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4-04-13

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通用11篇)

篇1: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深虑论》是明代方孝孺创作的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惩:借鉴。

5.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

7.(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篇2: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作者: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①,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②。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③。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④;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⑤,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弒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篇3: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篇4:木兰诗文言文阅读答案

请阅读《木兰诗》选段,完成1~4题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朔气传金柝 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诗句的大意。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四段的内容。

4、从结尾两段画线句子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

参考答案:

1、①只

②北方

2、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雌雄两兔一直并排跑,怎么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3、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篇5:王克明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饮酣,乃渭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②衽:长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公被衽而避 被___________

(2)故撞之 故___________

(3)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是___________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晋平公与群臣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选择其中你欣赏的一个人物,加以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披”,穿(2)所以(3)这

2、晋平公/与群臣/饮。

3、放了他,把它(这件事)作为我的警戒。

4、师旷:勇敢正直,机智镇定,敢于冒死进谏

晋平公:心胸开阔,勇于纳谏,知错就改。

译文供参考:

王克明字彦昭,一开始是饶州府乐平县人,后来迁徙湖州乌程县。他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代表时间)年间的名医。刚出生时候,他妈妈少奶汁,喂他吃粥,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了,医生们都说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学《难经》和《素问》之类的医书找治疗办法(他的脾胃病),用心研究药理、施用药物之后病才算好。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书行医于江淮地区(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到了江苏和湖区,尤其擅长诊脉,针灸技艺非常精湛。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后面的很简单,应该不难顺出来了,题主试试吧)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也可能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的根源,本除而余病自去。颇知书,好侠尚义,尝奔数千里为人治病。

篇6:文言文阅读答案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译文: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译文: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答案

ll.(1)全、都,全部;(2)推测、估计、考虑。

l2.(1)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篇7:《文言文断句策略》参考答案 等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E(C项“把当将军的愿望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原文无依据,属无中生有;E项“说明‘哥’有着极强的好胜心”不准确,应该是体现了“哥”的深谋远虑。)

2.①高中毕业参军不成只好当学徒。②努力执着、精心筹划,最终战胜师傅。③准确预测嫂子工厂的前景。④周密分析职工新区拆迁的必然性。⑤坦然面对女儿惨死、嫂子截瘫的家庭变故。

3.嫂子粲然一笑既写出了嫂子对哥哥的鼓励、欣赏,同时也表明嫂子受哥哥处变不惊心绪的影响而变得能够坦然面对不幸了;哥哥吐烟是从容达观的心态和对人生风浪的坦然。

4. 主人公虽然因为时代的特殊原因没有从军乃至当上将军,但他赢棋的谋略、分析问题的远见、面对厄运的乐观等表现,他能屈能伸、目光敏锐、意志坚强、达观从容的素质和心态都是一个将军应该具备的。主人公虽不是“将军”,却俨然是个将军。以“将军”为题发人深思,能力与身份的反差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意义,同时体现了普通人的胸怀与智慧,彰显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二、文言文阅读

1. A(估:价钱)

2. D(①句是写旅客抢占活动方便的床铺;④句是写赵季和推辞吃早点,躲在门外偷看;这两句都不能直接反映诡异变幻的特点。)

3. C(三娘子使用法术把旅客变成驴子,赶到店子的后面,而不是店子的前面。)

4.(1)一会儿三娘子给旅客供应了丰盛的饭菜。夜深了还送来酒,她和旅客一起吃喝,极其尽兴。

(2)她又安放好小磨子,磨成面粉,这一切做完后,再收拾起木偶放回箱子里,立即拿面做成好几个烧饼。

【译文】

唐代,汴州西边有个板桥旅店,店里的女老板叫三娘子,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她孤身守寡,三十多岁,没有子女,也没有亲属。有房子好几间,以卖饭为职业,然而家中很富有,养了很多驴子。来来往往的公私车辆,如有脚力不够的,她总是把这些驴子降低价钱出售来帮助他们。人人都说她仗义,所以远近赶路的人很多都愿来她店里投宿。

