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2024-04-30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共6篇)

篇1: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四、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目录

1.学校(幼儿园)安全事项监管 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事项监管 3.民办幼儿园事项监管 4.民办学校事项监管

5.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事项监管 6.校舍建设项目事项监管 7.教育经费事项监管 8.规范案件查处 9.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

(一)学校(幼儿园)安全事项监管

为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管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在本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对学校构建安全工作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学校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排除校园安全隐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学校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学校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对学校(幼儿园)的消防、交通、食堂、卫生、学生用车(船)、安全防范等情况进行经常性地上门巡查。

2.专项督查:对学校(幼儿园)存在的消防安全、食品卫生、校车安全管理、学校及周边环境等突出的安全隐患,联合安监、消防、卫生、公安(交警)、交通、乡镇街道等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3.全面检查:对学校(幼儿园)的组织领导体系、安全制度建设、安全和法制教育、安全常规管理工作、安全预警机制、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评定平安校园等级。每年组织1次。

上述指标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监督检查措施

1.制订学校(幼儿园)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2.推进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全员管理责任制,召开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工作会议,督促学校(幼儿园)落实安全责任并签订安全责任书。

3.通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和举办校园安全培训班等方式对各类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宣传培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

4.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5.全年不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检查。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社会关注等情况制定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二)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的学校(幼儿园)下达通知或到校后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在检查中发现学校(幼儿园)存在的一般安全问题,可以当场整改的则责令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下达《隐患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并实行跟踪督查。

(五)在检查中发现学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责令被检查学校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学校(幼儿园)不履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对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检查人员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幼儿园)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学生和教职工伤亡的; 2.发生事故后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3.瞒报、谎报或者缓报重大事故的; 4.妨碍事故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5.拒绝或者不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另有规定的,依其规定执行。

(二)校外单位或者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引发学校安全事故的,或者在学校安全事故处理过程中,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造成学校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处理。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事项监管

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监督管理,切实做到招生政策公开、招生纪律明确、招生程序严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二、监督检查内容

各校招生行为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湖南省义务教育管理条例》、《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鹤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指导意见》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主要检查下列事项:

(一)是否存在未依法按照建立、保存招生记录和档案的行为;

(二)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三)是否存在招生过程中违反招生程序的行为;

(四)是否存在违反学籍管理办法的行为;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监督检查事项。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每月不少于4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个学校。

2.专项督查:每年不少于2次,检查面不少于30%。3.全面检查:每年组织1次,检查面不少于20%。上述指标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监督检查措施

1.属地监督管理:对所辖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进行日常巡查;

2.开展执法检查:每年组织开展招生工作专项整治;根据我县实际,重点实施城区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监督抽查检查;

3.例行监测抽样: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开展日常监测抽样检查。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科学制定招生政策,并将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程序、录取结果、监督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开,并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宣传,提高招生政策的知晓度。

(二)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签订招生责任状,明确招生纪律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向被检查学校(人)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在检查中发现学校存在的一般问题,可以当场整改的则责令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并实行跟踪督查。

(五)在检查中发现学校存在严重违规招生行为的,要责令被检查学校停止违规招生行为,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被检查学校有违反招生政策行为的,除责令限期改正外,应当依法采取补救措施;

(二)对公办学校违反招生政策行为予以专项调查,将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并视情节轻重予以降等处理;

(三)对民办学校违反招生政策行为予以专项调查,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四)发现被检查学校(人)涉嫌廉政问题的,及时移交纪检部门;

(五)发现被检查学校(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三)民办幼儿园事项监管

为促进本区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维护民办幼儿园和幼儿、家长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学前教育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经鹤城区教育局审批许可的民办幼儿园。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是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刷品等媒介,向社会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

(二)聘用的幼儿园管理人员和教师资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三)是否根据评定的等级收取学费,幼儿园并在物价、教育部门备案;

(四)新办、延续、更改、终止等事项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五)是否建立园务管理制度,维护教师、幼儿、家长的合法权益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是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等情况;

(七)是否建立安全应急管理制度,是否配备相应的人防、技防、物防力量,是否定期开展校园安全自查;

(八)财务管理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每月不少于4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所幼儿园。

2.专项督查:每年不少于5次,每次检查面不少于30%。3.全面检查:每年年末组织1次。对全区所有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及办学水平进行年终目标管理考核。

上述指标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监督检查措施

1.专项检查:对民办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教育教学、园务管理财务管理、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家长工作等情况日常进行专项检查。每学期开学由区教育局职成办制定具体检查计划,每次检查有记录,年度有总结。

2.年度检查:区教育局对辖区民办幼儿园的园务管理、教育教学、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并与奖励挂钩。结果上报教育局,由教育局将过程性考核与年度考核汇总形成最总考核成绩按照等级进行奖励。

3.评定等级:根据幼儿园等级评估的标准,申报相应的等级,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认定。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社会关注等情况制定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二)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的民办幼儿园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在检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存在的一般问题,可以当场整改的则责令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并实行跟踪督查。

(五)在检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要责令被检查幼儿园停止办学行为,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下列违法行为,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1.未经审批机关批准办学;

2.在发布招生简章或广告前,未向鹤城区教育局备案的; 3.未将收费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的; 4.擅自增设教学点的。

(二)违法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

(三)违法行为不属于鹤城区教育局管辖的,及时移送由管辖权的部门依法查处,其中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四)民办学校事项监管

为促进本区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维护民办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经鹤城区教育局审批许可的民办学校。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对民办学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刷品等媒介,向社会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民办学校聘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资质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学校新办、延续、更改、终止等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民办学校是否建立校务管理制度,维护教师、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对民办学校是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对民办学校是否建立安全应急管理制度、是否配备相应的人防、技防、物防力量、是否定期开展校园安全自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对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监督检查。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人。2.专项督查: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人。3.全面检查:每年年末组织1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人。上述指标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监督检查措施

1.专项检查:对民办学校的基本情况、教育教学、校务管理、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家长工作等情况日常进行专项检查。

2.年度检查:教育局对民办学校的校务管理、教育教学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并将过程性考核与年度考核汇总形成最终考核成绩进行奖励。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社会关注等情况制定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二)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的民办学校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在检查中发现民办学校存在的一般问题,可以当场整改的则责令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并实行跟踪督查。

