翔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培训:安全培训、技能培训、规章制度培训等。第二阶段,手把手学习操作:跟着工厂的师傅学习和练习电气控制产品的生产实践,主要包括开关柜、环网柜、箱变、段路器、无功补偿等生产工艺,解决在现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非晶变的生产经验和专业技能。第三阶段,独立操作:独立在现场工作以及应对现场各种情况。

四、培训收获

1.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在企业实践期间,笔者踏踏实实从生产一线做起,抓住一切机会自己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笔者熟悉了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的安装调试、电气设备故障检修等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2.熟悉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了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经过实践,笔者熟悉了企业生产工作流程,了解了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的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状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避免因走出校门时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远,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3.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下企业锻炼,笔者了解了相关行业、企业的就业状况,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掌握了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笔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按知识结构分模块,按能力结构分项目,按认知规律分任务,采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笔者根据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比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

4.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

通过下企业实践,笔者了解了电气自动化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了电气类企业的现场环境。笔者收集了开关柜、环网柜、非晶变的工作流程、岗位操作技能、作业流程中的有关要求,进行了详细的生产过程记录,并且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一方面,这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更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实际、生动的素材,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这些资料还可充分应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5.提高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企业的每一道工序流程都是非常严谨的,现代化的生产线不容许任何环节出错,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作为教师,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就是我们的产品,只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通过实践锻炼,笔者原来在工作中存在的懈怠思想一扫而空,树立了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和迫切性,同时增强了治学的严谨性。笔者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在企业中所学到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五、企业可改进的地方

篇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一、开设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要性:

1、行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伴随工业自动化的提高,机电产品技术日新月异,加之机电产品的普及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机电技术应用行业从业人员势必从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和素质上有更高的要求,当然机电技术应用行业从业人员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市场呼唤更多高素质的机电技术应用人才。

其次,在人才结构层次上,普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是侧重理论方面,且初中毕业生还要通过国家高考,大批学生由于文化课薄弱,难以高考成功;中专培养的毕业生是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又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该专业高级应用人才,为目前山东省人才之急需,更是家长与学生的需求。

再次,机电工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它为其它众多行业提供必须的机电装备和相关服务,是其它行业发展的先行官和后勤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不仅服务于机电行业本身,也是各行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人才。

近期,从行业部门公布的劳动力市场的用工数据反映,机电类专业的熟练技术工人缺口很大,尤其是中高级机电技术人才紧缺最为明显,其工资收入已经能和高学历收入相媲美了。据权威部门预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趋势是较难改变的。

从我校近几年的学生的实习、就业跟踪情况上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和在校生实习的情况是相当良好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

2、生源市场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随着职业教育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接受职业教育。由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广阔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必然会有大批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选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同时也为哪些不能顺利通过高考,但是还迫切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学习机会。

近几年,山东省的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潍坊市的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各地市的前列,该专业的生源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整体规划,环渤海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环渤海经济圈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我校申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可缓解我省尤其是环渤海蓝色经济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压力。潍坊市山东省的较大城市,大小企业星罗棋布。随着科技进步,生产的发展,对机电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明显。我校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并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的保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充分保障,其区位优势是很明显的。

二、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我校的前身是中等职业学院,至今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重点,中专、五专教育为两翼,成教、电大、网专教育为辅助的多层次、多模式、多种类的综合性办学模式。既有长期的中职办学经验,又有厚实的高职机电专业办学经验,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的融为一体,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设立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可行的。

1、相近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自2001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与机电专业相近的本科专业;课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与机电专业相近的专科专业。我校中职、高职、本科等相近、相同专业的办学经验为五年制机电专业的开设创造了条件和做了前期尝试。

在我校开设五年制机电专业一方面可以完善我校机、电类专业专业体系,使我校办学层次更加连贯、更加系统、门类更加齐全,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职教育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压力。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蓄意进取,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充分利用在专业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条件并不断使其发展,定能达到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2、现有师资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6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35人,博士2人,硕士25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生产岗位实践经验,部分教师还有丰富的中职教育经验,还有部分教师是从工厂中选拔来的工程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整个师资队伍是一支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验设备与图书情况