唐宪宗元和年间,许州的旅客赵季和,打算前往东都洛阳,经过这里时也慕名住在她店里。旅客中有先到的六七个人,都占了活动方便的床铺,赵季和最后到,只能住到最靠里的一个床铺去,这个铺紧靠着店主人房间的墙壁。不一会儿三娘子给旅客供应了丰盛的饭菜。夜深了还送来酒,她和旅客一起吃喝,极其尽兴。赵季和一向不喝酒,也不同他们一起谈笑。到了二更左右,旅客喝醉后困倦了,各自去安歇,三娘子也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熄掉了蜡烛。人们都睡熟了,只有赵季和翻来覆去睡不着。隔着墙壁听见三娘子那里窸窸窣窣,像移动东西的声音。他偶然透过墙缝看过去,只见三娘子从盖着的东西下,拿出蜡烛挑亮。然后从放头巾的小箱子里,拿出一副翻土的农具,和一个木牛,一个木偶。这些东西各有六七寸大,她把它们放在灶前,含水喷它们。这两件东西就走动起来,小木偶便牵着牛驾着翻土的农具,随即耕种床前一片地,来来去去好几遍。她又从箱子里取出一包荞麦种子,交给小木偶种,只一会儿便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并成熟了,她又让小木偶收割后践踏脱粒,能获得七八升。然后她安放好小磨子,磨成面粉,这一切做完后,收拾起木偶放回箱子里,立即拿面做成好几个烧饼。过一会儿鸡叫了,旅客们将要出发,三娘子先起床点灯,把新做成的烧饼放在饭桌上,给客人当早点。赵季和心里动了一下,连忙推辞,开门离去了。随即他又躲在门外偷看。却见旅客们围着饭桌,烧饼还没吃完,突然一齐倒地,发出驴叫声,不一会都变成驴了。三娘子把他们全都赶进店房后面,将他们的财物全都据为己有。赵季和也没告诉别人,心里有些羡慕她的法术。

一个多月以后,赵季和从东都洛阳回来,将到板桥店时,他预先做好荞麦烧饼,大小和三娘子做的一样。到达之后,重新住宿在这里。三娘子和从前一样高兴。这天晚上再也没有其他旅客了,主人的供应招待更加丰盛。夜深时,她殷勤地问他需要什么,赵季和说:“明天早晨动身,请随便做些早点。”三娘子说:“这事不用担心,请您只管安心睡觉。”半夜过后,赵季和偷看三娘子的勾当,和从前的做法完全一样。天亮后,三娘子准备盘中食物,果然在盘子里装满几块烧饼。当三娘子再去拿其他东西时,赵季和乘机赶过来,拿事先做好的荞麦烧饼换了三娘子的一块,她并没有察觉。赵季和将要出发,前来进餐,他对三娘子说:“刚好我自己也有烧饼,请把你做的拿走,留着招待其他客人吧。”随即取出自己的吃了,正在吃的当口,三娘子送茶出来。赵季和说:“请老板娘尝尝我的一片烧饼。”便拣了换来的那块烧饼给她吃,三娘子才吃了一口,便趴在地上发出驴叫声,立刻变成了驴,很是健壮。赵季和便骑着它上了路,同时带走了木偶、木牛等,然而掌握不了她的法术,试着干都没有成功。

篇8:萧惠文言文阅读答案

萧惠文言文阅读答案

《萧惠,字伯仁》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刺后期,立斩以徇。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鸟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敞,未可用,弗听。鸟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空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十七年,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明年,帝复征夏国。惠自河南进,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既入敌境,侦候不远,铠甲载于车,军士不得乘马。诸将成请备不虞,惠曰:“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数日,我军未营。候者报夏师至,惠方诘妄言罪,谅祚军从坂而下。惠与麾下不及甲而走。追者射惠,几不免,军士死伤尤众。师还,以惠子慈氏奴殁于阵,诏释其罪。十九年,请老,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辞章再上,乃许之,封魏国王。诏冬夏赴行在,参决疑议。清宁二年薨,年七十四,遗命家人薄葬。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

