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2024-05-03

局外人(共6篇)

篇1:局外人

局外人经典语录

1、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加缪《局外人》

2、我常常想,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

3、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我们宁肯避免与他们往来。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袒露心迹。其实,我们并不希望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受到怜悯和鼓励罢了。

4、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5、我从来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于是我就不说。

6、无论如何,对于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不是确有把握;但对于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是确有把握的。

7、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加缪《局外人》

8、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今天收到养老院寄来的电报写着:“母死,明日葬。深表哀悼。”电报没说具体时间,妈妈也可能是昨天走的。

9、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这段荒诞的生活里,一种阴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从遥远的未来向我扑来,这股气息所过之处,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加缪《局外人》

10、当我想摆脱一个我不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时,我就作出赞同的样子。

11、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

12、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13、人的性格到行为之间,存在一个断崖。

14、这可太真实了。我们宁肯避免与他们往来。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袒露心迹。其实,我们并不希望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受到怜悯和鼓励罢了。加缪《局外人》

15、我常想,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枯树的树干里,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抬头望望天空的流云,日复一日,我逐渐也会习惯的,我会等待着鸟儿阵阵飞起,云彩聚散飘忽,就像我在牢房里等着我的律师戴着奇特的领带出现,或者就像我在自由的日子里耐心等到星期六再去拥抱玛丽的肉体。

16、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加缪《局外人》

17、我不是这里的人,也不是别处的。世界知识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加缪

18、无论如何,对于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不是确有把握;但对于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是确有把握的。

篇2:局外人

1、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2、那时候我很想把她搞到手。她也想要我,我觉得。

3、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4、他们好像是同类,却相互憎恨。

5、他还想逛妓院,我拒绝了,因为我不喜欢。

6、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有一定的意义。

7、真正的疾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无法治好的。

8、我已经以一种确定的方式生活过,也本可以以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生活,只要我喜欢。

9、你的影子,一直藏在我心里。在覆水的心里,暗暗涌动,是我初遇时的惊喜,许多年以后的回忆。通往你的旧路,已经遥不可及。

10、真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呵。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们又差的多远。人人都事不关己,关在自己的笼子里生活,快乐何在。

11、在我的概念里,有意义的只有“昨天”和“明天”这两个字眼。

12、最后我对自己说,最通情达理的作法,是不要勉强自己。

13、屋子里很暖和,咖啡让我发热,门开着,飘进来一股夜晚和鲜花的气味。

14、既然在我们现已分开的zz之外已没有任何东西联系着我们,已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彼此想念,我怎么能够知道呢?再说,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对玛丽的回忆也变得无动于衷了。

15、女人意味着自由,而你们恰恰被剥夺了这种自由。

16、困难的是念念不忘“所以”这个词所代表的是逻辑力量。

17、我生于贫困,但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我与之感到一份融洽,而绝非敌意。我的生命因此并非始于痛苦,而是始于圆满。

18、然而他以为,他的病是衰老,衰老是治不好的。

19、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快,又要出汗。到了教堂就会着凉。她说得对。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

20、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21、他这样对我说话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在他看来,我们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被判了死刑。

22、他说他一直在研究我的灵魂,结果发现其中空虚无物。他说我实际上没有灵魂,没有丝毫人性,没有人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则,所有这些都与我格格不入。

23、为了把一切都做的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24、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我是有绝对把握的。

25、人的性格到行为之间,存在一个断崖。

26、有两件事对我极为珍贵,我也难以将它们分离:我对光明与生命的热爱,以及试图描述绝望经历的隐秘执念。

27、不可逆转的进程压垮一切:一个人被处死,却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这种死,带着一点羞辱和极大的准确性。

28、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29、但是它真正的病因是老化,而那是永远没有办法治愈的。

30、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31、我并不绝望,我只不过是害怕,这很自然。

32、沥青在太阳的暴晒下爆裂开来,脚一踩就陷了进去,留下一个个裂口,上面还有泥浆油光发亮。

33、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34、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35、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36、这便是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面对这出由美组成的汇演,怎能不将它们紧握,仿佛牢牢抓住唯一期待的幸福,使我们狂喜,却也终会消失。

37、我真想亲切的,甚至友爱地试着向他解释清楚,我从来不会对某件事情感到真正悔恨。我总是为将要发生的事,为今天或明天操心。

38、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和他一样自称是我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

39、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40、马朗戈和大海之间的山丘上空,天空一片红光。从山上吹过的风带来了一股盐味,看来是一个好天气。

41、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决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

42、一方面,这事不像真的,另一方面,却又很自然。

43、与其说是真正的悔恨,不如说是某种厌烦。

44、不过,无论如何,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我是有绝对把握的,恰好,他跟我谈的事情正是我不感兴趣的。

45、我在书里读过,人最后都会失去时间概念,但是对我而言,这并没有太多意义。

46、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

47、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48、无论如何,对于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不是确有把握,但对于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是确有把握的。而他对我说的事情恰恰是我所不感兴趣的。

