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读书讲座有感

2024-04-23

看读书讲座有感(通用14篇)

篇1:看读书讲座有感

让书永远伴我们左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我校举办了首届“读书节”活动。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学生家长都参与了其中。活动包括颁奖典礼、读书讲座、个人藏书展、有奖竞答等,都使我深有感触。在这些活动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读书讲座。

这个讲座是由滕矢初先生主讲的,题目为《读书与人生》。这个讲座使我懂得了:求知最好的途径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品味和鉴赏力,鉴赏力能使一个人从简单的事物看出真理,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科技发达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多媒体,多媒体快捷、直白,但就因为这一点,使人缺少了思考的空间。现在的人们注重于身体的膳食结构,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们精神上的膳食结构,这是现在社会上的一大弊病。因为精神层面远远比物质层面重要。我们要透过书来审视生活,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审视的生活,不如没有的好。”所以,书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多读书。

不光是讲座使我有感触,其他的活动也让我深有感触。世界读书日是不平凡的一天,读书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读书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因为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就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读书能使一个人变得知识渊博,就像贝多芬一样。虽然他没有上过专业的音乐课程,但是他通过读书,学习先辈总结的经验,最后写下了宏伟的乐章。罗斯福也曾说过,“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

书籍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它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它为人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书抛在九霄云外,我们应该让它发挥出它自己本身的价值,用它使人类社会再向成功迈进一步,让书永远伴我们左右!

篇2:看读书讲座有感

是的,我们太自私自利了,正如张叔叔所讲的那样:我们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两个小学生,不知因为什么事儿在公路上追逐打闹,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在过马路时,追的小孩看见了红绿灯,不敢再往前跑,而跑的那个小孩,全然不知死活地往前奔,这时,一辆大卡车飞奔过来,尽管司机死死的踩住刹车,但那孩子却永远地失去了一条左腿。带给了父母和自己无尽的悲痛。

这些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但人们从未重视过,以致让无数父母失去爱子。是的,只要我们每个人,牢牢记住这十六个字:提高警惕,遇事冷静、珍惜生命、自我保护。我相信,二十一世纪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篇3:听任小艾老师讲座有感

转眼间, 六年过去了, 我毕业后接的第一个班也小学毕业了。最遗憾的是我由于休产假没能陪伴他们走过小学生活的最后两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和家长间的关系, 学生还是会来和我说说他们的现状。“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心才会珍惜, 有缘才能相聚……”这首班歌, 不知我们唱了多少遍, 现在听到,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张张笑脸。

任小艾老师说:“好老师最简单的表情就是心中有爱地对孩子微笑。”原来, 我和学生的深厚感情缘于此。

和学生相处时, 我总会保持微笑, 虽然也会批评学生。但是, 总忘不了, 之后告诉他:“老师很爱你, 所以才不忍心看到你被坏习惯缠住。”“老师很爱你!”是我几乎对每一位学生说过的悄悄话。记得, 有一次冬季晨跑, 忽然后面的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是苏子豪, 一位班上调皮且成绩不好的男生, 忍不住对大家说出了我告诉他的悄悄话。学生不相信, 嘲笑他。我连忙郑重其事地解释:“老师的确很爱他, 他对班集体的事情非常的关心, 表现也有了进步!”这时, 我看到苏子豪脸上的得意, 看到别的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我连忙补充道:“老师也很爱你们, 只是, 还没来得及告诉有的同学。”这下,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每一位学生都是绝无仅有的, 爱学习好的, 也爱学习不好的, 我想我做到了, 我庆幸我做到了, 在小学阶段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

从任老师的报告中, 我也看到了自己不可挽回的错误, 太多的决定都是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制订的, 没有尊重学生,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讨论, 让他们自己做主。

我想变管理教学为服务教学是我目前要改变的最重要的一点, 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从前的我是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今后, 我要朝着发展每位学生个性的方向努力, 做一名真正培养学生成才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篇4:观讲座有感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篇5:看《魏书生讲座》有感

前几天有幸观看了魏书生的讲座,亲身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风采,真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灵为之一振!他那超凡的气质,潇洒的风度,幽默的语言,翔实的案例,或信手拈来,或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其穿透力之强,感染力之深,影响力之大,在此之前我还是初次领掠,听他演讲,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魏老师的报告感动人、吸引人、教育人,我被他的睿智幽默所感染,敬佩他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平和的心态;敬佩他独特个性;敬佩他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

人们常说:“在职厌职”。确实,很多人都这样,不满很多,怨言也越来越多,整天被他们气得半死,一看到他们就头痛,两眼就发直,心里就没底,不知道他们又会使出什么样的花招出来。整天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疲于应付,真的很累,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因此,我们很烦恼。听了魏书生的一席话,好像夜明灯,在黑暗中给我们光明,为我们指路。

