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本体论的演化轨迹

2024-04-25

大乘佛教本体论的演化轨迹(精选6篇)

篇1:大乘佛教本体论的演化轨迹

大乘佛教

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相应梵文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车乘或行程之意。说小乘,显然有贬抑之意;相应地,说大乘,有显扬之意。现代的佛学者,沿袭此用法,已是中性,并无显扬或贬抑的意味。

大乘佛教是佛教两大派别的一支,另一支为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又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或“二乘”。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即北传佛教)主要指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至於现代的上座部信徒,则仍不喜被称为「小乘」。实际上,「大乘」一名的渊源,小乘圣典『阿含经』便在多处提到这个名字。如『长阿含经』(Digha-nikaya)谓「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杂阿含经』(Samyutta-nikaya)谓「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罗汉果,或有发趣声闻独觉乘心者,或有发趣大乘者。」“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义玄邃”,“难明难了不可观”。

大乘佛教包括信、愿、行、证四个阶次的修学。大乘菩萨道修学,从十信位圆满后,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后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六度,由于善知识摄受而入不退转住(第七住),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心。自此后便有第十住见性、十行十回向后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后在最后身菩萨时,坐菩提树下,成就四智圆明的佛果。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则以信愿念佛为主,净业三福为辅,仰承佛力往生得不退转后,再回娑婆修菩萨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大乘佛法以亲证真心阿赖耶识为根本标的,在亲证真心后,便踏上内门修六度万行的菩萨道。菩萨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为方便摄受众生,修学三乘菩提,普度众生。

大乘佛教思想特点是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

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开显了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从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到唯识学如来藏,三乘佛法一以惯之却在博大精深程度上节节增上,构成了完整的佛教体系。

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佛在古印度传播佛教教义,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众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对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而此平等与普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大乘教义里。总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诲的根本精神所在。

佛祖释伽牟尼涅盘之后,佛教就渐分为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追求菩萨道的普渡众生,求无上菩提的佛果。小乘佛教强调修炼自我的声闻乘,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净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虽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却因宗派不同,一直争论不休。

佛祖在世的时候,已经说到未来大乘佛教就在中国,而后传播世界。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众在佛门之中得到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快乐。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故出现了户户观世音,家家弥勒佛。

观音、文殊、普贤、地藏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在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他们都是慈航普度,助佛弘化而担当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现教化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

大乘佛教在中国原有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增添了菩萨行的教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心修行至于福德有余,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有情,也能觉悟真理。

以广行六波罗蜜多来成熟自己,以广行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成熟其他一切有情,心胸广大而行事细腻是其特性。

整个大乘佛教就是透过六度、四摄,积极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故此,大乘佛教影响了中国历代无数民众,为国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大乘理论中的涅盘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盘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

从基本信仰上来讲,大乘佛教不像小乘佛教那样认为现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一位佛,普通人通过修证只能达到出离轮回,至于涅槃的阿罗汉果位;而是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释迦牟尼也并非实体的佛,而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在佛在人间的应化之身,是向世人揭示证悟之道的一个“样板”。世人只要按照释迦牟尼的教诲去修证,就能够达到佛果。

在修证上来说大乘佛教视只求自身了生死、脱轮回、离烦恼的小乘教徒为“自了汉”,认为这只是最粗浅的认识;大乘教徒认为要想成就佛果的话,不但要有自度的决心,更要有度人的决心。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一方面以利乐众生的慈悲心,行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也就是所谓的“悲智双运”。只有这样才能证得最后的无上果位,成为佛。

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佛的三身学说是大乘学说的主要论题。三身为法身、报身、化身。化身指佛陀为度脱众生,随应显化之身;报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乐并给十地菩萨示现功德之身;法身即是作本体之自性身。许多大乘经典都说佛有无量之多,但一致承认其本质为同一的法身。

在理论上来说,大乘佛教也否认小乘佛教“我无法有”的观点,而认为“我法皆无”。也就是说,佛法本身也是不具自性的缘合物,法的本性也是空的,但是在法性本空这个问题的解释上,大乘佛教内部的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四弘誓愿

一个学佛修行的人,如果既想自利又想利他,既要自度又要度他,那么这就是一个修大乘的菩萨行者,大乘修行者都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无量心

立志度众的大乘菩萨,要培养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即爱护众生,给以欢乐;悲即怜悯众生,救拔苦难;喜即喜众生之所安,乐众生之所乐;舍即苦乐等观,无有恋着。四摄六度

