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05

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通用6篇)

篇1: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陈建国 <2011-03-15 10:02:20> 2010年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了要求国家测绘局加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指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测绘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测绘部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的实践和重大任务。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浙江省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实践

为了给浙江省委省政府宏观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科学、独立、公正的地理国情信息,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从“十五”期间开始地理国情监测的研究和实践,完成的滩涂资源调查与监测、大陆海岸线修测与重要河口河海分界线划定、全省国土面积量算、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全省耕地坡度分级量算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全省低丘红壤面积量算、全省小流域划分和面积量算等多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已提供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使用,其中部分成果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后以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形式向社会发布。通过地理国情监测,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重要地理要素划分和地理国情信息,提高了党委、政府及其部门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在党委、政府部门中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思考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虽然以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3S技术和其他测绘方法为基本手段,但和单纯的测绘工作还是有所差别。它的差别在于:一是信息表述的差别。单纯的测绘工作得到的信息数据主要是位臵(平面、高程、时间)、图形和属性,而地理国情监测却要复杂得多,需要从事地理国情监测研究和作业的人员,除了具备测绘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二是规范表示的差别。地理国情监测往往以现有的、现势性较强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量算也在图库中自动进行。由于测绘规范对地理实体的描述和量测与有关专业部门对地理实体的描述和量测存在不一致,因此,在地理国情监测中即便用同样的方法量算,取得的结果肯定是不一致的。以水系中水涯线的表示为例,测绘部门在地形图测绘中往往以常水位或者摄影时的水位来表示水涯线,而水利部门则以河床(或者说以最高水位)来表示水涯线。三是监测实体对象的定义和边界不确定。不同的部门对某些地理国情的定义和量测边界往往存在很大争议,需要在会商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后共同确定。只有这样发布的地理国情信息,才是科学的、权威的。浙江在获取有关重要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后,有的没有发布,主要是这个原因。

基于上述情况,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真做好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工作。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要统筹协调国家、省、市、县四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拓展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型,丰富信息内容,加大更新力度和频率。要加强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研究。积极培养既懂测绘,又掌握自然、人文、历史、地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地理国情监测专门人才。

二是合作沟通是顺利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途径。测绘部门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离不开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沟通。只有通过合作沟通,各有关部门统一对地理国情监测实体对象定义和监测量算地理实体边界确定的认识,测绘部门发布的地理国情监测报告才具有权威性并得到政府各部门的认可。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要紧密结合政府各有关部门开展的专业调查、普查和监测工作进行。

三是积极探索和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方法和机制。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监测和量算并不难,难的是对所监测的地理国情要素实体、量测边界的科学界定。因此,一方面需要对地理实体对象进行研究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确定监测的地理实体对象的定义和量测边界。同时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同有关部门建立会商审核和报批发布的工作机制。所有这些都需要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沟通和协调。在形成共识、取得经验后,要积极推动地理国情监测的立法工作,制定《地理国情监测管理办法》。

四是适时修改测绘规范和地形图要素表示的方式。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那么沟通协调过程中,对所监测的地理实体对象的定义和量测边界必然会与现有测绘规范和地形图要素表示方式存在不一致性。作为测绘部门应当本着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科学正确的意见,适时修改基础测绘规范和地形图要素表示的方式,以满足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需要。

五是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试点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从国家层面来说,先选择2至3个测绘工作基础比较好,政府部门间已经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且合作关系良好的省份开展试点工作。从试点省份的层面来说,应当结合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的调查、普查和监测工作进行,选择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注的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与有合作基础和意愿的部门合作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工作在国家测绘局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进行,通过试点形成一整套对不同地理国情监测实体对象定义、量测边界确定、量算、统计、分析、审核、发布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工作机制,形成试点工作监测成果和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全国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作者单位: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

篇2: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河南省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于2013年正式开展,旨在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有力保障。项目过程中在组织、设计、推进等诸多方面值得思考和优化。

[关键词] 地理国情;普查;内外业一体化;基础测绘;地理信息

[中图分类号] P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52-3

Abstract:The first national geography census in Henan Province was officially carried out in 2013,which aimed at master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elements and humane factors,and revea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ules of economical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so as to realize the servic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for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and to provide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national strategy planning,spatial planning management,regional policy making,calamity warn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public service.During the project process,the organization,design,progres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need to be considered and optimized.Keywords: geographical condition; census; inside and outside Integration; basic survey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前言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管理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各类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决定2013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实践