49、我一夜又一夜,一心一意等待黎明,我从来不喜欢措手不及,要发什么什么,我喜欢有所准备。

50、在一个个生命凄然去世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伤感的间隙。

51、所有的事都进行得那么快速、具体、合乎常规,所以我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

52、跟平时一样,当我想摆脱一个我不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时,我就作出赞同的样子。

53、但是在他看来,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54、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55、我们在海滩上走了很久。太阳已经炽热难耐,阳光在沙滩和海面上散落开来。

56、当然,她有权利选择她所喜欢的。

57、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58、人只要智力健全,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59、我希望今天夜里那些狗不要叫,我总觉得那是我的狗。

60、除了这些烦恼,我还不算太不幸。最根本的问题,我再说一遍,仍是如何消磨时间。自从我学会了进行回忆,我终于就不再感到烦闷了。

61、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62、微风吹过我度过的那段荒诞的岁月,平衡了当时人们强加在我身上的所有观点。

63、妈妈以前常说,一个人总不会完全只有痛苦。

64、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65、我可能不确定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但我非常确定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情。

66、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

67、那隐约的哀伤的声音穿透沉睡中的房屋缓缓上升,就像一朵从寂静和黑暗中生长出来的花。

68、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

69、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70、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71、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72、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73、还是这个人,在他母亲死后第二天就去干了件最荒淫无耻的勾当,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理由就去杀人,只为了结一件伤风败俗的丑事。

74、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闻一竖花开花落,听几许悲欢离合。

75、在那个生命之火渐渐熄灭的养老院,夜晚是一种悲哀的慰藉。

76、她正是因为这点才爱我的,但将来有一天也许会由于同样的原因而讨厌我。

77、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78、他们看起来是同类,但他们彼此看不顺眼。

79、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篇3:《局外人》荒谬的本质

关键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荒谬的本质,囚禁,孤独,反抗荒谬

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1] (这里所探讨的自杀仅限于因人认识到其存在的荒谬而产生的对生命价值的怀疑所引起的对人存在的必要性的怀疑, 并不是来自于传统的因某种失败与痛苦而产生的结束自己生命以求逃避的自杀。它的逻辑是如果人的存在有意义则继续下去, 反之则自杀。) 《局》所讲述的就是关于一个人自杀的故事。人物莫尔索因为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荒谬, 以不反抗刑事处罚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哲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探究的一切, 最终要将目光放回到人自身上, 这时一个问题自然会生起——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许在不严肃和草率下会有无数的回答, 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死亡。在死亡很远时, 人们似乎有无数的理由存在下去, 然而当死亡被当作一个条件被考虑进来, 那么很多人都会收回他们的答案。人的存在一下子变得毫无意义 (也许还会有更多的谎言被一代代流传下来当做存在的意义, 如为了他人的快乐, 为了后代的福祉, 等等。加缪要求人们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要保持严肃和认真的态度, 之所以会有人欺骗自己是因为任何人都不曾亲证死亡, 人们所认识的死亡是他人的——人们不曾体验过死亡) 。当一个真诚的人思考哲学时, 他最终会面临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在两千年前所思考的人生中最后的问题就是它) , 自杀意味着自杀者认识到了存在的荒谬。在《局》中, 莫尔索是一个没有任何他人值得自己去付出和牺牲的人, 同时有安稳的工作无需奋斗, 无需照顾母亲, 没有任何亲人, 一切在他周围都达到了一个停滞和死寂的状态。作者把他放在一个可以做到真诚的情况下, 他无需去找任何借口为他的存在辩护, 也就是说, 在作品一开始作者就将主人公设置了一种情景:没有人需要他 (母亲可由养老院照顾) , 他也不需要别人 (他的生活自给自足, 无需多求) ——这正是现代西方人的生活境况。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在什么时候开始, 加缪写道“如果这个回答形象地表现了心灵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空无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 日常连续的行为中断了, 而心灵徒劳的寻求重新连接这些行为的纽带——那么它就被看成是荒谬的最初的信号。”[2]“空无”的“日常”状态正是莫尔索登场时的特点。这种空无感存在于人物的内心, 它时时刻刻伴随着他的每一个行动。《局》以莫尔索母亲的葬礼开始, 对于母亲的死, 人物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 而是麻木地处理完这一切后继续他的生活, 去世的似乎是别人的母亲。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却足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莫尔索继续保持着机械般的精神状态, 在作者的笔下, 看不出人物的情感活动和性格的流露。同时在作品中莫尔索从没有经历所谓的失败或失意, 正是在这种平常的生活中, 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 人们会问:莫索尔的存在有何意义和价值?加缪没有将人物放在战争或复仇等环境中 (不像托尔斯泰将安德烈和皮埃尔那样放在战场中和宗教下提出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 , 如果那样很可能产生虚假的答案。极端环境也不具备普遍性,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平淡中度过。加缪将一个纯粹的普通人摆出来, 然后问:这就是我们大家的样子, 看看他, 我们因何而存在?

