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导读

2024-04-10

易中天品三国导读(精选10篇)

篇1:易中天品三国导读

易中天 品三国赏析

人物评析 曹操

《三国志》我是没有读过的,就连《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也只是草草翻过儿童读本。所以对于三国的事情我的了解不多。这样一来我对曹操的大部分印象就只来自《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了。

书中说到对曹操普遍有三种称呼:分别是英雄、奸雄和奸贼。首先看到这三种称呼的时候,我比较倾向于奸雄,因为在我对于三国仅剩的一点记忆里,曹操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但他也不算什么坏人,所以折中一下,称他为奸雄吧。当然我这样分析个人色彩太多了。而易中天先生就更为严谨的分析了正史书上有关曹操的事迹,得出了一个妥帖的称呼,可爱的奸雄。

对于这个称呼我是很喜欢的,虽说我原本并不讨厌曹操,但看过书后又对曹操增加了不少好感,有了对他的正面的认识。书中的曹操给我很亲近的感觉,而不是想象中高高在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丞相。曹操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家人有朋友,有情感,朋友去世,家人远离,他都会伤心难过,尽情的哭。朋友之间,他也会开开玩笑,然后尽情的笑。他就是一个真实的人,比任何人都真实。

在曹操的感情生活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曹操写遗嘱的这一部分。他在《遗令》中对于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也只说了一句话而已,而剩下的就是絮絮叨叨的一堆对于琐事的安排。比如婢妾的艺妓们平时都很勤劳辛苦,我死了以后然她们住铜雀台,不要亏待她们。余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来祭祀,免得浪费。各房的女人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学这编丝带草鞋卖,等等,等等。这样婆婆妈妈的小事在遗嘱中占这么大的篇幅,对于一个大丞相来说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不过这也看出曹操生活中的另一面,他对生活是充满热爱的,并不是在战场上的一部杀人机器。

由此看来,可爱这两个字用来形容曹操再合适不过了。

篇2:易中天品三国导读

品三国•说曹操――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南开(融桥)中学初级15班 毛旭川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篇3:易中天:品三国也“品萝卜”

易中天说:“我是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是怎么吃都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易中天对萝卜情有独钟,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早在30多年前,他就是“品”萝卜的高手。

1972年,易中天在新疆兵团农八师莫索湾垦区当军垦战士,虽然当时物质极度匮乏,但所在的地方却盛产各种萝卜。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把普通的萝卜制作成美味佳肴,井先后发明了烧、炒、炖、拌等方法,制作出了各种热菜、凉菜,还把剩余的萝卜采取了腌、酱、泡、晒干等方法,让萝卜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家里的饭菜仍以萝卜为主,但在他巧妙的烹制下,饭桌上每天总是花样翻新,让人百吃不厌。他的女儿过周岁生日,请乡亲们来家聚餐。当时物资匮乏,虽然易中天夫妇早有准备,用胡萝卜块烧成一盆油炸排骨,用白萝卜煨成一大罐鸡汤,用大葱炒鸡杂,还有几道小菜,也备足了高粱曲酒,可仍为没有下酒的凉菜发愁。最后,面对新疆甘甜水灵的白萝卜,易中天说:“用萝卜至少可以做4样凉菜。”于是,大白萝卜被分别切成丝、条、片、丁,分装成4大碗,再分别拌上醋、糖、辣椒粉,花椒粉,分别放上一些芹菜叶、胡萝卜丝,最后浇上滚烫的清油。如此这般,热菜、炒菜、汤菜、凉菜等,一应俱全,女儿的生日聚餐,弄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乡亲们都吃得非常尽兴。

后来,易中天因《品三国》而名满天下。《品三国》与“品萝卜”,看似两回事,其实异曲同工。

一部《三国演义》,世人已经品了几百年,是大众所熟知的古典名著,而经易中天娓娓道来,品得有滋有味,老少皆宜。这需要下极大的功夫,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得其中味。这也正如各式各样的萝卜菜肴,要想让人吃得有滋有味,非有一个调味的高手不可。

萝卜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采用烧、炒、炖、拌等技法,制作各种热菜、凉菜,还可以采取腌、酱、泡、晒干等技法加工各种萝卜制品。在一些餐馆和家庭,萝卜成为不可不吃的食疗时尚菜。例如,补脾肾、壮筋骨、御风寒的萝卜羊肉粥;养脾胃、化痰积、促进蛋白质和钙质吸收的排骨萝卜汤味美酥柔、消食化痰的红烧萝卜;清热化痰、止咳润燥的萝卜麦芽糖。

篇4: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洪泽外国语中学丁家海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三国,经常听爷爷讲三国的故事,三国里的英雄。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读完了整本三国演义,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

自从06年易中天品三国开始,出现了很多的争论,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好感,只看了很少的一部分,不喜欢他在央视上面的做作,所以也只是很少的看了一点点。今年暑假曾经坐过两次长途火车,为了消磨时间就简单的拿来看看,突然发现他讲得很对我的胃口.虽然骂他的人很多,说他好的人也不少.一时板砖四处飞.好歹也是厦大出了个这么风云人物啊。

在看《品三国》的时候首先在我的心里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该不该把历史通俗化?

