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双管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4-05-23

在2009年双管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选6篇)

篇1:在2009年双管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镇双管单位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9年1月)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召开迎新春双管单位座谈会,主要是向大家通报一下我镇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在座各位对下年我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交流,共谋发展,努力把华山镇建设的更好。根据镇党委、政府研究意见,我就今年全镇各项工作情况做简要通报:

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按照“六个提升”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区域竞争等困难和挑战,统筹安排经济发展、社会事业、重点工程、社会稳定等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着力推进经济加快发展,全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镇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8.4亿元,同比增长41.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1.1亿元、13.8亿元和13.5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717万元,同比增长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同比增长3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80元,华山镇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区前列。

一、狠抓经济发展,经济运行平稳

一年来,全镇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建设取得了 新的显著成绩。

一是物流强镇特色更加突出,“零点商业圈”加速形成。我们本着建设“物流名镇”的发展目标,下大力气,不断加快以零点立交桥为中心的物流基地的改造提升步伐。盖世物流集团利用闲置仓库启动了15万吨冷库建设项目,已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10万吨冷库已建成;总投资3.3亿元的华北区大润发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已投入资金6000万元,已建成6万平方米高标准仓库,主体工程已完工;零点物流港投资1500万元建成2万平方米的佳怡仓储物流中心;投资3000万元、占地80亩的东方兴业钢材市场已成功引进100余家业户入住。截至目前,以济青高速公路零点立交桥为中心的市场已建成200余万平方米,年实现税收5000多万元,物流业也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亮点”,成为我镇的名片。同时,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有效带动了运输、餐饮、金融、保险、汽修等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建设“零点商业圈”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二是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镇在做强、做大西部物流市场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工业优化升级,力鲁特公司投资3000万元,对除尘设备进行改造提升,济南华河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目前,全镇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物制药、包装印刷、新型建材等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8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将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实现利税9.3亿元,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家,工业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秸秆禁烧全面胜利。我镇制定并实施了《农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2008—2010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今年重点在前张办事处的两个黄河滩区推广农业结构调整,改茬种植鲜食花生和鲜食大豆1400余亩,全年新发展花卉苗木500亩,设施农业500亩,全镇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同时,全面落实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秸秆综合利用补贴等优惠政策,全力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共投入230余万元,取得了“夏季”和“秋季”禁烧工作的全面胜利,全镇未出现一起秸秆焚烧现象,我镇也被市、区两级评为秸秆禁烧工作先进单位。

四是招商引资更注实效,成果明显。我镇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由“引资”向“选资”转变,通过充分利用闲散土地搞好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引进符合镇内整体规划、产业带动能力强、投入产出效益高的项目。东方兴业有限公司利用闲置的70亩土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济南东方兴业钢材市场已开业运营;零点物流港投资1500万元,利用市蔬菜公司闲置40亩土地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仓储中心;投资5000万元的山东华辉玻璃有限公司、投资4600万元的山东高强惠普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等项目相继成功落户我镇。2008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引进项目196个,其中过千万项目14个,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1.9亿元,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二、突出全运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2008年是迎“全运”的重要一年,省市各项重点工程相继 开工建设,其中涉及到我镇的就有10类19项,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镇上下齐动员,协调征地拆迁等工作,保证了省市重点工程的顺利进展。

一是涉及全镇4个办事、9个村、全段长7.3公里的小清河综合整治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全镇共完成拆迁10万平方米、征地1322亩,小清河岸墙建设已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暗渠建设已全面开始施工;二是二环东路“高架“改造工程华山段全长2.7公里,涉及我镇4个村、9个企事业单位,需拆迁7.3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拆迁3万平方米;三是积极实施绕城北线及零点立交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共需拆迁1万余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拆迁2200平方米,清理广告牌匾118个,整修路基2000平方米;四是配合东联供水工程的开展,协调9个村解决了350亩临时占地问题,工程6月份已顺利竣工;五是顺利完成了华山工业园天然气管线占压整治工程,该整治工程共涉及我镇15家企业,为8部委挂牌督办项目,目前已全部拆除占压管线建筑9390平方米;六是配合区委、区政府顺利完成了荷花路孟家至桃园段的改造提升工程,该工程华山段全长8.3公里,总投资1500余万元,工程的建成竣工,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也必将为我镇东部地区的加快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度关注民生,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镇党委、政府在谋划好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多方筹集资金,强化公益事业建设,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投资150余万元,在全镇范围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对荷花路、华山东路、华山北路、零点立交桥周边等进行了综合治理,对道路两侧渣土进行了彻底清理,共清理渣土3万余立方。投资400余万元,实施“环卫进农村”工程,建设垃圾中转站21个,配备240余名保洁员对镇村所有道路进行全面保洁,实现了全镇范围内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外运,进一步改善了镇村环境;二是矿山关停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配合区政府组织了3次联合执法行动,先后投入150多万元,对华山地区卧牛山和小山矿区进行了关停;三是“户户通”工程扎实推进,投资600万元修建道路8万余平方米,使全镇基本实现“户户通”。投资150余万元,进行了6个村的文明生态村创建,使全镇文明生态村达到27个,群众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四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投资40余万元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检修,投资20余万元对中心中学进行了绿化和道路建设,继续为全镇5500余名中小学生免费提供书本;五是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工作,积极落实低保和各项优抚政策,今年累计发放各类低保金30.8万元,各类救助金15.2万元,就业安置1017人,劳保扩面1300余人,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六是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全年为群众报销医疗费180余万元,受益群众达9600余人,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为3400余人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群众就医有了新保障。

四、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和谐稳定

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下大力气抓好社会稳定工作。

一是本着“提前介入、靠前工作、及时化解”的原则,不断强化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完善治安防范网络,2008年全镇信访结案率达到97%,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补偿、粮食直补、计划生育、民主选举、政务财务公开等政策,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是不断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今年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06名,破获各类案件510余起,切实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四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下大力气解决因重点工程征地拆迁产生的矛盾纠纷,集中力量做好了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安全稳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文化、广播电视、民兵预备役等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华山镇党委、政府向一年来为华山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各双管单位领导及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新的一年里,我镇将按照“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保持我镇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再创佳绩。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各项工作:一是继续抓好物流市场、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促进全镇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二是协调服务好重点工程,抓好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城乡环境建设,扎实推进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按照 为民、务实的原则,扎实做好各项公益事业建设,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华山;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驻镇双管单位的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同时,也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积极为华山的发展建言献策,促进我们改进不足,共同推动华山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借此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谢谢大家!

