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

2024-05-12

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共8篇)

篇1: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

一个具有涉黑性质的少年犯罪团伙———“梅花帮”,由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组成,他们多次抢劫在校学生的财物、猥亵未成年少女、敲诈勒索他人,恣意横行,无所不为。日前,这个犯罪团伙在宁夏银川市公安局金凤区公安分局的重拳打击下终于浮出水面———

据宁夏银川市公安局调查,现年14岁的冉某是河南省商丘市人,两年前随来银川打工的父母一同来到银川郊区满春一队,并安家落户。常逃学的他与何某、哈某、阎某、吴某(女)等人常在一块吃喝玩乐,并逐步结为少年“梅花帮”。 8月的一天,冉某提议,大家结成异姓兄弟,以后好彼此关照,也没人敢欺负。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随后,他们在附近的商店买了一瓶白酒、一尊瓷制的观音菩萨、几个大碗,在银川满春乡三队附近的一个铁塔下面,学着港台片里黑帮入伙的场面,将观音菩萨摆放在铁塔上,每人手捧一碗酒,将各自的手指戳破,把血滴在酒中“歃血为盟”后,根据成员的组织能力、社会能力等分出排名等级。拳头硬、胆子大的冉某理所当然地成了“老大”,其余的成员统称“小弟”。

自此之后,这伙人开始在银川市四处抢劫学生的钱物或东西,许多学生害怕受到欺负或想得到他们的庇护,也纷纷与他们接近,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初,冉某要底下的“小弟”到他租住的房子里开会。人到齐以后,冉某提议成立一个帮会,并将帮会定名为“梅花帮”。会后,冉某等10名“梅花帮”的成员,每人在左胳膊上刺青,刻上一朵梅花。至此,“梅花帮”正式成立,并开始有组织地打家劫舍,制造了多起抢劫案。

月31日,银川市公安局金凤区分局接到“110”转交的一起强奸未遂、猥亵未成年少女的案件。

经警方调查,遭到猥亵的少女李某,14岁,宁夏大武口人,属来银打工人员。几天前,她与同乡因小事与“梅花帮”成员哈某、杨某发生口角。哈叫来冉某几人,手拿大砍刀、梭枪将他们3人连扯带打,拉到一个乱坟场,要他们写下欠冉某1000元的欠条。当天下午6点,李某又再次被杨某、冉某挟持至一辆出租车上,来到银川北环市场附近的一栋大楼里。楼房里面还有3个男人,5人先欲对李某实施强奸,没有得逞,又对李进行了猥亵。

根据这个线索,金凤区公安分局于年11月1日将“梅花帮”首领冉某抓获。11月2日凌晨5点,刑警队员带着冉某在“梅花帮”经常出没的居住地点,将其成员李某、陈某、何某抓捕归案。

本案中的犯罪嫌疑人均为十四五岁的未成年人,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孩子走上不法之路?

据有关方面调查,59.2%的中学生认为,他们的知识和信息来源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这些传媒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与此同时,一些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产生,如国内外影视、音像、书刊、网络等媒体对暴力、恐怖、色情活动及封建迷信思想、黑社会的渲染和传播,使得广大的未成年人特别是品行不端的少年感到迷茫并予以效仿。

银川市公安局金凤区分局的办案民警分析认为,现如今,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低,而他们又极想去更多地了解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于是一些 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对这些“娇嫩的花朵”构成了威胁,产生了消极作用。他们从破获的107起现行案件中,发现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都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犯罪低龄化。几年前,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还在17岁以上,而今年,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却只有十五六岁,一些参与抢劫的未成年人才刚刚14岁,一些刚满15岁的少年已经多次参与过抢劫。

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民办学校,管理较为松懈,学校、家长对学生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走上歧途。

团伙犯罪案件增多。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居多。他们三五成群,在学校极易形成“小团体”,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犯罪。