生命需要一个理由吗?人在喜悦时是不会有这样的思考的, 这时生命全部的意义就是当下的欢乐, 痛苦只是欢乐的另一面, 人感到痛苦是因为失去了欢乐, 它的存在暗示了欢乐的存在。

“空无”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中是一片沙漠一样的世界, 在这片沙漠中一无所有, 欢乐, 痛苦都不存在, 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了, 而人还在拖延着注定要走向死亡的生命, 既不去寻找走出沙漠的出路, 也不结束无聊的生命 (没有价值的东西还握在手里) ;如果生命是空无的, 人的出生就是无用的 (人还要接受没有价值的东西) , 无论从任何角度看人的存在都是荒谬的。

然而, 加缪没有满足于陈述事实。存在的荒谬这个事实一旦摆在人们面前, 人们就会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无论是习惯, 流行的谎言还是不认真的人生态度使人们忽略了这一事实) , 这种思考最终的结果是要么人立即结束生命, 要么战胜荒谬, 加缪所希望的是战胜荒谬。

从生命外在的表象上看, 存在是荒谬的, 但是荒谬的原因是存在于这个所谓的“空无”中的, 真正的荒谬就是“空无”的生命, 加缪没有将它视为生命的本质, 而是有某些原因的, 也就是说, 人可以从“空无”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知道它的原因。

二、荒谬的本质

“发现世界是密闭无隙的, 发现一块石头在哪一点上是怪异的, 在哪一点上是不可还原的。自然, 一种风景因为何种密闭无隙性能够否认我们。在任何包含某种非人因素的美的深处以及这些山丘, 这宁馨的天空, 这些树的倩影, 这一切突然在一分钟之内丧失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幻想的意义, 从此就变得比失去的天堂还要遥远。经过千年变幻, 世界与我们的对立愈加强烈。我们在一瞬间突然不能再理解这个世界, 因为, 多少世纪以来,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限于我们预设的种种表象和轮廓, 而从此我们就丧失了这种方法的力量。世界逃离我们……世界的这种密闭无隙和陌生, 就是荒谬。”[3]

这里我们看到, 真正的荒谬来自一种对世界的陌生感, 是世界的远离和密闭性。这种陌生不是认识论上的无法认识 (不是对世界无法控制的无力感) , 不是理性无法把握世界。加缪认为正是科学式的理性认识方法造成了陌生感:“科学啊, 您曾像我描述过这些权力和力量, 并且教导我将它们分门别类。您概括了规律……我于是承认您从这个世界 (理性世界) 来到诗的世界, 而我永远不会认识这个诗的世界。”[4]这种陌生感是对诗的世界的陌生感。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某段时间里, 突然感到平日和熟悉或爱的女人的面孔变得陌生, 而他曾经爱恋过她几个月或几年。加缪用这个例子表达这种陌生感, 正如莫尔索对他母亲的陌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萨特的《恶心》 (《厌恶》) 中, 洛根丁对其女友的陌生感是他对世界的厌恶的一部分。加缪进一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种感觉:“在玻璃板内有一个人在打电话, 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 却看见他毫无意义的动作, 我们不禁会问:他为什么还活着。”[5]一切意义与价值都只能存在于一种关系当中, 当关系消失, 意义与价值也随着消失。陌生感将关系斩断, 也就抹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加缪的《西》中出现了三种关系——包含了世界的一切关系——人与客观世界, 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关系。加缪将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分为两种——理性认识 (加缪认为这种方式仅仅认识了世界的形式, 而非本质。与马克思不同, 马克思认为恰恰是理性认识了世界的本质) :理性的认识方式将三种关系都斩断了, 这种情况首先开始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然后逐渐蔓延到其他两种关系, 最后人在这种完全的隔绝中就会感到失去联系, 理性所认识的世界就像我们看玻璃板后的人一样——丧失情感和灵魂。另一种是诗性认识 (理性与思想缺席的意识状态) , 这是一种能将人与存在 (世界, 他人, 自我) 直接融合的意识。

加缪认为理性的形式——思想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仅仅扮演次要角色, 是一种实用的工具。然而,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这个次要的角色渐渐地成为了主角。诗性的关系被理性挤出了人类社会。而恰恰是诗性的世界给人以鲜活的体验和意义, 而理性世界给人的只是僵死的概念 (概念堆积之处必有僵死的生命——尼采) 。正是理性将世界简单化为概念, 而概念就像玻璃板把人同世界隔离。当理性统治了认识, 上述的三种关系就被毒化了, 结果是人与世界、他人和自我都被隔离起来, 人对它们都感到陌生, 关系消失了, 意义与价值消失了——荒谬出现了。

荒谬之墙就这样存在于莫尔索、洛根丁与世界、他人和自我之间。

三、消失的生命

“今天, 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 我不知道。”[6]莫尔索对母亲的去世表现出的是冷淡, 在整个处理丧事期间, 莫尔索从没有悲伤, 即使是一点惆怅也没有。相反的, 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们都显得比他痛苦。无论是院长、门房、母亲最要好的男朋友都在顾及莫尔索的心情, 不想碰到他的痛处, 然而在莫尔索看来这些善意的举动都是多此一举, 母亲的死就是一个事实, 就像太阳每天要升起一样, 与他没有关系。在玛丽得知他母亲前天才去世, 而他却在和她调情时, 玛丽惊讶地说“你是一个怪人”。[7]