(五)在检查中发现民办学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要责令被检查幼儿园停止办学行为,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民办学校未经审批机关批准办学,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立即停止办学,根据相关制度处以处罚,并抄报同级登记管理机关。由此造成他人损失的,由民办学校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根据相关制度处以处罚。

(二)民办学校在发布招生简章或广告前,未向鹤城区教育局备案的,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立即停止,并根据相关制度处以处罚。

(三)民办学校未将收费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的,鹤城区教育局将抄告价格主管部门,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相关制度处以处罚。

(四)民办学校受到鹤城区教育局或相关部门处罚仍未改正,由鹤城区教育局强制责令停业整改,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发现鹤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在民办学校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五)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事项监管

为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教育机构办学行为,维护民办教育培训教育机构和学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区民办教育培训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经鹤城区教育局审批许可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是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刷品等媒介或者是否以刊登、播放、设置、张贴、散发、邮寄等方式向社会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

(二)聘用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资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三)收取的学费(或培训费)、住宿费标准是否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四)同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是否法定要求;

(五)分立、合并、终止或者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地址、法定代表人、校长等事项变更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六)是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维护教师、学员的合法 权益;

(七)是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等情 况;

(八)是否建立应急管理制度,是否配备相应的人防、技防、物防力量,是否定期开展校园安全自查情况;

(九)财务管理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教育质量、财务管理、师生权益保障、校园安全等情况进行经常性地上门巡查。每年每校不少于3次。

2.专项督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突出的安全隐患,师资聘用、财务管理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管理难点,联合消防、卫生、住建、税务、乡镇街道等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

3.全面检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管理、招生、教学、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评定等级,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每年组织1次。

(二)监督检查措施

1.日常巡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教育质量、财务管理、师生权益保障、校园安全等情况进行经常性地上门巡查。

2.专项督查:对民办存教育培训机构在的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突出的安全隐患,师资聘用、财务管理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管理难点,联合消防、卫生、住建、税务、乡镇街道等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3.全面检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管理、招生、教学、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评定等级,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社会关注等情况制定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二)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的民办培训学校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对检查内容逐一检查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发现问题,制作并送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

(五)监督检查人员跟踪督查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下列违法行为,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1.与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 2.未将合作办学协议报鹤城区教育局备案的;

3.在发布招生简章或广告前,未向鹤城区教育局备案的; 4.未将学费(或培训费)、住宿费标准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的;

5.擅自增设教学点的;

(二)违法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

(三)违法行为不属于鹤城区教育局管辖的,及时移送由管辖权的部门依法查处,其中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六)校舍建设项目事项监管

为了校舍建设项目资料存档完善,使硬件建设与教育教学服务相适应,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按规范实施,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达到预定绩效目标,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鹤城区教育局新建、危改工程以及通过招生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兴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舍建设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对被检查项目履行行政许可手续情况进行服务和督查。

(二)对被检查项目是否按时间节点开工和达到形象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被检查项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各部位,各工种,各流程的质量管控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被检查项目的主材质量是否以次充好进行检查。

(五)对被检查项目施工保养、成品保护是否到位进行检查和指导。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逻:每年开工的全部项目每月至少巡查一遍。根据工程时间节点,安装阶段加大巡查密度。

2.专项督查:每个项目不少于3次,每项必查。3.全面检查:每年至少2次。

(二)监督检查措施

1.日常巡查。针对校舍项目的施工进度,使用不同的时间段和步骤开展督查和服务工作,做到每个项目有A、B岗对接服务、指导、管理和督查。

2.听取汇报。在施工现场,直接听取施工队、监理和现场业主代表的汇报和说明,分项一一说明、指导。

3.实地察看。对照图纸、项目工程清单、招投标文件等内容,管理校舍建设项目的具体细节是否符合要求。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针对校舍项目的施工进度,使用不同的时间段和步骤开展督查和服务工作,做到每个项目有A、B岗对接服务、指导、管理和督查。

(二)项目实地察看,听取施工队、监理和现场业主代表的汇报和说明,分项一一说明、指导。

(三)关键是对照图纸、项目工程清单、招投标文件等内容管理校舍项目的具体细节。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被检查人有违规行为,可能影响使用和安全功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采取补救措施;

(二)发现被检查人有违规行为,但不影响使用和安全功能的,按规定扣除项目资金并做好记录工作,在项目审计中体现;

(三)发现被检查人有违规行为,可能影响使用和安全功能的,经责令逾期不采取改正补救措施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四)发现被检查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七)教育经费事项监管

为依法规范教育经费监管行为,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和安全使用,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区各学校。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所需教育经费是否实行预算编制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要求所有单独设置的中小学校均单独编制年度预算,并进行独立核算,建立独立的账务,编制独立的报表。除规定支出项目外,对教师培训经费等部分支出项目明确足额安排。

(二)学校是否制定教育经费管理、报销、内控、审批等相关制度。

(三)学校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代表为小组成员,每学期对学校的收支票据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公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按预算执行,节约开支,使教育经费合理使用,有效管理教育经费,避免盲目浪费教育经费,做到合理合法。

(四)落实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全面、细致公开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公开预决算,公开“三公”等公务消费情况,加强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检查监督。要求财务人员及时细致记账、编报会计报表、提供会计资料,不得故意拖延推诿。

(五)各类收入、支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六)定期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重大问题给予通报批评。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每学期巡查两次,每次巡查不少于4所不同阶段学校。

2.专项督查: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每次检查面不少于30%。

3.全面检查:每年组织一次,检查面不少于20%。上述指标与此同时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检查措施

1.针对人员经费,规范津补贴,保障职工应有权益,不挤占、挪用公用经费。

2.针对公用经费,严格按《湖南省公用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向社会群众、学校师生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针对基本建设投资,切实贯彻执行上级关于财政性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超概问题。

4.针对政府专项项目,专款专用。

5.根据公从投诉、举报,组织开展重点检查。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群众举报、社会等情况制定教育经费监督检查实施方案;

