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2024-05-15

惩罚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1篇)

篇1: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施能接

近期来,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教育训练法,该书内容独特、事例翔实、语言洗炼、论理精辟、装帧典雅,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的益友。作者是徐向洋,是我国首创的择差学校的校长,该校以能力诸元集结训练为精髓的教育训练法,从1996年以来使成千上万的“差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才。和现在非常著名的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一样,是专门从事“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素质教育机构。专门招收令老师头疼、让家长心烦的不好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

书中的观点认为完整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惩罚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但其核心却是《三字经》上说:“教不严、师之惰”,也是俗语说的:“严是爱,宽是害”。作为老师,对学生严才是大爱,没有惩罚的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我认为在现实教育中,教师确实有太多的无奈,承受着太大的压力,除了繁重的工作,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负担。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宠爱,学生对挫折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学校内部无法避免的各种规章制度……导致了教师经常陷入欲管不能、欲罢难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行为,好象只有“尊重尊重再尊重”、“夸奖夸奖再夸奖”、“赏识赏识再赏识”,学生成为了“被尊重”的极端。于是,“惩罚”一词淡出了教师的话语范围,淡出了学校教育甚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人们的认识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学生是教师的“上帝”,骂不得,更碰不得。教师稍给学生一点“颜色”,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损伤学生心理等言论的攻击,导致现在出现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变得畏畏缩缩,甚至下跪央求学生不要犯错误的现象。面临以上教育困境时,仅仅能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来解决吗?没有惩罚性处罚手段,没有教育的法治化,我们的国家如何发展?国家如何振兴? 教育也是一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事情,不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是要点儿手段的,叫“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要视实情进行适当的惩罚,这种惩罚是给他一种责任心,告诉他这件事情是要负责的。

学生要是不犯错误,我们坚决不对他们进行惩罚,犯了错误也未必惩罚,因为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对一些屡教不改、冥顽不化的,对一些如果不触其灵魂,不当头棒喝,无以改正的,我们要坚决对他们进行责任心的教育。对于某些极个别特殊的孩子,今天如果不接受教育的惩罚,他的明天就会是接受法律的制裁,而惩罚和制裁是两个质的不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的事情。很多学生缺少这种严格的教育,大人一次次的宽容,一次次的原谅,一次次的希望,最后是破灭,大人的希望破灭,学生的前途毁灭。社会生活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你首先要学会服从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则。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教育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教师难以得到为维护纪律和获得尊严所必要的权威,无法惩一儆百,控制顽劣。但要懂得适时、适地、适度、适位。而不是像有些家长和老师那样简单粗暴、侮辱泄愤。要使学生懂得正确面对错误,懂得自己应负的责任,懂得为承担这样的责任而付出代价,接受惩罚,从而学会自律,趋于成熟。这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篇2: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合理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惩罚不当是会出现一些负面作用的,尽管如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惩罚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当孩子缺乏自制力、认识能力时,要解除其不良行为只有用惩罚。同时,要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就应该体验各种情感。如果不体验被惩罚的悲哀,也就不可能体验到奖赏的快乐。关键是要罚得得当。

一是弄清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惩罚总是在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或违背了某种规定以后采用的。要惩罚孩子,必须先了解他做了什么错事、违反了什么规定,更要弄清楚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为什么会违背这个规定。在现实中,家长往往比较冲动,当怀疑孩子做错了什么或者听到老师、朋友、邻居等关于孩子问题的一些猜测,便不问青红皂白,怒火中烧、大发雷霆,根本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极容易误会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弄清楚情况相当重要,事实清楚,你采用的惩罚手段就会比较切合实际,孩子也会心服口服,教育的效果就达到了。

二是及时惩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当错误行为已过去很久,再执行“惩罚”,效果则大打折扣。

三是莫翻旧帐。家长应就事论事,有许多父母因孩子犯了某一错误,就拣起“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将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再无做好人的机会,从而丧失自尊心、自信心。

四是指明出路。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引以为戒,改正错误才是归宿。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房间。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五是要求一致。切忌不能随自己的情绪来选择惩罚的力度。情绪好,则对错误可以轻描淡写;情绪不好,轻错重罚,甚至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时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要求一致还指父母双方在对待孩子错误上的态度应该一致,不能意见分歧,莫衷一是,这样会使所有的惩罚失效。