大乘菩萨行者,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所以要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接近摄取众生,争取他们的信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温和悦耳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做一切对众生有益的事情,与他们和睦相处,作他们的表率,同他们一切修行。此外还要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包括金钱和财物之外财及体力和血肉等内财;法包括知识、技能等世间法及佛菩萨的出世间法;无畏就是解除众生的苦恼、悲伤、惊恐和痛苦。持戒就是保持身、口、意不犯错误、清净无染。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属于基本戒律的范畴。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忍辱包括安受苦忍(忍受饥渴、冷热等自然苦)、耐怨害忍(忍受打骂、毁辱、毒害等人为苦)、谛察法忍(住于善法中,不生疑惑、动摇、执著、贪爱等感情)。精进包括披甲精进(不畏艰难、苦行)、摄善精进(勤修善法不知疲倦)和利乐精进(利乐度化、毫不懈怠)。禅定分四禅八定(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禅)。智慧包括世间及出世间等各种智慧。四摄六度为一切菩萨行者所必修。

篇2:大乘佛教本体论的演化轨迹

佛教本体论与奥义书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者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本体论的方式.佛教本体论可以直接上溯到奥义书的本体论思想.奥义书关于“梵”的哲学,对于从部派佛教“心性”的讨论到大乘佛教关于“如来藏”、“佛性”和“阿赖耶识”等的讨论,有着很深的影响.

作 者:蒲长春 Pu Changchu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23(1)分类号:B94关键词:佛教本体论 奥义书 梵我

篇3: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 (即教材) 改革、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管理 (包括教学时间、教学安排、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评分标准等等) 改革。

1 教学内容改革, 即教材改革

我们先后使用了天津大学王正烈主编的《物理化学》第一版、第二版, 教学过程中, 不断选用新教材, 对老师来说要加重负担, 要不断写新的备课笔记, 但我们体会到, 写备课笔记可以加深对内容理解, 提高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由于量子力学、微电子技术、波谱技术的发展, 新材料、新催化剂、纳米材料的出现, 促进了物理化学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于教材, 要把物理化学的新知识、新成果介绍给学生。

2 教学过程改革中, 采用“六个相结合”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对于难理解的概念, 先从微观上解释, 说明其物理化学意义, 再从宏观上形象化。比如介绍熵的物理意义时, 我们可以将红墨水滴入水中, 红墨水不断扩散, 系统混乱度逐渐增大, 来描述熵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

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例如讲孤立体系熵增加, 而开放体系因为可以有负熵流, 可使开放体系熵减少。教学中联系生物体成长、壮大、死亡过程与熵的变化情况;还联系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孤立体系――“一个封闭的山村”, 熵值会越来越大, 发展的动力就越来越小, 经济落后, 人民受穷, 而要改变面貌, 必须改革开放, 把山村变成开放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 少生孩子多种树”, 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就是引进负熵流, 使体系熵值减少, 才能快速发展。这样既加深了对熵定律理论的理解, 又能从自然科学角度说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性。

③内容与方法论相结合。

对物理化学中一些原理、定律的建立, 除了要讲清原理的内容外, 还要说明该原理是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得来的。例如讲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理想吸附时, 向学生说明这是采用理想模型法得来的;讲可逆过程时, 说明这是采用科学抽象法得来的;讲标准燃烧热、标准生成热、标准电极电位等时, 说明这是采用相对数值法得来的。还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说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方法的运用,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④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

在教材的每一章末尾, 或习题课上, 介绍与本章内容相关物理化学前沿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

⑤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教学研究成果结合进去。例如在讲熵判据时, 结合教研论文“对化学热力学熵判据的讨论”, 来讨论“熵总是过程方向的判据吗?”, 在讲化学平衡移动时, 结合教研论文“反应组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来讨论“增加反应的浓度平衡一定向产物方向移动吗?”等等。

⑥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相结合。

我们是职业院校, 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将来要到化工生产第一线, 因此更要注重实验环节,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高技能, 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例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 结合工业合成氨的具体状况, 探讨如何提高反应速率, 增加氨的产量。

3 习题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的理论课程, 要学好它很不容易的, 物理化学被认为是化工技术类专业中最难学的课程。难学的原因在于它有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定律, 非常抽象不好理解, 不好掌握, 习题难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要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除了上好理论课外, 习题课是—个重要的、必有可少的环节。学过物理化学的人都知道, 必需多做习题, 在解题过程中, 加深对理论的熟悉与理解,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解题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上习题课要象上理论课一样, 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我们习题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扩大知识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介绍。