(二)指定人员分片监督,教育局抽调其他股室人员协助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学校时出示有效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对被检查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情况实施做好单证,交当事人确认签字;被检查学校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五)对设备、学生资助、非公教师补助等进行监督抽查;

(六)发现被检查学校存在违反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制作 《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被检查学校有违反教育经费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采取补救措施;

(二)发现被检查学校相关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进行侦查。

(八)规范案件查处

一、立案标准

(一)违法行为有明确的涉嫌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查处:

1.违法行为符合《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的通知》《鹤城区教育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以下统称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中违法行为量罚程度起点标准的;

2.违法行为情节虽不符合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但有拒不改正、屡教不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社会影响等严重情节之一的;

3.因当事人不配合执法检查、案情调查等原因,无法适用简易程序但能够适用一般程序完成查处工作的;

4.其他依法应当立案查处的。

(二)因阶段性专项整治工作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可以不受本办法立案查处条件的限制;教育执法部门因阶段性专项整治工作需要突破立案查处条件的,应当上报经局领导批准,并报局政策法规股备案。

二、报告程序

一般案件查处按本制度第(三)条查处流程执行。经审查确定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由局政策法规股、授权行政处罚部门分别制作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报告,并于每年一月底、七月底前将每半年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目录报区政府法制办备案。

三、查处流程

(一)发现违法行为

1.教育执法部门指派2名或者2名以上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发生现场进行检查或者勘验,制作《现场检查(勘查)笔录》,并交被检查人签名。向当事人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执法人员签名,并交当事人签名。不及时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或者依法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公众利益或案件查处的,经教育执法部门负责人同意,可以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或者依法实施查封、扣押措施,但应当在24小时内补办法定手续。

(二)立案阶段

1.立案。执法人员于案发之日起七日内制作《立案审批表》,并将已制作完毕的文书及掌握的案件来源相关材料一并上报承办机构负责人审核。

2.审核。由承办机构负责人负责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填写意见,报法制机构或者法制员审核。

3.审批。法制部门负责人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填写意见,报教育执法部门负责人批准。

4.批准。教育执法部门负责人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作出立案决定的,并指定2名以上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员。

(三)调查取证阶段

案件承办人员完成相关证据的收集,确认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制作并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四)陈述申辩或者听证阶段

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及依据进行复核。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由法制部门或者法制员组织听证。

(五)处罚决定审批阶段

1.提出行政处罚建议。案件承办人员制作《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列明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提出拟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数额。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计算出罚款数额。

2.承办机构审核。承办机构负责人认真审核《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中的内容,核对上报的相关文书及证据资料,并填写意见,报法制机构负责人或者法制员审批。

3.法制审核。法制部门负责人或者法制员认真审核《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中的内容,核对上报的相关文书及证据资料,并填写意见,报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

4.集体讨论。符合重大案件情形的,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讨论由教育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主持,局教育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成员(授权行政处罚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制作《案件集体讨论笔录》,列明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法制机构负责人或者法制员的审核意见以及参加讨论人员的主要观点和意见,最终作出结论意见。

5.批准。教育执法部门负责人认真审核《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中的内容,核对上报(上传)的相关文书及证据资料,作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的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确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罚没款的数额。

(六)告知送达阶段

告知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交当事人签收。当事人拒绝确认或者签名的,由2名以上案件承办人员注明情况。

(七)执行

当事人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15日内执行

(八)结案

办理人员填写《教育行政处罚结案审查表》在3日内存档。

四、考核办法

将案件承办情况列入鹤城区教育年度行政执法责任书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所在执法机构目标责任制考核主要内容和执法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规范教育执法情况进行事中检查,每半年对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进行评查;发生错案的,依照《鹤城区教育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处理。

(九)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

为规范全区教育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鹤城区教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制度。

一、主要内容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情节、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等情形进行细化,并归纳、分类;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或并用行政处罚种类的,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当事人主观过错、消除违法行为后果或影响等因素,确定适用该行政处罚种类的具体标准及单处、并处的行政处罚的标准;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罚有自由裁量幅度的,根据上述因素,细化具体的行政处罚幅度;对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行政处罚罚款的裁量阶次和幅度的,可以按照比例原则匡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裁量阶次和罚款幅度,但均不得超过法定罚款限度。

二、标准规范

根据《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怀化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以及区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相关规定制订,具体标准公布在鹤城教育网。

三、有关措施

(一)局党委负责各行政处罚实施机构行政处罚裁量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并对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规范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和废止以及经济形势、社会情形等变化作相应调整和完善。

(二)行政处罚实施机构依照《怀化市教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拟对当事人实施责令停止办学、没收违法所得、取消其颁发证书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责令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时,提交局党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三)从重处罚、从轻处罚、一般处罚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怀化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予以认定。

(四)建立和推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投诉受理、案卷评查等配套制度。

(五)本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2: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许可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落实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通过现场检查、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较大、污染较重或风险较高和涉及敏感区的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等方式,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施工期环境监理。对污染较重或环境风险较高、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依法要求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等开展环境监理。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定期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二)“三同时”监督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市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建设项目开展环保“三同时”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建设期间是否落实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要求,是否存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三)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受理建设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文件后,及时组织对建设项目开展竣工环保验收现场检查。检查的内容为项目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是否按照环评要求予以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设施是否运行正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立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环评要求的其他事项的落实情况。

(四)依法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擅自变更、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建设项目,依法按程序予以处理。

五、监督检查程序

建设项目环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后,依法要求建设单位开展环境监理。项目建设期间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核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落实情况。项目竣工后,对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对项目建设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一致的,视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报备环境影响后评价。

六、监督检查处理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以罚款。

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二)排污许可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由本级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总量执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是否符合规定,排污单位的环境管理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中有无违规行为。

三、监督检查方式

根据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需要,开展现场检查、书面核查等,对排污许可证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有关情况,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档案。对重点排污单位,采取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排污单位违反排污规定,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量的,按照有关规定增加征收排污费,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工作计划;

(二)实施现场检查和台账资料核查;

(三)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上记录检查情况;

(四)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整改;