在讲座的过程中,魏书生讲的是初中、高中生的教育,有的和小学生的特点不一样,有的管理办法也不适合用在小学生的身上,但是魏书生经常强调“老百姓能做的事,班干部绝对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长绝对不做,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绝对不做。”我比较认同。正因为这样层层下达责任制,他不但把班级管理得很好,而且也做得轻松,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学生自己来做,自己想办法处理,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们能自觉做得好,老师也省事不费精力。我真的很佩服他,同时也很羡慕他,真的,此时我才知道,为什么同样是老师,同样是班主任,我会做得这么辛苦这么累的原因了——太专制了。

篇6:读书笔记:看《茶花女》有感

原创: 快刀树懒 三子思维

我推荐一本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给朋友,朋友则推荐一本小仲马的《茶花女》给我。于是便去了新华书店买了这本天才的小说家儿子的成名著作。回家打开书序间仿佛愣住了——主人翁居然是一位烟花女子。等我似乎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就在想:如果要看,可能就会对身心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如果不看,这书不是白买了吗?不,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的书定然是那种有好的感情与奇妙思想的书。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惴惴不安的读了下去。

果真是我想的那样,书里没有任何肮脏低贱及龌龊的词藻,反而看了几页就被里面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住了。小说的词语细腻而生动,叙述通俗而易懂。

小仲马将自己设置为一个局外人,或者,更确切的说,一个听故事记故事的人。他采用倒叙的新颖手法,便引人入胜,首先就留给了我们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继而,让我们带着疑问或期待的翻阅了下去。

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在社娱界可谓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谁都以做她情夫为贵为荣。

男一号阿芒在巴黎放弃了律师工作,与朋友肩并肩一起投身于各大风月场所以及歌剧院。仅靠他那年收入八千法郎似乎是远远不够他挥霍的。一天,阿芒和他的男朋友在歌剧院看戏,玛格丽特则与她的陪同在对面观赏。加斯东要去向玛格丽特打个招呼,阿芒要求把他绅士的介绍给对面包厢里的那位美女,他男朋友答应了。没想到,这位风尘女子向来都喜欢戏弄初次见面的男人,以此替她换来一点被人入非非之前的尊严。这次也不例外。阿芒脸皮薄,所以把他气的是摔门而去,骤然,引的包厢里的两女一男是一阵哄堂大笑。

尽管如此 ,阿芒还不能忘记玛格丽特的容颜。不久后女一号病了,并住院治疗。阿芒得知后,打听到了她的住处,且经常向护士询问名妓的病况如何。在护士受玛格丽特之托问这时常来打探她病情的殷勤人物是何许人也之下,也未能知道阿芒的姓名,因为阿芒始终没有给过她一张名片。玛格丽特得的是肺病,所以与她以往的生活形成对抗。我忘了说这一句了,两年后,出院后的她在巴黎的路上遇到一位公爵,这是女一号的贵人,原因是公爵女儿和玛格丽特长的太像了,而他的女儿病死了,随之取而代之的成了玛格丽特。然后,公爵将她像女儿一样供养起来,不允许她接客了。久而久之,她受不了了,公爵就经常无辜遭她白眼。

一天晚上,玛格丽特又受不了公爵总是看管着她,就司机招呼她对面的陪同过来。不巧不成书,阿芒和加斯东正在玛格丽特的陪同家。在两个男人的要求与坚持下,她只好带着他们一起去。三个人到了女主人翁的家。然后玛格丽特借有客来访并用刺耳的话将公爵赶走了。之后,她请客他们在自家用餐。最后大家都开怀畅饮,喝了个爽快。突然间,玛格丽特由于喝酒过度,又开始发病了,她迅速地回到了房间,阿芒不忍,便跟了过去。男主人翁没有什么钱,他只能用情来打动玛格丽特。他的一番真诚地甜言加蜜语彻底的激发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他并且告诉了她,这两年来,一直是他默默地关心她,打探她的病情。餐后大家都散了,玛格丽特留下了阿芒,做了他的情妇,并没有收他的钱。

仅得到了玛格丽特两夜的肉体,阿芒就因为吃醋而写了绝情书给女一号。然后阿芒在惶恐不安中度日如年。但在她陪同的帮助下,阿芒得到了她的原谅。

再后来玛格丽特与阿芒在乡下度过了一阵安逸而又快乐的时光。公爵得知后,写信告诉她如果不回来,就断绝给她钱,玛格丽特丝毫没有理会。她陪同多次告诉阿芒,玛格丽特每月要花六千法郎,每年要挥霍十万多法郎,他根本养不起。又过了一段日子,因为手头的不宽裕,玛格丽特隐瞒阿芒把自己的首饰、马车及开司米披肩都托陪同卖了,陪同因此从中没情谊的获得了两万法郎。阿芒知道后,非常伤心情妇的做法。