作案方式“成人化”。青少年犯罪以往多具偶发性,作案前很少进行密谋。而近一年多来,大部分青少年抢劫作案前均有严密策划、分工。

作案手段“凶残化”。一些青少年犯罪不计后果,作案手段愈来愈残忍,经常持刀抢劫并打伤被害人,个别少年甚至杀人毁尸。

犯罪手段“智能化”。一些青少年有意识地模仿电视、电影上的犯罪方法作案,个别青少年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钱财。

血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综合症”,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来关注,共同来治理,以还广大青少年一片洁净的蓝天。

篇2: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

原告诉称: 1992年6月19日上午上第一节课时,由于我同桌不专心听课,教师王适之使用竹制教鞭拍击学生陈某桌面,以示教训陈某,不料打断教鞭头。致碎片飞插入我的左眼睑及眼球角膜内,后经治疗,也未见效。1992年7月13日经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眼外伤,瞳孔闭锁。1992年8月20日,再到某眼科医院检查诊断为陈旧性眼球钝伤(角膜血染)。现要求被告赔偿我的药费、亲属的误工费1800元、伤残生活补助费27500元,共30450元。

被告辩称:我当时在执行公务(上课),用教鞭击课桌,以示警告违纪学生,不料教鞭破裂飞出碎末刺着原告的左眼皮上,后来原告自己拔下,但当时我未发觉,后我知道原告眼伤曾向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多次提议去医院检查治疗,而原告家属却说:只是热毒严重,不用麻烦了。后由于不及时找专科医院治疗,才导致眼睛失明。因此,我不应负全责。

第三人述称:原、被告所述的受伤、治疗过程都是事实。由于被告的行为是过失行为,不是故意造成原告眼睛失明的,所以我们希望合情合理解决。

经人民法院审理查明: 1992年6月19日上午上第一节

数学课时,被告王适之检查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因学生陈某不能背诵,且东张西望,被告王适之便用教鞭拍击陈的课桌以示警告集中精神。但在拍击时,不料有一粒比牙签还细小的竹屑飞插入陈的同桌即原告左眼眉毛下的眼皮(因原告身体不舒服而伏在桌上),原告即拨出,当觉得痛和出血时便小声哭。后被告发现即停止上课来问及病否和察看眼睛,并叫原告到卫生站看病。由于当时原告不愿去,结果到中午放学时才由班主任用自行车送回家,第二天原告继续坚持上学。开始一、两天家长认为问题不大,自以为是热毒所致而未引起重视。后原告觉得眼睛很疼且睁不开,原告亲属即带原告到卫生站、卫生院、人民医院等地去治疗,期间,共用去医药费221.06元。后由于病情没有好转,相反恶化,才于1992年7月13日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诊断:眼外伤,瞳孔闭锁,用去医药费共339元。上述有药费的单据共560.06元,无单据的668元。1992年8月20日经双方同意,由被告出资与原告到广州中山医学院眼科门诊再次检查,诊断为陈旧性眼球钝份(角膜血染)。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共用去人民币1248元,其中被告支付600元(含去厂州检查的200元)。1992年9月6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医药费、误工费及伤残生活补助费共30450元。 法院认为:被告造成原告伤害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原告要求被告赔偿药费、误工补助及生活费,本院应予支持。

在整个事故中,虽然被告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但客观上已造成原告左眼完全失明,成了终身残废,被告应负主要责任。由于损害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因此第三人也应负一定责任。案经调解,双方各持己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1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7条的规定,判决如下:由被告王适之一次性赔偿医药费、误工费及伤残后的生活费 3600元(含已支付的600元),第三人赔偿人民币元,合共5600元给原告张欣欣。本案受理费50元,由被告负担。

篇3:中小学教育案例的结构与成型

一、教育案例的文本结构

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 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一, 却也有一定的共识, 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 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 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点评。所以, 一个好的案例, 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

