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华第一龙》教案设计

2024-05-02

小学语文《中华第一龙》教案设计(共10篇)

篇1:小学语文《中华第一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我们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我们能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3、我们能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2.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揭示目标:

1、我们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我们能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3、我们能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三、探究新知:

学习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 粗犷 蜥蜴 游弋 房椽 举世瞩目

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习指导(二):

1.什么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2.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巩固延伸

1、提炼“龙”的精神是什么?

2、把课文中带龙的词语抄下来,再写几个带龙的词语。

篇2:小学语文《中华第一龙》教案设计

2、使学生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借助字典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会写文中的成语、积累带有“龙”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音乐《龙的传人》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后反思后明确)

1、能正确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一)初读课文,学习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你认为文中难认的词,注意把这些词多读几遍。再想一想:“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交流(方法:读——画——想——议)

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抽读“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

2、标杆题: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标杆点:说明方法)

(1)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摹状貌)

(2)他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列数字)

(3)人们把这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五年级上册《甲骨文的发现》(下定义)

(4)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各具特色的民居》(举例子)

(5)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和田的维吾尔》(打比方)

(二)类比练习,应用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小组内交流:在这些段落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方法:读——议——说)

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学生听完后结合全文想一想: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朗读

四、当堂训练:

(一)写出带有“龙”字的成语。

(二)用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件你喜欢的东西。

五、反思总结:(在当堂训练1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附:板书设计

中华第一龙

图腾(龙)

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吉祥、神圣、力量的化身

篇3:小学语文《中华第一龙》教案设计

我校地处城郊, 原来的生源以本地为主, 基本上是城乡各半。随着旧城的改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外来人口子女的增多, 周边区、县孩子的涌入以及施教区内学生数量的减少, 生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个性差异、家庭教育背景以及区域教育差异的客观存在, 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矛盾, 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如何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谐相处, 健康成长, 推动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 已成为学校许多老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设计目标

试图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 假以其他学科的表现形式, 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作为语文课程德育宗旨, 实现语文综合实践的“润物无声”;试图认真落实活动中的全员参与机制, 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目标, 实现语文综合实践的“规划无缝”;积极发挥“我体验, 我快乐, 我成长”的少先队活动平台的作用, 实现语文综合实践的“体验无痕”。最终, 探索出一条“无声、无缝、无痕”的语文综合实践的新路径, 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的人品、高贵的气度和高雅的气质”的“诗意少年”。

三、设计内容

1. 选择中华传统节日, 感受民俗民风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滋养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 越来越多的洋文化受到国人, 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推崇和追捧。随之带来的是他们对千年古老文化的漠视和漠然。所谓:“不识祖, 不成人。”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义务, 也有责任向学生宣传本土的文化和传统。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民俗民风的普及, 让其感受民俗民风的丰富内涵。

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策划下, 愉快地度过了多个传统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中秋节那天, 在主题班会课上, 学生们交流了有关中秋节的风俗文化, 举行了“中秋故事会”, 晚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展了“‘中秋月儿明’, 与家人齐赏月”的亲子活动, 并在次日的晨会课上发表了赏月感言。在重阳节前夕, 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重阳节的民俗, 并告诉学生我国XIAOXUE JIAOXUE YANJIU重阳节又称为敬老节, 让学生从小就知道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顺理成章地投入到随后举行的“重阳感恩教育活动”中。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让孩子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2. 选择经典地方课程, 感受江风海韵的别样魅力

南通地处长江之滨, 孕育着浓郁的江海文化, 这给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南通博物院, 了解南通的“一人一山一河”;利用每年的春秋游, 带领学生游览园博园、啬园、狼山景区、苏通大桥等富有江海文化风韵的地方景点, 感受南通城的新景致、新变化。去年, 我们组织了中高年级的学生观摩我校五 (2) 中队举行的“新南通城, 新南通人”的主题班会活动, 让学生在同龄人的指引下较全面地了解南通的历史和发展。另外, 南通也是风筝的故乡。我们不仅会带领学生前往南通风筝博物院参观学习, 还会让学生切身体验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快乐。当然, 南通还有蓝印花布、西亭脆饼等特产, 我们主要通过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活动形式, 深度挖掘地方课程的潜在内涵, 让学生一一体验和感受。

