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金瑜讲座有感

2024-04-24

听吴金瑜讲座有感(共10篇)

篇1:听吴金瑜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快乐数学课堂讲座有感

怀着无比敬佩的感情,我们于2012.3.25.和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来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吴正宪老师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吴老师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精彩的范例。在教学<< 估算>>中,让学生对各种估算方法的“二次反思”,让学生在对自己或他人认识过程的再认识过程中,学生了解、监控、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学会认识自己,欣赏他人,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估算方法展示完后,我们的吴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进入练习环节,而是立刻出示了电脑精确计算的结果,其中一个是正确答案,另一个是出奇大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一个答案会是正确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建立一个“数量级”的概念,即估算的一个范围大小。紧接着又追问:“确定了精确的答案后,看看自己的估算结果,想不想说点什么?”这个时候就引起孩子们的反思了:我的估算结果合适吗?偏大了还是偏小了?大小合适还是差距

太大了?反思过后便促使孩子们判断自己的估算方法,调整自己的估算结果。可见,吴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对估算结果的反馈和二次调整,将反馈教学落到了实处,更增强了课堂教学内涵的厚重,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完整性的一次检验。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为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同圆半径相等这个特性”。吴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坐上不同车轮的汽车,好好体验一下。屏幕上出现了不同形状车轮的汽车在行驶,车轴心运动的轨迹清晰地显示在同学们的眼前:(有方轮、椭圆、圆,路线有一高一低的折线,一高一低的弧线,还有直线)随着不同形状的车轮的滚动,孩子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感觉,身体随着摆动,如身临其境一般。最后,学生们感受到只有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才会平稳,因为同圆的半径都相等。此时,她是快乐与哲理的使者。她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让我向往。

吴老师把“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学会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她利用、并创造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雪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她平息批评指责的冲动。课后,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冰雪世界尽情地玩耍,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们真的很喜欢您。”;她坚信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制造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在体验成功后露出了自信的笑脸。她新接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打造开学的第一课,以“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

——小数点、车轮为什么制成圆的?1+2+3+……+99+100=?”等等许多有趣的问题,粘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数学。生动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比赛,人人参与的游戏,象一个个美丽的陷井,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数学的思考中。为了她所爱的事业,她可谓使浑尽浑身解数,这些高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又走近他们,为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又是我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白天听讲座,晚上记心得。还学习了各种教育理论,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不论工作多忙,吴老师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吴老师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这次讲座聆听,我明白了什么是课堂?用吴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

篇2:听吴金瑜讲座有感

——听吴耀东先生讲座有感

前来讲座的吴耀东先生瘦高白净,我以为是单纯的学问家,后来听过主持人的简介才知道他竟然也是武汉市广大彩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是现今著名的企业家,同时自修了武汉大学 MBA、清华大学总裁班、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班、北大哲学系国学班、史学班等。社会经验丰富,博览群书对国学研究很有心得。听了他对自己的创业经历的详细介绍后,我不禁心中更加钦佩。从讲座中我总结出几个人生在世做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百善孝为先。这是吴耀东先生的经历中,首先打动我的话,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导过他,一定要上大学,只有上了大学才会有好的前程,好的将来。在美好的未来和父亲的病情面前,他却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毅然决然的选择照顾父亲,拿钱先医治父亲的病。这个决定让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很多因为知识贫乏而吃的苦头和艰辛,但他从不后悔。也许上了大学他的人生路会平坦很多,但他的父亲却可能已经等不了那么久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走向了亲人,而不是自己的前程。父母带给我们生命,供我们吃穿上学,却同时也在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我们决不能一味索取不懂珍惜,我一向认为我们在依靠着父母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在有我们支撑着,所以当父亲看似玩笑的口气对我说出‘就在省内读大学吧,想去看你的时候随时可以去,多好。’那一刻,我便下定决心,留在湖北读大学,不为自己,只为了填补家人们心中的不安与不舍。