阿芒的父亲杜瓦先生听到了儿子在巴黎的一些风言风语,就赶到巴黎,()并且阻止儿子与名妓断绝交往。阿芒现在完全沉浸在爱情里,根本听不进去。于是,杜瓦就偷偷写信给玛格丽特,而且要求与她悄悄地会面。随后玛格丽特在杜瓦的说服下离开了阿芒。

离开阿芒的玛格丽特又回到了巴黎,为了缓解痛苦,她选择了继续以前的职业,寻求肉体的刺激。阿芒因爱生恨,一个月后他也回到巴黎,出入各大社娱场所 ,又找了一位美丽的情妇,刺激玛格丽特。其实玛格丽特一直是深深地爱着阿芒,可是阿芒只知道是玛格丽特背叛了自己。

不久后,玛格丽特病死了,并且病危时,没有一个情夫来看她,包括阿芒和公爵及陪同也没有。只有朱丽在病危时不离不弃地伺候着她。玛格丽特在弥留之际还坚持写日记,之后,写不动了,朱丽就帮助她写。

当阿芒看到日记后,明白了一切的一切,可是后悔晚已。男主人翁捧着一束白茶花放到了玛格丽特的坟前。我又忘了说一句了,玛格丽特在歌剧院看戏的时候,喜欢拿着一束白茶花,所以大家都叫她“茶花女”.最后,阿芒为了见最后一面茶花女,就赢得了她家人的同意,给她迁坟。

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玛格丽特从一个放荡女子变为一个肯为真爱放弃一切奢华上流社会的贞洁烈女的不庸人生态度。她让我们明白了除了物质生活,还有我们更慰藉的东西即寻找真正的精神支柱。

我一直以为扼杀茶花女爱情的是杜瓦先生,但看完书发现真正的凶手是阿芒的自私、猜疑以及误会。

作者小仲马曾为茶花女写了一首诗,故此,我认为阿芒就是小仲马,杜瓦即其父大仲马。这本书在小仲马手里写了一年的光景就完成了,当年年仅24岁。

现在我知道了博览群书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我看的书似乎不少了,但缺乏的是经历。愿在有生之年能够写出一本灿烂的世界文学名著,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自己那渺小的与生俱来的理想。

看完这本书,我潸然泪下,再也不敢瞧不起烟花女子了,因为《茶花女》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除了女一号没死外。

今天读后感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呢?因为茶花女是个例外,不然就不会花这么多的工夫和笔墨了。

落笔于:12.12.16

篇7:听名师讲座有感

李玉燕

6月28日,在杨冬梅主任的带领下,我校青年教师有幸聆听了“中国好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几位特级教师分别讲了师范课和有针对性的讲座,其中陈延军老师的示范课《落花生》和讲座《新常态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慧性课题教学》,使我感受颇深。

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陈延军老师的讲座,相信大家对这个人并不陌生。他拥有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库学科审查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级学科带头人等等众多头衔,之所以说这些,是想再强调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这些来自祖国心脏的专家们,他们的声音或许就是最前沿的声音,或许就代表了今后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比如陈老师在讲座的一开始就说:向大家透露一点,也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的,教育部规定小学低年级不允许再留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作业三门课不超过一小时,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着,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惭愧地说,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陈老师的讲座还在进行,我便迫不及待地百度了这个词,才发现这个词是如此重要,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教育部今年6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中小学综合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重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应该强调“绿色”。其中,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个关键性指标。

陈老师分享了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方法来具体解读学业发展水平。就像我们教学时设计的陈老师说,在他的阅读课上,他从来不打扰孩子读书,孩子们可以趴着读、跪着读、躺着读、坐着读,只要在读书,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并不重要。我也在想,当孩子们不再像上数学语文英语课那样坐得笔直、一板一眼,当孩子们的内心完全放松,效果是不是更好呢?在陈老师的阅读课上,只有一种行为是被绝对禁止的:比如一位小朋友拿起一本书看,刚过了五分钟就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我要换书,我读完了。”相信大家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低年级、中年级的都有,就像陈老师说的,这些小朋友是在翻书,而不是阅读。陈老师的对策是:孩子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他同时也拿到了一张卡片,这张卡片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我能自己解决拦路虎”,也就是孩子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一些字的字音字义;二是“词语欣赏”,大概意思是孩子要把自己喜欢的、觉得有价值的词语、特别是成语摘抄下来;三是“我 遇到以下问题”,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四是“我会解决问题”,孩子可以简单写写自己的收获,写词语、句子都可以。我想,如果经过积累,孩子们阅读的书里都有这样的卡片,甚至有好几张卡片,再去看这本书的读者,一定能学到更多知识、更多方法,说不定也能帮助卡片的主人来解决“我遇到以下问题”这一环节。