学者们不屑他的论三国.咱们不过也是老百姓,文学造诣很一般。坛子上关于易中天我比较赞许这种说法.转贴:你可以批评易中天 绝不能说他没文化

天价版权《品三国》出版之际,成为各路人马讨伐易中天之时。一时间,博客和BBS上唾沫四溅,板砖横飞,大有把这位年近六旬一炮走红的教授批臭、批倒的气势。

讨伐大军里多是作家和学者。他们的“批易”文章或不屑一 1

顾,或义正严辞,或鞭辟入里,或头头是道。言外之意却大多只有一个:易中天品读历史系列的火爆,不是他学问有多高,讲得有多好,而是听他的讲座读他的书的老百姓太俗太无知,欣赏水平太低。易中天以堂堂教授之尊,居然向这样的老百姓抛媚眼,媚他们的俗,迎合他们低人一等的欣赏水平,实在不应该!他这是在把严肃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粗鄙化”!

初中就看过《三国演义》,至今没有什么大众熟悉的作品的丁天丁大作家,更是在博客上义愤填膺地表示“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看《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我就有种强烈感觉,此人毫无文化”。

按理说,易中天如今是公众人物,刚拿了140万元的版税,被人说三道四,甚至被人骂几句都是他应该付出的代价。但是,你批他什么都可以,绝对不能说他没文化!因为,按这样的逻辑来推断,深受群众喜欢的大学教授易中天都被你说成“毫无文化”,我等普通老百姓在你眼中还不成了文盲?

《疯狂的石头》里,道哥骂谢小萌:“你先侮辱了我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我的智商!”在这里,我认为,丁天丁大作家先是侮辱了易教授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大众的智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对于一名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说他“毫无文化”更耻辱的了。丁大作家公开批评易中天“毫无文化”,无疑算是在侮

辱易教授的人格。其次,对大众而言,连他们眼中的饱学之士、堂堂大学教授易中天都“毫无文化”,言外之意,不是在侮辱大众的智商是什么?更别说丁大作家还狠狠地掷出过“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这样的话。

易中天的走红难道真是大众的耻辱?鄙人虽然不才,但对这样的荒谬论断却万万不能认同。作为一名观众、一名读者你可以不喜欢他,可以批评他的讲学风格,但绝不能说他没文化。大众喜欢的历史讲述方式难道就是没文化?没有这个道理。

这些天来,一直在读易先生的的《品三国》刚刚读完,许多都已经不太记得了,我写的是我记得的部分,就算全记得了也不敢妄加断言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和人物,因为任何断言都是极其无知和武断的表现,但是我还是说出某些自己的喜恶,纵然,我将说的将是我完全主观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因为我相信会有和我抱有同样看法的人存在。

还是先说说易先生的《品三国》吧!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能让人正确的认识历史,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一本好书 这么评价这本书自己感觉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内心实在很喜欢这本书,并且本人从书中受益匪浅,但是所能概括和想起的就是上面两句话,也许是词语贫乏吧!但我更愿归结为内心的感情 比重占据的太大反而在语言表达中不那么自然,这有为自己辩

篇5: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那天在校长办公室看到《品三国》这本书的时候,禁不住就拿起来看了一下,然后就向校长借了来,带回家慢慢研读了。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的开场白吸引了――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我喜欢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读起它,就感觉到一股磅礴的气势,让人觉得胸襟豁然开朗。

再看下去,又发觉有很多与我原先认知的三国并不一样,比如说刘备这个人物,从电视剧中了解的刘备是个重义气,会用人的好领导,而易中天先生却认为“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让人感觉他并不仗义,其实我对他也没什么好感:懦弱、无能、耍心眼、一遇事就明白哭,全靠一般忠心耿耿的弟兄们帮他撑着门面。有时也替这些英雄们不值啊!

《三国演义》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品三国》让我让我感受了沁人心脾的甘醇。

篇6: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铁杆“易迷”我被他的口才深深折服当然也希望这位语言大师能在编书上有更大的造诣。

让我细细读来。写的比讲的更生动!他解剖了各个军阀集团的实力其核心人物的性格和一些历史难题。就单讲曹操集团吧。曹操儿时家教不好是个花花公子但天资聪慧的他走上政坛成为一方军阀。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了正义的旗帜;他施行“屯田”有了粮食的丰收;他颁布《求贤令》有了建立精锐部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想大有作为想当个“治世之能臣”不久便与袁绍进行了官渡大战十万袁军灰飞烟灭。曹操乘胜统一了北方。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曹操为何会奇迹般以少胜多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曹操集团人心齐而袁氏集团则正好相反甚至“窝里斗”。袁军进犯官渡有了天时;占领官渡两旁的白马和沿津有了黄河之险占了地利。但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的文臣武将敬其如父互相之间都很友好。曹方有了人和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当袁军猛攻官渡时袁绍手下的官员都因为窝里斗而对袁绍失去信心投降了曹操。袁军片刻乱如散沙曹军全军出击大败袁氏家族。

现在看来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应该是振兴中华民族最大的动力而那些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出的险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还有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三国游戏崇尚“武将单挑”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个人英雄”的“本色”。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英雄是人们团结一心组成的岂是“个人英雄”?

