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024-05-21

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共12篇)

篇1: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唤醒》第五讲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读书心得体会

暑假,读了《教育就是唤醒》第五讲,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我觉得这一讲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是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得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讲从学习、思维、处事、行为和生活五大方面展开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真阅读,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的孩子。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作为班主任,为建设良好的班风,我准备着重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礼貌、卫生和劳动等方面礼仪常规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一、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学生的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在礼仪常规执行的同时,我准备针对儿童上进心强的特点,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所以,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

二、培养守纪律的常规习惯

纪律是成功的关键。家有家法,校有校规,班级也有班级的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是同学们养成好习惯的保证,是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基石。

(一)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我是这样要求的‚铃响进教室,学习用品齐。端端正正,认认真真要听全。看书要仔细,提问多动脑。发言先举手,回答要得当;态度要大方,声音要洪亮;说话要说完,听话要听全。读书流畅响,正确有感情。写字‘三个一’,左手按本右手写‛。除了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更重要的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写不仅是让学生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专注的学习习惯。宁可让孩子写好少写,哪怕暂时学习成绩不很好,也不能让孩子养成潦潦草草的坏习惯。

(二)课间纪律:在课间我是这样要求的:‚老师下课出教室,课间不闹不喧哗。打架骂人要杜绝,文明游戏都喜欢。不走花坛走正路,不能爬窗不踢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不乱丢。保持环境整洁美,决不随地大小便。课上课下守纪律,养成习惯益终生。‛

另外,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等好习惯不再细说。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形成的。俗话说:‚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赏,家长和老师要善于用表扬的武器为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励喝彩,发现不好习惯及时指出来。好习惯养成了,是一辈子享用的。素质教育实际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白岩镇魏旗小学:周旭

2017年8月14日

《教育就是唤醒》第五讲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读书心得体会

白岩镇魏旗小学:周旭

2017年8月14日

篇2: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林格所著,是作者经过八年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总结和理论提升,同时注意到读者的需求,行文尽量通俗易懂。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抓住一个好的习惯十年不放,笨蛋都会成气候。就像不断挖掘一个地方,时间长了,挖得又深又广,即使没有挖到水,但天上掉下的雨自然水到渠成,最后就会变成水库,有了水库,你想垂钓、开游艇......你就能自由选择了。”吞本书的封面以这样一段话来告诉我们习惯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习惯不是天生注定的,而需要的是我们人为的后天的专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主要从习惯培养方法、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几方面来写。书中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很多理论都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调整后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对本班的孩子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

明代的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习惯是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小学生时代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必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该书中提出了习惯有几点特征:

1.简单: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

2.自然: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

3.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4.可变: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

简单的事情容易学会,但坚持起来就会很难。而我们的习惯常常是并不深奥的,都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的比较简单的事情如:按时到校、上课前能做好各科的准备、遵守课前三分钟规则等等。这些习惯都是不难的,而好的习惯其实就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书中还提出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课前3分钟,孩子要是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做好文具的摆放,才能做好姿势,这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真正的习惯是孩子要是想都没想,就自动地去做。要让习惯成为自然的行为。这种自然的行为也许要长期、反复的训练。而养成同一种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还需要对个别的同学进行个别的教育。当然即使是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毅力来完成这一项艰巨的工作。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便能将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看完这本书,想到目前班上孩子在课前三分钟最烦的就是:听到铃声后进教室缓慢、坐到座位上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桌椅和书本的摆放不到位。《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我一定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良好习惯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篇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办好校园文化,培育良好习惯养成的土壤

1. 建设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

我们结合教学楼的建筑特点,在进行校园走廊、横梁、墙壁文化建设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色彩搭配高雅和谐,极具整体美。不同楼层的横梁上有不同的主题,分为安全、学习、理想、科技四个内容板块;走廊墙壁上设计了古诗长廊,根据各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有注音、译文或注释;墙壁专栏分为主题专栏和少先队专栏,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结合学校的重点工作进行定期更换。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特长和才艺得以展示、承认,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建设富有个性的教室文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其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文化氛围反过来又给学生以感染,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过程。