从文章结构看, 案例一般包含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等基本元素。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这就是背景。背景介绍不需要面面俱到, 重在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主题:即写案例首先要考虑反映什么样的问题。细节:有针对性地向读者展开特定情境的描述, 当然情境中包含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结果:这种解决方法的即时效果, 读者知道了结果, 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评析:针对反映的主题和内容, 析其利弊得失, 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如《当批评变得如此艰难》[选自《思想理论教育》2010 (14) 《我对教育案例的认识 (五) 》, 作者马兰霞, 系上海某区示范性实验高中班主任]:

[主题]一直以来, 心中就有疑问, 现在的孩子怎么教?在家里, 家长不能批评, 否则就对家长撒娇使性;在学校, 老师不能批评, 否则就对老师冷眼相对, 甚至拂袖而去。

[背景、细节]昨天班级里有个学生, 早上晨扫没做, 我在他座位旁边小声提醒他, 他却不以为然。中午午休, 全班学生都进了教室, 他在半小时后姗姗来迟, 手里抱着篮球, 头上大汗淋漓, 大摇大摆进入教室, 全然不顾大家都在休息, 回到座位上, 叫醒同桌, 大声说话。看了同学们都在午休, 我没有说什么, 只用眼睛瞪了瞪他。可他没有反应, 依然故我!午休结束、上课之前, 我对全班学生宣布:“今后午休时, 如果迟到时间太长, 请你不要进入教室, 不要影响大家休息。”看看那个孩子, 无动于衷!

当天是期中考试的第一天, 下午3点考试就结束了。因为担心他们提前放学会出乱子, 我决定全班留下来自习到4点半。还是这个孩子, 全班已经自习20分钟之后才走进教室, 嘴里还嘟囔着:“其他班级已经放了……”“报告”—— (理直气壮) “进来”——我答复他!他径直走向座位, 一屁股坐下!我示意他, “请你起来, 你没有向全班同学鞠躬致歉!”班级在开学时做过约定:凡是迟到, 在报告结束后进入教室, 必须面向全班同学鞠躬致歉, 对自己打扰他人的行为表示歉意。全班鼓掌通过。作为班主任也不例外, 这一点我也身体力行地做到了。

让我惊讶的事情是, 他拒绝道歉。我说我们是全班鼓掌通过的, 当时你的掌声很响亮!

[结果]他表示承认, 但就是不愿意道歉。我坚持着, 他却满脸愤怒。不一会儿, 居然提起那早已收拾好的书包, 摔门而去!摔门的声音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评析]当时的我很纳闷, 怎么会这样呢?我说话重吗?不重!有过激行为吗?没有!为什么?就因为一天内多次批评他吗?早在来沪之前, 就听说上海的孩子娇贵, 难教, 现在想来, 真是耳闻不如眼见啊。我算是领教了。

回看案例, 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这些基本元素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案例之中, 不一定要有意安排为几个独立的段落。五种元素并不一定面面俱到, 但细节与评析不可缺少。值得一提的是, 每个案例要特别重视叙事之后的分析与讨论, 力求层层深入评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揭示其中潜藏的教育规律。但上文的案例评析只在现象表面打转, 可以进行溯本求源。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娇贵, 难教。在整个事件中, 引起师生冲突的责任方显然是那个学生。