2.1 组织实施

按照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统一部署,河南省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普查领导小组由26部门联合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办)设在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小组成员单位需要结合本省、本行业实际提出地理国情普查的设计建议,提供本行业已有的专题资料,在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的应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小组成员单位间有序的组织和沟通很重要。但是,当前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间存在着沟通不畅、行业自我保护、数据资源共享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

具体承担普查项目的生产单位,需要分别成立组织实施组、技术支持组、项目监督组,其中组织实施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生产计划的制定与落实、项目进度的统计;技术支持组负责技术设计,技术指导,资料分析和基本汇总统计等;质量监督组负责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促使项目顺利实施。

2.2 顶层设计

国家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普办)负责编写全国范围的实施方案,普查内容及指标的总体设计,全国范围的总体设计是根据一般情况开展的,满足国家级基本统计分析的需求。作为省级普查机构,省普办负责依据国家的总体实施方案设计本省实施方案,依据国家基本内容指标分类结合本省普查特点及普查目的扩展本省的内容指标。地理国情普查讲究边普查边应用,在开展普查前,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县、市、省级的不同普查目标展开设计,因地制宜地进行普查数据内容分类体系设计、对国家级普查内容及指标进行有效扩充,以满足本地区的特殊应用需求。这一步工作做得好,普查应用可以在本底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很方便地开展。如果顶层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应用需求,在后期将会出现大量补充数据采集的情况,否则该地区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将仅仅满足国家基本的统计分析,失去地域特点。

2.3 资料分析

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中明确,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和统计分析阶段,收集利用权威专业部门现势性较好、规范程度较高的资料,特别是充分利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属性内容,为普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1]。通过国家和省级普查办公室的协调,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收集到了一些行业和部门的专业资料,其中主要利用的有交通部道路资料、国家水利普查资料、河南二调境界资料等,这些数据资料现实性较好,图形和属性表达完整。卫生、教育、民政等资料多是属性表格,没有图形信息,可以作为属性参考使用。行业和部门资料格式多样,数据的语义与地理国情有较大差异,资料的分析利用非常关键。宜采用整个省级任务区为单位统一分析利用的方式,一个部门作为资料分析处理的出口,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生产单位各自的理解不同而导致利用方式不同,产生的数据属性内容不统一、无法接边等问题。

河南从事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的单位多达19家,资料的分析利用存在不统一的现象。例如境界资料的利用,未在数据生产之前与周边省份、省内各市、县的界线利用上达成共识,导致数据采集范围不统一,接边困难。

另外,资料利用如何更加方便,需要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可以采用生成资料数据层,作业中与地理国情数据层在作业软件中叠加,使用属性拷贝或属性刷的方式,提高效率。

2.4 生产流程

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从事的传统测绘项目生产流程不同,地理国情普查采用了内外业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不同于传统纸图调绘的底图打印、现场标注、外业转绘及内业整理等复杂工序,采用一体化外业调绘设备,能够同时实现底图缩放、符号化显示、属性信息调取与修改、图斑编辑修改、调绘信息标注等功能,内业数据生产人员同时也是外业调绘人员,对自己生产的数据和调绘的区域情况都很熟悉,核查的同时进行数据编辑与修改,避免了内外业作业人员及作业场所交替变化带来的流程拖沓及质量隐患[2]。一体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需要电子调绘系统或者便携式电脑的硬件支持,内业和外业能较为顺畅的衔接,提高生产效率。

2.5 成果整理

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工作内容,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包括数据成果、普查报告、图集图件、软件系统等,成果形式多样,组织方式严格。有些成果需要以省级行政区统一汇交,有些则需要以县级行政区域范围来汇交。文档、元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的文件名和格式、放置路径均有完备的要求。成果整理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需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此项工作。每类成果在生产中依据相应技术规定,如:《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集成建库设计方案》等。在成果完成生产后,依据《GDPJ 07-2013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整理汇交。

