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性

2024-05-03

回应性(精选9篇)

篇1:回应性

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

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

汾西路幼儿园华婷*

[摘要]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成问题千变万化,面对这些生成问题,教师拥有一种能

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激励的智慧——教师的生成智慧。积极应对千姿百态、源源不断的幼儿生成问题,使之成为幼儿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将幼儿的质疑精神引向更深入的探究,并为创造型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本课题,我们将从“幼儿发展”“教师专业

化”“家园合作”三个维度积极研究应对策略,使幼儿的质疑得到激励与保护、教师的实践

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家长的教养素质也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关键词] 生成幼儿园生成课程生成性情景回应行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活动有高结构和低结构之分,一般认为集体的学习活动是高结构的活动,而高结构的活动也是以游戏、故事等低结构形式导入的;游戏、区角活动等为低结构

活动,而低结构活动是幼儿生成性问题最多的活动。孩子们的生成问题千变万化,教

师答不上来了怎么办?

教师中的大部分不能对孩子的生成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面对孩子的生成问题,成人往往采取忽视、冷淡或打击制止的态度。在生成问题的同时,也是孩子的求知欲望达到巅

峰的时候,成人的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其今后生活工作中的开拓创新精

神也将受影响。许多实验表明:中国孩子和欧美国家孩子相比,创造力、想象力并不他们差,为什么长大以后就不如他们了呢?这与我们成人对待孩子生成问题的态度和技巧不无相关。

面对儿童源源不断的生成问题,家长和教师缺少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

效生成、有效激励的智慧,对教师来说,这就需要具有比一般的教学策略更高的智慧——教

师的生成智慧。

本课题的意义在于鼓励教师积极应对千姿百态、源源不断的幼儿生成问题,使之成为幼

儿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将幼儿的质疑精神引向更深入的探究,并为创造型人格的发展奠定基

础。通过本课题,我们将从“幼儿发展”“教师专业化”“家园合作”三个维度积极研究应

对策略,使幼儿的质疑得到激励与保护、教师的实践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家长的教

养素质也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概念界定

1、生成:是指在日常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即时产生并形成的动态的、有价值的问

题。

2、幼儿园生成课程: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价值

判断,幼儿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或多种活动方式不断生成主

题网络,从而幼儿获得情感、道德、审美、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

3、生成性情景:是指日常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在教师预设之外的,即时产生并形

成的问题情景,有待于解决。

4、回应行动:在动态生成的情景中,教师对生成问题有针对性的,讲究艺术性应答。

三、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以案例研究,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的行动研究过程,确

定园本研修内容,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回应策

略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传统课程中的一些问题:

1、过于重视预先设计的教案或计划。在现存的幼儿园课程中,教师主要依靠现成的教

学参考资料或活动设来组织活动,在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中,把幼儿园的课程看作一

预先制订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有些教师非常强调课程计划和大纲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事先

*课题组成员:华婷、蒋毅、徐玉芳、斯菲、陈丽娓

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这些教案,“引导”幼儿“按班”地学习。教师为

了使预先的目标能够达到,而忽略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想法。

2、忽视幼儿兴趣和需要。有些幼儿园课程不是建立在对每个幼儿学习兴趣与需求了解的基础更没有信任和尊重幼儿。教师没有关注幼儿身心发需要,更没有关注幼儿当时的兴趣

和自主生成的活动,并认为这些活动幼儿没有价值,而且还脱离了教师预定的“轨道”,不

能让幼儿将有限生命浪费在这些教师认为无用的活动上。教师常常自己事先计划好的“程序”

一步一步让幼儿往“陷阱”里跳,或者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或者许下空愿:“这个问题我们以

后再去讨论„”这些策略压抑了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尽管现在许多教师已经接受了幼

儿是学习主体,幼儿园课程是为的“学”服务的观念,但当幼儿真正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教师还能很好地予以把握。

3、幼儿学习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幼儿园大部分时间是采用集体的统一教学形式,教师

经常以“上课”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引发幼儿生成问题的策略

1.民主化环境策略。教师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 放弃教育者的尊严和

权威, 以信任、尊重、欣赏来支持、诱发幼儿产生问题。老师尊重幼儿, 尊重他们自己选择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 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尊重他们的思维、行为方式。老师面对

幼儿的问题, 给予的是极大的热情, 而不是置之不理的冷漠。老师欣赏幼儿, 以欣赏的眼光

看幼儿, 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要学会等待。

2.对话式分享策略。教育过程中变教育者单向传输为双向对话, 凸显幼儿经验的地位,与幼儿共同分享交流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老师与幼儿都是活动中的设问者、解答者, 都有

权利和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对别人的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这种对话实现了师幼

互动, 幼幼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3.开放性提问策略。课堂中提问的开放性, 既可以拓宽孩子对基础知识的纵横理解,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又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的提问没有将孩子的思维

禁锢于已有思路的模式中, 而是放手让幼儿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4.生活化情景策略。幼儿生成的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 随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而扩大,随幼儿生活经验的拓展而拓展, 随幼儿生活环境的丰富而丰富。因此, 要关注幼儿寻常时刻,在日常生活和创设的生活化情景中让幼儿体验、感悟、起疑、发问。

