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2024-04-30

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精选7篇)

篇1: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为加强对开采矿产资源审批许可的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矿区范围划定及取得开采矿产资源审批许可的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 1.资格条件符合情况;

2.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否符合许可证核定的矿种、范围,是否符合《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

3.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

4.是否存在许可证件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5.是否存在欠费情况。6.三率是否达标。

7.上年检发现问题是否整改到位。8.是否有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其它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年检。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主要包括要求取得采矿许可的企业定期上报报告书,对企业开展检查,对不合格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连续二年不合格由原发证机关注销采矿许可证。

篇2: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落实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行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意见》(××发„×‟×号)文件精神,我局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对行政审批事项逐项编制了《事中事后监管办法》(以下简称“监管办法”)。为进一步完善监管办法,我局对“监管办法”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具体内容再次进行审核,并对监管清单的内容、监管清单实施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负责。经局党组研究,现将本部门“监管办法”予以呈报。

附件:《××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

篇3: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找准企业债券定位,

支持重点项目融资

财金司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企业债券工作始终围绕中央宏观决策,牢牢抓住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定位,募集资金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紧密挂钩。2014年,全年共发行企业债券583支,发行规模8461.98亿元,同比增长35.5%,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三大领域:一是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领域,2625亿元用于保障房建设,1036.5亿元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119亿元用于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1613亿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623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点”、“难点”领域,569亿元用于江河湖泊治理、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等领域,74.9亿元用于支持创投企业发展,59亿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50亿元用于过剩产能兼并重组。

财金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发展很快,陆续出现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等不同品种,但这些品种主要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不直接与项目建设挂钩。市场上也有声音,希望能放开企业债券和项目挂钩的“限制”。这位负责人表示,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挂钩是企业债券的特色和核心定位,有利于发挥企业债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尤其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背景下,通过企业债券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是解决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融资需求的重要手段。

今年4月初,为加大企业债券融资对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和6大领域消费工程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停车场建设等4个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据悉,财金司今年还将出台《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管理办法》。这是2015年企业债券创新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项目收益债券通过对特定项目产生的收入及现金流实行全封闭运行的制度设计和增加差额补偿人保障条款,将偿债风险与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相隔离,是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积极探索,有望成为市政建设融资的新渠道。

淡化行政审批,提高服务意识

为提高债券审核效率,财金司于2013年底将地方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预审工作委托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充分发挥系统合力。目前各省份预审工作开展顺利,预审质量较高,为加快债券审核速度,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4年1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务服务大厅试运行,企业债券作为行政许可事项率先进入政务服务大厅受理,限时办结。财金司负责人介绍,自从企业债券事项进入大厅办理以来,企业债券的受理和业务接待全部在政务服务大厅进行。这位负责人介绍,2014年12月1日以来,财金司受理的全部企业债券均在3个月法定核准时限内按时办结。审核效率的提高得到了地方政府、发行人、中介机构等社会各方面的认可,相关来访、催办明显减少,树立了企业债券核准政务服务新形象。

为做到阳光审批,财金司配合政务服务大厅,为申请人提供了高效、便捷、透明的受理、查询和沟通途径。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实现了前端网上预约受理以及核准文件印发后第一时间以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形式通知联系人。各申请人还可以通过政务服务大厅自助设备和政务服务大厅网站查询进度,查看下载《受理告知书》、反馈意见等。

探索债券发行注册制,委托第三方

机构开展技术评估

财金司负责人介绍,当前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不管是核准制还是注册制,大部分仍实行的是实质性审核,由行政部门或下属的事业单位对债券发行“背书”,很难有效发挥市场体制机制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为包括股票、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指引了方向。目前,《证券法》正在开展新一轮修订,财金司正在探索在《证券法》修订后实行企业债券发行注册制,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作用,将债券审核从行政约束转化为市场约束。

在实施注册制改革前,为适应企业债券市场化发展需求,财金司正在研究在继续承担企业债券受理、审核和监管责任的前提下,将企业债券审核中的合规性审核、财务指标审核等技术评估工作委托市场专业机构负责。这样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使行政部门从繁琐的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转向制定政策和加强监管,更多地推进品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角度看,这是一种新的探索。

加强企业债券事中事后监管,防范债券风险

4月17日,财金司组织召开了2015年度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和本息兑付工作会议,各省级发展改革委对本地区今年到期兑付和回售的企业债券进行了逐一盘点,总体来看,今年企业债券兑付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财金司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财金司将把企业债券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度供给和事中事后监管上面,一年一度的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和本息兑付工作会议已成为财金司做好事中事后监管的“规定动作”。此外,财金司还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如2014年联合委内重大项目稽察人员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90家企业债券发行人开展了债券存续期规范运作及风险情况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债券资金使用,防范到期债务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这项工作也主要由财金司负责。财金司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着力加强债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将企业债券与社会信用体系工作结合起来,如完善企业债券综合信用承诺制度,建立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共建共享机制,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政策力度,实施社会信用约束,运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债券市场良性发展。

篇4: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近年来,随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的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层层推进,更多的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向基层转移,在极大方便行政相对人、激发市场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对政府强化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对“放”和“管”进行有效结合,更好优化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去年以来,按照省编办统一部署,泰安市把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作为重点研究方向,认真学习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专门成立课题组,先后到下辖的新泰市、肥城市、东平县等开展调查研究,实地查看了政务服务大厅运转情况,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公安、环保、工商、质监、住建、食药等行政审批事项较多、事中事后监管任务较重的部门参与座谈,了解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办法。