能吃苦。吴先生白手起家,模板厂建立之初,公司上上下下只有几个人,他既当工人又当推销员,炎炎夏日,还要骑着自行车在武汉三镇推销钢模板,可以说武汉只要有房子有人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每次敲开一扇门,面对着别人冷冰冰的面孔和冷嘲热讽,吴先生总是不停的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出来受这样的苦难,受这样的委屈。在经受磨难和困惑的时候,他会时常想起孟子的那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中得到很大的鼓舞。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他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公司钢模板业务逐步取得了进展,他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此事业开始渐渐顺利平稳。人生在世,又能有机会拼搏,我虽是个女孩子,却也不应该总是知难而退怕苦怕累,没有付出没有汗水又怎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懂感恩。吴先生事业发展稳定后,作为从社会中获得收益的企业家,他马上便做出了回报社会的举动,他的公司从 2005 年开始每年为社会安置 50 名残疾人就业。2008 年四川地震举国同悲,他安排公司迅速组织捐款捐物。成立临时指挥部主动承担起汉源灾区活动板房的生产援建任务,放弃手中的一切业务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在紧急的关头吴先生亲

自来到灾区前线一个多月,组织本公司员工,投入到现场的援建施工工作。住在到处开裂的宾馆里,当记者问有何感想时,我说‘不管会怎样我觉得我做的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得到了、成功了、收获了要懂得感恩,懂得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不容易做到,但自满和虚荣似乎并没有出现在吴先生身上,他仍是那么谦逊谦和,平易近人的为当今的大学生们指点迷津,以自己为例为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

篇3:听任小艾老师讲座有感

转眼间, 六年过去了, 我毕业后接的第一个班也小学毕业了。最遗憾的是我由于休产假没能陪伴他们走过小学生活的最后两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和家长间的关系, 学生还是会来和我说说他们的现状。“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心才会珍惜, 有缘才能相聚……”这首班歌, 不知我们唱了多少遍, 现在听到,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张张笑脸。

任小艾老师说:“好老师最简单的表情就是心中有爱地对孩子微笑。”原来, 我和学生的深厚感情缘于此。

和学生相处时, 我总会保持微笑, 虽然也会批评学生。但是, 总忘不了, 之后告诉他:“老师很爱你, 所以才不忍心看到你被坏习惯缠住。”“老师很爱你!”是我几乎对每一位学生说过的悄悄话。记得, 有一次冬季晨跑, 忽然后面的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是苏子豪, 一位班上调皮且成绩不好的男生, 忍不住对大家说出了我告诉他的悄悄话。学生不相信, 嘲笑他。我连忙郑重其事地解释:“老师的确很爱他, 他对班集体的事情非常的关心, 表现也有了进步!”这时, 我看到苏子豪脸上的得意, 看到别的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我连忙补充道:“老师也很爱你们, 只是, 还没来得及告诉有的同学。”这下,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每一位学生都是绝无仅有的, 爱学习好的, 也爱学习不好的, 我想我做到了, 我庆幸我做到了, 在小学阶段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

从任老师的报告中, 我也看到了自己不可挽回的错误, 太多的决定都是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制订的, 没有尊重学生,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讨论, 让他们自己做主。

我想变管理教学为服务教学是我目前要改变的最重要的一点, 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从前的我是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今后, 我要朝着发展每位学生个性的方向努力, 做一名真正培养学生成才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篇4:观讲座有感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篇5:听吴勇作文讲座感受

唐素芹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于是,自从当上老师,就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更希望能聆听名师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近一点点。上个周末,我们有幸再次见到了江苏名师吴勇,并聆听了他的作文教学做课以及作文讲座,我作为一个作文教学经验匮乏的教师来说,感觉真是受益匪浅。从吴勇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例和相关讲座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一些方法,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而且语文教师还要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不断学习,做一个博学的老师

通过这次周末学习,我被吴勇老师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所打动,他不仅有着独特的教育视角,丰富的教育经验„„,从他们的语言中,我还能感受到他的博学多才。他怎么会这么有才呢?我想应该离不开阅读,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不仅是语文知识方面的,还得学习科学、社会、新闻等方面知识。

