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环保讲座有感

2024-04-09

听环保讲座有感(共14篇)

篇1:听环保讲座有感

环保讲座听后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阶梯教室听讲座,我坐在第一排,所以我听清楚、看清楚了很多东西,首先,阿姨给我们看了图片,讲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物污染等环保知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噪声污染了,阿姨说:“噪声污染不止是声音很大,就连小小的、细微的`声音也是噪声,而且噪声到90分贝人就会头晕,120分贝会对听力有影响,120分贝以上就会死亡。”阿姨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说有十个人在飞机场边做实验,他们想听听飞机起飞的声音有多大,结果他们全死了。

我听完这个讲座后,我觉得非常惭愧,这是因为我在平常经常说废话,所以我应该改一改这个坏毛病,同时,我建议大家也在平常有空的时候少说说废话,只要我们能少说一句废话,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加美好。

篇2:听环保讲座有感

李玉燕

6月28日,在杨冬梅主任的带领下,我校青年教师有幸聆听了“中国好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几位特级教师分别讲了师范课和有针对性的讲座,其中陈延军老师的示范课《落花生》和讲座《新常态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慧性课题教学》,使我感受颇深。

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陈延军老师的讲座,相信大家对这个人并不陌生。他拥有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库学科审查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级学科带头人等等众多头衔,之所以说这些,是想再强调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这些来自祖国心脏的专家们,他们的声音或许就是最前沿的声音,或许就代表了今后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比如陈老师在讲座的一开始就说:向大家透露一点,也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的,教育部规定小学低年级不允许再留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作业三门课不超过一小时,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着,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惭愧地说,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陈老师的讲座还在进行,我便迫不及待地百度了这个词,才发现这个词是如此重要,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教育部今年6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中小学综合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重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应该强调“绿色”。其中,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个关键性指标。

陈老师分享了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方法来具体解读学业发展水平。就像我们教学时设计的陈老师说,在他的阅读课上,他从来不打扰孩子读书,孩子们可以趴着读、跪着读、躺着读、坐着读,只要在读书,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并不重要。我也在想,当孩子们不再像上数学语文英语课那样坐得笔直、一板一眼,当孩子们的内心完全放松,效果是不是更好呢?在陈老师的阅读课上,只有一种行为是被绝对禁止的:比如一位小朋友拿起一本书看,刚过了五分钟就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我要换书,我读完了。”相信大家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低年级、中年级的都有,就像陈老师说的,这些小朋友是在翻书,而不是阅读。陈老师的对策是:孩子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他同时也拿到了一张卡片,这张卡片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我能自己解决拦路虎”,也就是孩子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一些字的字音字义;二是“词语欣赏”,大概意思是孩子要把自己喜欢的、觉得有价值的词语、特别是成语摘抄下来;三是“我 遇到以下问题”,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四是“我会解决问题”,孩子可以简单写写自己的收获,写词语、句子都可以。我想,如果经过积累,孩子们阅读的书里都有这样的卡片,甚至有好几张卡片,再去看这本书的读者,一定能学到更多知识、更多方法,说不定也能帮助卡片的主人来解决“我遇到以下问题”这一环节。

仔细揣摩陈老师的做法,我才发现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让原本很难测量甚至不可测量的阅读课,符合了学业发展水平的四个指标:“我能自己解决拦路虎”,是知识和技能;“我遇到以下问题” 和“我会解决问题”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填写卡片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恰恰也是语文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之一。陈老师的阅读课尚能如此,他讲的观摩课《落花生》更是天衣无缝地实现了四个关键指标。

这便是我这一天学习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课堂很精彩,以至于我常常忘情聆听而忘了笔记,讲座节奏很快,我只记下了名师的只言片语,现在和大家一起回味。

老师说:

我们要

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学生走向最远的终点。

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以最主要的问题,来拉动精彩课堂。

篇3:听环保讲座有感

关键词:科学唱法,美声唱法,气息

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在北京音乐厅连续开了两场音乐会, 一场是中国歌剧, 艺术歌曲和民歌, 一场是外国的。这个岁数的人, 声音还那么年轻, 气还那么足、情还那么润, 引得同行和声乐爱好者奇怪, 他以前在合唱队, 有一阵高音没有改唱中音了。他能出现这样的光彩, 且数年不衰, 用的是什么招儿?有一次, 他应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之邀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座, 三百多座位的小礼堂, 有一百多人站着听。

一、什么是科学唱法

程志语出惊人, “别人说我是唱美声的, 可我认为就没有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 只有一个科学唱法。我们虽然听出三类歌曲不同的味道, 那是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调整自己的共鸣、位置、气息而出的效果。这三种唱法我都能唱。我的学生这三种唱法也唱。”程志还真的当场唱了西北民歌《走上高山望平川》和《篱笆墙的影子》。程志的学生分别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夜星光灿烂》、《松花江上》、《忠诚的爱》等中外三种类型的歌。

程志还说,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如同地下石油, 得先开采出来, 再根据用途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沥青。”程志继承了他的导师沈湘的学说。沈湘认为嗓音条件, 就是每个人作为唱歌这个乐器的厚底, 要想成为发声优美的乐器, 就要制造, 这个过程是一辈子。但往哪个方向造, 学间可大了, 如果依着你听着好, 如帕瓦洛蒂, 但你不是那嗓, 这个乐器就自毁了。所以, 一个合格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嗓音条件。程志展开导师这一观点“你学别人, 到你这一定是毛病。”我想也是, 马国光的鼻音、李双江的颤音、施鸿鄂的抬上唇, 楼乾贵的靠前、刘秉义的喉音, 在他们身上, 本着他们的条件已成特点, 可你要摸仿他们, 肯定是个筛子, 好的全漏了, 剩下的全是放大的毛病。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 字正腔圆, 是指你一出口, 就咬准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听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有人提问像说话一样唱歌没有感情怎么办?程志说, “人们说话的语调最能传达感情, 唱不出感情, 那是还没有像说话那么唱, 那你一定要想想怎么说这句话, 先小声, 找着了, 再放大。”程志自己又做示范, 最后他幽默地一笑, “歌唱得美不美, 要先看你说得好不好。”

