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晨会的新闻

2024-04-14

有关晨会的新闻(精选9篇)

篇1:有关晨会的新闻

有一个人,晚上正在他的小屋里睡觉,突然房间里充满了光,神向他显现。 主跟他说,要交给他一个任务。主带他到屋门口的一块大岩石前,让他要用尽全力去推那块大岩石。

于是,日复一日,他遵命而行。从日出到日落。

每一天,他就用肩膀顶着那粗糙的大岩石,用尽全力地推啊推。就这样,过了好多年。

每天晚上,他满带疲乏,全身酸痛地回到他的小屋里,觉得又是徒劳无获的一天。 因为他表现出有些气馁,那恶者(撒旦)决定在他软弱的心思里播下怀疑的种子:“你已经推这块岩石很久了,可它还是纹丝不动啊。”

这样,那恶者(撒旦)让他感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是一个失败者。这些的想法使得他更加感觉气馁和沮丧。

撒旦又进一步建议:“何必在这件事上全力以赴呢?反正已经在花时间做的,只需要做做样子,小力一点去推就足够了。”

这疲乏的人计划就照此而行,但还是决定先向神祷告,把他的疑问带到主面前弄清楚。

“主啊,”他说:“我已经在你的事工上劳力很长时间了,我全力以赴来做你所要求我做的事。但是,尽管如此,那个岩石还是纹丝不动,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我会这样失败呢?”

主满怀同情的回答说:“当我要求你来服侍我,你答应了。

我告诉你,你的任务是尽你的全力去推那岩石,你照此而行了。 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期望你会推动那块岩石的....你的任务只是推。

现在你来到我面前,尽了全力却感到一无所获。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看看你自己吧,你的双臂健壮而有力,你的背晒成古铜色,何等强壮;你的手因为长期的推压而起了老茧,你的大腿已经变得非常结实。 因着这一切,你已经成熟许多,你的能力已经远超当初的你。

的确,你没有能移动那岩石。但是我对你的呼召是要你顺服,去推岩石,借此磨练你的信心,信靠我的智慧,你都已经做到了。

现在,轮到我来移动这块岩石了。”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神的话,总是尝试用我们自己的聪明去解释神要的是什么,其实,神所需要的只是简单的信而顺服,要我们尽全力去磨练那能“移山”的信心。但是,要知道,把山移动,还是神的工作。

篇2:有关晨会的新闻

儿子打造了一艘大船远涉重洋,后来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了一种会散发出香气的树木。于是,儿子就把这种树木运回家乡,搬到市场上去卖,可是却无人赏识,而令人气恼的是旁边一个卖木炭的小贩却总是生意兴隆。

第二天,儿子把那种香木也烧成了木炭,挑到市场上后也很快就卖完了。其实,儿子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珍贵无比的“沉香”,只是切下一小块磨成粉末,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篇3:有关新闻安全的问题探讨

1.1 新闻安全现状

由于新闻媒体也是一个生产单位,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东西告诉人,新闻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一个告我的精神行业,这是因为它的特性和媒体承担的特殊的社会责任,所以新闻安全问题就成了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的前提。媒体作为承担这一责任的主要部门,.必须保证新闻的安全性,不出现错新闻和假新闻,在历史的长河中,最著名的案件或属美国赫斯特创办的纽约日报上的挑起美西战争以及刺杀总统事件的新闻,新闻界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不惜制造假新闻,不但破坏了自己的声誉,而且使新闻行业的可信度大大降低。所以,做好新闻的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1.2 网络新闻

现在,中国网民对网络新闻的可信度越来越低,甚至比电视直播的评价都低,可见人们对网络的安全性很不放心,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有时往往一件小事就可以产生整体轰动的效应,所以对某一爆炸性的新闻就往往成了不法分子下手的目标。所以,我国的网络安全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需要加强。高水平的从业人员是新闻安全的基础,所以要从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提高工作入员的职业素养。

2 新闻安全文体的解决对策

2.1 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新闻播音员是党的工作者,所以其对新闻的宣传效果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务必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水平,一个好的播音员可以提高党的威信,对整个电视台的声誉起良好的维护作用,所以,播音员要树立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为播音员的必备素质,只有具备了这种职业素养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同时,必须加强对政治认识和对业务精确掌握的程度,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应有的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责任感,才能让播音员自觉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当然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认真备稿,从而让新闻安全落实。以前,新闻播出中都会出现各种差错,这往往是没有认真备稿导致的结果,所以在以后的直播前,务必要既快又准,以最快的速度分析理解稿件。在平时,多多学习,并将一些潜在的小障碍消灭在备稿之中,避免在直播时分散精力,影响直播的效率。

2.2 提高政治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

只有拥有高素质,才能让新闻工作者在众多的事实中找到有趣的新闻,适时地发表新闻,更好地阐述新闻,既为报社和个人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又正确指引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同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并按着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沿着科学发展管的道路,遵循着国家重要会议的报告和文件,从而加强工作人员的党性,只有素质提高了,才可以使新闻与政治高度融合,