试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阻卜酋长直刺后期,立斩以徇 徇:当众宣布号令。

B.十七年,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 尚:高攀婚姻。

C.诸将咸请备不虞 虞:料想。

D.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 策:拄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B.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C.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D.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惠英勇善战,军律整肃。他随伯父征伐高丽,全力作战,打败高丽;后来进攻开京,因所辖部队纪律严整,被授官契丹行官都部署。

B.萧惠洞察时局,战宋首功。萧惠分析辽国与宋国的强弱格局,建议皇帝亲征宋国,自己与大兄弟率大军逼近宋国边境,迫使宋国割地增币请和。

C.萧惠移师西夏,智勇俱废。辽帝征伐西夏,萧惠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从黄河南进军,已人敌境,轻敌傲慢,险些被迫兵射死。

D.萧惠战败罪重,幸免逃责。他身为驸马都尉,与夏作战,判断战局有误,战败责任重大,但因儿子战死,皇帝下令免去其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

试题答案:

4.【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徇:示众。

5.【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语句并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各小句主语、动词、句式特点、虚词、人名地名等判断。上面语句主语分别有“阻卜”“惠”“帝”,相连之处要断开,然后根据各小句的动词,逐一断开即可。

6.【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分析综合)。

【解析】原文的意思是,宋人不愿失去十座城池,愿意增加岁币求和。

7.【答案】

(1)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

(2)李谅祚一定会亲自迎击我皇帝车驾,哪里有时间顾忌我们?无缘无故地制定措施防备意外,这是白白地自我劳累罢了。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1)译出大意给3分,“西征”“临”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译出大意给3分,“设备”“自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篇9: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2011·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20.(共2分)B

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2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答案】

23.⑴吃 ⑵出征

2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篇10:三峡文言文阅读答案

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奇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留连的绝美画境。就说是“春冬之时”吧,三峡深幽隽逸,别是一种清奇秀脱的模样:你看那碧绿的潭水,浮漾着峰峦花树的倒影;而那些“吸翠霞而天矫”的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还有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面对着这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与作者一起,发出“良多趣味”的感叹呢?

至于那些雨后初晴的秋日,或是霜花满天的早晨,三峡却又另有一番风致了:山野间寒静肃穆,仿佛含着深愁似的。寂寂的山谷之间,又常有“高猿长啸”,啸声绵长,凄凉怪异,加以“空谷传响”,很久才消失。它所带给你的,该是一脉何其缠绵的愁思!这种种惆怅和哀愁,又被作者巧妙地绾结到那一曲“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中去,听来便愈加余音缠绕,令你神思萧散而泪水涔涔了。

篇11:文言文阅读

1. 准确释词:利用文下注释、平时积累,或根据拓展联想等方法,确认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用法。

2. 正确译句: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内容正确,符合文意;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 概括文意:考查范围涉及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作品意义、阅读体验等;解答时务必注意通读全文,细处着眼;筛选全面,归纳重点;要言不烦,切中要害。

4. 分析写法: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风格阐释等,答题时应借助课内知识,联想旧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5. 比较阅读:常用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材料(可以是课内外文言文、诗歌等),比较阅读的相关点一般在作品的题材、主旨、人物、手法等方面。材料之间或互补,或互衬,或互不相干,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一致。

一、 (2015·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保留原题号,下同)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

(3)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________(4) 平居无私书 ________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 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13.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 【甲】文第2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 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___________。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__________。(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 请用【甲】文中的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二、 (2015·湖南长沙)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 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 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 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 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译文:

(2) 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译文:

15. 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 实词理解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1)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也不相同,而这些意思又有一定的关联。如例一中的第10题、例二中的第12题,这类题目是文言文阅读考查实词的主流题型,即从文中选取几个句子,圈点重要实词,或列出4个实词及其在其他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求考生辨析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突出考查理解实词词义的能力。

具体解题时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我们在解释或辨别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大致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合适意义。

(2) 古今异义

在语言的演变中,有些词汇的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词义的变化大致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弱化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如例一第10题中的“卑鄙”一词,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词,古今沿用,但意义往往不同,这部分词语是考查的主要对象。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曲解文义。