二、教学作文应从解决“温饱”过渡到“美”。从吴勇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例和他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平时我们纳闷的学生写作时找不到内容可写,于是便编、重复的编的这种现象,应该正确引导,让他们由写的内容多到写得美。明确写作文时如何把内容写丰富的同时,还得注意不能重复,而且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能贪多,应该精细化,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表。以前我班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数学生都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是唉声叹气,只要一听到说这次测验不写作文,学生边欢声雀跃。面对这一情况,我觉得吴勇老师的方法很不错,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学校校刊,这一点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给学生多创造写话的机会,并变成铅字发表在空间或者博客,鼓励孩子积极投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爱上写作。

四、教作文离不开阅读,学作文也离不开阅读。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以后教学我要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还要引导他们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五、进行头脑风暴,引发创意。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是有无限创意的,听了吴勇老师的课,我幡然醒悟:原来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刺激他们的创意,也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篇6:听吴松年报告有感

店垭镇小学徐琳

2011年11月11---13日,我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与方式创新研讨会”有幸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吴松年教授的讲座。他也是国家“有效教学”实验课题组的组长。讲座深入浅出、生动鲜活,在阵阵笑声中获得启发,于轻松愉悦间达成共鸣。

在这次讲座中,让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吴松年教授的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观点。用这些观点去诠释新课程的各种理念,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吴教授语言朴实,却字字精当,句句中肯,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阐述,又有鲜活生动的课例展示。从他那,我深深懂得,教学艺术不是脱离知识的架空分析,也不是花团锦簇的表面热闹,教学是真真切切的艺术,是扎扎实实的艺术。

吴教授说:教育没有灵丹妙药,是春风化雨,循序渐进,不断感化,不断内化的过程,求真务实,按教育规律办事,对得起子孙后代。吴教授说要办有效学校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师德建设,他将师德和法律作了对比来理解,法律是强制性的而师德是制度半强制半自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师德功能,把内心师德功能发挥在业务上,靠强大的师德力来拉动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我们运用否定之否定理论学说来界定,也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去掉无效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那么,单调的缺乏情趣的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学要去掉,灌输式的作秀式磨时式的教法必须去掉,有效的教学提倡老师少说精讲优释,提倡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较浓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教”的不苦“学”的不累,学生的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

二、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关注什么

第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

第二,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多化时间多出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是农业不是工业,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和化多少时间,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第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第四,关注教学小彩段。积累成功案例,教学在于积累自身实践的成功,时间一长,积累的多了,我们进课堂便能得以应手。

三、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

备课时,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既要防止超课标教学,又要切实达到教学目的。教材所介绍的内容是经过高度浓缩的,基本上是知识提要,备课时需要作精心加工,把本堂课内容与社会知识、学生生活实际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课本知识化,生活化,生动化。

2.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及教学经验得出的,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过程设计,备课应尽量写得详细。因为只有经过文字条理化的语言才会简洁、严密、逻辑性强,才有利于在限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在深入钻研教材,明确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每个知识点的价值,即找出课堂教学的能力点,通过能力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用教学知识讲课而不是用教材讲课。

3.备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确定课堂教学的类型,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各种教法都有优缺点,如:传统启发式是传授知识的最好教法。易为学生所接受,但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创造能力,现代启发式虽有利于训练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但教学耗时多、进度慢。备课时应尽量结合两者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形成综合启发式教学程序。在方法的选择上,要坚持“最优化”的观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方法的运用上,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的位。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备课的内容。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二)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课堂上要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臵。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在课堂上花比较大的精力解决。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地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知识的教学,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的教学。对一般知识内容少讲、略讲,花精力少些,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2、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学习好的学生,他的能力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知识和能力两者不一定是正比关系,能力不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自然形成,能力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关键是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配合、努力实践,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活动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学科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3、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课堂上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我们强调衡量是否有效教学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学法。

4、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因此老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学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5、处理好培优和转差的关系。

班主任和科任师合力转变。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让中等生有较大的进步浮动,每次考试进入前几名的学生都不是固定的,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感,进步感。采用分层作业AB卷等措施让学困生昂起头来,让他们在班上有面子,班主任及时将学生的进步告诉家长,让他们在家里有面子,这样让他们不再厌学,学习会逐渐主动,学习也不再感到困难,成绩也一定会提高。

(三)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练习有“方”

“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提出的是,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对练习的精化和优化理解很不够,以为练的越多效果就好,于是整天把学生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智力麻木了,对学习不要说是兴趣,简直是害怕或厌恶,这难道是有效教学吗?