2.3 采用先进设备和提高播音质量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日新月异,生活节奏不断变化,对新闻广播的要求也不断升高。首先,广播新闻的内容、时效、质量及数量不仅要体现时代感,还要凸显个性,展现广播新闻的独特魅力。其次,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也要求广播新闻的播音速度适应当代听众的需求。显然,明快紧凑的播音风格相比当初“四平八稳、不紧不慢”的风格更合听众的口味。这种风格对主持人的要求更加严格,尤其是在直播中,主持人要保持平稳淡然的心态,不能因为直播而紧张不安,心理素质要强,自信积极,注意力高度集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面临话筒时就可以找到主持新闻时的新鲜感,顺利进人工作状态。

3 结语

新闻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包括社会责任和媒体的责任。目前,新闻单位的从业人员是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高脑力劳动职业,正是因为它的及时性与事实的求真性,要求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准确的播报,把最真实的事实及时的传达给公众;同时,它在社会舆论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只有严格树立新闻行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建立监督和管理系统,提高整个新闻行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保证新闻行业起到正确的社会舆论作用。

摘要:在中国,新闻安全已经成为了国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更何况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安全为天就成了新闻行业的基本原则。由于新闻行业的部分从业人员不具有相应的职业素质,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一些技术性问题不断发生,且发生时又无法得到相应的解决,如经常会出现对文字、人名、地名等称呼的错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错误其实是新闻直播中的大忌,往往会产生很多不良的社会舆论,给整个新闻行业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新闻安全,社会和谐,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戴静,孙晓梅.地方党报新闻安全之我见[J].新闻传播,2006(9).

篇4:浅谈新闻写作有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新闻写作 问题 思考

搞好新闻写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是理解成就是“写”的问题,这其中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或者说要练好“基本功”才行。

1.素材选择要适用

选材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好新闻的关键。选择素材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选材时要认真鉴别,选用最可靠的材料。二是思想性。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促进安定团结,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针对性。所选的材料,必须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材料,真正能够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四是战斗性。所选的材料,要能鲜明地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五是实效性。要选择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的材料,同实际工作进程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会新闻、趣闻轶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报道外,对其他种类的新闻,也要努力挖掘,选用读者感兴趣的材料。

2.结构安排要合理

新闻的结构,是指新闻的组织构造,具体表现为叙述事实和安排情节的方式,是新闻内容赖以表达的手段。具体地说,新闻的结构,就是按新闻的内部联系,按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以主题为红线,把经过精选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等材料,有计划、有条理、有层次地安排贯穿起来。新闻的开头、结尾,事件的展开,段落的划分,前后的呼应,左右的照顾,都属于结构的内容,它有—定规律可循。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是这样的顺序:一是导语;二是解释或深化导语的材料;三是必要的背景材料;四是次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材料。这就是说,写作的顺序不是照相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在导语中揭示主题,引出阐述,解释新闻主题的主体。

总之,新闻结构的特点是要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导语中,写在新闻的前面,其他各个细节则按重要性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排在前面,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3.导语叙写要精炼

新闻的开头,用简炼生动的文字,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揭示主题思想;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的那一句或几句话,称作“导语”。导语在一条新闻中的地位,就像是整部交响乐的前奏曲。叙写导语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能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主题的表达是否充分。

新闻导语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根据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采取各种新颖、灵活的形式:一是以新闻人物的话作导语;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导语;三是运用比喻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作导语;四是用设问句自问自答作导语;五是抓住最能反映主题的具体事实作导语;六是运用有说服力的数据作导语;七是用群众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作导语;八是运用生动形象的群众口语或名言警句作导语;九是用历史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等作导语;十是以情景描摹作为导语。

4.标题拟定要科学

标题也叫题目,目者眼也,新闻标题要起到眼睛的作用,能引人注意、美化版面、介绍内容、评价事实。

新闻标题要注意概括性,以尽可能简炼的一句话,准确地说明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在有限的栏目内,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以最少的字数表达其内容。这就是说,新闻标题必须简炼。然而,标题是否简炼,不能离开内容来评定。经过概括作出的标题,首先必须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简明概括而又能反映内容呢?这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透彻理解新闻内容的意义,抓住新闻的特点。

5.背景材料要全面

在新闻中说明事物来龙去脉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背景是为了突出所报道的事物的意义,说明事物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等,或是对某一事物作必要的注释。它对消息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助于深化新闻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它是新闻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新闻写作中,对于任何一个事件、讲话、情况或数据,只有充分地交待来龙去脉,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不交待来龙去脉,这个事件的意义就不完整。

新闻背景材料,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有关新闻事实本身的历史状况,以便读者用现在同过去相比较;二是与周围事物的对比;三是与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对比;四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五是不仅要反映某一事物本身,还要从宏观范围中看出它的地位、作用、影响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六是有关事物的专门知识,有关某一问题的各种观点、看法以及各种学派、各种艺术流派和学术见解的介绍等;七是有关某人某事、某地的轶事、传闻和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的介绍;八是在人物介绍中交待有关身世、经历和在某一方面的成就等;九是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等,要简要说明它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及其性能特点;十是必要时,在新聞中用了不为一般读者理解的名词、术语和专业用语,要加以必要的解释。

