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读本练习二

2024-04-24

新语文读本练习二(共11篇)

篇1:新语文读本练习二

我看过许多书本,有作者是

《新语文8》中我最喜欢一篇是“特别的朋友”中的《看不见的爱》这篇

《新语文读本》就是这样令我回味过去,感受今天。

龙湾区沙城镇第一小学五年级 柳荫

 

篇2:新语文读本练习二

我看过许多书本,有作者是中国的,还有作者是外国的,我第一次看中外作者作品收集在一起的书——《新语文读本》就是这样的。

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是二三年级,读《新语文5》,直到《新语文8》。但,妈妈在买“7”的时候,就一下子把8、9、10、11、12全买回来了。所以我只要有空闲,就立刻把9、10、11、12本翻翻看看,所以,我是《新语文读本》的忠实读者。

《新语文8》中我最喜欢一篇是“特别的朋友”中的《看不见的爱》这篇文章是讲述一个失明的孩子打七八迷远的玻璃瓶。这是爱创造的奇迹。文中的母亲告诉孩子一个信心:“总是会打中的!”爱创造了奇迹,一声音清脆的瓶子碎裂声,是送给这位母亲的最好礼物,而成功对于盲孩子来说,更是意味深长。

这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博大的爱,生活中,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爱我的。那是一个早上,爸爸上班去了,妈妈不知道去哪里了,就我一个人在家,我很小,家里人都不见了——太怕了,我就哭了。不一会,妈妈回来,看见我像个泪人儿一样,抱着我,轻轻地哄:“妈妈在这儿,不哭!”

《新语文读本》就是这样令我回味过去,感受今天。

篇3:新语文读本练习二

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指出:“借助手势是对孩子们进行歌唱练习的极好方法。”也是其音乐教学法的一个主要教学手段。确实, 由于音符的不同, 所用的柯尔文手势也就不同, 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 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视觉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手势来感觉音程关系, 产生对音符唱名与相对音高的联想, 从而掌握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模仿, 可塑性强, 是培养良好歌唱习惯、塑造美好声音、发展歌唱能力的奠基阶段, 因此, 笔者将柯尔文手势引入二年级的歌唱教学中, 通过补充、改编、拓展等方式将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之成为笔者和学生间进行音高、音准、呼吸、声音等歌唱训练和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利用柯尔文手势练唱各种音程, 帮助学生建立唱名音程感

唱名音程感, 是指唱名与唱名之间音高关系的感觉, 它是识谱能力的基础。教学中, 当学生学习了“do~la”六个音符的唱名、音高、柯尔文手势和位置之后, 就可以在手势的引领下视唱“do~la”的各种音程了, 在不断地练唱中让学生逐步建立唱名音程感。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如果只是纯粹地进行音程的练唱, 他们就会感到乏味, 没有兴趣。因此, 教学中笔者引入音乐游戏, 结合柯尔文手势, 让学生在表现一定形象、一定意境的视唱活动中唤起好奇心与联想, 在寓教于乐中训练唱名音程感和纯正准确的音调。

1.“音乐学号”游戏

例如, 小班化教学中, 学生的座位刚好是六小组加六横排。笔者就利用竖排“do、re、mi、fa、sol、la”和横排“do、re、mi、fa、sol、la”合在一起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音乐学号。比如第一小组六个小朋友的音乐学号分别是“do-do”“do-re”“domi”“do-fa”“do-sol”“do-la”……以此类推。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号很感兴趣, 于是就可以开展“点名”和“自我介绍”的游戏活动:老师在琴上弹两个音, 同时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 如“4 2│”, 就请“fare”小朋友即第四小组第二个孩子起来介绍自己“42│4 2│”, 然后请全班小朋友呼唤他 (她) “4 2 4 2│4 2│”, 要求孩子们也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每节课介绍六个小朋友, 直到全班同学介绍完之后, 再做“小组牵手游戏活动”。加入手势的游戏活动更有乐趣, 孩子们练唱了一到六度的各种大、小、纯音程, 在不断的唱名模唱中慢慢获得了唱名音程感。

2.“跳阶梯”游戏

可以设计很多“跳阶梯”的音阶视唱曲, 游戏还可以加入力度变化, 如渐强、渐弱以及强弱对比的歌唱等。边做手势边歌唱又有变化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在反复练唱“do”到“la”的各种音程中巩固了唱名音程感。

二、借助柯尔文手势练习二部合唱, 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音乐

合唱教学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被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 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 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因此, 教师要从低年级起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多声音乐。

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是一种很好的多声音乐的教学手段。教师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的音高唱名, 学生可以在视觉的帮助下进行二声部视唱, 在边歌唱边相互倾听中调整音高, 在不断调整音高中体会准确、平衡、和谐的音准, 培养内心听觉能力、音准把握能力和二声部合唱能力。

1. 利用手势, 练习长音

当学生通过柯尔文手势学习了“sol、mi、do”三个单音之后, 就可以尝试由“sol、mi”两个音组成的二声部长音练习了。有研究表明, 小三度是儿童最自然也是最易于唱准的音程, 因此, 对于二声部的合唱练习, 笔者从“sol”到“mi”的下行小三度开始。如:1=C