(五)对拒不整改的,情况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环境违法责任。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但未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落实的,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整改,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对应当取得而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排污许可证,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罚款等处罚;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予以处罚。对违反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依法撤销排污许可证,提请县人民政府依法关停;对排污单位依法关闭等情况的,依法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三)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减排监测管理

一、监督检查对象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口规范化建设、自动监控(测)系统建设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监督性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企业自行监测监管等。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每季度开展一次;

(二)监督性监测及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

(三)督查企业按照实时报、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开展自行监测。

(四)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检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每月初7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报上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自动监控(测)设备且通过环保部门数据有效性审核的,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计算、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对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排污单位,按照国家环保部规定的物料衡算、排污系数等方法计算、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每月初2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上报上个月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情况。

(四)监控值守。建立值守制度,对系统监控报警及时做出响应,按责任分工通知排污单位、运营单位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五)现场检查。对辖区内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应进行重点检查。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例行检查表或重点检查表报至省环保部门。

(六)异常情况管理。国控企业生产停产、污染治理设施停运、检修、调试的,必须在事前5日内书面向辖区内的环保部门报告。自动监控设备在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情况下,县环保部门须责令国控企业或运维单位限期整改,并报送人工监测数据,数据报送每天不少于4 次,间隔不得超过6 小时。必须在3日内上传书面报告、人工监测数据至省环保部门。

(七)企业定期报告。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在线监测设备运营单位每季度初10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上报上个季度自动监控设备日常运行自检情况报告。

六、监督检查处理

监测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篇3: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推广“双随机”抽查机制。 在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被提出, 要求“建立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

这一方面, 让每个市场主体的头上都悬上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企业必须增强守法自觉性;另一方面, 让执法人员阳光行政, 用制度限制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不能再“看谁不顺眼就去检查谁”。 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 财政部将“双随机”抽查机制运用到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上, 率先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定期轮查和随机抽查制度, 组织专员办采取统一组织和就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开展联动检查, 并对关系国家宏观调控、群众切身利益和深化财税改革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随机延伸抽查, 积极探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日常监管。

随着近几年会计师事务所的不断拆分合并, 事务所布局和数量都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监管, 今年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专员办和地方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分工。 同时, 经过1年多的沟通和努力, 会计监督检查管理系统今年将在全国全面试运行。 上述负责人介绍, 财政部还将依托信息化手段对事务所开展综合评价和分类监管。

进一步增强会计监督威慑力。 为了增强会计监督威慑力, 财政部每年在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执业质量检查之后, 都会面向社会发布公告, 至今已经发布34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 而且, 公告内容也发生很大变化。 专员办检查结果从过去的典型案例公告发展到了如今的逐户公告, 将金融企业的检查结果进行单独公告, 还加强了对地方财政部门检查结果的公告。

务实开展跨境监管合作。 跨境监管合作是财经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部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确保"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是深化内地与香港跨境监管合作。 为加强对内地赴港上市公司及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 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财政部近年已经尝试开展了内地与香港监管合作专项检查。 今年, 内地与香港跨境监管合作将深化。 二是积极推进中欧审计监管等效。 在2011年中国与欧盟实现审计监管等效的基础上, 财政部通过中欧财金对话、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等途径积极推进与欧盟成员国的磋商。 今年, 财政部将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瑞典等国家的跨境审计监管谈判与合作。

篇4: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关键词】 编制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存量编制

【作者简介】 赵晓红,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伦理、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 D6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12-02

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为使政府职能、现有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就“改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现有存量编制的影响分析”问题对一些省级重点经济、社会综合管理部门及相关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职能履行状况及相应机构编制管理、人员结构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以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例,对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问题作一梳理。

一、省工商局管理部门所面临的“编制”窘况

1. 职能、机构与编制不能有机协调,编制人员效率不高

机构、职能与编制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三个关键节点,其中,职能管理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合理配置职能是搞好机构管理的基础。职能管理又是科学定编的依据。在改变政府管理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履职中的“越位”情况有显著好转,但由于职能不顺、权责不清所导致的“错位”“缺位”状况依然严重,直接影响现有编制人员的工作效率。具体来看,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能“错位”导致机构不顺,责任主体偏移。职能是一个岗位任务和责任的具体体现。职能错位会导致政出多门,责任交叉错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的规定,一直以来由工商管理部门履行的流通环节的食品监管职能划归给了食药局,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包括食品药品监管的许多职能履行面临着“有机构、有职能、无编制”的现状,职能、机构与编制的边界不清,许多部门人员兼任数职的状况不在少数。与此相似的情况在其他部门同样存在,如在企业上市管理、流通领域管理、城市客运出租车管理等方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严重,重复设岗,造成人员、经费的浪费。

二是职能“缺位”导致编制空缺,监管乏力。俗语说“有为才有位”。机构编制作为一项严格的制度,其制定、颁布与实施与现实相比,具有一定滞后性。往往是作为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各级部门在各自岗位中“积极有为”,但是因为“无位”而引发了职能合法性问题,尤其是对一些新兴市场的监管上,又有更多专业技术要求,经常陷入“管理违法,不管理也违法”的尴尬境地。

2. 层级结构与职能履行的矛盾造成编制资源浪费

协调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是机构编制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也是衡量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指标。现行工商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直线职能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主要以法定职能划分部门,工作运行以条线为主。二是系统各层级所从事工作性质基本相同,上下层级之间基本对口。三是整个组织职能的有效履行是以部门为单位,而不是以管理和服务对象为导向的。可见,这种典型的职能部门化倾向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引起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造成层级监管与综合监管的矛盾。一方面,处于层级上层的为政绩考虑,需要分解目标,并层层下达任务指标,最终传导到基层各部门中。各层级的业务部门因职责不同,各自为政,过分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不能有效形成整体执法合力。另一方面,各种临时性的任务和临时性的检查工作,让基层单位把大量工作精力放到这些时效性极强的工作中,对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对市场监管缺乏计划性、长效性。

