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2024-04-20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共11篇)

篇1: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摘要: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正文: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呼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带着感情通读全文。

2、抄写生字,听写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二、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联想,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带回了满心的好心情、好记忆。可见他和山中朋友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

篇2: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轻音乐《梦中的婚礼》,师有感情地导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里。这里有蓝蓝的天;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还有淳朴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李汉荣,到大山深处去拜访好朋友。大家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生: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

生: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

生: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

……

2师:可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请同学们放松,深呼吸,让我们满怀好心情,一起走进山林……

二、听录音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这些景致“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我看着同学们个个绽开着笑脸,一双智慧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很高兴,好!现在开始。

2听朗读。

3师:作者在山中究竟看到了哪些景致,访问了哪些朋友?请同学按照顺序齐声说就行了。

生: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以上是有称呼的景致,没有称呼的景致:石头、落叶、小花

师: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

生:(古桥)朋友、(树林)知已、(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师:我们说以上这些是我们的亲戚,还有石头、落叶、小花那就是我们的朋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三、研讨课文。

1师: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的贴近,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浏览课文。

3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说。

老师准备:(1)我喜欢老桥,(深情地朗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老桥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它宁愿自己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我喜欢它那种坚韧的意志。

(2)我最喜欢的.是:“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我最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4)我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我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我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4、师: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美丽,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迪,相信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四人小组讨论)

师:有了答案吗?谁来说说。

明确:“山中访友”比“林中观景”更富有丰富新奇的想象,它把我们带进了那童话般神奇的世界,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变成了一棵树,体会到了人与大自然那种物我交融的心境,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呢?

5师: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齐声朗读全文。

(师生同读,音乐声起)

四、拓展延伸。

1师:合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再一次深深得陶醉在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一段来自山林间的真实旋律,想象你新生了一对翅膀,也飞到了山中,用心去感受它。

(播放音乐。)

师:大自然用惟美纯真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图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不同的美景,请把刚才听到的,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口头描述出来并且记录下来,让我们集思广益,看看哪一位同学想象最丰富,语言最生动。

(循环播放音乐)

老师准备:

(1)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2)我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五、结束语。

篇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把山林中的场景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 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 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类似的感受, 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验及感受, 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 你能猜到作者去山中访友, 访的是谁吗? (学生答问。)

(设计意图:课题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 让学生猜作者所访朋友是谁, 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又让学生初识文章新奇的表现手法。)

二、初读感知

1.刚才同学们纷纷说出作者去山中所访的“朋友”, 下面请自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 看看作者在山中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

2.谁来说一说, 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 (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4.观察插图。 (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也可将课文插图投影放大, 以便观察。)

请同学们认真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找到作者拜访的上述朋友吗? (先自己观察, 再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 带着问题先勾画, 再对照课文看插图, 对文章内容已有整体感知, 为下一步细读课文, 领会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提问: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早晨, 好清爽!”——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去山中访友, 什么都不带, “就带着好心情”。)

2.指名读、齐读第3自然段。

理解句子:“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里连用两个“老”, 说明了什么? (说明桥的古老。)

“德高望重”说明什么? (德高望重本是称赞某人道德高尚, 名望很大, 这里是说“老桥”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

3.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第4~5自然段。

(1) 理解句子:“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会呼唤名字吗?露珠会交换眼神吗?作者为何这么写?

(作者以拟人手法, 表达自己与鸟儿、露珠两位朋友的熟识与情谊。)

(2) 理解句子:“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在这一句之前, 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在这里作者又把自己想成了一棵树, 生根长枝, 成长壮大。你能体会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作者把树当做朋友, 树也把他当做朋友, 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你对作者的这种想象, 有什么感受?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 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了。)

(3) 理解句子:“你好, 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 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你好, ……你好……”这样的语句一般用做什么? (一般用做“打招呼”。)

在这一组句子里, 作者连续与哪些朋友“打招呼”?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这样的句式是什么句? (是排比句。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

这一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注意引导理解“热切”、“唱和”、“津津乐道”。)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推举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