同志们,2008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 共同奋斗下,我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镇形成了经济健康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努力和辛勤工作,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大家一年来的优异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坚持固本强基,不断提高镇村干部战斗力。一是坚持不懈地抓班子、带队伍,抓作风、促转变。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制度,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培训,举办了农村后备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多个培训班,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关心干部、群众困难,树立党委、政府良好形象。在镇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机关工资制度,实行“阳光工作”改革,进一步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关心农村支部书记、主任等基层干部生活,实行农村干部工作补贴制度。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及时解决群众因重点工程拆迁等带来的困难,认真组织开展“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务、财务、村务“三公开”,全镇大小工程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度,村级重要事务严格 按有关规定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多次邀请党校和纪委的专家对全镇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确保干部廉洁勤政。

篇2:在2009年双管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西科

(2008年1月14日)

各位同志:

大家好!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各双管单位新春座谈会,和大家共迎新春佳节,共同探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向各双管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及其家属致以节日的问候!并给大家拜个早年,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陈仓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常的一年。一年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灾后重建、增加收入、促进和谐四件大事,积极应对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有效化解雨雪冰冻、地震灾害、婴幼儿奶粉事件、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预计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亿元,增长16%;完成财税总收入4.2亿元,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1.68亿元,增长20.4%;完成财政支出10.08亿元,增长95.1%;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亿元,增长36.8%;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2950元,增长28.4%;农民人均收入4100元,增长15.5%,第三次蝉联全国食品工业强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辛勤努力的结果,同时与全区各双管单位的无私奉献和扎实工作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全区人民向所有双管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不久前召开的区委一届六次全会,对全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全会明确指出,今年全区各项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化四增三统筹、建设和谐奋进新陈仓”的思路目标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抓住发展机遇,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抓好加快发展、灾后重建、增加收入、促进和谐四件大事,努力在新型工业化、提升城市功能、新农村建设、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突破西山战略实施上实现新突破,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双管单位既接受地方政府管理,又接受上级对口单位管理,管理方式比较特殊,承担的责任、任务十分重要而艰巨。区公安、国土、工商、药监分局等部门掌握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人行、建行、农行等金融单位,掌握着地方金融命脉,在搞

活区域资金流通、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有重要的调节疏导作用,电力、邮政、广电、通讯等部门,均与发展生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各双管单位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对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陈仓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新的一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尤其是要实现区委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实现新跨越的目标,依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鼎力支持。借此机会,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一要发挥优势,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各单位要按照区上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全区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抓住全国重灾县区、省市对口帮扶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双管单位与上级部门联系紧密的优势,努力为区上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快我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灾后重建工作多做贡献。

二要服务大局,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把本单位的工作放在陈仓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各单位要始终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入手,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下硬茬解决吃拿卡要、办事拖拉、行业利益至上等突出问题,通过破解征地难问题、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我区等方

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保驾护航。

三是强化管理,为全区税收广开财源。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也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更是全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税务部门在依法组织税收的同时,要努力培植重点财源,突出对纳税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和服务,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建立健全协税护税机制,实行源头监控,强化征管环节堵塞收入漏洞,确保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是以民为本,为社会和谐多做奉献。建设平安陈仓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公安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制毒贩毒等违法活动,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己任,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食品、药品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希望全区各双管单位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克难奋进,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做出更大贡献。

篇3:在2009年双管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自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求至今, 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 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体系架构初步建立,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环境得到改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架构可以从不同纬度划分, 既可以是国家、省、市、县不同层级的服务机构, 也可以是政府扶持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协会 (商会) 和非营利组织, 以及市场化社会中介机构共同构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由2000年的33家已发展到2009年底的818家。近三分之一的省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协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的服务网络。

二是信用担保体系基本形成, 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由2000年的97家快速发展到2010年的5547家, 筹集的担保资金由初期的3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3389亿元, 增长了57倍和113倍。2010年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贷款额已达1.1万亿元, 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银河培训工程深入人心, 成为中小企业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2003年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1.8亿元, 共完成30多万人次的免费集中培训、近50万人次的远程网络培训和110万人次的信息化培训。带动各地拨出专款, 支持了约600万人次的培训。

四是灵活多样的创业服务, 助推小企业创立发展。2003年以来, 中央财政安排创业辅导服务补助资金7262万元, 支持了522家服务机构, 为11.9万户创业者和初创小企业提供了服务。2007年以来, 国家采取投资补助方式, 累计安排资金5亿元, 支持了29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

五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 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2007年以来, 国家安排补助资金5亿元, 累计支持了238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23个省累计安排资金4.77亿元, 支持了1481个平台建设项目。这些平台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六是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建立, 畅通了中小企业信息获取渠道。中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由2000年的一个国家总站迅速扩展到全国47个省市分站、949个二级分站。服务功能由政务信息服务, 扩大到创业辅导、大学生网上招聘、银河培训、中小企业国际博览会、专精特新产品介绍、管理咨询等各个方面。

十年来, 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以下变化:

一是政策环境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对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逐步深化。今年以来, 我部又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

二是引导手段不断加强。2010年中央财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到2.5亿元, 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业务。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到25.2亿元, 支持范围扩大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小企业创业环境改造、市场开拓等方面。

三是推动方式不断创新。既有树立示范, 加强观摩交流推动方式, 也有明确建设目标, 整体推进方式;既有规划指导推进方式, 也有重点服务推进方式;既有通过强化省级机构, 带动市县服务机构发展方式, 也有围绕特色产业完善服务方式。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还应该看到, 服务体系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需要。一是服务队伍不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协会 (商会) 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中小企业“不敢用、用不起”服务与服务机构“小、散、弱”并存。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提供不足, 服务质量和深度有待提高。三是服务网络不健全, 渠道不畅, 服务覆盖面小, 协同性不强。四是服务不规范, 缺乏服务标准。五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认清形势, 增强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紧迫感