2.6 质量检查

地理国情普查的质量要求高于以往的传统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从生产过程监督到一级、二级检查、预验收、正式验收,多环节控制,检查手段由人工检查与计算机自动化检查相结合。其中计算机自动化检查分为概查、详查两个过程,可以说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检查环环相扣、层层把关、逻辑严密。自动化检查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在数据属性录入、拓扑关系、逻辑一致性、分类精度、表征质量检查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地理国情普查是全新的项目,在项目开展初期,由于数据要求复杂,检查软件的开发有所滞后,经过数据生产、质检和软件开发商的长期磨合,不断提升数据自动化质量控制的精细化程度,最终满足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数据采集生产质量目标。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质量检查的依据有《GDPJ 13-2013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规定》、《GDPJ 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和相关的数据采集、生产技术规定。分析应用

党和国家领导对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据张高丽副总理对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要求:“普查的成果重在应用。„„要促进信息共享,规范普查成果管理,促进普查成果转化和广泛利用;要强化数据分析,加强对普查成果的深度开发,寻找规律性,预测趋势性,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是应用的基础,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设计及采集的初期,即每个地域的顶层设计时就应该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普查数据内容分类体系设计、对国家级普查内容及指标进行有效扩充,以满足本地区的特殊应用需求、突出地域特点。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经过基本统计、综合统计、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统计分析,得到相应的普查成果,国家级、省级地理国情普查将基于“天地图”或政府内网发布地理国情信息成果。根据不同地域的需求,基于专题地理信息成果,组织开发相应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地表覆盖、遥感影像和地表三维数据库开发地理国情监测平台。转型升级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传统的基础测绘工作,生产包括DLG、DOM、DEM、DRG在内的基础测绘产品,向政府和各行业提供的是纸质或电子图幅。在社会经济、政府决策、行业规划和监测等领域参与甚少。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测绘工作的新职责、新任务和新要求,是测绘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手段、新途径。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应立足于基础测绘,重点为各级政府综合规划、决策、监督等服务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数据,与此同时,要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测内容互为补充[3]。同时,地理国情普查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也为基础测绘工作带来良多启发,极大地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工艺流程的革新。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应把握好历史机遇,积极转型升级服务方式。结语

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开展为普查数据的统计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建立统一时点的本底数据库,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承担常态化、动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实现“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展重要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持续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形成多样化地理国情信息产品,以利于充分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有力保障”[1]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篇3:国外地理国情监测经验借鉴与思考

近些年来, 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开展了与地理国情监测类似或相近的项目与工程, 并实施了一些重大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 用以解决本国或地区资源、环境、能源、社会等领域问题, 这些国家和组织在地理国情监测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1 国外地理国情监测经验

1.1 美国

2002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启动了地理信息分析和动态监测计划, 他们利用数字地形图、卫星影像及其他遥感数据, 结合计算机建模和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 研究地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疾病传染、经济发展等的相互作用关系, 对地理与其他自然经济变化相互作用规律开展了深入探讨。

经过10年努力, 美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实现了国家乃至全球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信息的动态获取、综合分析、实时发布、监控评估和趋势预测, 成为世界地理国情监测领域的成功范例, 同时美国地质调查局成功实施了测绘部门任务和功能的转型发展, 使其测绘部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1.1 抓住机遇, 深刻变革

过去十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从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到工作重点、战略方向进行了深刻变革, 摆脱了十年前一门心思画地图、搞研究而险遭取消预算、撤销机构的境遇, 成功实现了战略转型, 积极服务于国家的科学发展。时至今日, 美国地质调查局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地理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的权威机构。

1.1.2 准确站位, 明确目标

美国地质调查局作为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内政部的国家测绘主管部门, 过去的工作目标是提供测绘、地质、水和生物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而现在则将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当前和未来经济发达、环境健康和人民高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包括为支持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能源矿产、环境评估、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公正的研究报告、监测信息和衍生产品。这一战略目标不仅着眼于应对解决国家今天的问题, 更要使国家为明天的科学发展做好准备。为此, 美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两个口号:对国家和政府的口号是“让决策始于科学”, 对民众的口号是“科学在你身边”。

1.1.3 合理规划机构, 提供有力支撑

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基本完成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之后, 充分利用并整合原有的技术优势和能力, 设立生态系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自然灾害、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环境健康、核心科技体系、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本等8个工作领域, 由8位副局长分管;同时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 设立8位区域主管, 共计约1万名员工分布在全国400个地点。这样的机构和人员布局为美国地质调查局实现战略转型、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欧盟

2003年, 欧盟启动了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 其目标是综合利用卫星、航空和地面观测站获得的信息, 实现业务化的对地观测能力, 提供陆地监测、海洋监测、应急管理、大气监测和安全监测等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国家、欧洲乃至国际环境事务 (包括气候变化) 相关法规政策和监督这些政策实施提供依据。