师:捡起一朵落花, 捧在手中, ——— (学生接读) 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师:拾一片落叶, 细数精致的纹理, ——— (学生接读) 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奥秘……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师:捧起一块石头, 轻轻敲击, ——— (学生接读)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思考并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 作者写了哪两位“朋友”?“它们”指谁? (作者写了落花、落叶。也就是句子中的“它们”。)

“仪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这里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掉下, 最后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 作者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小组讨论, 推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对重点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5.齐读第7~8自然段。

(1) 雷阵雨骤然而来,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注意理解“吟咏”、“恩泽”。)

(2) 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告别山里“朋友”的? (群鸟归林时。)

(3) 从哪里看出作者照应开头? (开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四、激情体验

1.再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感情深厚?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作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想一想,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 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在语气和称呼上与别的段落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是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称呼上由“他”变为“你”, 叙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 感觉更亲切。)

4.让学生模拟情境, 以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课文的讲读, 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 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另外, 对于这类景美情深的课文, 更要重视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朗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用竞赛方式进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篇4:《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把山林中的场景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类似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验及感受,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能猜到作者去山中访友,访的是谁吗?(学生答问。)

(设计意图:课题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让学生猜作者所访朋友是谁,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让学生初识文章新奇的表现手法。)

二、初读感知

1、刚才同学们纷纷说出作者去山中所访的“朋友”,下面请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看看作者在山中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

2、谁来说一说,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4、观察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也可将课文插图投影放大,以便观察。)

请同学们认真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找到作者拜访的上述朋友吗?(先自己观察,再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带着问题先勾画,再对照课文看插图,对文章内容已有整体感知,为下一步细读课文,领会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提问: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早晨,好清爽!”——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去山中访友,什么都不带,“就带着好心情”。)

2、指名读、齐读第3自然段。

理解句子:“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里连用两个“老”,说明了什么?(说明桥的古老。)

“德高望重”说明什么?(德高望重本是称赞某人道德高尚,名望很大,这里是说“老桥”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

3、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第4~5自然段。

①理解句子:“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会呼唤名字吗?露珠会交换眼神吗?作者为何这么写?

(作者以拟人手法,表达自己与鸟儿、露珠两位朋友的熟识与情谊。)

②理解句子:“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在这一句之前,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在这里作者又把自己想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成长壮大。你能体会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作者把树当做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你对作者的这种想象,有什么感受?(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了。)

③理解句子: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你好,……你好……”这样的语句一般用做什么?(一般用做“打招呼”。)

在这一组句子里,作者连续与哪些朋友“打招呼”?(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这样的句式是什么句?(是排比句。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

这一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引导理解“热切”、“唱和”、“津津乐道”。)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

师: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学生接读)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师: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

(学生接读)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奥秘……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师: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学生接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思考并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两位“朋友”?“它们”指谁?(作者写了落花、落叶。也就是句子中的“它们”。)

“仪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里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掉下,最后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作者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体会。(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对重点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5、齐读第7-8自然段。

①雷阵雨骤然而来,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注意理解“吟咏”、“恩泽”。)

②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告别山里“朋友”的?(群鸟归林时。)

③从哪里看出作者照应开头?(开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四、激情体验

1、再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感情深厚?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作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在语气和称呼上与别的段落有什么不同?(这一段是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称呼上由“他”变为“你”,叙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感觉更亲切。)

4、让学生模拟情境,以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课文的讲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另外,对于这类景美情深的课文,更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朗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竞赛方式进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设计意图:加强朗读,方能有效培养语感,通过朗读,把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前边的理解字、词及重点句、段,最终都应落实到对语言的感悟上,这也才谈得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篇5: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2、品味课文优美而富于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3、感受文章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写作特色。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抒情散文,构思新奇、想象奇特、语言清新、富于激情,且难度适中,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大多数中学生或许都见过,小桥、树木、山泉并非罕见之景,有的或许还见过更美的景色,但问题在于大多数都缺乏作者这样的那种发现美的眼光,缺乏与大自然真诚交流的童心,缺乏将美景转化成文字的写作技巧。这也就成为学习本文的一个重大任务。