二、听了程志老师的讲座感触

1、轻声练习的重要性 (口腔的体操, 每天不断地练习)

(1) 作用:可以避免80%喉部的毛病 (喉部肌肉帮助用力、舌跟僵硬) 。 (2) 什么样的轻声是准确的?带有呼吸支持的轻声, 用“u”的母音练习很容易避免喉咙的憋紧和挤卡 (舌部放平、舌尖慢慢下压底部去抵、有向前用力的感觉、微闭口形、微笑的感觉) , 音量大小以自己的耳朵刚刚听到的音色是最好的。 (3) 忌讳:上高处出现假声, 要在自然声区中练习。

2、呼吸的支持、位置的摆放

(1) 声音要放射出来, 要摆在硬口盖上的某个部位 (才有反射、共鸣) 。 (2) 歌唱时用自己的腹部, 声音在微笑状态时, 硬口盖、前腭已经积极起来了, 发出的声音就具有金属声。学习声乐不是用嗓子, 而是用脑子。

3、舌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1) 舌头牵扯整个喉部的关系 (舌头最好是放平后向前伸展) , 舌部向前伸展时喉咙才能打开 (舌部向前, 舌尖向前推, 舌中成桥状) 。原来都是撑喉咙, 不是打开。用上呼吸后舌头伸出来与放进去声音都是一样的。 (2) 唱歌时尽量避开舌跟的用力, 舌部总是很自然地摆放。你不去找共鸣会来找你, 你去找共鸣会没有共鸣。把器官形成 (摆好) 以后共鸣就会自己出现。把声音用气送到嘴皮上。

呼吸的要领:吸气时象闻一朵花, 歌唱时要像在不断的吸气, 像咳嗽爆发的延长。唱的时候小腹是向里, 把小腹捏住一样、提升。

几种唱法的问题:只存在科学的发声法, 语言决定了发声 (不存在民族唱法只有美声, 只有民歌) 。

换声区:不必要去换声, 好的歌唱家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方法的, 声音是天生的一样。建立好自己的中声区基础, 呼吸一定搭住、放好, 放在声穴的地方, 口里不再给加任何压力, 气息流畅地在腹部生根、不动了。

要找适合自己最好的母音去训练:“u”母音能让喉咙不加很多的力量, 能让位置容易高。喉咙开得比较大时用“i”、“e”。

高音低音的平衡问题, 歌唱的位置是说话:摆在正确位置时既高也能低。一首完美的歌基本在同一个位置上来唱的, 像说话似的。由风格、感情决定歌唱的位置, 技巧好能使声音控制成各种风格样式。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吗?所谓字正腔圆, 是你一出口, 就咬住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唱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

三、结语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自然的唱法就是科学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 只有这样才是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篇4:在香港书展听讲座

道听途说,背后有个原因是,早前请的一些嘉宾,对书展提供报酬有些不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名声坏了,请人也就没那么容易了。贸发局公布的数据说,今年合共举办了超过300场文化活动,吸引超过16万人参加,比去年增加了23%。就我的观察,其中温瑞安、资中筠、白先勇的讲座算是重头戏,大陆作家慕容雪村的讲座也是不容错过的,而刚刚辞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的台湾作家张曼娟的讲座也值得一听。

温瑞安:荣归故里

与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并称“四大武侠宗师”的温瑞安,在隐居20年后亮相香港书展,成为书展头天的重大新闻。

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温瑞安,对回到香港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年他留学台湾,因涉嫌“为匪宣传”,被当局驱逐出境,落脚地便是香港。在香港期间,他创作了《四大名捕》系列小说,使他名镇江湖。因此,香港可谓是温瑞安的发迹之地。而他这次回来,又被称为“荣归故里”。

在“主场”开讲座,可容纳千余人的演讲厅座无虚席。他说自己“很长气”(唠叨),一开口就收不住。于是,拿出自备的小闹钟放在桌子上,好像要提醒自己必须控制时间似的,搞得现场气氛很轻松也很活跃。

今次前来,温瑞安还有个目的,是宣传自己的新电影《四大名捕》。所以,讲座的主题是“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雷锋还是雷人?”他说:“现在仍坚持写小说的人是雷锋,就是肯卖命、敢牺牲,现在大陆拍的武侠电影就是很雷人,电影里几乎看不到原著!观众可将金庸看成古龙、古龙看成梁羽生、梁羽生差不多就是琼瑶了!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貌似神离,武侠小说可以随意变成医学片、神话片、魔幻片。看着看着,到底武侠在哪?只剩下技术了。”

温瑞安说话直接,一点都不像个隐居20年退隐江湖的人物。也难怪,真正的牛人,就是他已经退隐江湖,而江湖上仍旧有他的传说。

资中筠:人的基本追求是一样的

去年在大陆很火的作家资中筠,没想到在香港书展受到一样的追捧。主办方显然低估了她的魅力,只安排了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场地。结果,地上都坐满了人,不得不在门口设关卡,阻止听众入内。