每个班在黑板的上方最醒目的地方粘贴了格言警句条幅,学生每一次抬头都是对书法的一次欣赏,每一次诵读都是对格言警句的一次记忆,这是无言的熏陶、无声的教育。教室文化渗透到各个角落,使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化、行为语言规范化、学习用品摆放定位化。每个班级都悬挂着《稻庄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员十项责任》《稻庄镇中心小学学生礼仪常规》《稻庄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员十项良好习惯》的提示牌,提示牌上“睡觉起床要按时”“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等等提示都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小则一句名言警句,大则一个班级规章制度的实施,我们都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控制,在管理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文化围绕班级工作中心和对学生的期望目标,突出阶段性教育要求,低年级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中年级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高年级则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方案。

针对学生在读书书目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和不系统性,着眼于帮助学生培养读书兴趣,学会鉴别、学会选书,多读书,读好书,有系统地读书;也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有效率地读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学生自动拿出自己最爱的书籍,集中放在教室后面的书架上,进行交换阅读,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激励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风,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室文化一角。

实施多元评价,营造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强大动力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既考虑到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考虑到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注重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又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更多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和关怀。

1. 创设富有个性的班级评价。

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示范班的评比,如文明礼仪示范班、汉字书写规范班、个人卫生达标班等等,一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在团队意识增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学习、改进,为班级争光。

2. 富有创意的作品展示评价。

我们为每班设计了三个专栏,充分营造让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一是“妙笔绘丹青”,主要展示学生绘画、书法方面的作品,也可以展示学科手抄报方面的,在专栏的左上角是本专栏的“每期一星”,把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这里以简介的形式进行展示。二是即时性选择主题各班自由发挥的专栏。三是“我读书我快乐”专栏,学校不仅重视教师的读书习惯,也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设计了“用笔记录用心体会———摘录笔记、用我笔写我心——周记本、习作乐园———作文本”,对学生这三种阅读特色作业定期评比,分别授予“太阳、月亮、星星”的标志,然后各班选择好的佳作进行展示, 以此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富有创意、多姿多彩的作品展示评价,给学生创设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成为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

3. 丰富多彩的班级内部文化评价。

我们既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体现学科特点,为孩子们搭建了评价交流的平台。“小小书法家”“文明之星”“最直小树”“环保小卫士”等评价卡片的发放,激发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了获得“小书法家”的称号,孩子们的每一次作业都一笔一画,认认真真;“最直小树”引导孩子们坐得端、站得直;“智慧团队”“金同桌奖”让孩子们领略了小组合作的快乐。科学教师用“小小资料员”“小小科学家”激励孩子们积极搜集课外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语文教师通过“读书小博士”“小作家”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数学教师的“思维独创星”“数学小灵通”更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算法多样化的有效方法。

4. 形式多样的活动评价。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展示自己认为最能代表不同时段的成果,我们为他们搭建了一些平台,如“特长展示会”“作品展览会”“成果汇报会”“故事大王比赛”“小巧手比赛”“小型体育竞赛”“课本剧表演”“艺术节”等等,由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当评委,以此鼓励和带动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真正使学校成为他们成长的学园、乐园。

5. 成长档案展示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夹,把平时积累的喜报、卡片、奖状,以及得意的试卷等等都放进里面,每学期展示、评比一次,开家长会时也向家长进行展示,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过程。成长记录夹展示的是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它记录着学生每一步的足迹,每一步的闪光点,是他们人生的一大财富。

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我校把课堂教学作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在教研活动中同一学科教师采取集体备课,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内容做了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了德育教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习惯教育。

2.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良好的方法作支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以训练学生学习方法为主线,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与此同时,我们要求教师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这个“课堂表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包括坐姿是否标准,读书、写作业时眼与书本距离是否恰当等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发现有的同学趴在桌子上看书或坐姿不正,教师会及时给予纠正。