现有现代电工实验室、现代数字电路实验室、现代模拟电路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验室、电力拖运实验室、液压气压传动实验室、PLC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机床电气维修实训室、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CAD/CAM实训室、工具车床实训室、电子线路制作实训室、数控编程实训室、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等30余个实验实训室。另外还具有与其它专业共享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以上基本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验时数和开出率的要求。

学院新图书馆投资6700多万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馆内分为借阅大厅、中文图书阅览大厅、外文图书阅览大厅、中外文报刊阅览大厅、电子阅览厅等几个功能厅。有学术报告厅、自习区、研究室等。每个阅览室都在1300平米以上。新图书馆纸质藏书150万册,电子图书20多万册,拥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7149种,报刊合订本2300余册,期刊合订本6000多册。现有6个书库以及2个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音像阅览室,阅览室座位2000多个,并特设名人书屋、名人书架,接受社会各界名人捐献图书,对捐赠者进行宣传介绍。新图书馆重视网络化和现代化建设,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信息平台、电子阅览室,配备了高档次的现代化设备,设微机380台,拥有20T存储器。开通了万方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内容涵盖了学院所有学科专业。在校园内,可通过局域网访问图书馆镜像服务器,也可以进行远程访问,师生能快捷地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4.实习基地

我校机电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校内实训基地。现已形成了集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展示型和产学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一部分为校外实训基地。该专业与山东晨鸣集团、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盟集团、山东滨海纯碱厂、华源凯马集团、泰丰汽车底盘制造有限公司、万龙集团、墨龙集团等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二十多处,利用企业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和顶岗实训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就业适应能力。

另外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我们在实行管理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现场教学,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现场教学,同时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的讲课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课,教师和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备课;

二、强化技能训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上岗实习,学生可根据命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逐步熟练和提高操作技能,以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根据市场需求和本校的办学条件,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与设备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调试、运行及维护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申办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五年制高职层次不是简单的中职完了上高职,是中职与高职的有机融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与学习层次,制定连贯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解决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验课、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各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中,而是反复的安排在整个教学中,但同时又突出在不同阶段各个环节的持续递进与深入,使学生的情商、知识、技能按照螺旋式的规律不断地提高。

五年制机电专业,在业务规格上既要体现“职业性”特点,在智能结构等其他方面都是结合职业岗位要求而制定其业务规格的。又要体现“熟练性”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求能熟练地应用这些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总之,无论从五年制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来看,还是从我校独有的专业特色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办好五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充要条件。我们坚信,在省教育厅、寿光市委市府的共同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依靠我院自身的专业特色,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五年制机电专业办成我省五年制高职一流专业、品牌专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潍坊科技学院汽车工程系

篇6: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讲授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选用教材是吴先文主编《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是核心课程,共120学时。从设备维修的基础知识入手,掌握好典型设备零部件的拆装、机械零件的典型修复方法、设备故障的典型判断方法、典型机电设备的维修等设备维修维护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可以胜任港口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

二、简单分析本学期学科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

本学期本门课程主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包括:机电设备维修维护过程方法、典型零部件的装配、机械零件的一般修复技术、典型机电设备的故障判断方法以及设备工作可靠性的检验等方法内容。

三、对所授课程教学设计

以典型设备和零部件的运转特性和工作参数为内容,来说明和掌握设备维修的内容、常识、装配、检验、故障判定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每周利用两节课程进行理论讲授,要求利用其它课程的学习过程联系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丰富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方面的知识内容,加深理解维修和维护方面的常识性方法。通过对教材中实际系统的分析,使学生从机电设备的结构形式、电气特点、工作过程、运转特性等方面,能够掌握机电设备维修方面的综合性常识和操作方法,力争通过引导性的理论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本学期的授课班级为高20xx届机电维修班。该班的学生已经学习完相关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但还缺少维修方面的专业设备知识,因而应在授课时以典型机构或系统为内容进行常识的授课。

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好,但设备知识较差。

五、辅导答疑计划(答疑方式、内容、时间、地点等)

在教室,利用课内外时间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课内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技术性问题。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备课、教研活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每次授课后和讲课前了解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学生提问题、提建议、相互讨论的过程。授课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及演示法。同时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七、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活动形式、内容、时间、地点等)

篇7: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1984年创办我县职业学校开始,学校就设立了机电专业,至今已有25年的专业办学特色。面向21世纪,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制定,机电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职业劳动岗位将日趋复合化、智能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也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机电专业技能人才。为此,教研组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多类别、多方位的调查,以求对本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