二、练习有“味”

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练习还有那么点儿趣味,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会陡增。而一定的思考味对那些喜欢动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帖最好的兴奋剂。因此,丰富多彩有“味”练习,学生往往趋之若骛,而练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三、练习有“层”

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四、练习有“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遗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常常因遗忘而出现思想干扰或障碍。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同时,“艾宾洛斯遗忘曲线”证实了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时间也应由短而长,以确保练习的最佳效果。

总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使练习的设计趋于多元化。教师应该因人因材,适实地优化每一次练习的设计,让练习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让学生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我爱练”“我会练”。这样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教育专家的讲课,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尽相同,教育对象所具

备的知识经验更是参差不齐,因此,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追求。为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发展,为了我们店垭的未来希望,我们要思索,我们也要进步和发展。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专家讲的内容我可能有没学透的或理解不当的,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学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暑期在教体局参加了关于高效课堂的经验报告,感触颇深,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改进的地方。

总的感受是课改无论怎么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根本。高效课堂的精髓在于体现一个“效”字上,如何“高效”回归本质还是重在于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流程,教师方可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为了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效”度,昌乐二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其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的活力也在课堂中展示出来了,以前的教师主讲转向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前的个体学习转向了小组互助学习,以前的教师一家之言转向了互动式的答疑解惑,这无疑给沉寂的数学课堂增添了一些源动力和活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有了超越他人的竞争意识,课后有了可以继续学习的精神食粮。俗话说,有所需要才有所动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具体的目标,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获得快乐。同组学生能在小组学习中既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小组这个集体的温暖,这样,将老师的个体关爱转移到小组这个群体的关爱,这无疑增强了后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差生的脸上也能看到阳光的笑脸,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同时,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材料上也看到了教师的辛苦,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不是随手可以拈来的东西,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不是解放了教师,相反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钻教材,提炼教材中所包涵的数学思想依然是我们数学教师重中之中的任务。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课堂,教师能不能大胆放手,能否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加以改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也就是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义务阶段的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精髓,而课堂应该是我们实施“高效”的主阵地,如果为了知识的延伸或拓展,如果为了能使教师在课堂中教的所谓“轻松”,而把课堂中该学习的任务布臵到课外,这种所谓的高效我不敢苟同。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厌倦数学,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实施教学的有效时间,应该是在课堂40分钟。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学生怎么学才是最快乐的。

孔子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课堂不失为我们追求高质量教学的一途径,也就是说,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让我们的教学生搬硬套,形成一种所谓的定式,这实际也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篇7: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暑假即将开始时,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读一本书,因此,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在吴老师的评课中,老师们感悟着吴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体悟这什么叫“专业的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着又是智慧的奉献着。三是注重方向引领,评课不应仅仅着眼于一节课在技术层面的设计,更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我教师生涯的9年里,如何将单调的数学科变得有趣生动,如何让数学课演绎成故事课等。怎么知道上好一节课呢?一直是深深困扰我的难题,我为之努力,可仍旧雨里雾里。迫切需要专业的指点。而吴正宪老师本书中精彩的点评,既“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只是一味的学。读完这一辑,吴正宪老师告诉了我,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二、要读懂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二辑,我深刻的体会到读懂学生的重要性。教学是一门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可能准确的把握了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去主动提出问题。简单的说我们忽视了交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的喊学生回答答案是什么,却忽视了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没有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就很难擦出智慧的火花。我们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生,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知道他的知道”。

三、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鼓励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在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三辑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真有才”与“好失落”——评丁凤良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这一课。在这堂课里,丁老师对一学生的回答评价为“你的话不多,总是非常精要”。学生听了以后感到“我真有才”。对回答什么是直径的女生评价道“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学生听后“好失落”。不同的鼓励和评价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而在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学生五彩斑斓的思考,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并用心给予回应。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的回答与我们的思考不着边际的时候我们甚至说了重伤学生自尊的话。读完这本书,我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是很难弥补的。一句简单的鼓励,一个赞美的眼神都会传递给学生无限的活力。