“十二五”规划建议, 强调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 只有实现充分就业, 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 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 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既要注重当前, 更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持续稳定, 更要注重提高质量。

保持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是工作的前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在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推动下, 我国中小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开始由回升向好逐渐转向平稳较快发展。但是要看到,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 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一些不稳定、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因素。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 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企业生产成本逐渐加大, 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 汇率大幅度波动, 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 保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 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

提高发展质量是应对挑战的关键。我国中小企业发育不足与发展质量不高并存。据分析, 我国每千人拥有企业11个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25个左右的水平。中小企业发育不足, 是中等收入水平人口少、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慢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不高, 一是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低。数据显示, 2008年末,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1.6%开展了科技活动。二是产品档次不高, 新产品贡献低。有数据显示, 2008年,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1.3%。多年来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徘徊在80%左右。三是一些企业市场行为不规范, 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 关系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快慢, 关系我国实现转变发展方式攻坚任务的进程;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系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应对挑战, 提高发展质量, 是新形势下促进中小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 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发展特点, 决定了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一是微小型企业占主体。我国50人以下的企业占法人企业总数的83%。企业规模小, 既有机制灵活、决策快的优势, 也存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难的劣势。二是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居多。随着要素成本上升, 这些企业不创新难以生存, 要创新缺乏能力。三是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域, 可寻求的外部服务资源不足。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 决定了促进其科学健康发展, 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奏效, 必须转变工作方式, 通过构建社会服务网络, 营造资源共享、服务支撑环境, 解决制约中小企业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 结构调整和优化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

从产业结构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也是制造业价值增值和竞争力提升的发展要求。从产品结构看, 中小企业借助工业设计、研发、检测分析等外部服务资源, 有利于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变化, 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从空间结构看, 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和共性需求, 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创立发展提供了机遇。

推动服务体系建设要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带头依法行政, 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要充分发挥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凡是服务机构能做的工作, 放手交由他们去做, 政府部门重点做好政策制定和环境营造工作。推动服务体系建设, 既要注意推动公共性、公益性服务, 还要注意专业性、商业化服务的协调发展。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避免由于行政干预不当或过度, 影响服务市场的整体发育。当前, 要重点针对小企业不敢买、买不起和不了解服务的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

二是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关系。当前, 中小企业对服务的认知度和购买力较低, 需要公共服务的引导启发;大部分服务机构处于创业阶段, 需要开发客户市场。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借助公共服务启动小企业服务市场, 运用专业化服务, 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补充和支持公共服务的发展。

三是硬件设施建设与服务能力的关系。既要通过建立公共服务设施, 方便企业寻求服务;更要通过增强服务能力, 打造服务品牌。要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先导, 把中小企业的满意度、认可度作为检验服务体系建设成败的唯一标准, 增强核心服务能力, 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

三、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工作

加快推动服务体系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为重点, 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 着力构建骨干服务队伍和公共服务平台, 健全服务网络, 优化资源配置, 培育试点示范, 提高服务质量和有效性, 为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 服务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重点针对中小企业不了解政策和政策落实难的问题, 充分利用服务网络, 特别是产业集群、园区等服务机构, 加大政策宣传, 帮助企业落实相关政策, 及时了解和反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服务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不断加大投融资服务, 创新融资服务产品, 促进银保企合作。积极帮助暂不具备贷款条件的小企业完善内部管理, 寻求有效的融资途径。引导担保机构为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信用管理, 提高融资能力。

(三) 服务于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研发、质量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共享等服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 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帮助中小企业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 开展节能环保“达标”活动。

(四) 服务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扩大培训范围和针对性。引导中小企业借助管理咨询服务, 查找管理漏洞, 运用先进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水平。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产品标准, 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加快品牌建设。

(五) 服务于中小企业市场开拓

为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消费变化等, 提供及时、快捷的市场信息服务。促进跨区域合作交流, 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展会活动, 帮助中小企业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帮助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技术, 开拓国内外市场, 完善营销网络。

(六) 服务于中小企业运行分析工作

要逐步发挥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聚区服务机构以及协会 (商会) 贴近企业、服务企业的优势, 反映中小企业运行情况, 为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提供决策参考。

要把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抓紧抓好:

一是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贯彻落实国发3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 要在充分听取地方意见基础上, 修改完善, 尽快出台。

二是加强规划指导。《中小企业成长“十二五”规划》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正在研究编制当中, 拟于明年上半年发布。通过编制规划, 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 使服务体系建设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三是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要集中各种政策和工作手段, 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 要向服务体系建设倾斜。通过资质认定、购买服务、资金补助和服务奖励等多种方式, 促进优质服务机构加快发展。

四是抓好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大中城市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国家和省级示范平台。研究制定扶持国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税收政策。各地要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尽快完善省级示范平台的认定管理办法。

五是加快骨干服务队伍建设。要通过公开征集、定向招标、资格确认等方式, 尽快形成基本服务队伍, 夯实服务体系工作基础。通过开展重点服务, 遴选服务能力强、业绩突出、具有较强资源带动能力的服务机构, 进行重点培育, 尽快形成服务体系的骨干队伍, 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

六是加强服务协同。要通过建立服务联盟, 提高协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通讯、信息技术优势, 加强虚拟服务网络建设, 推动其与实体服务网络的协同服务。要加快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 增强网络服务功能, 加快与实体服务系统的融合。