与此同时, 孕育于乡土文化的民间游戏, 也是我们开拓地方课程的首选。我们与体育学科的教师一道, 积极挖掘本土化学校体育运动项目。首先发出“告家长书”, 以海纳百川的气度, 号召广大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行将消退的民间游戏, 编写出简单的游戏规则, 指导孩子先行学会, 然后由孩子担任小老师教会小伙伴, 最后参加学校乡土游艺征集赛的角逐, 评选出当年最受欢迎的游戏创编大奖, 在全校普及, 并成为当年学校体育游戏节上一个极力推荐的游戏项目。如在去年的学校体育游戏节上, 就增添了一些传统的体育游戏项目, 如:甩李逵、滚铁环、跳房子等, 广大师生积极响应和参与。

3. 选择中华经典美文, 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积淀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 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如今的孩子大多数痴迷于美、日、韩的卡通形象, 沉浸在新鲜刺激的快餐文学中。小学生可塑性强, 所以校课题组开出各年级“中华经典诵读书目”, 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品一品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前不久, 我们结合“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成功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年级汇报展演活动。这期间, 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 还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不仅如此, 我们还开展了“诵五千年经典文化, 抒新时代儿童歌谣”的童谣创编活动。和地方课程相联系, 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南通的地方童谣, 从而形成“学童谣、编童谣、说童谣、演童谣”的儿童文化氛围。

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为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层热爱, 进而产生“情动而辞发”的表现欲望, 我们想方设法地给中华经典美文穿上喜闻乐见的“外衣”, 注重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华经典美文的怀抱中。一方面, 我们注重学生的书法启蒙, 开设了书法兴趣班, 由专职的老师负责培训与指导, 并且鼓励学生用书法的形式将学过的古诗文展现出来, 回归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另一方面, 我们得到了音乐老师的支持, 向学生有计划地介绍民族乐器, 并让学生赏析一些喜闻乐见的民族乐曲, 多角度、多渠道地让学生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给一些经典的诗词歌赋配以优美的旋律,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使经典古代歌谣吟诵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学生只有走近传统文化, 才有可能喜欢上传统文化, 进而去研究传统文化。

4. 选择社会实践基地, 感受亲历现场的独特体悟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感召着我们带着孩子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为了体现现代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社会性, 我们为学生开辟更多的社会实践场所, 并将这些实践基地进行系统的分类, 有序地穿插在年级德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实践基地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钟秀烈士陵园等) 、地方文化教育基地 (如:南通博物苑、风筝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等) 、科普教育基地 (如:南通图书馆、南通科技馆等) 、劳动实践基地 (如:蔬菜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园等) 、艺术教育基地 (如:南通艺术剧院、如皋木偶剧院等) ……我们计划每个月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前往以上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 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效果评析

1. 传统节日的熏陶, 培养了诗意少年的感恩之心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别具一格的人文内涵, 或思念故人, 或企盼团圆, 或展望未来, 虽然主题不同, 但都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感恩生活的馈赠, 感恩亲人的牵挂, 感恩朋友的眷顾……春节传递的祝福, 让学生懂得感恩未来的美好;清明节寄去的哀思, 让学生懂得了感恩时光的珍贵;中秋节难得的团聚, 让学生懂得感恩团圆的不易……感恩的意愿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光临校园之时, 在萌动, 在流淌, 在升腾……汇聚成诗意少年高尚的品质。

2. 地方课程的浸润, 培养了诗意少年的乡土情怀

南通向来享有“教育之乡”“纺织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等美誉,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参观等形式, 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怡人舒适的居住环境、文明进步的现代气息和朝气蓬勃的发展进程, 进而迸发出血浓于水的乡土情怀。尤其是那些外来人口的子女, 在地方课程的浸润下, 真正把南通作为自己全家的“第二故乡”, 成为真正的“新南通人”, 为南通日新月异的发展播撒汗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历程中, 我校全体师生就是凭着“我是自豪南通人”这股乡土情怀, 圆满出色地向各级检查组展示了“包容会通, 敢为人先”的南通形象。

3. 经典美文的诵读, 培养了诗意少年的优雅气质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如今, 音韵和谐的古诗文诵读声如袭人的花香浸润着南通市文亮小学的楼宇之间。经典美文的音律美,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的字正腔圆;经典美文的形式美, 让学生意识到举手投足间的文明规范;经典美文的色彩美, 让学生意识到赏识他人的幸福快感。经典美文的诵读, 潜移默化中荡涤着学生的心灵世界, 促进学生高雅气质的养成。

