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4-05-16

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共6篇)

篇1: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国庆佳节刚过,我们全省的民营企业代表,全国工商联。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的领导,省、朔州市、怀仁县的领导同志,省、市、县工商联负责同志,大家聚集在雁门关外新兴的富裕县,全省经济十强县之一的怀仁县,共同交流研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并把交流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民营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会议不仅要听取怀仁县的先进典型介绍,交流全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还要参观怀仁县的民营企业和市政建设,特别是我们还请来了全国工商联程路副主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邵纬生同志为大家作专题报告,请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部领导作重要讲话,使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丰富的内容,必将对推动我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意义。为此,我代表x工商联、x总商会,对各位领导和嘉宾们的光临再一次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省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现。据我们的调查了解,2002年,民营经济已占到全省GTp的46.5 %以海鑫、安泰、华宇、企业、潞宝、阳光焦化、中阳钢厂、太原江南、连顺能源、皇威实业、嘉明陶瓷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中逐步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正在崛起。目前,全省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50余家,年纳税超过千万元的有近轧家,其中年纳税超亿元的今年有望达到5家以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民营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当今社会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他们从自发、不自觉。到自觉,创造出在形式上和内涵上都比较丰富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企业沿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健康发展。他们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做到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全省涌现出不少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这次会议我们还要对各市地推荐的34家“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他们是成功者,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他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他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是我省民营企业中的饺使者,引领着全省民营企业文化的方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逐步用企业的体制、制度。作风、习惯、传统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学不到、拿不走、学不会、带不走、模仿不了的独有能力。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有三点:一是活力。企业文化是多元的,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企业家要胸怀博大,兼收并蓄,允许各种差异文化存在,在此基础上,将各种文化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二是正义。这是指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是平等。公正,机会均等的,要有越超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每一个企业的成员都有实现自我的均等机会,学习、发展,信息的获得,参与管理等。使每一个职工都感到和谐和关爱,找到发展和施展自我能力的可能;三是过程。企业文化是一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是逐步建立的,不是一激而就的,是不断地完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善、前进的过程。促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对于在民营企业内部形成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至关重要。因此,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民营企业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工商联组织举办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就是为了搭建一个政府与民营企业对话的平台,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我们把这次会议的主题定为“民营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根据全国工商联的部署而安排的。就在节前的9月29日全国工商联在庆祝自己50华诞的纪念活动中,举办了“中国民营企业文化论坛”,全国工商联领导和全国著名民营企业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民营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主题。因为我们看到,民营企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符合国家发展大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要求,我们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过程中,深感社会文化环境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我们旨在通过这次交流研讨,促进更多的民营企业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符合自己企业同时也符合整个社会发展大方向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不断沟通民营企业与政府和社会融通协调,在全省社会进一步营造“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于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使山西的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使山西的民营企业家茁壮健康成长,在三晋大地上涌现出更多的名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在晋商故里成长起更多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祝交流研讨~成功!

谢谢大家!

