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2024-04-11

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篇2: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意义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现金流量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人和流出,是由企业各方面的业务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表应当分别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列报现金流量。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人和流出的信息,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通过现金流量表,有助于评价企业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助于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净流量的因素,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可以从现金流量的角度了解净利润的质量。为分析和判断企业的财务前景提供信息。

二、现金流量表的格式

现金流量表由正表和附注组成,正表主要列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投资活动是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筹资

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这三类活动的现金流量都分别按照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性质分项列示。附注部分主要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变动情况等。

金同程教育()微信公众号:tooneduv1 / 1

篇3: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它联系了质量与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比较综合的章节。它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在本章知识学习过程中,它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既运用前面的飞机升力的产生原理,又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概念及特点,学会运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2、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学会运用“压力差法”判断浮力的存在;

3、初步了解“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物理探究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实验、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过程;

3、经历探究浮力产生原因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节约意识;

3、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所教学生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质量与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对浮力的现象已经有了简单的感性的认识,但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浮力的认识程度也不同,所以教师要让所有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浮力的存在,进而对其展开理性的分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境创设:放映图片,让学生了解与浮力有关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会浮在水面?学生观察图片,并仔细思考问题(少部分同学会想到浮力)。该部分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引出浮力。实验探究:(1)、将悬挂着石块的弹簧测力计的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会变小,若用手向上托起石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会变小,对比分析两次变小的原因,由此总结得出浮力的定义; 对定义进行分析,得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对石块进行受力分析得出称重法求算浮力的方法。

(2)步骤一:将去底的塑料瓶倒放于手中,将瓶盖打开,把乒乓球放于其中,注入的水,乒乓球不上浮;步骤二:拧上瓶盖,乒乓球向上浮起。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反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会上浮?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其产生好奇心理,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不上浮?同学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因为受到浮力的原因,进而重新思考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可能不受浮力,继续深思浮力的产生原因。理论分析:对于放置到水中的长方体,利用前面的压强知识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上下两个表面产生的压力差所产生的。

五、课堂小结

知识点小结:(1)、什么是浮力(2)、浮力产生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篇4: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磁体有磁性和指向性,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磁化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及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等能力

三.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了解磁性和磁性的应用、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难点:运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释有关现象和磁化以及磁化方法。课前延伸: 1.磁极

(1)磁极:磁体的_____________的能力_____________,这两个部位叫做磁极。

(2)磁极的命名:将一个磁体悬挂起来,自由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_____________;指北的那个磁极就叫做_____________。

(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异名磁极相互_____________,同名磁极相互_____________。2.磁化

一些物体在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会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做磁化。3.磁性

____________是磁性,那磁性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通过预习你学到了什么

自学检测:

1钢条一端去接近小磁针,如果小磁针被吸引过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钢条一定有磁性 B.钢条一定没有磁性 C.钢条可能有磁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磁体的特征是()A.与带电体一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B.只能吸引铁不能吸引其他金属 C.能够吸引铁、钴、镍和其他磁性材料 D.只能吸引异性磁极

3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中如图9-1-1所示的__________就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静止时具有指__________的性质。

图9-1-1 4(2006山东临沂,4)电冰箱门上装有磁性密封条,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的原理,而磁带和磁卡则是利用了它们能够被______________的原理 课内探究:

探究一: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铜片、铝线、玻璃片、钢锯片等器材放在桌上,用条形磁体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张白纸上撒上一些大头针,将条形磁体或蹄形磁体平放于其上,然后提起磁体,并轻轻抖动观察并叙述看到什么现象,并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往条形磁体上均匀地洒一些细铁屑,轻轻振动磁体,可以观察到磁体 ____吸引的铁屑最多,而____几乎没有吸引铁屑,这说明磁体上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____的磁性最强,所以磁体有____磁极

想一想,如果不小心把条形磁体摔成两段,那么每一段有几个磁极? 为什么?