一、泰安市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泰安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着眼规范提升行政审批质量,积极探索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各级各部门对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泰安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在加强和规范事前审批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发展,思想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推进,不断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尤其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更为重视,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落实监管责任,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去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文件,对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措施和保障机制。各县市区普遍转发了《指导意见》,各部门单位都对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增强对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工作方向更加清晰,用力重点更加明确,“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等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结合政府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泰安市县两级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规范,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逐条逐项建立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明确了检查对象、内容、方式、措施、程序和处理,做到了对象明确、内容完整、方式得当、措施有效、程序规范、处理有据,市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共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467项。部分行业主管部门也相应出台了行业内部的监管制度。比如,工商部门针对广告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行违法广告信息进行抄告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对社会公告制度、从快查处制度和审查预警提示制度,建立健全了广告主体退出机制;质监部门以制定《审批档案管理办法》、《现场观察员管理办法》、《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为抓手,建立配套制度,明确监管方式,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实施审批、加强监管。

三是事中事后监管的全面性和监管手段的有效性得到较大提升。随着各级对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制度体制建设不断完善,监管的意识由冷变热、范围由小变大、能力由弱变强、频率由低变高、手段由少变多,与原来只批不管或重批轻管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监管空白和漏洞逐渐弥补。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有关精神开展工作的同时,有些部门单位结合实际工作和监管特点,形成了独具部门特色的监管方法,与责任清单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互补,监管手段得到创新和发展。比如,安监部门按照分级管理兼顾属地管理原则,界定监管范围;按照安全评估结果,确定监督检查频次;按照企业生产淡旺季节,制定监管执法工作内容;按照突出重点检查原则,采取普查和专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管。食品药品管理部门积极推行市场巡查常态化、日常监管网格化、监督检查痕迹化、行政执法规范化的“四化”监管模式,确保监管的质量和效果;采取明确事权划分的形式,按照属地管理、层级负责、权责统一、提高效能的原则,理顺市县两级的监管体制和职能,解决了重复执法和乱作为等问题,保证了监管既“有边界”,又“全覆盖”。

二、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管意识还没有完全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工作的日益推进,市县两级承接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逐渐增多,事中事后监管任务增加等,给基层带来一定压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工作中,行政审批要素多、环节复杂,行政机关比较重视行政相对人提供的材料和证明,对事中事后的监管没有投入足够精力,长此以往形成了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或会批不会管、能管不去管的现象。调研发现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监管意识没有完全到位,与当前放管结合的要求不符,与简政放权的精神不符。

二是职能部门监管力量配备不均衡,部分领域存在短板。从调研的情况看,部分部门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各自独立,有些部门配备了相应的监管执法队伍,专门从事事中事后监管,执法人员充足,各项工作开展到位;有些部门虽然单独设置了行政审批科,但因人员配备少、工作量增大等原因,无法适应事中事后监管面临的新形势;还有的单位审批任务较轻,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做好监管工作,采取了谁审批谁监管的形式。但也有个别部门由于编制数量少,机构设立不科学,现有人员的专业特点与工作性质不符,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不匹配,以及监管人员“撒芝麻盐”式分布,统筹使用不够,导致了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脱节,不得不专注于事前审批或以年检等行政手段代替事中事后监管,事中事后监管或无从开展、或无力开展。

三是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监管效率不高。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审批机关及工作人员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研究不够,办法不多,监管方法和手段多围绕事前审批而定,如事前承诺、材料审核、门槛设置等,无法满足事中事后监管的全面性、动态性要求。调研中发现,事中事后监管任务较重的部门大多局限于现场察看、专项督查、自查报告等传统手段,精细化程度不高,属于粗放式监管,对哪些领域、环节、项目应纳入监管范围有些还存在模糊认识,对事项动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险点估计不足,不能及时准确做出预测预警,对暴露问题有时在处置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上还不够高。

四是后续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制约体系。相对于事前审批的规范性、科学性,事中事后监管的配套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跟上,监管尚未形成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程序设计,推进过程中出现监管体制不顺畅、监管内容不清晰、部门合作不协调、基层监管压力过大等问题。虽然部分监管领域行业内部的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处罚明确了相应条款,做出详细说明,但随着经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以及网络、科技等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的条款明显过于宽泛,“刻尺”比较大,不能“量体裁衣”,导致监管的随意性增大。另外,在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管上,也缺乏明确的处罚依据,不能对他们的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三、意见建议

一是要明确责任部门,加强组织领导,解决“谁来管”的问题。《意见》虽然明确要求,机构编制、法制、物价、财政、民政等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但面对事中事后监管的繁重任务,监管领域越来越宽、行业门类日益复杂,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建立健全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协调高效、整体联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运行机制。要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总体谋划和宏观指导,坚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研究出台政策、开展部署督查、协调解决问题,加强资源力量整合,推动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提高整体工作效能。要结合简政放权工作的深入推进,研究职能转移的有效办法,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向下转移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相应对下提供技术支持、装备支持,条件允许时还应探索人员编制跨层级下移,使基层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有人员、有技术、有装备、有规范。要结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基层监管和执法机构设立、力量配备,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强化综合执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严格规范管理,打造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廉洁勤政的执法队伍。

二是要明确监管内容,界定职责边界,解决“管什么”的问题。去年出台的《意见》对事中事后监管内容作出清晰界定,分别是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转移的行政审批事项和下放、委托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细化。这些事中事后监管事项,既有审批条件、标准、范围等资格的监管,也有对从事相关活动的行为监管,还有对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业监管,内容多样,呈现出跨部门、跨门类、跨行业监管的特点。去年以来,随着行政审批项目目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相继公布,部门单位的行政权力事项、职责责任逐一得到明确,特别是在责任清单编制中,对部门间的职责交叉事项进一步梳理,界定了各自的职责边界,理顺了相互关系,细化了监管责任,避免了推诿扯皮,防止了由于监管不到位或缺位出现监管真空,为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法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要引导各级各部门增强责任意识、清单意识,督促部门严格按照清单规定的内容实施行政行为,把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及时调整规范“三张清单”,及时研究确定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需要明确的职责分工,确保事中事后监管不出现空档。