六是惩罚适度。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

七是事后说理。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仍会依然如故。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不能罚也罚过了,哭也哭过了,但孩子依旧对错误“模糊不清”,这就失去了“罚”的意义。

八是点到为止。在教训孩子的时候要说理,但是,这时的说理要就事论事,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来讲,切忌抽象地讲大道理,要愈简洁明了愈好。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母亲数落孩子,滔滔不绝,反复唠叨,孩子愈听愈糊涂,愈听愈不耐烦,最终产生逆反心理,索性不听、不改了。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篇3: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一、教育惩罚的内涵

《实用教育大辞典》指出:教育惩罚指“对学生不良行为做否定评价, 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并在于引起内疚和痛苦的羞愧感, 促使其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1]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惩罚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 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与奖励相对, 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 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 也有利于维护校规校纪”。[2]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惩罚是对学生的一种特殊评价方式, 是教育主体为了让学生矫正其行为, 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

二、教育惩罚:一种“厉”而“温”的教育

《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温”而“厉”是孔子对待他学生的态度, 温中有厉, 厉中有温。虽然惩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但惩罚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一) 对学生不良习性起到威慑作用

古代很多著名的教育学家, 像赫尔巴特、洛克、康德等人对惩罚都有精辟的论述, 我国古代的《易经》也有“小惩”即可“大戒”的思想, 即通过一点惩罚可以让人引以为戒。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 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 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教育中的惩罚不只是对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 还包括对其他学生的警戒威慑作用。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今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 再加上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 他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这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一个不小冲击。如何对这些信息量进行正确筛选成为目前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年龄越小, 对是非对错的认识就越不明确, 即使他们犯了错误, 可能也意识不到。所以教师适时地给予惩罚, 不仅对犯错的学生本人, 而且对其他学生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能使他们认识到哪些对他们有帮助, 哪些不利于他们发展。

(三)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从小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生长, 普遍责任意识薄弱, 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 自由散漫风气盛行。这是抗挫能力差的一个典型表现。因此, 在对学生实施一些正面激励教育手段时, 必须对学生实施一些批评、自我批评、行为纠正等一些惩罚手段, 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

三、配制“惩罚”这味“良药”的一项准备和三大需要

(一) 一项准备

首先, 应制定出全班学生都认同的班级惩罚规章制度, 让学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如果出现违规情况, 就按照规章制度的惩罚方法对违规者进行适当的惩罚。班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偏差行为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预警作用,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理的、可以接收的行为, 什么是不合理的, 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二) 三大需要

1. 需要之一:教育惩罚需要讲究艺术。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富有艺术的惩罚手段, 也许可以改变一位学生的人生, 而愚钝僵硬的惩罚手段则会伤害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注意惩罚的艺术和技巧, 一个提醒的眼神、一句精粹的评点、一句善意的讽刺, 用得好往往能起到“糖衣片”的作用。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实施惩罚教育时采取了以下办法: (1) 罚唱一支歌, 在愉快的氛围中, 增强惩罚教育的效果。 (2) 罚为班级做一件好事, 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3) 罚写说明书, 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 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 等等。从这些独特的惩罚教育方式中,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可以挖掘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平凡小事, 寻找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最佳契机, 艺术性地对学生进行惩罚。[5]

2. 需要之二:教育惩罚中需要充满关爱, 做到感情先行。

卢梭曾经说过,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 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唤醒, 而不显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自尊。教育的真谛是爱,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育学生的手段中去, 做到感情先行,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惩罚, 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林肯曾说:“一滴蜂蜜比一滴苦汁能吸引更多的昆虫。”在教育惩罚中, 这滴蜂蜜就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相反, 教师若专横、粗暴地指责学生的错误, 或者对学生冷若冰霜, 教育惩罚也就变成了“苦汁”, 效果必然大打折扣。[6]

3. 需要之三:惩罚教育需要把握好尺度——即对惩罚的频率、力度、时机等方面的把握。

所谓“尺度”, 即“标准、规制”。教育惩罚的尺度, 也就是在教育惩罚实施过程当中应当把握的惩罚标准, 即对惩罚的频率、力度、时机等方面的把握。

(1) 频率。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我们可以知道惩罚的频度和效果同样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因此, 惩罚的使用频率要尽量少。惩罚虽然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然而, 这种威慑力将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

(2) 力度。惩罚力度的把握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 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等。其次是把握学生犯错误的性质, 针对不同的问题, 给予不同的惩罚。最后是对事不对人, 教师对待学生的惩罚力度应该是针对问题出发, 而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个人的能力等。

(3) 时机。惩罚时机的选择也特别重要, 首先不要在其他学生面前或者在公共场合当众批评学生, 那样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和厌烦心理。其次, 如果学生错误行为发生后必须使用惩罚, 就应该紧跟在错误之后及时进行。

参考文献

[1]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上) [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76.