篇2: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全矿上下团结一心,奋力进取,大打四季度双决战的关键时刻,今天我们隆重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暨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年会精神,总结交流今年以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表彰优秀研讨文章,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企业文化建设,再掀企业文化建设新高潮,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升企业凝聚力,增强队伍向心力,为实现我矿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这次研讨交流会,矿党委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事先作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通过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全矿副科级以上干部人人都认真撰写了研讨交流文章,广大职工群众也都踊跃参与,此次活动共收到研讨交流文章余篇。刚才,等名同志分别作了研讨交流,并对评选出的优秀文章进行了表彰。他们的发言都非常认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论述了培育企业文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充分说明构建先进企业文化在全矿上下已达成共识并日益深入人心。会后,矿党委和相关部门将认真研究,借鉴并采纳基层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精心安排部署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今年以来全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简要情况我矿作为集团公司唯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根据集团公司部署和中煤政研会提出的“用企业文化打造高标准文明煤矿”的要求,按照“一年全面起步、两年升华发展、三年形成特色”的总体工作规划,在矿党政班子的大力倡导与具体组织实施下,经过广大干部职工近两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企业四大识别系统已基本形成,6S管理全面推开,职工工作标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环境刷新效果显著,职工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落实,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蓬勃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逐步构建起了具有行业特点,符合企业改革发展实际的企业文化框架,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整体协调、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今年是我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三步走”的第二年,是承前启后,促进创建工作升华发展的关键年和攻坚年。年初一上手,我们就及时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交流会,对企业文化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研究,制定了全年的工作思路。今年4月份矿党政班子调整以后,更是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和措施。特别是6月份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以后,我们根据孔董事长提出的“创出白庄煤矿特色,打造集团公司亮点”和宿总“以人为本,用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指示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重新制定了今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提出了跳出白庄看白庄,远学阳泉,近学田陈的创建目标,着力以宣灌渗透导入理念为切入点,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争当知识型员工为推动点,以规范行为环境刷新为立足点,以管理变革岗位创建为关键点,以提升队伍素质和管理素质为根本点,以子系统文化拓展延伸为渗透点,在企业文化升华发展上狠下功夫,始终不渝地向着“员工高素质、管理高境界、效益高水平、文化高品位”的目标迈进,使全矿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继续巩固和保持“全国文明煤矿”、“省级文明单位”、“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今年6月份,矿党委又被省国资委授予“省管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回顾今年来的工作,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十项工作。一是继续狠抓了企业文化理念的宣灌渗透。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把企业各项理念融合渗透到职工的心灵深处,提高职工主动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具体宣传灌输上,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舆论阵地和利用班前班后会、书画展、征集职工岗位格言警句、全员考试等形式,突出企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我矿企业文化理念、管理办法、制度规定等方面的学习,重点解决好什么是企业文化、为什么建设企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文化和怎样建设企业文化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按照培育亮点、打造精品的标准,精心设计,高标准筹划了制作了展示企业三个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的《企业文化手册》、《企业文化画册》,并结合“三本书”学习活动,举办了学习“三本书”暨企业文化创建演讲交流会,印制了《学习“三本书”百题精选》、《学习与实践》刊物等,进一步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广大干部职工对新理念、新思维的认知。建立了矿内工业广场、生产区和宿舍区企业文化建设宣传牌板一条街,各公共场所增设了大量精美的理念宣传牌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染着每一名员工,让广大干部职工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我们还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矿区率先组建了第一支女子军乐队,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配备了演奏乐器和服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从著名艺术团体邀请优秀军乐演奏家进行专门指导,使其演奏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提升,并在国庆节升旗仪式等多种重大活动场合进行了演出,均出色的完成了演奏任务,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成为矿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二是继续深化了6S管理。把工作重心由检查考核环境卫生面貌保洁向本岗位工作任务质量、设备管理、个人文明行为、管理优化升级上转变。特别是机关各科室都按照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的6S基本行为规范,逐项制定具体的岗位标准考核办法,与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公共场所职工文明行为规范及考核办法》,成立了文明礼仪督察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不定期的覆盖式巡回检查,保证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同时,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分三班定期组织全矿干部职工收看《商务礼仪》电教片,引导广大职工广泛展开讨论,进一步促进了职工文明行为的养成,塑造了良好的整体形象。三是严格规范了班前礼仪。我们从引导和规范职工行为养成出发,率先在全集团公司推行了班前安全礼仪,为基层单位统一配备了讲评台,专门制定了班前礼仪标准及考核办法,成立了督导检查组,明确了责任人,做到了人员、责任、时间、要求“四到位”。尤其是为加强对这项活动的监督检查,挑选部分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政工行政科室人员成立督察组,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坚持每天分三班深入所包区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正常开展,使这项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可以说已成为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亮点,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通过推行班前礼仪,班前会质量大大提高了,区队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了,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了,职工形象、素质大大提升了。很多区队领导都反映,班前会质量从来没有达到现在这个效果,职工的参与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觉主动,区队管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省心。四是扎实推进了岗位创建,建立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企业文化是融入管理的文化。突出岗位创建,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是文化落实到岗位、破解文化与管理“两张皮”的根本举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在认真总结我矿近年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学习兄弟局矿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按照RMO精细化管理模式,突出工种岗位标准“个性化”原则,组织力量从井下到井上,从服务单位到机关科室都分专业、分系统地组织专业人员全面建立了每一人、每一事、每一处、每一天的4E工作标准和6S管理标准。推行了A、B、C精细化管理卡,并将这些标准与经济分配紧密挂钩考核,按照安全、质量、生产任务、6S行为“三三三一”的比例进行工资分配,形成了动态转化的竞争激励机制,改变了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活力,促进了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五是大力推行了干部走动式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要真正落实到岗位,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就必须靠严格的监督管理,靠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推进。