仔细揣摩陈老师的做法,我才发现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让原本很难测量甚至不可测量的阅读课,符合了学业发展水平的四个指标:“我能自己解决拦路虎”,是知识和技能;“我遇到以下问题” 和“我会解决问题”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填写卡片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恰恰也是语文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之一。陈老师的阅读课尚能如此,他讲的观摩课《落花生》更是天衣无缝地实现了四个关键指标。

这便是我这一天学习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课堂很精彩,以至于我常常忘情聆听而忘了笔记,讲座节奏很快,我只记下了名师的只言片语,现在和大家一起回味。

老师说:

我们要

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学生走向最远的终点。

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以最主要的问题,来拉动精彩课堂。

篇8:看读书讲座有感

关键词:科学唱法,美声唱法,气息

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在北京音乐厅连续开了两场音乐会, 一场是中国歌剧, 艺术歌曲和民歌, 一场是外国的。这个岁数的人, 声音还那么年轻, 气还那么足、情还那么润, 引得同行和声乐爱好者奇怪, 他以前在合唱队, 有一阵高音没有改唱中音了。他能出现这样的光彩, 且数年不衰, 用的是什么招儿?有一次, 他应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之邀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座, 三百多座位的小礼堂, 有一百多人站着听。

一、什么是科学唱法

程志语出惊人, “别人说我是唱美声的, 可我认为就没有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 只有一个科学唱法。我们虽然听出三类歌曲不同的味道, 那是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调整自己的共鸣、位置、气息而出的效果。这三种唱法我都能唱。我的学生这三种唱法也唱。”程志还真的当场唱了西北民歌《走上高山望平川》和《篱笆墙的影子》。程志的学生分别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夜星光灿烂》、《松花江上》、《忠诚的爱》等中外三种类型的歌。

程志还说,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如同地下石油, 得先开采出来, 再根据用途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沥青。”程志继承了他的导师沈湘的学说。沈湘认为嗓音条件, 就是每个人作为唱歌这个乐器的厚底, 要想成为发声优美的乐器, 就要制造, 这个过程是一辈子。但往哪个方向造, 学间可大了, 如果依着你听着好, 如帕瓦洛蒂, 但你不是那嗓, 这个乐器就自毁了。所以, 一个合格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嗓音条件。程志展开导师这一观点“你学别人, 到你这一定是毛病。”我想也是, 马国光的鼻音、李双江的颤音、施鸿鄂的抬上唇, 楼乾贵的靠前、刘秉义的喉音, 在他们身上, 本着他们的条件已成特点, 可你要摸仿他们, 肯定是个筛子, 好的全漏了, 剩下的全是放大的毛病。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 字正腔圆, 是指你一出口, 就咬准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听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有人提问像说话一样唱歌没有感情怎么办?程志说, “人们说话的语调最能传达感情, 唱不出感情, 那是还没有像说话那么唱, 那你一定要想想怎么说这句话, 先小声, 找着了, 再放大。”程志自己又做示范, 最后他幽默地一笑, “歌唱得美不美, 要先看你说得好不好。”

二、听了程志老师的讲座感触

1、轻声练习的重要性 (口腔的体操, 每天不断地练习)

(1) 作用:可以避免80%喉部的毛病 (喉部肌肉帮助用力、舌跟僵硬) 。 (2) 什么样的轻声是准确的?带有呼吸支持的轻声, 用“u”的母音练习很容易避免喉咙的憋紧和挤卡 (舌部放平、舌尖慢慢下压底部去抵、有向前用力的感觉、微闭口形、微笑的感觉) , 音量大小以自己的耳朵刚刚听到的音色是最好的。 (3) 忌讳:上高处出现假声, 要在自然声区中练习。

2、呼吸的支持、位置的摆放

(1) 声音要放射出来, 要摆在硬口盖上的某个部位 (才有反射、共鸣) 。 (2) 歌唱时用自己的腹部, 声音在微笑状态时, 硬口盖、前腭已经积极起来了, 发出的声音就具有金属声。学习声乐不是用嗓子, 而是用脑子。

3、舌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1) 舌头牵扯整个喉部的关系 (舌头最好是放平后向前伸展) , 舌部向前伸展时喉咙才能打开 (舌部向前, 舌尖向前推, 舌中成桥状) 。原来都是撑喉咙, 不是打开。用上呼吸后舌头伸出来与放进去声音都是一样的。 (2) 唱歌时尽量避开舌跟的用力, 舌部总是很自然地摆放。你不去找共鸣会来找你, 你去找共鸣会没有共鸣。把器官形成 (摆好) 以后共鸣就会自己出现。把声音用气送到嘴皮上。

呼吸的要领:吸气时象闻一朵花, 歌唱时要像在不断的吸气, 像咳嗽爆发的延长。唱的时候小腹是向里, 把小腹捏住一样、提升。

几种唱法的问题:只存在科学的发声法, 语言决定了发声 (不存在民族唱法只有美声, 只有民歌) 。

换声区:不必要去换声, 好的歌唱家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方法的, 声音是天生的一样。建立好自己的中声区基础, 呼吸一定搭住、放好, 放在声穴的地方, 口里不再给加任何压力, 气息流畅地在腹部生根、不动了。