5.结构化材料策略。材料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极

其重要的载体。特别是低、中结构的材料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提供大量低、中结构的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摆弄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

6.支持性强化策略。教师的支持是教育最核心的成分, 是儿童问题不断生发的重要条

件之一。教师应采取支持、鼓励策略, 必须坚持“追随幼儿, 师幼同行” 的原则, 以强化

幼儿不断生发问题。

(三)教师回应的策略

1.深化策略

当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教室可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采用强化、鼓励的策略,必要时还可灵活调整原有计划, 开发孩子的思维, 求得意外收获;亦可设置悬念, 以引发

他们对此问题更大的关注, 鼓励幼儿探索问题。幼儿园生成课程主题的选择主要是以幼儿的兴趣需求作为课程的生长点,“课程应对幼儿特定的需要有所呼应。”

2.迁移策略

当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有潜在价值时, 教师应进行适当点拨, 将问题引向显形价值方

向。也可直接提出问题,挑战幼儿, 激起幼儿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 点拨幼儿思考问题。提

供孩子多元认知信息, 刺激幼儿观察思考, 能逐步激发幼儿对事物及其现象的敏感性, 养

成多问、善问、会问的好习惯。这种策略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他是指课程主题不应

只着眼于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课程应当定位于幼儿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就是说,应当凭借幼儿现有的发展创造出幼儿新的发展的基础。凭借已有的心智发展,新的发展才有可能产生,但它是尚未实现的心智。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

智才能最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因此,课程应着眼于幼儿的 “最近发展区”,去选择相应的课程主题,使幼儿达到一个新的发展,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发展。

3.嫁接策略

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显性的教育价值, 有时会使教师显得尴尬或一时无从回答。如

教师回避不谈, 会抑制幼儿提问的意识;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嫁接成有价值的问题, 就会

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此外, 对幼儿的问题老师要作出价值判断。我们追求的是幼儿对现象的兴趣与探究,而不是很有深度的“钻研”。

4.商议策略

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所主动提出来的问题, 是幼儿个体对自己活动的认知察觉, 教师对此应加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应从尊重幼儿意愿出发, 采用师生、生生共

同商议的策略, 引导幼儿讨论问题, 使教育过程变教育者单向传输为双向对话, 突显幼儿

经验的地位。

5.留疑策略

幼儿生成的问题教师一时无法判断作出取向时, 或当探索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时,教师可坦诚相告, 同时建议师生共同对疑难问题探究解答, 从而推动幼儿探究问题。可以通

过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查阅资料等去发现答案, 也可留给幼儿一些时间, 让他们自己

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随时报告自己的点滴发现。

四、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的效果与反思

(一)研究效果

1、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有助于幼儿发展

(1)有助于幼儿好问、好奇的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不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

走,他们总有发现不完的事情,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新纲要指出:学前教育要为终生发展奠

定基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而我们的研究旨在寻求一种适合幼儿发展的,允许和

鼓励幼儿生成问题,并且有效的回应这些生成问题的方法,养成好问、好奇等良好的行为习

惯,为其探究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有助于幼儿乐学、好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是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要使幼儿“乐学”

“好学”则必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幼儿的学习兴趣则源于生成的问题能否满足其学习的成就需要。

(3)有助于幼儿质疑求异思考、发散性思维等创造人格的发展

心理学家柯曼比尔(T·Amabile)认为:“创造力是来自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和社会环

境的特殊综合的结果。”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创造性归根到底是人格的问题。”

幼儿大量的生成问题都源于其质疑求异的思考和发展思维、反常规思维,而这些心理品质的积极发展则可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

2、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有助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一是改变教师的角色。作为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与以往相比正发

生着很大的改变。新课程要求课程内容应是从儿童的活动和兴趣中选择主题的,可以以主题

向外扩散形成主题网络,主题的每一方面都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经验,是与儿童渴望探

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相联的。也就是说,当教师发现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某个“结点”感兴趣,愿意探索研究时,即可以此为主题展开活动,还可以作进一步延伸。

可以说儿童“决定”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儿童能够主动地学习,发挥创造力,所以说

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便于幼儿主动建构重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课程的实践过程

中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相应地审视和改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成为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那就是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

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是提高教师的作用。主张建构主义的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德弗里斯在论述教师的作用时

建议,教师应该抛弃经验主义或文化传递理论的一些观念,并用新的观念取而代之,这需要

实现三个转变,即(1)从教到建构的转变;(2)从强化到兴趣的转变;(3)从服从到自主

(或从强制到合作)的转变,这恰与我们新《纲要》的教育理念相符。但是要实现这三个转

变、发挥好教师的支持、合作等作用,却不是传统的教育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综合多种手段,在随机教育、生成活动、探索性活动等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发展 教育的成败有很大因素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心理学家认为,有效的、尤其是灵活

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是某个特定领域中可以称之为“专家”的标志,其基本条件是:“在某

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并且这些知识的储存都必须精细加工和

组织化,以便需要时很容易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

迈入“专家”的行列?我们感到自己正缺少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

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比一般的教学策略更高级的智慧——教师的回应策略。通常,一个从教三年以上的教师就已经是一名较成熟的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与教龄成正比增长。二期课改以来,我们有很多老师却觉得教师不好当了,原因在于