探究二:用一条形磁体的S极慢慢靠近小磁针的S极,然后再慢慢靠近小磁针的N极,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给你一根铁棒,你有几种方法判定它是否有磁性?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

① 将软铁棒、钢棒分别靠近甚至接触铁屑,观察能不能吸铁屑;

② 将条形磁体的一端先后靠近软铁棒和钢棒的一端,观察有什么情况发生

想一想:其他的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想一想:如何显示磁体磁性强弱变化呢?

精讲点拨:

例1图9-1-2中有甲、乙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当乙的一端靠近甲的一端时,甲转动起来,则可以判断()

图9-1-2 A.甲棒有磁性,乙棒无磁性 B.乙棒有磁性,甲棒无磁性 C.甲、乙都有磁性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有效训练:

1.两个外形相同的条形铁块甲和乙,按图9-1-3(1)的位置放置,甲与乙相互吸引;当按图9-1-3(2)用手拿住甲,铁块乙掉下来,这种现象说明()

A.甲是磁体,乙不是磁体 B.甲不是磁体,乙是磁体 C.甲、乙都是磁体 D.甲、乙都不是磁体

图9-1-3 2.水平放置的一根条形磁铁,一端吸引一根较重的铁钉,若另一根同样的条形磁铁的S极与原来磁铁的N极靠拢合并时,如图9-1-4所示,出现的现象是()

图9-1-4 A.铁钉将吸得更牢 B.铁钉将落下

C.铁钉尖端将被吸向右端磁铁 D.铁钉尖端将被吸向左端磁铁 3有三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磁铁或铁棒悬挂在细线下,已知标有N、S的是磁

铁,它们的相互作用如图9-1-5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图9-1-5 A.AB是磁铁,CD是铁棒 B.AB一定是铁棒,CD是磁铁

C.AB可能是磁铁,也可能是铁棒 D.CD可能是磁铁,也可能是铁棒 4.两枚大头针针尖被条形磁铁的S极吸住,大头针的针帽互相推斥,这是因为()

A.针帽这端是S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B.针帽这端是N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C.针帽这端被磁铁的N极排斥 D.无法判断

5实验表明,磁体能吸引1元硬币。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硬币一定是铁做的,因为磁体能吸引铁 B.硬币一定是铝做的,因为磁体能吸引铝 C.磁体的磁性越强,能吸引的物质种类越多 D.硬币中含有磁性材料,磁化后能被吸引

6.如图9-1-6所示,将甲图的条形磁铁从中间锯断,如乙图所示,则下列关于乙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9-1-6 A.a端是N极,b端是S极,c、d两端不是磁极 B.a、b、c、d都不是磁极

C.a、c两端是N极,b、d两端是S极 D.a、d两端是N极,b、c两端是S极 课后延伸:

1磁性水雷是用一个可以转动的小磁针来控制起爆电路的,军舰被地磁场磁化后就变成了一个浮动的磁体,当军舰接近磁性水雷时,就会引起水雷的爆炸。其依据是()

A.磁体的吸铁性 B.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D.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 2秦始皇怕有人带兵器去刺杀他,就在宫殿的大门处安装了巨大的吸铁石(磁体),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3.两棍缝衣针A和B,当把A针用细线悬挂后,再用B针的尖端接近A针尖端时,发现A针尖端向B针尖端靠拢,这个现象说明()。

A.A针有磁性 B.B针有磁性

C.两针都有磁性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下述各现象中能确定钢棒原来有磁性的是()。A.钢棒的一端接近磁针的N极时,相互吸引 B.钢棒的十端接近磁针的N极时,相互排斥 C.钢棒中间接近磁针的N极时,相互吸引

D.钢棒的任何部位接近磁针时都相互吸引 5(经典回放)对农民来讲,农作物的种子中混有一些杂草的种子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但是这两种种子在外表上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子比较光滑,不易吸附小颗粒物;而杂草种子表面有许多绒毛,能够吸附靠近它的小颗粒物,也能粘在走过的动物身上,因此它可以广为传播。