今年上半年,我们率先在机关科室和地面单位推行了走动式管理,广大干部深入到一线、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监督岗位标准落实情况,既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又大大增强了岗位创建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全方位原则、上下互动原则、日清日结原则,借鉴地面单位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功经验,把走动式管理逐步向井下延伸,责成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规定巡回检查的次数,发现查找问题的起数,抓整改落实的质量,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向控制、双向考核,较好地达到了管理无死角、无缺漏的现场流程控制。六是稳步拓展了子系统文化建设。子系统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是对企业文化创建工作的拓展和深化。我们首先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煤矿企业的核心文化来抓。形成了“安全为天、质量为本”、“职工生命高于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和“安全无小事、小事当大事、事事抓落实、确保不出事”为重点的安全管理理念。始终不断地强化灌输,规范行为,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富有实效性。并把搞好安全的重点环节、关键因素进行了系统整合,创建“4433”的科学管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全矿安全工作持续稳定发展。今年我矿先后成功迎接了国务院安委会、国家局质量标准化验收工作,截止到10月1日已经顺利实现安全生产1192天。其次加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怎样做官”、“为谁用权”这个核心问题,确立了“廉洁从政,清白做人,迈错一步,悔恨终生”的廉政理念和教育、监督、信访、查处、效能监察等一系列分支理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廉政文化体系。并且使廉政文化“三上四进”,即:“上电视、上舞台、上网络”,“进基层、进社区、进家庭、进课堂”,建立了廉洁从政、激励和制约三个机制,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全矿呈现出了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的可喜局面。5月份,集团公司在我矿召开了廉政文化建设现场会,推广了我们的经验。省国资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和先专程来我矿听取了汇报,给予了较高评价,并作为基层先进典型推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纪委,成为全省的一个典范。七是狠抓了典型选树工作。选树典型,抓点带面是推动工作整体上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我们在全矿广泛开展了争创企业文化示范点活动,并分系统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基础工作较好的单位先行试点,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做法。并狠抓了个人先进典型的宣树工作,全矿涌现出了以全国劳模肖立军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实现了企业文化理念的人格化、形象化。八是搞好了环境刷新,塑造整洁亮丽的企业新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形象力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但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建载体营造浓厚氛围,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而且注重通过环境刷新、改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把企业文化从精神形态物化到物质层面。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要求,对生产生活环境作了进一步整治刷新。井下大巷全部粉刷装修,高标准改造了井下等候室,设备编码定置,采掘头面全部实施“精品工程”管理。对部分区队学习室和办公室进行了整体装修,铺设了地面砖,粉刷了墙壁,并统一配置了桌椅、电视吊橱、学习看板、全家福牌板等设施,给职工营造了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可以说,我们的职工学习室在全集团公司乃至全省煤炭系统都是一流的。本着“规划合理、设计科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专门聘请专家对矿区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和规划,并按照规划目标,对矿工业广场和宿舍区的路面、绿化带等进行了整体硬化和绿化美化,更新完善了工业广场照明设施和不锈钢文化理念宣传牌板,铺设了彩砖,使社区面貌更加整洁亮丽。使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切身体会感受到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受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九是不断深化了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我们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倡导的“理念+规范”和学习型组织倡导的“学习+激励”融合渗透,优势互补,促进企业管理和职工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建立了各单位的学习团队,逐步完善了集中学习、个人学习、终身学习等学习制度,以此保证学习任务落实到位。建立了愿景激励体系,各单位根据“和谐文明、兴矿富我”的企业共同愿景,以“3612”工程为主线,提炼确定团队愿景;职工个人依照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发展愿景,全矿凝聚了加快发展、干事创业的合力。大力推行了准军事化管理,对全矿干部职工进行了有计划、分步骤的全员军训,目前已完成了个批次余人的训练任务,进一步规范了职工举止言行,增强了团队精神,强化了纪律意识,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服从力和执行力,为建塑一支思想进步、训练有素、作风顽强、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十是加强领导,强势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保证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开展,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了调整,充实了力量,设立了办公室,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组织政工科室包区队人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调度企业文化建设推进情况,及时提出问题,制定进一步深化创建的意见,为企业文化升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所有创建工作建立了责任落实制度,每项工作都明确内容、标准、时限和责任单位、主要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做到有考核、有奖惩,狠抓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从严要求,确保了创建工作强势推进。总之,近一个时期以来,我矿企业文化建设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每天都有新的进展,不仅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好评,而且集团公司领导也多次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公司党委张玉海书记来我矿检查指导工作时指出:“白庄矿领导班子调整后,不仅思路清晰,思路超前,工作很务实,做到了虚功实做,抓一件成一件,而且信心很足、劲头很大,整个班子特别是两个主要领导有争一流、站排头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信心和决心,工作成效很突出,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做到了亮点更亮。”目前我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成果只是开展文化建设所迈出的第一步,真正在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文化建设还没有切实展开。以后还有更多更深入的任务等着我们去实践,特别是我们应该正视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创新的力度不够。在企业着力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也迫切需要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提高水平。在这方面,我们思考研究的不够到位,新办法不多;二是整体合力不够。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齐抓共管,职工广泛参与,但从我矿目前现状分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相互配合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呢合力;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动作缓慢,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普遍滞后;四是企业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缺乏,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正确审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篇3: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住建主管部门和骨干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有关政策措施,并结合江苏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等,积极培育住宅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大力推动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省优秀住宅示范工程为代表的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全力推进成品住房发展,积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工作,工业化住宅建设稳步推进,全省住宅建设品质、住区环境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总体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省共建立8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总数约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列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的项目62个,项目总数约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开展住宅性能认定项目63个,项目数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创建实施省优秀住宅示范工程项目约700个、总建筑面积约达到8000万平方米,其中:省成品住房示范工程项目有90个,成品住房示范工程住宅总建筑面积约占到全部示范项目住宅总建筑面积的15% 左右。