首先将学生分成两大组, 一组是“sol”小朋友, 一组是“mi”小朋友, 再用钢琴给出两个音的音高, 老师的一只手用柯尔文手势引导“sol”小朋友歌唱, 保持“sol”音的准确与稳定后, 另一只手的手势引导“mi”小朋友进入唱“mi”音, 然后两组小朋友互换“角色”合唱。练习中不用乐器, 让学生在不断地互相倾听和相互配合中取得均衡, 经过反复地练唱和调整, 长音能平稳延续了, 气息比较连贯了, 也慢慢加强了音准把握能力和用和谐的声音歌唱的能力。

2. 借助手势, 丰富音程

当学生的二声部长音唱得比较稳定了, 就可以在长音中间加入五声音列中的部分音级进行练唱, 每次不超过三个音。在手势的引领下, 学生不仅练习了和声音程和旋律音程, 还感受了音程丰富的色彩, 锻炼了多声的听觉能力和视唱能力。

第三阶段是在“sol、mi”的基础上加入“la”音的练习。要求与方法同“sol、mi、do”, 但在练唱这三个音时要注意最后结束的长音停留应避免出现如与这样的音程保持, 因为大二度是不协和音程, 这种音响长时间的延长会使孩子们受到不和谐音响的干扰而不利于音准的练习。当然, 中间的音级变化可以出现这种大二度音程的歌唱练习, 如, 因为短时间的停留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演唱, 而且还利于加强孩子们对二度音程那种不和谐感的适应能力。

第四阶段是在“sol、mi”的基础上加入“re”音的练习。要求与方法同“sol、mi、la”三个音的练唱。

以上每种练习中的音级变化有很多, 教师可以不断变换柯尔文手势带领学生歌唱, 每个练习又可以变换声部连续反复,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手势的不断变化带来的二声部合唱内容的不同, 这使学生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练习中发展了学生二声部的歌唱能力, 培养了和声意识, 为今后有效地开展合唱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柯尔文手势开展音阶游戏, 提高学生歌唱呼吸控制能力

歌唱历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而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和支持力, 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歌唱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全靠呼吸肌肉灵活有力地运动来完成。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 谁就会唱歌”之说, 因此呼吸是歌唱者的一项基本功, 是形成美好声音的支柱。当学生学会用柯尔文手势唱“do”到“do’”八个音之后, 就可以利用手势进行音阶歌唱的游戏活动来锻炼和控制气息了。

1. 变“胖子”游戏 (练习渐强)

2.“滑滑梯”游戏 (练习渐弱)

3.“爬山”游戏 (练习渐强、渐弱)

用手势引导, 要求同上。如:1=C

4.“回声”游戏

引导学生进行有强弱对比的音程练习, 可结合小组牵手活动进行。比如做“主角”的“do”小组小朋友用较强的力度呼喊“re”小组:“1 2”, “re”小组小朋友用弱的力度回应:“2 1”;“do”小组呼喊“mi”小组:“1 3”, “mi”小组回应:“3 1”……以此类推, 各组轮流做游戏。如:

1=C 1 2—2 1、1 3—3 1、1 4—4 1、1 5—5 1、1 6—6 1……

5.“跷跷板”游戏

唱音阶时让孩子们看谱视唱, 字体大的音唱得强一些, 字体小的音唱得弱一些, 看跷跷板偏向哪一个音?如:

1=C 1—2、3—4、5—6、7—……

进行“回声”和“跷跷板”游戏时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喊唱, 而是用有控制的声音演唱强弱, 用美好的声音歌唱。在手势的引导下, 学生慢慢学会了控制、调整和运用不同的气息唱出不同力度的歌声, 加强了气息的控制力和支撑力。

篇4:新语文读本练习二

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指出:“借助手势是对孩子们进行歌唱练习的极好方法。”也是其音乐教学法的一个主要教学手段。确实,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柯尔文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视觉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手势来感觉音程关系,产生对音符唱名与相对音高的联想,从而掌握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模仿,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歌唱习惯、塑造美好声音、发展歌唱能力的奠基阶段,因此,笔者将柯尔文手势引入二年级的歌唱教学中,通过补充、改编、拓展等方式将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成为笔者和学生间进行音高、音准、呼吸、声音等歌唱训练和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利用柯尔文手势练唱各种音程,帮助学生建立唱名音程感

唱名音程感,是指唱名与唱名之间音高关系的感觉,它是识谱能力的基础。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了“do~la”六个音符的唱名、音高、柯尔文手势和位置之后,就可以在手势的引领下视唱“do~la”的各种音程了,在不断地练唱中让学生逐步建立唱名音程感。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如果只是纯粹地进行音程的练唱,他们就会感到乏味,没有兴趣。因此,教学中笔者引入音乐游戏,结合柯尔文手势,让学生在表现一定形象、一定意境的视唱活动中唤起好奇心与联想,在寓教于乐中训练唱名音程感和纯正准确的音调。

1.“音乐学号”游戏

例如,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座位刚好是六小组加六横排。笔者就利用竖排“do、re、mi、fa、sol、la”和横排“do、re、mi、fa、sol、la”合在一起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音乐学号。比如第一小组六个小朋友的音乐学号分别是“do-do”“do-re”“do-mi”“do-fa”“do-sol”“do-la”……以此类推。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号很感兴趣,于是就可以开展“点名”和“自我介绍”的游戏活动:老师在琴上弹两个音,同时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如“4  2 │”,就请“fa-re”小朋友即第四小组第二个孩子起来介绍自己“4  2│4  2│”,然后请全班小朋友呼唤他(她)“4 2 4 2│4  2│”,要求孩子们也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每节课介绍六个小朋友,直到全班同学介绍完之后,再做“小组牵手游戏活动”。加入手势的游戏活动更有乐趣,孩子们练唱了一到六度的各种大、小、纯音程,在不断的唱名模唱中慢慢获得了唱名音程感。