6.数字材料要真实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写新闻报道时,既要注意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质,又要使人们把握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从新闻写作来看,数字具有简炼、准确、醒目、直观等特点,它是其他文字所无法代替的。在加强经济报道的今天,各个部门都离不开统计数字。“用数字语言说话”,可以通过反映事物的量,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准确说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新闻中运用数字,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所用数字要认真核对,看是否真实可靠,表达方法是否合理,比例的计算是否准确;二是运用数字要根据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规律,注意与事物发展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离开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三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四是要注意事物各方面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数字来说明问题;五是报道各种数字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六是报道某方面的数字,应说明材料的来源和根据,以增加其可信度。

7.语言运用要贴切。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与思想的外衣”,是准确反映客观事实不可缺少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就是要运用丰富的语言,善于遣词造句,准确地描绘事物。

在新闻语言运用方面,首先要处理好句子和段落。实践证明,只有善于处理自然过渡,才能化长为短,写好短句短段。通常的办法:一是通过代词来过渡,即用代词来代替在前面的句子或段落里出现的词语。二是通过关键性的词语和概念来过渡,即重复前面出现过的词语或意思。三是运用排比结构,即通过重复某种句型,把句与句、段与段联系起来。其次,是要准确运用词语。新闻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不在卖弄文墨,堆砌辞藻;而在于用读者能理解的词语,把事情表达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一般地说,新闻写作应尽量使用常用词汇,使普遍读者愿意读下去,能读懂而且记得住。常用词汇在新闻的语言中是得天独厚的,有其广阔的用武之地。

篇5:有关晨会销售正能量的小故事

阅兵仪式进行得很顺利,上校用鹰眼一般锐利的目光扫视着队列。突然他发现了什么,径直走到一个士兵面前,上下打量了一番,厉声命令道:“把口袋上的扣子扣好!”

这个士兵非常慌张,结结巴巴地问道:“现在吗?长官?”

“当然,马上!”上校的回答毋庸置疑。

于是,士兵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把上校衬衫口袋的扣子扣上了。

这位上校一眼就看出了年轻士兵没有扣好扣子,却丝毫没有留意到自己的制服也有问题。

篇6:有关新闻的作文

而良好的执法环境,往往是与强有力的新闻宣传工作密不可分的。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于我们改善执法环境、实现职能到位至关重要。通过舆论宣传和教育,可以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工商法律法规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通过舆论警示和激励,可以加大执法力度,扩大执法效果,还可以强化舆论支持和动员,可以更好地破解监管难题,消除执法阻力。

学生时代,作文一直是我的强项。记得还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写的作文就曾被初中语文老师拿去给学生当过范文。上初中后,我的语文老师是《承德群众报》(《承德日报》的前身)的通讯员,这让我崇拜得不得了,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通讯员。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尝试着给《承德群众报》投稿。1985年9月我到承德财校上学后,仍锲而不舍地投稿,在校两年间,终于有3篇“豆腐块”见报。

1987年7月我从承德财校工商行政管理班毕业,由于写作方面的优势,被分配在兴隆县工商局做文秘工作。自此,向新闻媒体投稿便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参加工作24年来,除当了不到4年的工商所长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与文字工作打交道(在县局任法制监察科长的两年间,文字工作也是我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正是此间有了对法律知识专门学习研究的充足时间,才使我具备了在《法制日报》发表较有影响力稿件的能力)。

鉴于新闻宣传在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如何利用新闻宣传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造势进行一下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从学生时代开始写稿,而今已过不惑之年仍在写稿,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来连年被《中国工商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年被省局评为新闻宣传先进工作者,2006年以来还连续两届被评为四年一度的全国“工商新闻百星•耘墨之星”,在《承德日报》发表的市工商局推行工商行政指导系列报道获第23届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2010年我从办公室调到市场科后,又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58篇,再次被《中国工商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市场科被市局评为全市工商系统新闻宣传优胜单位。

二、三十年来我在写稿方面积累了一些体会。上面说了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目的并不是自夸(因为这些成绩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没必要在这里自夸),而是为了向大家说明一个观点,那就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文字工作同样也能出成绩,有时甚至会取得在其他领域难以取得的意想不到的成绩。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大家的写作热情,并特别希望能够激起年轻同志尤其是近几年新招录的大学毕业生们的写作热情。

文字工作枯燥、乏味,很多人不愿涉足其中甚至惟恐避之不及。但我认为,作为年轻人特别是具备较高文化层次并已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年轻人,多牺牲点儿休息时间,多学学写作知识,多练练文笔,对你一生的发展来说绝对是有益无害的。其实,当你的某篇文章引起社会关注甚至对某部法律的修改或政策的改变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时候,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的。