资中筠的讲座主题是“人性·文化·制度”。照理说,香港人对这样的题目不会感兴趣。但近年在港读书的大陆学生多,他们成为该讲座的主力听众。资中筠认为,人的基本追求是一样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别。而人性的恶都由制度决定。她说:“和过去相比,好像古人比现代人好多了。毒奶粉、毒胶囊不断出现,无良商人无恶不作,中国人怎么变成了这样?”这和现在的制度不无关系,“当前的中国,不是文化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文化大兴,孔子学院在国外遍地开花,国内甚至出现了排斥外来文化的声音。那么,作为前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及著名翻译家,资中筠是如何看待外来文化的呢?她说:“一切优秀的东西应该传承下来,一切优秀的外来东西也应该结合起来,两种精神结合就产生健康的文化。”

今年已经82岁的资中筠,看起来神采奕奕。对所有观众的提问,也是来者不拒,谈笑风生。有现场观众打趣说,真是“国有一老,如有一宝”。

白先勇:林青霞低调捧场

以《台北人》等小说知名的作家白先勇,今年出版新书《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书展期间,他带着这本新书参加了分享会。

白先勇说,民国史在两岸仍有很多空白之处,部分史料更被扭曲掩盖。例如,白先勇说父亲曾提出抗战的策略是“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在大陆时,学生听了立刻反对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提出的。但是,作为民国名将白崇禧之子,手握更多第一手资料的他,似乎更有责任还原更多历史真相。而谈到生活中的白崇禧将军,白先勇说:“父亲很尊重我的追求和生活。”所以,名将之后白先勇能成为著名作家,应是和父亲的教育观分不开的。

讲座中,大明星林青霞突然出现,引起一阵骚动。原来,林青霞也是“白迷”。讲座开始前三分钟,林青霞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现场。为了看清白先勇,林青霞刻意戴上黑框眼镜。看到白先勇谈笑风生,林青霞亦与观众一起大笑鼓掌。而在白先勇结束演讲,进入问答环节时,林青霞低调离场。但讲座后,又与友人化身粉丝,捧着《父亲与民国》向白先勇索要签名。

问答环节中,白先勇被问及香港言论自由问题。他寄语香港传媒要坚持和维护言论自由,对一些历史真相,要孜孜不倦地追问。因为和民国史的道理一样,如果对过去不了解,是不可能准确拿捏未来的方向 。

慕容雪村:守住底线

大陆作家慕容雪村,以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闻名。他的作品,多关注大城市中的小人物命运。而他很喜欢来香港,因为香港拥有华人社会难能可贵的自由空气。在香港书展的演讲稿,已经通过他个人的微博,全文发出。演讲中,慕容雪村述尽一个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当前社会中的观察。

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中,想要做个正常人是不容易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独立的能力。慕容雪村特别寄语当日来参加讲座的大陆读者,要做个好公民。相信在很多人眼中,慕容雪村就是典范。他敢于批评很多社会不公现象,也常常为友人的不幸遭遇而吶喊。但怎样做个好公民?慕容雪村认为起码要守住一些底线,就是当不公义的事情发生时,“你不应为它鼓掌”。

对早前发生于北京的雨灾,导致77人死亡,慕容雪村说:“那些看不到的幽暗处,破败的依然破败,肮脏的依然肮脏,一场豪雨就可让它们显出原形,原来不过虚有其表,仿如一袭华美的袍,裹着生满恶疮的身体。”你可以理解为,所谓的“破败”与“肮脏”,指的是“下水道”,或其他。

而就在慕容雪村结束演讲后数小时,香港就挂起了十号风球。

张曼娟:做个合格的小丑

台湾美女作家张曼娟,今年六月刚刚辞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香港)新闻组)主任一职。回归台北,七月又现身香港,参加书展的讲座。她在书展期间出版的新书,名叫《今日香港有烟霞》。

张曼娟虽然至今单身,但坦承喜欢孩子,所以在台北多年经营自己创办的“小学堂”,带孩子从事读经等活动,去年还在香港举办过“台湾童书节”。此次在香港的讲座,也围绕自己和孩子的故事展开。

她说自己多年前买过一个小丑玩偶,希望自己能像小丑一样给孩子带去欢乐。前几天在台北和孩子及家长一起参加小学堂毕业礼,合唱歌曲时一个孩子不小心滑倒(无碍),全场孩子大笑,笑了半分多钟都停不下来。张曼娟就走到台上,亲切地跪在孩子面前安抚他们。当时,现场的家长都为之动容。

张曼娟说,她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平时对孩子都是这样。做小丑也有高下之分,希望自己能做个合格的小丑。

只是,离开香港的张曼娟,留下“今日香港有烟霞”这句话,还是颇为伤感。不知将来香港有烟霞之日,她是否还能感知?

每年的香港书展,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2012年第23届书展又结束了。有调查显示,超过四成受访者希望明年书展可以增加有关“文学与电影”的文化活动,也有超过三成受访者期望强调“两岸三地作家交流”、“儿童及青年阅读”等活动。而台湾诚品书店今年8月10日也要在香港开张,主打文化活动——香港书展讲座又增一劲敌。今年书展讲座,没有带给观众、读者太多惊喜。倘若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香港书展将是遗憾。

篇5:听讲座有感

戴芸

4月的最后一天,我有幸和园长聆听市妇联组织的两场名为《民族复兴、美好家园》和《乐享健康 有机生活》的讲座,两场讲座主讲老师都演讲的非常精彩,话语幽默、事例生动,让我受益匪浅!