是的, 不仅仅在对母亲的去世, 对玛丽的感情也是一样。玛丽几次问他:“你爱我吗?”莫尔索的回答是:“爱, 也许不爱, 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玛丽问他, 他愿不愿意结婚, 他的回答是:“随便, 我没关系, 你没有问题就行。”此外, 当有人有求于他时, 他的态度是:“我没有理由拒绝。”——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在《局外人》上半部中还出现了两个人:老头萨拉马诺和流氓莱蒙。虽然这两个人算不上高尚, 却还是正常人——他们有人的感情。萨拉马诺脾气古怪, 和一条老病狗相依为命, 虽然每天老头和狗互相叫骂, 但当狗走丢了时老头很悲伤:“没有它我没法活, 我从它小的时候把它抱来养, 一起衰老……希望今天晚上别有狗叫, 我会以为那是我的狗。”[8]把他的事和莫尔索失去母亲比较一下, 莫尔索的不正常就很明显了。

而流氓莱蒙虽然为人下流粗鲁, 对从前的女人拳打脚踢, 这种关系也不令人欣赏, 说明莱蒙的愤怒, 但毕竟可以看出莱蒙在乎那个女人, 他对莫尔索说:“我们还是有感情的。”把他和莫尔索对玛丽的态度相比, 也说明了莫尔索的反常。

这种情况在很早就存在于他的身上:“在我小的时候, 妈妈就有凝视我的习惯, 我不明白妈妈怎么了。”他对母亲无言的爱很早就无法理解。莫尔索已经习惯与世隔绝很长时间。

无论是爱, 依恋还是恨都是一种人与世界的接触, 在莫尔索身上恰恰没有与世界的接触。然而在上半部莫尔索对这种冷漠是没有意识的, 加缪只从外部来表现这种冷漠。而萨特则从内部剖析这类人的心理世界。《厌恶》是一部日记体小说, 记录的全都是人物的自我分析, 显然洛根丁已经发现他生活中的某一部分出了问题:“有一种变化发生在我身上, 对这一点我再也不能怀疑了。他像疾病一样到来, 它不像通常的事物那样确实地、明显地出现, 却是偷偷地, 逐渐地安顿下来;我只觉得有些古怪, 有些不自在, 如此而已。一旦安顿下来以后, 它就不再动了, 它安安静静地, 使我能够确信自己并没有什么, 只不过是一场虚惊而已。而现在它发展了。”[9]萨特认识到隔绝感不是突然发生的, 它是渐渐占据人的意识的, 但它的确是一种病。 (人们常用一个热水煮青蛙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情况:将青蛙放在滚开的水中它会马上跳出来, 但把它放在凉水中慢慢加热, 它就死定了。) 同样, 隔绝感也是这样扼杀人的生命的, 莫尔索就是这样一只青蛙。当人们习惯于生活在隔绝中, 就不会感到生命出了毛病。

生命的或者说存在的疾病就是洛根丁所说的:“我发现我无法停止思想, 甚至想停下来的愿望本身就是思想, 只有在睡觉时它才会停下来。”[10]可以说, 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作家们 (伍尔夫、乔伊斯、斯科特、艾略特、萨特、加缪等) 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停止的杂乱的思想之流。在《尤利西斯》中, 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的妄念构成的。三个主要人物都在寻找与他人在感情上的相会,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处在萌芽中的情感都被淹没在一片头脑的喧嚣之中。

洛根丁看到, 存在着这么一种人——“自学者”式的人。“自学者”的理想就是在图书馆中按照字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书都读完, 这样“我就可以了解这个世界了”。他认为, 了解世界只有一个途径——知识, 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科学在20世纪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后而来的是对科学的崇拜。理性、逻辑、概念、思想泛滥于世界。作为普通大众, 没有谁会时时刻刻生活在科学的世界里, 但是科学的传播者——教育却教导人们只有理性世界才是真实的, 只有成为概念的世界才是可靠。如此, “自学者”诞生了。

在这种统治下, 人们渐渐忘记了诗的世界, 被牢牢地封锁在思想和概念中。洛根丁对世界的反映变成了对思想的反映, 他看到的, 听到的, 尝到的, 闻到的都只是概念, 其中没有任何新鲜感。概念永远是陈旧的, 为了保持新鲜感, 思想在一直努力地寻找新的发现 (人们每天要看报纸和新闻就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 然而这种发现不是时时刻刻都能降临到人的头脑中, 所以通常的情况是当一个概念反复出现, 人们就会感到厌恶, 另一种情况就是昏睡, 洛根丁在书中常常只有两种行为:厌恶和睡觉。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会有存在感, 如此生命消失了。萨特的洛根丁与加缪的莫尔索是同一种人, 萨特用内部视角来描写人物, 而加缪则描写人物的外在表现, 这两个人物可以说是互补的。