3.教师的一举一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要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我们不断优化办公室文化建设,大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通过《教风十条》《十句教学文明用语》《“微笑最美教师”要求》等一系列规范为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教态要自然,穿着要得体,领读课文或单词时眼与书本之间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上课要说普通话,在板书时书写要规范等等。不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能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熏陶着学生,在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下,学生的语言举止等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加强少先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我校成立了以少先队干部为主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们自律、文明,富有竞争合作精神,在少先队的人文管理之下真正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少先队员在队内实行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教育自己的自我管理机制,内容涉及课间操、眼保健操、个人卫生、教室卫生、外环境卫生、乘车纪律、课间秩序、放学路队、课间普通话、集会纪律等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少先队的自主管理性。如通过评选优秀班级、文明礼仪规范班、汉字书写规范班、普通话规范班、个人卫生达标班,促进每个队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升旗仪式和重大纪念日广泛开展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使队员们学习更有目标;少先队干部实行竞选上岗,使队员们的行动更自觉;通过安全小卫士检查乘车、课间纪律,使队员们安全学习每一天;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和家访制度,深入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制定《文明班集体考核办法》,每周评选一次纪律、卫生先进班集体,并颁发流动红旗;每学期举行一届“诵读诗歌、爱我中华”诗歌诵读比赛,借此来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广大博深;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书法、美术、舞蹈、鼓乐队等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动脑的创新精神。

篇4: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方案一:告诉这个人,你的任务是一年后饭量增加到两碗,然后有计划的每天增加饭量,比如饭后加强体育锻炼,最终完成任务。

方案二:告诉这个人,你必须完成任务,否则没饭吃。那么这个人肯定努力完成任务,或者可以吃三碗米饭。

方案三:不告诉这个人任务,只是每天吃饭时给他碗里增加10粒米饭颗粒,并且时刻根据他的消化反馈来动态调整,一年后他也完成了任务。

三种方案都完成了任务,但三年后会出现不同的反映:前两种方案的人都会回到原来的一碗米饭。为什么?第一种需要减肥;第二种因为已经完成任务,继续吃一碗米饭。只有第三种永远改变不了,因为他已成习惯,他认为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的生理现象。

这个可能就是改善与改革的差别,“只有深入到骨髓里的变革才是彻底的变革,也才会成功。”现在我们很多教师面对学生在解决教育和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所采取的方式上大都选择方案二的做法,方案一的做法大家正在努力学习,而方案三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科学的为师之道。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人则以习惯而生活。那么,习惯是什么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中国俗语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其含义之一就是从儿时的习惯如何可以推测未来。

篇5:《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1978年,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2)各种教育途径必须相一致

我们都学过哲学,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烂熟于心。当各部分之间互相配合协调,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作用。其实,教育也是这样,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合力,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有个孩子做了坏事,爸爸发现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孩子开始认错,掉下了眼泪。正在这时,奶奶来了,看见自己的小孙子正在掉眼泪,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把把孩子搂过来,又是亲,又是爱。孩子的爸爸不满意了,说他偷了人家的东西,可老奶奶却说:“偷点东西有什么?孩子嘛!你小时候没偷过东西?”孩子听到这儿,“噗哧”一笑跑出去了,刚才爸爸的批评全部作废。

有个一年级学生模仿电影上的国民党军官,指着旁边一个女同学说:“这是我的太太。”指着另一个女同学说:“这是我的小姐。我们吃完晚饭后要到夜总会去跳舞。”于是三个孩子假装吃饭,然后就开始跳舞,一边跳一边接吻、拥抱。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回答说是跟电影学的。

教育是合力的结果,各种力量都得协调一致,不能顾此失彼。只要一方有差错,其他各方的作用将会受到抵消。第一个事例中的孩子本来受到了父亲的批评,可奶奶这时却责备父亲,心疼孙子,这让小孩从中钻了空子,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双重人格;第二个事例中那个小学生根本就不懂得他们的行为是不良的,只是觉得好玩,电影上是这样演的。

作者认为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要求学校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教育也不是无能的,在学校和家庭这个“小气候”下,许多有利因素能够为“大气候”的逐渐转变创造好的条件。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种力量协调一致。

(3)训练是形成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作者认为,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长期、反复的训练,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人的这种生理机制决定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针对这一系列在实践中常出现的现象,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比如针对如何调动学生训练中的积极性,他提出了五个结合的解决办法: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篇6: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一、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抓,切不可“前松后紧”、“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很多,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结果只会是功亏一篑。