篇5: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二、脊蛙反射实验

1.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此反射弧健全(脊髓具有反射中枢作用)

2.损毁脊髓不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反射弧已破坏,反射不能实现

篇6:《机械制图教案》第九章第一讲

§9—2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9—3 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题:

1、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2、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3、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

1、介绍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2、讲解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

3、介绍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教学要求:

1、了解装配图在生产与设计中的作用和装配图的内容。

2、掌握装配图的表达方法,并能用以绘制装配图和读装配图的实践

3、熟悉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教学重点: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

具:实物:“微动机构”;挂图:“微动机构装配图”

教学方法:对照零件实物和挂图讲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和测绘时应注意的问题。

2、零件尺寸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3、讲解读零图的方法和步骤。

二、引入新课题

在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装配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文件。它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及零件、部件间的装配、联接关系的技术图样。本次课我们开始学习装配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1、装配图的作用 在产品或部件的设计过程中,一般是先设计画出装配图,然后再根据装配图进行零件设计,画出零件图;在产品或部件的制造过程中,先根据零件图进行零件加工和检验,再按照依据装配图所制定的装配工艺规程将零件装配成机器或部件;在产品或部件的使用、维护及维修过程中,也经常要通过装配图来了解产品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及构造。

2、装配图的内容

如图9—1是一台微动机构的轴测图。

图9—1 微动机构的轴测图

微动机构的工作过程是通过转动手轮,从而带动螺杆转动,利用螺杆和导杆间的螺纹联接关系,将旋转运动转变成导杆的直线运动。(微动机构中各零件的名称见图9—2微动机构的装配图)。

图9—2是微动机构的装配图,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完整的装配图应具备如下内容:

图9—2

微动机构装配图(1)一组视图

根据产品或部件的具体结构,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用一组视图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产品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零件间的相互位置和装配关系及主要零件的结构形状。

图9—2微动机构的装配图,采用以下一组视图:主视图采用全剖视,主要表示微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左视图采用半剖视图,主要表达手轮(1)和支座(8)的结构形状;俯视图采用C—C剖视,主要表达微动机构安装基面的形状和安装孔的情况;B—B剖面图表示键(12)与导杆(10)等的联接方式。

(2)必要的尺寸

装配图中必须标注反映产品或部件的规格、外形、装配、安装所需的必要尺寸,另外,在设计过程中经过计算而确定的重要尺寸也必须标注。

如在图9—2所示的微动机构的装配图中所标注的M12,M16,Φ20H8/f7,32,82等。(3)技术要求

在装配图中用文字或国家标准规定的符号注写出该装配体在装配、检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如图9—2所示。

(4)零、部件序号、标题栏和明细栏

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格式绘制标题栏和明细栏,并按一定格式将零、部件进行编号,填写标题栏和明细栏。如图9—2所示。

(二)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装配图的侧重点是将装配体的结构、工作原理和零件间的装配关系正确、清晰地表示清楚。前面所介绍的机件表示法中的画法及相关规定对装配图同样适用。但由于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国家标准对装配图的画法,又做了一些规定。

1、规定画法

(1)零件间接触面、配合面的画法

相邻两个零件的接触面和基本尺寸相同的配合面,只画一条轮廓线。如图9—3所示;但若相邻两个零件的基本尺寸不相同,则无论间隙大小,均要画成两条轮廓线。如图9—3 所示。

(2)装配图中剖面符号的画法

装配图中相邻两个金属零件的剖面线,必须以不同方向或不同的间隔画出,如图9—3 所示。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装配图中,所有剖视、剖面图中同一零件的剖面线方向、间隔须 完全一致。另外,在装配图中,宽度小于或等于2mm的窄剖面区域,可全部涂黑表示,如图9—3中的垫片。