三是要巩固现有手段,加强探索创新,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一是要认真总结目前已经实施的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推广普及和规范加强书面检查、实地检查、定期检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等检查方式。推行书面检查的标准化管理,检查行政相对人是否按照行政审批确定的条件、范围、程序等从事被审批事项活动的情况。实地检查、抽样检查、检验检测等要保证执法资格,加大检查频率,规范检查流程,依法检查审批后行政相对人行使行政审批事项活动情况,生产经营场所条件等情况,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运行情况,行政相对人生产经营产品质量安全情况。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探索符合当前发展变化形势的监管方式。对下放、转移的事项,可通过随机抽查、调查访问、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对权力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监管。加强对市场行为的风险监测分析,完善区域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制度,增强监测和预判能力。对专业性较强的综合监管领域,探索将部分内容以购买服务、委托授权等方式转移专业组织承担。三是要大力提升监管执法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监管执法的“大数据”,通过科学分析研判,突出监管重点环节,及时获取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一方面减少监管执法给行政相对人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提高监管的实时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是要推进信用监管,加强内外监督,解决“靠么管”的问题。面对事中事后监管的繁杂形势、宽泛领域、多样门类,必须借助行之有效的监管工具,集中用力,深度切入,充分发挥杠杆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去年,国务院连续下发《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为拓展事中事后监管工具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出,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为契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和交换共享机制。要积极推进信用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约束,以日常监管信息、良好行为信息、不良行为信息、信用评价信息等为基础,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诚信档案,并定期依据监管对象的诚信情况、日常经营活动情况、违法情况等,将监管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预警机制、惩戒机制等。二是加强行业自律。把发展培育社会组织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自身建设,健全行业组织管理制度,完善行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行业协会商会自治能力。提高行业组织的法制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督促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定行规行约,制约自己的行为,真正使行规行约发挥自我监督的作用,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三是推进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依托外力倒逼主管部门依法履责,维护健康的经济社会秩序。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建立公众举报受理平台,鼓励通过互联网、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反映行政相对人的市场行为。要逐步建立监管标准制定与具体监管主体相分离、独立第三方评价等机制,并通过政府购买、委托监管的方式,拓展社会参与监管的渠道,增强社会组织监管能力。

篇5: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部署,规范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服务企业和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厦门市企业工资支付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和监管工作方案》(厦人社〔2017〕108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评价办法。

第二条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和评价,适用本办法。

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应当作为独立的事中事后监管对象,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劳动保障监察管辖范围负责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工作。其所属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开展事中事后监管评价,应当根据事实,遵循依法、公正原则。

第二章

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

第五条

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应当遵守以下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

(一)企业在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不得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二)企业在除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外招用人员时,不得将乙肝病毒血清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三)企业建立职工名册,依法妥善保存录用人员的录用登记材料,并按规定及时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如有招用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员就业的按规定办理就业许可手续。

(四)企业不得招用童工(即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娱乐场所不得招用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五)企业招用劳动者,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对于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企业与劳动者均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六)劳动合同文本依法载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并将双方签字盖章的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一份。

(七)企业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法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八)企业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九)企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自然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相关手续。

(十)企业依法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百分之十;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企业应向在岗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并对其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 培训。

(十一)企业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也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企业不得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

(十二)企业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企业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十三)符合依法建立工会组织条件的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并依法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与劳动者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并经人社部门审查。

(十四)鼓励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关爱员工,改善劳动者工作生活条件。鼓励企业根据用工情况,为劳动者建立多种文娱体育设施,并组织劳动者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倡导企业设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体系(如意见箱、网站,建立 “员工论坛”、员工建议系统等),确保劳动者能够及时向企业表达各种利益诉求,提高劳动者对企业劳动关系情况的满意度。

第六条

企业在工资支付方面应当遵守以下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

(一)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

(二)企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我市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我市当年度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三)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工资支付日期遇法定休假日或者休息日的,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

(四)企业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工资或者安排劳动者补休。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不得低于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本人工资标准。

(五)企业按照工资支付周期如实编制工资支付表,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

(六)企业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其本人的工资清单。

(七)劳动者在年休假、婚假、丧假等国家规定假期期间,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本人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八)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进行医疗,在规定的医疗期内,企业应根据劳动者医疗期和工龄长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劳动者病假期间的工资,但不得低于我市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

(九)企业职工工资形成正常增长制度。企业定期调整劳动者工资,调整幅度可参照我市公布的当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

(十)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确保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协调增长。

第七条

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应当遵守以下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

(一)企业依法为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及时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各项相关手续,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企业如实申报用工人数、缴费工资及其他资料;不虚构劳动关系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为他人骗取社会保险参保、补缴、转移资格。

(三)企业不采取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不协同他人虚报、冒领社会保险待遇。

(四)企业按照规定按时足额向工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未参保职工发生工伤后,及时补缴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及时偿还。

(五)企业通过就业系统网上平台统一为离职员工办理失业登记。

(六)企业认真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不采取不设账册或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与社会保险缴费有关的账册等办法,致使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无法确定。

(七)鼓励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经济能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八)鼓励企业对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员工,给予补助或为员工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

第八条

企业在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方面应当遵守以下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

(一)企业执行法定的工时制度,即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时间一日。

(二)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应报人社部门许可后实施。

(三)企业依法遵守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即一般每日不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超过三十六小时。企业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

(四)企业依法执行休息休假和带薪年休假制度。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依法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百分之三百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第九条

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伤预防)方面应当遵守以下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

(一)企业应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对劳动者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二)企业配备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每年5-9月份安排劳动者高温作业的,按规定标准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三)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应为所承揽的建设工程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项目参保率达百分之百。

(四)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五)生产经营单位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的,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六)从事特殊工种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持证上岗,作业场所应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七)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企业应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由企业承担。

(八)企业依法及时为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办理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并及时支付有关工伤待遇。

(九)倡导企业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诚信经营,重视企业环境保护,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十条

企业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方面应当遵守以下 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

(一)企业没有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没有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二)企业没有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哺乳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和哺乳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没有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三)企业依法安排生育女职工休产假,女职工生育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产假。