上午徐学通副教授作了名为《民族复兴、美好家园》的讲座,在不到两小时的讲座中,他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列举身边鲜活的事例为特点,为大家梳理了“两会”概况及其背景,紧密结合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和农民工等社会实际和热点时事,引用大量典型事例,总结了今年“两会”的特点;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关注民生;会议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徐教授着重就2014年政府主要工作进行详细解读,他指出,2014年我国政府将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从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内需、保障农业农村、促进城镇化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下午的讲座由浙江大学高级健康管理胡删老师主讲,她首先从世界食品安全问题入手,结合有机与我们人体的关系、有机与环境的关系,用大量的案例、详实的调查数据,阐明了推广有机生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她从专业的角度纠正了大部分人对有机食品理解的误区,“有机要求空气、土壤、水源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在整个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像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都是不能用的”等。胡删还结合现实生活,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有机生活主张,崇尚“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分享快乐”的生活态度。

篇6:听梁衡讲座有感

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作家零距离接触,真是三生有幸。

四月十九日上午,梁作家在七中多功能报告厅作了两小时的讲座《狭义文章:<散文>的做法》。因上课耽误,我只听了四十多分钟,却解开了我从教二十多年的困惑。我自认为自己是行家看门道,并不是凑热闹的。

梁作家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语言精辟,一语击中要害。他把讲座的内容高度概括为:二为,即写作目的。为思想而写(立意、思想、主题);为美而写(意境、语言)。三层,即意境(美感:三层)。形境:描写、叙述的美;情境:抒情的美;理境:哲理的美。五诀,即方法五诀。形、事、情、理、典。既有自己的写作经验谈,又有他人作品的解读。

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听者书是好东西,读书人最有力量。读书人能推动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像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邓小平、鲁迅等人,都是有文化之人。我心里想:“是啊,历史上记载文化低能成大事的人虽有几个,像秦始皇、项羽、成杰思汗。跟有文化的人比起来,真是少之又少。

我没有理由不与书打交道。尽管我没有什么大出息,只能说我说明自己读的书不多。读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生存。

梁作家的讲座,对我我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真是受益颇多、我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读课文,不会让教案牵着鼻子走。可能教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得到娱乐,就算学生少拿几分,又会怎样呢?当学生真正爱上了语文,比语文考试多拿几分都好。

梁作家在讲座中告诉听者,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理境。因为“理“可以让人过目不忘。这是我之前毫无察觉的。

再就是要多读书(背书)。书背多了,文笔自然流畅,写作也会水到渠成。

梁作家为我今后的人生指了一条大路。他的说法和做法,都是没有斧凿之痕的。学习他,没有压力,只有动力。

中国的安徒生曹文轩也到过七中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句话——长文章都是折腾出来的。虽然言之凿凿,但对我的启发不大。

遗憾的是沈石溪作家来七中讲座,事后我才知道。因此,我在想梁作家的讲座,对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没有去听一听,不会感到遗憾吗?

我亲临现场,倾听梁作家的讲座,受益够多的。可能是我贪的原因,对梁作家的讲座的课件,我还想再花时间消化。因为幻灯片上的内容,是浓缩的精华。

篇7:听感恩讲座有感

听感恩讲座有感

今天我在学校里听了一场感恩讲座,演讲的老师娓娓动听的讲了一些感恩的故事,然后就让我们做一些亲子活动和孝敬老师的活动。整个过程大约两个小时,简单、明白又意味深长。我听了老师那激动人心的话语后心潮澎湃,我认为老师说的太有道理了。我们中有一些孩子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还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但有的就不体谅父母的辛劳,骄横任性、上网成瘾,学习上不努力,物质上求攀比,不懂得感我觉得我更偏向后者:当别人有手机的时候,我不能对其视而不见,甚至还哭着喊着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学校里和那些花花公子混在一起。有一次我和一个不要脸的赤佬在去了学校寝室疯闹,现在我回想起来就痛心疾首。我知道父母为了我付出了很多,多少年呕心沥血为的就是让我成才。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让你们和老师失望!恩父母,不懂得感恩老师。

篇8:听环保讲座有感

对于乌兰托噶的作品, 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应该是那首《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其浓厚的思乡情怀, 让所有听过此曲的人都为之动容, 甚至潸然泪下。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蒙古族女诗人席慕容, 其蒙古族名为穆伦·席连勃, 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浩荡大江河”。讲座就是从倾听这首歌开始的。

余音过后, 乌兰托噶为我们讲述了席慕容这首散文诗的由来:席慕容与其父亲在德国时路过一片漂亮的青草地, 父亲说虽然这片草地很清香, 但是终究没有家乡的草原味道更好, 因为草原上的草多种多样, 每个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草枯黄, 不同的草冒出嫩芽, 伴着不知名的花香, 散发着草原特有的味道;在上学的时候, 学校离家很远, 草原又宽广无边, 孩子们经常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当他们问路的时候就会问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在哪里, 因为他们居住的蒙古包就驻扎在那……1989年9月, 席慕容前往其父亲的家乡, 第一次踏上了父亲心心念念的这片草原, 并作了这篇散文, 而散文的第一句就是“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深刻的表现了草原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第二段中的“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 , 找到回家的路”也正是席慕容对第一眼见到这片草原的真实表达。当她慢慢地融入草原, 与牧民交流时, 她无比激动, 终于呐喊到“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从那时起, 她便开始了长达17年的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而这首散文诗也毫无疑问的为乌兰托噶所用, 并成就了这首情真意切的经典民歌。