近年来主要抓了四方面重点工作:

1. 积极推动建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的相关要求,江苏省近年来积极引导和推动南京栖霞建设集团、江苏新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中南控股集团、龙信建设集团、苏州科逸住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地集团、南通华新建工集团、江苏建华建材等8个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房地产开发主导型、施工建造和房地产开发等多产业板块主导型、部品生产主导型等三种类型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这些基地企业在推进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南控股集团依据江苏省建设工程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在海门中南世纪城项目中进行了整体装配式住宅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集团还在沈阳投资数亿元建立了住宅工业化生产基地,目前生产线已成功投入生产,住宅产品在当地的示范项目中已得到实际应用。南京大地集团引进法国技术,经过十数年的消化吸收,住宅部品预制梁、柱、叠合楼板、楼梯等,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市场工程应用量总计约300万平方米。万科南京公司代建的上坊保障房项目应用了该公司生产的部分住宅部品,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效果良好。江苏省苏州科逸住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整体卫浴系列部品,由于它的高性价比特性,得到了市场认可,在省内外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南京栖霞建设集团代建的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花港幸福城,采用BIM技术和全寿命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积极开展项目管理创新,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降低了项目建造成本,并为今后物业管理服务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龙信建设集团与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共同编制的国家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已颁布施行,该集团已发展成为江苏省全装修住宅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新城地产,近年来在成品住房发展和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宣布到2015年开发的住宅产品将全部为成品住房。

2. 大 力 实 施 国 家 康 居 示 范工程。

近年来, 江苏省大 力组织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组织专家对列入实施计划的康居示范工程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产业化成套技术应用、施工组织管理等方案进行认真评审,提出完善方案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在促进全省住宅建设管理整体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江苏省康居示范工程项目数量、类型、覆盖面等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3. 全力推进成品住房发展。