篇7:易中天品三国导读

张天福老了,在当前的茶人队伍里,我们既没有易中天先生这样的故事传播者,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缺乏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应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的邀请,我来到厦门,参加2013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营销创新论坛,听了诸位专家的发言,感触很多,也很受启发。

今天在座的大多是从事茶企业、茶叶研究、茶文化推广的职业茶人,而我是做文化产业的,之所以也十分关注茶文化,说起来与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一些联系。多年前,我在一所佛教艺术研究院工作,有一天,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海如法师打电话说,他要来研究院小住几日。闽南佛学院是久负盛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大家熟知的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当代的印顺长老、瑞今长老等大德高僧,都与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有很深的因缘。海如法师是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的到来,让我非常高兴。记得海如法师到研究院的时候,已近深夜十点了,我就让他赶紧休息,有什么话明天再说。法师却让我等一等,说“我带来了武夷山的大红袍,你品尝一下,一定要尝一尝。”在法师的劝说下,我勉强喝了三杯茶,那可真是喝,不是品,都是一饮而尽,然后就急匆匆地告辞了。当时是冬天,路上很冷,骑摩托车半个小时到家,坐下来长出一口气,哎呀,满嘴的茶香,心里还是暖暖的!这茶太好喝了!不行,明天我得早点去找法师喝茶去。

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故事,一是因为我到了厦门参加这个茶论坛,不免想起南普陀寺,想起这座城市中的朋友;再就是今天在论坛上,我最想说“无处不营销”,“茶香也怕巷子深”,当年,如果没有海如法师请我喝那三杯大红袍,我不会这么快就接触到茶文化。

我们这次与会的茶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茶会友,一类是以茶谋生。这两类茶人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谈茶文化,认为茶文化与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儒释道、木器瓷器紫砂……包罗万象,无所不涵。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茶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但是,总这样讲也有一点小瑕疵,假如我们只是以茶会友,那么志趣相投就好,随意怎么聊,大家都懂得,都喜欢听。如果是以茶谋生怎么办?你还是逢人就说茶文化?大家已经意识到,茶行业的生命力在于未来的一代,在于如何吸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来喜欢茶。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如今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他们当中不少人喜欢去咖啡馆,去酒吧,喜欢去麦当劳、肯德基,喜欢去品红酒、喝啤酒等等,环境不错,三五好友聊一聊天,对不对?

比如说,现在有几个年轻人经朋友介绍来到茶馆喝茶了,你过来就给他讲茶禅一味,讲诗词书画,讲你的茶生长在海拔1500米的山上,如何绿色,如何环保,再让他看看茶艺师的兰花指多么优雅,他们会不会喜欢?也许他就要想:在家,爸爸妈妈教育我;在学校,老师教育我;刚刚上班,老板教育我;好不容易周六日了,想轻松一下喝杯茶,你又来教育我?得了,我走吧,咱们去星巴克喝咖啡吧,至少没有人在咱耳根子底下说咖啡文化。

你说,他还会再来吗?如果不改变营销策略,不拓展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不去借鉴星巴克、可口可乐、立顿、加多宝等品牌全方位的时尚营销经验,估计他就很难回头了。

可能有人会讲,现在的时尚是快餐时代,年轻人去喝咖啡很正常,可我做的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你要我创新,是不是要我去复制星巴克,去复制可口可乐?我们做的是功夫茶,是慢文化,难道还要学立顿去卖袋泡茶?学康师傅去灌瓶装水?我们做的固然是生意,然而,我们崇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说得好,我们天天在讲创新,天天在说传统,首先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新?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新并不不矛盾,是统一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在我印象中,在古文字里“化”就是“匕”,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样子,像两个人背对背,一正一反,什么意思?意思是变化。不能像小孩游戏时赌咒说的一万年不许变,“化”字的本义是变化、改变。“文”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纵横交错的纹理,本义是花纹、纹理。因此,我理解的茶文化营销创新,就是要用漂亮的手法改变现状,要吸引人,要让大家舒服,要与时俱进。创新这个词,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史》中就有,“与时俱进”这个词也是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时,根据《周易》“创新”出的,原文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是要基于所在的时空环境来做调整。所以,抱残守缺、一成不变不是真正的茶文化,据我所知,现在我们国内做的比较成功的几家茶企业,像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敬茶坊、山东的天一茗茶、福建的郑源……都是一直在创新,也一直在坚守传统。

所以,我认为,被历史所首肯的中国文化创新是传统,传统的精髓就是创新!在座的许多茶人喜欢书法,那么,众所周知的《兰亭序》、《祭侄文稿》是不是传统?算不算创新?真正好的作品恰恰是“笔笔是古人,笔笔是自己”,笔笔的自己对后人来讲是古人,笔笔的古人对现代人而言是自己,评论家都说米芾是“集古字”,在今天看来哪一笔不是地地道道的米芾“自己”?那位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自称书学董赵,其实又有哪一笔来自董其昌、赵孟頫?做不好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与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就会降低。而这种融合与创新,并不是拿来主义、一味复制,而是要借鉴一种经验。