乌兰托噶自小就受到家庭中浓厚的音乐氛围的熏陶, 8岁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2000年他受邀为鄂尔多斯婚礼作品的中间部分插入一个表现爱情的旋律, 于是那首悠扬婉转的《天边》就诞生了。这首歌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常听, 但是从没像今天这样坐下来静静听一次, 其音乐让人听的过程中倍感放松, 听后总是觉得意犹未尽。歌曲音乐制作中包含各种乐器, 多种和谐交叉的演奏就像是乌兰托噶老师描绘情景一样:他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合奏, 有拉四胡的, 有吹笛子的, 有弹琵琶的。乌兰托噶家可称为音乐世家, 乌兰托噶的姥爷是一位音乐家, 精通四胡、三弦、笛子等乐器的演奏, 尤其是四胡;父亲虽然中年才接过姥爷手中的四胡, 却也演奏的颇有韵味;舅舅是内蒙古自治区有名的四大民间艺人之一;哥哥姐姐们也都是学过或从事音乐艺术的人。大家聚在一起时, 有拉中提琴的、弹琵琶的、拉四胡的、吹笛子的……真是令人羡慕的一家。

乌兰托噶老师对我们说“动机是点亮作品的火把”, 《天边》这部作品的动机就是duo re mi这样一组简单的上行音阶, 也正是这简单的音阶进行, 塑造了这部深入人心的作品, 把草原的完美, 河流的完美, 树干甚至树叶的完美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谱例如下: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而创作绝不是模仿。”这是托噶老师的创作心得。乌兰托嘎从哈尔滨毕业后, 曾在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工作11年。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工作之余, 聆听内蒙古各个地域的音乐, 还经常到牧民中找寻歌唱草原的声音。但他的创作绝不雷同, 多年的音乐创作让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并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每一次到民间采风, 乌兰托嘎都会得到许许多多的收获。而当他听到别人唱到他的作品时他总是很平静, 他说“我就像一个饭店的厨师, 炒出菜来给人们品尝”, “作品就像孩子, 创作出来就长腿自己走了, 喜欢它的人都可以唱”。他还鼓励我们说“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 要努力的开发自己”。

乌兰托嘎对草原有着极为浓厚的情感, 他也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创作。感恩草原, 感恩母亲, 感念这里美丽的自然, 感念这里的朝露晚霞, 河流森林, 一草一木……随着社会的发展, 蒙汉交流越来越频繁, 蒙古族人民不断被汉化, 人们不禁担心起未来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乌兰托噶告诉我们, 当他在巴盟采风时, 听说一个喇嘛创作过很多民歌, 而在青海, 他也看到一位蒙古族牧民在写歌, 写完就唱, 而且一唱就是十几段。他说那时候他就知道, 只要有游牧生态, 就有草原音乐在。

乌兰托嘎, 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红色的旗帜”, 这个名字已经赫然成为草原文化的一面旗帜。现如今不仅是在呼伦贝尔, 甚至在哈尔滨, 在北京, 在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城市, 随处都可以听到乌兰托嘎的音乐。他的音乐总是能够让人陷入无限的沉寂, 那舒缓深情的旋律会与头顶的蓝天白云和谐的融合在一起。而他总是会让我想起那片难忘的草原, 那段平淡无奇但却永生难忘的大学时光……

篇9:听葛剑雄讲座想起的事

近三十年中,这批学术带头人,往往能大胆反思,激情探索,把学术探讨与关怀社会现实,合二为一。他们思考深邃,立论精严,多有创获,既不囿于前人习见,更不因循旧步,善于曲径通幽,或直叩本心,视野极为开阔,持论则相当平正。葛剑雄就是这群体中的一员。

葛剑雄,长期从事历史地理、人口史、中国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在复旦从师从教,已有几十年,渐成为新一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成为中国有杰出贡献的人文科学的学科带头人。

这几十年中,他撰写了大量的专业著作,如《西汉人口地理》《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等。除撰写大量专业著作外,他还善于把自己的专业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成散文随笔,如《往事与近事》《碎石集》《行路集》《泱泱汉风》、《看得见的沧桑》《未来的生存空间》《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等。

我与葛剑雄相识于1996年,那是个江南石榴花开的仲秋季节,也是最诱人的时光。他在为拙著《易经与经营之道》的序言中曾说:“去年9月,(1996年)我与同仁去湖州考察,初次与张先生相见,当他得知我也是出生于湖州市南浔镇时,即引为同乡。言谈之中,方知他早已垂意我发表在《读书》等刊物上的几篇拙文,讨论后感到彼此有不少共同见解,又增加了一层同道的关系。40年前我离开南浔时还是小学生,对故乡知之甚少,承蒙他告诉我不少旧闻新事,倍感亲切。又说,“我的《货殖何罪》一文在《读书》第9期发表后,张先生就打来电话,表示赞成我的看法,以后我们又在电话或见面时,作过多次讨论,对司马迁的重商思想和中国的商业传统,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

尔后,葛先生出版了《悠悠长水——谭其骧传》,上中下三厚册60多万字,是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往事与沉思》传记丛书中上乘的传记文学之一。因谭是嘉兴人,此书前传首发典礼,定在那里举行,就在那南湖烟雨楼之畔。恰好拙著也同时出版,于是一起在嘉兴度过了签名售书的美好时光。

记得那日下午,秀州书局相邀在嘉兴图书馆作了讲座。葛教授坦诚说:“在写作中感到最大困难是如何处理好自己和传主的关系。一方面,谭先生是我的老师;一方面也是历史人物,在写作中我必须忘记我是他的学生,把他和周围的人物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还说,“我把人物的缺点,都写了出来,不是要出哪个人的丑,而是反映了事物的历史真实。”

今天读这部传记,很能了解他这种心愿。20世纪一代知识分子遭受了种种劫难,特别是遭受了“文革”的浩劫,而他们又默默为国家的学术建设作了许多的贡献。葛剑雄为他的导师写的这部传记,没有掺入虚假成分,而是实事求是反映了传主的真实经历,这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不乏可歌可泣的壮举,在反对内战,反对蒋介石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也不乏感人肺腑的佳话。葛教授的传记用大量实证的史料,写出了谭其骧这个很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鉴此,著名学者唐振常、许纪霖、丁东等都肯定了这部传记的杰出贡献。