要找适合自己最好的母音去训练:“u”母音能让喉咙不加很多的力量, 能让位置容易高。喉咙开得比较大时用“i”、“e”。

高音低音的平衡问题, 歌唱的位置是说话:摆在正确位置时既高也能低。一首完美的歌基本在同一个位置上来唱的, 像说话似的。由风格、感情决定歌唱的位置, 技巧好能使声音控制成各种风格样式。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吗?所谓字正腔圆, 是你一出口, 就咬住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唱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

三、结语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自然的唱法就是科学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 只有这样才是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篇9:从几次讲座看中美两国学生的异同

讲课内容包括“198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和“水墨艺术与东方宇宙观”。在美国,前者是《当代中国艺术史》课程的内容,后者是《中国绘画史》的一部分。这次回国在天津美院用中英文讲先锋艺术,在中山大学(我读本科的母校)则在校本部和珠海校区分别讲了两个话题,因为需要和哲学系的专业挂钩。

学生的年龄层次相近,大部分是二十岁左右的本科学生,在天津美院和中山大学校本部则有一些研究生来听讲座。一方面是异族文化的学生学习了解对于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另一方面是在1980年代先锋艺术风起云涌时还未问世的本土学生学习和他们熟悉的古代中国艺术截然不同的现当代艺术。相同之处是对材料的陌生,不同之处是文化角度的差异。在美国讲到先锋艺术的发展,学生感兴趣的常常是西方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如何影响中国,一旦我做这方面的比较,他们便觉得比较容易理解并兴致盎然。例如,讲到理性绘画中的形式因素,如超现实主义尤其是达利的构图(如“永恒的记忆”和“海滩上面部与果盘的幻象”等),常常被王广义(如“凝固的北方极地:形而上的早餐”)、张健君(如“人类和他们的钟”)、杨迎生(如“被背影遮住的白鸽和逝去的魔方”与“轮”)的作品借用。前者的海滩、海洋和天空是梦境中怪诞的物件流淌或漂浮的空间,而后者则将这三个构图元素转化成了此岸、彼岸和由此岸抵达彼岸的途径。这样的借用是美国学生尤其感兴趣的地方,他们会惊异于达利的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艺术居然被中国艺术家如此创造性地运用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仍然保持了一种神秘气息。再则,1980年代的反艺术一支因着劳森伯在中国美术馆的一个个展而深受启示,制造出要么非常中国化的现成品装置艺术(如王纪平的“旗”),要么是以现成品做成的“浮雕”(如胡朝阳、王白焦的“丢弃的梦”),也使他们十分着迷。

中国学生的兴趣点有所不同。我在天津美院给史论系本科生和研究生讲1980年代先锋艺术时,学生们的兴趣点多在当时“生命之流”一支中的关于性意识、生命与自然意识的作品。对于今天这些大多数是90后的学生而言,性压抑乃至“存天理、去人欲”的教条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的现实,所以那些表现这种压抑的作品,例如毛旭辉的“水泥房间里的人体”、“私人空间:自囚”,曹丹“没有门的房间”,赵海波“为了一件不愉快事情的我”这类明显表达性压抑、禁欲主义的作品,在学生们那里会显得有些突兀,因为今天事情似乎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需要详细解释“文革”乃至此前十七年的意识形态的上下文,甚至举出完全排除爱情情节的“文革”样板戏为例来说明那种意识形态的荒诞,因此艺术家们的创造才有了现实的文化意义。对于早于1990年代逐渐进入所谓“图像时代”的今天的大学生而言,理性绘画那样的基于“文字时代”的思考而创造的作品似乎不容易引起共鸣:形而上太空虚太虚无,一切无法以炫目的图像来传达的思想很难进入习惯以图像或速食似的网络信息来认识世界的一代人的头脑。我注意到,当我讲到这些作品时,看到的多是迷茫甚至木然的面孔。

这种对于观念太强的作品显出迷茫的倾向还在讲述另一件作品时表现出来。黄永砯的“《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是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经典作品。我在美国课堂上放出这件作品时,无需任何解释,学生们常会露出会心的笑,说明他们领会了其中的观念和幽默。在国内放这件作品(其实不止一次),我注意到似乎有此悟性的不多,经过提供背景和解释,仍然无法得到太多的理解。我想,我们的教育对于“批判性阅读”和对传统与权威的天生怀疑态度的付诸阙如使得学生们很难进入黄永砯在1980年代的“反艺术”乃至“反艺术史”的那种精神状态,反而是大多数美国学生视理性地质疑传统、书本和权威为天经地义,会心一笑的反应便是十分自然的了。