(3)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同音,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二是声母相同,如“当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三是韵母相同,如“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等。

积累并辨别通假字,要注意“三不”:一是不随意,不是音同、音近的字都是通假字,如“畔”与“叛”通假,但不和“判”“盼”通假;二是不互通,如“畔”可与“叛”通假,不能倒过来“叛”与“畔”通假;三是读音古同今不同,如“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通“弼”,古音都读“bì”,今天不同音了。

(4)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地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甚至还改变了读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用法:名词活用(用作动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动词活用(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复习梳理时,应多关注词类活用规律,进行语法辨析;具体解题时,不必纠缠概念,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

知道了上述实词的主要文言现象之后,如何进一步去做好文言实词的复习呢?

首先,要注重积累:

①重视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尤其是文言文注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实词大多在课本中出现过,因此重视课本中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②平时注意搜集整理,归纳常考和易错实词。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练习中出现的实词,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以不断丰富扩大词汇量。

其次,在掌握足够数量的实词以后,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①语境分析法,即上挂下连地去推断词义。许多词语都具有多种意义,语境都是相对稳定的,根据上下文分析语境,有助于我们确定词义。如例二第12题中的C项“请毕今日之欢”,原文是说“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毕”有“都、全部”“使……完毕”等意思,这里指“结束”。

②结构分析法,即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一些对偶、排比句等对句,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当、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③字形剖析法。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讠”“辶”“彳”等形旁的字多与人的行为有关。

④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是很有帮助的。如例一第12题的第(2)小题中“使得至前陈曲直”,“陈”可以由“慷慨陈词”推断解释为“陈述”。

⑤组词选优法,即利用字词去组词,进而推断词义。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我们面对一个词,要了解它的含义,可以尽可能多地用这个词去组词,然后从众多的组词中,结合语境、结构、语法等知识,优选一个恰当的义项。

2. 虚词理解勤练多思,把握规律。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汉语知识。纵观近年来江苏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采用这样三种形式:

(1) 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如例一中的第11题;

(2) 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找出与示例意思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项,如例二中的第13题;

(3) 把文言虚词放在对文意的把握中来考查,如两道例题中的翻译题。

要正确解答文言虚词的试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平时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先要理解并把握语句中虚词的特点,把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根据语句特点逐个落实,同时要注意梳理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有了这样扎实的基础,就能通过比较,推断句子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结合语句翻译或上下文意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如例二中的“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这句中的“因”字,是作“因此”讲还是作“于是”讲?单独看好像都可以,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应作“于是”讲。从前句看,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从后句看,眼泪浸湿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后句是承接前句的,“因”是顺承连词。

(3) 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要善于和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进行比对,巧妙地用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如“此则寡人之罪也”中的“则”字,句式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式相同,可知“则”是副词,表示确认某种判断,相当于“就”。

(4) 先多朗读,体会语义,看其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再判断其用法意义或词性。如例二中的第13题“陵见其至诚”,“其”接在动词“见”后面,表代词,作宾语,作“他”讲;B项中“不能指其一端”,“其”与“一”结合,不是动宾关系,只能作“其中的一个”讲。因此,将虚词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弄清楚,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辨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同学们在平时的实战练习和整合梳理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文言翻译遵循原则,掌握方法。

这一考点最直接的考查题型是翻译题,如例一中的第12题、例二中的第14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这类题型,关键是对句意的把握,首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意思。动笔翻译之前,还要分析一下句子的特点、难点和得分点,这往往是翻译的重点。分析特点要注意:是什么句式?有没有省略和倒装?有没有词类活用?主要是哪几个关键词?等等。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于原文,字字落实;文从字顺,简明优美。

翻译的方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译出来;省略成分,要补出来;倒装句式,要顺过来。具体说来,做实以下“六字诀”:

(1) 留 即“保留不译”,像专有名词,如国号、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可以直接保留,不用翻译,如例二中的第14题“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一句中,“陵”“卫律”作为人名保留;现代汉语中仍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用语等,如“气象万千”等,也不必翻译。