早在2003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下发了《江苏省新建住宅全装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一些有远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予以了积极响应。为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我厅在大量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5月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并规定自2010年6月起施行。同年6月,我厅制定下发了《江苏省“优秀住宅示范工程”及“成品住房装修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1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成品住房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到2015年末,江苏省苏南城市中心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的比例达到60% 以上,其他地区达到40%以上。2011年12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将各市成品住房发展比例指标,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市委市政府的考核范围。2014年10月,《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苏政发〔2014〕111号)下发,文件中规定,到普及应用期末,全省新建成品房比例要达到50% 以上,还规定了以招拍挂方式供地的建设项目,各地应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在规划条件中明确项目的预制装配率、成品住房比例,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对以划拨方式供地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各地应提高项目的预制装配率和成品住房比例。在今年3月年省人大常委会刚通过的《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中,多次提到成品住房问题,如第三十九条规定: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技术体系,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按照成品住房标准建设。鼓励其他住宅建筑按照成品住房标准,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

4. 积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

江苏省是住建部开展住宅性能认定试点比较早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宣传贯彻国家《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积极推动和开展了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尝试开展了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工作,在2008年改版的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在全国率先载入了住宅性能认定等级和住宅成套技术应用等相关内容,当时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截止2013年末,江苏省已有57个住宅项目开展了住宅性能认定,覆盖住宅总建筑面积约为85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全省各省辖市的全覆盖。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稳步推进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产业, 是产业链 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基础产业。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建筑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促进建筑产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系统构建、联动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先行、重点突破”的原则;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着力调整建筑产业结构,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建筑 是发展理 念、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当前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住宅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途径。三者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统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方向目标完全一致。

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就是要求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重点房地产企业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积极发挥市场需求拉动和集成作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转变传统开发方式,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使建筑装修一体化、住宅部品标准化、运行维护智能化的成品住房成为主要开发模式。

三、扎实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有关重点工作,加快住宅产业转型发展步伐

当前,江苏省正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下一步和今后一段时期,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建设品质、促进环保、节约资源和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目标任务,这必将对江苏省改变住宅传统生产建造方式、实现住宅产业转型升级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提出较高的要求。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和分析,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住宅的增量投资和消费在整个城镇化的增量投资和消费中将占有较大比重;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城镇每年新开工住宅面积约达到1亿平方米,加之巨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旧城改造任务等,为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下一步,在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厅统一部署要求下,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统领,重点推进以下住宅产业现代化重点工作:

第一,认真制定 好江苏省“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相关体系框架。

根据省政府111号文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制定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并按该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在吸收前期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广泛调研,上下联动,完善制定好“十三五”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规划,并抓好落实实施工作。经过不断的持续努力,逐步建立健全全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有关技术标准体系、生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等体系框架,为落实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第二,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衔接,继续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配合做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组织申报评审工作。根据国家住建部和省有关要求,积极指导推动省内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市场较为成熟的重点城市,创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积极培育住宅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推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装饰装修企业集团建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发挥其需求拉动和集成应用引领作用。继续推进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绿色住区建设。

第三,大力推进成品住房发展,落实好住宅装修放心消费优质诚信企业创建工作。

推动省政府111号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成品住房发生的实际装修成本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对于购买成品住房且属于首套住房的家庭,由当地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等税费优惠政策的落实。强化成品住房质量验收,完善成品住房《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制度。按照省放心消费活动办公室、省住建厅的统一部署要求,落实住宅装修放心消费优质诚信企业创建工作。

第四,坚持市场化导向,稳步推进工业化住宅建设。

积极开展住宅部品部件认证技术标准研究,探索建立省优良住宅部品部件推荐目录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住宅部品部件生产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动住宅部品部件类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技术成熟、性价比高、品质性能优越的住宅部品构件,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示范工程中的应用。坚持市场化导向,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策略,稳步推进江苏省装配式住宅建设的发展。

第五,积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继续探索住宅质量保证保险机制建设。

篇4: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一、充分肯定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带领亿万农民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许多历史性、转折性、标志性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突出亮点。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是检验现代农业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10年来,我们不仅扭转了粮食产量连年下滑徘徊的态势、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连续5年超过5000亿千克,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5000亿千克新台阶。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9倍,土地产出率提高了2.1倍。这些是在10年来农业劳动力减少1亿多人、耕地大量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质的跨越。