比如,我经营的是文化投资公司,主营包括杂志、影视、演艺、网络、展览、落地活动等,刚才有朋友提到了电影《小时代》,记得《小时代》上演的那一天,恰好和我组织的“红楼中国梦”活动冲突,当时还有记者要我预估一下《小时代》的票房,我回答:郭敬明做《小时代》肯定大卖,但是,如果是我做,那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因为郭敬明是品牌,杨幂是品牌,而目前我的影视团队中,没有任何一位能超过这两人的号召力。过去是先有产业再有品牌,如今是品牌先行。后来,我专门去看了《小时代》,这部非主流影片赚到了4.8亿的票房,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电影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这是用公众人物的品牌号召力来取得票房成功的最好例子,影视营销需要十八般武艺:故事、演员、网络、品牌……无所不及,其中品牌号召力首当其冲,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人们为什么迷恋名牌?因为所有名牌的背后都有我们喜欢听的故事,都是懂得营销创新、懂得讲品牌故事的高手创造的。影视圈里有一句话,叫作:世界上最容易的赚钱方式是什么?就是在家编故事,出门讲故事,见人卖故事。今天,我们厦门就有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而且,很多人都把他当作厦门的品牌,他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辈,一位忘年交——易中天先生。十多年前,我就喜欢读易先生的书,有学有识,非常好看。文人做到有学不容易,一定要会选择好书来读,好书读多了,即便不太成功也能像货真价实的药铺,里面全是童叟无欺的好药,随时可以售卖。但是,要想治好病,就需要找好医生开药方,这就是有识。不过,单纯有学有识也不成,假如你太另类,病人也不敢找你,社会也不承认你。一个名医肯定是医德又高,医术又好,大家又喜欢,这就跟茶叶营销一个道理,不但货色要好,还需要服务好,有口碑,需要品牌宣传。

易中天先生在学界很早以前知名度就很高了,但是学界之外的不少人还是不知道他,这就像茶品牌,只是专一地做微信宣传,或者专一地做电视广告,出了这个圈子,大家就不了解了。易先生后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法,借助多种媒体讲了一个好听的老故事——《品三国》,“品”三国,和“品”茶一样,有声、有色、有回味。其影响力,超过了电视、电影、评书、戏曲等各种版的《三国》,成为中国文人的品牌。我们来看他怎么品三国,一、他非常传统,注重学术的严谨,陈寿的《三国志》怎么讲,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怎么讲,《三国演义》怎么讲,民间传说怎么讲,其他学者怎么讲,我易中天是怎么认为的……二、他很时尚,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说曹操劝老婆回家: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等等,让听众在愉悦中听他讲述一个知道结局的故事。听众知道结局的故事最不好讲,但,易中天成功了,因为易中天将传统的经典时尚化了、年轻化了。

以易中天先生的成功方式,我们来对比一下可口可乐最近成功的营销策略。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可口可乐推出了新包装:“闺蜜,室友,白富美,高富帅,纯爷们、文艺青年,粉丝,月光族”等等,这同样是为了树立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的品牌形象,可口可乐不惜放下百年历史的高贵身段,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

据我了解,我们并不缺乏茶叶品牌,而且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故事,都带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和价值认同,是咱们一些老字号、老品牌的最主要的宣传内容。所采用的方式要么是散见于品牌家史,要么是将故事中的小元素放在店里,让员工口口相传……可是,这些品牌有多少年轻的消费者知道?我们真正缺乏是品牌知名度、缺乏品牌大使、缺乏有效的品牌传播方法。我始终认定,内行是为外行服务的,外行是给内行买单的,我们在街上随意拦住100个人,让他们说出所知道的茶品牌,有没有你的品牌?这个答案不难得到。

通过几天的交往,我知道,有不少老品牌们已经意识到在营销理念以及渠道上存在的不足,只是还缺少有效手段。有专家说,可口可乐卖得好,是因为年轻人从中感受到自由欢乐的精神;德国啤酒卖得好,是因为年轻人体会到男人的梦想;而中国的茶一定要让年轻人领略儒释道的博大精深。对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问过很多人喝饮品时的感觉,他们大都说,我在喝茶、喝可乐、喝啤酒的时候,真没有这些专家想得多。

看来,仅仅靠某些专家的理论来营销,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进会场前,看到朋友发的一条微信:茶,终究是为了品尝,茶汤的滋味决定一切。

我非常赞同,没有好的质量,再好的宣传也没有用。同时我也要补充一条,没有市场的支持认可,再好的滋味也没有用。通过什么渠道传播、怎么让人来喝你的茶很重要。我们大可不必那么高高在上,现在是羡慕土豪、嘲笑土豪、打造土豪的年代。我们的共识是召唤年轻人走进茶文化,那么,茶人先拿出行动来,放下架子。过去老百姓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几乎听不到有人说柴文化、米文化、醋文化、油文化……说明什么?说明茶文化已经很高端了,正在脱离“柴米油盐酱和醋”生活必需品的队伍,正在脱离大众,特别是年轻人。