还有一事,即2000年12月12日,葛剑雄从北京出发到达南极乔治王岛上的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在乔治王岛上,除中国外,已有俄罗斯、智利、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波兰,捷克、韩国等8个国家先后建立了南极考察站。中国在1985年开始建立南极长城考察站,到1989年,在更贴近南极内陆处建起了第二站,命名为“中山站”。

这次葛剑雄他们到达的是南极的长城考察站。当然,越靠近南极点的考察站,条件越艰苦,考察的难度更大。葛剑雄说,他们在搭乘智利空军运输机飞抵南极乔治王岛之前,都必须签一份承诺书(人们戏称为“生死状”),上面写着智利空军对每位旅客的生命,财产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生意外,没有任何赔偿。这是他们想去南极的惟一选择。机中设施简陋,前后扎上帆布带便是座位了。一路飞行,一路轰响。

“南极的确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葛教授在与我的电话中说:“年平均气温零下17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是零下40摄氏度,但考察站在室内有取暖设备。”我曾关切地问:“用什么取暖呢?”他回答:“由运输机运来柴油取暖、煮饭、烧菜。可到室外必须涂上防晒膏,戴上墨镜。南极的冰层厚度超过2000米,那风好像是从大冰箱里吹过来的,对‘寒风刺骨’的说法,我在南极才真正体验到。”

生活在南极长城站,感到一种难于言说的快乐,他说:“空气新鲜而纯净,几乎没有细菌,受凉后不会感冒。”葛教授还说,“那里的水口感好极了,是地球上最好的纯净水,他喜欢将砸碎的冰块放入酒杯,会听到“丝啦、丝啦”的声响,冰慢慢融化在酒中,喝起来别有一种“南极”风味。

南极,这终年冰天雪地、寒冷异常的世界,甚至有-94.5℃的极端低温。在如此酷冷的自然条件下,没有一棵树一株草能天然生存。甚至像金属、橡胶之类东西,也会被冻得像玻璃那样易脆易碎。但奇怪的是,大批企鹅却能在南极这块“世界寒极”上安居乐业。

作为学者和作家,他们主要是对南极大自然进行观察。当然他们也是中国第17支南极考察队的正式队员,他们也要做好站区维护,如敲冰、除雪、开路、刷油漆、清油罐、整理食品、清除垃圾等工作。他们还要在南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如访问智利、俄罗斯、乌拉圭、韩国、捷克等在南级的考察站,参观别国在南极考察站的设施。在访问过程中,葛剑雄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学者的杰出才华,他英语极好,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要求必须标准,都由他作必要翻译。

他告诉我,“眼前的大地广袤得让人欲腾空而去,从格外深邃的天空中奔泻而下的阳光,似乎伸手可触。晶莹的冰雪,茫茫的荒原,没有一点绿色。”

呈现在这些人文学者面前的南极,是那么荒凉。但一次次在海滨散步,在冰雪中行走,一次次与企鹅交谈,看海豹休憩,迎来冰块上升起的朝阳,送走在波涛中消失的夕阳,寻找偶然见到的南极星,葛教授说:“我终于发现,南极仍然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虽然环境的严酷和交通的不便,使得许多想触摸这块土地的人望而却步。”

葛剑雄站在这冰封世界,还受到一种做好专业考察工作紧迫感的驱使。人生在历史的长河里仅是一瞬而已。真是“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自然的规律。无人可以改变。这诚如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过:“人的一生当中,最为辉煌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勇敢迈进意志的那天。”

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该怎样面对南极,面对浩荡向前的世界潮流,如何面对,才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作为一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首先想到的是南极的过去,但更希望展示南极的今天和未来——“千古沉寂的南极在21世纪,应当有更多的中国人文的光辉。”他如是说。这不禁使人联想起百年前的孙中山先生在海宁观潮的那一幕情景。

篇10:听名师讲座有感

XXX 2011年11月7日,在我们学校实验室很荣幸听了全国名师张老师讲座,内容教学习惯决定学习习惯,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张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讲的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张老师的讲座中她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教学习惯的养成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经验,使人深受启发,学到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教育方法,让我在学习之余深刻地反思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教给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张老师首先提到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包括 :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记忆习惯、思考习惯、定计划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认真的习惯、总结的习惯。我认为要求学生做到,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做到,养成良好的这市方面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也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 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篇11:听名师讲座有感

聆听名师讲座,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老师们情真意切地讲述,一次次触动着我的心弦。从五位老师胡娓娓道来中,伙看到了千千万万老师默默奉献的身影,从五位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平凡中见伟大。

(一)“爱”贯穿教育的始终

无论是孙培娜老师、郭芳老师还是孙宪波、姚慧丰、柴慧娜几位老师,她们在讲述中始终围绕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从心底里爱学生,爱就变成了责任,从而促使自己带病也要坚持工作。潜心钻研教材,为孩子排忧解难……尤其,当郭芳老师讲到自己拿手绢往返水房与教室几十趟醮湿水给孩子们一个个擦汗以求降温消暑的时候,我想:正是这么“小”的小事,成就了郭芳老师天使般的灵魂,慈母般的形象。为什么学生这么爱戴她,为什么学生如此听从于她—— 一切源于“爱”啊!

(二)能力有大小,耐心决定成效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安全相同的两个人,能力也各不相同,但这决定不了什么。就像先天智力稍慢的人,他们“笨鸟先飞”后天多花些时间,照样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只有耐心。姚慧丰老师为了成功讲好一节公开课,她修改教案到深夜,试讲五六次,在一次次被否定中不气馁,寻找新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坚持、耐心,最终令她浴火重生——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名次!成为了春光小学一位名师!