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新进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航天育种、克隆技术和种养技术等很多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加强,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农民培训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三是农业物质装备达到新水平。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大中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明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0%,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1年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54.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重大转变,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变。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呈现新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截至2011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20亿平方米,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17.8%,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大幅提升。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5万多家、覆盖全国91%的村和17%的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1万家、辐射带动6000多万农户。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是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加、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上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较快增加;同时现代农业建设还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为农民大规模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大幅增加。2002年至2011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连续跨越3000元、4000元、5000元、6000元大关。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出现了多年期盼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转向缩小的良好态势。

回顾这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10年间,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关税大幅调减、国际竞争压力骤然加大;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持续加深,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当严峻。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与时俱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判定我国农业所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部署。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和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部署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发展理念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的内涵,要求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增收功能的同时,突出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在发展目标上,提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路径上,谋划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要求越来越明确,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建立了一套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投入是基本保障,科技是根本出路,水利是重要命脉,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政策来推动。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政策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引领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专项政策支持,组织实施全国新增50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出台扶持棉花、油料、生猪、奶牛、蔬菜等产品产销的政策措施;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减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设施土地使用税,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加大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明确了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定位,出台了促进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举措,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政策支持,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出台了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比重、鼓励增加农业科技贷款、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等措施。加大对地方重农抓粮的政策支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油料、生猪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益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构筑了一套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框架。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上不断取得突破,优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环境条件,强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草原纳入家庭承包经营范围;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健全现代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提高各级财政和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国债、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金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保障水平。建立现代农业要素投入补贴制度,调整国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分配关系,在取消农业税、减轻生产经营负担的基础上,对良种、农机具、农资、节水灌溉等实行补贴,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应用。完善现代农业市场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迈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步伐,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和进出口吞吐调节制度,实行农资多渠道经营。建立现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改善;探索建立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激励机制。通过这些制度创新,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融,为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摸索了一套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方法。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实行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种资源要素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又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抗灾救灾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颁布实施了一批农业法律法规。实行整体谋划与年度安排相结合,既坚持想长远、谋大事,以中央名义发出了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专门文件,作出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又在年度“三农”工作中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确保了农业连年丰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有序推进。实行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搭建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又加强面上的工作指导,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和要素集聚,开创性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行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既注重发挥各级农口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综合部门的重农强农作用,及时出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加强督促检查,又注重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通过这些创新,使我们牢牢把握了领导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形成了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有力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广大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归功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三农”战线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慰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清醒认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篇5: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区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交流研讨会,目的是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交流情况,探讨问题,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合力,推动民营企业开发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全区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刚才彭建瑜同志就我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几家民营企业介绍了经验,都讲得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区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能否抓住今后十几年的战略机遇期,增创新优势,实现“四大跨越”,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就要求人才工作要跟进、要保障。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和知识经济日渐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人才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区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明确地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最近,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区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决定》强调: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强调:“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是硬道理,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区县一级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今年初,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实践‘xxxx’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按照党的xx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大发展,在大发展中实现新的提高。”并要求“加强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 茂名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贯彻省的《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从贯彻落实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必要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精神

,重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我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成功的关键。我区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到XX年止,全区有个体工商户9.7万户,注册资金29.5亿元;私营企业3997户,注册资金38.87亿元。全区民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1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592.55亿元的74.4%。实现地税收入4.1亿元,占全区地税收入的51.2%。民营经济在促进区场竞争、改善商品流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生力军,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经济由短缺进入相对过剩阶段,区场竞争比过去更为剧烈,我区民营企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制约,其发展已进入瓶颈阶段。如何突破自身各种局限性,将企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层次,也即人们常说的成功进行二次创业,这是我区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面对的最大课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区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主要面临三大问题:首先,必须将企业经营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其次,要将企业由家族式企业、类家族式企业转变为开放式的现代化企业;再次,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一个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战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转变观念,把民营企业人才的开发使用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用人才来改造企业,突破瓶颈,增强竞争力,是我区民营企业成功转型、实现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民营企业兴衰存亡的一次严峻考验。