1.2.1 强调“独立性”, 保障战略信息资源

面对21世纪全球空间信息技术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欧洲在空间技术发展中不断强调“独立性”, 立足于自主空间信息源建设, 以便实现对国土的实时动态监测, 保证环境和国土安全, 并凭借自身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2003年的《欧洲航天政策白皮书》中陈述:“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确保欧洲依赖本身的能力收集数据及信息, 成为全球参与者, 同时承认政策的规划、实施及评估必须建立在适当技术能力的基础上。”

1.2.2 统筹建设数据接收处理系统, 促进对地观测卫星基础设施共享

在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框架下, 通过国际合作和区域协调, 统筹规划部署跨国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 统一建设地面基础设施, 实现了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在欧盟国家的共享以及地面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 在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 提高了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效率和效益, 增强了欧洲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1.2.3 天地一体化发展, 提高卫星数据的利用效率

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与现场数据集成与管理成为天地一体化发展趋势, 从而进一步提高卫星数据的利用效率。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卫星数据、航空观测数据和对地观测数据之间、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之间的集成与管理成为21世纪遥感应用的重要趋势。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正反映了这种趋势, 将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集成, 卫星数据与现场测量数据相结合, 共同应用于全球环境和安全。

1.3 日本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 积极引导地理空间信息的高度应用和服务。

2007年5月, 日本国土地理院发布了地理空间信息活用推进基本法 (Basic Act on the Advancement of Utilizing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UGI) , AUGI旨在通过建立基本原则及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 广泛地、有计划地推进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 AUGI的颁布对于保障和改善人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6月, 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地理院提出了新的基础测绘长期规划 (Long-Term Plan for Basic Surveys) , 旨在更好地实现基本测绘法 (The Survey Act) 的目标, 即通过提前公开基础测绘的对象和范围, 避免重复测绘和保障精度。该规划指出, 地理信息是一种基础设施, 需要构建良好的地理信息应用环境, 促进地理信息在全社会广泛应用。

2010年10月, 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地理院发布了《平成23年度国土地理院重点施策》, 将“建设祥和与生机勃勃的社会”作为总目标, 除开展基础测绘业务外, 还将灾害监测、城市景观变化监测、地表运动监测和土地利用现状监测等作为重点项目, 以专题地图、互联网地图和文字报告等方式发布。

除了上述国家外,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依靠协同、持续的对地观测系统, 开展了相关的专项或全面的地理国情监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 地理国情监测已经在人口、经济、地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地理国情信息已经由静态数据监测发展到动态变化数据实时监测, 测绘的工作重点已由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更新、服务逐步转向为地理国情信息的获取、监测与分析。发达国家的监测工作具有国家高度重视、监测装备先进、监测内容丰富、产品服务形式多样等方面的特点, 值得借鉴。

2 我国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

2010年12月, 李克强副总理对测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 首次从国家的高度明确提出加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 正式吹响了我国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号角。

2.1.1 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性工作

地理信息资源作为空间化表达的重要工具, 全面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最首要的任务是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覆盖。目前, 我国实现了1∶50000基础地理信息对陆地国土和海岛 (礁) 的全面覆盖,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覆盖陆地国土约50%, 基本实现必要覆盖。近30年累计实施航空摄影近1500万km2, 5~30m分辨率卫星影像覆盖全部陆海国土, 优于5m分辨率卫星影像实现了对陆地国土的必要覆盖, 部分重点地区实现了多类型、多种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多次覆盖。

多年以来, 在测绘部门的努力和推动下, 我国对地观测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多传感器的对地观测网络, “十一五”期间新建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站点近600座,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配备了70余套无人飞机航摄系统, 自主的数据处理装备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初步形成了数据快速处理能力, 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2.1.2 地理国情监测相关项目

地理国情监测涉及的具体内容方方面面。近年来, 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开展了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测量与发布, 并联合有关行业部门开展了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青海湖面积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应用系统建设项目等监测活动, 涉及领域包括国土、环境、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气象、统计等部门。此外, 在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城市变化监测、交通网络监测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研究项目,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这些工作和研究都为我国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地理国情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多年来做了很多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性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是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的实时获取能力有待提高地理国情监测要求能够快速获取动态、成序列的高精度数据, 但是目前我国自主的测绘卫星仅有一颗, 这还远远不够;