②归纳总结一章中所学的知识。

学生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感觉、片段的知识, 只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系统, 才能更深刻理解, 更好掌握。为此, 每一章学习后, 我们帮助学生把一章中所学的知识点以“联络图”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③总结学生作业中问题。

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 特别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对有特色的解题技巧要介绍推广。

④组织讨论思考题。

一般教材的每章后面, 都有一些思考题。我们先布置给学生先思考、解答, 习题课时进行讨论讲解。

⑤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每章学习后, 我门都印发给学生一些数量的练习题, 其中选择题20个左右, 计算题5至8个。这些练习题都是历年教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有代表性, 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一般提前发给学生, 要学生先做一遍, 上习题课时, 老师选择其中典型试题讲解。

4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飞快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为一体, 突破了时空限制, 虚拟现实。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 把多媒体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上, 实现教学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上应用, 使教学的思想、教学的理论发生了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点与形式发生了变化, 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内容、课外辅导的内容与形式、考试内容与方式、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与手段等发生了变化。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 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提高了教学质量,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以下建议和思考

①编制课堂教学的电子教案与教学课件。

②对教材的思考题、练习题、习题进行详细解答, 并且输入到计算机中, 形成word文档。

③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CAI) 。

④建立《物理化学教学辅导网站》, 开展网上自学、网上练习、网上讨论等。

⑤编制、交流物理化学实验课件。实验课件中, 有实验模拟课件、实验演示课件、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数据处理课件等。编制《物理化学实验试题库》用于实验考试、考核。

摘要: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技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其内容抽象, 故老师难教, 学生难学,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化学,改革,结合

参考文献

[1]吴振东.对化学热力学熵判据的讨论?[J].吉林大学学报.2003, 2 (1) .

[2]张德生.反应组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 2 (2) .

篇4: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乘 菩萨

大乘佛教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思潮的出现是继部派佛教之后佛教内部的第二次大分化,也是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最大冲击,从整个印度佛教史来看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在佛像方面,与小乘佛教厌恶人体不塑造雕像的传统主张不同,大乘佛教使佛教的神具有有形的特征,雕塑华丽的佛像,建筑宏伟的殿堂,供奉佛像,令人顶礼膜拜。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隋唐时期出现的三论宗和唯识宗即是对大乘佛教的传承,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M].中华书局,2011年10月

篇5:大乘佛教本体论的演化轨迹

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

作者:皎然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未到无为岸[2],

空怜不系舟。

东山白云意,

篇6:游大乘山作文700字

天微微亮我们就出发了,一个多小时后就来到了大乘山的山门前,在此眺望出现的几座山峰就像一朵朵绽放的巨大莲花,山门前有一座古朴的凉亭名曰:“望花亭”,凉亭旁边山路崎岖,一直通到山顶。

我们拾阶而上,山道两边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各种各样奇异的野果子挂满枝头,这勾起我巨大的好奇心,于是我打开妈妈的手机,对一些植物进行了确认,有长着串串的绿色小果子的叫女贞,有很多高大的栎树,长着带硬壳的棕色小果子,我想这种果子松鼠一定最爱吃。还有很多很多不常见的矮矮的植物,有山矾、胡枝子、苎麻、雀儿舌头……太多了,真是让我长知识了。再往前走,我看见右侧的山谷上,均匀地插满像大牙齿状的石头,这牙齿有长有短,有黑有白,石头的排序,好像有规律,又好像没规律。左侧山谷上的石头,就像一打一打的薄饼干一样被砸碎了似的,有层层叠叠的,有破碎不堪的,在岩缝里长着一棵棵参天的古树,我心想这树木的生命简直太顽强了。我正在心中感叹大自然的造化,只听爸爸喊道:“快过来看哪,看这块巨石像什么?”我和妈妈赶紧加快了脚步,一块巨大的石头像一只巨龟,伸着头,似乎从山谷一侧使劲拼命的往外钻似的,这巨龟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后来见到许许多多的奇异的怪石,有结义石,有老僧托钵石,有蝉石……

山道旁的小溪时断时续把一个个碧绿的小水潭串成了一串,像串绿莹莹的翡翠宝石项链,这座山像一个仙女,宝石项链从仙女的脖子上长长的挂了下来,美丽极了。

快到中午的时侯,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极目远望,山峰连绵,沟壑纵横,或孤峰独秀,或群峰相依,看着悬崖峭壁,直耸云天,千姿百态,真让人心旷神怡,不由得想到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上一篇:关于增加活动经费的申请下一篇:议论文素材摘抄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