然而加缪比萨特来的更深一些, 他从更多的角度来探讨造成灵魂消失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外在的原因, 而内在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情感上的断裂, 当情感从心中消失, 人们就会感到灵魂的消失;同时, 另一种现代生活产物——对理性思维的崇拜加剧了心灵的消失。

四、荒谬的消失

“他走之后, 我平静下来。我累极了, 一下子扑到床上, 我认为我是睡着了, 因为我醒来的时候, 发现满天星斗照在我脸上。田野上的声音一直传到我耳畔。夜的气味, 土地的气味, 海盐的气味, 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 这沉睡夏夜的奇妙安静, 像潮水一样浸透我的全身。这时, 长夜将尽, 汽笛叫了起来。他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 要去一个从此与我无关痛痒的世界。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觉得我明白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 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那边, 那边也一样, 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 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 该是感到了解脱, 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 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 我也准备好把一切重过一遍。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 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这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 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 如此友爱, 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 我想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做得完善, 为了使我不那么孤独, 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我, 希望他们对我报之以仇恨的喊叫声。”[11]

在生命就要走到尽头的时刻, 莫尔索的生命忽然觉醒了, 一种变化发生在他身上, 他似乎发现了一直在呼唤他, 而他却没有回应的世界。在这一夜, 他的生命转向了新的维度, 囚禁的生命在躯体被投入监狱后得到了解放。荒谬消失了, 他曾经所不理解的东西在这一刻显得那么清晰。从前冷漠的世界在这一夜对他说着存在的语言。他第一次渴望沟通, 渴望与人连接, 哪怕这种连接是别人恨他, 他也感到幸福——灵魂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当生命中的一扇新的门打开后, 从前的世界就像是在梦中一样。荒谬的世界结束了, 莫尔索有一种梦醒的感觉。这确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加缪看来, 荒谬的发觉来自一种比较, 它存在于一种人的精神现状与一个超越于它的世界的比较, 然而这个世界是人们所不知道的, 或者说它是存在于人们模模糊糊的意识中。如萨特在《厌恶》的开头所说, 荒谬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渐渐地来到人的身上的。这就是说人处于谬感之中是失去了精神家园的状态, 是一种漂泊孤独感。在《尤利西斯》中斯蒂芬就是一个在漂泊中寻找精神家园的人, 而布鲁姆意识中隐约出现的情感就是消失的精神世界的遗迹, 洛根丁意识到自己的异样也是这样。

我们看到, 当莫尔索被投入监狱后, 他身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审判过程中通过别人的证词, 他发现了自己的异常——冷漠, 然而这点还不足以彻底改变他的精神状态, 这只是通过他人的眼光反观自己,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第一次开庭后他并没有因为那些证词而思考他的问题, 而是继续浑浑噩噩地打发无聊的时间——睡觉和回忆, 还有用一张废报纸上的离奇的故事打发时光等待死亡的到来。

无聊是人失去希望和目标时的精神状态, 然而对莫尔索来说, 在正常状态下和在囚禁中都是相同的, 所以囚禁并没有给他带来痛苦的思考。对他来说, 不知从何时起就已经存在于荒谬中而不自知了, 他从没有对他的经验以外的世界有所了解, 这样人无法认识荒谬。

最终给莫尔索带来光明的是黑暗, 永恒的黑暗——死亡。在人的意识中, 无论他是否觉察, 都有一种要求清醒和与真实融合的愿望。莫尔索无论与世界有多么隔绝, 他的肉体还是与世界相连接的, 虽然这是一种最低级的联系。死亡带给人的是永恒的隔绝 (这就是虚无的原因) , 在这种极端状态之下, 生命似乎处在爆发之中, 她希望在消失前体验到她所渴望的东西, 莫尔索突然从绝望中得到了永生。加缪对莫尔索这时的精神变化没有进行描写, 这种精神突变的机制可能对作者来说都是模糊的。然而,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莫尔索打破了洛根丁式的精神状态, 并且对于环境, 莫尔索似乎有一种爱的味道, 就像对待他热恋中的情人。此时此刻, 世界需要他, 没有他, 世界的美无法显现;他也需要世界, 没有世界, 他的存在也没有意义——一种更高级的联系建立在人与世界之间。荒谬由此消失, (遗憾的是, 加缪对这种精神状态没有精细地刻画, 以至于这种能给人以希望的境界没有能被充分表现出来, 然而, 这正是作品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加缪 (著) , 杜小真 (译) .西西弗的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页.

[2]加缪 (著) , 杜小真 (译) .西西弗的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页.

[3]加缪 (著) , 杜小真 (译) .西西弗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页.

[4]同上, 第4页.

[5]同上, 第8页.

[6]加缪 (著) , 郭宏安 (译) .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页.

[7]同上, 第19页.

[8]加缪 (著) , 郭宏安 (译) .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第78页.

[9]萨特 (著) , 沈志明 (译) .厌恶.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页.

[10]萨特 (著) , 沈志明 (译) .厌恶.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页.