篇8:听吴金瑜讲座有感

“别看他们不大, 但都可以说是国内计算机界的顶尖高手。有一个孩子当时已经取得了高级程序员的资格, 其他两位都参加了1 9 8 8年在国内举办的青少年计算机竞赛, 其中一位获得冠军。我们的这些队员具备的计算机素质甚至比当时很多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还要高。编程语言、算法、人工智能、数据结构、图论、集合论、组合数学、计算几何学等等知识, 他们都掌握得很好。”与这样优秀的孩子相伴, 吴文虎教授显然忘了抵达目的地时双脚浮肿, 连皮鞋都穿不进去的“惨痛”经历。到了竞赛的前一天, 组委会把考试的题目发到各队领队手中, 吴文虎教授彻夜不眠地研究题目, 翻译出来, 到了第二天考试时张贴出来供自己的队员参考。考试是在一个大厅中进行的, 每人一台电脑。在竞赛前, 吴文虎教授就叮嘱小选手们:“不用怕, 中国人在参加竞赛这方面从来不比别人差。”第一届竞赛是3个小时解一道题。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比赛, 无论对参赛选手的体力、脑力还是心理素质, 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是这些小队员经受住了, 不负众望, 一举拿下3个三等奖, 总分排名第二, 为中国队参加世界大赛打响了第一炮。

之后, 一届比一届取得的成绩好, 其中第四届在德国, 4名选手拿到3枚金牌, 并且都是满分, 还有一枚银牌。当时大会为金牌选手准备了5台笔记本电脑, 中国选手拿到3台。通过竞赛, 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计算机后备人才, 其中有相当一批已经在信息技术领域展露才能——之后成为国家863语音识别研究项目主力研究人员的奥赛铜牌获得者柴海新、被评为清华大学“十佳”学生的计算机系学生李劲、大三时就完成高速汉字激光打印机研究工作的吴昭, 等等。还有参加信息学奥赛的中国选手张辰、徐静、肖洲、谢婧等因素质优异, 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免试录取, 并更上一层楼, 成为我国参加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主力, 崭露头角。

时至今日, 吴文虎教授一直记得那位叫李劲的孩子。“这孩子跟计算机有渊源。当时邓小平摸着一个孩子的头讲,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这孩子就是李劲。”李劲是1986年国内青少年计算机竞赛的第一名。“当时我出了五道题, 要求一个半小时完成任务。任务很有难度, 五道题考到了不同方面的知识。我对带队教师说, 如果你的学生能答出两道题就很好了, 做出三道题就得奖了。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 李劲正确地做出了所有的题目。”第二年, 吴文虎教授带着选拔出来的孩子去美国参观10天, 见到了当时乔布斯做出的苹果机的原型。“我问孩子们有何感受, 李劲说‘给我们条件我们也能做’。这是何等志气啊,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言及此, 吴教授拍手称赞。廖恒也是吴文虎教授带过的学生, 十五岁在北京景山学校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 基本上全部靠自学, 最终考入清华大学。在吴文虎教授看来, 对特长生要尽早开始培养, 越早越好,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取得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涉及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知识对学生们的进一步提高非常关键, 很多要选手通过自学掌握。”据悉, 吴文虎教授本人的计算机知识最初就是通过自学掌握的。“现在计算机的知识更新很快, 新的操作方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 要了解和掌握, 仅靠教师根本教不过来。”

孩子们有这样的勇气和果敢, 一方面缘于基础知识的扎实和与生俱来的悟性, 另一方面, 也缘于吴文虎教授独特的训练方式。

每届去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 首先要经过国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甄选。在国内的这项赛事中, 每个省都会派出3名计算机高手来到北京参加比赛。吴文虎就通过这样的比赛来挑选他的队员。被选拔出来的选手将在清华大学接受吴文虎教授的亲自指导。时间仅是短短的一个星期。“要参加这项比赛不允许长时间的训练, 以免耽误这些选手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这短短的一周里, 吴文虎教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讨论算法。“解题的思路是很重要的。”吴文虎教授启发、引导着学生们的思路——他希望培养孩子们养成一种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吴文虎教授每次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 都习惯用以前学生的优异表现来激励后来人。一次他让以前的一个选手来编一个程序——“猜数字”。脑子里想一个四位数的数字, 让计算机来猜, 计算机每猜一个四位数, 人回答猜对了几个数字 (包括位置) 。有一名学生的程序仅用四次就能猜出这个数字。吴文虎教授让这名学生将他的编程思路写出来作为案例, 在他的课堂上讲给其他学生听。他的这种激励方法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学生们有了崇拜的对象, 就有了奋斗的目标。