随着我们这代写稿人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精力的今不如昔,我真诚地希望能有一批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接过我们手中的“接力棒”,加入到新闻写作队伍中来。我热切期盼着全市工商系统新闻写作队伍越来越壮大!下面言归正传。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说法,是指所有新闻文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的说法,是仅指消息这种文体。在各种新闻文体中,消息是主体,尽管通讯和特写等文体的篇幅一般都要比消息大得多,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消息的延伸和补充,是为消息服务的。说消息是新闻的主体,理由和根据有三:第一,从登上报纸的先后次序看,凡在发生重大的新闻事件时,首先见报的是消息,它最迅速地把最新、最重要的信息告诉读者,然后随之而来的是通讯、特写等其他新闻文体;第二,从报纸版面头条地位的比例看,每天报纸新闻版的头条,十有八九是消息而不是通讯、特写等其他新闻文体;第三,从见报的绝对篇数和总字数看,情况更是如此,消息的篇数和字数,比通讯和特写等新闻文体相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多年来,我写新闻所涉及的文体基本上都是消息,特别是在《承德日报》上发表的稿件几乎全是消息。所以,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新闻写作体会,也可以说主要就是消息写作体会。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要提高上稿率,必须在制作标题和导语上狠下功夫

标题,大家都知道,就是新闻的题目,它被称为“报纸的眼睛”。导语是新闻的开头,即新闻的第一自然段,它要求把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揭示出来,让人“一睹为快”、“先睹为快”。通过刚才的自我介绍,大家已经知道,我写新闻稿应该说起步还是比较早的。但说实话,真正认识到标题和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还没有几年。以前写的标题可以说都相当幼稚,基本上都是信息式标题,就是一行式标题,尽管在1989年的时候在《承德群众报》上也上过两个头版头条,但见报时的标题都是经过编辑精心修改过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89年7月15日的那篇,我投稿时的标题就一行,《兴隆县工商局实行说情登记曝光制度》,但见报后的标题成了三行——《谁不坚持原则就给谁亮相——兴隆县工商局实行说情登记曝光制度——群众赞成地说:这一招实在高!》我看到这个标题后,也感觉到眼前一亮,但当时只是很佩服编辑的功力,没意识到自己应该在标题上多下功夫。虽然受此影响此后我也偶尔地制作出过几个还算不错的标题,但却始终觉得标题好赖无所谓,当然自己能够做好更好,即便自己做不好,只要新闻素材好,编辑想用,他自然就会去把标题制作好。所以很多年我一直没有把标题太当回事。

确切地说,是在2000年5月参加《中国工商报》通讯员培训班时,我才真正认识到了标题和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培训班有一个内容,参观编辑部并与编辑交流。当我们到专题部主任刘忠学的办公桌前与其进行交流时,刘忠学指着办公桌上的一个文件筐和地上的一个废纸篓说:“我每天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稿件,不可能每篇都认真看完,打开稿件后我先看标题和导语,看着有点意思的,我把它放在办公桌上的文件筐中,以备采用;看到标题和导语没有一点新意和吸引力的,我就直接把它扔到地上的废纸篓里了。”他说:“放在文件筐里的不一定全部能发表,还得经过精挑细选;但扔到废纸篓里的当天就被当作垃圾收拾走了,肯定就没有任何发表的机会了。”这对我触动很大:原来标题和导语这么重要啊!费劲扒拉地写出来的稿件,很可能因为没有一个好的标题和导语,最终落得个编辑连看都不看一眼的结果。这也太冤了!打那以后,我开始在标题和导语上下功夫。事实证明,成效十分明显。参加培训班以前,我仅在《中国工商报》发表过2篇小短讯:一是1998年11月5日第2版的《兴隆铲除制假“八品香”瓜子等黑窝》;二是1999年12月2日第2版的《兴隆查获一起违法经营光盘案件》。但培训班结束后,在2000年剩下的半年时间里,我就在《中国工商报》发表稿件14篇,向《承德日报》的投稿几乎达到了百发百中。