【教学设想】

美文需要美读,在美读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作者奇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本课试图通过美读五步曲来完成对此文的学习。

1、诵读,初步感受美。

2、品读,探究发现美。

3、联读,拓展比较美。

4、背读,积累丰厚美。

5、写读,片段创造美。期望以读代讲,以读带学,读读品品中探究美文、美点。

【教学准备】

1、选择配乐音乐。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然之景的美文,山水古诗。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热爱读书的你,想必也曾游历过许多山山水水,在你的心之角落存放着哪些至爱的风景?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畅说。

老师点评小结后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李汉荣到文字中去旅行,去触摸语言中的山山水水,相信灵气逼人的你们一定会有美的启迪,新的收获。

课题呈现。(见课件)

一、诵读──初步感受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是学语文的最佳方法,何况今天学的是如此美的散文,美文更需要美读,让我们蓬蓬勃勃地读起来吧!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

⑴ 积累本文的生字雅词。

⑵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就此文的?

⑶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

二、品读──探究发现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可谓学习之高妙技艺,让我们在读读品品中发现课文的美点,在赏赏读读中探究课文的亮点。(如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1、学生再读课文,探究:

⑴ 你最喜欢哪一个段落,谈谈它的美处。

⑵ 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谈谈它的美处。

⑶ 你最喜欢哪一个词,谈谈它的美处。

2、学生交流,且配乐朗读喜欢的段落,并由学生点评。(音乐见课件)

3、教师推荐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与学生分享。

小结:

文章的美处:

语言清新之美 描写细腻之美

想象丰富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结构新巧之美 童心童趣之美

前后呼应之美 自然生活之美

作者用他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笔墨让我们走进了画中,走进了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似乎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缕微风,一抹夕阳。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段落(第4、第5段)或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联读──拓展比较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潜的读书求知之道。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自然美文,四人小组合作。

⑴ 传阅诵读。

⑵ 选择其中一篇重点联读,比较课文,发现异同。

2、小组代表交流。

3、教师在学生推荐的美文中选一篇,作较详细的联读。

教师小结:自然之美丰富多彩,用语言描绘自然更是异彩纷呈,无论哪一种自然之美,哪一种语言表达,却都有其共性的方面:饱含激情的心绪是妙笔生花的前提,奇特的想象是灵秀文字的翅膀。

四、背读──积累丰厚之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文似珍宝,需要好好珍藏,积累使你丰厚。

1、竞背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背读收集的自然山水诗,学生交流展示。如: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烟来,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落,云从窗里出。

晚秋

(南朝)庾信

凄清临晚景,疏萦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传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风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五、写读──片段创造美

(绍兴名胜风光照片连放)见课件。

让我们带着好心情,拿起笔去勾画你心中美妙绝伦的景致,用语言阐释风景,用真情铺染底色,相信你的妙笔会生花。

要求: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仿写。(音乐见课件)

2、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小结:我们跟着作者从清晨出发,踩一路月色回家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学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启迪呢?请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悟得。

学生交流。

篇6: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美的画面。走进《山中访友》,感受作者清新绮丽的文字,就如同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在作者的笔下,山中的景物优美而又多情,清新而又醉人。早晨含着露水与栀子花气息的清风扑面而来,足令你神清气爽。有了好心情相伴,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显得多有诗意,在古道中吟唱,作者也似乎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了。再看那德高望重在涧水上屹立了几百年的古桥,是一幅古老而又坚韧的画;那片清翠的树林,配上悦耳的鸟鸣,多情的露珠,不又是一幅清新醉人的画么?最为活泼可爱的当属山泉姐姐、溪流妹妹、还有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他们在寂静的山涧描绘出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再看那些落叶,小花、雷雨、老柏树,小蚂蚁他们也在这幅清新优美的自然画卷上尽情的挥洒自己的美丽。雨停风定,几声悠远的犬吠,云岭一群闲逸的归鸟,我挥挥手告别这美丽的大自然。行文此处,余韵悠悠,沁人心脾,在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画中,读者也身临其境,神游其中了。