3. 机构改革与编制调整难以同步

機构改革与编制调整的矛盾首先表现为省州地市之间的调整难以同步。省级机构经过几次机构调整,使省市级机关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下放和转移,但社会事务的增加对相应部门越来越多的职能要求,使得一些主要承担行政管理的部门,只能设为事业机构,造成了事实上的政事不分,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直难以理顺。其次,也表现为部门内部调整难同步。每次机构调整过程中,省级部门由于已有较好的管理体系,做适当调整不会影响大局。但是许多基层部门,本就存在许多机构不完整、编制不合理、人员不到位的情况,调整过程中很难与省级部门保持一致,出现了机构倒置。即越是关乎执行的基层,越是资源禀赋薄弱,越是需要人力,越是难以留住人。这种状况导致许多下放权力缺少对接部门,权力转移不畅。

4. 社会发展对部门职能的需求与编制调整难以同步

“编制即是法律”。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维护编制工作严肃性的同时也难免面临实际操作层面灵活性缺失的尴尬。近年来,随着市场监管职能需求的增多,对执法监管的要求越来越高,执法职能的履行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职能,但是,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明显存在“以不变应多变”的状况。其中尤以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问题较为突出。

二、如何做好机构编制工作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职责关系,整合管理资源

一要科学调整职能,理顺职能关系。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编制调整的前提和基础。精简、高效、运转协调的政府组织机构,为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和人力保障。科学、合理、依法依规的机构编制,又是政府职能依法履行的制度保障。所以,要保障政府职能履行,必须将机构编制与政府职能统一起来考量,在动态调整中使二者达到最佳状态,才能有效促进政府职能的科学履行。

二要厘清职能、权力、责任之间的平衡关系,充分激活基层编制活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重在基层。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需要按照“小局服从大局,大局照顾小局”要求,充分考虑县、乡等基层实际,既要放事权,也要给予相应的财权,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避免出现“上层人浮于事,基层有事无人”的状况。只有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人越多,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这是固本培基的重要工程,也是决策、规划的统一管理与执行、监管的分层管理的有机统一。

2.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理顺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机构职能关系

从总体上来看,行政机构承担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机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都是国家统管,高度集中统一,在长期运行中形成了其独特格局。随着我国公共服务创新的推进,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但相对于行政机构改革,公共事业机构改革比较滞后,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挤占了公共资源,加重了财政负担,影响了公共服务的高效提供。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管理相协调,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 加强机构编制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强化编制监督

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是党政机关长期存在的问题,机构编制部门也不例外。机构编制的审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严格审批才能确保机构编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才能有效保障机构改革成果。但是,审批之后,落实中是否有新的问题,同样需要审慎的态度适时强化监督。要对所审批的机构数与编制数进行数额监督,同样还要协调人事、财政等多部门,确保编制的严肃性与科学性。还要与政府监察、审计部门进行协调监督,保证编制工作合法合规。总之,要克服和扭转“弱监督、软监督、虚监督甚至无监督”的问题,加强监督职能,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程序和手段。

4.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

编制管理的重點与难点工作都在严格控制上。一方面,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中,机关工作人员经常产生“人手少、编制缺”的想法,增编要求几乎在每次调研中都被反复强调。另一方面, 很多机构的内部控制上还可以做很多文章。这对编制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做数量文章,原则上严把“不增编”的关口,更要深入基层,与相关机构做好现有编制的质量文章,对机构和编制做内部调整,对相关职责进行协调配合等。总之,要盘活现有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编制,逐步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杨国栋.我国市级政府编制总量控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 杨兴红.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影响因素及动态调整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篇5: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税(费)优惠备案事项监管

(二)税收票证的监管

(三)规范案件查处

(四)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一)税(费)优惠备案事项监管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和加强各项税、费优惠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依法、公平、公正、公开、高效、便利原则,确保税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享受税、费优惠备案事项的单位和个人。

二、监督检查内容

税、费优惠备案事项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9号)、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收优惠及特定事项管理办法(试行)》(冀地税发〔2012〕84号)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规定,主要检查下列事项:

1、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是否符合优惠条件,是否以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等手段骗取税费优惠。

2、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优惠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根据变化情况重新审查纳税人享受税费优惠资格。

3、减免税、费款有规定用途的,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有规定优惠期限的,是否到期恢复缴纳各项税、费。

4、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是否存在未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核或备案自行享受税费优惠情况。

5、已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申报。

三、监督检查方式

受理纳税人提交的税(费)优惠备案后,分别由各基层税务分局和局机关组织对优惠备案事项进行检查。全面检查由各基层税务分局组织,不定期开展;专项抽查由县局组织,主要对基层税务分局审核情况进行复核。

四、监督检查措施

全面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抽查面不少于40%。专项抽查:每年组织一次,抽查不少于20%。

上述指标如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全面检查:办税服务厅受理相关资料后在次日上午前及时移交并复核;在3个工作日内做好资料审核工作,对疑点企业进行派工调查,组织开展约谈、实地下户调查工作;在7个工作日内将调查结果进行反馈,经后续管理核实纳税人不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启动纠错撤销机制。

(二)专项抽查:结合税收执法检查和工作督查等工作,由市局每年组织人员对各基层税务分局办理的税(费)优惠备案事项进行复核,发现有不符合条件的,启动纠错撤销机制。

(三)税务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由两名以上的检查人员参加。

(四)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履行的法定义务。

(五)监督检查人员对被检查人的情况实施逐项检查并制作现场检查记录,交当事人确认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六)发现被检查人存在弄虚作假骗取税费优惠的行为,制作《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六、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被检查人实际情况不符合有关税费优惠条件的,或采用欺骗手段获取税费优惠的、享受税费优惠的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向主管税务分局报告的,以及未按规定的程序报备而自行享受税费优惠的,按照《税收征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二)检查中,发现有关专业技术或经济鉴证部门认定失误的,应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及时取消有关税费优惠资格,督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有关部门非法提供证明,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的,按《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三条规定处理。

(二)对税收票证的监管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确保税收票款安全和完整,根据《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8号)、河北省地方税务局《税收票证管理实施办法》及其他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指各税收票证使用单位,包括属各征收分局、各代征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和指标

(一)监督检查内容

包括税收票证的领用、保管、开具、结报缴销,“代征单位开票软件”、河北地税票证管理系统“票证管理”子模块的应用,以及代征税款账户、待报解税款账户的核算对账等。

1.县地税机关负责本县行政区域内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职责包括:(1)负责监督税收票证的领发、保管、盘点、开具、作废、结报缴销、停用、交回、移交、核算、归档、审核、检查、销毁等工作。