2) 部门协同机制有待建立和加强地理国情监测的部门协同机制非常重要, 推行由一个部门主导, 其他部门协同的方式在我国存在较大困难。如何建立一个主体部门主导, 其他专业部门共同合作、参与的机制是亟需解决的难点;

3) 人员素质及结构方面有待完善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多领域、综合型、智慧型的工作, 在我国地理统计和分析是现有测绘队伍最大的弱点, 而统计分析结果的好坏, 决定了能否将监测信息和数据转化成能够决策和共享的国情信息, 因此参与地理国情监测的人员素质与知识结构亟待提高;

4) 标准规范体系亟待建立地理国情具有涉及行业领域广、学科交叉强、数据获取量大、服务需求多样化等特点, 现有的测绘标准中仅涉及了某些环节的某些方面, 部分现有标准之间协调性差, 部分标准滞后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际生产, 同时还存在现有标准和地理国情监测要求不一致等问题,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使地理国情监测能够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必须建立和完善地理国情监测的标准规范体系, 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权威性。

3 对策与建议

3.1 适应地理国情监测新形势, 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转型升级

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 积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少走弯路, 不断开拓创新, 实践完善, 在服务于国家科学发展的同时, 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的转型升级, 使建设测绘强国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1) 提高站位将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放到事关测绘长远生存发展和事关国家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2) 明确目标将为支持土地利用、能源矿产、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公正的研究报告、监测信息和产品作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新时期的目标;

3) 深化机构改革从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到工作重点、战略方向进行了深刻变革, 合理规划以满足地理国情监测新时期的要求;

4) 优化基础测绘队伍的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任务, 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需要, 补充监测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知识, 全面加强技术、标准、装备、人才以及机构等支撑体系建设, 形成规模化地理国情监测能力, 实现业务化、常态化地理国情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3.2 抓住地理国情监测机遇, 系统地做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 是基础测绘服务的延伸与深化, 能够与专业部门进行数据互补, 对摸清家底有很大作用。做好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性工作, 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 确定统一的监测空间基准、时间基准、精度基准、属性基准;

2)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统一的标准规范;

3) 系统地做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并注重历史数据 (图形、影像、社会经济等) 的收集和整理, 建立监测本底数据库。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地理国情复杂, 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制约, 多年来, 一直没有开展全国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 (国发[2013]9号) , 决定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根据部署, 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 主要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等;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 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 形成普查报告, 发布普查结果。

当然, 地理国情普查只是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平台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地理国情信息, 结合社会经济状况, 形成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空间分布内在关系的地理国情监测报告, 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3.3 肩负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新使命, 走协同或联合监测之路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历史赋予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新使命, 它提高了地理信息应用的广度和尝试, 将测绘地理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联系更加紧密。地理国情监测分为专题监测和综合监测, 无论哪一类型都需要专业监测部门的合作, 大型综合性的监测项目甚至需要多部门协作完成, 因此地理国情监测必须走协同或联合监测之路。

1) 示范先行, 有序推进。结合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重点工程实施, 结合国家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和自然资源普查, 结合重大突发性事件应对, 积极开展重点监测和应急监测, 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作为试点和示范项目。与此同时, 建立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基础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为开展常规性监测打好基础, 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 上下联动, 合作共赢。在纵向上, 建立健全国家、省和市县三级联动的监测分工协作机制;在横向上, 要沟通协调, 拓展完善与其他部门的共建共享或分建共享合作机制;

3) 及时发布, 注重应用。地理国情监测的生命力来自于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有效利用。测绘部门应形成动态获取和快速综合分析地理国情信息的能力, 并以需求为导向, 选择典型监测要素和对象, 提供适用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

3.4 采用天空地一体化解决方案, 推动自主对地观测体系建设

监测, 强调数据获取的实时性和动态性, 没有自主的地理信息数据实时获取能力, 就谈不上地理国情监测。目前我国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正处于由强调拓展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向强调监测地理信息变化、提高地理信息现势性的重要历史转折点, 需要进一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 探索外太空等方面的需要, 进一步拓展地理信息覆盖范围。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推动自主对地观测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资源三号卫星、国际商业卫星、航空摄影、无人飞机航摄系统和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等手段, 根据各地不同特点, 整合利用各种手段获取监测信息, 为全面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覆盖更全面、内容更丰富、尺度更完整、时相更完备的地理信息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乔朝飞.国外地理国情监测概况与启示[J].测绘通报, 2011, 22 (11) :81-83.