吴昭也是因在信息学奥赛中出类拔萃的表现而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当年的比赛中有一个单项, 给一个印刷电路板和一些元器件, 限制四个小时内编好程序, 焊接好电路, 让节日灯跑起来。吴昭不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而且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进入大学后第一年他又来找我, 说课程太松了, 学有余力。于是我又交给他一个印刷电路板的课题, 所有原理让他自学, 所有电路自己设计, 所有图纸自己画。期末的时候, 他就完成了任务, 我都没有想到他会有那么大的能量。而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最后一年的学习中, 他还和廖恒同学一起完成了一个创造性的产品——中文激光打印机, 最后通过国家鉴定, 新产品比当年市面上的中文打印机速度快五倍。该项目在清华大学被校长评为特等奖, 全国评为一等奖。”吴文虎教授很感触吴昭的能力与中学时接受的基础教育不无关系。“这孩子当时放学了, 并不是马上回家, 而是去位于景山后街的北京市少年宫, 去那里参加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需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

吴文虎教授在讲述多年来发掘、培养信息学奥赛队员的故事时, 反复强调一个兼具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苗子应当具备很强的、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应该培养选手的很多能力。首先是读题能力, 英语和语文好的当然要占先, 有优势。其次,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读完题目一下子就能切入主题, 抓住本质。然后是将实际问题抽象并转化为数理化模型的能力。接着是灵活运用各种算法的能力。有时还需要自己根据题目来设计新的算法。想好算法后, 在某种语言环境下熟练地编写程序, 并准确快速地通过调试。最后一条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对边界条件的估计, 自己设计并测试数据检测的能力。编程解题竞赛的核心是算法设计。基础好、素养高的人取胜的概率就大。”吴文虎教授坦言, 到信息学奥赛这个国际大舞台上比, 说到底还是比基础, 比素养, 还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精神境界是成才的重要条件。正如吴文虎教授所言, “成功教育、挫折教育、自省能力, 是人才成功的动力, 也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应有之义。”

篇9:听吴金瑜讲座有感

主动反思 促进成长----------听吴正宪老师《以高品质的研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2013年5月14日下午非常荣幸的听取了吴正宪老师的《以高品质的研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又给了我和大师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感触颇深,一位教师只有真正的爱上了教育这一事业,才能静下心来做教育,只有主动反思才能促其进步,反思是进步的开始。多么深刻的揭示了作为一个教师成长的最有效的路子,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自己原生态课堂教学中认识自己。

带着疑惑,我静下心来认识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教学促使每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促进角色的变换。反思教学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与一般的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不仅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在反思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确立这样几种角色:观察者,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记录者,即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学习者,即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外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在反思中,教师学会了了解孩子,学会了了解自己,也学会了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从一个被动的教学策略“执行者”逐渐向“决策者”转变,而众多困惑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反思教学促使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外,还要做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唯有如此,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精彩,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舞台。

篇10:听吴金瑜讲座有感

关键词:科学唱法,美声唱法,气息

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在北京音乐厅连续开了两场音乐会, 一场是中国歌剧, 艺术歌曲和民歌, 一场是外国的。这个岁数的人, 声音还那么年轻, 气还那么足、情还那么润, 引得同行和声乐爱好者奇怪, 他以前在合唱队, 有一阵高音没有改唱中音了。他能出现这样的光彩, 且数年不衰, 用的是什么招儿?有一次, 他应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之邀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座, 三百多座位的小礼堂, 有一百多人站着听。

一、什么是科学唱法

程志语出惊人, “别人说我是唱美声的, 可我认为就没有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 只有一个科学唱法。我们虽然听出三类歌曲不同的味道, 那是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调整自己的共鸣、位置、气息而出的效果。这三种唱法我都能唱。我的学生这三种唱法也唱。”程志还真的当场唱了西北民歌《走上高山望平川》和《篱笆墙的影子》。程志的学生分别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夜星光灿烂》、《松花江上》、《忠诚的爱》等中外三种类型的歌。