4. 实践基地的寻访, 培养了诗意少年的独特体悟

篇4:中华第一龙教案

江西省浮梁县三龙中心学校

林雪亮

教材简析: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教学目的:

1、通过以读促悟的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2、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特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用具:课件、音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置疑导入。

1、教师置疑:同学们,你们知道龙吗?(生:知道)那请你说说对龙的了解。

2、引入课题:

看来你们了解得还挺多,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中华第一龙》更深入地研究研究龙。

板书课题:中华第一龙

(齐读课题,读好“第一”)。

二、初读课文,感受龙的形象。

1、齐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思考:龙是什么?龙长什么样?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

濮阳

粗犷

蜥蜴

游弋

房椽

惊涛骇浪

暴风骤雨(2)指名认读并解释词义。

(3)注意字形:濮

“弋”查“弋”部,如“式”、“鸢”“贰”

3、交流:龙是什么?(结合书上的有关句子回答)预设:

(1)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出示幻灯片)

什么是图腾?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它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双头鹰是德国的图腾,大象是印度的图腾,满族人崇鹰,蒙古人崇狼,回族人崇狮)

(2)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3)龙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4)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4、交流:龙长什么样?(1)出示: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齐读,再读,你发现了什么?(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2)、过渡: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读 读第4自然段。

三、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用“因为――所以――”说。

预设:

(1)因为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于是祖先们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所以想象创造出了龙。

(2)指名说,引导:正是因为祖先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所以当他们看到——出示图片,理解词语。

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3、师:说(读)得真好!你们知道最早的龙是什么样的吗?

四、走进龙文化。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最早的龙是什么样的?(出示相关语句)中华第一龙有什么特点?(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2、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条龙啊?(出示图片)齐读这段话。

3、这条龙是那里来的呢?(原始社会墓葬)

4、又为什么称为“中华第一龙”呢?(距今五千年)

5、“中华第一龙”说明了什么呢?(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6、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蕴含着什么意义?(代表吉祥,象征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7、正因此,我们的民族逐步丰富龙的形象,才有了现在的龙的形象?让我们一起看看现在的龙。

8、我们的民族在逐步丰富龙的形象的同时,也把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里有龙呢?

9、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现实生活中的龙。

10、你们还知道那些含有“龙”字的成语?(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

11、学到这你们体会到什么?(中华民族和龙有着深厚的情感,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渊源流长)

五、弘扬龙的精神。

1、“中华第一龙”的发现还证明了什么?(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2、你如何理解“传人”?(传承龙的精神)

3、等你们长大了,有出息了,出国了,外国人问你是哪里人?你们怎么回答啊?(我是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

4、目前,韩国已向世界文化组织成功注册了端午节、风水术,屈原、西施、都成了他们国家的人,现在正在注册汉字是他们国家始创的。听了这些,你有何感想?

5、前不久,韩国和美国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做《龙的战争》,韩国似乎也要把龙算作他们的原创文化了,如果有一天韩国人说龙是他们国家的文化,你如果反驳他?

6、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中华第一龙

吉祥

神圣

力量 我们是龙的传人

教学反思:

篇5: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知道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音乐,同时课件展示龙的图片。

(从古到今,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都离不开龙,从社会、到家庭、到个人。画面展示――配音乐)

2、引入课题:

(1)生活中,你肯定见到过许多龙的形象,能说说吗?(元宵节――龙灯、龙的风筝等)(生答)

(2)我们也是被龙的文化熏陶着的人,我们看过的许多文章中就有龙的影子,能说出一些带“龙”字的成语吗?(生说,并简要说说意思)

(3)看来你们还了解得挺多,那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中华第一龙》更深入地研究研究龙。

二.初读课文,感受龙的形象

要求:a、自由读课文

b、读通课文,思考:龙是什么?龙长什么样?为什么说是“中华第一龙”?

三、分析课文,了解的形象

1、龙是什么?