在这个趋势下,我建议在座的茶人借助一下全媒体的平台,通过一些有效的体验活动,让我们的茶文化接一接地气,重新提炼、打造品牌故事。张天福老了,在下一辈的茶人队伍里,目前,我们既没有易中天先生这样的故事传播者,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缺乏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我们经常说:未来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所有内容都是广告。比如,茶博会的论坛上,大都是业内的人,假如今天,爱茶的余秋雨来了,王菲来了,那么,媒体和年轻人的关注度是不是会提高?这个时候,某一个品牌出来冠名是不是就容易被大家记住?你再搞活动,也许就不用你自己投资了,各方的资源就会整合进来,投资者完全有可能是影视圈的,有可能是挖煤开矿的。品牌年轻化不是彻底与过去决裂,重新开始。只要讲故事的方法得当,用年轻消费者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传统”就可以变得很“时尚”,国内,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不是最好的例子吗?欧洲的一些奢侈品们往往也有深厚的品牌历史,以风靡网络的香奈儿五号广告为例,美国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演绎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点击率特别高,年轻人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十多年前,我曾经幸运地遇到了海如法师,把我引领到了爱茶的队伍里,而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明星、用年轻人的偶像做一做影视剧、微电影,做一做推广活动、体验活动呢?让公众人物引导年轻人来喝第一杯茶。等到他们喜欢品茶了,自然而然地会关注茶文化,他们逐渐会了解这一杯茶中的文化内涵,乃至于经济价值、收藏价值,他们会知道,某些品牌不但是好喝的茶,还能增值,比投资股票期货还让人上瘾,公众人物多渠道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茶人直接去灌输道理要有效的多。

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多渠道传播?因为当下绝不能过分迷信单一的媒体形式,营销传播从来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手机,从门户网站到论坛、微博再到微信,只有整合应用才能事半功倍,各种营销工具无法也不能够割裂开来。品牌营销是个系统工程,年轻化、跨界思维很重要,因此运用微信、微博等时下流行的营销工具自然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媒体越来越碎片化之际,仅仅抓住手机、电脑等一两个屏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整合演绎,落地活动传播才会立竿见影、一举两得。至少,我们看到,奔驰、可口可乐、星巴克、立顿等强势品牌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他们在开展微博、微信、博客、营销的同时,纸媒,影视、演出、冠名、落地活动“一个也不能少”。

总之,只有基于全媒体的立体营销创新,品牌年轻化才会成为可能,品牌的营销创新,不但要有过硬的茶质,还需要依赖于跨界的思维,需要会提炼故事、传播故事的行业自媒体,乃至于全媒体。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消费者、同样的产品,谁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谁拥有更先进的营销观念,并付诸实施,谁就能占得先机。

今天没有什么准备,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请大家多多批评。谢谢。

篇8:《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大家都很熟悉的吧!不用我介绍了,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并不真实,而这本书则结合各种有关三国的记载、演义来告诉我们真正的三国。这本书真实地写出了三国时代的种种迷案,告诉我们一个个历史真相。

劝大家如果有时间去看一看这本书,特别是爱看〈三国演义〉的同学,演义不是历史,想知道三国真正的历史,那就看看〈易中天品三国〉吧!

篇9: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那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篇10:《易中天品三国》十九 江东基业

6月25日 《易中天品三国》(十九) 江东基业

鲁肃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也都把占领荆州看做实现其集团霸业和帝业的第一步。然而,当孙权羽翼丰满以后准备实施这个计划时,却遭到江东老臣张昭的反对。张昭为什么反对孙权进攻荆州呢?孙权最终又是如何决策的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江东基业。

诸葛亮的《隆中对》称孙吴集团“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鲁肃版的《隆中对》则更认为他们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事实上,以孙权为首的江东集团经过父兄三世的积累,已经成为未来三国鼎立中不可或缺的一足。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他们的政治意图和路线又是什么呢?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揭示江东集团的崛起之谜,《易中天品三国》之“江东基业”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留下一个问题,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时候,甘宁旧话重提,向孙权提出建议,立即进攻黄祖,进一步拿下荆州,这样巴蜀就可能是在将来变成我们的了,第一步,灭黄祖。而孙权的首席谋士,也是孙权的秘书长张昭表示反对,张昭和甘宁就争论起来了。那么孙权是怎么表态的呢?兴霸是甘宁的字,古人称字是表示尊敬,孙权端起一杯酒来,对甘宁说:兴霸,灭黄祖这个事就像这杯酒一样,孤就托付给你了,好自为之,凯旋归来。那孙权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表态呢?为什么要支持甘宁去讨伐黄祖呢?这个要从孙权集团的兴起说起。

孙权这个集团我们也称之为江东集团,什么叫江东?我们知道长江基本上是由西往东流的,但是在芜湖和南京之间这一段长江偏北流,这一段江段的东西两岸古人就称之为江东和江西,而把现在咱们的湖南省称为江南,也就是说三国时代的江南不是苏州那个地方,是我们现在的湖南。