[3]熊晓春.论惩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教育与职业, (11) .

[4]景霞.刍议教育中的惩罚.学位论文, 2006.3.

[5]梁涛.重提教育惩罚.教育理论与时间, 2007, (6) .

篇4: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环卫工收入低,只能租到价格最便宜的房子,也就是所谓的“笼屋”。按节目组的设计,田北辰也要睡这里,当田北辰看到那些月租从600至1500港币不等、仅仅能放下一张床、没有热水、连洗手间上面都要睡人的“笼屋”时,当他筋疲力尽地扫完一天大街,却发现自己辛苦一天挣来的钱刚好够吃两个最便宜的便当,还要加班才够钱坐地铁时,这位成功创立了G2000和U2两个服装品牌、毕业于哈佛大学管理系、身家不知多少亿的富豪不禁感慨万分地说:这个世界正在懲罚不读书的人!

田北辰是含着金勺子出世的豪门之后,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不知“穷”字怎么写。今年他开始参政,为了赢得政治资本,才决定去体验底层百姓的生活,看看穷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然后这位满腹经纶的精英分子便得出了“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这样的结论。

很显然,他认为,在香港那样的社会,人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是因为没读书,因为没读书,所以志短,因而更穷,因而更看不到远方的路。如此循环往复,人就会被压得永远也翻不了身。

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很多没怎么读过书但胆子大的商人抓住了机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第一代富豪生下的子女,便成了传说中的“富二代”。富二代们一出生就住豪宅、开豪车,有花不尽的钱。思及此,穷二代们便心酸了,他们愤怒地呐喊道:“这个世界惩罚的并不是不读书的人,而是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

我在一个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小城长大。我也有很多同学,他们有的读了很多书,有的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学历。现在看起来,那些生活过得好的,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未必很有钱,但至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存款,比上不足,但比下亦有余。

当然也有一些没有读过大学但混得也不错的同学,但就比例而言只是少数。而且他们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要么家里本来就有钱,要么是在工作或创业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看书。而那些不爱读书家里也没钱的同学,有的开烧烤档,有的在菜市场卖菜,也有开修理店的,虽然也是一门谋生的门路,但过得极其辛苦。更差一点的,至今无业又或者早已堕落。

正如北辰所说,没有学历和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长时间地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未来,而是下一顿吃什么。当今社会经济正在向金融型、知识型的方向发展,专业技能越来越重要,那些没知识、没技能的人,很多只能一辈子都被挤压在社会的底层,除非中奖,否则极难有机会翻身。说到底,世界正在变,从前那种刚从田上下来的大老粗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年代,没文化就要挨打,有文化的,打起人来,根本就是兵不血刃。

不读书的弊端又是什么?俗气一点儿来说,就是没前途,没出息;装B一点儿来说,就是不但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可能连自己的孩子也教不好。

祸及子孙,这才是世界对不读书的人最残酷的惩罚。

篇5: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警示片以案明纪,以案说法,揭露了因违法违纪被处理的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罪恶轨迹,警醒和告诫广大党员和干部要“以案”为镜,切实做到敬法畏纪、不逾底线、不碰红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律自警自省,引以为戒,做一名干净纯洁的共产党员。

周复兵书记最后强调开展警示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站位、坚定信念,增强政治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时时处处要用党纪国法约束警示自己,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警醒意识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从思想深处筑起党纪国法和道德意识的防线。

篇6: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关于教育惩罚的问题,一直以来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无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或许你对这种现象多么深恶痛绝,但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还是被广大教师普遍运用。我,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理所当然也不例外。