篇12:听法律讲座有感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如何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选错了道路,让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因此,为了增强我们青少年的学法、普法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为我们作报告的是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孙同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很多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为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大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法律无知者,在法律面前没有“敬畏”之心,只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听了讲座后,我认识到,凡事都是由小变大,积少成多。一些人从小犯了小错误不及时改正,长大了就会犯罪,身上的坏毛病不改,日久天长坏毛病就越来越多,想改也改不了了。由于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再加上一些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现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青少年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依法自律,依法律己。

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要自觉做到:不吸烟、汹酒、打架、聚赌、吸毒、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第二,要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是很可贵的,但不应当同虚心接受成年人的正确教育对立起来。有些未成年中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果连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第三,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我保护,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还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

孙院长的讲座使我受到了不少启发。我们都是花季少年,前途一片光明,而一旦触犯了法律,我们不仅仅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更加伤害了疼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和老师,对社会也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他人。

另外,我还认识到,预防违法犯罪,首先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守法。我们青少年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增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第三,在交友方面,更要增强判断力,谨慎交友,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篇13:听《奖》一课有感

一.精巧的环节构思

课堂精巧的板块设计, 始于全国名师余映潮。例如他执教的《七颗钻石》设计了精美的几个教学板块:走进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 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奖》整节课由几个板块构成: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板块的设计牢牢扣住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由情境导入, 到语言品读, 再到主旨领悟, 课外延伸, 环节设计丝丝入扣, 又清晰明了。一节好课应当让人知道老师要教什么, 而有的课让人听完了反而更糊涂。从这一点来说, 《奖》一课, 非常清晰地交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听得明白, 听课的老师听得也清清楚楚。

二.强烈的文本意识

现在有的语文课严重脱离文本, 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教什么。现代文教学一定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领悟文章的主题内涵, 正所谓走得进去, 出得来。《奖》一课让我们感受到, 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个环节, 无一不围绕着文本展开。在“阅读一段人生”的环节中,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概括事件。“感受一位父亲”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 再读课文, 进一步品读文本, 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 品读语言的妙处。阅读教学重点就是对语言的品味, 缺少品读语言的课堂不是语文课。这个环节, 施老师带领学生品读了父亲“狂热”的表现, 通过对文本中“快步”、“酸溜溜”、“亲自”等词语的品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位对奖如此“狂热”的父亲的形像, 学生在品读的过程当中, 一步步地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三.丰富的朗读体验

缺少朗读的语文课堂不是“本色”的语文课。施老师的朗读设计别具特色, 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伊始, 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 音乐响起, 施老师请大家聆听一个小女孩的心声, 在忧伤的音乐中, 范读课文1-4节, 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 在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 学生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忧伤而绝望的心情。这样的情境导入, 简洁明了, 不做任何修饰, 不花哨, 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课上分角色的朗读扮演父女, 则给了他们充分的体验空间, 人物看似平淡的语言, 朗读起来, 却意味深长, 在朗读之中, 父亲的爱女之心跃然纸上。课堂的“亮点”, 出现在整节课的结尾“传递一句心声”环节。女儿大声地呼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爸爸, 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施老师请学生们设想,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代替这位父亲诉说心声, 你会说一句什么话呢?”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角色体验, 又深刻地领悟了本文的内涵, 所以此时学生们很容易替这位父亲说出:“乖, 我所有的对奖的狂热也都是为了你啊”!执教者安排全体女生朗读女儿的心声, 全体男生朗读父亲的心声, 此时课堂上响起了感人的父女对话, 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地到达了高潮。伟大的父爱就在这样的呼喊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 不仅是为了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而响起, 更是为全天下具有相同的爱子之情的父亲而响起。

四.精美的课件辅助

真正的语文课, 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发挥它最大的功用, 而不能为“课件”而“课件”。《奖》一课中课件的使用贯穿整节课, 缺少课件, 就缺少了环节的展示, 就缺少了任务的明确, 就缺少了构思的精美。“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当一个个漂亮的小标题展示在课件上时, 我们除了赞叹标题作为环节介绍的精美之外, 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环节要具体地做什么事情,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用什么来做抓手, 拿着笔, 要勾画文中的什么句子, 具体到阅读文中的什么段落, 学生都非常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有教师的主导, 而在《奖》的课件中, 我们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篇14:北美环保,听起来很美

p 杯子、纸巾和过度包装

我刚到一家IT 公司上班几天,就发现了一件令我很不舒服的事。一个名叫夸克的同事,长得金发碧眼,仪表不凡,是耶鲁大学毕业的硕士。办公室墙角有饮水机,夸克很喜欢喝水,每次喝完一杯水,就会随手把一次性纸杯扔进纸篓里,从不重复使用。我仔细看过纸杯,质量非常好,连续用一个月都不会坏,可是,夸克却只用一次就扔掉。他日复一日地喝水、扔杯子,平均每天都要扔掉八个以上的杯子。

奇怪的是,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其他十二个同事,也是只喝一次水就扔掉纸杯,只是没有夸克喝得那么多。这些人好像根本没意识到,这些纸杯是用地球上日益减少的植被作为材料制成的。

加拿大和美国,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设备很高级的洗手间,里面有免费使用的纸巾和卫生纸。在卫生间时,我常常听到隔间的老外从卷筒上往下拽纸,纸筒会响很长时间,有时甚至接近一分钟。我估算了一下,用这么长的时间从纸筒上拽下来的纸,至少会有五米长!用温水和洗手液洗完手,大多数人不使用烘手机,而是使用纸巾。