有意思的是,这次在天津美院讲座,老师们建议我以英文重复同样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和我都是一种很特别的新鲜经验。一方面老师和学生都是中国人,讲授的也是很中国的内容;另一方面使用的却是对于我们都是第二语言的英语,于是新鲜、陌生因而吸引力大增。我注意到前面以中文演讲时一些昏昏欲睡的学生似乎精神大作,很认真地捕捉我以英文讲授的每个字眼,力图理解这种对他们来说既了解又生疏的语言,和它传达的本土艺术的内容。不像其它一些院校,天津美院以往不太有机会让学生听除了英语语言课程之外的以英语讲授的专业课,不用说有一些专业字汇学生们不大熟悉,听不懂。我尽量用比较简单的词汇和直白的解读甚至加上一些手势和肢体语言来增加可理解性。下课以后我问了问同学到底听明白了多少,不出所料,比较理论化的、抽象的内容是难点,而浅显的作品形式讨论则是易于理解的部分。我想,这是很有意思的尝试,师生双方都有需要提升的空间。

每次讲座都有提问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也可以看出一些中美的异同。提问者无论中西,一定是那些认真听讲并有所思考的学生。不同的是,美国学生问的多是比较具体的内容,比如作品的细节,作品与作品、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异同,创作的文化和观念背景;中国学生则比较喜欢跳过细节,提一些更宏观的问题,有的和讲的内容有关,有的则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例如关于批评现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弊端,或者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等。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听众多是哲学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乃至青年教师,提问则会如我所料,多围绕艺术背后的思想和哲学问题。因此这也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何美国学生会注重细节或形式,中国学生会关心比较宏观的问题?对此我没有明确的解答,只觉得至少有一点似乎可以引起我们注意:我在读中西艺术史家的史书时,发现前者常会跳过形式分析,直接从作品引申出带有神秘性的微言大义;后者会花费较多笔墨讨论笔墨、构图、色彩、空间、透视等,进而分析其图像学意义。这种中西差别可能源于前者的上千年经验主义书论画论的文脉,以及后者上百年来建基于科学主义、分析方法上的风格学、图像学的传统。这样的一种文化惯性可能可以为中美两国学生的思维差异提供一个注脚。

篇10:听讲座有感

戴芸

4月的最后一天,我有幸和园长聆听市妇联组织的两场名为《民族复兴、美好家园》和《乐享健康 有机生活》的讲座,两场讲座主讲老师都演讲的非常精彩,话语幽默、事例生动,让我受益匪浅!

上午徐学通副教授作了名为《民族复兴、美好家园》的讲座,在不到两小时的讲座中,他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列举身边鲜活的事例为特点,为大家梳理了“两会”概况及其背景,紧密结合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和农民工等社会实际和热点时事,引用大量典型事例,总结了今年“两会”的特点;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关注民生;会议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徐教授着重就2014年政府主要工作进行详细解读,他指出,2014年我国政府将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从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内需、保障农业农村、促进城镇化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下午的讲座由浙江大学高级健康管理胡删老师主讲,她首先从世界食品安全问题入手,结合有机与我们人体的关系、有机与环境的关系,用大量的案例、详实的调查数据,阐明了推广有机生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她从专业的角度纠正了大部分人对有机食品理解的误区,“有机要求空气、土壤、水源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在整个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像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都是不能用的”等。胡删还结合现实生活,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有机生活主张,崇尚“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分享快乐”的生活态度。

篇11:礼仪讲座有感

为什么要讲文明礼仪?礼仪维系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的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等方式流传下来。

文明礼仪是展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因此,学校在短学期期间展开了一次文明礼仪讲座。

虽然从小时候开始就知道了许多待人接物的礼仪,但是还是难免有些礼仪是被我们所忽略的,比如,接递名片时手上的一些小细节,表示感谢时鞠躬的角度不应该过大等等。这次礼仪讲座让我收获很多。

首先,我觉得对我最为重要的是笑。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一般很少笑,特别是在外人面前,久而久之就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而这次李老师的讲座教会了我如何去微笑,一次真诚的微笑可以化解诸多的矛盾。

人们的交往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通过行为来变现的,因此,从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大致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很重要的。

站立,讲究的是站如松。站立时身体应该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脚掌上,抬头、挺胸。收腹、双臂自然下垂。眼睛要平视,面带微笑。不要将手插插在口袋中或者交叉抱在胸前,也不要下意识的做些小动作,眼睛不要东张西望,没有焦点。

坐的时候要保持上身的端正,不要随意乱扭。双膝可以略微分开,但角度不要过大。坐下和起立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大,以免产生噪音,造成气氛尴尬。