图9—3 规定画法

(3)在装配图中,对于紧固件及轴、球、手柄、键、连杆等实心零件,若沿纵向剖切且剖切平面通过其对称平面或轴线时,这些零件均按不剖绘制。如需表明零件的凹槽、键槽、销孔等结构,可用局部剖视表示。如图9—3中所示的轴、螺钉和键均按不剖绘制。为表示轴和齿轮间的键连接关系,采用局部剖视。,2、特殊画法和简化画法

为使装配图能简便、清晰地表达出部件中某些组成部分的形状特征,国家标准还规定了以下特殊画法和简化画法。(1)特殊画法

1)拆卸画法(或沿零件结合面的剖切画法)

在装配图的某一视图中,为表达一些重要零件的内、外部形状,可假想拆去一个或几个零件后绘制该视图。如图9—4滑动轴承装配图中,俯视图的右半部即是拆去轴承盖、螺栓等零件后画出的。

图9—5转子油泵的右视图采用的是沿零件结合面剖切画法。2)假想画法

在装配图中,为了表达与本部件有在装配关系但又不属于本部件的相邻零、部件时,可用双点画线画出相邻零、部件的部分轮廓。如9—5中的主视图,与转子油泵相邻的零件即是用双点画线画出的。

图9—4 滑动轴承装配图

图9—5 转子油泵

在装配图中,当需要表达运动零件的运动范围或极限位置时,也可用双点画线画出该零件在极限位置处的轮廓。如图9—2微动机构装配图中导杆(10)的运动极限位置。

3)单独表达某个零件的画法

在装配图中,当某个零件的主要结构在其他视图中未能表示清楚,而该零件的形状对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时,可单独画出该零件的某一视图。如图9—5转子油泵的B向视图。注意,这种表达方法要在所画视图上方注出该零件及其视图的名称。(2)简化画法

1)在装配图中,若干相同的零、部件组,可详细地画出一组,其余只需用点画线表示其位置即可。如图9—3中的螺钉连接。

2)在装配图中,零件的工艺结构,如倒角、圆角、退刀槽、拔模斜度、滚花等均可不画。如图9—3中的轴。

(三)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1、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4458.2—1984)

(1)一般规定

1)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

2)装配图中一个部件可以只编写一个序号;同一装配图中相同的零、部件只编写一次。3)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要与明细栏中的序号一致。(2)序号的编排方法

1)装配图中编写零、部件序号的常用方法有三种。如图9—6所示。

图9—6 序号的编写方式 图9—7 指引线画法

2)同一装配图中编写零、部件序号的形式应一致。

3)指引线应自所指部分的可见轮廓引出,并在末端画一圆点。如所指部分轮廓内不便画圆点时,可在指引线末端画一箭头,并指向该部分的轮廓。如图9—7所示。

4)指引线可画成折线,但只可曲折一次。

5)一组紧固件以及装配关系清楚的零件组,可以采用公共指引线。如图9—8所示。6)零件的序号应沿水平或垂直方向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排列,序号间隔应可能相等。如图9—2微动机构装配图中所示。

图9—8 公共指引线

2、图中的标题栏及明细栏

(1)标题栏(GB/T10609.1—1989)装配图中标题栏格式与零件图中相同。(2)明细栏(GB/T10609.2—1989)

明细栏按GB/T10609.2—1989规定绘制。如图9—9所示。填写明细栏时要注意以下 问题:

图9—9 标题栏与明细栏

1)序号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填写,如向上延伸位置不够,可在标题栏紧靠左边自下而上延续。

2)备注栏可填写该项的附加说明或其他有关的内容。

四、小结

1、装配图在生产与设计中的作用和装配图的内容。

2、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篇7: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查看完整内容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了解材料开发和应用与化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知道青铜、钢铁等合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

3.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水泥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纤维等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性实验掌握几种纤维、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

2.能够初步了解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情感目标:

篇8: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西乡四中理化生教研组 周世峰 设计依据与构想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释放氧气等活动上。呼吸现象在人身上表现明显,但在植物身上则外部表现不明显和直观。在课堂中注意以动物或人为参照物,组织观看一系列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身边的现象,加深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目标