阿杰和小瑞都是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阿杰在上期末是年级11名,本次月考是年级第31名。小瑞在本次月考中取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上期末是年级第一。两位男生聪明,学习能力强,虽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他们都不是很辛苦,应该说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的。然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两位同学都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明确的目标,满足于现状。阿杰显得自由散漫一些,大错不犯,但小错也常有,高一的时候曾经因为去网吧通宵上网被我批评教育,在上周的周记中,他说他想成为老师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小瑞喜欢玩Mp4、看小说,偶尔玩手机,也多次和他私下交流,通过周记和他谈心,谈理想,谈目标,引领他向名牌大学奋斗。也许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对他们都会有很大的触动和影响,但坚持是很困难的。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激情高涨的讲评着月考试卷,偶然间发现阿杰和小瑞没有专心听讲,边讲边走到他们身边,停留了一会儿,暗地里观察了一下,我估计他们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我没有当场揭穿他们,继续着我的课,可阿杰和小瑞依然继续着他们的小动作。下课后,我去了趟洗手间,回来的时候故意走到阿杰和小瑞身边。晕,他们居然还在下棋,居然从上课下到了课后,还没有停止。我只轻轻的说了句:“你们两个到办公室来?”

经过简单交流,弄清楚了事实真相,结合班级管理规定和阿杰、小瑞的具体情况,做出的处理结果是“停课反省”,直到彻底反省后申请回校复学。随即通知家长,写好离校申请书,双方签字后由家长带回了家。我也告知家长,这样处理的目的:

一、让他们回家好好反省上学以来自己存在的问题;

二、从新审视自己,确立目标;(班主任

三、拟定返校复课后的具体行动计划。我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达到唤醒他们的目的,唤醒他们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唤醒他们向十大名校奋斗,唤醒他们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感恩情怀,当然这需要更长时间的跟进和教育才可以实现的,这样的惩罚也仅仅是一种严厉的手段吧。我也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未必合法,但在现实环境里,也许这样的教育惩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哪怕是短暂的花开花落都好。我更知道,也许这样的处理方式代表着自己对教育的无奈或者自己对教育的无能吧,但,我会用心对待他们的,让他们深深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对他们来说,考上名校才是硬道理,这更是家长和学校的期望,我无法摆脱现实的残酷。

教育惩罚也是一种唤醒,到底怎样实施教育惩罚,才能达到唤醒的目的呢?我想,作为教师无比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惩罚?怎样惩罚?惩罚将可能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更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但要站在客观高处去分析学生,更要融入学生,以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合理的教育惩罚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篇7: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班 级:2015级民族学硕

姓 名:夏守信

学 号:s150511 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

指导老师:苏发祥

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 福柯 权力 规训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

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因此,权力的发展、运作史,就是一个个个体客体化的历史,也是世间万物被客体化的历史。

第一部分是“酷刑”。该部分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在18世纪及之前所拥有的残酷的刑罚制度,其典型代表是公开处决犯人的断头台。这是一种极富视觉冲击效果的公开表演,它想要彰显的是君主的绝对权威。但是这种做法却越来越显示出弊端,尤其是不公正的处罚容易激起民变。酷刑当然属于惩罚的一种,该部分还详细地勾勒出了惩罚的性质和特征,概括而言,“惩罚”是统治者基于自己的认识,为了达到揭示“事实”、彰显权力、镇压异己等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能够影响社会的、代表“真理”的权力技术学手段。

第二部分是“惩罚”。进入18世纪以后,由于受到启蒙思想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酷刑被视为是暴虐、野蛮的君主专制的象征,以惩罚为中心的整个司法制度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惩罚开始具有“普遍性”,即为了顺应社会的普遍思想和要求,君主的“至上权力”下放到代表公共权力的司法官员手中、一些“科学”领域的专家也开始左右司法审判的结果、惩罚的目的变为保卫社会。同时,惩罚开始具有“温和性”,即刑罚不再任意、直接、残暴,而变成一种利用符号、利益、时间来发挥功能的机制,但是仍然应该被视为作用于肉体的权力技术学。