二、考试是检验学习进度的指标,而不是决定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全部。

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是考查习惯。因此,不能把在考试中出错简单的归结为不认真、不努力。家长应和老师一起给孩子寻找原因:听课时否认真?不懂能否发问?平时书写是否整洁有序?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孩子上课不认真,请与老师一起分析:是会了?听不懂?还是没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或补课。只有他想学才能学好,否则,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适度引导避免失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过多进行督促。老在别人的被人监督下才去学习,会使孩子变的非常被动,慢慢会失去学习主动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讲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当天的作业必须在几点前完成,尽早安排能让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家长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家长应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四、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是促进孩子成材的关键,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绩。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一个拥抱、祝贺,买一本书或一套衣服作为奖励。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进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态,并且鼓励他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这样,你的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

人的一生是终身学习不断充实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汲取知识,丰富体验。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2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用心读了而且做了摘抄。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的、和青年学者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看后,我觉得不仅对于一个教师而且对于一个家长都是非常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本书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理念,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并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教育的习惯,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优质生活的能力。因此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同时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实现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3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书里面关于养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是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专著,不仅科学严谨,而且实用新颖。我深深赞同作者的教育观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必须从小养成。

“有的孩子做作业,边做边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有的孩子上课听讲静不下心来,一会儿跟同学说话,一会儿玩手中的东西,一会儿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师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过这些难题,有时还真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们无可奈何。我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造就一个人一生幸福的基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我们应更多的去关注一下他们的学习以及平时在校的生活习惯。当然学校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许多好的有关细节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养成的过程却不是简单的。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要把它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就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这种痛苦的磨练,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们现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时期,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当然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们班的吴妙研同学来说,她以前逃过半天学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恶历的行为。问其原因才知道由于家庭作业没有完成不敢来上学,怕老师告诉家长,自己回家又挨打了。通过了解我知道她和妈妈的关系很糟因为每当她犯错误时妈妈就会打她,而爸爸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无法照顾她,因此她就对妈妈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事后我找到她的妈妈通过我们相互沟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们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许多,学习上也进步了。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就有可能经常性的逃学形成习惯,到那时在去纠正它将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正如人们经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的力量强大而顽固不可融化,习惯一旦形成,终其一生,便难以改变。这里讲的“本性”,当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与自我长期来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书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就十分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岁数,可省笞罚。”其中蕴涵着一个习惯养成的道理。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习惯一但养成那么就很难在改变。当然好的习惯是让人们享受终生的,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那么他踏上社会后工作、生活、做人处事都将会是一个严谨、负责任的人。

因此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与学科知识有机相溶来渗透做人道理,来养成学生的基本习惯。作为教师,应当担负起相关责任以及承担相应的任务。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4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更为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近,特地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现已经读完了六个章节。

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读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正在牙牙学语的儿子。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儿子长大。朱永新老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

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学生不乱扔纸的习惯,班主任老师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直到养成习惯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别的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与坚持。

另外我们学生的写字习惯,早读习惯等等,都要经过老师的强化,学校的督察等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这都是孙云晓老师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篇7: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读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正在牙牙学语的儿子。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儿子长大。朱永新老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

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学生不乱扔纸的习惯,班主任老师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直到养成习惯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别的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与坚持。