调查主要集中在我县的工业园区等地进行,采取问卷调查与走访学校、企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是2000年以来历届毕业生、用人企业、设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专校、职高和技校,发出毕业生调查表500余份,回收280余份。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课程设置模式;(2)毕业生岗位分布;(3)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反应;(4)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情况。

(一)课程设置模式

中职学校的技术基础模块包括:制图、工程力学、金工、电工、电子;机械模块包括:机构与零件、公差与测量、工艺与装备、液压与气动、机电加工与编程;电气模块包括:电机与拖动、供电、电气控制设备、变流技术、可编程控制器。

课程设置模式都体现了“宽口径”的专业特点,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机电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机电行业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操作、保养、维护所需人才的要求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转岗适应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行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课程按学科系统设置,缺乏融合性。机电技术应用是综合技术,其精髓是机电功能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机、电相加。简单相加的结果,导致教材重复交叉,内容过多、过杂、过深。没有根据机、电结合点进行课程的综合,不利于培养机电技术的复合型人才。2.职高和技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属于单一技能型的拼凑,不具备复合性。特别是对机电设备的电器维修与保养、机电设备的机械维修与保养等方面课程设置较少或基本没有,与市场需求脱节。

3.课程设置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

4.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不能针对学生的知识现状开展形式多种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上保守,教学改革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工作岗位分布情况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和工作岗位分布有明显差别,技能相对有优势的学生基本都去了苏南等企业单位发展,技能相对薄弱的学生,主要留在县工业园区上班,技能训练相对稳定后,就去了苏南发展。由于工资待遇、企业环境、区域等原因,造成很多学生外流。根据市场调研,职高与技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第一线的操作岗位,所从事的工种有:机械维修、电气维修、设备安装、机加工、机电机床操作与编程、仪表调试维修等,其中,从事技能操作者占其被调查数的59%;从事维修与装配者占其被调查数的21%以上。第二类是管理岗位,如生产调度、质量监督、人事管理、线段负责人等,职高、技校生所占比例为8%。第三类为技术员,所占比例为12%,主要从事工艺设计与实施工作。而且调查显示,从事技术员工作的一般都具有二到三年以上操作岗位的工作经验。另外还有6%左右的职高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三)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反应

为了考察现行课程设置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适应程度,我们对部分中职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访谈情况,可以看出现行课程设置所提供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够用,但考虑择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毕业生普遍希望加强和改善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1.计算机和新技术应用

调查显示51%的职高毕业生,要求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加强机械CAD(或电子CAD)、机电技术、PLC、微电子技术教学的呼声也很高,这是科技发展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工作岗位的需要。机电设备越来越先进,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工作。

2.外语能力

调查显示48%的职高毕业生要求提高英语水平,这种要求基于两点客观原因,其一,大量机电设备从国外引进,胜任岗位工作需看懂外文说明书或技术文件;其二,在某些外资企业工作,有与外方人员的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会更高。

3.管理与营销能力

调查中,许多毕业生提出应增加如ISO 9000等企业管理的新知识,应加强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加实用化,以满足管理、市场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并为今后竞争管理、营销等岗位打下基础。

4.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适应岗位操作工作,职校毕业生普遍要求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希望在校就能获得多种岗位操作技能,走出校门就能胜任岗位工作或二次就业的要求。从调查反馈可以看出,50%以上的职高毕业生要求加强电工、电子和综合训练,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岗位工作有些偏弱电;另一方面说明岗位工作需要综合专业能力,这符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宽口径的性质,也符合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由于机电技术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增多,提出应加强机电操作实训的也占有较大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提出加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均低于三分之一,这可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验证性实验多,与生产实际联系少,二是操作岗位无需设计工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48%的职高毕业生都要求加强技能考证训练。通过调查了解到持有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容易,待遇较高,提拔较快。随着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正式实施,是否有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将成为就业的前提。因此加强技能考证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给予充分地考虑。

5.语文能力

调查表明21%的职高毕业生希望加强语文的学习。良好的语文能力,是自我推销、应聘求职制胜的关键,也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公关交际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等都与语文能力有关。

6.自学能力

调查表明,32%的职高毕业生都要求提高自学能力,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一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二是学习新技术,以提高岗位工作的竞争能力及寻求转岗机会,以期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待遇。因此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今后发展。