A 知识与能力:

1、会描述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

2、会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B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感悟呼吸作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图片,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习心得”的精神。教学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难点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课本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2、学生准备

(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一、导入新课

以PPT形式展示视频:《种子的呼吸》。教师设疑: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教师引导:若植物也呼吸,则植物周围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我们可以检测这些气体来证明。

二、探究过程

1、知识准备:找学生上台向试管内吹气,观察现象。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找学生上台做下蹲运动,让学生们比较下蹲前后呼吸频率的变化。

(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观看视频《种子呼吸产生CO2》的实验过程。然后再观察课本上实验: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不加标记)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

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

观点一:“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观点二:“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会利用CO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实验验证:找学生上台来挤压塑料袋白色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内的气体(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现象一:白色塑料袋内挤出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二:黑色塑料袋内挤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与练习:有两只黑色塑料袋,其中一只装新鲜蔬菜,另一只装烫熟的蔬菜,如何辨别它们?”

一生认为: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塑料袋内装有新鲜蔬菜。他的理由是:“因为烫过的蔬菜细胞死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教师点评:“回答的非常正确,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02”。

教师诱导: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鉴别它们?(利用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去鉴别)(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观看呼吸作用消耗O2的视频: 1.将新鲜的叶片和烫过的叶片分别放人密闭的锥形瓶中,在黑暗处一昼夜。2.把两根燃烧的细木条分别伸人两锥形瓶中,观察其现象,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

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一细木条熄灭、一细木条继续燃烧? ③锥形瓶能换成广口瓶吗?④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P106-107的内容,回答以上问题,教师予以补充。

(三)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总结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

教师:补充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让学生讨论总结本节主要内容。1.呼吸作用的条件和场所。2.呼吸作用的实质过程。

3.呼吸作用的意义。

课堂练习:用PPT展示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课后作业:

1、《练习册》第四节的练习。

2、预习第五节的内容。

3、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呼吸作用与光无关。

教后感悟:

本节组织了系列验证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视频,剖析了“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采用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实践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转化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身边及周围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感悟呼吸作用的重大意义,效果较好。

篇9:机械工程制图教程第九章第一讲

第一讲装配图的基本知识

(一)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1.装配图的作用

装配图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图样,通常用来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及零件、部件间的装配关系,是机械设计和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在产品设计中一般先根据产品的工作原理图画出装配草图,由装配草图整理成装配图,然后在根据装配图进行零件设计,并画出零件图。在产品制造中装配图是制订装配工艺规程、进行装配和检验的技术依据。在机器使用和维修时,也需要通过装配图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图9—1是滑动轴承的装配图。

图9—1 滑动轴承轴测图

2.装配图的内容

(1)一组视图

画装配图时,要用一组视图、剖视图等表达出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及装配关系、连接方式和重要零件的形状结构。如图9—2所示滑动轴承的装配图,主视图和左视图采用了半剖视图,用来表达轴承座、轴承盖、上下轴瓦等的装配关系和部件的外形,俯视图主要表达轴承盖和轴承座的形状。

(2)必要的尺寸

在装配图上不需要象零件图那样标注出零件的所有尺寸,制造零件时是根据零件图制造的,装配图上只需要标注机器或部件的性能(规格)尺寸、配合尺寸、安装尺寸、外形尺寸、检验尺寸等。

性能(规格)尺寸在设计时已确定,它是设计机器和选用机器的重要依据,图9—2所示滑动轴承的装配图中,孔径φ50H8即为规格尺寸。

配合尺寸是指两零件间有配合要求的尺寸,一般要标注出尺寸和配合代号,如滑动轴承中86H9/f8、60F9/f9、φ60H8/k8等,

安装尺寸是指将机器或部件安装在地基上或其他机器或部件上所需要的尺寸,如滑动轴承中底板的尺寸。

外形尺寸是指机器或部件的外形轮廓尺寸,如总高、总宽、总长等尺寸。

(3)技术要求

在装配图上,只有配合尺寸要标注配合代号,其他尺寸一般不标注尺寸偏差,装配图上一般也不需要标注表面粗糙度代号和形位公差代号。在明细栏的上方或图形下方的空白处用文字形式说明技术要求的的内容,技术要求的内容主要为机器或部件的性能、装配、调整、试验等所必须满足的技术条件。