七是建立服务测评与激励机制。要逐步完善不同服务产品的服务标准, 推动规范化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完善服务测评方法, 逐步形成激励机制, 促进优质服务机构加快发展, 推动服务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篇4:在2009年双管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上个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掀起,吕骥同志就同聂耳、星海等同志一起投身中国的革命音乐事业,至今已整整70年了。吕骥根据当时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精神,在上海左翼党团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与周巍峙等同志及时发表了《论国防音乐》,首先鲜明地在中国音乐界发出了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接着吕骥同志又先后发表了《伟大而贫弱的歌声》《中国新音乐的展望》等文,进一步指明中国的新音乐不仅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还必须在创作方向和创作方法上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坚定不移地为工农大众服务,并热情树立了以聂耳、星海的创作道路作为中国革命新音乐的光辉旗帜。从此以后,中国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逐步走上了一条向全国迅猛发展的广阔道路。人民的抚育和党的领导使吕骥同志在理论上也不断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孜孜不倦地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出色的组织工作,为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与吕骥同志的直接接触始于1949年冬,当时我是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的一个主攻作曲的青年学生,吕骥同志是解放后新创办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党组织领导兼主持院日常工作的第一副院长。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央音乐学院是由过去的南京国立音乐院(包括其附设的“常州幼年班”)、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北平私立燕京大学音乐系、北平华北大学第三部(即“文艺系”)音乐科为主的7个单位的师生员工合并而成的。其中既有来自国统区的老教授、年轻教师和少数在新中国成立的感召下从海外归来的音乐专家,还有相当一批来自解放区的不同年龄层次的音乐干部。如何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音乐工作者团结在一起,在天津原来只是一所小学校址的简陋基础上,共同创办新中国第一所人民的高等音乐学府?在物质条件相对还比较困乏的情况下,除了亲自带领广大师生投入各项建校性的劳动外,当时摆在吕骥等同志面前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将几十年国统区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经验和十多年解放区战争条件下革命文艺教育的办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新的历史条件的、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正规办学方针和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来自各方的音乐专家之所长,才有利于新一代专门音乐人才的健康成长。我作为当时一个在中央音乐学院就学的学生,亲身感受到吕骥丝毫没有歧视建立于西方的教学体制和学科建设经验,大胆采用过去已得到公认的西方的音乐教材,热情依靠所有国统区留下来和新回国的新老专家,甚至礼聘了少数留居平津一带的外籍音乐教授,使得中央音乐学院迅速组成了一支实力相当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从1953年开始,为了进一步使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取得全面、正规的迅速提高,吕骥同志又争取国务院、文化部等领导部门的支持,为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了几乎囊括所有专业的苏联及东欧的音乐专家来华担任各为期两年的教学工作,并通过组织“专家班”的形式,将专家的教学扩及到各兄弟单位的音乐骨干。吕骥同志等还在文化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举办为期3年制的“干部进修班”,将一大批在战争年代得不到系统培养的老干部进行轮训,从而基本克服了过去由于战争给解放区专业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央音乐学院的初期建设充分证明吕骥不愧为一位党的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出色地完成了人民和党的重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团结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音乐专家、教师、干部,组成了一支以我国音乐专家为主体的空前强大的教师队伍,为中国新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其次,吕骥同志将萧友梅在专业音乐教育体制中适当贯彻“中西音乐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引向全面重视继承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新高潮。他破除以往在音乐院校片面强调教师必须高学历的老框框,大胆聘请了陕北民歌手张天恩、青海“花儿王”朱仲禄给全院开设必修的“民歌演唱”课,还聘请了河北民间管子、唢呐演奏家赵春峰,古琴家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苏南吹打“鼓王”朱勤甫等,给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及民间的传统音乐,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很快建立了新的、名副其实的“民族音乐系”,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音乐表演专业基本只是传授外国经验的局限。吕骥同志还利用他作为全国音协主席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将当时到北京参加民族民间音乐会演的各优秀表演家请到天津(甚至于学校内),以利于组织广大师生的观摩学习,这对大大增强师生们热爱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树立正确的新校风、新学风,具有极其深广的影响。

过去国立音专的教育对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非常重视,从而给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各种门类的基础技能,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教育对课堂教学与联系实际的锻炼比较重视,从而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想品质修养和从事革命文艺实际工作的能力。吕骥在领导中央音乐学院的工作中,既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广大师生经常深入工农兵、深入生活,进行演出和为地方音乐干部做业务辅导。1952年还领导全院师生深入“治淮”第一线,直接参与工农兵群众热情投入祖国宏大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全院师生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1956年吕骥还派出相当一批教师和优秀的高班学生直接参与国家民委等部门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使这些教师、学生得到了一生中极其宝贵的锻炼。这种重视课外实际工作的锻炼以培养年轻人才的方针,是党的一贯教育方针的优秀传统,也是吕骥同志在解放后从事音乐教育的一贯方针。从1952年后,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政治原则选拔少数可以出国进修的学生给予深造外,他似乎更重视后者,突出的典型就是对延安时期的马可和中央音乐学院初期的黄翔鹏。

如果说吕骥同志光辉的一生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始终一贯忠于党的革命文艺事业,始终勤勤恳恳忠于党所交付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重任。他是党在音乐战线的最重要的音乐活动家,他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以及理论批评和研究上的贡献,都紧密联系于党的人民革命文艺事业。音乐教育工作对他讲来,尽管只是从1936年(包括上海时期的“歌曲研究会”在内)至1957年(他将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责任交付给赵讽同志为止)这20年,但这正是中国革命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环。是他奠定中国革命音乐教育事业的坚实基础,是他团结了许多前辈音乐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型音乐人才,这些人才后来几乎都成为新中国以来各音乐院校、团体包括各地方音协的领导和重要的业务骨干。

今年是党成立85周年,85年来,中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天天强大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也一天天为世界所瞩目。为了继承前辈音乐家所建立的功勋,发扬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伟大精神和所留下的优秀遗产,我们先后以出版全集的方式,编订出版了《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黄自遗作集》《萧友梅全集》《贺绿汀全集》,以及《马思聪全集》《正在编订中》。2004年孙慎、李伟等5位同志曾正式向中国音协等领导部门发出倡议——编订出版《吕骥全集》,这项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正式全面启动。我诚挚地在这个场合再次向有关领导发出呼吁,希望能将这件刻不容缓的工作尽早给予落实!