(2)指导和监督基层税务分局,以及地税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纳税人的税收票证管理,组织税收票证检查。

(3)负责具体实施税收票证信息化的管理、维护和应用等工作。(4)其他本辖区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2.征收分局负责本辖区内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职责包括:(1)负责税收票证的领发、保管、盘点、开具、作废、结报缴销、停用、交回、移交、核算、归档、审核、检查、销毁等工作。

(2)指导和监督地税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纳税人的税收票证管理,组织税收票证检查。

(3)负责具体实施税收票证信息化的管理、维护和应用等工作。(4)其他本辖区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二)监督检查指标

1.自查:每季度开展一次,自查面要求为100%。2.复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复查面要求为50%。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程序

1.自查由征收分局组织实施。在每季度终了后1个月内,指定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对所辖范围内的用票单位和用票人员的票款安全情况进行督查。

2.复查由县地税局收入规划核算股组织实施。每年两次由收入规划核算股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对所辖范围内的用票单位和用票人员的票款安全情况进行督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及处理

根据《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及有关规定保管、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收票证及有关资料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开具税收票证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与代征代售人、税收票证印制企业签订代征代售合同、税收票证印制合同时,应当就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责任进行约定,并按约定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十六条规定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当停止其税收票证的领用和自行填开,并限期缴销全部税收票证;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规定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税收票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伪造、变造、买卖、盗窃、抢夺、毁灭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移送司法机关。

(一)自查和复查时要严格按照税收票款监督检查内容逐项认真开展检查,并按规定填写检查工作底稿。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用票单位要认真进行整改,检查单位要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抓好落实,力求成效。

(三)检查结束后,检查单位要认真做好书面总结,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报局,各类检查材料和总结必须移交局内档案部门正式保存备查。

(三)规范案件查处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一、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统称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以外,本级地税部门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其他涉税当事人进行的监督检查发现在下列范围内存在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应当立案查处:

(一)是否存在违反发票管理制度的行为;(二)是否存在违反纳税申报制度的行为;(三)是否存在违反税款征收制度的行为;(四)是否存在违反税务登记管理制度的行为;(五)是否存在违反账簿管理制度的行为;

(六)是否存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未能协税的行为。(七)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监督检查事项。

二、报告程序

一般案件的查处,按本制度第三条查处流程依法查处。经审查确定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依据《邢台县地方税务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由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依审理流程作出审理。

三、查处流程

(一)发现违法行为

指派2名或者2名以上税务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发生现场进行检查或者勘验,制作《询问笔录》及《现场检查(勘验)笔录》,并交当事人签名。向当事人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执法人员签名,并交当事人签名。不及时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或者依法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公众利益或案件查处的,经税务执法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或者依法实施查封、扣押措施,但应当在24小时内补办法定手续。

(二)立案阶段

1、立案。执法人员于案发之日起七日内制作《立案审批表》,并将已制作完毕的文书及掌握的案件来源相关材料一并上报承办单位负责人审核。

2、审核。由承办单位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填写意见,报承办单位负责人审核。

3、审批。由承办单位负责人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填写意见,报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批准。

4、批准。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作出立案决定的,并指定2名以上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员。

(三)调查取证阶段

税务机关在立案后,应当组织力量,查清违反税务行政法规行为的事实,收集有关证据。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案件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各类税务案件的调查取证由税务机关的有关调查机构负责;案件调查结果的审查由各税务机关负责人指定审查机构负责。

(四)告知

税务机关根据违反税务行政义务人的违法行为、违法事实、违法后果,按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行政违法人进行具体的处罚决定。审理终结,税务机关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对于确有应受税务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处罚决定;对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于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处罚;对于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予以处罚。

案件调查终结后,办案人员应及时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送达当事人。告知书中应载明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其中较大数额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的拟处罚决定,需告知其有听证的权利。

(五)作出处罚决定并送达

《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当事人后,办案人员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审批表》及《行政处罚决定书》,列明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提出拟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数额。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计算出罚款数额,附上证据及相关材料,经承办部门负责人、法制部门审核后报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批准后,办案人员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其法律救济权利及途径。

符合重大税务案件情形的,由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进行集体讨论。制作《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纪要》,列明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参加讨论人员的主要观点和意见,最终作出结论意见。

送达《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交当事人签收。当事人拒绝确认或者签名的,由2名以上案件承办人员注明情况。

(六)执行。

(七)结案。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后,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履行处罚决定的,办案人员应当制作《结案报告》,附上证据及相关材料,经承办部门负责人、法制部门审核后报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

四、考核办法

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规定,对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进行评查,对错案进行追责。

(四)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根据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河北省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的公告的具体规定,在合法行政的基础上,实现合理行政,结合邢台县地税工作实际,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制定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制度。

一、主要内容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情节、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等情形进行细化,并归纳、分类;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或并用行政处罚种类的,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当事人主观过错、消除违法行为后果或影响等因素,确定适用该行政处罚种类的具体标准及单处、并处的行政处罚的标准;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罚有自由裁量幅度的,根据上述因素,细化具体的行政处罚幅度;对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行政处罚罚款的裁量阶次和幅度的,可以按照比例原则匡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裁量阶次和罚款幅度,但均不得超过法定罚款限度。

二、标准规范

以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河北省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的公告及公告规定的《河北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为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

三、有关措施

(一)县地税局税政法规股负责各行政处罚实施机构行政处罚裁量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并对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规范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和废止作相应调整和完善。

(二)行政处罚实施机构依照《河北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拟对当事人实施较大数额的罚款,提交县地税局局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

篇6: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加强权限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外商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投资行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特制定以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批、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项目法人;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下同)经发部门。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项目立项审批。单位提交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及所附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工程咨询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项目单位是否履行审批程序;立项审批是否有越权行为;审批依据是否充分、审批流程是否合法、审批结果是否合理。

(二)项目建设实施。检查项目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有关情况,项目相关批复文件执行情况,以及项目法人组建、资金落实、投资概算、开工建设等有关情况。