孩子的生成活动太难把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设是必要的,但由

于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个体,因此很多东西是难

以预设、难以一成不变的。“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

行的教学能否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能否使教师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

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

献。”(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语)因此,预设教学方案不仅要预想多种可能,而且应该是有限

度的、有弹性的,能为幼儿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从而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为教学过程由“执行教案”走向

“互动生成”提供扎实基础。

(二)研究反思

1、继续进行对教师策略的干预研究,对教师策略运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进行跟

踪,筛选出典型的策略特征。

2、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合作和教研活动的背景下对教师生成课程策略获得的影

响,以及已有回应策略对他人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附主要参考文献:

戴维·伯姆——《对话思想及其于“对话教学”的启示》

张霞——《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践谈教师的生成智慧》

宋志红——《引发幼儿生成问题和老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篇2:回应性

——交通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素质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营造人车互礼互让的和谐交通环境,预防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共创和谐文明校园、家园。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交通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班会进行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最宝贵的?生谈。

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以重复: 岁月可以重复,年复一年; 季节可以重复,春夏秋冬;

财富可以重复,千金散去还复来。唯独生命,一去不返。

生命是一种幸运

因为父母给了我生命,我才能来到这个世界;

我能够拥抱春风的和煦,触摸夏雨的缠绵; 我能够与皎洁的明月相邀,与山间的清风共舞。我能够感受母爱的轻柔,体会父爱的巍峨; 我能够与朋友畅谈理想,与师长交流谈心; 我能够实现我人生的价值,朝着梦的方向飞翔!

生命是一种责任

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一个生命便降落人间,伴随的总是世界对这个生命来临时的狂喜。

但你是否注意到了生命降临前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生命如此难能可贵。有了生命,才有快乐与悲伤,有了生命,才有希望与理想,有了生命才有了对生命的真爱。

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人。

师:是啊,生命是宝贵的,但它又是脆弱的。脆弱的生命禁不起最微不足道的“生命意外”。有些意外我们无能为力,但有些意外我们可以防祸未然,比如——交通事故。交通安全,一个关系人生质量、家庭幸福的话题。自从1886年德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做燃料的机动车以来,它使人类进一步向现代文明迈进,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这一灰色阴影,当一个个鲜活的生灵瞬间成为车轮下的亡灵时,当一个个好端端的家庭因为惨痛的车祸而支离破碎时,怎能不让我们警醒?

二、警钟长鸣

1、请看材料(显示课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连续5年死亡人数突破10万大关。10万鲜活的生命葬于滚滚车轮之下,如此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剧,留给世人的该是多么沉重的警示和思索。

连续五年每年死亡人数突破10万大关,一年10万人是什么概念?

——一年消失一个小城镇,一个月被吃掉一个万人的军团;一天从天上掉下来一个载有300人的大型客机。

——如果仅以每一位死者直系亲属3人计,一年中有30万个家庭遭到家破人亡的灭顶之灾;如果以10位亲属计,死者牵连的亲属约100万人。10万个鲜活生命葬于滚滚车轮之下,碾下车轮的有多少撕心裂肺的人间惨剧。

2、请再看具体的血淋淋的交通事故场面。(课件显示)

3、鲜活的生命之花,转瞬之间凋谢了。一场交通事故,多少人生悲剧,撼人心魄的生命哀歌„„ 交通事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讲一讲亲身经历过或亲人朋友遭遇过的交通事故。

4、谈起交通事故,大家无不感到形式严峻,谈起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无不感叹唏嘘。感叹、震撼之余,请同学们说一说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或想法。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5、师小结:这些血的教训向同学们敲响警钟!追根溯源,安全意识淡漠、麻痹大意、违章违纪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希望同学们心中都有交通安全这根舷,时时刻刻记着要遵守交通规则。

三、你言我语话交通

1、说说你看到哪些交通安全隐患?你是怎样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交流)

(1)交通安全很重要,交通规则要记牢。从小习惯要养好,不在路上疯打闹。

(2)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天桥地道人行道,横穿马路离不了。

(3)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

(4)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等车停稳后,先下后上,不争抢。

(5)乘车不把头、手、胳膊伸窗外,侧向站立双脚要分开,手握扶手,免摔倒.2、“文明礼让,礼貌回应”具体做法:横过道路时,要先向左观察,发现有来车时,要挥手示意,对机动车驾驶人予以提示,待车辆停止后有序通过道路,并向驾驶人挥手示意或竖起大拇指给予礼貌回应。到达道路中心线时,须向右侧观察,发现有来车时,重复上述动作;通过有信号灯控制的斑马线时,严格按信号要求通行;骑自行车的学生横过4条以上机动车道时,须下车推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斑马线时,尽量与较多同学结伴通行,以增强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力。

并积极向家人传递横过道路时的安全常识和“文明礼让,礼貌回应”的方法,扩大宣传效应。(集体起立学习礼貌回应的手势)