汪毓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题图照片为吕骥1997年摄于北京中山公园吕英亮摄)

篇5:在2009年双管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1 深刻认识“走出去”战略的内涵与时代背景

“走出去”战略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 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对外开放思想时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经验教训, 把对外开放提高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规律的高度, 明确指出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国策, 并科学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内涵, 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发展格局。因此, “走出去”是贯彻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的具体实践。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对“走出去”战略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与贯穿, 其中提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等多种论述。

如今,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必须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 主动地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产业链延伸与实施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 增加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改变在国际市场中的被动角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特别是中国的建筑材料工业中绝大多数传统产品占世界总量50%以上, 如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 引导产能过剩的建材企业实施资本“走出去”, 到有市场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兴办实体, 探索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资源配置, 以更领先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 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互动中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中国建材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的跨越阶段时机已经成熟

我国建材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随着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 产品质量与功能的不断提升, 对外合作贸易得到较快发展, 在出口产品、技术装备和承包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中材国际在全球五六十个国家与地区承建了各种规模不同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也在多个国家承建了浮法玻璃生产线。

总体上来说, 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已经由以产品为主开始向资本阶段跨越。

早期是产品“走出去”, 即产品出口。由早期以国外贴牌生产、来料或委托加工贸易, 坐等客户上门为主的被动式加工产品出口, 发展到出口权完全放开, 企业主动寻找国外买家为主的产品出口, 再发展到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 直接订货或成为外商稳定的代理商。产品“走出去”初期阶段是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居多。

中期阶段形成了网点式“走出去”。企业在海外设立销售公司或办事处, 既服务当地代理商和客户, 也寻求机会出口销售自身的产品。进入这一时期, 企业已经具备了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的意识和具有了国际化的意识, 虽然仍属于产品“走出去”的范畴, 但已经萌发了企业真正“走出去”的思想基础和奠定了“走出去”的未来通道。

后期是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我国建材工业经历了技术装备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研发生产, 再到成套技术装备整体走出国门的巨大改变和进步。当前, 我国不仅主要建材产品产能均已占到世界50%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大国, 而且水泥、玻璃、玻纤、陶瓷、石材加工以及墙材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达到, 有的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中材集团、中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广东柯达集团、双鸭山东方墙材集团等, 已能够为国外客户提供成套设备的一条龙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的“走出去”为我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 资本“走出去”时机已经成熟, 并将成为主旋律。即真正到国外投资经营企业。以水泥行业为例, 由于整条生产线建设带动了技术、装备和劳动力出口, 许多国家都已肯定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只要我们迈开双脚, 国际市场就在眼前。如冀东集团联手中非发展基金在南非建设水泥生产线;同力水泥在莫桑比克建设水泥生产线;华新水泥控股子公司———华新中亚投资 (武汉) 与塔吉克斯坦亚湾水泥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水泥生产线;海螺水泥正在印度尼西亚独资建设日产3 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配套的水泥粉磨站;中材集团收购了印度的一家水泥企业等, 都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玻璃、玻纤、墙材等领域也有一批项目进入了国际市场, 如巨石集团今年5月18日在埃及建成投产的年产8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 就是代表性的项目。总之, 技术装备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国外市场需求, 加之国内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因素, 说明了“走出去”时机已经成熟。

3 建材企业加快资本“走出去”的必然性与现实性

虽然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已经启动并迈开了步子,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出去”, 尤其是资本“走出去”还必须加快步伐。单靠产品、网点式、成套技术装备“走出去”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建材工业国际化的需要, 我们必须以投资或并购作为未来主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切入点。使“走出去”真正迈开双腿, 使国际市场的占有名副其实。

“走出去”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 国际间的市场更加开放,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进一步加大, 在国际市场和资源配置中能否取得主动与增加份额有赖于国际化程度。只依赖于产品输出、原料输出的“走出去”既不持久又不经济, 必须改变, 由输出到“走出去”占有资源, 配置利用资源。

“走出去”是我国建材行业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建材行业在经历了“跟随”和“追赶”阶段后, 已进入了“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阶段。建材行业, 特别是一些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平板玻璃两个二代已着手研发, 瞄准超越。我国的工程技术力量在世界上最雄厚, 我国工程建设的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 在“走出去”条件已经具备的同时, 作为主要产品产量占全球50%以上的生产大国, 既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份额, 又肩负为世界建材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由此, “走出去”是我们当代建材人的历史责任。

“走出去”是我国建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积极举措。我国主要的传统产业绝大多数产能过剩。2012年底, 我国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3.7%和73.1%, 已经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近两年来, 随着产能新增, 产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低, 行业总体利润趋向下滑。但受过分乐观的市场预期以及一些地方政绩观等因素影响, 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 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缺乏各种建筑材料, 缺乏发展建材工业的人才和技术。因而“走出去”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 减少国内的资源浪费, 又能解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程技术资源短缺、产品紧缺的现状, 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的发展分割的局面, 使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布局更加合理。

我国投资结构调整和建材工业面临已经出现的“进出口”之间逆差, 决定了“走出去”的紧迫性。建材工业发展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关联性很大, 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增速减缓到19.6%, 2014年以来,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持续放缓, 上半年为17.3%, 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尤其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仅增长12.7%, 这对于下半年及明后年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是对于受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较大的建材工业来说, 影响将会更大一些。虽然中西部铁路、城市管网、棚户区改造、水利、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等民生工程的继续开展, 以及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实施, 仍会对建材工业增长提供支撑, 但从根本上来说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更多地投向产能过剩的行业, 这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从根子上提出了必须迅速转到境外去发展。

另一方面, 建材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建材企业制造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正在减弱, 从税率来说, 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几下降到百分之几甚至是零, 优惠不再;从汇率上来说,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强;从利率上来说, 目前制造业多为高负债企业, 且中国的银行利率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此外, 国内原材料资源愈发紧缺, 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国外针对中国建材产品出口的反倾销、反补贴“双反”浪潮愈演愈烈, 进一步挤压了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生存空间。例如水泥出口由2006年的3 613万吨下降到2012年的1 200万吨。由此, 已经连续二十多年出口额高于进口额的状况, 于今年7月份首次出现了进口建材及非金属矿197.8亿美元、出口190.3亿美元的逆差。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 “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4 中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有着客观的市场需求, 具有可操作性

海螺、重庆复合材料等领军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证明, 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建材企业的资本“走出去”不仅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一是因为全球经济动荡和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对外投资机遇。当前, 世界经济的多极与多元化, 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尤其是十八大后, 我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更加注重经贸合作, 提出更高层次的开放策略, 与许多国家达成一系列经贸合作协定。政府鼓励我国具备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必将出台与逐步完善一系列的“走出去”的鼓励政策, 这必然会为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 资本流动性明显放缓。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资金紧张, 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大对其投资力度。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 海外投资成本也不同程度地降低, 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加快海外投资与并购的重大机遇。三是我国建材产业本身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建材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的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金实力, 以及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打通了一些国外市场渠道, 为资本“走出去”已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四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巨大。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市场出现萎缩, 但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中东等世界新兴经济体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当前, 这些新兴国家市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期,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对建材的用量大, 他们的建材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滞后阶段, 为我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提供了时间与市场空间。