2.“跳阶梯”游戏

此游戏活动结合音阶练唱各种音程,学生在柯尔文手势的带领下,在不断的歌唱中慢慢建立唱名音程感。如:1=C

可以设计很多“跳阶梯”的音阶视唱曲,游戏还可以加入力度变化,如渐强、渐弱以及强弱对比的歌唱等。边做手势边歌唱又有变化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在反复练唱“do”到“la”的各种音程中巩固了唱名音程感。

二、借助柯尔文手势练习二部合唱,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音乐

合唱教学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被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因此,教师要从低年级起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多声音乐。

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是一种很好的多声音乐的教学手段。教师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的音高唱名,学生可以在视觉的帮助下进行二声部视唱,在边歌唱边相互倾听中调整音高,在不断调整音高中体会准确、平衡、和谐的音准,培养内心听觉能力、音准把握能力和二声部合唱能力。

1.利用手势,练习长音

当学生通过柯尔文手势学习了“sol、mi、do”三个单音之后,就可以尝试由“sol、mi”两个音组成的二声部长音练习了。有研究表明,小三度是儿童最自然也是最易于唱准的音程,因此,对于二声部的合唱练习,笔者从“sol”到“mi”的下行小三度开始。如:1=C

首先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是“sol”小朋友,一组是“mi”小朋友,再用钢琴给出两个音的音高,老师的一只手用柯尔文手势引导“sol”小朋友歌唱,保持“sol”音的准确与稳定后,另一只手的手势引导“mi”小朋友进入唱“mi”音,然后两组小朋友互换“角色”合唱。练习中不用乐器,让学生在不断地互相倾听和相互配合中取得均衡,经过反复地练唱和调整,长音能平稳延续了,气息比较连贯了,也慢慢加强了音准把握能力和用和谐的声音歌唱的能力。

2.借助手势,丰富音程

当学生的二声部长音唱得比较稳定了,就可以在长音中间加入五声音列中的部分音级进行练唱,每次不超过三个音。在手势的引领下,学生不仅练习了和声音程和旋律音程,还感受了音程丰富的色彩,锻炼了多声的听觉能力和视唱能力。

第一阶段是由“sol”“mi”组成的音级变化进行练习。如:1=C

第二阶段是在“sol、mi”的基础上加入“do”音的练习。如: 1=C

第三阶段是在“sol、mi”的基础上加入“la”音的练习。要求与方法同“sol、mi、do”,但在练唱这三个音时要注意最后结束的长音停留应避免出现如与这样的音程保持,因为大二度是不协和音程,这种音响长时间的延长会使孩子们受到不和谐音响的干扰而不利于音准的练习。当然,中间的音级变化可以出现这种大二度音程的歌唱练习,如,因为短时间的停留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演唱,而且还利于加强孩子们对二度音程那种不和谐感的适应能力。

第四阶段是在“sol、mi”的基础上加入“re”音的练习。要求与方法同“sol、mi、la”三个音的练唱。

以上每种练习中的音级变化有很多,教师可以不断变换柯尔文手势带领学生歌唱,每个练习又可以变换声部连续反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手势的不断变化带来的二声部合唱内容的不同,这使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练习中发展了学生二声部的歌唱能力,培养了和声意识,为今后有效地开展合唱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柯尔文手势开展音阶游戏,提高学生歌唱呼吸控制能力

歌唱历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和支持力,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歌唱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全靠呼吸肌肉灵活有力地运动来完成。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因此呼吸是歌唱者的一项基本功,是形成美好声音的支柱。当学生学会用柯尔文手势唱“do”到“do”八个音之后,就可以利用手势进行音阶歌唱的游戏活动来锻炼和控制气息了。

1.变“胖子”游戏(练习渐强)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柯尔文手势,在手势的变化中指挥学生练习渐强。比如唱“do”的渐强,教师先把手放在身体旁边做好“do”的手势,表示开始的声音比较弱,然后将“do”手势慢慢往身体前方推开,引导学生唱“do”时就像把自己变成“胖子”一样,运用气息的推动加强音量,唱出渐强。强调手势的推动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歌声在同一条直线上,即气息要稳定,音高不能变,此练习锻炼了孩子们稳定、有力的气息支撑。如:1=C

2.“滑滑梯”游戏(练习渐弱)

练习渐弱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在滑比较平缓的滑梯,是慢慢地滑下来的,即声音不要弱得太快,要缓缓地收。告诉学生这个“滑滑梯”是音量的渐弱而不是音高的下滑,音高还是在一条直线上不变。在老师手势的带领下学生慢慢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声音,即锻炼了气息的控制能力。如:1=C

3.“爬山”游戏(练习渐强、渐弱)