(四)企业没有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五)企业没有安排未成年工(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六)企业依法使用未成年工的,按照规定办理《未成年工证》,并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七)企业依法为符合条件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劳动者办理 生育保险就医确认和生育津贴手续,并及时支付有关生育保险待遇。

第十一条

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应当遵守以下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

(一)企业依法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确保职工教育经费向一线劳动者倾斜,切实保障劳动者培训权利;

(二)各类企业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三)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企业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凭技能得到使用和晋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落实高级技师在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的待遇,逐步提高高级技师的薪酬水平。

(四)鼓励并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班组长培训和名师带徒制度,通过强化岗位培训,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培养和形成一批技能带头人队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实现绝招绝技的代际传承。

(五)鼓励企业联合或依托学校进行职工培训教育。

(六)鼓励企业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推行技师聘任制度,落实技师津贴。

(七)鼓励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第三章

监管评价方式

第十二条

市区两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根据《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和监管工作方案》(厦人社〔2017〕108号),按照日常巡视检查、双随机抽查、书面材料审查、举报投诉专查以及专项检查等监管方式开展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收集企业有关劳动保障监管信息并依据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进行评价。

第十三条

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情况和需要,主动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书面申请开展事中事后监管评价。

第四章

评价结果类型 第十四条

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结果参照《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办法》(人社部规〔2016〕1号)规定,评价结果分为A级、B级、C级三类:

(一)A级。对照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人社部门所实施的检查事项均符合标准的,评为A级。

(二)B级。对照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企业存在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并被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立案查处,但不属于C级所列情形的,评为B级。

(三)C级。对照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企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评为C级。

1.在一年内因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被查处三次以上(含三次)的。

2.因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极端事件或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

3.因使用童工、强迫劳动等严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被查处的。

4.无理抗拒、阻挠人社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

5.企业相关人员因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6.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事故的。7.发生违法办理参保登记或者骗取社保基金案件的。8.拒不履行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整改指令、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的。

第五章

评价结果公布程序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开展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评价信息汇总。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照劳动保障监察管辖范围,对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信息以及日常巡视检查、书面材料审查、举报投诉查处以及专项检查等劳动保障监察和其他有关工作中采集的有关评价信息进行汇总。

(二)结果初步评价。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汇总的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并按照本办法的评价内容和规范要求以及评价结果类型,对企业作出初步评价。

(三)评价结果告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将拟评价结果提前告知企业,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对企业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企业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企业逾期未提出陈述和申辩的,视为无异议。

(四)作出评价结果结论。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结果经告知企业,企业无异议、逾期未提出异议或者提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不予采纳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作出评价结果结论,经人社部门审定后,在人社部门门户网站公布。

第十六条

每年3月前,人社部门汇总上一年度的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结果在人社部门门户网站公告,公告分为依职权评价结果和依申请评价结果。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过程中,发现企业在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规范要求的,应当及时移送相关职能部门或者单位依法依规处理。

第六章

评价结果管理

第十八条 对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结果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九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进行评价时,评价结果与企业原有评价结果不一致的,以最新的评价结果为准。第二十条

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结果确定后,发生劳动保障违法行为需要降级的,作出评价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重新评价,及时调整其评价结果,并依据本办法规定按照新的评价结果类别实施监管。

第二十一条

被评价为C级类型的企业主动整改纠正其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且自作出评价结果结论之日起一年内未再发生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企业可以书面申请重新评价。

第二十二条

企业对公布的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向作出评价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提出书面异议申请,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对企业提出的异议进行复核,经查实评价结果确实有误的,应当予以重新评价并作出新的评价结果结论。

第七章

评价结果运用

第二十三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根据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情况,对劳动保障监察管辖范围内的企业实行分类监管。

第二十四条

企业被评为A级,列入“守信红名单”,实行以 下监管:

(一)在日常监管中,免除检查或者减少检查频次;

(二)参加评优、评先、评劳模等评比表彰活动及公司上市、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银行信贷等活动需要出具守法意见时,优先出具守信的肯定性意见。

(三)属于建筑企业的,提请市建设行政部门降低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比例系数。

第二十五条

企业被评为B级,实行以下监管:

(一)作为日常重点监管对象,增加检查频次;

(二)对其再次违法行为给予高限处罚;

(三)重点加强日常政策的辅导和咨询,帮助改进其劳动用工管理,提升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

(四)参加评优、评先、评劳模等评比表彰活动及公司上市、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银行信贷等活动需要出具守法意见时,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标准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予以出具。

第二十六条

企业被评为C级,列入“失信黑名单”,实行以下监管:

(一)列为劳动保障监察重点对象,日常巡视检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二)依法追究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责任并责令限期改正或予以行政处罚,对其再次违法行为给予高限处罚;

(三)参加评优、评先、评劳模等评比表彰活动及公司上市、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银行信贷等活动需要出具守法意见时,不予出具或出具否定性意见;

(四)有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约谈企业负责人,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七条

人社部门将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结果适时通报市场监管、建设、税务、财政、银行等部门和工会组织,同时纳入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依规对企业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工作人员在事中事后监管等级评价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二十九条

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内容、规范要求以及分类监管措施,如与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一致,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篇6: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监管的意见(2015-6-9)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食药监法〔2015〕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21号)要求,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确保食品药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到位,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

根据国务院决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取消、下放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共有8大项和5小项。

(一)减少的行政审批事项大项。包括:(1)逐步下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局(以下简称省级局);(2)下放药品委托生产行政许可至省级局;(3)下放经营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审批至省级局;(4)下放生产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审批至省级局;(5)下放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进口准许证核发至省级局;(6)下放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定点生产审批至省级局;(7)取消部分国产第三类医疗器械强制性安全认证;(8)调整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资格认可事项为质检总局会同总局实施。