到了北美,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家里的生活垃圾多了许多,这个要到超市里找原因。进北美的超市里看看,你会感到浪费惊人。几乎所有的商品,都进行了过度包装。很多冷冻食品,不仅用塑料袋包好,而且外面再加上一个大的纸盒子,青菜、鲜肉、鲜鱼,一律用泡沫盒子再包上几层保鲜膜。连商店里卖的盆花,也多此一举地包上了三四层彩纸。即使你到花店买盆花,临走时工作人员也会用一个巨大的硬纸板将盆花包起来。

这些过度的包装,带回家里,只能当垃圾扔掉。这样一来,生活垃圾岂能不多?

p 长明灯、玉米粒和粗水长流

北美土地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最不愁的就是吃。产的粮食多了,人们便开始想方设法地暴殄天物了。记得有一次,政府在一个社区公园里举行活动,请了几十个厨师,硬是制成了一块三十多米长、半米高的大蛋糕,现场的人一拥而上,你一口我一块,把蛋糕吃得七零八落。散场后,来了一辆垃圾收集车,把剩下的大半块蛋糕装了满满一车都没有装完,没办法,主办方只好又叫了一辆车,才把剩余的蛋糕运走。

即便这样浪费,在言论自由的国度里,也没有媒体指责,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

我女儿每次放假前,都会收到一封教师给家长的信,信上附了一份清单,列出下个学期需要的各种文具,要求家长去商店买。我曾打电话给老师,问是否可以用旧文具,老师的回答非常干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买新文具。”

没办法,为了女儿在学校不受岐视,我只好去商店按清单买来新文具,而上学期没用完的铅笔、橡皮、粘纸、本子等一大堆文具,只好扔掉。

加拿大随处可见的就是长明灯了。学校、办公大楼、工厂,甚至公寓楼里的公用仓库,都是24小时不熄灯。刚来加拿大时,我对此很不习惯,去公用仓库里取东西,临走时总是习惯性地把仓库里的灯关掉。但时间长了,每次开门进去,灯总是亮着。

有一次,我约了几个朋友去旅游,回来的路上,住在一个小镇的旅馆里。夜里没事,房东请我们去他家里喝咖啡。室外-30℃,室内温暖如春,大家只穿衬衫就可以了。厅里的壁炉闪着光芒,把大家的脸照得红扑扑的。房东用一把木勺,从角落里的一个木槽子里舀出一大勺黄灿灿的玉米粒,扔进了壁炉里,干透的玉米粒,立刻冒出串串火苗。

天哪,他们原来在用玉米粒烧火。我看着实在心疼,便问房东:“你们为什么不烧木材?”房东说:“木材烧起来很麻烦,要劈开才行。”原来为了省力,他们才不烧木材而烧玉米粒!

最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北美的自来水,或者免费,或者象征性地收一点费。这样的用水消费,简直就是跟自然资源开玩笑。这里到处可以看见长流水,我就亲眼看见房东用很粗的胶管冲洗车库,冲完了,就放在那里,任水到处流。夏天时,草坪上的自动喷水机,时时刻刻喷出水雾,从早到晚,从不停息,即使下雨,也没人去关掉。

一些媒体呼吁取消免费用水政策,但是,政党们为了取悦大多数低收入选民,从不接受这个呼吁。

一茬烂和冬天热死、夏天冻死

到北美,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茬烂。

什么叫一茬烂?就是你的用品坏了,不能修,只能扔掉。刚来加拿大时,别人送给我一盏台灯,很不错。用了一段时间,开关不太好使了,我便想修一修,结果拆不开,没法维修,只好扔掉。

那时,我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可是,我渐渐地发现,在加拿大,电饭锅坏了,不能修;冰箱有毛病了,不能修,因为,修比买新的还贵。

可能有人要问:“汽车出毛病了,也扔掉?”汽车贵重,出了毛病,自然不会扔掉,那就进维修部去修吧。可是,进了维修部,你会发现,维修工人能干的事只有两件:第一,查找哪里出了毛病;第二,换个新的。在北美,绝对没有任何一个汽车维修工人真的去帮你维修汽车,他们能干的只是把出了毛病的部件换掉而已。

来加拿大之前,听说这里的针织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所以,我去之前,准备多带几件毛衣毛裤,但加拿大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毛衣毛裤千万别带,用不上!”

我很奇怪,加拿大不是很冷吗,为什么毛衣毛裤用不上?我不信,还是带了好几套。来加拿大的第一个冬天,我才发现,朋友的劝告是正确的,毛衣毛裤真的用不上。

这里的地铁、公交车、商店、办公楼、地下通道……只要不是室外,全部用电暖气烧得热烘烘的,人们在外面穿着厚厚的外套,进室内后,必须马上脱下来,否则就会出汗。所以,在许多公共场所,你会看到人们大多手里提着自己的外套,身上只穿一件衬衣。如果你穿毛衣,脱下来就很不方便了。

我很奇怪 ,为什么要烧到这么高的温度,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脱掉外套?

我一直在困惑,到了炎热的夏季,我的困惑更达到了顶峰。

办公大楼里都是中央空调,温度调得很低,穿一件短衫,冻得直发抖。我问同事:“能不能找人调一下温度?”同事苦笑了一声,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已经找过N次了,但没人理睬。你只有穿厚一点的衣服上班,下班后再脱掉。”

近几年,西方国家极力渲染中国的污染和碳排量,可是,从人均排碳水平上看,西方国家才是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而且,一个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是,中国的碳排量很多都是为西方国家生产消费品而产生的,归根结底,西方国家仍然要为中国的碳排量负责。

上一篇:征占用林地及林木采伐相关法律问题下一篇:猫语文教学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