另外我们学生的写字习惯,早读习惯等等,都要经过老师的强化,学校的督察等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这都是孙云晓老师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篇8: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培根也说过,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 便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 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道德资本”, 人的一生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现在我们提倡在班级管理上多设立岗位,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为集体或学校做事情, 努力实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这样做, 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有一天, 我走进教室的时候, 看到几位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书桌下有纸屑, 桌子摆得也不够整齐, 怎么做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又不伤他们的自尊心呢?我灵机一动:让他们来负责每一行的课间卫生, 这样既可以约束他们课下的行为, 又利于他们的自我管理, 我又多了几个助手。于是, 我就说:“今天咱们选几个行长, 此次职务的人员由我来指派, 时间是一个月, 如果一个月期满, 表现良好, 就可以下岗。”我随后宣布了学生的名字,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 我看到了他们读懂了我的意思, 而有几个学生却表现得有些不情愿, 我笑容满面地说:“老师希望每个上岗的学生可以如期下岗。更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 这个岗位不再设立人员, 而且不再上岗。”过了一会, 有学生悄悄地问我:“老师, 有没有上岗再就业?”我心中一惊, 心想:那样的话我的目的不就达不到了吗?我严肃地说:“如果要求再就业的话, 你将走出教室, 面向学校就业, 例如学校操场。”学生舌头一伸, 不再提上岗再就业的事情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每个同学对自己的岗位很负责任:除了将自己课桌整理整齐外, 本行的课桌的摆放、学习用具的整理都很认真。到了一个月, 每个孩子如期下岗。在同他们几位家长的交谈中, 了解到孩子现在在家里也像变了个人, 很多的事情是自己干, 家长是乐在脸上, 纳闷在心里。知道原因后, 不住地说:“王老师, 你的这个办法真好, 比我们家长说很多话还管用。”我体会到了为人师的快乐!

篇9: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一、以习惯教育作为切入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动作是潜意识的,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的。叶圣陶先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有很多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学生上课不带教材、不带纸笔,画图不爱用尺子,见到老师不问好,不爱动脑等等,都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致。

养成好习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动。如教室里老师在场,学生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就不守纪律。这时的学生“内力不足,需要外力强化”,需要外部力量不断地提醒,甚至加以批评或惩罚。第二个阶段,自发。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按要求去做,如上课时知道随便说话不好,但偶尔看到别人说又忍不住说话。学生“既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他知道应该怎样做,但不能控制自己,需要老师适当监督。第三阶段,自觉。学生不需外力,但需要内力,可以坚持良好的行为,基本上可以自我控制,偶有懒散,但可以自己控制并加以改正。第四阶段,自动。“不需外力也不需内力”,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动作。这时就形成了习惯。所以养成好习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强化训练的。

二、开展习惯教育的策略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导学生情绪,构造和谐师生关系

很多学生是迫不得已进入到技工学校的,难免会有不良情绪。情绪问题常常干扰教育的正常进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改变学生,首先就要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信任学校、信任老师,愿意听老师的话。笔者在工作中着重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管理情绪。利用业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了《亚马逊蝌蚪》这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学会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组织学生学习了吴维库老师《阳光心态》讲座,要学生明白“只要我愿意,随时都可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组织学生观看于丹的讲座,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发人深省的字句、寓意深刻的道理,每天在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现在,很多学生都愿意和笔者谈心,渴望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希望做精彩的自己。

2.言传和身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有人在旁督促和示范,这个人首先是教师。言传可以有声,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眼神,陪着学生促膝长谈,仔细为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是很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言传也可以无声,老师可以借助现代通信手段,经常给学生发个温馨提示,在QQ上打个招呼,这些都很容易拉近师生距离。在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时,笔者很注意用词。学生不爱听老话,如“你这样损害了班集体,我们班的量化分又被扣了”;不爱听训话,说话主观武断、声色俱历;不爱听长话,口若悬河,没玩没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随时都像脱缰的野马,需要老师多观察、多劝导。

坐而言,起而行,才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打扫实习工厂、收拾工作台面,和学生一起准时参加早读,上课绝不迟到;对自己严格要求,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言出必行,犯了错误要承认。上课时,笔者力求自己的板书工整、美观,讲课用语规范标准,每个星期带着学生读一本好书等等。笔者相信“润物细无声,随行潜入心”,每天的一点一滴,都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影响他们并落实到他们自己的行为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对学生、老师都是一个考验的过程,需要教师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习惯贵在师生的坚持。