江东集团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它的创始人是孙坚,奠基者是孙策,发展壮大使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是孙权。孙坚字文台,史书上说他是孙武之后,这个靠不住,又说他们家世代仕吴,这个大概是靠得住的。孙坚这个人从小就胆识过人,有一次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出门坐船,来到一个地方准备靠岸,发现江上很多船都不敢靠岸,为什么呢?因为码头上有一伙强盗正在那儿分赃。当时孙坚十七岁,站在船头看了一下,说这一伙毛贼,可以干掉他们嘛!拎了一把刀他就上岸了,上岸以后他就指指划划。强盗一看,说哎呀,官兵来了,这个小伙子是个指挥官,正在吩咐,什么这边抄后路啊什么东西。强盗就放下赃物,一哄而散,孙坚提起刀就跑,追上一个,啪,头砍下来。那么这件事情就轰动了,轰动了以后,地方政府就任命他做县尉,也就是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后来又升到县丞,那就是副县长。但是真正让天下人都知道孙坚,是在董卓之乱的后面。

我们知道当时董卓在洛阳造乱,袁绍、曹操啊这些人起来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这个时候孙坚已经担任了长沙太守,也起兵讨伐董卓,但是他这个时候地位还比较低,所以他还是投靠了袁术,作为袁术麾下的一员战将。我们知道关东联军组成以后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只有两个人去打董卓,一个是曹操,打了一下打败了,还有一个就是孙坚。孙坚可是所向披靡,一路凯歌,谁挡他的横他就杀谁,一路上杀了很多人,一直打到洛阳跟前,杀掉了董卓的大将华雄,所以《三国演义》说关羽温酒斩华雄那是编出来的,华雄是孙坚杀的。

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个是袁术这个家伙小心眼,看到孙坚的力量这么强,就害怕将来孙坚不听他的指挥,就扣押孙坚的军粮。孙坚得到消息以后,连夜跑了一百里路去见袁术,孙坚说:请将军想一想,我孙坚和董卓前世无冤后世无仇,我为什么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讨伐董卓呢?――上报效国家,下报答将军,因为袁将军你的家人已经被董卓杀光了,我是给你报仇啊,你为什么还要不相信孙坚呢?袁术说不好意思,军粮给你。第二件事情就是董卓害怕了,董卓派个人去找孙坚,说我们不打了,我们和亲好不好,我们做个儿女亲家。孙坚说什么,说:你董卓祸国殃民,是天底下头号国贼,我恨不得拎着你的脑袋到全国各地去巡回,和什么亲?董卓一听这话吓坏了,劫持了皇帝,劫持了百官,烧了洛阳,跑西安去了。这就是孙坚啊,当之无愧的乱世英雄。

* 孙坚号称“江东猛虎”,他出身县吏,由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已是长沙太守。孙坚有勇有谋,连当时的董卓都不敢小看,可惜是跟错了人,跟在小心眼的袁术手下,始终不被信任,后来在打刘表的过程中由于轻敌而阵亡,死时年仅37岁。于是,十八岁的长子孙策接替了孙坚未竟的事业,而《三国演义》中的孙策是一个性急少谋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孙策果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孙策又是凭借什么来子承父业的呢?

孙策是个少年英雄,当时吴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和他同年的周瑜呼为孙郎、周郎,就是孙帅哥、周帅哥。而吴郡的太守叫做许贡的上书朝廷,说孙策这个人非常骁勇,就像当年的项羽,因此孙策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做小霸王,小霸王什么意思呢?小项羽。但是在我看来孙策这个人比项羽可爱,我读史书老实说,没怎么发现项羽太多可爱的地方,项羽后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喜欢,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都不喜欢刘邦,刘邦这个人太流氓了,所以同情被刘邦打败的项羽。而在我看来孙策比项羽可爱,孙策人长得非常漂亮,也喜欢漂亮,史书上的说法叫做“美姿颜”。他第二个特点是性格好,叫做“好笑语”,喜欢说笑话,“性阔达”,就是很大度,所以史书上说,“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就是一些士人也好,老百姓也好,见到孙策都非常喜欢他,愿意为他去死,可见其人格魅力。

孙策和项羽不同的一点还在于他善于用人,大家听过我讲汉代风云人物的都知道,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会用人,刘邦后来做了一个总结嘛,说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会用,他哪儿有不失败的呢?但是孙策很善于用人,孙策的手下有很多的人才,当然有一些是他父亲给他留下来的,比方说程普、黄盖啊,但是他自己也招募了一些人才,吸引了一些人才,比方说周瑜,比方说张昭。张昭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很能干的人,而且写得一笔好字,所以张昭到了孙策那里,孙策让他当秘书长,把军务政务都交给张昭。所以当时甚至到这种程度,就是北方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那些名士都只知道江东有一个张昭,不知道江东有一个孙策,给江东写信总是把这些功劳都归于张昭。张昭接到信他就紧张啊,这个事情怎么办呢?我把这些信给他看,好像我在炫耀自己,我不吭气瞒着孙策那我更加说不清楚了,好像我有个人野心,很为难。