7.社会交往能力

有68%的职高毕业生要求加强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员工的良好社会交往能力是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于营销人员,社会交往能力更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四)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方面的调查

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大多数毕业生的要求,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特别希望在校期间加强培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这种要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的客观反映。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状态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五)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

我们走访了多家企业人事部门,他们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涵盖的就业岗位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好安排,因此有较好的需求。但企业规模、设备技术水平不同,对毕业生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或合资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人才密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单机、单工种操作;而在小企业,由于设备、加工手段相对落后,大学生少,技术力量缺乏,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他们既懂机、又懂电、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锻炼,就能胜任技术员的工作。

(六)我校机电专业改革建议(1)、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微调建议

在我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大背景下,苏锡常及南京沿江开发地区对金属切削类操作工岗位、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旺盛。金属切削类岗位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对中等职业学生的学习基础也切合得准,所以大力培养该岗位的技术工作的培养目标现在仍然是正确的。但这样的培养目标已执行了数年,应该说,对培养出来的工人其技能水平应比以往要高得多,才能让我校的学生有立足之地。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操作型工人的培养目标上,估计市场竞争力不是很够。从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机电维修工和装配工由于其技能要求较全面和复杂,论其技术含量有机械维修,电气维修,也可用作一般的操作工用。目前,许多企业中的维修人员都是从切削岗位来,这种相对来说复合型的人才不妨作为机电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微调目标。

(2)、关于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在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和有效的实施。时下,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以建立任务为引领,以模块化项目教学为主的新型课程体系为方向的。项目课程,可以简言之是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照搬知识本身的逻辑,而是按照工作项目需要来组织。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组织相关技术知识。自始至终将项目课程的实践放在焦点位置,而将理论知识处于背景地位。我校前几年的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一直处于变动中,带来了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纸上谈兵。为此,机电专业的老师编制活页讲义,案例型教案、任务型教案、或者是综合实践型的教案,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内容统一整合在校本教材中,以不变应万变,将这一课程的物化形式教材灵活起来,将会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带来很大的好处。这是狭义的课程。从课程的广义角度,建议我校的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教学模式选择、机电课程环境,及课堂层面改造及机电专业老师的有效实施。

(3)、关于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机电专业教学一定要实施任务引领的教学思想,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课题,创设“生产情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多媒体体课件、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进行开发与利用,全力以赴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体验的空间,从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整个工作过程这条任务主线来增强学生适应工作环境与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评估环节,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与持续性评估,可以用人单位评,学生自评或互评,家长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

(4)、关于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我校机电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但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由于机电教师普遍匮乏企业工作经历,建议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免费让机电教师到制造企业了解新知识,新工艺,对不断提高机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实践能力。

(七)结束语

篇8: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稿)中,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方向、对应的岗位和需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等都进行比较明确的规定。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设备,其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应办成既不是偏机(机械制造和数控加工),也不是偏电(电气技术和自动控制),而是机械与电子控制深度融合成一体的复合型专业。

2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及要求

2.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

笔者作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组专家成员,与专家组一行6人,对广州、新会、顺德、南海和中山等地区的1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及座谈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机电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及需求,所对应的主要岗位群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等。广东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岗位分布如表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的组装、安装、调试、维修;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产品销售、机电产品技术服务。

2.2 应持有的证书

学生至少应持有以下之一的证书:

1)装配钳工(或机修钳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2)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电工特种作业操作上岗证书;

3)机电一体化设备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4)市场营销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2.3人才素质要求

2.3.1 基本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态度;

2)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

3)身心健康;

4)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5)良好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信息和技术交流的能力及运用互联网的能力。

2.3.2 专业素质

1)了解机械基础知识,能正确读识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2)会进行常用机床的检测性操作或能进行简单零件加工;

3)了解典型机电设备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结构;

4)熟悉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会维修简单的故障;

5)会运用PLC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

6)具有组装和调试典型机电设备的能力;

7)有安装和维修典型机电设备常见故障和典型故障的能力;

8)具有创新精神,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基本能力。

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方向为例。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体现行业发展的“四新”知识,适合学生实际和个性发展,打破理论学科为本位、理论为主的学科体系,采用模块结构课程体系。见图1。