四、教师寄语

篇3:回应性

一、政府回应的提出和内涵

20世纪70年代, 西方各国为了摆脱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信任危机、行政效率低下等等困境兴起了一场大刀阔斧的行政改革, 这场改革不仅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 并且形成了全球性的“政府再造式”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政府回应”就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政府变革而产生, 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得以提升, 逐渐成为当代各国政府所共同认可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那么, 何为“政府回应”?政府回应强调的是政府对民众的回应性, 强调“回应性问题是任何现代公共组织理论的核心”, “组织成员还有责任去帮助公众了解自己的需求”, “回应也意味着适应其服务对象——顾客”。莫汉·考尔博士认为, 由于面临着各种各样对政府的挑战, 必须及时对政府治理模式进行相应变革, 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和财政政策”, 并且“必须伴之以健全的法律框架以及负责任的、有效的和反映民意的政府机构。”行政管理学者斯塔林认为, 回应意味着政府对民众、对政策变革的接纳和对民众要求作出反映, 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克林格勒与纳尔班迪认为, 政治回应意味着政府能够积极地反映并回答通过民选官员表达出来的公民意志。罗伯特·丹哈特则援引鲁尔克的观点, 认为回应性是指体系促进官僚的决定与社会或者声称代表民众的官员的偏好相一致的程度。我国学者俞可平则认为, 回应性是善治政府应具有的六个基本因素中的重要一点, 政府的回应性越强, 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

综上, 本文认为, 政府回应就是指政府在公共管理中, 以公民需求为导向, 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 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政府回应标志着政府职能全新的运作方式, 不仅尊重了人的主体性, 而且兼顾了社会的多重利益要求, 有利于提高行政相对方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精神, 有利于培育社会自治和催生行政民主, 充分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

二、提升回应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服务型政府是提升政府效能的政府治理模式, 也是我国当前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基本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 所谓服务型政府, 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 所谓服务型政府, 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 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中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服务, 为民兴利,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虽然学者对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其内涵基本相似:在政府的宗旨和职能上, 把服务公民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 关注公民、社会对政府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价值偏好, 重视其所反映的诸多问题, 并且负责、积极地加以解决;在政府的服务理念上, 以人为本, 积极主动地对社会、公民的需求及时予以反映, 并采取有效措施, 满足其体现公共性需求和利益等等。

在对服务型政府本质内涵的界定中可见, 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有效的社会回应, 其职责的履行需要具备对公共需求和公众诉求灵敏的感应能力和针对问题加以高效处理的解决能力。即“服务型政府”应当具备良好的相对于公众、市场、社会要求和问题诉求的回应性, 以满足现代政府的治理需求。

政府回应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在面对民主进程加快和公民主体意识增强的新形势下, 政府更应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正确的回应。从价值层面来看, 政府回应体现的是实质正义, 实质正义是服务型政府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且, 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价值理念的转变, 即政府主体从社会的管理者转变为社会的服务者, 政府行政方式从自上而下的权威管理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回应性的互动式的服务, 而政府服务正是对民众要求的一种回应, 因而回应性本身就是服务型政府内涵价值的一种体现, 因而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然要不断提升政府回应性。

三、提升我国服务型政府回应性的对策

1. 树立服务行政理念, 增强回应意识。

提升服务型政府的回应性要求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服务行政的本质在于确立起公众导向的全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 是提升服务型政府回应性的前提条件。它强调行政人员的行为要以公众为中心, 以公众需求为基本依据;强调政府服务更加注重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 更加重视行政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服务行政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就要求政府要做到:分辨和明确服务的对象;调查和明晰公众希望的服务种类、服务质量以及他们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将服务水平和评估结果告知公众;为公众提供选择公共服务的机会;建立便于公众参与和反馈意见的信息系统和服务系统。因此, 服务型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能够更有效地对公众的期望和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和回复, 而不能故意拖延或没有下文。

2.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强化回应的互动性。

政府回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一般而言, 政府创造了回应的各种条件, 最重要的回应群体是公众, 而且只有不同的公众参与才能使回应变得有效, 公民广泛而有效的参与有利于政府回应的良性互动发展。

首先要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它是提升我国服务型政府回应性的核心因素。在实践中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策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公众监督机制、公民参与的法规制度建设, 以保证公民的政治参与。其次, 要加强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要求公民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要求公民通过有效的方式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 不仅能表达政府意志, 也反映公民的意见和要求, 有利于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性。

3. 推进电子政务, 完善回应的载体机制建设。

加强政府回应的载体机制建设, 是服务型政府回应建设的物质基础。推进电子政务,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及有效的监管, 确保电子政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使其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而不是趋于形式、走过场。其次要发挥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的窗口作用, 及时、准确地将部门机构职能、日常公务动态、办事程序、政府文件等内容进行网上及时公开, 规范网上政务信息窗口。同时, 要建立领导网上工作日制度, 对群众的意见、投诉、咨询要及时答复, 认真听取公众意见。

完善服务型政府回应机制建设, 要注重政府回应绩效评估机制建设, 提高回应机制的自我构造能力。由于政府回应的内容涉及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效果、服务的满意率, 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包括政府部门自身评价、社会中介组织评价和公众评价的评估系统对政府回应绩效进行评估。要注重政府回应责任机制的建设。“有诉求, 但没有回应”, “有诉求, 但低效性回应”, “有诉求, 有回应, 但是过了时效的回应”, 这三种情况都是政府回应不尽责的体现。因此, 要建立健全行政责任机制, 对政府行为失位和越位进行制度约束。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美]加里.万斯莱等著.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2)