二、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闻 从六个方面讲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从行政执法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发现和挖掘新闻。我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1、2001年,兴隆县工商局根据举报,对县电信局强制用户购买和接受其提供的相关商品和服务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取证,但经查阅《电信条例》才知道,工商机关已经无权查处电信行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了。在一般情况下,事情到此似乎该结束了,案子都查不下去了,还谈什么新闻啊。但我恰恰从这一事件中发现了新闻点,写出了一篇在全国引发讨论的重大新闻。标题:《电信自家事工商管不着——兴隆工商查处电信垄断遭遇尴尬》;导语:“随着国家工商总局‘四月反垄断风暴’的发起,近期不断从新闻媒体上获悉京沪闽滇等地工商部门纷纷高举反垄断利剑,全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垄断专项整治活动,且其中都把社会反映比较突出的电信行业列为重点整治对象。殊不知,2000年9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已将电信企业的垄断行为统统划归电信主管部门主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无权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进行查处。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工商局今年在查处电信垄断行为时就遭遇了这种尴尬。”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我写到:“在反垄断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居然出现了这种肢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象,这是严重违背民心民意的。有关人士认为,在我国《反垄断法》尚未出台前,应尽快恢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电信垄断行为实施监管的权力,要想恢复这一权力目前有两种办法:一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第二款,把第二款中的‘行政法规’四字去掉,即把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二是由国务院修改《电信条例》,在《电信条例》第七十二条和第七十五条中加上‘也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查处’的内容。倘不如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对电信行业的垄断行为,就只能拔剑四顾心茫然了。”这篇文章在《法制日报》2001年6月6日发表。《人民邮电》报6月15日发表江苏省徐州市电信分公司贾广兵《并非电信自家事皆因执法有分工——与梁先生商榷<电信自家事工商管不着>一文》,反驳我的观点,并质问我“何必‘拔剑四顾心茫然’呢”;6月20日,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在《法制日报》发表《对不正当竞争的监管权不宜肢解》一文,支持我的观点。一场全国性的争论就此展开。6月27日、7月4日《法制日报》以《“近亲”监管带出“垄断”话题——<电信自家事工商管不着>一文引发的讨论之

一、之二》的形式集中刊发了全国各地的讨论稿件,9月26日、10月10日又先后两次刊发。《法制日报》组织的大讨论引发其他媒体关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先后参与报道,2002年3月28日《河北日报》又以《一篇文章引发一场讨论——兴隆提问“近亲”监管》为题,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4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公平交易执法网上就《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我终于高兴地看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稿)》将第三条第二款原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的内容,修改为“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广大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当然包括我)多年来的愿望有望得以实现。愿修订稿顺利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早日颁布实施!

例2、2003年,兴隆县政府受理一起不服工商行政处罚的行政复议案件,兴隆县法院以此为由拒不受理兴隆县工商局的强制执行申请。针对此事件,我写了《工商局省以下垂直管理后复议案件由谁受理》一文寄给了《法制日报》,并附信一封,期盼《法制日报》请专家或权威部门作出解答,《法制日报》十分重视,于2003年10月22日发表了这篇文章,并同时发表了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小军的专家点评文章《行政复议管辖的制度基础——行政隶属管辖》,支持我的观点。这篇文章的发表,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引起了各省法制办的强烈反应,2004年2月25日《法制日报》以《工商垂直管理下复议管辖难题待解》为题,用整版的篇幅对《工商局省以下垂直管理后复议案件由谁受理》一文引发的争论做了追踪报道,刊登了各省级政府法制办与杨小军教授我们俩的观点交锋情况;3月24日,《法制日报》又发表记者文章《“复议管辖之争”非解决不可了》,呼吁国家尽快就省以下垂直管理机关的复议管辖权问题出台权威解释。此后我一直没有中断对此事件的关注。2005年10月12日我又在《法制日报》发表了《“复议管辖之争”承德再起波澜——承德市工商局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出台立法解释》一文,2005年12月22日我又在《法制日报》“我说立法”栏目发表了《省以下垂直机关行政复议管辖权应进一步明确》一文,2006年9月18日,我又与《中国工商报》记者喻山澜合写了《行政复议管辖之争困扰工商执法——从河北江苏几起行政复议案件看明确工商行政复议管辖权的必要性》一文在《中国工商报》内参上发表。尽管我不遗余力地抗争,但在全国各级法制办的强大力量面前,还是显得身单力薄,国务院法制办还是在我的抗争声中,下发了《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讨论稿,明确地方政府法制办有权受理省以下垂直部门的行政复议案件。我心有不甘,决心继续抗争,2007年5月8日直接致信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信的题目是:《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切莫带病出台——致国务院法制办曹康泰主任的一封信。在信的开头我写到:

尊敬的曹主任:近期从媒体上多次看到您关于清理行政法规规章的讲话和观点,深受启发并深感振奋。同时我也在认真地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务院法制办能否从自身做起,在避免法规带“病”出台方面作个表率呢?“信中我从两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一、从语言文字常识理解,“省以下垂直管理”是“垂直管理”的一种形式;

二、从国务院对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定位看,地(市)和县(市)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已不再是同级政府管理的工作部门。在信的最后我写到:

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对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的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排除地方干扰,建立统一高效的行政执法权威。试想,如果市、县政府仍有权管辖这些机关的复议案件(即仍有权撤销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的话,那么这和这些部门没有实行垂直管理前还有什么区别?党中央、国务院想靠垂直管理来有效排除地方干扰的初衷还从何谈起?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法制办人员为了把省以下垂直机关的复议管辖权争到手,居然不顾及基本的文字常识,不顾及国务院的明确规定,在行政复议法第12条第2款中的“等”字上强词夺理,愣说省以下垂直管理机关不属于行政复议法中所说的垂直管理机关。更为可悲的是,国务院法制办《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起草者竟然体现出了“大无畏”的“护犊子”精神,置权威机关和专家学者的观点于不顾,置媒体的声音于不顾,置自身的形象于不顾,充分满足了“部下们”的无理要求。这不能不发人深思!如果说,由其他部门起草的行政法规若是部门倾向太明显,我们还能企望国务院法制办把关纠偏的话,那么由国务院法制办亲自起草的为政府法制办系统“争权”的行政法规,我们又该企望由谁去把关纠偏呢?企望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们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去分析、判断这部法规有无与行政复议法相抵触之处吗?——这种可能性肯定是微乎其微的。