俗话说“人靠衣装”。人的仪容仪表也是相当重要的。仪容仪表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这也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即使长相再标致、服饰再华贵,若是蓬头垢面,满身异味,必然会破坏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睡前和起床后洗脸、洗脚。早晚刷牙、经常洗头洗澡、勤剪指甲。不要在公共场所剔牙、挖耳朵、修指甲等不雅行为。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谈话时,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在谈话当中要使用敬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等,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在通信发达的今天,人们之间通常都是通过电话进行联系。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了打电话是应该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接电话的时候应该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接电话的时候要认真听对方的发言,不要心不在焉,特别是当有人向你诉苦的时候,交流的时候要认真理解对方的意图,有时候更要做必要的重复和附和。对于重要的电话要做必要的记录。电话讲完,应该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作为结束语,等对方放下话筒之后,再轻轻放下,以示尊重。

中国人喜欢走亲戚,联络感情。不论因公还是因私的拜访,事先都应该与被拜访者电话联系,应自报家门,询问对方是否在家是否有时间或是何时有时间并提及拜访的内容,让对方有所准备。不要贸然上门拜访。

拜访时要注意守时,可以在拜访时间到之前的五到十分钟时打电话通知下主人。敲门时要注意力度和间隔,不要用力过大,造成噪音。

主人不让座不能随便坐下。如果主人是年长者或上级,主人不坐,自己不能先坐。主人让座之后,要口称“谢谢”,然后采用规矩的礼仪坐姿坐下。主人递上烟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如果主人没有吸烟的习惯,要克制自己的烟瘾,尽量不吸,以示对主人习惯的尊重。主人献上果品,要等年长者或其他客人动手后,自己再取用。即使在最熟悉的朋友家里,也不要过于随便。在谈话中,语言要客气,且谈话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注意自己把握时间。

篇12:观(教育讲座》有感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实验学校 姓名:艾芝兰 指导老师:李拥军

今天,我看了山东农科频道播出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是由教育专家王金战老师为我们讲的,主要讲了学生怎么才能爱上学习,家长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并且,王金战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我听了之后,也联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我有一个同学,她在她班里的成绩一直上不去,并且她的妈妈还给她报了补习班,但是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后来我知道了她的成绩为什么一直上不去,原来是她妈妈在她做作业的时候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她爸爸也不会讲解题,就座在客厅看电视,而她呢,由于上课听不懂,但又不敢问,所以回到家里有很多题她都不明白,她只好随便写上一个数,要不就直接不做,时间一长,她对学习便没了兴趣,老师只要一讲课,她自己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想睡觉。她的爸爸妈妈跟我的爸爸妈妈比起来差远了,我觉着她的爸爸妈妈应该多陪陪她,而她自己对待学习也要认真。王金战老师在节目中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当然,这是对家长的要求。而我们学生也应该好好学习,不要像我的同学那样不敢提出问题,不敢积极发言。

篇13:看读书讲座有感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艺术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明珠, 是陕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植根于民众中, 反映着陕北的风俗人情、地貌历史。薛老师的讲座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几方面对陕北民歌的生态变迁及传承保护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黄土高原幅员辽阔, 地形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形成了沟壑纵横、形态复杂的地形地貌特点。同时也就了独特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陕北东临黄河、北接内蒙, 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造成了陕北民歌中“女人忧愁哭鼻子, 男人忧愁唱曲子”, 靠吟唱山歌抒发内心思想, 缓解苦闷生活的现实状况。

历史记载中, 陕西北部的高原地区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并不紧密, 而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交流更密, 从而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现象。“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介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土地, 以及介于关中本土正统文化和西域外来文化的融会交合的文化精神氛围共同造就和熔铸的一种特定的具有相当力度和深度的民歌艺术审美范型。” (1)

陕北民歌具体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风格, 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 其中以信天游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信天游即兴创作的产物, 村民们下地干活, 上山放羊, 进林子砍柴, 赶毛驴拉煤炭, 心有所感, 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曲调悠扬高亢, 粗犷奔放, 节奏鲜明, 韵脚和谐, 抒情色彩浓, 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衰退, 包括陕北民歌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老艺人、老一辈民歌手的相继去世、听众流失等现实问题都提醒着我们抢救和保护陕北民歌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薛九英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乐谱是音乐的尸体”。他认为在民族音乐集成的编撰中, 只重记谱, 不重录音, 造成非常大的损失。乐谱只有一张皮, 而没有血肉, 所以说乐谱是音乐的尸体。乐谱不是音乐的本体, 而只存在于音乐的具象之中。课堂上播放了《五更鸟》、《赶牲口》、《蛮婆相面》、《女儿寻汉》等原汁原味的老一辈陕北民歌手的原声录音。这些音响只放在地区文化馆, 只有乐谱出版了, 所以现在的音响素材是最大的问题。民歌的味道都在声音里, 乐谱上是看不出来的, 尤其是中国戏曲和说唱, 浓郁的韵味只看乐谱是绝对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不准确的。音乐人去田野里采风, 其实就是要寻找土地的味道。但是目前流传开的陕北民歌很多已经失去原有风味。