程志还说,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如同地下石油, 得先开采出来, 再根据用途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沥青。”程志继承了他的导师沈湘的学说。沈湘认为嗓音条件, 就是每个人作为唱歌这个乐器的厚底, 要想成为发声优美的乐器, 就要制造, 这个过程是一辈子。但往哪个方向造, 学间可大了, 如果依着你听着好, 如帕瓦洛蒂, 但你不是那嗓, 这个乐器就自毁了。所以, 一个合格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嗓音条件。程志展开导师这一观点“你学别人, 到你这一定是毛病。”我想也是, 马国光的鼻音、李双江的颤音、施鸿鄂的抬上唇, 楼乾贵的靠前、刘秉义的喉音, 在他们身上, 本着他们的条件已成特点, 可你要摸仿他们, 肯定是个筛子, 好的全漏了, 剩下的全是放大的毛病。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 字正腔圆, 是指你一出口, 就咬准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听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有人提问像说话一样唱歌没有感情怎么办?程志说, “人们说话的语调最能传达感情, 唱不出感情, 那是还没有像说话那么唱, 那你一定要想想怎么说这句话, 先小声, 找着了, 再放大。”程志自己又做示范, 最后他幽默地一笑, “歌唱得美不美, 要先看你说得好不好。”

二、听了程志老师的讲座感触

1、轻声练习的重要性 (口腔的体操, 每天不断地练习)

(1) 作用:可以避免80%喉部的毛病 (喉部肌肉帮助用力、舌跟僵硬) 。 (2) 什么样的轻声是准确的?带有呼吸支持的轻声, 用“u”的母音练习很容易避免喉咙的憋紧和挤卡 (舌部放平、舌尖慢慢下压底部去抵、有向前用力的感觉、微闭口形、微笑的感觉) , 音量大小以自己的耳朵刚刚听到的音色是最好的。 (3) 忌讳:上高处出现假声, 要在自然声区中练习。

2、呼吸的支持、位置的摆放

(1) 声音要放射出来, 要摆在硬口盖上的某个部位 (才有反射、共鸣) 。 (2) 歌唱时用自己的腹部, 声音在微笑状态时, 硬口盖、前腭已经积极起来了, 发出的声音就具有金属声。学习声乐不是用嗓子, 而是用脑子。

3、舌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1) 舌头牵扯整个喉部的关系 (舌头最好是放平后向前伸展) , 舌部向前伸展时喉咙才能打开 (舌部向前, 舌尖向前推, 舌中成桥状) 。原来都是撑喉咙, 不是打开。用上呼吸后舌头伸出来与放进去声音都是一样的。 (2) 唱歌时尽量避开舌跟的用力, 舌部总是很自然地摆放。你不去找共鸣会来找你, 你去找共鸣会没有共鸣。把器官形成 (摆好) 以后共鸣就会自己出现。把声音用气送到嘴皮上。

呼吸的要领:吸气时象闻一朵花, 歌唱时要像在不断的吸气, 像咳嗽爆发的延长。唱的时候小腹是向里, 把小腹捏住一样、提升。

几种唱法的问题:只存在科学的发声法, 语言决定了发声 (不存在民族唱法只有美声, 只有民歌) 。

换声区:不必要去换声, 好的歌唱家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方法的, 声音是天生的一样。建立好自己的中声区基础, 呼吸一定搭住、放好, 放在声穴的地方, 口里不再给加任何压力, 气息流畅地在腹部生根、不动了。

要找适合自己最好的母音去训练:“u”母音能让喉咙不加很多的力量, 能让位置容易高。喉咙开得比较大时用“i”、“e”。

高音低音的平衡问题, 歌唱的位置是说话:摆在正确位置时既高也能低。一首完美的歌基本在同一个位置上来唱的, 像说话似的。由风格、感情决定歌唱的位置, 技巧好能使声音控制成各种风格样式。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吗?所谓字正腔圆, 是你一出口, 就咬住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唱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

三、结语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自然的唱法就是科学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 只有这样才是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只剩下了回忆优秀作文下一篇:王星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