(二)减少的行政审批事项小项。包括:(1)逐步下放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至省级局;(2)逐步下放药品再注册行政许可至省级局;(3)逐步下放不改变药品内在质量的补充申请行政许可至省级局;(4)取消国产第三类医疗器械不改变产品内在质量的变更申请行政许可,改为备案管理;(5)下放区域性批发企业需就近向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审批至省级局。

二、科学依法简政放权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于法有据”。要继续加强对食品药品审批事项的研究梳理,切实把握深化简政放权与激发市场活力的关系,确需事先审批严格把关的,要严格审批管住管好,不能一味追求减少项目数量,法律法规对审批层级有明确规定的,不得随意下放;确需下放行政审批层级的,应当按照立法程序申请修改法律法规,省级局对总局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得再下放。

(四)禁止对取消事项继续审批和变相审批。对于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总局和省级局不得继续审批、核准或者认定,不得委托下级单位或者协会等机构进行审批或者办理,不得拆分、合并、重组或者以新的名义进行变相审批。

三、统一规范审批标准

(五)推行标准化审批。对下放至省级局的审批事项,总局要根据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查工作细则,细化明确审查环节、审查内容、审查标准、审查程序和办理时限。

(六)公开各项审批标准。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查工作细则、服务规范、受理单样表、申请人满意度评价表等各项行政审批标准和制度,总局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方便行政相对人申请,接受社会监督。

(七)严格遵照审批标准实施。省级局应当严格按照总局制定的审评审批标准实施,同时严格遵守法定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不得擅自增设或减少审批条件,随意抬高或降低审批门槛。

四、强化承接能力建设

(八)组织专门审评审批培训。总局要制定承接行政审批事项的技术审评和审批部门人员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内容和要求,组织安排专项审评审批、检验检测等技术培训和指导。

(九)组织审批条件专项评估。承接人员培训结束后,总局将组织对每个省级局承接机构的能力和人员状况进行评估,确保达到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的“四有”目标,评估合格后及时将审批事项下放。

(十)完善监管能力建设。省级局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增加承接行政审批事项所需要的机构、人员、设施和装备,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人员的能力。对药品再注册行政许可和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等需要技术审批的项目,省级局应加强审评机构能力建设,配备足量、稳定的专业人员队伍。

(十一)加强省际间协作。对于总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中需要多个省级局共同实施的,如药品委托生产的审批等,委托方和受托方所在地省级局应当做好配合和衔接,加强协作,联合监管,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十二)落实日常监管责任。省级局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加大对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省级局要按照总局统一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及化妆品许可证件格式的要求,在许可证件上注明许可事项责任人、日常监管责任人的姓名,接受社会监督。负责日常监管的执法人员要定期到生产经营企业去现场检查,接到举报或者媒体曝光,要及时赴现场调查取证;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标准化的检查事项和表格,由检查员现场填写,次日上网公布,供公众查询;对取消行政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的事项,省级局应当加大日常巡查和随机抽查力度,督促企业强化质量安全管理,落实主体责任。

(十三)实行分类重点监管。省级局和市、县级局应当以日常监管、良好行为、不良行为、信用评价等信息为基础,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诚信档案,依据监管对象信用等级、生产经营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将监管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实行分类监管。对违法违规、失信企业和高风险企业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检查频次,实行重点管理。

(十四)推行网格化监管。省级局要组织市、县级局落实网格化监管制度,以监管对象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明确网格化监管的人员和职责,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行政相对人的信息,实行动态监管。

(十五)推进智能化监管。总局和省级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监管手段,逐步建设互联网监管平台,建立健全许可证书管理系统、监督抽验系统等数据库,开通社会查询功能,加强上下级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公众之间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六、严厉查处违法行为

(十六)加大对重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虚假资料申报、临床试验造假、擅自改变许可条件、非法添加、制售假冒伪劣、未按照规定实施质量管理规范等严重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加大对食品药品无证生产经营“黑窝点”的打击力度。

(十七)多措并举严打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总局和省级局应当加强投诉举报、监督抽验、日常监管、案件查办等数据分析,对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建立违法犯罪案件线索通报机制,完善与公安等司法机关协同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食品药品重大案件挂牌督办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七、严格审批备案和事后评估

(十八)建立并严格执行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备案制度。每季度初,省级局应当将上季度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情况向总局备案,总局将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备案情况向社会公布。每年年底,省级局应当将本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情况向总局报告。

(十九)探索建立第三方事后评估制度。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总局和省级局要组织第三方进行事后评估,主要针对行政审批事项的运行、日常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及便民利企、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对相关事项提出调整和完善意见。

八、优化行政受理服务

(二十)提升行政受理服务质量。省级局应当严格遵照法定的受理工作要求,将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窗口”受理,安排专门的受理场所,创造条件推进网上审批。省级局应当加强对行政审批受理工作的管理,明确受理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人,严把受理质量关。对受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向总局报告。

(二十一)推行行政审批事项受理单制度。省级局对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单,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应当遵守法定受理审查时限,不得以任何理由自行延长。

(二十二)编制行政审批事项的服务指南。省级局的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应当列明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审批时限、收费依据,并附示范文本在网站和受理场所显著位置公开,提供电子文档下载服务。

(二十三)加强对委托受理事项的监督检查。总局将对委托各省级局承担的行政审批事项受理情况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受理要求的,退回原受理部门;对已明确规定禁止受理但仍予以受理的、超出工作时限要求且无合理说明的,予以通报批评;多次被通报批评的省级局,暂停其受理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

九、深化监管信息公开

(二十四)公开行政审批各项信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将行政审批事项的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审批时限、收费依据、办理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公示,实现阳光审批,对取消、下放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及时公告并更新各项行政审批信息。

(二十五)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逐步将日常监管、抽样检验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向社会全面公开。

十、依法依纪严肃问责

(二十六)加强对日常监管人员的监督。省级局和市、县级局要加强对日常监管人员的监督,主要是对监管人员是否定期赴现场检查、是否严格监管、是否认真填报检查事项进行监督问责。