做田野采风调查时, 薛老师发现, 找一个当地出名的民歌手十分困难, 找到的也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者, 极少有完整唱完三首歌的。这说明老艺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唱歌了, 也没有人跟他们学这些歌曲, 因为大家都想着进城过现代化的生活。50岁以下的艺人, 会唱的曲目都是从磁带里学来的, 曲目多是《兰花花》一类陕北民歌中的“流行歌曲”, 能唱个酒曲《人穷衣衫烂》就算“腕”了, 纯正的民歌正逐渐远离我们。薛老师认为, 完整记录民歌精髓的惟一办法就是录音, 清唱是最精确、清晰、完整的方式。他托朋友帮忙找线索, 寻找陕北民歌艺人。带着学生, 做起了这件在别人看来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2006年, 薛老师与爱人以挖掘、整理、出版、研究陕北传统音乐乃至西北传统音乐, 尤其是抢救濒危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成立了九音唱片公司。成立至今, 先后为老艺人们录制了《三十里铺——陕北民歌歌后马子清清唱专辑》, 《二道圪梁——陕北民歌活化石柴根儿清唱专辑》 (双CD) , 以及《大炖羊肉离不了葱——朱广亮神木酒曲清唱专辑》。

2007年, 他又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建了陕北传统音乐网, 其中包括民歌, 在全国曾经做的非常红火, 后来新媒体出现, 运营了七八年的网站关停了, 原因是现在人都使用手机看微信, 很少上电脑了。2015年下半年, 薛九英老师作为艺术总监成立一个名叫“陕北民歌”的微信公众号, 这是一个公益平台, 每两天回推送一首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 目的是为拉近陕北民歌和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听众们的距离, 让更多的人更便捷的欣赏到高水准的陕北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都是当下的热门词汇, 但传统民歌的困境和传承的难度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但是难也要做, 因为民歌绝不仅仅是民间传唱的歌曲这样简单, 它映射着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变迁, 带有深沉的土地的味道。薛九英老师为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付出了很多, 但这些仅仅是民歌保护工作的沧海一粟, 民歌保护事业需要更多人的自觉参与和多方协助, 长期的进行下去。

摘要:本文以薛九英老师的讲座为题, 从陕北的地理、人文、陕北民歌的种类、保护过程中的乱象及民歌的保护和利用几个方面阐述分析了陕北民歌的生态变迁与传承保护过程中的现象及困难, 进一步梳理了薛九英老师在保护陕北民歌方面所做的工作。

关键词:陕北民歌,薛九英,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胡有笋.陕北民歌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 03.

[2]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3]张智斌.人文地理学视野中的陕北、陕南民歌比较阐释[J].中国音乐学, 2006, 03.

[4]刘清.生态传承还是文化记忆?——山东名额传承保护之感[J].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3, 12.

[5]张智斌.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调式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1.

篇14:看“两会”有感

我记起一件往事。当年全国政协委员们乘车从住地向人民大会堂进发,一路绿灯,交通顺畅,我坐在车上常不自禁地与两旁群众招手,但车每到十字路口时,又会有一种不安之感浮现,当时为了让两会的大客车能畅通无阻,北京的市民作出了避让。据说,北京的交通指挥部门为了保证两会车辆万无一失的畅通,实行长时间封路,致使与两会大车相交的人群和车辆都得在路口上等待很长的时间,耽误很久。会议期间,我曾和北京的亲友会晤,问及此情此景时,亲友直率告诉我,北京很多人对这事的反映是:“路人侧目。”我乃恍然,我乃惊觉。现在我再看两会的交通,已不是往日提前封路的强力措施,两会的大客车处在熙熙车流中和大家一起等候绿灯闪亮。这不是小事,这是关系民心,重视民意的一大改进。

这次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中之最重,也是两会议论的热中之最热。“三农问题”自湖北省一乡干部李昌平上书朱 基总理提出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后,多年来困扰人心。过去从接触到的实际,从听到的信息,都未能使人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强大的信心,都未能使人感到前景透明、乐观。这次似乎有了令人释负的感觉。执政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建议、构想、政策、方法,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伟大基石。“三农”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中国农村建设出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面貌。而且提出实现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我感到有两项:一是,农民必须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形式主义,农民真正有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监督权等等。这一切是历年来农村工作十分可贵的经验,为此我们付出了十分惨痛的教训,有血有泪。和这相应的,我相信在农村中农民可以成立自己组织,比如农民协会。让农民自己决定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发出自己的声音。再是将农村基础建设的主要责任,明确为政府。政府要把财政投入从城市转向农村,温总理在大会上说:这是重大转变。这转变,是对农民、对农村、对农业的补偿和赎愆。

但愿温总理的话,特别是这两项内容都能切实地、如诺地、完满地执行下去,并一一实现。但愿不是“好话说尽”最终却“今日依旧”。

上一篇:小屯李湾解说词下一篇:紫罗兰作文500字_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