3.校规、班规要贯彻始终

校规、班规是班主任有效管理学生的保证,也是全校师生齐抓共管的依据。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可以贯彻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并认可规章制度。入校后,笔者向学生解释各项规则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规则不是用来管制人的,不是用来显示学校或老师权威的,只有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有安全感。例如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上课随意谈笑走动,老师的讲课能继续下去么?大家的学习环境能有保证吗?经过笔者的解说,学生们都能逐渐理解并接受学校、班级的规则。学校的规则中有一项是关于宿舍卫生管理和班级卫生管理的,目的就是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规定一天中有两个时段都要检查卫生,且检查项目非常细致。学生开始觉得做这些没有必要,或者认为即使卫生做得好,也只是为班级拿量化分而已,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笔者从生活习惯这个角度出发,参照目前很多企业要求的6S管理内容,开主题班会,在学生间进行讨论,最终大多数同学都能接受这一规定,并加以落实。再比如校规要求学生出入学校必须佩戴校卡,笔者也是从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个角度来向学生进行了说明。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都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引导、分析,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学生的思想通了,行为上就会自觉执行。

4.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前的习惯随时可能出现反复,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教师除了适时的提醒外,就是等待,不要对学生发火,也不要抱怨学生;不要认为学生一出现问题,就说明老师很失败;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是一种“慢养”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学生还是一棵“小树”,需要我们慢慢等着他们“开花结果”。

习惯教育关系着学生的一生,教育的内容要实在、具体,从身边的细节、小事做起;教育过程要严格,教育方式要多样。在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让学生绽放成最美丽的花儿。

篇10:《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书有感

黄秋景

在金秋十月,我们数学组读的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看了孙云晓教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对于数学学科,我有了一些启发,有了一些触动,有了一些感悟。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征,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二、养成会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开端。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其实,审题就是收集信息,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审题时,要在读准的同时,“想”到本质的东西,就时要想它的数学含义。审题时要“扣”住关键词,比如“列式计算”中的数量关系,往往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

三、养成估算的习惯

关于估算,新教材给予相当的重视。因为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时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通常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常规的方法,最佳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次修正和尝试。因此,估算是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养成爱反思的习惯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其实学生更要应该进行学习后的反思。因为学生反思的目的不是会做这道题,而是要学会做这道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以掌握解题规律,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和灵活,另外,要求学生做完题后,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这样才会避免无谓的失误。老师强调问题后,作为学生,应该这样反思:通过做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应该应该学会用“联想”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看清问题求什么。这样才能避免单一的做题,从中掌握学习方法。

五、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就是让学生在问题前面养成不是局限和满足于从一个角度去寻找答案,而是从两三个,甚至更多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从而使答案更趋向于成熟和完善。因此,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大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心得体会

10月11日,参加了本溪市教育局召开的本溪市小学行为习惯培养专题报告会。会上,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做了《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专题报告。孙老师就培养好习惯的方式方法,习惯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一个人养成了好的习惯,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可见习惯的重要性。可惜现在有一些孩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中的某些学生,做巩固习题时东张西望、玩玩学习用品、和前后同学讲话,一天的作业都要到放学后在老师的“穷追猛打”下才能完成;还有的学生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开小差,甚至于和同桌讲悄悄话,经老师再三提醒,一会儿就又走神儿了。这样的学生学习会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孩子如有以下十个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必定是优秀的:学习有目标、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正确使用学习用具、规范书写、积极提问和讨论、经常阅读、持之以恒等。什么时候培养孩子的习惯最好呢?是从幼儿开始。“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从幼儿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正说明了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并时时处处起作用。就像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活泼、开朗、能言善辩,看似优点而实际上也成了他的缺点,随意、马虎、做事缺乏恒心,这种种成了他学习上最大的障碍。虽然已是初中生可是做事依旧马虎,学习总是定不下心来,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有时甚至为了逃避责任而说谎。怎么办?我想尽办法:批评、打骂、说教、谈心、鼓励。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天都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责任。

看了孙老师的著作《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后,我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反思。看来的问题还是出在习惯上,虽然一直以来我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了一定的教育方法,但是由于说教过多,可能有的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他们还特别调皮、好动,又怎么能安分守己呢?长此以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他们的习惯又怎么会有改善呢?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做父母、老师首先给孩子好习惯养成起个表率作用。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专题报告心得体会

边锐

篇1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在东南亚的印度、泰国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却牢牢拴住了一头体重几千斤的庞然大象。驯象人在这些象还在幼年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小象拴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它长成大象,即使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它也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拴住了,大象则被习惯拴住的。这一故事的含义丰富而深刻,它说明驯兽的关键与目的在于养成习惯,习惯则要从小养成。

风靡世界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可看性很强。请看,舰将沉没,2000多人,仅有20只救生艇,怎么办?意想不到的是:乐队始终泰然自若地演奏,教师在高声安慰大家,船长、设计师等感到自责而决定与船共存亡„„最后得以生还的绝大多数是女人、老人和孩子。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习惯促成是这种结果!西方日常生活中“女士优先”的传统已是闻名于世,这是几百年的习惯,试想,年轻的女人都要予以优先上船,那么弱小的老人、孩子还用说吗?