用手势引导,要求同上。如:1=C

4.“回声”游戏

引导学生进行有强弱对比的音程练习,可结合小组牵手活动进行。比如做“主角”的“do”小组小朋友用较强的力度呼喊“re”小组:“1 2”,“re”小组小朋友用弱的力度回应:“2 1”;“do”小组呼喊“mi”小组:“1 3”,“mi”小组回应:“3 1”……以此类推,各组轮流做游戏。如:

1=C  1 2 — 2 1、1 3 — 3 1、1 4 — 4 1、1 5 — 5 1、1 6 — 6 1……

5.“跷跷板”游戏

唱音阶时让孩子们看谱视唱,字体大的音唱得强一些,字体小的音唱得弱一些,看跷跷板偏向哪一个音?如:

1=C   1 — 2 、 3 — 4 、 5 — 6  、7 — ……

进行“回声”和“跷跷板”游戏时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喊唱,而是用有控制的声音演唱强弱,用美好的声音歌唱。在手势的引导下,学生慢慢学会了控制、调整和运用不同的气息唱出不同力度的歌声,加强了气息的控制力和支撑力。

一年来,每节音乐课笔者都坚持给学生做两三个练习,每个练习都借助柯尔文手势来完成。无声的手势,却奇妙无比,有时比有声的语言更具魅力,在教师的挥之舞之、引之导之中它成了美妙的音乐,奇妙的音响,学生在柯尔文手势的引领下愉快轻松地歌唱,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唱名音程感,锻炼了二声部的合唱能力,训练了音高、音准、呼吸等歌唱技能,为今后参与各种歌唱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篇5:新语文读本测试(三年级下册)

班级姓名一.《理查》一文中的“理查”是谁?()

①玛迪琴的同学②丽丝贝特的同学③玛迪琴假想的替身

二.《世界上最响的声音》一文中的喧闹王子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什么礼物?()①全世界所有人在同一时刻叫喊②皇家鼓手敲一整天的鼓③安静

三.《刷围墙的奥秘》中的围墙是谁刷好的?()

①塞缪尔②小黑奴桑迪③约翰④许多孩子

四.《粗心的一家》中,老太太做了件什么粗心的事?()

①把饭打在木板上②把衣服袖口缝了起来③编了双又长又怪的草鞋

五.《忧虑》这首诗中的母亲不希望她的女儿成为()(可多选)①飞燕②女王③公主④白鸽

六.《破耳朵兔子》中的兔妈妈为什么和大黑蛇搏斗?()①为了给自己报仇②为了让大家说它勇敢③为了救自己的孩子

七.《开放在小河边的微笑》一文中,作者将老师的微笑比作()①杜鹃花②太阳③向日葵

八.《长满书的大树》这一专题的文章都是为()而写的。①国际儿童读书节②世界读书日③北京国际图书节

九.《老师的眼睛是X光》中洋子老师和直行他们鼹鼠原野玩()游戏。①挖陷阱②杉籽枪③找鼹鼠

十.《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的吹牛大王用()当子弹向鹿射击。①红豆②葡萄③樱桃

十一. 《永远的布谷鸟》一文中,麦兜同学制作的计时工具是()①沙漏②滚弹珠③看起来不会动的大钟

十二. 她是一个又聋又哑的孩子,从出生十九个月起就生活在黑暗的无声世界里,可她却有着比正常人更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她就是。十三. 《能行,小负鼠》一文中,伦道夫在妹妹的小计谋中终于练成了倒挂,由此我知道了要()

①勤学苦练②相信自己③投机取巧

十四. 《试胆量》这篇文章选自《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作者是()①黑柳彻子②有岛五郎③金子美玲

篇6:新语文读本3读后感

这本《新语文读本》,最使我感动的文章就是曹文轩写的《第十一根红布条》。这篇小说首先鲜明地刻画出了“麻子爷爷”和“独角牛”两个生动的形象。小说在前期说了,麻子爷爷把骑在牛身上的孩子拽下来,摔在地上,写出了麻子爷爷很“可怕”,接着又从当地特殊的`抢救落水儿童的方法开始描写,切入正题。

亮仔被救了上来,麻子爷爷也牵着独角牛来了,经过一番抢救终于活过来了。但是麻子爷爷因为太劳累,已经筋疲力尽了,在草垛上静静地死去了。

后来的叙述才真正让我心灵震撼――“独角牛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如果它真的通人性的话,他是不会因麻子爷爷锯掉了它的一只角而怨恨麻子爷爷的――当年它刚被卖到这儿,就有小孩儿落水了。麻子爷爷牵着它去打谷场,但是这头牛在途中赖着不走。孩子被耽搁了,当然没有救活。也就是那天,麻子爷爷锯掉了它的一只角……”读到这儿,我的心为之一怔,也自然有疑问油然而生:这篇小说开始用了“可怕”、“不近人情”、“古怪”这三个词来形容麻子爷爷,为什么孩子们会对麻子爷爷产生这个印象?后来为什么又对他感到了“悔恨和歉疚”?

篇7:新语文呼唤新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崭新的课程理念, 构建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 同时也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那么, 如何在全新的语文课堂中落实科学有效的新型评价呢?