(图腾、象征和希望、艺术形象、万能之神、化身)

A、什么是图腾?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它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B、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然后引入下文。(美好的愿望化成了中华民族心目中的一条万能的龙)

2、龙长什么样?(生答)

A、出示: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齐读,再读,你发现了什么?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B、齐读课文相关语段(小结:中华民族祖先把许多动物的优秀特点集中到龙的身上,构成了我们心目中的龙,为什么收集这些动物来构成我们心目中的龙)

读读第4自然段

四、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用“因为�D�D所以�D�D”说(生答)

指名说,引导:正是因为祖先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所以当他们看到――出示图片(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3、师:说得真好!我们了解一下龙的想象创造过程。

五、了解中华第一龙

1、关于龙的传说还有很多:有人说:龙是闪电、山脉、波浪、河流、蛇等,很多很多。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是在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现在的龙和以前的龙有很大的不一样(读第一节)

2、虽然简单,但极其珍贵,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这是为什么呢?(五千年、最原始、很粗犷、很简单),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富强,龙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丰满。

六、作业拓展

1、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中关于龙的传说很多很多,比如龙生九子……特别是在中国古典书籍中,像古代的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几乎都跟龙有关,让我们课外去阅读一些有关神话故事。让我们把龙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把龙的精神怎样发扬光大。

篇6:《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华第一龙》时,我通过课内感受龙形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潜在有龙形象。在让学生对“龙文化”有兴趣之后,再将这个与龙有关的主题抛给学生,以“了解龙的起源,走进龙文化,感受龙艺术,弘扬龙精神”为主题线索,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从而让学生更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摒弃其有悖于现代文明的隋性成分,从而秉赋和焕发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积极地为弘扬龙的精神而奋发努力。可以说,这节课只是龙文化研究的一个开端。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查字典。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篇7:小学语文《中华第一龙》教案设计

一年级上册课文第3课

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的韵律, 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了解江南水乡的一些风俗。

3.学会本课生字, 重点学习“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颂诗, 引发兴趣

师:我们班谁读古诗读得最好? (指名读一首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 但是, 老师读得更好, 想不想听? (师配乐范读《古朗月行》)

师:为什么老师能读这么好呢?因为我不仅能读通顺, 还能读出格律, 读出味道来。 (板书:读得通顺, 读出格律, 读出味道) 想不想学?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格律呢?我们学过汉字的四声, 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在古诗里, 读一声二声时, 我们可以拉长声音, 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得短促一点。同学们看, 老师已经标出来了, “一”表示这个字音要读得长一点, “|”表示这个字音要读得短一点 (学生学习吟诵古诗) 。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学习古诗, 教师课前示范诵读, 让学生感受古诗, 教师课前示范诵诗,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好, 易于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此时出示学习目标, 不着痕迹。而紧接着教学生读出古诗的格律, 虽很粗浅, 却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之上,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展示画面, 巧设铺垫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江南》。 (师板书课题《江南》) 课题的两个字都是生字, 谁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读准“南”的鼻音)

师:江南是一个地方。同学们看, 这个像大公鸡一样的地图, 就是我们中国的版图。这条线代表长江, 江南指的就是“长江以南的地区”。从古至今, “江南”一直都很美丽富饶。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江南的美丽风光呀? (课件出示江南风景图)

师:在古代有很多人写诗赞美江南呢, 《江南》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充满画面和色彩的。此环节用地图和江南风景图,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的热情,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并在情境和意境上为他们学习古诗做了巧妙铺垫。】

三、诵读古诗, 读出格律

师:这首诗我们以前读过, 所以读通顺肯定不成问题。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指导读准字音, 重点区分“南”的鼻音和“莲”的变音)

师:同学们读得很通顺。现在让我们迈上第二个台阶——读出格律。

师: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读出格律的方法:读一声二声时拉长声音, 读三声和四声时读得短促一点。

教师出示标示平仄的古诗《江南》,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试着练习读, 教师指名读,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最美处, 就是它的格律。格律, 赋予了古诗颇深的文化内涵。一年级学生初学古诗, 花大力气叫他们诵读, 让他们享受古诗的格律美, 符合国学文化的传承要义, 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触摸到了古诗的精髓。】

四、走进意境, 感悟诗情

1.师:我们已经跨上了第二个台阶, 想不想跨上第三个台阶呀?