诚然,《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正式出台后,对其中违反行政复议法规定的部分,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可以予以“改变或者撤销”。但与其“亡羊补牢”,哪如“防患于未然”,别让《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带“病”出台呢?

如果您的关注仍然不起作用,《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照样带“病”出台的话,那么届时我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名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进行审查的建议。

篇7:有关党员的新闻

一是摸清群众需求,找准服务方向。 以基层党委为单位,组织开展“民情恳谈日”、“党员会客厅”等活动,采取处级领导进社区、党代表接待日、下发问卷调查、发函征询、微博微信号召等方式,广泛征集社区居民和地区企业的服务需求。各党组织结合需求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行动计划,为开展好志愿服务打下基础。截至目前,共收集包括“施工路段扬尘扰民”、“小广告影响环境整洁”、“平房院年久失修雨天漏水”、“社区年轻工作者接地气不够”等需求建议165条。

二是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服务力量。 采取有效方式,积极动员机关在职党员、地区“两代表一委员”、共建单位党员、离退休党员加入党建行动,制作党员志愿者管理台账,按照现有社区网格成立31个服务片区队,确保志愿服务全覆盖。按照服务类别分别成立钟鼓社区“红蜡烛”摄影队、皇城根北街社区“爱心手工”公益服务队、吉祥社区“吉祥幸福家”治安先锋队,魏家社区党员志愿理发队等38个专项服务队,打造专业化特色服务。截至目前,共吸纳党员志愿者479名,联系8个社区居民服务对象5300余人,对接地区单位和非公企业26家。

三是开展党建行动,拓宽服务领域。 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党组织统筹、分级组织的思路,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和地区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采取集中清理背街小巷、为孤寡老人义务演出、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开展义务指路等党建行动。如隆福寺地区改造升级前,机关和社区党员志愿者每天早上6:30前往隆福寺早市维持秩序,提供便民信息,助力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截至目前,地区党组织共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6次,办好事5900余件,受益群众达20800余人次。

篇8:有关负面新闻的适度传播研究

在2014年开学之季, 学生失踪事件频出,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成为舆论的热点。在媒体报道中, 负面新闻的比重明显增多, 诸如犯罪、性、丑闻、事故等, 负面新闻比其他新闻更加受人关注, 吸引大众视野。媒体对负面新闻的适度报道不仅可以提高舆论监督, 而且还能够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因此, 在新传媒的影响下, 对负面新闻传播的适度传播问题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负面新闻传播概述

目前, 学术界对负面新闻传播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新闻传播领域, 一直以来对负面新闻传播概念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负面新闻传播就是对负面新闻的报道, 比如丑闻、犯罪、事故、灾害等, 其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 会影响社会稳定。第二种是带来负面效果的新闻。这些新闻内容未必是负面的, 但由于传播方法不当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 如报道方式不得当, 传达了错误的思想等。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负面新闻报道主要是指负面新闻为内容的报道, 其关注的焦点一般都是犯罪、丑闻、事故、灾害等一系列事件, 而报道的效果也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

二、负面新闻报道中坚持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负面新闻报道坚持适度原则, 避免过度报道带来消极影响。负面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就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挖掘, 是社会发展中的负面产物。如不正确看待, 就会影响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形成消极心理, 放大事件的负面影响。对待负面新闻的报道, 要客观公正, 不能强加自己的观念, 主观地去断定是对还是错。在负面新闻报道时, 坚持适度原则, 避免带有个人主观的判断, 过多发泄情绪, 误导受众的判断, 激发社会不满, 激化矛盾, 影响社会和谐。

三、负面新闻过度传播的消极影响

负面新闻报道内容包括人性黑暗、社会灰暗, 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的破坏者, 重大危机和自然灾害, 它本身所具有很大的负面能量。

1. 引发不满情绪, 激化社会矛盾

负面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单纯地揭露问题, 而在事件报道时常带有角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情绪的感染, 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 导致社会冲突, 使矛盾更加尖锐。甚至, 一些不良媒体为了得到关注, 故意渲染, 报道夸张, 来吸引大众眼球。比如, 某一富家千金出车祸, 撞死路人, 一些媒体就会强调肇事者所开豪车, 尽量展现其张扬跋扈, 言辞傲慢犀利, 并挖掘其身家背景, 证明其非富即贵;对于受害者的描写, 多用惨不忍睹形容。在这种强烈对比下, 原本平常的交通事故, 却带来社会仇富心里, 引发社会矛盾。