一、评价观念要转变

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 有些教师在考察一堂课是否成功还是把目光聚焦在教师的身上, 仍然把教师的“教”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 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观念的体现。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课程实施的主体,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 因此, 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 看学生是否学得轻松、主动而高效。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评价时应该要体现语文课程特征, 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为根本, 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以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评价语言要改变

看过不少课堂, 也见过不少老师, 对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常常会这样评价:“你读得真棒!”“你真不简单, 大家鼓励他!”于是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诚然这样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但这样的评价又太空, “你读得真棒!”———棒在哪里?“你真不简单!”———哪里不简单?朗读的学生自身不知道, 倾听朗读的学生也不知道, 以后自己朗读时也不知道该怎么朗读才是最好的, 在评价别人的朗读时也只能用像这些老师说的“他读得很好!”之类的评价语言了。因此这样的评价只能起到激励的功能, 而缺少了指导功能。如果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能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 做到客观、真实、智慧、艺术, 就一定能在课堂上从容自如, 学生也能更自信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1. 客观真实。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客观真实,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评价语言要丰富, 要能根据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学生读完课文后, 可以这样评价:“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 给人以享受, 请你再读一遍好吗?”“你读得真投入, 把我们都带进课文里了。”这样的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同时又具体地指出了朗读好在哪里, 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当然也要切忌不符实际的评价, 如学生读得不够好, 也要善意地指出努力的方向。

2. 充满智慧。

好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好的评价也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评价。教师智慧巧妙的评价,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思维,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评价, 并积极主动地加以改进。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 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杂草被喷了除草剂后的一段话“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起来啦。”, 一开始这位学生读的声音很响亮, 于永正老师来到这位学生身边说:“你这棵杂草蛮厉害的, 我再喷点除草剂。”说着做喷除草剂状, 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位同学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紧接着于老师让这位学生再读一遍, 他马上意识到了老师的意图, 把声音压低, 作有气无力状地读了起来。这是多么巧妙而又智慧的评价呀, 把激励和引导无痕地融入其中。

3. 富有创意。

教师的评价还应不拘一格, 可以是有声的语言评价, 可以是无声的体态评价, 也可以兼而有之,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课堂上, 教师的一丝笑容,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根竖起的拇指, 都是对学生的评价, 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曾经听到一位老师执教《三袋麦子》, 一个学生在朗读小猴的话时, 读得也蛮好的。不知怎么的, 贴在黑板上的小猴图片突然掉了下来, 同学们都偷偷地笑了起来。这位老师见了并不慌张, 很自然地低下身子把小猴从地上捡了起来, 但出乎意料的是, 他并没有再次贴到黑板上, 而是转过身对这位朗读的学生说:“你把小猴的话读得多好, 看看, 小猴都迫不及待地从黑板上跳了下来, 要和你做朋友呢!这样吧, 老师就把小猴送给你了!”接过小猴, 那位同学喜形于色, 其他学生也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眼神。很自然, 后面的教学中, 学生发言都很积极, 课堂气氛也十分宽松和谐。

三、评价方式要多变

1. 正面评价。

在上课之前, 教师就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 了解相关资料, 深入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实际, 这样上课时才能应对自如, 才能引导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而又全面。如教学《诚实与信任》, 学完课文, 问学生:“读了课文, 是‘我’把小红车主人的车反光镜弄坏了, 当‘我’留下纸条并联系小红车主人时, 你觉得那个小红车的主人为什么还要向‘我’表示感谢呢?”学生回答道:“因为是‘我’的诚实打动了小红车的主人。”这时, 教师及时加以肯定和补充:“是啊, 其实诚实与信任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石, 希望大家和文中的两个人物一样, 做一个对人诚实, 同时也能赢得别人信任的人。”这样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回答的补充, 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引导。

2. 激励评价。

如果把学生当做是一艘等待扬帆起航的船, 那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就是一股顺风, 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源泉。上课时, 对于踊跃发言的学生, 尤其是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敢于质疑的学生, 我总是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那些胆子小、不善于言辞的学生, 我也总是把发言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 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 这样的表扬和鼓励是需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 必须要真诚, 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夸。

3. 延时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老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 这固然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但不容小视的是, 这样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下去也容易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 学习主动性有所弱化。而延时评价则可以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 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先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教师可作总结性的评价。

篇8:“世说新语”话语文

近日读了著名文学杂志《收获》副编审、上海作家叶开刊发于《东方教育时报》上的一篇《高考改革由英语下手,语文教育失败不能怪罪英语》的评论,该评论说,“母语教育失败不能怪罪于英语,以为削弱英语就能提升母语教育质量,无异于缘木求鱼。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通用语言,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交流日渐深入,普通公民的交往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从有效学习的角度来说,普通人具有英语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不但便于工作上与外国友人交流,在旅游上可以获得自主自由便利,在正规学习或者自我学习上,更可以获得全世界无穷尽的资料和信息。新时代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将会失去竞争力,也将会失去很多人生机会。单方面削弱英语考试比重,会给尚在成长、缺乏足够判断力的学生一种“英语无用”的强烈暗示,而降低学习热情。当他们长大、明白英语的重要性时,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而事倍功半了。”

看了这段文字,你是否会明白我的隐忧?你是否也会有感而发呢?我们的决策机构干嘛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呢?国力的强大,必须辅之以文化的强大。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清末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术,使中国富强起来。此观点历久而弥新,应该对政策制订有所启发才对!