孙策知道了以后哈哈大笑,孙策说:你们知不知道齐桓公啊?齐桓公当年是把所有的军务政务都交给管仲啊,而且称管仲为仲父,就是叔叔,手下的人到齐桓公那请示工作,齐桓公说你去问我叔,再来请示工作,他说你去问我叔。旁边就有一个人说齐桓公了,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为君其易乎?你有什么事你就问管仲,有什么事问管仲,你这个国君也当得太容易了吧?齐桓公说什么呢,这个当国君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没有仲父之前我是很难的,有了仲父以后我就不困难了。他说国君有难有易,有劳也有逸,劳在什么呢?劳在找人,国君辛苦在什么地方?辛苦在寻找人才,一旦找到了人才他就安逸了。孙策把这个故事讲了以后对周围的人,也对张昭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所以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张昭就是我的仲父啊,张昭就是我的管仲啊,我有了张昭难道我就没有功劳吗?难道我就没有名声吗?哈哈大笑,非常大气,非常聪明。你要知道一个做臣下的人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功高盖主,或者准确地说他最害怕被认为功高盖主,尤其是怕被他的君主认为他功高盖主。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人杀功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功高盖主啊,赏无可赏。而孙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人才来辅佐自己,要让这些人才尽心尽力必须解除他们的思想负担。那么这个故事孙策就等于告诉大家,在我这里是不用害怕功高盖主的,我不怕你们功高盖主,你们也盖不了我,所以非常大气,而且聪明。

那么这样的一种作风就使得孙策这个少年英雄英气逼人,充满了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的英雄惺惺相惜,比方说太史慈。太史慈原来是刘繇的部下,而刘繇是和孙策打仗的。有一次他们狭路相逢,孙策这边带了十三个人,太史慈只有一个人,那你敢跟我单打、单挑吗?单打独练,行啊!两个人就打起来了,短兵相接的时候,就发展到近乎肉搏,这个时候孙策手快,一把把太史慈背上戟拨下来了,太史慈也手快,一把就把孙策的头盔拿下来了,他们有过这样一段遭遇,当然后来大部队来了以后两个人就分开了。那么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太史慈做了孙策的俘虏,那么孙策听说太史慈被俘了以后,就走上前去亲自为太史慈松绑,然后拉着他的手说:太史兄弟,我们又见面了,我问你个问题,如果我做了你的俘虏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就不好说了,那可不一定。孙策就笑:行了,行了,我们也不要打了,我们合作吧,共计大事。那么从此太史慈就成为孙策手下的一员战将,太史慈他是一个英雄啊,就连曹操都是非常想得到太史慈的,当时曹操给太史慈寄了个包裹,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装了一味中药,大家猜猜是什么药?当归,就是该回来了,但是太史慈一直跟着孙策,后来又辅佐孙权。

* 孙策人称小霸王,作战非常骁勇,但是他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性急少谋。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的孙策是一位不怕功高盖主而且非常自信的英雄,像周瑜、张昭等江东重臣都是他聚拢来的,这为江东基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人脉基础。除此以外,孙策还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呢?

孙策的优点除了自信以外,还有讲政治,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孙策讲政治。第一个就是袁术称帝的时候,孙策和袁术翻脸。我们知道孙坚原来是袁术的部下,所以孙策继承了父亲以后,他也归了袁术,应该说袁术对他还算可以,也仅仅是可以而已,也不是多好,总归算是袁术的旧部。但是袁术公然称帝,孙策马上就跟他袁伯伯断绝关系。当然这里面也有个人恩怨,因为袁术这个人说话不算话,多次对孙策封官许愿,到了事后他又不兑现,孙策有怨气。另外孙策反对袁术称帝也未必是他多么忠于大汉王朝,这个我们也要说清楚。但是孙策能够不稀里糊涂地跟着袁术跑,这个说明他有政治头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后,孙策也打了同样的主意,就是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作战的时候,孙策曾经准备袭击许都,迎奉天子。

不过孙策虽然是一个英雄,也有毛病,什么毛病呢?两个毛病,一个是喜欢杀人,二是死要面子。这两条倒是挺像项羽的。据说当时江东有一个隐士叫高岱,这个人是一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人,而孙策想他讨论一下《左传》,就把他请出来了。这个时候不知道怎么就冒出一个小人来,这个小人就去跟孙策说:高岱这个人很傲慢,他认为将军您就是一个武夫,不是文化人,没学问,根本就不屑于和您讨论什么学术问题,你看吧,他来了以后您问他什么他肯定说不知道。然后这个家伙又跑去跟高岱说:你要注意了,孙策这个人死要面子,他最讨厌人家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压倒他,比他说得好,所以你见到他你就说不知道。够坏的,孙策把高岱请来以后,来讨论学术问题,果然高岱就说不知道,再问,不知道,又再问个问题,我不知道,孙策勃然大怒,你果然瞧不起我,不屑于和我讨论问题,关起来!这一关起来不得了啊,几乎所有的那些文化人、那些名人、那些士大夫都出来求情,孙策走到楼上往下一看,黑压压的一片,把巷子里面堵满了,都是人,孙策想,这个高岱“粉丝”这么多啊,这还得了,杀,就把高岱杀了,为了他的一个面子,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