(三)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加快推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四大跨越”,建设粤西经济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区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跟上发达地区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四大跨越”和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人才去跟进、作有力的支撑。纵观全国和全省,凡

是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大都是民营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亦都是民营企业重视使用人才的地方;凡是经济发展得慢或者比较差的地方,大都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或比较差的地方,亦都是民营企业人才欠缺的地方。从总体上看,我区民营企业分散、薄弱,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这与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明显滞后,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有直接的关系。最近人事部门对全区4000多家民营企业的人才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有人才数量为1.13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1.7%,高级职称人才409人,仅占从业人员的0.4%;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人才分布呈现严重失衡的现象。总之,人才制约已成为影响我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成为我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障碍。省委张德江书记视察茂名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茂名的发展,既要*‘工业立区’,更要*‘人才立区’,‘人才强区’”,“从茂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

很重”。民营企业的人才开发工作,是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民营企业的人才工作,才能全面落实好张德江书记关于“人才立区”、“人才强区”的指示精神。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立区”、“人才强区”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民营企业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改善服务,千方百计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如何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呢?我看应当大力优化“两个环境”,重点抓住“三个环节”,致力推进“四个创新”。

(一)大力优化“两个环境”,为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舆论环境。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充分利用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事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宣传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人事人才政策措施,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人才强区”、“人才兴企”的观念深入人心,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二是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最近省相继推出12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我区要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在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政策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茂名区引进人才暂行办法》

、《关于

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意见》等政策措施。要结合推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制订相应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民营经济单位工作;要从政策措施上为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经济单位工作提供保障。要清理、调整与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不符的各项政策规定,取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构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平台。

(二)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三个环节,提升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总量和整体素质。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重用有本事、真干事、能成事的人才。要充分利用好茂石化的3000多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将其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充分发挥好茂名学院100多名专家教授的智囊参谋作用,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构筑人才高地。要丰富人才引进形式,采取“跑校赶会”、人才招聘、专场洽谈、建立高层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通过调入、聘用、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实业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到我区民营企业工作。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推行“项目+人才+智力”模式,变高薪引才为项目引才,用事业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抓好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民营企业人才素质。要充分发挥茂名学院和茂名石化公司的高级专家、教授这支师资力量的作用,通过办班、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石油、乙烯后续加工、精细化工等一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要支持民营企业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培训,鼓励民营企业人才参加在职学习,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致力推进“四个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人才服务。一是要创新服务渠道。探索为民营经济单位设立独立人事户头的办法,开辟人事部门为民营经济单位服务的直通渠道。要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人才调查机制”,要掌握一大批民营企业的人才基本情况,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收集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对各种统计数据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调配和引进。二是要创新服务内

容。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代理服务,为民营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代理服务,承办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评审或考试的相关手续,办理工作调动、户口迁移、转正定级以及代办养老保险等业务,解除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三是创新人才服务载体。要建立完善人才区场,逐步形成以区和县(区、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区场为主体、社会人才区场中介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人才区场体系,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区场化。要加强人才区场信息化建设,尽快建成茂名区人才信息网,健全人才信息库,建立完善全区统一的网上人才区场和信息发布系统,开辟茂名与全国人才联系的信息化“绿色通道”。四是要创新服务机制。体制障碍是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xx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逐步消除体制障碍,提高整个人才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灵活度,进一步完善更为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身份、所有制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影响民营企业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提倡合理的人才柔性流动,形成有序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

和工伤保险制度;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在确立人才聘用关系后,为其办理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手续,为民营企业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三、民营企业家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

今天参加会议的70多位民营企业代表,是我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精英,你们为茂名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区的民营企业家表示感谢。最近,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区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既为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又给民营企业家们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全区民营企业家应当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从而把我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在这里,我就民营企业人才问题向各位提出几点希望。

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好企业人才工作,必须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只有企业“老板”的人才观念转变

了,才能真正做到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民营企业家要树立“人本”观念,坚持一切从人出发,把关心人才、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放在重要地位,使企业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要熟悉人才政策,加强人才管理,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生存、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民营企业家们要多了解多熟悉人事人才政策,与人才管理相关部门多沟通多配合,共同推进民营企业人才工作。要营造民营企业吸纳人才的良好环境,构建富有特色、人情味浓厚的企业文化,树立积极向上、创业奉献的企业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增强人才爱企如家、扎根创业的意识,培养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团队精神。