篇4:局外人的局外话

李泽南同学曾给予我很多生动、亲切的记忆。从他步行五百里回家,到他欣然接受没有标准答案的艺术史学习,最终我发现他就是那个不愿意上课但却为波提切利的画而留下来的学生。此后我不断感受到他对绘画的热爱,也逐渐见到了他的一部分作品。她们和我对作者的记忆一样,亲切而生动。

说他画的亲切,不仅因为那些易读易懂的画面,更多是因为画中流露出的惬意,那是可以由我们在广阔天地间共享的美。一幅幅读过,其间时不时地出现一些随性的表达,就像孩童认真但不准确的发音一样可爱。这可能与他的习画经历有关。他像是一个藏不住话的人,一有机会就要说出来,因此来不及考究言说方式,总是尽可能将那些令他感动,而他又有勇气驾驭的语汇融进画面。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及他为自己展览的命名:“局外人”。也许正因为他将自己归为局外人,我才有机会说局外话,才可能像他简单、直接的描绘方式一样,用“亲切”一词引出我的感受,而不用去估量这样的词汇在品评术语中的地位。

其实,我们成为什么均系偶然,真正导致必然结果的是我们的追求,那种以挚爱为动力的追求,那种始于热爱,终于热爱的追求。对于艺术,似乎唯有秉持这份虔诚才能摆脱现实的困境。局外人往往披着轻松的外衣,在掌握艺术语言和如何进行表达这两个问题上却进行着和局内人同样艰苦的努力。有意思的是,他们最终的愿望都是超出人为之局,臻于艺术之境。

我不知道这个空间能展示李泽南同学多少幅画,但可以肯定那只是极少一部分,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给艺术多留一些时间,常提醒自己不要辜负了艺术给予我们的教养。他相信艺术能超越人生莫测的偶然性,超越概念的藩篱,带给人永恒,带给人想象,人们藉此飞翔,藉此永生,藉此预知未来。

我们若能体会画家对艺术、对生命的敬意,便可感受到绘画那种可触摸的价值,和她背后无限广阔的探索空间。最后,愿大家在此驻留片刻,无论你想逃避抑或是与世界结合,艺术都是最佳途径。

(二)

我很珍惜这次写作机会,但我知道写好以后一定还会觉得有遗漏,就像现在,我必须要对自己之前的观感做一些补充。如果说前面那些话适合对李泽南同学的作品有点了解的人,那么下面这些话则一定要看过原作,特别是近期的《翻时渡江》(之一、之二)、《王家弄的菜地》、《汪家马路旁的菜地》和《微观世界》才能有体会。

这些画很迷人,应该说非常迷人,比我们眼见的美丽世界还要迷人,在我尽可能地用语言传达出我的激动之前先要说的是: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接下来我要表述的这种迷人也不例外。

这些画是生命印象。当我们感受生命的时候,她一片混沌,可就在我们开始感受之际,她有了最初的形状和秩序,无论是温度、气息、声音还是光亮,无论是我们读过的一本书,听到的一句话,还是遇见的一个人,她们就在那里,直到你关注之前,轰轰烈烈存在过的也仿佛是空白,但感受所致,能令我们体会一块冰的温暖,一粒沙的滋润。这就是生命的印象。

这些画传递了生命印象。我们的生活可能单调,也可能风光,未来的日子可能比回忆多,往昔也许才是你的归宿,无论如何,精彩总是寻绎的结果,所有存在过的一切都在等待你的遗忘、模糊,或是追忆。我们捕获了画面的整体氛围后开始的正是这样一种寻找。

我们找到的有笔触、形状、色彩、空间……还有那种找不到的缺失感。我们会随之喜悦、好奇,偶尔也会黯然,因为画面不想通过视错觉还给我们一个世界,而是给我们生命的印象。她有时候是简化过的,有时候是细节呈现,有时候就是顾此失彼。不过,她是美丽的,生命在最暗淡的时候也会有光泽,那点光亮大概就是我们对活着的感恩。

当我们从寻绎画面到远观全局,会发现我们的记忆总是能够拼合成完整的假象,那大概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期待、幻想和希望,她真真切切,甚至比生命本身更为重要。这一切究竟是生命还是印象?究竟是视觉还是思考?究竟是技巧还是表现?……

我们看画观展,看似面对他人的作品,终究还是面对自己。把握这个世界,把握自己,都需要先将其建构起来。为此,我们经常通过他人的努力来界定自己的位置,借助他人的高尚辉映我们的理想,畅游他人的艺术之城令我们容光焕发。

沉浸在如此迷人的生命印象中,我们各怀心思,感谢作者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尽管我们对生命的了解可能开始的很晚,对艺术的了解也未必从学艺开始,可一旦开始她们就越走越近,直到不分彼此。