[2]阮于洲, 陈常松, 常燕卿, 等.我国地理国情监测基础建设和工作实践进展评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 35 (6) :222-225.

[3]何忠焕, 左志进, 吴贤宇, 等.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江西测绘, 2011, 17 (3) :51-53.

[4]赵峰.上海开展地理市情监测工作的思考[J].上海国土资源, 2011, 32 (3) :74-76.

篇4:地理国情监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内容成果

在新的时期,我国的地理信息工作已经不单单的是测绘工作了,而是进一步的向着地理国情监测方面发展和延伸,这一发展和延伸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近年来才开始着手进行的。在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拥有了更高级的地理测绘技术和手段,能够从地理的角度去描述地球表层的自然、生物、人文现象,正因为如此,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为了更好的描述自然、生物、人文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特征,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工作,转变着服务模式,这样就能够更加真实的、整体的、综合的统计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有利于国家进行科学的人与自然规划,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和谐,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国情监测概念

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具體来说就是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的测绘技术,再结合上各个时期的档案调查结果,持续的对地表形态、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空间、定量、行动态的监测,这种监测是持续性的,通过这种持续性的监测,进一步的统计其变化量、频率和分布特征等,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反映各种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的监测数据和研究报告等,通过地理国情监测能够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的,综合的展现我国的国情国力。

二、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战略意义

地理国情监测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对我国的地域面积、土地利用覆盖等自然人文地理要素信息进行动态的获取,并在获取的同时进行数据分析、并做出相应的监控评估实时发布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一定要保障精准,这样才能够为政府的战略发展提供确实有效的政策分析依据。(一)地理国情监测提供科学方法。地理国情监测主要是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服务保障,所以地理国情监测必须是具备强大的分析能力,在选择分析上也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充分依托科学方法,为我国政策制定提供更加优质的决策方案。(二)地理国情监测提供精准成果。选择科学的方法,为我国国情政策提供更加优质的决策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要真实的准确的提供能够反映我国社会经济、人文、资源等的数据,这对于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地理国情监测主要技术问题

1监测数据时空表达。时空概念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集成。建立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包括空间数据库、时态数据库和时空数据库。现阶段在进行时空数据建模的过程中,主要选择面向事件的模型、历史图形模型、快照模型等。

2监测尺度选择和数据采样。在地理国情监测上面,监测尺度的选择有可能会影响到检测数据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当选择尺度发生失误,那么如果因为尺度大就会导致有些细节被忽视,如果因为尺度小那么就会导致地理国情监测不能够全面的进行,这些会严重的影响到地理国情监测的科学准确性。

所以说地理国情监测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好的采样方式,如何保障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的,采样的尺度表示参数有分辨率和精度,并且必须跟实际情况的尺度相吻合。

四、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工作要求

1.认真做好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工作。地理国情监测的

基础工作就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需要对现有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建设。为了更好的完善地理信息數据库,这就需要依照地理国情监测的需求,对地理信息要素和类型进行内容丰富,上到国家下到县城要做好统筹协调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要让地理信息数据库能够满足地理国情监测在宏观、微观上的需求。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频率,让地理信息数据库能够满足地理国情监测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进一步的加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大力培养地理国情监测方面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理国情监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懂自然、懂人文人才培养,要向着综合人才培养方面发展,吸收既懂人文历史,又懂自然科学的地理国情监测人才。

2.合作沟通是顺利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相关部门的联动合作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如作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主要部门测绘部门,其掌握着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和技术,是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主导部门,但是测绘部门还是需要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与沟通,这样才能够发布出具有权威性的,得到认可的地理国情监测报告。另一方面只有和各个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够进一步的开展专业调查工作、监测工作,并且因为有着合作的关系,在专业部门工作得到认可得到进步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推荐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所以说为了更好的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各个部门必须通力合作。