第三部分是“规训”。伴随着惩罚变化的是权力技术学中另一手段——规训手段的普遍运用。规训指“训诫„„以符合规则”。1这里的规则可能是法律,也可能是各种场合的规章制度。训诫的方法包括制定图表、规定活动、实施操练、为了达到力量的组合而安排“战术”等。为了保证训诫效果还会采用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等手段。随着规训手段的深入运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场合乃至整个社会都变成了一种全景敞视机器,肉体的每一个细微的活动都会受到无处不在的权力效应的干预。这种情况的好处是社会成员的力量得到了整合、编排,提高了运作效率,更易达到权力所预期的具体目标,缺点是权力技术学并非它们看起来或所标榜的那样合情、合理,尤其是对细节的压迫和掌控让人褪变成为一台盲目运行的机器上渺小的零部件,随时会被碾碎、更换。

第四部分是“监狱”。监狱对犯人进行禁锢、监视、认识、治疗,它是惩罚和规训两种权力技术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极致,被视为彻底而严厉的制度。但是监狱的效果值得怀疑:监狱并没有降低犯罪率;从拘留到获释的处境造成了累犯;监狱导致了一种“过失犯”环境的形成。所以从根本上说,监狱并不是简单地遏制非法活动,而是为了区分出它们,某种程度上造就它们,并给它们提供一种普遍的“经济机制”。监狱代表的所谓“正义”其实是阶级统治的借口和工具。通过契约理论,通过社会各层面的运作,通过矫正艺术与惩罚权力的混合,监狱的 1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普遍性”使惩罚变得自然、可接受。社会也获得了监狱的结构,社会中的个人是受制于多种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工具。

二、写作特点

福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一书中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惩罚的个人化方式其实是新的权力策略的一个后果,这些策略也包括新的刑罚机制。因此,他在此书中的研究遵循了以下4个基本规则:

1.对惩罚机制的研究并不单纯限于其“镇压”效应和“惩罚”方面,而是将它们置于惩罚机制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积极效应中,即使这些积极效应乍一看似乎是边缘性的。这样也就是把惩罚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功能。

2.在分析惩罚方式时不只是将它们视为立法的后果或社会结构的表征,而是视为在其他行使权力方式的更普遍领域里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这样也就是把惩罚视为一种政治策略。

3.不是把刑法史与人文科学史看作两个独立的系列——它们的相互重合似乎对某一方或对双方有干扰作用或有益效应,而是考察是否存在着共同母体,它们是否都出自同一个“认识一司法”结构过程。简言之,把权力技术学变成刑罚体系人道化和对人的认识这二者的共同原则。

4.试图发现灵魂进入刑事司法舞台以及一套“科学”知识进入法律实践是不是权力关系干预肉体的方式发生改变的结果。总之,他试着基于某种有关肉体的权力技术学来研究惩罚方式的变化,从中读解出权力关系和对象关系的一部共同历史。这样,通过把刑罚的宽松当做一种权力技术来分析,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人类、灵魂、正常或不正常的人是如何逐渐复制出作为刑罚干预对象的犯罪,一种特殊的征服方式是如何能够造就出一种作为具有某种“科学”地位的话语的认识对象的人。

三、规训手段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

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2。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监督群体往往分为三级:班长、其他班委、各类小组长。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被从上至下层层落实;而班级中广大同学的各项情况又是通过该模式自下向上地传达给教师和学校更高层的管理者。福柯认为这样的金字塔形能够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个平面上。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的制动器或障碍„„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二)规范化裁决

福柯所谓的“规范化裁决”实际上就是依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就牵扯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学校中,在班级里,到处都有纪律和规定,有明确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会权力的约束和规训目的,并且具有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惩罚措施。从惩罚形式的性质来看,学校的纪律有两类,一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例如“严禁打架斗殴;严禁考试作弊”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样的规定,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 2 张景兰.《规训:现代社会的权力技术与策略—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8卷第2期 罚,例如“记过、开除等”,这样的惩罚是公开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并维护学校的权威,彰显社会权力的绝对性和不可侵犯的特点。另一种则是模棱两可的达标性规定,比如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优等生”、“差生”的群体分类,而这个划分的整体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晰,尽管如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格的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此类不能达标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练性惩罚措施,例如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惩罚主要目的在于矫正,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

在针对规范化裁决这一方面,福柯也提到“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这里提到的“多奖励”,其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心,进而实施其他方面的规训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对人的精神的控制。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简单的“奖——罚二元体制”使得在学校中“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这就使得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与非两个极端中选择,绝不会存在“还可以、差不多”这样模糊的中间状态。