3.1 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公共基础模块按国家教育部要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开设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机械基础与钳工技能、机械拆装工艺与技能三个模块课程。

3.2 专业应用模块

专业应用模块包括机床电气线路安装与维修、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拖基本环节、电动机维修、PLC编程与电路安装调试、常用传感器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岗前强化训练(含考证)、顶岗实习。

3.3 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方向模块包括普通机床维护与维修、机电设备的组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安装与维修。

4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

“工作过程”是按照工作岗位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按照教学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规范化、工作规范标准化、工作标准科学化的要求,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成具体的项目来组织教学,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以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技能训练转变,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液压与气动技术》,若按现行的教材内容体系组织教学,即使教师讲得如何透彻,学生最终都无法学到实用的东西。笔者针对企业中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实际情况,遴选出五种典型系统作为载体,把要传递的知识信息融入到真实的项目中,形成五个学习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开展每个学习项目的教学组织,将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学习项目的具体要求,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技能分配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整个课程的设计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本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详见表2。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在接受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工作的艰难与快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学习积极性高。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积极性高。

2)学生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形式是以小组(一般4~6人)为单位,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教学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评价更合理、更科学。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为标准评价学生成绩的做法,对学生评价以学生完成项目情况为依据,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价:第一,学生自评;第二,组内互评;第三,教师根据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并结合学生项目完成过程的职业态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

5 校本教材开发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关键是项目的设计与确定,现行的教材体系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无法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为当务之急。项目的确定需要邀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企业的高层领导、中职学校的教学专家、中职学校的课程专家参加,共同研究开发出实用、典型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开发出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一定要体现出以下特点:完整的工作过程,与行业无缝对接;现实性与前瞻性,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适度超前;实用性,适合本校的实训设施、教师、学生情况,符合认知规律,在本校实际可行。

6 结束语

随着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社会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篇9: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如何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等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四个车间进行了调研。对专业现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培养模式、调研、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等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结合我院建设“2.5+0.5”项目体制,机电工程系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相关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四个车间进行了调研。对专业现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⒈ 就业调查情况:

(1) 企业人才分析

首先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我们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分别为大修厂、试车厂和装配厂,其中装配厂由两个车间构成,相对来说装配厂规模大于其余两个厂。它们需要的主要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工艺员和制造工程师,主要来源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进行技术工作,而聘用的高职生主要是在一线工作或在二线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2)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三个分厂四个车间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对毕业生的评价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思想政治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12方面,从调研结果来看

一般企业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发动机试车技术和大修技术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待加深加强的。另一方面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

(3) 企业需求情况分析

① 毕业生主要从事岗位

在调查中,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在装配岗位的约占50%,大修岗位的20%,试车岗位的28%,其它工作岗位的2%。

②急需人才

目前企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是(按先后顺序):航空发动机部装人才,航空发动机总装人才,航空发动机试车人才,装配厂基层服务人员。调研的这个结果对于我们以后开展教研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指导学生就业都有了明确的导向。

③学生知识结构分析

一、知识结构分析及其重要性

目前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认为专业知识尤为重要,技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文化基础知识也不可忽视。

二、目前急需掌握那些知识

我们从管理层、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中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目前急需要掌握材料学知识、航空发动机基础知识、试车基础知识及装配的基础知识。

三、教师授课

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已经不能满足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需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进。例如讲练结合、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2.结论与建议

(1)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校传授的文化素质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已基本满足毕业生在设计工作中的需要。但是在专业课结构(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上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2)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等等,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为缺乏将发动机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发动机装配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各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讲授多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3)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樹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角色的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实验设备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如何解决教学时数少,内容多,要求高的矛盾,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原来课堂上教师力图用板书、语言、图形来描述的专业知识,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上实训教室的实际训练,达到教学计划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按照以上的思路,提出教改措施:

(1) 制定科学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计划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现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地,全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以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劳动部和国家相应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恰当地创设课题,归纳要点,科学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解决时间与内容间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想象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3) 建立教师培训网络

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培训目前已成为困扰各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大面积开展教师培训,迅速提高教师的思想专业素质、水平,为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现代化教育理论等。

(4)尽快组织编写出适合新形势发展的教学计划,开发符合新教学模式的各类精品教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期末学习质量测评分析报告下一篇:红领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