以水泥行业为例, 世界水泥产量 (不包括中国) 保持稳定甚至呈负增长态势, 但水泥市场用量增加迅速, 2010年非洲市场增长11.4%, 中东增长11.1%, 拉美增长8.3%, 2011、2012年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亚洲 (不包括中国) 地区的水泥消费增速亦维持在5%左右。印尼、沙特、孟加拉、泰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国表现尤为突出。以海螺水泥直接投资建厂的印尼市场为例, 印尼近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 预计2014年印尼经济将增长6.3%。近年来印尼稳定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逐渐升温的房地产投资将带动国内水泥销量不断增长。印尼2011年水泥销售量达到4 800万吨, 而2012年水泥销量约5 500万吨, 同比增长14.58%。目前印尼人均水泥消费量约为230公斤, 仍处在较低水平。当地水泥价格从2010年的110美元/吨上涨至2012年的130美元/吨。中东地区的水泥工业亦迅猛发展, 沙特、阿联酋、伊朗等国, 因其各项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之需, 水泥年消费量快速增长, 正在扩建或新建一批大型的现代化水泥厂。2013年沙特基建项目超过800亿美元, 较2011年增长36%, 2013年沙特水泥总需求量约5 500万吨, 缺口1 000万吨, 毛利空间远高于国内。总之, “走出去”有客观市场需求。

5 必须正视和努力解决中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来, 我国建材企业在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是国内因素, 如有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于实践, 政府引导和扶持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于企业“走出去”的需求;“走出去”门槛高, 审批手续多, 境外投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设立也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现象, 使“走出去”显得环节多、困难多、制约多等。另一方面是境外投资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 既有非经营性风险又有经营性风险, 非经营性风险主要指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威胁经济的风险, 经营性风险则包括建设期间的合同协议执行存在的风险、经营过程中税收等商业风险和企业用工等管控缺乏法律保障的风险等, 使企业常处在各种风险浪口上。常常是各种风险并存, 如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变化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损失;东道国法律、政策也会随着政局变化, 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损失等。

又如建材投资项目很多属资源类开发项目, 存在一定的资源综合利用风险和建设条件风险。包括项目资源储量、质量和采矿权属的风险;能源保障、交通运输、建设原材料供应等支撑条件的风险和建设过程中的用工风险等。

再如在新兴发展国家, 一般采用销售代理制, 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运送给代理商, 通过代理商逐级代理, 最终到达用户手里, 销售链条长, 资金回收速度慢, 形成销售货款回收风险、财务风险 (包括负债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汇兑汇回风险、资本结构不合理风险等) 和金融风险 (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方面) 。还包括民族风俗习惯, 语言障碍, 对当地法律法规理解产生误差等。

6 建材联合会将为企业资本“走出去”创造条件并竭力做好服务

为了加快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 我们将建议国家政府有关部门, 对化解过剩产能, 实施新一轮“走出去”形成政策扶持。强化“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扩大中央财政现有专项资金规模, 加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 对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低成本融资政策;建议建立和完善非经营型风险国家保障体系和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建设。对于经营性的风险, 仍然由企业自身来承担, 但对非经营性的风险, 政府应当给予保障, 从社会政治层面对企业合法权益在国际范围内予以保障, 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加大对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企业的支持力度。我国部分建材企业, 他们正在逐步实现“工厂在海外、回报在国内, 资源用境外、回报在国内”的总部经济模式, 逐步将国内总部变成一个研发、销售、财务中心, 制造基地遍布全球各地的经营布局, 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来说, 也是新一轮发展模式。过去, 政府对“招商引资”有极大热情, 也有许多优惠政策和其他服务内容, 希望政府部门对“总部经济”理念有同等力度的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努力健全关于境外投资的政策、法规, 从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税收、外汇使用以及投资后的监管、跟踪、统计和分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针对建材行业民营企业居多的特点, 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解决民企缺乏融资渠道, 缺乏海外市场的信息, 缺乏对海外法制及权利保护的了解, 缺乏通晓海外业务的人才等问题。我们也希望参会企业能够借此次会议的机会, 与相关政府部门积极互动, 提出自己的诉求和建议。

我们也希望有意愿“走出去”的建材企业, 要有明确的国际投资战略。一定要认真研究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风俗等具体情况, 做好整体风险防控预案。

作为中国建材联合会, 在建材企业“走出去”方面, 也要充分体现出“引领、协调、服务”的作用。要从多角度、多层次, 深入分析在世界贸易新格局下, 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明确提出联合会指导建材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投资导向和经营模式, 要引导企业拓宽视野, 树立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提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从具体工作层面来讲, 我们一是要在深入了解政府政策、企业诉求以及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政策与经济环境等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建材行业“走出去”一系列战略设想和工作措施, 同时在争取政府出台“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方面要做最大的努力, 在为企业牵线搭桥方面做最好的红娘。比如, 针对东盟市场, 联合会今年牵头携手我国相关建材企业, 与东盟各国相关同业组织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建材行业合作委员会, 旨在通过这一机制, 互通信息, 组织中国与东盟建材行业进行对接与合作。

篇6:在2009年双管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同志们:

金秋时节, 丹桂飘香, 一年一度的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 (ICTC2009) 在美丽的古城杭州召开了。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 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向获得科技杰出贡献奖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 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内外来宾、同行表示热烈欢迎, 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参与我国广播电视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ICTC研讨会从1992年举办以来, 紧跟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努力满足国内广播电视发展的实际需要, 把技术研讨与设备展示有效结合起来, 为内外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国际合作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广播电视技术盛会, 为我国广播电视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 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对多年来积极组织ICTC研讨会的各有关单位、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畅所欲言, 建言献策, 为我国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月一日, 我们参与了天安门扩声和转播工作, 现场见证了国庆庆典活动, 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一个充满朝气、蓬勃发展、初步实现小康的新中国已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60年来, 广播电视不仅记录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顺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中短波调幅广播到调频广播、数字广播、网络广播,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数字电视、高清电视、手持电视, 形成了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的广播电视体系。目前,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 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相结合, 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全国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2000多家、播出机构2000多家, 每年生产的电影片超过400部、电视剧超过1.4万集、动画片超过13万分钟;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3万多座, 卫星上行站30多座, 有线电视网络400多万公里, 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6亿, 去年底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5.96%、96.95%。广播电视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已成为人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主要渠道, 是我国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宣传工具、信息工具和娱乐工具, 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这里, 我想谈两点意见:一是新中国60年来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工作。

一、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新中国60年, 是我国广播电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改革创新、繁荣发展的60年, 是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60年。回顾60年来的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初创阶段, 即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我国加强了中央广播事业建设, 同时加强了地方广播电台、发射台、转播台、县广播站以及农村广播网的建设, 扩大中央和各地广播的覆盖范围。1958年, 北京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前身) 开播, 标志着我国电视事业诞生。上海、黑龙江等地电视台随后相继开播, 我国电视事业开始兴起。此外,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监测和维护保障系统开始起步建设。

二是建设阶段, 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大规模兴建广播电视发射台 (包括高山台) 、农村有线广播网, 自行研制、积极开发彩色电视、中波同步广播、调频广播等技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 我国已建成比较完善的、覆盖农村的有线广播网和中波同步广播覆盖网, 同时全国电视台实现了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过渡, 电视覆盖网不断扩大。

三是快速发展阶段, 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1983年中央37号文件确定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方的积极性, 使我国广播电视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 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兴起, 为广播电视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收多套节目的需求。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的启动实施,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非线性电视新闻综合网络系统”获得了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主研发的高清晰度电视在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转播试验中取得圆满成功, 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到21世纪初, 我国中央台和31个省 (区、市) 台的节目全部实现卫星传送, 全国有线电视基本实现联网。

四是全面协调发展阶段, 即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 广播电视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在城市重点推数字化, 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农村重点推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保障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的基本文化权益。在西部地区重点推西新工程, 努力改变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薄弱的局面;在中、东部较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重点推产业开发, 大力推动内容产业、网络产业和新媒体产业发展。同时, 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动力,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换和网络整合, 加快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传输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 不断为我国广播电视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回顾60年, 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有以下基本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为广播电视宣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 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二是确保安全播出, 始终把安全播出作为广播电视工作的生命, 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节目内容和传播载体的有效统一, 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 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努力在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找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 找准市场经济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广播电视自身规律的结合点, 以发展促改革, 以改革促发展, 不断解放广播电视的生产力。五是始终坚持科技进步, 始终把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作为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改造传统媒体, 发展新兴媒体, 建立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六是始终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 通过抓管理, 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 实现广播电视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七是始终把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求真务实, 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人才队伍。

回顾60年, 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这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 归功于全国广电系统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奋斗, 归功于电子信息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特别是, 我们许多老同志、老领导、老专家, 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艰苦创业, 不仅为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带好了队伍、形成了好的风气、好的传统。让我们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工作

广播电视是高科技、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 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随着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融合发展, 广播电视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更加强烈,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宣传、发展、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保障和引领的作用。当前,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有:

一是构建完善技术先进、政令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和应急广播体系。这是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要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和应急机制, 加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技术监测监管和调度指挥体系, 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安全防范能力, 有效应对非法攻击, 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保证广播电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播出、安全传输, 满足国家应急需要, 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是构建完善覆盖城乡、经济可行、安全可靠、保证长效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我们全国广电系统的基本职责。要继续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无线覆盖工程, 提高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有效覆盖水平。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能力, 增加农村节目播出内容, 改善服务, 提高质量, 保证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免费接收到多套节目, 维护公共文化权益, 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加强县、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运营体制建设, 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三是构建完善传输快捷、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统筹协调的广播电视数字化传播体系。这是我们全国广电系统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当前我国已建成了多种手段并用、多层次覆盖、规模庞大的广播电视网, 如何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安全平稳地实现从播出前端到用户终端 (电视机、收音机均超过5亿台) 全系统的数字化, 仍然是我们全国广电系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按照2008年国办1号文件 (国办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的要求, 加快广播电台、电视台台内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 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网络整合, 加快地面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的发展, 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 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切实提高广播电视的传播力。要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媒体, 发展新兴媒体, 规范发展IP电视、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 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 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的影响力, 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构建完善充满活力、调控有力、有序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这是我们全国广电系统亟待加强的重要任务。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规定, 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 加快推进有线网络整合, 要以影视剧、影视动画等内容产业、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新兴媒体业态为重点, 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市场需求为动力, 促进广播电视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利用上市、债券等资本市场的作用, 在影视剧制作、有线网络、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领域, 培育充满活力、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要加强内部规范管理,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要完善产业政策, 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健全市场体系,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利用法律、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 依法加强行业管理, 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 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有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一是继续加快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无线覆盖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实施, 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村村通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以来, 已经完成通电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建设任务, 解决了近亿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去年, 我国发射了直播卫星, 主要用于村村通, 使边远“盲区”群众能够收看到40多套节目, 深受“盲区”群众的欢迎。去年, 国家组织招标了第一批“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施366万套, 发送各地“盲区”, 已经安装完成。目前, 正在进行第二批“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施865万套的招标工作。按照安全可控、有效管理的原则, 总局对直播卫星的传输技术和方式进行了调整完善。各地要积极配合, 加快实施, 确保明年底完成全国71.6万个20户以上通电“盲村”村村通任务。同时, 各地在完成中央节目无线覆盖任务的基础上, 要加快本地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 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无线覆盖水平。西新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以来, 已完成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建设任务, 根本改变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薄弱的态势。目前正在实施第四期工程建设任务, 继续完善覆盖网监测网, 加强民族语言节目译制能力, 延长民族语言节目播出时间, 使边疆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能够听到看到, 还要能够听懂看懂广播电视节目。