要注重在企业建立一个注重实绩、公平竞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人才在民营企业工作有荣誉感、成就感与自信心。总之,民营企业家们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以赢取人才之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要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素质。人才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一个经典策略和重要理念。希望我区的民营企业家在这方面有远大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舍得在人才上花本钱,下气力。要重视企业的人才培养,处理好生产与人才培训提高的关系,从时间上、资金上支持人才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促进人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讲,要坚持从外引进与自身培养两手抓的方针,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才,这是企业取得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是要拓宽人才视野。茂名作为欠发达地区,人才竞争的劣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要在人才争夺战中夺得先机,必须引才与引智相结合,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开发观念,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如绿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十八宝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汉山锁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通过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以至国外专门人才等,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虚心听取他们在厂房设计、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营销管理等方面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了许多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公司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

nbsp;五是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企业家自身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才能领导企业“发大财”。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许多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的商海搏击,成长很快,素质明显提高。今天参加会议的民营企业家都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但就我区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还不够理想,还不能适应激烈的区场竞争。部队有句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所以,民营企业的“老总”只有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增强本领,由“土”变“洋”,逐步具备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才能引领企业在竞争中胜出,走向更大的成功。现在全国全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老总”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强化学习,提高自我。希望我区的民营企业家也能增强学习的意识,形成学习的风气,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形式,多学一些科学文化以及现代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逐步实现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

四、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民营企业人才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摆上整体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今年5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问题,为今后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区于8月召开了人才工作汇报会,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总结了全区人才工作的情况,部署了近期的人才工作,对加快全区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新形势下整体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才工作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全区上下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上来,真正把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长期坚持,努力抓出成效。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区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为民营经济的新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二)加强协调和指导,形成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抓

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把各方面力量凝聚成推进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建立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制定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抓好督促落实工作。人事部门要尽快出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区场,为民营企业开发人才资源提供招聘、应聘、人事代理等中介、咨询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制度,维护民营企业人才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把民营企业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落实民营企业聘用人才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切实解除民营企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公安部门要积极放宽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的落户政策,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工商管理部门要在做好对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和区场管理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加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工商联、个体劳

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向党委、政府部门反映情况,传递信息,做好沟通工作。要加快发展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重视发挥民间组织聚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作用。要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扩大党的社会基础。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工、青、妇组织,积极开展群众工作。

篇6: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福明

(2011年12月1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中铁十七局集团六公司隆重召开山西省企业文化建设观摩研讨会,旨在观摩中铁十七局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学习他们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大家一起交流企业文化建设体会。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宏伟目标。我们的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企业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孕育着企业发展的“精、气、神”,是企业无形的生产力、核心的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

中铁十七局集团作为驻晋大型央企,在三晋大地上不仅建造了太中银、准朔铁路,太旧、太佳高速公路、国税局、图书馆、漪汾桥等一项项优质丰碑工程,而且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精神,袁纯清书记在视察十七局集团工程项目多次称赞十七局“不愧为是一支敢打能赢,有创意、有思路、有经验、令山西人民信任的优秀团队。”六公司作为十七局集团的子公司,扎根福建厦门沿海特区、奉献海西,历经三次创业,注重文化创新,形

成了与三晋文化和十七局集团既一脉相承,又特色鲜明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当前,我省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上下正在为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重要化工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而努力奋斗。为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国有企业作为“国家队”和“排头兵”,你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争当了先锋。为促进全省企业文化建设,我作为宣传部门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要在不断发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改革开放精神的同时,充分融入企业各具特色的班组文化、安全文化、楷模文化、和谐文化和廉洁文化,及时总结和提炼企业在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二是要在紧紧围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目标任务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气息的特色企业文化。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企业精神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各个企业“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要以先进企业文化带动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创新和提高,将企业打造成为规模效益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的一流企业。

四是要把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不断提升企业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来抓,通过多种形式的扎实文化活动,激发员工的敬业奉献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上一篇:写给孩子小豌豆的一封信下一篇:辽宁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