实际上孙策最后死就死在这个地方,我前面不是讲了吴郡太守许贡上书朝廷,说他是小项羽嘛,许贡同时后面还有话,说像这样的人必须控制,因此建议朝廷把孙策召到京城去监控起来,不要让他在外面为非作歹。孙策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把许贡杀了,这个许贡被杀以后,他的门客就要为他们的主人报仇,有一次孙策出去打猎的时候,这些刺客就刺杀了孙策。那么这个事情据一些其他的史料记载,说当时也就是把孙策的脸划破了,并没有伤到要害,然后医生来看过以后就跟孙策说,我给你帖点膏药,静养百日,即可痊愈,无生命之虞。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孙策是孙帅哥呀,美姿颜,爱漂亮啊,他要去照镜子,一照镜子,脸上贴的,想想我们古代的那些膏药贴上去是不会好看的,他说我怎么变成这副样子了,结果说了这么一句话:“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就是我的脸都变成这个样子了,我还能建功立业?大吼一声,创口破裂,流血不止,当夜死亡。这叫什么?死要面子。哎呀,所以有时候帅哥也是麻烦啊。

* 孙策趁着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的时候,也在谋划袭击许都,如果成功的话,那么协天子以令诸侯的就应当是孙策,而不是曹操了。可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袭击许都之前,孙策被刺客谋杀,年仅26岁。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却评价:“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那么孙策究竟为江东集团做了哪些贡献呢?易中天先生是怎样评价孙策的呢?

孙策这个人,有位陈迩冬先生对他有过这么一个评价,说他是一个孝子,是一个佳偶,是一个长兄,就是说他是个好儿子,是个好老公,是个好哥哥,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孙策是喜欢为了面子杀人的,当时也是为了面子的原因他要杀一个叫魏腾的,这个时候他妈妈知道了,他妈妈就走到一口井的旁边说:儿子,你这样乱杀人,总有一天我们家要灭门的,与其老妈眼睁睁地看着你这么乱杀人,不如我现在就跳进去,你只要杀魏腾我就跳进去。孙策说:妈啊,你不要跳,我把魏腾放了好不好。所以这个可以算做是个孝子。

孙策和周瑜二十四岁的时候,娶了当时的美女大乔、小乔为妻,而且孙策跟周瑜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大乔姑娘和小乔姑娘虽然身逢乱世,颠沛流离,但是有我们两个人来做老公那还是蛮幸福的嘛!所以陈先生说这个要算佳偶。

孙策的父亲孙坚去世的时候,他自己十八岁,他的弟弟孙权十一岁,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孙策把他的老母幼、弟托付给朋友,带上二弟十一岁的孙权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叫做擦干了血迹,掩埋了尸体,又上战场。而且一直把孙权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孙权在政治上、军事上成长得非常快,又给孙权留下了一片好基业,这个应该算是个好哥哥。

但是陈先生说,他那么年轻,孙策二十六岁去世,让他的老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不能算是好儿子,让乔大姑娘年纪轻轻就守寡,这个不能算做是好老公,算来算去只好算他个好哥哥。

其实我说呢,他还应算是个好领导,他应该说是江东集团的好领导。因为江东集团的基业是他奠定的,江东六郡是他平定的,所以陈寿在为他作传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是他打下的江山,他在七、八年之间做了别人一辈子才能完成的事情,确确实实是一个英雄。他作为江东集团的好领导的第二点,是他寻找了一个好的接班人。当时孙策知道自己也命在旦夕,他要给自己找个接班人把他这个基业传下去,当时张昭这些人都认为他会选老三,老三叫孙翊,为什么呢?老三像他,老三简直就是一个小孙策,史书上的说法是“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就是有孙策的.遗风。而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规矩是接班人总是希望像自己,我们去看皇帝的这些遗诏,它往往都说皇什么什么子某某,深肖朕躬,这个肖什么意思?就是像的意思,不是孝顺的孝,就是他很像我,很像朕,所以传给他。那么按照这个惯例,大家想肯定也挑一个像他的,但是没想到孙策挑选的是孙权,而孙权和他哥哥孙策是很不像的。

但是事实证明孙策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们来看两个事实。第一个,在魏、蜀、吴三国三巨头当中,孙权的寿命是最长的,孙权71岁,曹操66岁,刘备58岁。第二点,在魏、蜀、吴这三个政权当中,吴的寿命又是最长的,多少年呢?五十一年;魏国存在多少年呢?四十六年;蜀国存在多少年呢?四十二年。也就是在魏、蜀、吴这三家当中,东吴政权是最稳固的,原因之一就是孙策选择了一个好的接班人。

据说当天晚上孙策找来了张昭等人,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这里说的中国就是指的中原,说中原地方正是一片大乱,我们这个地方是可以相对安定一点来天下的成败的,请大家好好地辅佐我的弟弟。然后把孙权叫来,把自己的印绶交给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就是率领一支部队去打天下,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团结自己的部下,巩固已有的胜利成果,哥哥我不如弟弟你。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很清楚,孙策不但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接班人,而且留下了一个治理江东地区的既定方针,那就是保江东、观成败。也就是说孙策非常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是打江山,而以他江东集团的力量,能打下的江山也就是这么大了,下一步要调整政策,变进攻为保守,所以必须找一个老臣谋国,不急不躁,举贤任能,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各尽其心、各尽其力的这样一个人,事实又证明孙策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上一篇:《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下一篇:又看春柳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