(二十七)加强上级部门对下级的层级监督。上级机关对下级监管部门是否按期进行抽检、抽检结果是否公开进行监督问责,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是否按时、如实上报,是否存在瞒报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要进行监督问责。

(二十八)开展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总局将对下放的各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具体的检查指导,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整体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监督检查。省级局要根据本指导意见,抓紧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逐项分解任务,强化工作衔接。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篇7: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目录

1.学校(幼儿园)安全事项监管 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事项监管 3.民办幼儿园事项监管 4.民办学校事项监管

5.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事项监管 6.校舍建设项目事项监管 7.教育经费事项监管 8.规范案件查处 9.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

(一)学校(幼儿园)安全事项监管

为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管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在本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对学校构建安全工作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学校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排除校园安全隐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学校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学校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对学校(幼儿园)的消防、交通、食堂、卫生、学生用车(船)、安全防范等情况进行经常性地上门巡查。

2.专项督查:对学校(幼儿园)存在的消防安全、食品卫生、校车安全管理、学校及周边环境等突出的安全隐患,联合安监、消防、卫生、公安(交警)、交通、乡镇街道等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3.全面检查:对学校(幼儿园)的组织领导体系、安全制度建设、安全和法制教育、安全常规管理工作、安全预警机制、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评定平安校园等级。每年组织1次。

上述指标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监督检查措施

1.制订学校(幼儿园)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2.推进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全员管理责任制,召开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工作会议,督促学校(幼儿园)落实安全责任并签订安全责任书。

3.通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和举办校园安全培训班等方式对各类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宣传培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

4.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5.全年不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检查。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社会关注等情况制定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二)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的学校(幼儿园)下达通知或到校后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在检查中发现学校(幼儿园)存在的一般安全问题,可以当场整改的则责令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下达《隐患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并实行跟踪督查。

(五)在检查中发现学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责令被检查学校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学校(幼儿园)不履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对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检查人员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幼儿园)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学生和教职工伤亡的; 2.发生事故后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3.瞒报、谎报或者缓报重大事故的; 4.妨碍事故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5.拒绝或者不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另有规定的,依其规定执行。

(二)校外单位或者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引发学校安全事故的,或者在学校安全事故处理过程中,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造成学校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处理。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事项监管

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监督管理,切实做到招生政策公开、招生纪律明确、招生程序严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二、监督检查内容

各校招生行为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湖南省义务教育管理条例》、《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鹤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指导意见》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主要检查下列事项:

(一)是否存在未依法按照建立、保存招生记录和档案的行为;

(二)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三)是否存在招生过程中违反招生程序的行为;

(四)是否存在违反学籍管理办法的行为;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监督检查事项。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每月不少于4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个学校。

2.专项督查:每年不少于2次,检查面不少于30%。3.全面检查:每年组织1次,检查面不少于20%。上述指标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监督检查措施

1.属地监督管理:对所辖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进行日常巡查;

2.开展执法检查:每年组织开展招生工作专项整治;根据我县实际,重点实施城区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监督抽查检查;

3.例行监测抽样: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开展日常监测抽样检查。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科学制定招生政策,并将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程序、录取结果、监督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开,并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宣传,提高招生政策的知晓度。

(二)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签订招生责任状,明确招生纪律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向被检查学校(人)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在检查中发现学校存在的一般问题,可以当场整改的则责令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并实行跟踪督查。

(五)在检查中发现学校存在严重违规招生行为的,要责令被检查学校停止违规招生行为,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被检查学校有违反招生政策行为的,除责令限期改正外,应当依法采取补救措施;

(二)对公办学校违反招生政策行为予以专项调查,将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并视情节轻重予以降等处理;

(三)对民办学校违反招生政策行为予以专项调查,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四)发现被检查学校(人)涉嫌廉政问题的,及时移交纪检部门;

(五)发现被检查学校(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三)民办幼儿园事项监管

为促进本区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维护民办幼儿园和幼儿、家长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学前教育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经鹤城区教育局审批许可的民办幼儿园。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是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刷品等媒介,向社会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

(二)聘用的幼儿园管理人员和教师资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三)是否根据评定的等级收取学费,幼儿园并在物价、教育部门备案;

(四)新办、延续、更改、终止等事项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五)是否建立园务管理制度,维护教师、幼儿、家长的合法权益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是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等情况;

(七)是否建立安全应急管理制度,是否配备相应的人防、技防、物防力量,是否定期开展校园安全自查;

(八)财务管理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每月不少于4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所幼儿园。

2.专项督查:每年不少于5次,每次检查面不少于30%。3.全面检查:每年年末组织1次。对全区所有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及办学水平进行年终目标管理考核。

上述指标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监督检查措施

1.专项检查:对民办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教育教学、园务管理财务管理、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家长工作等情况日常进行专项检查。每学期开学由区教育局职成办制定具体检查计划,每次检查有记录,年度有总结。

2.年度检查:区教育局对辖区民办幼儿园的园务管理、教育教学、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并与奖励挂钩。结果上报教育局,由教育局将过程性考核与年度考核汇总形成最总考核成绩按照等级进行奖励。

3.评定等级:根据幼儿园等级评估的标准,申报相应的等级,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认定。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社会关注等情况制定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二)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的民办幼儿园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在检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存在的一般问题,可以当场整改的则责令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并实行跟踪督查。

(五)在检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要责令被检查幼儿园停止办学行为,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下列违法行为,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1.未经审批机关批准办学;

2.在发布招生简章或广告前,未向鹤城区教育局备案的; 3.未将收费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的; 4.擅自增设教学点的。

(二)违法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

(三)违法行为不属于鹤城区教育局管辖的,及时移送由管辖权的部门依法查处,其中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四)民办学校事项监管