(三)监管职责履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是否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三、监督检查方式

采取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年集中开展1次专项检查,上级部门或市委市政府另有安排的,适时调整。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听取汇报。听取项目单位前期工作、招标投标、合同管理、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等情况的汇报,并可以提出质询。

(二)查阅资料。查阅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合同、账簿、凭证;核实建设项目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有关情况;可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作出必要说明,并取得或复制有关的文件、资料。

(三)实地查看。查勘工程施工现场,检查工程形象、进度和建设内容。向相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延伸调查、取证、核实。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配合上级部门的专项稽察、督导检查程序。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及时通知相关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做好稽察、检查准备,并全程参与上级部门的专项稽察和督导检查工作。收集整理稽察检查意见,督促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落实整改措施,并及时将整改情况反馈上级部门。

(二)权限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专项监督检查程序。制定监督检查方案,下发通知,告知监督检查内容和有关要求;实施监督检查,采取定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检查项目有关情况;反馈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的情况,向被检查项目单位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现场反馈检查意见;督促落实整改,必要时安排复查工作。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令11号)、《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2011年12月国务院令第613号)、《山东省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办法》(2002年10月省政府令第146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切实加强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特制定以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查或备案的能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或节能登记表的编制、实施、运行管理单位;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下同)经发部门。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建设方案中节能要求落实情况。项目建设方案中总平面布置、主要工艺路线、工序(系统)用能工艺、用能设备选型、辅助和附属生产设施等,是否严格按照能评要求设计并实施,是否满足节能相关标准、规范等。

(二)节能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已通过审查的能评文件中各项节能技术措施是否完全采用,各项节能技术措施是否按照能评要求的深度实施等。

(三)节能管理措施落实情况。项目能源管理机制是否健全;节能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是否满足《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要求等。

(四)能效水平落实情况。在建项目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主要工序(装置)单耗的预测数据;竣工项目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主要工序(装置)单耗的验收(考核)数据;投产运营项目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主要工序(装置)单耗的统计(运行)数据,是否满足国家或行业能效标准,是否达到能评所提要求等。

(五)设备能效落实情况。项目通用设备能效水平是否满足一级能效要求;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是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否采用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落后设备等。

(六)能源消费总量落实情况。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及对所在地能源供应影响是否满足能评所提要求等。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市发展改革委对本级审查或备案的能评项目,实行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的方式。

(二)配合国家、省发展改革部门开展能评项目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进入现场进行勘察、采样、拍照、录音、录像、笔录等。

(二)查阅、复制或者摘录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材料、账目等。

(三)约见、询问有关人员,要求说明有关事项、提供相关材料等。

(四)对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能源使用状况进行检测或分析评价等。

(五)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监督检查项目抽选。

1.在各已审查或备案的能评项目中,市发展改革委随机抽查一定项目进行监督检查,随机抽查率不低于5%。

2.在各已审查或备案的能评项目中,市发展改革委在重点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项目开展监督检查,主要包括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大于1万吨标煤的项目等。检查数量不低于总数的10%。

(二)监督检查前期准备。

1.组建监督检查队伍,主要包括市发展改革委、市节能监察中心、节能评审单位、行业专家等相关人员。

2.按照选定项目清单,联系相关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建设单位提前准备检查材料。主要包括:

(1)主要设计及施工技术文件。

(2)主要耗能设备技术协议、招投标文件、供货合同。(3)竣工验收资料。(4)能源消费统计及相关财务台账。

(5)节能管理文件,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一览表。(6)能评自查报告。

(7)节能评估报告及节能审查意见。(8)其他能评相关材料。

(三)现场监督检查

1.建成运营项目,建设单位对节能评估报告及审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汇报;在建项目,建设单位对照节能评估报告及审查意见介绍设计及在建情况。

2.查阅项目能评相关材料,核算项目主要能效指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等。

3.现场检查建设方案(工艺、设备)、节能措施落实情况,项目有无采用落后工艺、设备等。

4.检查节能管理制度及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等。5.通过拍照、录像等手段,采集并保留现场证据。6.必要时组织实测机构针对项目实际情况,开展具体相关检测和复核工作。

7.梳理总结项目存在问题,与建设单位初步交流核证,研究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

(四)监督检查总结

各项检查结束后,检查小组编制项目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主要包括能评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建议等。

六、监督检查处理

(一)对于基本落实能评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应针对存在问题在限期内整改,并向市发展改革委提交整改报告。

(二)对于与能评要求有差距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应针对项目存在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建设单位应据通知要求抓紧组织整改工作,并向市发展改革委提交整改报告。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复检。

(三)对于与能评要求有较大差距项目,市发展改革委采取追究责任、通报批评等处理措施。建设单位对可整改部分应抓紧整改,并向市发展改革委提交整改报告。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复检。

(四)对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据《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令第6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核准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切实加强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核准的事中事后监管,特制定以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市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的需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及项目法人;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下同)经发部门。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核准内容是否填写齐全,与相关批复文件是否一致,招标估算金额填写是否准确;依法应当招标的项目申请不招标的,是否符合不招标的条件;依法必须招标项目二次招标未果的,是否符合不再进行招标的条件;招标方式为邀请招标的项目,是否符合邀请招标的条件;招标组织形式为自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是否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能力;是否违反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代理资格管理规定;是否在发改部门指定媒介发布招标公告信息;是否符合国家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条件。

(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是否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三、监督检查方式及措施

(一)听取汇报。听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核准履行法定程序情况汇报,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质询。

(二)查阅资料。查阅并核实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核准文件有关情况,必要时可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作出说明,并取得或复制有关文件、资料。

(三)了解情况。向相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延伸调查、取证、核实。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事中监管。项目单位在提交工程建设项目核准、审批申请时,一并提出招标事项的核准申请内容;也可单独提出招标事项的核准申请或变更申请。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补正材料,补正不符合的不予受理,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并出具核准文件送达申请人。

(二)事后监管。制定监督检查方案,下发通知,告知监督检查内容和有关要求;实施监督检查,采取定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检查项目有关情况;反馈检查结果,根据检查情况,向被检查项目单位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现场反馈检查意见;督促落实整改,必要时安排复查工作。