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习惯往往决定人生态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其实,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首先应指人的习惯。

首先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我们成年人很多在小时候都经历过艰苦的劳动锻炼,而与现在的孩子讲劳动,好象那是很遥远的故事似的。不仅孩子们心中没有“劳动”的概念,就连不少家长自身也觉得劳动对孩子而言无关紧要,好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能让孩子多享受则尽量多享受些。据一个统计数字,我国的学生每天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发达国家美国每天72分钟,南朝鲜42分钟,法、英国都在半小时以上。这与家长的自身观念不无关系。尽管我们都居住在城镇,缺乏具体实在的劳动园地,但最起码,作为一个初中学生的生活应该自理,如在家扫地、收拾床铺,女孩子洗碗、洗衣、烧菜等,这也是一种劳动。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家里根本不需要帮忙。这并非说需要与否,而是说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劳动是必要的。在日本,如全家出游,不论多大的孩子,都要自带一个小背包,为何?父母说:这是他自己的东西,当然应他自己来带。这其实也是一种劳动,是有意识地从小培养自主独立的习惯。从小学会自我劳动,其生存能力相对就较强,而我们的孩子由于缺乏这种意识。这里想要说的重要一点,作为父母的平时太包办了,“包办”的结果会使父母自食其果。古代有个故事叫《少爷赶考》,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

从前,小少爷特聪明,文章好,到县里参加童子考试回来,复述文章内容,父亲觉得不错肯定会第一名,岂料揭榜时竟无名。父责问主考官,后抽出试卷一看,卷上如一层薄薄雾气,字迹模糊,不知所写为何。父亲回家打儿子,责骂为何不把字写清楚?小少爷委屈:平时在家写作,你连墨都替我磨好,考试时你不在场,又无人帮忙,我只好在砚台上滴几滴水写字。这则故事虽为笑话,却告诉人家对孩子不能太包办。

开学后,班主任特意宣布说要检查学生的课本、练习本,结果不少同学翻这翻那,显得一片混乱。原因是,有的每天上学前书包里的一切包括削铅笔都是父母包办的,难怪一时找不到!试问你能包到什么时候?这样下去难怪有的父母在言谈之中感叹:我的孩子已读中学,但总是觉得长不大。这“长不大”的原因首先从父母自身上寻找。

原因有二:

其一,环境过于优越,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心理学家认为,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何意?通俗而言,一是对幸福感觉会降低,即通常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二是特别会怕艰苦,生活适应能力差。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可能回避它。今天,作为家长,你也许有能力帮孩子克服一切困难,那么将来呢?你能帮它一辈子吗?而现今社会需要的是拥有怎样品格的人?很多家长很向往名牌大学,清华大学校训有“自强不息”,哈佛大学认为“坚忍不拔的性格比什么都要紧”,而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培养自主精神和坚强的性格。温州市区有蔡笑晚一家培养出4个博士,大儿子是康乃尔大学博士,二儿子是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女儿是哈佛大学博士,儿媳是纽约大学博士,全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博士。他的教子经验曾刊于《温州时报》,其成功经验之一,即“用苦难去磨炼意志”,并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能够给孩子提供的最好教育似乎仍然是苦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让孩子多参与劳动,懂得什么叫生活的艰辛,就不怕你的孩子长不大。

其二,父母过分娇惯保护,没有给其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以致孩子依懒太强,造成做事无主见。以《小马过河》寓言故事为例,奉劝大家好好学学“小马的妈妈”!