为促进本区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维护民办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经鹤城区教育局审批许可的民办学校。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对民办学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刷品等媒介,向社会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民办学校聘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资质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学校新办、延续、更改、终止等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民办学校是否建立校务管理制度,维护教师、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对民办学校是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对民办学校是否建立安全应急管理制度、是否配备相应的人防、技防、物防力量、是否定期开展校园安全自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对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监督检查。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人。2.专项督查: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人。3.全面检查:每年年末组织1次,每次巡查不少于2人。上述指标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监督检查措施

1.专项检查:对民办学校的基本情况、教育教学、校务管理、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家长工作等情况日常进行专项检查。

2.年度检查:教育局对民办学校的校务管理、教育教学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并将过程性考核与年度考核汇总形成最终考核成绩进行奖励。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社会关注等情况制定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二)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的民办学校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在检查中发现民办学校存在的一般问题,可以当场整改的则责令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并实行跟踪督查。

(五)在检查中发现民办学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要责令被检查幼儿园停止办学行为,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民办学校未经审批机关批准办学,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立即停止办学,根据相关制度处以处罚,并抄报同级登记管理机关。由此造成他人损失的,由民办学校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根据相关制度处以处罚。

(二)民办学校在发布招生简章或广告前,未向鹤城区教育局备案的,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立即停止,并根据相关制度处以处罚。

(三)民办学校未将收费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的,鹤城区教育局将抄告价格主管部门,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相关制度处以处罚。

(四)民办学校受到鹤城区教育局或相关部门处罚仍未改正,由鹤城区教育局强制责令停业整改,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发现鹤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在民办学校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五)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事项监管

为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教育机构办学行为,维护民办教育培训教育机构和学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区民办教育培训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经鹤城区教育局审批许可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是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刷品等媒介或者是否以刊登、播放、设置、张贴、散发、邮寄等方式向社会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

(二)聘用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资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三)收取的学费(或培训费)、住宿费标准是否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四)同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是否法定要求;

(五)分立、合并、终止或者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地址、法定代表人、校长等事项变更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六)是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维护教师、学员的合法 权益;

(七)是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等情 况;

(八)是否建立应急管理制度,是否配备相应的人防、技防、物防力量,是否定期开展校园安全自查情况;

(九)财务管理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教育质量、财务管理、师生权益保障、校园安全等情况进行经常性地上门巡查。每年每校不少于3次。

2.专项督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突出的安全隐患,师资聘用、财务管理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管理难点,联合消防、卫生、住建、税务、乡镇街道等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

3.全面检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管理、招生、教学、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评定等级,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每年组织1次。

(二)监督检查措施

1.日常巡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教育质量、财务管理、师生权益保障、校园安全等情况进行经常性地上门巡查。

2.专项督查:对民办存教育培训机构在的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突出的安全隐患,师资聘用、财务管理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管理难点,联合消防、卫生、住建、税务、乡镇街道等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3.全面检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管理、招生、教学、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评定等级,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社会关注等情况制定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二)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的民办培训学校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对检查内容逐一检查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发现问题,制作并送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

(五)监督检查人员跟踪督查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抄告有关部门。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下列违法行为,由鹤城区教育局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1.与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 2.未将合作办学协议报鹤城区教育局备案的;

3.在发布招生简章或广告前,未向鹤城区教育局备案的; 4.未将学费(或培训费)、住宿费标准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的;

5.擅自增设教学点的;

(二)违法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

(三)违法行为不属于鹤城区教育局管辖的,及时移送由管辖权的部门依法查处,其中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六)校舍建设项目事项监管

为了校舍建设项目资料存档完善,使硬件建设与教育教学服务相适应,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按规范实施,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达到预定绩效目标,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鹤城区教育局新建、危改工程以及通过招生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兴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舍建设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对被检查项目履行行政许可手续情况进行服务和督查。

(二)对被检查项目是否按时间节点开工和达到形象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被检查项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各部位,各工种,各流程的质量管控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被检查项目的主材质量是否以次充好进行检查。

(五)对被检查项目施工保养、成品保护是否到位进行检查和指导。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逻:每年开工的全部项目每月至少巡查一遍。根据工程时间节点,安装阶段加大巡查密度。

2.专项督查:每个项目不少于3次,每项必查。3.全面检查:每年至少2次。

(二)监督检查措施

1.日常巡查。针对校舍项目的施工进度,使用不同的时间段和步骤开展督查和服务工作,做到每个项目有A、B岗对接服务、指导、管理和督查。

2.听取汇报。在施工现场,直接听取施工队、监理和现场业主代表的汇报和说明,分项一一说明、指导。

3.实地察看。对照图纸、项目工程清单、招投标文件等内容,管理校舍建设项目的具体细节是否符合要求。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针对校舍项目的施工进度,使用不同的时间段和步骤开展督查和服务工作,做到每个项目有A、B岗对接服务、指导、管理和督查。

(二)项目实地察看,听取施工队、监理和现场业主代表的汇报和说明,分项一一说明、指导。

(三)关键是对照图纸、项目工程清单、招投标文件等内容管理校舍项目的具体细节。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被检查人有违规行为,可能影响使用和安全功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采取补救措施;

(二)发现被检查人有违规行为,但不影响使用和安全功能的,按规定扣除项目资金并做好记录工作,在项目审计中体现;

(三)发现被检查人有违规行为,可能影响使用和安全功能的,经责令逾期不采取改正补救措施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四)发现被检查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七)教育经费事项监管

为依法规范教育经费监管行为,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和安全使用,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区各学校。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所需教育经费是否实行预算编制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要求所有单独设置的中小学校均单独编制年度预算,并进行独立核算,建立独立的账务,编制独立的报表。除规定支出项目外,对教师培训经费等部分支出项目明确足额安排。

(二)学校是否制定教育经费管理、报销、内控、审批等相关制度。

(三)学校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代表为小组成员,每学期对学校的收支票据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公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按预算执行,节约开支,使教育经费合理使用,有效管理教育经费,避免盲目浪费教育经费,做到合理合法。