五、监督检查处理

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2011年12月国务院令第613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权限内资金安排使用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市级政府性资金(含切块安排资金,下同)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证项目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特制定以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使用市级政府性资金的项目单位、项目管理单位;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下同)经发部门。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资金申请。是否存在提供虚假情况骗取项目审批和资金行为;以“切块”方式安排的资金,各县区是否严格按照确定的投资方向、领域和要求,将资金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

(二)资金使用。资金拨付是否足额及时;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投资和概算组织实施;是否存在转移、侵占或挪用资金行为;配套资金是否足额到位;是否执行财务、会计制度。

(三)其他情况。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落实;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是否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组织开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专项检查或专项稽察。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全面检查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二)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三)结合宏观政策、总体规划等落实情况检查推进工作,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四)每年年中和年底,对部分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开展集中调度。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专项监督检查程序。

1.制定检查方案。下发通知,告知监督检查内容和有关要求。2.实施监督检查。采取定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检查资金使用管理有关情况。

3.反馈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的情况,向被检查项目单位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现场反馈检查意见。

4.督促落实整改。必要时安排复查工作。

(二)对切块安排资金进行专项稽察、督导检查的程序。通知相关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做好稽察、检查准备,并全程参加专项稽察和督导检查工作;收集整理稽察检查意见,并督促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落实整改措施;将整改情况反馈上级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2013年6月国家发改委令第3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含市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建设项目和市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特制定以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使用财政性资金或者政府融资资金的项目;中央、省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市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投资项目。相关项目涉及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等。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情况。

(二)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建设程序履行和规划计划执行情况。

(三)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和标准执行情况;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情况;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执行情况;跟踪监测建设项目的实施、竣工验收等情况。

(四)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五)参建单位的履职情况。

(六)项目投资绩效评价情况。

(七)相关行业和县区(开发区)发展改革部门(经发部门)执行国家、省和我市的投资政策和规定情况。

(八)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内容。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常规性监督检查。市发展改革委制定重大项目监督检查计划,对计划内项目开展现场检查,检查类型包括对单个项目的检查、对单类项目的检查和市级部门之间、市与县区之间的联合检查。

(二)专项性监督检查。市发展改革委围绕中心工作,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投资管理热点问题、项目建设难点问题,确定监督检查任务,对投资项目实施和政策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性监督检查。

(三)特定性监督检查。对领导批办、上级委托、部门移交和群众举报的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监督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听取被检查单位汇报项目建设情况。

(二)查阅项目资料。

(三)进入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施工、仓储、检测和试验等场所进行查验。

(四)要求被检查单位或人员就有关问题提交书面说明。

(五)向监察、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了解情况,开展联合检查。

(六)采用复印、复制、录音、摄影、摄像等形式收集资料和取证。

(七)参加被检查单位召开的与检查事项有关的会议。

(八)查询被检查单位与检查事项有关的银行账户,并依法取得或者复制有关资料。

(九)根据发现的问题,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竣工决算等相关参建单位和中介机构进行延伸检查。

(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专项检验、鉴定。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检查准备。成立检查组,制定检查方案,确定检查项目,准备相关资料。

(二)下发通知。提前若干天向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所在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发出检查通知书。

(三)现场检查。检查组根据方案要求,深入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检查。

(四)出具报告。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报告经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人审定后印发。

(五)结果处理。被检查单位违反重大建设项目建设管理规定的,市发展改革委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处理决定。

(六)组织复查。市发展改革委适时组织检查人员对项目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提交复查报告。复查合格后,应当终止对被检查项目的处理。

(七)立卷归档。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国办发〔2000〕54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东营市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监督检查

为切实加强东营市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认定的监管工作,依据《东营市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特制定以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市发展改革委认定的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二、监督检查内容 实验室总体运行情况。

三、监督检查形式及措施

以定期评价为主要监督检查形式。每两年评价1次,奇数年为评价年。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数据采集。评价年的3月31日之前,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材料。

(二)数据初审。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对评价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三)评价方式。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对评价材料进行核查,并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打分,形成评价结果。

(四)评价结果。市发展改革委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查确认后,正式向社会公布。

五、监督检查处理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资格:

(一)连续2次评价低于65分,或评价低于60分。

(二)不按时提交评价材料。

(三)承担单位自行要求撤销。

(四)承担单位被依法终止。

(五)有重大弄虚作假、伪造或瞒报等行为。

(六)有其他有关情况,造成严重后果。

(七)重大案件查处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投资领域的宏观调控,强化投资项目政府监管,规范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特制定以下查处制度。

一、查处范围

(一)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

(二)全市政府性投资、融资和管理项目中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

(三)省发展改革委转发市内重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案件。

(四)市级以上机关及领导批转市发展改革委的重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案件。

(五)其他需市发展改革委查处的重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案件。

二、查处程序

(一)项目稽察,确定违法违规行为。项目稽察时,需至少有2名以上稽察人员共同进行,稽察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听取被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关于建设项目的情况汇报,查阅被稽察单位有关建设项目的财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等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2.进入建设项目现场进行查验,调查、核实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核查被稽察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向财政、审计、建设等有关部门及银行调查了解被稽察单位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经营管理情况等。

3.通过稽察,确定建设项目从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

(二)下达稽察整改意见。对稽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稽察人员应当向被稽察单位核实情况,听取意见,对有异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核。对经稽察认定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项目,稽察人员应当及时提交稽察报告,并向项目单位下发整改意见通知,提出整改具体要求,明确整改时限,督促项目单位限期整改。

(三)落实整改意见。对于项目违法违规案件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市县发展改革部门、开发区经发部门督促项目单位在规定时限内落实整改,确保整改到位。

三、责任追究

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国办发〔2000〕54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八)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为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确保发展改革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发展改革部门执法规范化建设,避免滋生执法腐败现象,真正实现执法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制定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制度。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等情形的适用,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山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山东省发改和改革委员会行政裁量基准》、《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规定执行。具体内容已在省发改委网站(http://)公布。

上一篇:会计工作自荐信下一篇:听法制教育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