李泽南

男 汉族

198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

1995年-1998年就读于朝阳幼儿园

1998年9月-1999年6月就读于姜山镇朝阳小学一年级

1999年9月-2000年6月就读于浙江省衢州市姜家山武术学校

2000年9月-2003年3月就读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精武院

2003年3月-2004年6月就读于姜山镇朝阳小学

2004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姜山镇中学

2007年9月-2010年6月就读于宁波市鄞江中学美术班

2010年9月至今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

2012年作品《清泰街上的行人》入选中国油画院的挖掘·发现新人展获优秀奖

2013年在杭州西湖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局外人》

篇5:读《局外人》有感

阿尔贝・加缪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不知作者本人是否与默尔索相似。作者通过作品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活在世界上的人却只能对世界说一句“我不懂“。故事前半段是大片流水账试式的记叙,默尔索的妈妈死了,他却不痛哭,小说一开始,他说:“今天,妈妈走了。又或是昨天,我也不清楚。”那一刹那,我入了境。

对于默尔索的行为,大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说他道德败坏、泯灭人性、无责任心;有人说他精神不健全;但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反抗世界的斗士。而我则觉得,默尔索并非像中国古代一些隐士样,自觉地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开。他有着很高的觉悟,他并不孤僻,他有一些朋友,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与邻居和同事关系也不错。他对自己与大众价值观的差异反映非常淡然。这个看似离经叛道的人,其实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般人,他有着健全的心智,他确实自私,但绝非十恶不赦,他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和感受行事。我对他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撞见了儿时的自己,也产生了种羡慕的情感。《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曾说:”我从一生下来就和这个世界擦肩而过。“默尔索从开头至结尾都生活在常规社会之外,便如局外人。他的命运再次向我们展示一个道理――个体与大众产生差别时,抗争终究是无力的,少数服从多数,道德规范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认同而建立的。我曾一度怀疑何种价值观才正确,或许并无对错之分,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作者通过对默尔索形象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尴尬的生存处境:个人与社会的对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而促使我们”对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着”这样的人生问题进行思考。从这方面可以说《局外人》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

真理本站在他这边,不幸的命运偏偏选中了他。在未来死亡的深渊里,卑微的灵魂喊着话,他已经喊得喘不过气来,仍掏出自己的心,紧握着。或许,在掏空了七情六欲,洗净了尘世间痛苦之后,面对这个充满星光与默示的夜,我们会第一次向这个冷漠而未温情尽失的世界敞开心扉。

幸福源于这,默尔索没有皈依于任何虚伪的力量,即便毫无意义,他也要勇敢而真实地与现实面对,这和鲁迅先生提出的“直面惨淡的人生”何其相似。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我在面对梦想与现实时,我爱着前一个却不知是否选它,或许会逃避选择。有人说一切有天命,可我知:我命由我不由天!即使你连最亲的人都认为你是可笑的,但必须仍坚持自我,才是存在和活着的最好理由。况且我明白有一人始终站在我这,支持着我,我的母亲。异己的世界,你我皆是局外人。就像他装成罪犯的模样,接受所有人仇恨的叫喊,就像虚伪对真实的无尽嘲讽......

正如《局外人》中,他在临刑前说:“在面对这不满真相的星空,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感受到这世界如此像我,总之亲如手足,我就觉得自己从前幸福,现在仍然幸福。”

篇6:《局外人》读书感悟

【导语】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东星资源网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篇一】《局外人》读书感悟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努力过好自己平凡日子,纵使最终的离去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自己本身真实的感受了世界的种种,有不负时光,好好活过,这种真实很确定很从容。

【篇二】《局外人》读书感悟

加缪的这篇短篇小说里装着太多大课题,有些时候我觉得小说好像是从一个婴儿的角度去看世界一样。

我从主人公默尔索的身上读到了追根溯源人生本无意义的真理以及人性的多样性。

默尔索是个局外人,显得边缘、另类、纯粹、与社会格格不入,但这也恰恰反映了他活的自由且诚实,对自己、对他人都那么诚实、毫无隐瞒、甚至没有一丁点烟火气。特别是最后他在狱中说出了一切关系的本相,可这一点太过赤裸裸,对局中人的冲击太大,让活在局中的人接受不了了。

局中人是一群演员,可笑的是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或许在他们出生时都不是,但就像小说里提到的“习惯”可以适应一切一样,一开始觉得不合理、不接受的环境最后会完全融入。而且由于他们的人数尤为壮观,所以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话语权,制定了标准。当他们碰上这位另类的杀人犯时,就想要一边拯救(约束)他的灵魂,一边充当刽子手蓄意将他推上断头台!