[3].[美]莫汉.考尔.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0 (5)

[4].[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5].[美]罗纳德.克林格勒, 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7].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7)

[8].吴玉宗.服务型政府:缘起和前景[J].社会科学研究, 2004 (3)

篇4:回应性

关键词:文化回应性教学;高职英语教育;策略

一、文化回应性教学

文化回应性教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之初,是为了解决解决少数族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形成的一整套教学理论和策略。文化回应性教学是用少数族群学生的文化背景、经历和视角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因为将知识与学生自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联系在一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个性化、更有意义。文化包罗万象,其中与教学和学习相关的方面包括少数族群的价值观、传统、交流方式、学习模式等。例如族群成员之间相处模式对于学习兴趣、动力以及表现的影响;族群中家长指导孩子的最有效的方式;以及不同族群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

在发展和完善了一段时间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回应性教学扩展到多元文化背景下外语学习的文化教学领域。文化回应性教学应用于外语教学意味着:利用学生的母语文化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通过母语文化来学习和理解主流文化。将学生母语文化作为学习外语文化的参照物,而不是学习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做简单的对比,而是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母语文化来理解外语文化,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外语文化思维。

二、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必要性

鉴于高职学生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英语的课堂更需要引入文化回应性教学理念。一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多年失败的英语学习经历使他们厌倦英语学习,运用回应性教学的优势,用学生了解的知识与英语知识联系在一起,重新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而深入了解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无疑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有所促进。

(一)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文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在语法、词汇、表达等方面都与学生的母语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与自己母语相差甚远的一门新的语言的学习令许多学生头痛,特别是很多高职的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和本身缺乏毅力,使他们产生了逃避甚至是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在高职英语的课堂上找到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很重要,文化教学就很适合这一重要角色。首先,文化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更是具体生动,对于文化知识总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恰当选择教学内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要了解哪些文化特征和文化内容对于英语课堂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目标、团队合作和任务表现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利用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大差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大相径庭,但是将已知的事物与同类的陌生的事物进行对比会有利于了解陌生事物。学生生活、成长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中,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将汉语与英语以及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进行文化交流是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任务,与外国人交流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接受到西方文化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将我国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然而,以往的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侧重于西方文化的讲授,很多英语教师却忽略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介绍以及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文化回应性教学正是通过中国文化来学习西方文化。但是教师应该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受到流行文化、媒体报道或相关评论的歪曲的影响,教学内容和形切忌流于表面。

三、高职英语课堂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策略

文化回应性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同等重要。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清楚怎样才能有效的将双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结合文化回应性教学特点制定双文化教学计划

课内教学计划依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的课程设计,教师要用回应性教学优势弥补课程设计和教学材料的缺陷以提升教学效果。尽量避免有争议和负面的内容,选择正面引导学生学习的效果的内容。不同的文化表达不同的价值,或者相同的价值表现的方式不同。文化教学内容要进行细节教学。教师应该深度挖掘课文内容和其他教学材料设计的双文化内容,并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教学要求,增加文化知识的趣味性,同时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立体理解双文化知识,建立文化意识,而不是只是把双文化知识作为内容机械的教授给学生。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育重视英语语法、语音语调、词汇和句型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难免过于枯燥。对于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更灵活、更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关于文化多样性和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知识。例如在课上让学生结合学习的文化内容编排对话、情景剧和做发言陈述。利用学校、教室的设施传播文化,例如在学校或班级的公告栏等醒目的空白处宣传礼仪、法规、道德原则等重点知识。

(三)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

虽然学生都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经历,对于接受多文化背景知识遇到的问题大体相同,但是接触的资源却不尽相同,所以学生针对自己遇到的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帮助其他成员解决或是寻求其他组员的帮助。

(四)改变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双文化思维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训练。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人们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以及其他表达方式都受文化的影响,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学生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英语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多文化背景了解多少、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能做到多少,然后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人类交流的模式是某一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人类的交流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人类交流的模式的描述并不是总结了具有该文化背景的所有人的交流模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塑造立体的跨文化意识,避免学生掌握僵化、模式化的跨文化交流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说话人为主动模式、听话人为被动模式的,也就是说课堂上大多数的时间是教师讲解,学生通过听来获取知识,唯一学生转化为说话人的主动模式的机会就是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提问,这样的交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意味着学生要用最自然的谈话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评论、反馈和提出疑问等方式主动转化为主动模式接受多文化知识。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多模拟社会场景,使学生用日常交流的思维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的地位方式与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课堂上学生是围绕某一学业问题进行思考,而日常生活人们则是以线性思维进行思考,教师只有尽量使学生用最日常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才能真正达到可以与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进行有效的交流。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学生多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介绍媒体上的关于多文化背景的节目让学生观看,例如电视节目、报纸连载报道以及影视作品。通过媒体了解多文化知识比课堂上单纯的知识讲解更能够吸引学生,效果也更好,更形象便于记忆。但是教师在选择此类节目时应避免歪曲事实的节目,并且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四、结论

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双方面的,将学生自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经历作为学习新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运用文化回应性教学理念,通过对比和类比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多文化背景知识的真正含义。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多文化内容,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课堂内课堂外多种资源,以及改变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等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多文化思维。

参考文献:

[1] 余娟,郭元祥. 论外语课程的文化回应性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1 (03).