美的情感。文章因为真情而打动人,读这篇美文,欣赏清新优美的画面之余,字里行间流淌的感情更是扑面而来,润人肺腑。对古桥的尊敬,以树为知己,自己也变成一棵树生长在山崖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共处,是人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山泉、溪流、白云、瀑布 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多情,由此作者与他们亲如一家。在美丽的山中更有作者真情的流露,你看:在作者的笔下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带鲜花,眼含柔情,悄悄的做了一回女性。这样的情节是多么的细腻动人。

美的叙述。在文章里,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 这些自然界的景物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的,让人感觉特别的亲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容易让读者进入画面,进入作者的心境,产生共鸣,仿佛这些朋友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拥有的。文章里还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恰当的变换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的更加充分。

美的想像。没有想像的世界是一片荒漠,溢满想像的天空才会生机勃勃,在本文力作者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在想像中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美的语言。本文语言富有文采,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富于变化。如: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这一段话巧用第二人称手法直述衷肠,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的尤其充分。同时这段话又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像赋予了这些景物生命力,使他们显得多情而又多姿。总之,在文章里通过人称的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长句短句的交错,读来琅琅上口,让人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活泼,摇曳多姿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入情模拟,深入探究,体味文章真情美景。

3、品味语言,学习语言 揣摩积累运用提高。

4、美景体验,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设计依据】

1、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路径。本课的设计强调朗读这一方式,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引领学生朗读,走入文本,感知内容,在入情朗读中,让学生扮演朗诵家学习朗读,教师在过程中做好引领与引导,力求通过朗读中寻觅真情体验。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模拟作家,自主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在用心描绘中要求模仿诗人语言为画面解说,从而学习本文语言,通过这些活动以达到积累提高这一目标。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山中访友》一文清新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力求通过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4、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设计中,创设学习情境,奠定合作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描绘解说画面体验文章的真情美景,加强体验。

5、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创设良好的语文氛围,拓展语文教学时空,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节课教学用多媒体将文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的更深刻、深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入文本

二 初步感知、梳理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感知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屏幕显示:

1、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2、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尽量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三、入情模拟、品味文章

活动一:入情朗读。

如果我是一位朗诵家,我会深情的诵读。

策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最喜欢的朋友的文字。

学生可单个读,可组合读,形式多样自由。

活动二:精心品析。

如果我是一位作家,我觉得 语句或词语精彩,精彩在。

策略:引导学生欣赏精彩句子、词语等。

活动三:用心描绘。

1、如果我是一位画家,我会画下这样的景色。

2、如果我是位诗人,我用诗一样的语言为这幅画配上文字。

策略: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描绘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在脑海中想象的。

四、美景体验、总结全文

1、学生欣赏优美的山水风光视频。

篇7:《山中访友》语文教案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这散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四、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篇8:《山中访友》解读与设计

《山中访友》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赋予想象力的一部作品。李汉荣作品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加上,生动活泼的文笔能够更好的打动读者的精神源泉。

【文章解读】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中包含的想象美,使学生在欣赏优美语句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文本分析

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表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向学生展示了一副大自然的美景图。本文按照作者进山看景的顺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构成,主要描述的是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第二部分是由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构成,主要写的是作者访问的一些朋友;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朋友的告别描述。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山中“朋友”,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美”,也让学生在作者的引导下感受大自然留下的无尽的回味。

【创意设计】

这是一篇富有想象力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优秀作品。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本文的价值,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在文本中所赋予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和自主鉴赏法,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最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教学设计及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文本中的精彩语段。

能够准确找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文本的鉴赏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情感。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言,掌握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精心导入:

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如:清澈的小溪、飞流的瀑布、陡峭的山崖、郁郁葱葱的山林等,让学生在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展示中找到探究语文的乐趣,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些景色美吗?想不想知道李汉荣先生是怎样描写他山中的“朋友”的。”接着顺势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②作者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③作者将他拜访的景物称之为“老朋友”、“知己”、“朋友”,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④请分别找出文章中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而且,上面的几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本文中需要学生掌握全部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率。)

3.阅读赏析

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之后,学生会对文本有个整体的了解,所以,本部分的阅读欣赏就是为了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文章,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1)分析第4自然段

①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假如你是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等,你会怎样回答作者?