世上的事没有对错,从局中人的角度看局外人,的确可以把默尔索理解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犯,必须处死。而从局外人看局内人时,局中人所在意的和他们问的问题、做的事都显得那么可笑和愚蠢。

【篇三】《局外人》读书感悟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不知道。”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的开头这样写道。我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面对母亲的死能这样地淡然,好奇心使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小说的主人公叫默尔索,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司小职员,但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兴趣。母亲去世了,默尔索弄不清楚时间。为母亲守灵时和门房一起抽烟,喝牛奶咖啡。门房问他要不要看母亲最后一眼,默尔索也只是淡淡的说不要。这一切让人觉得默尔索是一个冷漠,不懂人情世故,对一切都超脱的人,然而虽然他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现在的道德标准体系下很难受到认同,但是他同样是人畜无害的。但是他因为在沙滩上过失杀人卷入了官司之中。

在监狱里他的预审法官问他是否信上帝,默尔索回答不信,预审法官近乎强迫地让他相信上帝,知道默尔表现出赞同的表情才满意地离去。到了开庭的日子,检察官请来默尔索的朋友作为证人。对默尔索的审判也由此开始。

与其说是司法审判不如说是对默尔索的道德的审判。检察官请来的证人全部都是默尔索的朋友,他试图证明默尔索是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的杀人犯。当他列举出默尔索在母亲去世的二天去和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在为母亲守灵的时候吸烟,和牛奶咖啡,结交了仓库管理员雷蒙,因为雷蒙是男鸨所以默尔索的品行受到人们的怀疑,所以检察官认为默尔索是个品行败坏的杀人犯。而这一切默尔索的律师也无力辩驳只是告诉他沉默对他更有利。默尔索如同一个局外人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

这个结局让我怀疑司法到底是为道德服务还是为法律服务,默尔索只是一个淡然超脱的普通人,他在司法冰冷的司法体系下没有受到应有的公正,法官的判决更像是对默尔索冷漠对待世事。默尔索作为一个不遵守世俗规则的人,他的存在是威胁着人们对于规则的遵守:母亲去世一定要哭,结交的朋友必须品德端正,对自己有益,女朋友撒娇一定要哄要说爱她,一定要信仰上帝,这样他才会宽恕你的错误,等等这一切都和默尔索毫无联系。

默尔索只是认真地用自己真实地态度去面对他所经历的一切,平淡冷漠地面对一切。他始终乐观地面对一切,他觉得即便自己死了也能完善司法体系。在行刑前仍旧认为自己地母亲和将自己一样面对冷漠的世界感受到了解脱,没有人有任何理由去哭她,自己同样在这个冷漠地世界里过的很幸福,将来也会是幸福的。

是世界太冷漠还是默尔索太淡然。我们活在这个社会里,条条框框约束着我们,勇于真实面对这个社会的人不多,默尔索是在虚伪生活里直接表达自己感情,淡然面对这个世界的人。也是因为他和人们不同,与他们不同就会被人消灭。

【篇四】《局外人》读书感悟

这本书很薄,几天就能看完。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叙述的节奏很慢,如同流水账一般。一开始就是写参加母亲的葬礼,这样的情节如果换做是我,多多少少会流露出一点对母亲的感情。但作者没有,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参加一个陌生人的葬礼。

到后来交了女友,结识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杀了人。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不只是犯罪后,从一开始他便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对于关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至于是死是活,似乎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弥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间的悲悯与愤怒,偶尔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过一件件充满现场感的凡人小事串联起来,以最传统的小说形式呈现了一个最现代的故事:“一位毫无英雄主张、单纯愿意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诞世界里的挣扎与反抗。

主人公默尔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三十岁的未婚男人,在公司当职员,的亲人——妈妈住在养老院。

某一天,养老院发来电报通知妈妈去世,他前去奔丧,却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妈妈的去世日期,记不清妈妈临终时的具体岁数,拒绝开棺看妈妈的遗容,葬礼的过程中没有哭,也没有在坟前默哀。葬礼结束后,为上床睡十二个钟头而感到喜悦。

他没有强烈的爱憎,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对切身利益漠然处之,什么事都秉持着无所谓的态度。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以“无所谓”,“毫无意义”,“我不知道”的口吻对待一切的人,不是因为他的糊涂,而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他用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世界上荒谬的一切,他用冷漠来伪装自己,来抗争这个社会。

我记得他在死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可以把我的肉体杀死,可是你们无法强奸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这就是他的反抗。

默尔索一个超脱物外、老实本分、对周围社会无攻击性的人。可正是这样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却在社会的冷漠下被描绘为一个恶棍,冷漠的杀人恶魔,被法庭判罚公开绞刑。

作者加缪在《局外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因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为异端。这是钟阳对他的评价。而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敢于挑战社会的人,他的勇气让人敬佩。但,我想我永远也成为不了想他那样的人,应该说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成为他。

【篇五】《局外人》读书感悟

正如局外人的书名一样,主人公默尔索一直处于抽离的不作为性格中,对事态充满理性冷漠。母亲在养老院病逝,服丧时不显悲痛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过世次日与女友看喜剧电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欢;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不为自己做任何伸张辩护,辩护律师也几近无奈放弃。命运仿佛无形中为他安排好了一条既定的轨迹,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车。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动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和司法体系中,杀了人的他也无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尔索防卫过当迷迷糊糊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罪并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其罪行进行判定,而是根据他这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其他行为来作为量刑的依据,比如他对母亲过世的冷漠、与女友的嬉戏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让人诟病的事情。仿佛不是因为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处于死刑,而是他对母亲的不孝等道德败坏的行径让他处于死刑。不得不说这真是极其荒谬的。

上一篇:交通规划学习心得下一篇:四川茶业形势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