篇5:回应作文800字

发菜谱、做菜是我的兴趣爱好,但总会遇见许多烦恼――回应别人在评论底下写的一箩筐问题。

总是粗枝大叶的我因为种种原因有时疏忽而少写了一些细节,于是很多人在评论里写道“这写得不明不白的,糖都不知道放多少!”“鸡蛋究竟用几个啊?”诸如此类的评论如洪水般涌来,填满了评论框。粉丝多起来,冷热嘲讽也一起涌进来,让人看的心烦意乱。一条条评论慢慢翻,用了一下午时间才翻完,坐在电脑前专心地回应着他们的问题,脑门上竟然沁出了汗。

还有很多人提出一些关于用具的问题:“你家的烤箱啥牌子的?”“你家的锅子看起来很实用,在哪买的?”用很多东西都是用了好几年的,很难再找,于是我便翻来覆去找网址,为他们解决问题。

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也有很多人赞扬我,说我做的菜很好吃的,真让人感到春暖花开。而为了礼貌,我必须一条条道谢。

随着时间长了,一篇菜谱从刚刚开始的几千人看变成了十几万人看,粉丝也从几十升到了几千,我身上的负担更重了,因为一篇菜谱出错,就会使十几万人被误导,这错误我可担当不起。为了避免出错,发菜谱时总要小心再小心,不糊弄别人。回应别人的问题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追求精益求精成了我的准则。

每一条评论都代表了一个人对我的菜谱的看法,一百条评论就代表着一百个人对我的菜谱的评价。因此我绝不会敷衍了事,就算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也不会懈怠。回应别人的问题是一种美德,因为你的一句话语或许会改变别人的生活。例如失魂落魄时找朋友诉苦,别人会因为你的回应而柳暗花明。就像我给别人的问题进行回应,别人就会更清楚这道菜的做法。别以为回应别人的事就不在意,却不知那句回应中蕴含的能量。细心、如实地回应别人的问题,也是磨练我的一种方法,它使我从粗心、急躁,变成了细心、耐心的人,这也是我后来粉丝上千的原因。

篇6:回应童年九年级作文

总是在一学期结束后才明白该努力了,总是把希望放在下一学期,总是对自己说这学期快完了,努力也没用,下学期一定要当乖乖女哦。可是,真的到“下一学期”是时,又把希望推给在下一学期。我不知道我还会这样推多久,也不知道下学期真正到来时我会不会在推,一直到中考前几天在做夜猫子。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说自己真的该努力了。

我刚初一毕业,又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夏日,和一年前的夏日一模一样,但是人不同了,一个六年级毕业,一个标准的初中生长高了,成熟了。望了在哪看过一句话,在这几年里,我们哭了笑了,泪水湿了干了,衣服新了旧了。我看见这句话是就发感慨,一辈子有几个青春!岂容我如此浪费!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像上,可是,认真听了一节课后又开始和那帮狐朋狗友钩搭着传小纸条。暑假开始时,我发誓要天天跑步减肥,可跑了一天第二天就赖在床上不起来了,一直睡到中午我妈下班回来像拖死猪似的才把我从软的要死的床上拖起来。倒不是可惜少听了一节课多长了几斤肉,而是觉得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什么也没做。这时,仿佛听到了我的青春哗啦啦的`流淌着走,用四维的话来说就是像抽水马桶里的水一样一去不复反。

记的去年的这时,我正在为两个月后的军训兴奋的睡不着觉,先在却坐在这里感叹时光易逝。初三宿舍尽头的黑板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相距犹自爱昨日,离别近在眼前,多经典啊,闭上眼睛军训时的事还历历在目,而今却过了整整一年。班上有个女生要转走,算不上我的死党,但还是哭了,我们都哭了,不是做作,不是矫情,是发自内心的难过。毕竟一起度过了一年的时光,不算长,但一辈子子有一个十三岁,她走了,十三岁也走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是在电视里看见男女主角离别是哭的死去活来,只觉得矫情,轮到自己,才明白离别是一种痛,然而意识到时间跟着离别而离别时,那更痛,就像将身体里的神经连根拔起一样。

篇7:教你回应别人的玩笑

我是认真的。

如果别人说are you kidding me? 最好的回答就是 no, i am not kidding you. (我不是在开你玩笑。) 或是 i am serious. (我是认真的。) 比如有些东西我们中国人吃但老外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有一次我跟老美说 we eat pork's blood. (我们吃猪血。) 老美听了之后直呼 are you kidding me? 这时我就可以回答 i am serious.

2. get out of here.

我不相信你所说的。

get out of here 也可以简单说成 get out,原意是叫别人走开,但可以引申成“我不相信你说的话”。 例如有人说 i solved the problem on my own. (我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出来了。) 你就可以不屑地回答get out of here. you are such a dweeb. (少来了,你这个笨蛋怎么可能解出来呢?)