(三)规训教育的弊端

在福柯看来,这种规训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举着社会权力的罗网,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这张网里陷的更深,但却让受教者毫无知觉。此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操控,在福柯看来是极其恐怖的事情。所以,倘若要批判规训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教育,使你的肉体走向驯顺,使你成为这个社会里恭顺的一名良民,而代价就是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力,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大铁笼上的一个螺丝钉。

四、权力的特征

(一)权力无所不在,且具体而微

这是福柯对权力的基本判断。他认为在整个现代社会,弥散性的权力已经浸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在最细小的地方被捕捉到,它把一切都整合到自己万能的统一体中。而这种弥散性的权力不一定是靠统一的国家机器来实现的,“权力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它拥有策略的多样性,所以它又是具体的。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它抵达个人,抵达了他们的身体、姿态和全部日常行为。我们看到,在人们的性经验中,细微的权力关系弥漫于身体、性、家庭、亲属关系、话语等之中,“性落入了话语的掌握之中,话语不断地捕捉它,不让它有丝毫躲藏和喘息的机会”。而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展现了权力技术的复制性:在17和18世纪,规训机制逐渐扩展,遍布了整个社会机体。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的工厂、学校、军队、兵营、医院一定程度上都与监狱彼此相像,这正是“纪律”这种惩戒权力全面渗透的结果,也即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的来临。

(二)权力是一种关系和网络

传统的权力理论视权力为一种能力或者资源,是可以被所有、争夺、转让的财产。而福柯主张权力是一种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可以看作是处于流动而循环的过程中,“它从未确定位置,它从不在某些人手中,从不像财产或者财富那样被据为己有”。而且这样一种权力关系又不是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构成一个循环相连、错综交织的网络。“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在流动,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着权力”。事实上,也正是权力的这种关系和网络特性使权力能无所不在,能够在每一时刻、一切地点的不同关系中生产出来。

福柯在对规训权力的展示中提到的“层级监视”就体现了权力的关系和网络属性。“虽然监督要依赖人实现,但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的作用,这个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与横向的”。在整个机构中,没有谁绝对地拥有权力,权力在整个关系网络中不断地一层层地被生产出来,负有监督任务的人员又无时不受到监督而成为被监督者,分层监督的纪律形式使这种关系权力得以真实地运作起来。

(三)权力是匿名的、无主体的

福柯一再强调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一直淡化权力的实施主体。事实上,我们从权力的关系和网络特性中就能够推导出,在福柯那里,权力主体是匿名的、不确定的,每一个人都只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点,他既可能是权力的实施者,也可能是权力的实施对象。“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关系机制使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主体身上了。

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了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在这里,监视权力的实施者就是匿名的,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报以任何动机出现在中心了望塔里操作这个权力机器。在《性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性话语的煽动和坦白机制的建立的背后都找不到确定的实施主体,它不是主导权力合理性的某个领导部门,也不是统治阶层或手握经济大权的人。事实上,福柯认为,匿名的和临时性的权力实施者越多,那么权力效应将体现得越充分。

(四)权力具有生产性,而不仅仅是压抑的

德勒兹将“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这一点视为福柯权力分析的首要特点。权力的生产性使福柯看到了现代权力机制中的一些积极性的因素,即权力不是被动的禁令,而是产生许多效果的技术;虽然福柯并不认为权力是好的。福柯认为,19世纪政治权利的重大变更之一就是,君主“使人死或让人活”的权利转变为“使人活和让人死”的权利。那么,在现代社会,权力的这种生产性就体现在对生命(或生活)的管理,即“使人活”,这是一种改造的积极性。

惩戒权力在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对个人肉体的治理和规训,而不是致死。权力成了一种治理术,这种治理术在今天的社会中无处不在,但又形态各异,它存在于被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和网络中,但在这样的关系和网络中权力的主体却无处可寻,个体自身就既是权力的工具又是权力的主人。最后,这种治理术不在于压抑,而在于生产出各种效果。

当下社会,权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但他又也存在于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中,我们每个人一方面能感受到权力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感觉偏离于主流的话语权力体系。规训作为一种手段是权力的武器,这种权力合理使用,可以让社会稳定于权力秩序中,如果过分使用,将会造成滥权与社会的压抑和混乱。规训必不可少,权力无所不在,如何合理的运用权力则成为当下社会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篇8:惩罚孩子的艺术教师心得体会