当发现我们开始“提笔不会写汉字”的时候,当发现我们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读不下去的时候,当发现我们压根不会写毛笔字,写出的钢笔字歪歪扭扭,东倒西歪,只有自己当时认识,过了几天连自己都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开始大力声讨英语,都是英语惹的祸,英语教育太热,各种英语课外辅导班泛滥成灾,占用和挤压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最后学出来的还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我要说的是,当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英语,要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并且要有意识地自觉地构建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而对于那些外语专业人员,则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语法、翻译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但我们更要学好汉语,语文遇到所谓新课改,遇到英语大规模蚕食,遇到学生群体集体兴趣转移。语文老师该要怎么做?当北京正式推行新考试改革,削弱英文强化语文时,一个系统庞大的新考试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在全国蔓延。

那么,英语降分,语文真的可以学好吗?语文老师该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在自己的班级中,小范围内进行实践。所有语文教师应该达成共识,要从语文教材的狭隘视野里走出来,让学生读书!读书!阅读!阅读!要切实提高母语水平,真正重视汉语,就必须让学生系统地阅读,学习文、史、哲等不同学科的经典著作。即使受到高考这根功利性指挥棒的导引,也应该挤出最多的时间去阅读。近日我看了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视觉传播硕士陈之华先生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秘密》的文章,根据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研究,芬兰中学生阅读能力表现极为出色。文中说,“芬兰法律规定,每人每日至少进行半小时的阅读。在芬兰设有种类繁多的图书馆,拥有琳琅满目的图书,丰富的阅读资源让全民受益。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芬兰为什么是全球“成长竞争力”的第一名;芬兰教育为什么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的高等教育,为什么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经济学人》更是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看到此,你该明白我写此文的目的,文化的渗透应该比其他渗透来得更快、更直接吧!外界的诱惑太大,应酬太多,而挤不出哪怕半个小时来阅读,什么《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演讲与口才》,只是放在家里当摆设,更甭说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就笔者而言,本人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上课,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我告诉学生学语文要做到“四会”:会说话、会读书、会作文、会写字。所以,我会有意识地把“口语表达”“佳作展台”“成语接龙”“诗词鉴赏”引进课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有时,我还会充满激情的朗读一些励志文章,或给学生推荐《演讲与口才》《交际与口才》;我还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认为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会从书中汲取精神之钙,来丰富自己的涵养。毕淑敏、余秋雨、周国平等大家的作品常常成为学生手中喜爱的读物;每天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时间里,学生会按座位轮流上台或演讲或讲成语,或读自己认为好的作文,有时碰到好的段落我还会让学生抄下来;作文课上,我认为“评论家高于作家”。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相互评讲作文,找出同学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我还要求学生每天临写钢笔字,我认为,练字就是练心,可以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稳。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陡然增长。

总之,套用哲学家为其弟子讲的“欲无杂草,必种庄稼”的话,作为决策者,单纯依靠减分增分来达到目的,收效会很慢,而且容易顾此失彼。最好的办法是:营造氛围,文化渗透。这样,语文和英语都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篇9:从文本解读中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一、精读文本, 设问释疑

文本细读, 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 就是潜心涵咏、慢慢地欣赏文本。笔者曾经在备课细读文本时, 认真反思文本、反思学情, 预约了课堂的无限精彩。《老王》一文, 细细读之, 真有一种沉郁之感纠结于胸, 很是难受。深入研读文本, 你会发现文中老王送鸡蛋前后的文字很有意味, 值得摘录和填充回味。

以下两组语句既揭示了《老王》行文的空白, 又完成了对空白的填充。

问题:杨绛为什么要愧怍呢?

《老王》送鸡蛋前的文字片段:

①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后来我在坐在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③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 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送鸡蛋时的文字片段:

①我吃惊地说:“啊呀, 老王, 你好些了吗?”

②我强笑说:“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

③我谢了他的好香油, 谢了他的大鸡蛋, 然后转身进屋去。

④我也赶忙解释:“不过你既然来了, 就免得托人捎了。”

送鸡蛋前后的两个片段, 细细读之, 你会发觉很有意味。送鸡蛋 前, 两人都是 诸如“说闲话”、“闲 聊”和“问”这样的拉家常式的谈吐, 而这恰是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三轮车夫的老王心底最盼望和渴求的, 因为这使老王觉得和杨绛在心灵上很近, 近得杨绛在心里把他当作朋友, 杨绛似乎是老王的亲戚, 而老王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亲情, 因为他只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子。但是, 我们又会发现, 在老王临终前送鸡蛋给杨绛时, 杨绛反而没有了之前和老王那般的亲密, 少了“说着闲话”、“闲聊”的拉家常, 只有让老王难过失望的“吃惊”和“强笑”的表情和冰冷多余的“解释”和“谢”等。而这一切都让老王觉得杨绛只把自己当作普通的车夫和顾客, 而不是朋友甚至是亲人, 老王是多么希望杨绛把他当作心中真正的朋友甚至是亲人。可是, 杨绛当时却没有在意, 所以我们在解读“愧怍”时, 或许可以明了, “这愧怍之意, 大致源于情感收支的不对等”, 于是就有了多年后, 杨绛内心深深的愧怍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和反思。

上课之前细读文本言语, 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 填充文本空白点, 拾掇了课堂的深情。读懂文本, 就是为设计课堂教学和设计学生作业打下基础。建构主义认为, 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同学生世界相适应时, 师生才有可能都得到发展。

二、细心解读, 躬行教学

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 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设计 出再教方 案实施教 学的过程, 是教学设 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的循环过程。笔者曾经在一个班级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 在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时不深入、不动情, 经过对教学引导和追问语言的反思, 笔者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感, 衍生出了别样的精彩。

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片断:

生1 :“拖”、“抄”两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 很愤怒。

师:谁有补充吗?