(2)分析第7和第8自然段

①文中“恩泽”一词表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②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很有缘分,做了一回难兄难弟?

(3)好句欣赏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

(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欣赏,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写作手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归纳中心思想

5.总结与作业

6.板书

【分析反思】

篇9:《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感受自然)的一篇优美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作者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生哲理深邃的思考。

《山中访友》是一篇自读课文,编者将它放在《春》、《济南的冬天》两篇教读课文之后,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并掌握散文文体特征后,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课型定为:“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型设计】

1、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课改初期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作出了反思,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原上海教委研究室副主任陈仲梁老先生在一次全国性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要过多去关注怎么教(教学形式),而要着重关注教什么(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形式”是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但绝不能把它当作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进而积淀成学习能力,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是否关注教学内容将是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深入的一个关键,基于上面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我认为:“方法指导”这一课型将是以后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型。

2、理论依据: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桑代克(1874~1949)的联结学习理论,人的阅读活动是建立在联想基础的学习活动,它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体会──联想──模仿。

⑴ 体会:读者通过阅读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联想的基础。

⑵ 联想:读者通过回想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人生体验,在作品中找到自我,进而被作品“打动”;读者也可以通过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来达成这一目标。这是阅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它的实施程度将直接决定读者能否“内化”作品所表述的思想情感。

⑶ 模仿:模仿是人在被打动之后自然而生成一种心理冲动。通过模仿,读者将获得和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读者“内化”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基于上述理论,我把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读──体会;第二板块:思──联想;第三板块:写──模仿。

3、课型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散文阅读的方法。

【主要教学板块设计】

一、第一板块:读──体会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字词障碍。

教师引导:问题1:本文的题目《山中访友》,你觉得好不好?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情预计:

学情①:小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不好,理由是文章内容是写作者到山中看景,与文章题目不符。

针对这一“学情”,老师可以先肯定他们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再引导他们去思考作者把去山中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用意是什么。

学情②:大部分同学会认为好,理由是文章的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也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这一“学情”,老师首先要肯定他们对文章主题的正确把握和从主题角度去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正确方法,再引导他们去思考“友”的内涵,“友”除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喜爱感情之外,更表示对自己有所帮助之意,正如古人所说的“益友”。老师在此基础上追问一个问题:作者把中山的美景称为自己的朋友,除了表达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还有其他含义吗?到此,学生会恍然大悟:作者把山中美景说成是自己的好朋友,可以看出,作者与山中美景进行交流时,领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说明:通过对“问题1”和由“问题1”生成各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但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2:作者访问了山中哪些“好友”?作者从这些“好友”中领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情预计:

第一问相对较为简单。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文中圈画出来。第二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作方法指导和举例。

方法:

1、抓文中关键语句。例如文中第③段访问“古桥”最后一句:“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2、联系生活。由“坚持”、“从不改变”、“坚韧”,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品质。

3、归纳提升。生活中有许多挫折与不幸,唯有坚韧者,才是生活的强者。

说明:设计问题2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文章的重点片断,挖掘文章深层意义。

二、第二板块:思──联想

学生活动:

1、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2、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切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学情预设:

大多数同学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引导方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启发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三、第三板块:写──模仿

学生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2、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师:指导写作、组织交流并作恰当的点评。

学情预设:

仿写对初一同学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要作适当的写作指导,重点要明确“仿”的对象,老师可以指定,如文章的第③段、第⑤段;还要指导学生怎样通过恰当的想像来写出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认识。

篇10: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

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

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

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三、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

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四、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五、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板书:

老桥

鸟儿 露珠

中山访友

山泉、溪流 热爱的自然

篇11:山中访友(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

课  型:略读课

教  法:谈话法、启发法

学  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上一篇:9月3日是什么节日下一篇:宝付各行业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