(2) 补 即“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让句子的意思更完整更具体。如例一中的第12题,翻译“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一句时,应在“使”后面补出对象“告状的人”。

(3) 换 即“替换”,翻译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把古汉语换成现代汉语。如例二中的第14题,翻译“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一句时,即把“事”换成“效忠”,“犹”换成“好像”,“恨”换成“怨恨”,“愿”换成“希望”。

(4) 调 即“调整”,在翻译时,倒装句式要调整为正常的现代汉语句式。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应依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成分位置做必要的移位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例一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调成“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5) 删 即“删除”,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有些文言虚词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如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以及一些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发语词等。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删去;“夫大国,难测也”中,“夫”是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

(6) 对 即“对照”。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一个得分点1分。同学们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对照得分点将重点译好。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及特殊现象等。如例一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分点分别为状语后置,文言实词“苟全”“闻达”,文言虚词“于”等。

4. 文意概括放眼全篇,综合梳理。

在做文意概括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应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1) 内容归纳辨别方面

①总体阅读,整体把握。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把握题目中的选项或相关要点,将对文意的理解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或反复推敲出答题要点。如果是人物形象特点或品质类的评价题,要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②抓住题干,读全读准。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等。

③辨析差异,排除干扰。常见的错误干扰项有:夸大事实,故意迷惑;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相杂,以假扰真等。

④回归文本,细察差别。要坚持放回原文查对,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等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 作者观点态度方面

①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文言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郦道元的《三峡》是写景名篇,通过描写山的高峻美、水的湍急美和秋冬之景的凄婉美,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解题时,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再深入阅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这些景。

②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阅读文言文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前后文多次通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其中的内涵。

③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往往浓缩在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这些重点语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窗口,即人们常说的“文眼”。阅读文言文,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文眼”,就能快速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3) 文意评价比较方面

①人物评价。可以从文中人物的具体行为着手分析其个性品质,或高尚或卑微,然后阐明自己的态度,或褒或贬。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需要结合文章解答的,务必联系文本简析,言之有据、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地答题。

②事件评价。可从事件的利与弊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③类文比较。返回文段,联系相关材料,从文章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找相同点或相异点。若题干中没有具体要求回答哪一方面,答案一般要兼顾相同点和不同点。

5. 语言赏读看清题意,选准角度。

解答语言特点、写作技法类的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

(1) 修辞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方面。

(2) 表达方式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方面。

(3) 表现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面。

(4) 语言特点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音韵和谐、整散结合、气势磅礴、娟秀优美、写实朴素等方面。

一、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有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C. 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2. 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李煜《梅花》)

B. 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张籍《忆远曲》)

C.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D.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 本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为什么还要诗意地描绘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

二、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2题。

时世宗享国①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②。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③,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④。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⑤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⑥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享国:指帝王在位年数。②斋醮:道教仪式。③符瑞:祥瑞征兆的物品。④疏:奏章。⑤趣:赶快。⑥触忤:冒犯。

1. 翻译下面的语句。

(1) 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2. 文中人物海瑞堪称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①惠州嘉祐寺,纵步②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③,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④,退则死法⑤,当恁么⑥时也不妨熟歇⑦。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寓居:寄居。②纵步:随意散步。③木末:树梢。④死敌:死于敌军,被敌军打死。⑤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⑥恁么:如此,这样。⑦熟歇:充分休息。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性行淑均 B. 寻张怀民/寻病终

C. 解衣欲睡/虽欲言,无可进者 D. 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念无与为乐者。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文段[甲]中直接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色描绘出来。

4.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汉第五伦①性至公。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病,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伯鱼贤者,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直以数往视之,故心安;终夕不视,故心不安耳。而伯鱼更以此语人,益所以见其公也。

宗正刘平,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而不顾。(选自《温公家范》,有删节)

【注】①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1. 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厚:__________

(2) 直以数往视之 直:__________

(3) 仲遗腹女始一岁 始:__________

(4) 母欲还取 还: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平弟仲为贼所杀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C. 而伯鱼更以此语人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其后贼复忽然而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2) 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上一篇: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下一篇:车展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