生 2 :“抄”“倒转”两词表达了爸爸出手很重, 对英子较狠心。

生3 :这些词写出了爸爸教育方法不民主, 不妥当。

3师:是吗?你被你爸打过吗?

生 3 :没有, 所以我觉得英子爸爸不和蔼, 不像个好爸爸。

众学生哄笑。

反思之后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片断:

语言品味在学生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富于情趣, 努力工作, 虽然有时脾气较暴躁, 但是却热爱子女的好父亲之后展开。

生1 :“拖”、“抄”两个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 很愤怒。

师:爸爸为何这样生气?

生 1 :因为英子不去上学。爸爸怕英子将来没前途, 所以生气。

生 2 :这两个词其实也是写出爸爸对英子的爱, 只是采取了一种 古老 (停顿) , 应该说是 传统的方 式而已。 (有学生鼓掌)

生 3 :同样, 我认为“抄”“倒转”两词也表达了爸爸对英子的爱。

师:有人认为爸爸出手很重, 对英子较狠心, 爸爸不够民主不够和蔼, 你为什么却不这样认为呢?

生 3 :爸爸脾气是急了点。但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爸爸大都如此, 而且他是为女儿而急, 他的教育方法在情理之中。

生 4 :其实英子挨打, 疼在爸爸心里! (学生鼓掌)

语文课堂, 生成很重要, 笔者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预设性太强, 希望学生能走进自己所布下的网, 缺少了对文本立意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没能积极地进行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理解和体验文本的深意。而在反思后, 笔者对学生回答的敏感度变强了, 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重要瞬间, 让这短暂的瞬间折射出美丽的光环, 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中领悟到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

让课堂绽放精彩, 这是每一个致力于享受课堂的教师所梦寐以求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 经常无意识地“垄断”课堂, 怕学生对文本深意理解不透, 我们就满堂问或满堂讲;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我们就满堂演 (演示课件) 。但这样的课堂能演绎出真正的精彩吗?

基于对这一点的困惑, 在教《猫》这一课时, 笔者尝试着只设计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只猫?最不喜欢哪一只猫?请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说明。”

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喜欢第一和第二只猫, 因为它们很有趣、很活泼。这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喜欢第三只猫, 他是一只有情有义的猫, 尽管它的颜色、样子没有一点是讨人喜欢的, 但主人收养它, 它就不忘感恩, 即使被冤屈、被赶走后, 它还要躲在别人家的屋顶上, 始终望着主人的房子不愿离去, 直到冻死饿死。”这位学生的一番人性化的精彩解读引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带给笔者第一个惊喜。

“有情有义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含冤而死。”班里的一位男生向来爱抬杠, 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于是笔者乘机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主人为什么会冤枉第三只猫?”有的学生说:“这猫老瞅着笼中的鸟儿引起了家人的怀疑。”有的学生说:“主人对这只猫有偏见, 认为这猫长得不好看, 又懒惰, 鸟死了, 它当然会成为一号怀疑对象。”这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种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观点:“我认为第三只猫自身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长得既不好看, 还懒惰, 又不会讨人喜欢, 被怀疑被冤枉是在所难免的, 它应该反思, 知道自己的缺点, 努力改变自己。”这一番深层次的解读带给笔者的是另一个惊喜。

从这节课, 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其实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有弹性的, 谁都有潜力可挖, 谁都有发展空间,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有言说的欲望,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学生就能以精彩回答给予我们意外的惊喜!

篇10:我的新语文老师

沙哑的声音,慈祥的目光,微笑的脸庞,说起话来妙语连珠,幽默风趣。她便是我们的新语文老师——赵老师。

开学第一天,同学们端坐于教室内,早闻得我们换了新语文老师,她比我们原来的语文老师年龄要大些,声音也有些嘶哑。大家都张望着门口议论纷纷。议论之际,一个陌生身影闪过窗口,门随之被打开。议论声戛然而止,六十八双眼睛一起望向教室门口,脑袋如同牵线木偶一样,被门口的场景牵制着。紧接着,一位中年女老师走进来,我们静静打量着她:将近五十岁,偏胖,略高,一头棕色的短卷发,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炯炯有神,欲穿透人心,有说话之本领,千言万语化于眼神之中。方脸挺鼻,两弯浓眉,犹如墨画,似毛笔一挥而至,生气十足。一副银丝框眼镜,却遮不住老师一丝丝的严厉。

據说赵老师讲课很幽默。果不其然,等大家安静下来,赵老师把全班同学扫视一遍说:“我猜猜你们现在在想什么,走了一个老教师,换了一个更老的。”我们听了,无不捧腹大笑,立刻被老师幽默的语言魅力吸引了。“我再揣摩你们现在又想什么了。走了一个哑嗓子的,来了一个更哑的。”全班顿时哄笑,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直拍桌子,还有的笑得捂着肚子。笑声的小溪,泻满了我们整个教室……这样的自我介绍,一下子让我们放松下来。