3.积极探索和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方法和机制。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界定。所以说我们在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时候,除了基本的监测和量算外,对于有实体的监测对象要进行相关研究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相关部门进一步的进行合作研究,共同确定出监测对象的定义和测量边界。当有了这个基础后要明确具体的工艺流程了,并确定以什么作为基础的量算资料。另外还要与相关部门合作、沟通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会商审核和报批发布的工作机制。当有了进一步的共识后还要积极的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立法工作,如制定制定《地理国情监测管理办法》。以此来进一步的明确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规范等;进一步的明确管理和组织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徐德明.监测地理国情服务科学发展.人民日报,2011,03

[2]狄琳.建立新国家地理格网服务地理国情监测初探.测绘通报,2011(12)

篇5: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教改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阐释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思考:

1、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3、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三个方面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自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 键 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课教学 实践与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了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七年级“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比如“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从呼和浩特到北京,从北京再到香港该如何选择交通线路呢?选择这些路线各需多长时间,费用多少等等。这和学生生活结合的特别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特别的高。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篇6:测绘与地理国情监测

关键词: 测绘;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联系;成果

一、引言

测绘是指在地球以及其他天体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应用一系列的技术实施其相关数据的收集、处理、分配与显示的综合性活动。其研究方向是对地球和其他天体系统的整体各方面的特性以及其综合动态变化特征进行探究和测量得出结果,其基本项目有天体的形态、大小、重力场以及天体表面的特性,对其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工建立的各类设施的空间方位与特性进行确定,然后将结果进行描绘的工作,最终呈现出关于天体各细节的地图,并构建出天体的信息体系[1]。地理国情监测( GOM) 则具体指应用各类新型的测绘技术,将以往相关的测绘成果档案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借鉴,然后依据以往成果形成完善的监测计划,分别实时监测天体的水体、地质形态以及交通特性等,研究各因素的变化情况,构建能够综合体现天体中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的特性和变化规律性的信息[2]。

二、构建测绘技术体系

伴随着人们对于物理、天文与地质科技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化,关于测绘技术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日益完善,其体现为采取多种精确地探查和测量方法、技能以及仪器设备而展开地具有较高效率与便捷性地测绘生产工作; 近年来,关于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进程已经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信息化特性的时代; 测绘地理信息的目前所涉及到的实践应用领域不断地向外扩张,同时其服务的模式也日益发展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网络化特性的地理信息共享方式和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社会化特征。而地理国情的监测技术不仅是新形势下测绘地理信息任务的扩展领域,还是负责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人员的服务模式的改革形势,对于地理国情的监测技术会借助于新型现代化的测绘技术,以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来描绘与探讨在地球表层中的自然环境、生物特性以及人文关系三者的改变情况与特性,并对作为国家物质基石的各组成要素进行统计,得出真实而全面的数据信息,以便于能够为国家与各个地区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系统规划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指导。

三、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

为了有效性推动我国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发展,国家与地方监测管理部门展开关于地理国情监测的试验点,其包含有四个基础类别:基本状况、城镇化发展、地表覆盖物以及生态环境的动态情况,可包括19个具体项目,各个类别项目的主要内容见表 1中所示。目前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而且规范化的检测体系,其所能够包含成果的描绘、流程、参数、精度以及质控等,因此能够为地理国情监测提供理论及技术两方面的依据。

四、地理国情监测的成果

当前我国的地理国情监测领域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在不断的摸索和曲折的发展中。經由各地区的试点工作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本类型与主要内容可进行全面地统计与归纳,总结为表 2 所示。所有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基础数据、分析数据以及专题数据三种,三种数据形式的共同特性即为时态性,由此可知,时态型的数据则是未来我国实施地理国情监测系统以及形成信息数据库的核心之一。

结束语:在实施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类技术以及研究方式没有差别,但是两者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以及基本内容存在差别,其中地理国情监测更具备灵活性、丰富化以及广泛性。因此,实施地理国情监测技术系统构建的核心目标即应以此为基础,促使研究成效的表现模式、涉及的项目以及各个决定性的指标趋于体制化与完善化,而成果实现的技术规范以及工程化的标准,并促使地理的国情监测更加具备业务性的特征,最终使得研究成果的形式达到政府、各个行业领域以及人民公众的基本需求,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的建设同时提升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德明. 监测地理国情 服务科学发展[N]. 人民日报,2011-03-29.

[2]陈卫青. 浙江省地理国情监测试点成果通过验收[N].中国测绘报,2012-02-03.

[3] 刘锐,陈毓龄. RS 和 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 测绘通报,2011( 5) : 76-79.

上一篇:创业历程和感悟下一篇:高中英语日记关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