2. 误导受众判断, 影响社会和谐

新闻媒体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信息发布快捷带来的便利。但在这种新闻媒介传播中, 对事件进行加工选择传播给大众, 这种“主观的现实”已经偏离了客观事实。而大众无法区别这之间的差别, 就会对负面信息产生误判。负面新闻在社会传播中, 会伴有夸大、片面、不真实性。在媒体放大和炒作后的事件由于受众缺乏辨别能力, 会产生对信息的误读, 对社会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甚至抱怨, 随之而生。比如, 媒体对拐卖人口、对交通事故等的报道, 造成外界过度防御心理。

3. 腐蚀正确价值, 扰乱社会秩序

负面新闻往往挖掘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相违背的行为加以报道。比如事故、青少年犯罪、丑闻等事件揭露人性冷漠, 反映社会灰暗。对负面新闻加工后跟风报道, 他们站在第三方角度批评现有的社会制度, 强调事件的冲突和变动, 夸大事件状态和反常。反政府反人类的报道, 迷惑了很多没有辨别能力的受众。无形之中, 摒弃了良好的作风, 扭曲了价值观念。

4. 诱导教唆犯罪, 渲染社会危机

媒体在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中, 浓墨重彩的描写犯罪过程和动作细节, 跟风报道炒作热点, 推测事件的整个过程等, 在无形之中对事件过度渲染。负面新闻报道方式不得当, 很可能会造成危机的夸大、引发犯罪行为。

负面新闻报道为了迎合市场需要, 受众口味, 有时会偏离客观事实, 夸大其词甚至危言耸听。媒体的逐利性, 一味追求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关注率, 不顾职业操守、社会公正, 挖掘社会丑陋现象, 渲染社会危机, 加剧人们心理恐慌。这类报道不仅不会调节危机, 反而会使事态更加严重, 破坏社会稳定。

四、负面新闻适度传播的原则与方法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凡事都应有“度”, 过犹不及, 事物在超过了一定的限制范围后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 在对负面新闻进行报道时所要坚持的适度传播原则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具体体现。所以按照此要求, 在进行负面新闻报道时要把事件的变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既不能太“过”, 也不能“不及”。这在理论上说起来简单, 但在现实应用中什么才是合适的“度”往往很难把握。

负面新闻报道的适度传播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 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必须坚持我党的政策方针, 不违反我党党性, 从大局出发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始至终保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第二,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 在进行具体的新闻事件报道时, 可以从量度、角度、尺度三个方面来贯彻适度传播原则, 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有效的前提下, 对事件本身进行合理取舍、选择适当的情感切入点、对事件本身做出客观科学地价值评判。

1. 负面新闻适度传播的原则

各位媒体人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新闻行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拥护党的政策方针不动摇,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工作宗旨, 突出新闻工作的党性, 在进行负面新闻事件报道时也不例外。比如在进行贫富差距过大、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等负面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 同样要从大局着眼, 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尊严, 坚持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传播, 报道时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与需求, 把握好适度原则, 以客观、公正的评述来淡化社会中所出现的各类矛盾, 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最终实现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快速发展的目的。

2. 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新闻行业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保持事件本身的真实性, 这也是新闻事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区别所在, 是新闻的生命线, 是新闻行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失去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同时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在对负面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 也要保持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以客观、公正的立场为受众还原真实事件, 既保证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 促进了信息的充分对称, 也有利于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所以广大的媒体工作者不仅需要拥有敏锐的洞察力, 更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自觉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 赋予负面新闻事件正能量。比如在对杀人抢劫或者贪污腐败等负面新闻进行报道时, 不能把提高收视率、吸引受众眼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不应过分夸大或者渲染新闻事件本身, 更不应对于犯罪等血腥场面和细节进行详细报道, 时刻切记新闻报单不是小说、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 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

3. 控制负面报道的数量

新闻报道作为国家和政府的“喉舌”, 应该为宣传国家政策, 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服务。所以在选择新闻事件时要尤其注意对新闻事件性质的选择, 即负面新闻事件的数量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以免有量变而引起质量。具体来说, 为控制好负面报道的数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要选择一定比例的负面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 不能为了给受众营造和谐太平的环境而掩盖负面新闻事件的存在, 或者企图通过修饰来蒙蔽广大群众。即使媒体这样做, 在信息日益开放的当代社会, 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网络等更多地渠道获取信息, 不会相信社会仅存在好的一面, 这样是不符合逻辑的, 对于这样的新闻报道也很难赢得受众的信任。第二, 毕竟负面新闻事件是消极的, 及时有媒体人的正面引导, 但仍难免会引起受众的负性情绪, 致使人们看不到社会正义和光明的一面, 认为自身正处在这样一个社会混乱、贪官横行、人心险恶的乱世, 产生消极情绪感叹生不逢时, 最终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所以要严格控制负面新闻报道的数量。