赵老师在幽默中传授给了我们知识。一次讲到课外书,赵老师问我们:“你们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吗?”“保罗!”赵老师摇摇头:“只对了一个‘保’字。”“保安!”话音未落,一位同学又脱口而出。“哈哈哈哈!”大家笑得前仰后翻,眼泪都流出来了,胡扯啥,连保安都搬出来了。赵老师也忍俊不禁,打趣道:“保安,不也有保字嘛。”又一个笑豆飞来,我们怎能不接?笑,只有笑,全是笑。我们仿佛吃了笑笑粉,停也停不下来。最后,赵老师转过身,用力在黑板上写下“保尔·柯察金”。那节课,使我们永远记住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

老师,我是舟,您是海,没有您的载托,我怎能远航?老师,我是泉,您是山,没有您的孕育,我怎能涓涓细流。听说,赵老师要带我们到六年级毕业,我要在那片海中,快乐远航,我要在那座高山上,奋力攀登!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五(9)班

指导老师:赵允侠

篇11:浅谈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观

韩军是语文特级教师, 出生于1962年2月,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系, 正式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文学学士学位证书。代表性论著有 《百年语文教育十大关系》、《“新语文教育”论纲》等。

二、关于语文教育思想的解读

( 一) 新语文教育的含义

韩军老师在2000年发表了 《“新语文教育”论纲》, 其思想及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两个传统的复归

( 1) 复归五四新文化精神传统。 “五四新文化精神传统”就是“科学、民主”进而就是 “人性、真实、自由、多元”的人文精神。由于当代语文教育真实少、自由少、个性少, 总是存在 “伪圣化”的倾向, 即那种 “虚伪、言不由衷、说假话、假崇高” 的套话等, 与当代语文教育理念是相反的, 所以韩军老师强调了对五四文化精神传统的复归。

( 2) 复归千年语文教育传统。当下语文教育, 最根本和迫切的问题不是所谓的 “创新”, 而恰恰应该是 “回归传统”、 “守住传统”、“整理传统”, 不但要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成果基础上的 “整合”, 还要尊重母语教育特点基础上的 “求真”。

2. 复归传统语文教育 “三原则”。复归传统语文教育, 主要是复归它的 “教学方法”, 具体来讲就是对以下三个原则的复归。

( 1) “举三反一”原则。 “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 大量读书, 整体感悟, 效果多快好省; “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 以少胜多, 分析解剖, 效果少慢差费。韩军老师建议我们以 “举三”为本, 又不弃 “举一”, 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不要执迷于课本, 不要总是局限于钻研课本, 另外在平时要调配好时间, 多阅读些名著、科普类的课外书籍等来增长自己的真知灼见。

( 2) “着力于言语”的原则。就是强调复归传统语文教育的“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上语文课一定不能脱离文本, 要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着力于对言语的推敲。

( 3) “吟诵与讨究结合”原则。强调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 “在诵读中求体悟”的传统。韩军老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诵读与讨究, 尤其是诗歌散文类型的篇章, 诵读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他讲到语文教育无非就是 “吟诵吟诵, 再讨究讨究; 讨究讨究, 再吟诵吟诵”, 如此教学必定非常有效。

( 二) 对新语文教育观的个性解读

1. 重视语言学, 更强调文学。韩军强调在追求语言学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其文学性的特征, 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注重二者的统一, 在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学教授的过程中, 不能缺少文学性知识的培养。例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成立60周年活动上提到: 历史告诉我们, 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 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 必须高度警惕;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 受益而不觉, 失之则难存, 必须精心维护。该段话 “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以及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言辞中无不透露着文学性素养功底的深厚。

2. 重视白话, 更强调文言。白话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我们现在用的许多鲜活的成语都是源于文言典故。文言绝对不是僵死的语言, 并且依然鲜活而有灵性的活在我们的白话之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宣示, 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 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该段话里的文言词句在今天运用起来依旧生动、震撼。通过学习文言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 这样会对我们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神圣与崇高, 更强调平实与真诚。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有一种 “伪圣化”情节。在写作中, 如写石子, 必须联想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写太阳、春雨就必须联想到党的温暖, 党的培育, 党的政策。语文教育者应该还孩子们本该有的天真浪漫和纯真朴实, 在语文教育中多一些平凡、自由、本真, 少一些 “伪圣、崇高”, 还语文本该有的真面目。

4. 重视统一, 更强调多元。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 每个人看法与想法不尽相同, 但对文本的解读应该与其现实生活相结合才有意义, 而不应受陈旧的、一元的思想所禁锢。就如 《项链》这一刻的解读, 以前人们就认为是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但是现在看来, 还可以看出主人公坦诚、奋进、积极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应该有包容之心, 允许个性解读的存在。

5. 重视技术, 更强调精神。新语文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 他认为 “伪圣化”与 “技术化”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给学生讲一些叙述、描写、议论等技术技巧, 这很容易导致学生成为一批批熟练的语言艺术加工者。语文老师在今后一定要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原理, 即着意于 “精神”又要着力于 “语言”, 更得益于 “能力”培养。

韩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公开的讲座以及成功的教学案例, 其处处体现着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如注重吟诵, 重视学生的感悟, 包容个性与多元解读, 加强文本人文精神的挖掘, 开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模式, 用自己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愉快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该向韩军老师学习, 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 2006.

[2]王秀贞.韩军“新语文教育”观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分桃子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制药人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