其次谈谈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时代,一样难免激烈的学习竞争,家长讲究学业成绩,不然就不会有开学初新华书店抢购用书的一幕。但不要过于强求,因为现在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自小学升入初中,压力已经够大。本学期期中考即将来临,成绩单一定要看,但重要的更要学会分析,不要一味责怪:比之小学又退步了!其一,小学与初中不一样。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小学教师会盯,能“立竿见影”;中学更强调自主、自觉、自学,且初中来自各所小学的强手增多了。所以,其实现在的孩子也是挺不容易的,不能一定要他怎样、怎样。某电视剧有一细节,一初中生成绩不好,妈骂他:你的学费不比别人少,你也同在一教室同一教师教,人家考九十几,你为什么这么差?儿子很不服气地顶了一句:那人家的妈妈有的是大款,你为何不是?后来儿子觉得太伤妈妈的心,给妈写了检讨信,叫妈别生气:“我的意思是说,你有你做不到的事情,我也有我做不到的事,不过我会尽力的。说得多好,只要尽心尽力,也就够了。所以要平心静气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倒是最重要的。比如观察他一天到底如何安排,尤其是对待双休日,帮助他安排几点起床、午休、作业、睡觉、„„再比如,现在讲究学习的自主探究,讲究知识的拓展延伸,有条件的家长要帮助聪明的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看报纸、看电视的习惯,多吸收外界信息,不要老想着跟老师补课。比如看电视,引导好是好事,引导不好是坏事,有说20世纪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电视机”的诞生,因它可给人类带来多少的信息量呀。试想如果没有电视,人们一定觉得信息特别的闭塞。初中(七年级)学生,能养成看新闻联播、午间新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以及一些谈话评论教育类的好节目,一直看下来,这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一味看连续剧、动画片,没完没了,就应予以引导制止。再如看武侠小说、打游戏机、吃零食等习惯就要帮助孩子予以坚决克服。

这里就有个如何引导的问题。举我个人的例子,我的孩子在读初一时候,因为在家有爷爷奶奶、妈妈宠着,我有时教育孩子也简单化,有时遇到不顺心事也骂,甚至打,但效果并不好,尤其是你打或骂,这时偏偏还有人庇护着他。所以需要一提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意见要统一,尤其是父母意见要一致,否则一个说这不行,一个说这其实没关系,那就完了!说到孩子挨打,某报专门刊载了“挨打歌”:“首次挨打战兢兢,再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孩子酣然对你笑。”可见打人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打其实也是家长无能的表现。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曾经试着换过一种方法,我觉得孩子已长大了,应该让他懂道理。例如,儿子也有连续不断看动画片、连续剧的爱好,一放下书包就先开电视。有次他一放学回来,就问:现在可以打开吗?我说:你已是13岁的中学生了,快要大人了,你自己拿主意吧,你觉得现在该看,你就打开。奇怪的是,你郑重其事地说,他却不看了,先去做作业了。又有一事,记得要否报名小记者?要否订课间牛奶?我们都教导他自己拿主意,效果不错。因为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他也想得到大人的尊重,他在心理上必然有这方面的需求。如果有一天他感觉到大人是在尊重他,或许反而自觉了。有句话说得不无道理:“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在一夜之间长大”。尤其是男孩子。

最后,我想借此专门对做父亲的说几句话。由于平时忙,管教少,一旦遇到不良行为,可能骂了打了再说!值得提醒的是,做父亲的应该不要忘了,教育孩子并不是女人的事,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因此我建议在座的父亲们或请在座的母亲们回去转告父亲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意之余,也抽空陪陪孩子,跟孩子聊聊天,带孩子经常出去玩玩。说到玩,有条件的话,在暑假期间可以带孩子到一些著名高等院校里走走、看看,让孩子从小接受大学府浓厚的文化的熏陶,大学院里的那种气派、那种博大精深的底蕴,会拔高孩子的视点,并使人产生强烈的向往。如北大,有22处文化景观,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聪明的孩子都会在一生的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的,甚至会成为一生中的动力!

家庭教育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是几次学习和讨论之后就能够“功到垂成”、“得心应手”,我们的讲课或者报告只不过想借此引起大家对孩

上一篇: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下一篇:在自治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