(四)落实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全面、细致公开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公开预决算,公开“三公”等公务消费情况,加强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检查监督。要求财务人员及时细致记账、编报会计报表、提供会计资料,不得故意拖延推诿。

(五)各类收入、支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六)定期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重大问题给予通报批评。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监督检查方式

1.日常巡查:每学期巡查两次,每次巡查不少于4所不同阶段学校。

2.专项督查: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每次检查面不少于30%。

3.全面检查:每年组织一次,检查面不少于20%。上述指标与此同时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二)检查措施

1.针对人员经费,规范津补贴,保障职工应有权益,不挤占、挪用公用经费。

2.针对公用经费,严格按《湖南省公用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向社会群众、学校师生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针对基本建设投资,切实贯彻执行上级关于财政性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超概问题。

4.针对政府专项项目,专款专用。

5.根据公从投诉、举报,组织开展重点检查。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根据上级部署、群众举报、社会等情况制定教育经费监督检查实施方案;

(二)指定人员分片监督,教育局抽调其他股室人员协助开展监督检查;

(三)向被检查学校时出示有效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四)对被检查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情况实施做好单证,交当事人确认签字;被检查学校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五)对设备、学生资助、非公教师补助等进行监督抽查;

(六)发现被检查学校存在违反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制作 《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

五、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被检查学校有违反教育经费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采取补救措施;

(二)发现被检查学校相关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进行侦查。

(八)规范案件查处

一、立案标准

(一)违法行为有明确的涉嫌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查处:

1.违法行为符合《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的通知》《鹤城区教育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以下统称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中违法行为量罚程度起点标准的;

2.违法行为情节虽不符合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但有拒不改正、屡教不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社会影响等严重情节之一的;

3.因当事人不配合执法检查、案情调查等原因,无法适用简易程序但能够适用一般程序完成查处工作的;

4.其他依法应当立案查处的。

(二)因阶段性专项整治工作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可以不受本办法立案查处条件的限制;教育执法部门因阶段性专项整治工作需要突破立案查处条件的,应当上报经局领导批准,并报局政策法规股备案。

二、报告程序

一般案件查处按本制度第(三)条查处流程执行。经审查确定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由局政策法规股、授权行政处罚部门分别制作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报告,并于每年一月底、七月底前将每半年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目录报区政府法制办备案。

三、查处流程

(一)发现违法行为

1.教育执法部门指派2名或者2名以上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发生现场进行检查或者勘验,制作《现场检查(勘查)笔录》,并交被检查人签名。向当事人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执法人员签名,并交当事人签名。不及时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或者依法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公众利益或案件查处的,经教育执法部门负责人同意,可以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或者依法实施查封、扣押措施,但应当在24小时内补办法定手续。

(二)立案阶段

1.立案。执法人员于案发之日起七日内制作《立案审批表》,并将已制作完毕的文书及掌握的案件来源相关材料一并上报承办机构负责人审核。

2.审核。由承办机构负责人负责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填写意见,报法制机构或者法制员审核。

3.审批。法制部门负责人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填写意见,报教育执法部门负责人批准。

4.批准。教育执法部门负责人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作出立案决定的,并指定2名以上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员。

(三)调查取证阶段

案件承办人员完成相关证据的收集,确认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制作并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四)陈述申辩或者听证阶段

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及依据进行复核。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由法制部门或者法制员组织听证。

(五)处罚决定审批阶段

1.提出行政处罚建议。案件承办人员制作《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列明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提出拟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数额。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计算出罚款数额。

2.承办机构审核。承办机构负责人认真审核《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中的内容,核对上报的相关文书及证据资料,并填写意见,报法制机构负责人或者法制员审批。

3.法制审核。法制部门负责人或者法制员认真审核《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中的内容,核对上报的相关文书及证据资料,并填写意见,报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

4.集体讨论。符合重大案件情形的,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讨论由教育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主持,局教育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成员(授权行政处罚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制作《案件集体讨论笔录》,列明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法制机构负责人或者法制员的审核意见以及参加讨论人员的主要观点和意见,最终作出结论意见。

5.批准。教育执法部门负责人认真审核《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中的内容,核对上报(上传)的相关文书及证据资料,作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的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确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罚没款的数额。

(六)告知送达阶段

告知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交当事人签收。当事人拒绝确认或者签名的,由2名以上案件承办人员注明情况。

(七)执行

当事人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15日内执行

(八)结案

办理人员填写《教育行政处罚结案审查表》在3日内存档。

四、考核办法

将案件承办情况列入鹤城区教育年度行政执法责任书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所在执法机构目标责任制考核主要内容和执法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规范教育执法情况进行事中检查,每半年对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进行评查;发生错案的,依照《鹤城区教育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处理。

(九)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

为规范全区教育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鹤城区教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制度。

一、主要内容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情节、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等情形进行细化,并归纳、分类;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或并用行政处罚种类的,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当事人主观过错、消除违法行为后果或影响等因素,确定适用该行政处罚种类的具体标准及单处、并处的行政处罚的标准;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罚有自由裁量幅度的,根据上述因素,细化具体的行政处罚幅度;对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行政处罚罚款的裁量阶次和幅度的,可以按照比例原则匡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裁量阶次和罚款幅度,但均不得超过法定罚款限度。

二、标准规范

根据《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怀化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以及区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相关规定制订,具体标准公布在鹤城教育网。

三、有关措施

(一)局党委负责各行政处罚实施机构行政处罚裁量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并对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规范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和废止以及经济形势、社会情形等变化作相应调整和完善。

(二)行政处罚实施机构依照《怀化市教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拟对当事人实施责令停止办学、没收违法所得、取消其颁发证书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责令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时,提交局党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三)从重处罚、从轻处罚、一般处罚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湖南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怀化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予以认定。

(四)建立和推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投诉受理、案卷评查等配套制度。

上一篇:鹿寨林业法治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读书是不会厌倦的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