2.要读出味道, 首先要读出诗中的画面来。同学们仔细读一读, 边读边想, 看看诗里有哪些画面。 (学生交流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3.读出采莲姑娘的愉快心情。

(1) 教师配乐介绍古代江南六月庆祝荷花娘娘生日的风俗。

六月里, 荷花娘娘过生日的喜庆日日子, 年轻的女孩子都精心打扮起来。梳了头, 描了眉, 脸上涂上胭脂;穿上红颜色的衣, 绿颜色的裙子, 披上绣花的披风, 然后集中到荷塘, 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 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2) 师:同学们, 荷花娘娘的生日到了, 一直呆在家里的姑娘们可以出来采莲了, 心情怎样呢?哪位“采莲姑娘”用高兴地心情读一读诗的第一、二句?

(3) 师:姑娘们来到荷塘, 哇, 她们看到满眼的莲叶会怎么样呀?诗人是怎么夸的呀?谁来读一读? (相机指点:“何田田”就是说莲叶茂密。)

(4) 师:江南采莲的季节到了, 采莲姑娘们来到荷塘, 在茂密的荷叶间采莲多开心啊!听, 她们边采莲边唱着采莲曲呢。 (课件播放《采莲曲》)

师:姑娘们采着莲、说着话、唱着歌, 多快乐呀!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第一、二句“可”和“何田田”表面上是写江南的莲子成熟、荷叶茂密, 实际上是以“可爱”之“可”、以“何田田”之“何”及叠词“田田”表达了一种喜悦的心情, 而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是理解的难点。因此, 这里巧妙运用介绍风俗、想象画面、音乐感染等方法, 使学生在“无意”之中感受到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4.读出鱼儿嬉戏的开心。

(1) 师:姑娘们多快乐啊!还有谁跟姑娘们一样高兴呢?谁能把鱼儿快乐嬉戏的样子读出来?

(2) 师:想不想把小鱼自由自在做游戏的样子演出来?

师:现在你们都是快乐的小鱼, 层层叠叠的莲叶是你们的伞, 采莲姑娘的歌声是你们的音乐, 快乐地作游戏吧! (生边做游戏边读诗)

(3)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说鱼戏东西南北, 而要啰啰嗦嗦地分成五行来写呢? (介绍相和歌辞的知识:《江南》是一首民歌, 是可以用来唱的, 是一个人在这边唱, 那边有几个人对着唱。)

(4) 师生合作学习“和” (对唱)

5.学生齐读全诗, 感受江南的富饶美。

6.师:《江南》是所有写江南的诗中最美的一首, 所以有很多人为它谱写了曲子。谷建芬老师特地为我们作了一支曲子《江南》 (学生听、跟唱《江南》)

【设计意图:用表演法再现情境, 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鱼儿的快乐, 从而体验到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但这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古诗的真正精巧之处在于其相和歌辞的艺术, 适合歌唱的特点, 而这种“和”的形式也正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这些“”演“”和“唱”能让学生完全“激动”起来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体验了诗境, 品悟了诗情, 促进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

五、内化古诗, 拓宽视野

师:刚才我们把《江南》这首诗已经读通顺, 读出格律, 读出了味道, 可以看出江南的风景真美啊。其实, 古代诗人们还写了很多关于江南的古诗, 我们再来读两首。 (欣赏《忆江南》《采莲曲》)

【设计意图:充满激情的学习结束了, 学生对江南美好的回味还没结束。此时让学生继续欣赏古诗, 一方面增长他们对有关江南诗的认识, 令一方面强化了古诗的朗读训练,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六、练习写字

师:刚才, 同学们美美地读了《江南》, 唱了《江南》, 现在我们再来写一写“江”“南”两个字吧! (重点指导“南”字)

篇8:《中华第一龙》阅读答案

2.本文是从 、、等方面进行说明的。

答: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 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中找出同样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线画出来。(一句即可)

4.读了短文,你从龙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答:

5.积累文中所有带“龙”字的成语:________

篇9:中华第一龙主要内容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儿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向马一样可以飞快的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里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篇10:中华第一龙读后感

俗话说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却不仅仅只有五千年。“中华第一龙”就有着60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为龙的子孙的事实。 话说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县城西南处修建了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发现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遗址南边,是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阳古城墙。经国家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出土了四组用蚌壳摆彻的龙虎等动物图案。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中华第一龙”。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特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看着这条五千年前的龙,我的感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

[中华第一龙读后感]

上一篇:那股久违的油菜花香散文下一篇:商务礼仪实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