另外 give me a break 跟 get out of here 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用来表示你觉得别人开玩笑开得太夸张了,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例如某位丑男对你说 i had a dozen of girlfriends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过去五年内我交了一打女朋友。) 你就可以说 give me a break! (你少在那吹牛了。)

3. are you making fun of me?

你在嘲笑我吗?

这个 make fun of someone 是有点取笑或是嘲笑别人的意思,和无伤大雅的 play jokes 是不太一样的。例如你说别人又矮又胖,像个水桶一样,这就是 make fun of someone。这样子是会伤到别人的。

4. you sneak.

你很聪明狡猾。

篇8:回应性

《重庆晚报》消息,莫言前不久在中山大学开讲《我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在互动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现场一名中学 生坦率提 问 ,“老师推荐读莫言作品,可是小说里面有不少性行为描写,还读吗?”这个问题让莫言有些坐不住,随后给出了自己最直接的建议,“不要听你老师的,不要读我的书。现在可以读一些我写母亲、写乡村风景的散文,等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在9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针对《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等多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讲述。他说,写小说时,为了找到亲切感,会用邻居们的名字,本想写完再替换,但最后总发现“牵一发动全身”,成为不可能的任务。莫言在100多部小说中,塑造了数百个人物,每个人物基本都能找到原型。“这些人物原型的存在让我在写作时感到如鱼得水,而且很真实,仿佛人物就在我的面前。”对于中学生提出莫言小说中涉及的性描写问题,莫言接着解释道,因为开始写作时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而且如果要塑造一个非常丰满的人物,那多少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描写。莫言表示,当时写作时没考虑到自己的书会被中小学生阅读,这也让他感到“很困惑”。

篇9:德国用修法回应科隆性侵事件

科隆性侵事件调查结果

迎接2016年的跨年夜,德国第四大城市科隆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数千德国民众翘首以盼庆祝着新年的到来。一场浩劫却正在酝酿,有1000多名阿拉伯裔或北非裔男子聚集在车站周边,在活动临近尾声时,每五六个人形成一个犯罪团伙,他们“选出”目标女子后,把她们围起来,性侵并抢走财物。这一恶性事件引起了全欧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德国各部门对此事件展开了调查。

7月10日,在该事件发生半年多后,德国联邦刑事犯罪调查局(BKA)向媒体公布了最终调查结果,该调查结果在两个方面出乎外界预料。一是受害人数众多。有超过1200名受害者,其中共计有881起犯罪行为,642起为“单纯的性侵”,239起则为所谓的性侵与盗窃等的“复合侵害”。二是近九成嫌犯至今下落不明。联邦刑事犯罪调查局表示,目前仅抓获了120名嫌犯。而据知情人士向《南德意志报》透露,嫌犯总数至少在2000人以上,且大量嫌犯为集体作案。

据BKA公布的信息显示,虽然涉案的人员较多,但已抓获的嫌犯仅有120名,他们大部分来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北非国家的申请避难者和非法移民。这一调查结果给一直处于安全忧虑中的德国民众新的担心。对此联邦刑事犯罪调查局局长Holger Muench坦言:“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结论——在经过调查后,大量的犯罪行为仍无据可查。”即使对于已抓获的120名嫌犯,当中有多少人最终能被定罪,也需要经过长达数月的庭审后才能知晓。

7月6日科隆一地方法院判决了两名在新年性侵案中的袭击者,21岁来自于伊拉克的侯赛因和26岁来自于阿尔及利亚的哈桑,一年徒刑缓期执行。据报道,他们都在近两年才来到德国,但是法院拒绝透露他们是否寻求避难。而在此之前,更有两名新年性侵案的嫌疑犯被法院判决无罪开释。虽然大多数的嫌犯有待庭审才能决定,这四例判决只是所有袭击者的一小部分,然而经过批捕提起公诉审判等重重案件过滤系统之后,这4名涉案人员都不用被收监,安然地回到社会。可想而知,其他正在处理的尚未到达起诉阶段的案件中大多数的判决会是怎样的结果,民众为此颇为不满。

刑法无法惩罚强奸暴徒

事实上,科隆性侵案暴露了德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性问题——强奸案得以入罪的几率微乎其微。德国司法部长马斯就曾经透露,只有10%的强奸受害人会报案,而只有8%的强奸案最终宣判有罪。之所以这些性侵嫌疑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刑事诉讼的本身的证明要求偏高、性犯罪难以取证、德国较低的电视监控系统等固然是其原因,从法律的角度看,在于德国刑事司法中对于强奸的认定门槛过高。

过高的定罪门槛是因为一方面德国刑法对于强奸的认定较为严格,德国刑法的177条规定“以下列方式,强迫他人忍受行为人或第三人的性行为,或让其与行为人或第三人为性行为,处1年以上自由刑:1.暴力 2.以对他人的身体或生命立即予以加害或威胁 3.利用被害人由行为人任意摆布的无助处境”。从该条文可以看出,需要受害人证明存在强制,使用暴力,对生命、身体的威胁或者使用其任由摆布的处境。如果受害者由于被震惊而无法反抗或者由于震惊没有反抗到一定程度,那么就不能被认定为实现了刑法所要求的强迫。例如,当强奸发生在房子里,受害人可以跑走或呼救,那么就不能被认为处于“无法反抗的地位”。