4. 适度报道凸显人文关怀

广大媒体人在进行负面新闻事件报道时要主要适度传播, 不能想当然臆造新闻事件, 也不宜过分夸大或者粉饰负面新闻事件。那么, 如何能把握好适度原则, 其中一条简单的准则就是在进行负面新闻报道时要凸显人文关怀。具体来说, 在进行地震、火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新闻事件的报道时, 不仅仅要对灾难的危害等级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 还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情感感受, 让受众在自然灾害中看到人性的亮点和亲情的伟大, 凸显生命的价值。简单来说, 凸显人文关怀就是要有人情味, 提高人的重要性, 把生命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 在对自然灾害进行报到时要真情流露, 诚挚地表现出对遇难生命的悲痛和惋惜, 并做好受灾群众亲属的安慰者角色。其次, 要从受灾个体的不幸遭遇推广大对此整个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帮助, 感知其所遭遇的困境。再次, 要宣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凸显人性中的真、善、美。

结语

综上所述, 负面新闻作为新闻事件中重要的一部分被广泛报道于各类新闻栏目中。所以, 各位媒体人在对负面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要保持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进行适度传播,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成见, 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导向, 促进社会的稳定、团结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辉, 浅议负面新闻报道中必须遵守的适度原则[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08期

[2]谢晖, 关于“负面新闻”的困惑[J].新闻记者, 2013年05期

篇9:报道好有关人大会议的新闻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对新闻资源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人大工作法律性、程序性强,多数涉及重大问题,人大新闻策划对搞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扩大人大新闻宣传的影响,增强人大新闻宣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搞好人大新闻策划,要注意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尽管涉及方方面面,但从本质上看是政权机关的工作,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这就决定了地方人大宣传工作有很强的政治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要从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社会的作用出发,积极倡导和弘扬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宣传,对妨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东西及时制止。因此,人大新闻策划必须在讲政治的基础上进行。

人大新闻策划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本行政区域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机关,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组织形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切工作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也集中地体现着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方人大工作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人大宣传工作的民主性,因此新闻策划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记者能抓住实质性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工作感到满意。

人大新闻策划要重视对可预见性事件的主题采访。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举行会议。在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各项报告及其他议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并通过表决,集体行使职权。由于人大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在对人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无论报道人大什么活动,都应把有关涉及新闻事件的各种人大会议情况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材料”显示出来。如果留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大凡人大新闻事件发生、演进和终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大通过连续召开各种不同形式的会议而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报道人大新闻事件,离不开人大及其常委会举行的各种会议。因此,各种会议的可预见性为新闻策划提供了条件。当然,新闻策划也不能滥用于所有报道。新闻策划适用于大题材、大规模、持续时间长的素材。而对于一些突发性、临时性的素材,则不适用新闻策划,可做一般性报道。

人大新闻策划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策划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事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即报道要达到的目的,取得的效果。既要确立新闻主题,还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此外还要对群众市场有一定的把握,估计新闻报道的反响以及报道实施的可行性。另外,新闻策划要制订策划方案。如在会议前了解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建设议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审议进行的准备工作,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准备工作,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报告和议案的准备工作等。设想将会如何开会,开会时委员代表会说什么,提什么,附上目录,突出策划重点,选好新闻报道的切入口,准备新闻报道的题目,运用各种新闻体裁,通讯、特写、现场采访、图片、图像一起上,立体作战,写出和拍摄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报道来。要与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使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宣传成为严肃的话题,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真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群众喜闻乐见,这就达到了策划的目的。

人大新闻策划要注意创新。新闻策划最宝贵的品格是创新。一是宣传的内容要创新。一些新闻工作者认为人大新闻就是会议新闻,干巴巴、枯燥无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实际上,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和关注的往往是一些涉及面广,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大新闻报道是一座“富矿”,蕴藏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它有许多重大的题材和鲜活的东西可供报道。关键看你能否把握,能否挖掘出来。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人大新闻报道在内容上有了一些创新,如开展评议和执法检查,推行执法责任制,实行个案监督等,在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人大的宣传工作也围绕这些监督方式进行,使宣传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宣传的方式和手段要创新。要克服人大新闻程序化、模式化、一般化现象。注意把握人大新闻宣传的特点和规律,从过去局限于程序性报道,发展为内容丰富的实质性报道;从发消息发展到通讯、特写、评论、侧记等多种宣传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人大新闻报道,以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宣傳手段也随着科学技术带动的宣传工具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从报刊发展到音像和网络等。

搞好人大新闻策划,需要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是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决定了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也有很强的法律性。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记者分工不能相对稳定,更换频繁,有的记者一下子不能适应宣传人大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容易感到困难或出现失误,因此,采访人大工作的记者队伍要相对稳定。人大常委会负责新闻宣传的部门和人员,要密切同新闻单位、新闻记者的联系,及时沟通,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及时总结经验,还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人大通讯员队伍,相互补充,密切协同,共同搞好人大新闻策划,共同搞好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工作。

(作者单位:郑州日报社)

上一篇:街道经济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勤权心保部 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