二是继续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网络整合, 促进有线网络尽快实现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看电视变成用电视。有线电视数字化自2003年启动以来, 经过各级广电部门的共同努力, 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有229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 广西、海南、宁夏完成了全省 (区) 的数字化整体转换, 北京、天津、青海、贵州、吉林等省 (市) 转换率超过5 0%。目前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5000万户, 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3000万户。各地在推进整体转换的同时, 要把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双向化改造, 加强本地化服务, 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电子支付、生活资讯等多种新业务, 真正把有线数字电视打造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 真正让用户实现看电视变成用电视。尚未完成转换的城市, 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 一步到位, 直接向双向化过渡。各地要按照王太华同志在江苏现场会的讲话要求, 抓紧推进网络整合, 在明年底之前基本实现一省一网的目标。目前, 全国有11个省 (区、市) 基本完成了全省的网络整合, 北京、陕西、湖南等网络公司已经上市。在网络整合中, 要始终坚持存量保值、增量分成的原则, 始终坚持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要保护地市、县的实际利益, 推动省、地市、县三级贯通、和谐共赢、联合发展, 不断提高有线网络的竞争实力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三是继续加快地面数字电视的开展, 推动模拟与数字电视同播。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自2006年颁布以来, 总局组织进行了大量技术试验, 研究确定了推广应用的主要工作模式, 抓紧制定配套标准和频率规划, 目前已颁布9项配套标准。去年地面数字电视在8个奥运城市开通, 播出标清和高清电视节目, 标志着我国地面模拟电视已开始向地面数字电视转换。为了加快地面数字电视的推进步伐, 总局积极主动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沟通汇报, 努力争取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正在全国100个大中城市组织实施地面数字电视工程, 计划明年完成全国所有地市以上城市地面数字电视开通任务, 与原有模拟电视同播, 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免费接收到多套节目, 保证人民群众看电视的基本权益不因技术的升级而受影响。

四是继续加快高清电视的发展, 推动高清与标清电视同播。今年9月28日, 央视第一套 (CCTV-1) 和北京等8个省 (市) 的卫视节目开始高清、标清同播, 标志着我国开始大规模发展高清电视。加上原来已经播出的4套高清电视频道, 我国目前已有13套高清电视频道。这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清电视产业的发展。10月1日, 央视利用高清电视, 成功地直播了六十周年国庆庆典的各项活动, 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高清、标清同播是我国发展高清电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有效途径。目前主要任务有: (1) 电视台要加强高清节目制播网络建设。加强高清节目制作储备, 提高高清节目的播出比例, 丰富高清节目内容, 同时加快高清节目制播人才的培养。 (2) 各地要大力推进高清电视频道落地入户。目前高清频道主要通过卫星传输、有线接入的方式, 进入老百姓家中。各地有线网络机构要按照总局下发的通知要求, 切实做好高清频道的接入和用户服务工作, 方便用户收看, 真正让用户享受到高品质的视听效果。同时, 希望机顶盒企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质量高、功能全、价格合理、用户欢迎的交互式高清机顶盒, 加快我国高清电视的推广普及。 (3) 各级广电部门要加大高清电视的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和渠道, 普及高清电视知识, 树立高清电视品牌, 扩大高清频道影响, 方便观众选择购买, 为我国高清电视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4) 加快制定完善高清、标清同播的技术规程, 对同播过程中上下变换、幅型比、频率资源安排、编码效率等问题, 要深入调研, 制定可行的技术规程, 规范高清、标清同播的各项技术行为。

五是继续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 满足移动人群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的需求。经过全国广电、科研、设备产业等部门的共同努力, 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CMMB, 俗称手持电视) , 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端到端的产业链, 已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运营体系, 并成功服务北京奥运会。目前, 全国已有200个城市开通了C M M B信号, 2 9个省 (区、市) 完成了C M M B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建设, 2 7个省 (区、市) 完成了C M M B运营签约, 正在组建和完善运营主体, 并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合作, 联手推动CMMB手机的推广普及。当前的主要任务有: (1) 要加快覆盖网络建设。在全国地市以上城市扩大有效覆盖面, 优化完善覆盖网络, 使人们能够随身接收到CMMB信号。 (2) 要加强节目和业务内容集成。在转播好现有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 抓紧推出手持电影频道、紧急广播、新媒体广播、音视频手机报、音视频杂志、互动电视等各类文化新业态和实时交通路况、实时金融行情等信息服务, 满足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现通话、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多种需求。 (3) 要加快运营主体的组建完善。在推动省级运营主体组建完善的同时, 积极组建地市级运营主体, 既要保证统一运营, 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全国统一运营、共谋发展的格局。 (4) 要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运营模式。牢固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 积极与各方合作, 调动产业链各方的推动力量, 尽快实现较高的用户认知程度、业务体验程度, 促进技术、终端、内容、渠道和用户的协同发展。要通过各类媒体, 加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宣传, 特别是要加强以用户为中心的宣传推广和用户体验工作, 为CMMB赢得用户、赢得口碑、赢得市场。

六是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建设, 努力推进“三网融合”。去年12月, 广电总局和科技部共同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今年7月, 科技部、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签署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启动暨上海示范网合作协议》, 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将以现有的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网络为基础, 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 努力实现异地广播电视网络的互通、节目资源的共享。NGB骨干网速率将达到每秒1000千兆, 接入网用户端速率达到每秒100兆;业务平台将提供高清电视、数字视音频节目、移动多媒体、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三网融合”的“一站式”服务, 可以支持跨地域的业务交换、共享和服务;管理系统可以对业务、内容、网络和用户实现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 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全方位服务。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第一期NGB示范网, 用十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有线无线并用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使之成为具有“三网融合”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NGB计划的实施, 必将拉动我国民族工业和电子设备产业的发展, 真正满足老百姓对现代数字媒体和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 广电总局正组织有关单位, 研究编制广播影视“十二五”发展规划, 要求今年11月向国家发改委报发展规划思路, 明年6月正式报“十二五”规划稿。希望各地广电部门深入实际, 加强调研, 加快制定本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各位来宾、同志们, 经过60年来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我国广播影视已站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振奋精神、团结协作、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 全力推进我国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共创我国广播影视的美好明天,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祝ICTC研讨会圆满成功, 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上一篇:医院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元宵节快乐的QQ祝福语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