另一方面要归结到德国法院已经形成了对强奸条款的严格解释。法院在判决中的逻辑对这种“不能反抗地位”的限制更严格,受害者必须在面对施暴人的潜在暴力时客观上不能反抗,通常并不考虑那些从主观上看对于即将发生的强奸的恐惧而难以完成的反抗。这一标准被德国法院所反复使用,2012年联邦最高法院(BGH)在一起某男性强奸妻子的案件(婚内强奸已于1997年被犯罪化)所再次确认。这名男子想和妻子肛交,妻子直接拒绝,但是这名男子仍然强行和妻子发生了肛交的行为,妻子觉得太痛不停地哭,并且扭动。但是上诉法庭不认为这是强奸,因为这名女性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法庭质疑她为什么不哭不喊?仅仅因为这名女性没有反抗,没有哭喊,没有逃跑,德国最高法院认定她没有表现出很强烈的“不”的意识,最终该案被判定不属于强奸。

德国在强奸受害人保护问题上的法律漏洞,不仅仅是德国刑法的缺陷,也是德国违反其国际法义务的体现。依据2011年签署的《欧洲理事会防止和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和家庭暴力公约》(又称伊斯坦布尔公约),同意进行性行为必须是“基于自由意志主动做出的结果”。如果说公约还不够明确的话,那么在对公约的解释性报告中,则说的非常清楚,对强奸问题的诉讼中,法院判断证据问题需要“基于个案对受害人是否自由同意进行性行为进行评估。该评估必须认识到受害人对性侵犯和强奸的各种行为反应,而不应基于通常情况下的行为模式”。对于性侵犯的通常性反应不是只有防守或者逃离等,还应该包括被恐惧控制而无法反抗,通过言语等非物理性的反抗等。德国也因这个法律缺陷而广受批评。

刑法加入“不就是不”条款

即使如此,保守派国会议员原本也并不愿修法,直到今年新年期间的科隆性侵案极大地触动了德国各界,才开始采取行动。该事件促使许多社会活动人士和政客联合发起了以“不就是不”(NeinHeisstNein)为口号的运动,希望将强奸的入罪门槛调整为通过女性的性自主权来进行界定,呼吁德国修正关于性侵的法律,这也为德国法律带来了转机。

2016年1月包含“不就是不”条款的议案被提出,7月7日,德国议院以601票一致通过刑法的修改案。该修改案第一条也就是“不就是不”条款。如果受害者主观感到不受保护,即使在受害者没有进行自卫性反抗,只是言语表示不愿意,或者行为人利用出其不意的行为,例如通过在公开场合进行突袭等,也构成强奸罪。这是考虑到在一些情况中受害女性因害怕暴徒做出更具侵害性行为而不敢反抗。第二条剑指团体性犯罪,若一个团体实施性侵害,则整个团体的参与者都可以被判有罪。如果从事了以上不顾对方"明确的意愿"而产生性行为,可以判处高达5年的监禁。

德国女性咨询中心和强奸危机中心联盟(BFF)曾在2014年发布报告,该组织调查了107宗强奸案之后,发现涉事的所有性侵受害者都曾在事发时口头表达过不同意,但由于现行法律的缺憾,导致没有一起案子被判罪。新法通过之后,可以预见同样的情况会得到显著的改观。德国家庭事务部长施维斯格就提出:“当一个人说‘不’,那就一定意味着‘不’。当一个人说‘停下’,那么其信息应该对所有人都足够明确。我们需要强化性侵法律,在不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对每个人的性自主权进行保护。此次修法将会促使更多的受害者站出来指控性侵,降低起诉的刑法门槛,保证性侵者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虽然暴行的发生促使得该法案得以通过,然而该法案出台后依旧面对着巨大的争议。对该法案的批评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方面对性犯罪中什么构成自愿行为的限定有争议,并认为新法规定并不明确,在相关案件调查时的取证难度大。另一方面的批评针对新法中的第二点“团体性侵犯”,认为新规定“十分不明确”,且与“罪刑法定原则”(nulla poena sine culpa)相抵触。除了法律技术的批评,亦有一方面的批评认为此次修改相关法律亦有针对难民申请者的嫌疑,因为此前来自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两党提交的法律草案,若难民申请者因性侵犯被判有罪,可被遣送出境,较之目前相关法律规定只有犯重罪才会被遣返更加严苛。

与批评相对的,女权人士则认为法律还可以走得更远——能覆盖到保障那些连口头表达“不”都做不到的受害者,例如被下药而昏迷的情况等。女权活动人士伦茨(Kristina Lunz)指出,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德国能像美国加州一样,规定在性侵案件中以口头表达“可以”来判定双方是否同意性行为,即比“不就是不” 更进一步的“可以才是可以”(Yes means Yes)原則。

虽然德国法律已经做出了对于科隆性侵案的回应,然而法律专家估计新法通过后,情形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为受害者不愿重温性侵事件,更不愿将事情公开化,再加上很少能找到目击证人,因此取证难度大,导致法庭上经常双方各执一词,法官难以定夺。这也显示了法律功能的有限与无奈。

上一篇:在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第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稿下一篇:高级经济师工作鉴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