我班的某某男孩子,特别喜欢在班上打扰别人上课,要不就用手弄弄同桌小朋友的书包,要不拉拉旁边女孩子的头发,要不趁小朋友起来回答老师提问时把椅子拿开搞得小朋友一下子坐在地板上大哭,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真的会给他气头晕。但我对于他的这些行为采取这样的方法。比如:待到下课后,别的孩子都到户外区玩或游戏时,他便留在自已的位置上什么活动戏都不可以参加,停止他的一却活动。等到孩子们回来都说,我玩了“摇摇车”我玩了“大灰狼”的游戏。听到别的孩子开心的样子,而自已却不可以参加。事后,他走到我面前,怯生生地告诉我,他刚才在教室里不可以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出去玩,是自已上课时的做法不对,要改正,请老师原谅,对于这些,说明这孩子意识到自已做法是不对的`,认识到了错误。有了这次的教训后,在上课时,很少打扰或弄别人的习惯了。

在平常中,我相信每位老师或父母都有过惩罚孩子的经历,但是如果父母或教师的一片苦心达不到应该产生的效果时,那么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意义了,究竟该如何实施惩罚呢?我觉得还是要讲究一下惩罚的方法。

首先,要把你的要求对孩子讲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就要让他登记规则,并记在心上,不可不教而罚。其次,在实施惩罚之前,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一两次警告,因为通常比较听话或胆小的孩子,一般的警告就可以达到限制不良行为的目的,而不必加以惩罚,还有,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罚。父母必须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楚的告诉他为什么受到惩罚。四是,惩罚要有针对性,不要对孩子做人身攻击,在惩罚孩子时,家长经常犯的毛病就是在发现孩子犯错误之后,因为情绪不好时,往往会将其它地方受气发泄到孩子身上,结果使孩子受到的惩罚远远超过他所应得到的惩罚,使孩子对受到的惩罚不服气。

篇9:《教育漫话》读书心得

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篇10:教育魅力读书心得

《教育魅力》是一本给教师的通识教育书籍,系统的阐述了时代呼唤教育魅力,国内外教育魅力文献,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探源与代际传承,以及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的构成、功能、彰显和修养锻炼。此书是于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

教师教育魅力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以人格魅力为首,接下来是师德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古往今来,从孔夫子到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直到当代难以计数的优秀教师,无不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让学生收益终身。但我认为真正形成教育魅力的教师绝不是只具备一种魅力,而应是多种魅力的综合体。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篇11:《赏识教育》读书心得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赏识孩子,尊重生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这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不能把家庭和单位里积累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毫无反抗能力,对孩子发泄最安全。其结果可想而知,教育难以公正。把孩子当作上帝,尊重孩子的人格。当你为孩子的生命感到自豪时,你的怨气就无从产生了。对于此我深有同感,我的孩子现在8岁了,当他正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每一天你都会从她身上找到闪光点,会爬了、会站了、会扶着东西走了、会放手走了、会叫妈妈了、会叫爸爸了、会听音乐扭了等等,每次都会笑着惊喜地跑过去,抱起她亲一口。此时是多么自豪啊!创造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小精灵”,那时候的他每天也充满着阳光和快乐,可现在却经常会说一句话“妈妈,真没劲”,究其原因,那是因为现在的我随着他的成长,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再加上自己也有许多事情要做,每天总会因为一些小事受到我的责骂,这儿不对,那儿错了等等,总把他弄得眼泪汪汪,不知所措。看了这本书,我突然醒悟,为什么不能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他呢,8岁的孩子每天能自觉地学习已经很不错了。

同样的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是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优点,不断给予肯定。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有个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闹课堂。为了保证其他孩子能正常学习知识不受其影响,找他谈心。每次都避开其他孩子与他单独谈话,这首先给他留了面子,谈起来十分顺畅,用婉转的语言指出他的不足,希望他尽早改正。在发现他的优点时,在全班中进行表扬。后来逐渐改掉了坏毛病。这使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可爱的一面,只是你是用哪一只眼去看。

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可以快乐地成长。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和教师。

牢牢记住赏识教育的原则吧!

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上一篇:经典语录汇总下一篇:以一件有趣的事为题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