(4)零件的序号、明细栏和标题栏

装配图中的零件编号和明细栏用于说明每个零件的名称、代号、数量和材料等。标题栏包括部件名称、比例、绘图和设计人员的签名等。

图9—2 滑动轴承装配图

图9—1是一个滑动轴承的轴测图,图9—2是其装配图。

(二)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机件的各种图样画法都适合于部件和机器的装配图的表达。由于装配图所表达的是若干零件所组合的机器或部件,因此,还有以下的规定画法等。

1.装配图的规定画法

(1)两相邻零件的接触表面和配合表面只画一条线,非接触表面(即使间隙很小)也要画成两条线,如图9—3所示。

图9—3 装配图规定画法(1)

篇10:第九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电生磁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1.声是由物体的说话时敲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传

鼓时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在振动。给,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这样人就2.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体、听到声音了。

体、体都能传声,真空传声。3.声音是以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m/s。5.声音在水、空气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由快到慢排列顺序是、、。6.一次闪电过后约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离你约m.7.人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距离障碍物至少m。8甲在足够长的自来水管(管内有水)一端敲击一次 ,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能听到()A.一声B.最多两声C.三声D.四声 9.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应以()A.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B.看到举枪开始计时C.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D.看到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10.下列现象中,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A.讲话发声B.敲钟发声 C.蝉发声D.吹竖笛发声 班级:姓名:学号:

2.声音通过骨、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3.声源到两只耳朵的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

朵的、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效应。

4.蛇,没有耳朵,它总是把头部紧贴在地面,不四处观望,却能知道周围是否有猎物出没。蛇感知声音的途

径是()A.骨传导B.空气C.气味D.耳传导系统 5.要想使人们在剧场里听到立体声效果()

篇11:第一章第四节 教案

1、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是20世纪末叶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它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向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为什么在20世纪的前半期共产党能够从苏联开始,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家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而在后半期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挫折?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能够蓬勃发展?其中的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新振兴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是执政党、领导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以利于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包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进入70年代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美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力量强大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第三世界中一些大国和地区集团随着经济和政治力量增强,在世界上影响逐步扩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求破除国家之间的各种羁绊,按照统一的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从而促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导致世界不安宁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4日,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4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之后,经受了国际风险的考验。大的风险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世界格局终结。加之1989年政治**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制裁,一时大有黑云压顶之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有些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了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不容置疑地告诫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992年,党的十四大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另一次是20世纪末接连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一度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力量的消长,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并进一步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继续重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主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还很不安宁,还有许多威胁国际和平的因素,如民族和宗教矛盾,自然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上升。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打不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

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是两极争霸。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解体,这时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为一极称霸。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鼓吹“为价值观而战”、“人权高于主权”等,形成了一整套新干涉主义理论。这种新干涉主义与昔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直接掠夺财富、占领土地的炮舰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合法性依据加以实施的。这种新干涉主义的“人道主义战争”,是现代条件下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它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

4、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当前,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基础,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国家实现实力的迅速变化。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它面对新技术革命所作出的反应和决策。目前,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

国内形势:

1、从国内看,人民共和国刚刚走过了50年的辉煌历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江泽民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00年是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后一年,党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总要求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 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改革的深化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都带来深刻影响。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3、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紧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江泽民,生于1926年8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接受江泽民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这种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形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党内来看,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这些背景共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世情、国情和党情。

1989年,邓小平对江泽民和新的中央领导作了“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到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同年5月,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江泽民表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上一篇:北师大七下 第二章平行线的证明下一篇:北外国际政治考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