有专家指出, 面对教育失败的事件, “归因”是对的, 即依据师生的行为准则对双方行为做出客观评判找出错误较大的一方, 但是有时错误归因改善不了教育现状, 如找出那个学生是责任方, 寄希望于那个学生不主动犯错后, 教育会有成效吗?行得通吗?行不通, 于是更重要的是教师“反思不足”。这需要班主任用专业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找出不足 (教育方法或策略不符合客观现实情况的地方) , 改变方法, 改进策略, 严格要求,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上文的细节描述中, 班主任的不足在于教师教育不好把责任归咎于学生难教。如果静下心来想想事情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就能理清“孩子怎么了”的前因后果。班主任和学生之所以会发生冲突, 是因为他们俩各自在自己的逻辑里打转。班主任的逻辑是:“经过全班讨论、鼓掌认可的规则, 你就应该执行。”而那个学生的逻辑是:“其他班都已经放学了, 那么老师要求学生考试结束后留下来复习就不算是正式上课。既然不算是正式上课, 迟到了也不算是违反纪律, 因此班主任也不能要求学生当面道歉。”班主任是按照“一般学生”的逻辑来预测这位学生行为的, 没想到这位学生一贯是从自我出发思考问题、支配行动的。由于班主任没有走进“这位学生”的逻辑来预测他的行为, 产生“预测失误”, 导致冲突。

面对这样的冲突, 成功老师一般采取“退一步法”, 不与那个学生当场论理, 让他先说出迟到的充分理由, 暴露思想后再采取策略。因此, 为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新上演, 教师要在发现学生难管倾向时, 帮助这类学生认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告诉他个人权利的边界在哪里, 教会他必要的服从和退让。这就是本案例的价值所在:“用‘退步法’能避免教师的预测失误, 使教育走向成功。”

上文中若加了这样的评析, 目的只有一个, 使案例结构紧凑、主题突出、鲜活感人、发人深省。

二、教育案例的提炼路径

我们把教师做案例的提炼路径, 按生成轨迹可归为偶发性、预设性和反观性三条。

1. 偶发性提炼

事先没有确定的研究主题, 甚至也没想创作什么案例, 但所上的某一堂课或教育事件震动了教师自己, 因此就把发生的真实故事写了下来。这类案例强调偶发性的灵感, 并及时记录而形成。案例中常常能够看到师生精彩互动, 看到教师的教育智慧。这样的案例看似偶然, 有不可预见性, 但偶然中有必然, 也有一些规律, 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总结经验, 应用有关的理论进行诠释。

2. 预设性提炼

先确定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或需要研究的主题, 再根据主题进行教育活动设计, 把相关理论或教学策略自觉地镶嵌在教育活动之中, 并实施之;然后根据教育现实进行案例研究与创作。这类案例强调针对研究主题而预设方案, 并通过实践检验而形成。案例中往往重视后面的反思, 着重围绕研究主题, 针对教育设计 (理想) 与教育实践 (实际) 之间的落差 (或超越了预设的目标, 或没达成预设的目标) , 以及处理方法的得失,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 寻找对策, 或提出新的问题与观点。

3. 反观性提炼

每位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感悟, 是随着教师内在素质的变化而变化的。处在终生学习的社会里, 教师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 亲密书籍、观看录像、探索实践……向专家学习, 向一线优秀教师学习, 努力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以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来反观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 吸取他人成功经验, 避免重犯其教学失误和不当, 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产生案例。这类案例强调对照别人事例反观自己而形成。这样整理加工的案例, 可以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这三条提炼路径, 可选其一进行, 能使教师养成勤思考、善研究的好习惯。

三、教育案例的定型忌讳

要得到好的案例, 在其提炼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内容上, 忌失真

案例要求真实。实地收集案例, 便于获取真实信息。有些案例单靠记忆, 不可能记得那么完整、准确。因此, 时间、地点、有关人员的特点, 包括语言、行动、做法、效果和相互关系等和真实事件有些出入, 影响了案例的质量。部分案例, 如表扬、鼓励等案例, 教师采用表扬、鼓励能使学生进步, 但常常夸大其教育结果或实无此教育变化, 让人无法信服。因此, 做案例要及时记录研究过程相关信息, 保存案例真实的面目。

2. 思维上, 忌雷同

案例展示的故事要求鲜活化, 能展示教育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有些教师阅读少, 缺乏职业敏感度, 思维定势, 对许多典型案例的变化因素熟视无睹, 其研究常在别人案例的影子里。因此, 经常注意具体教学现象及其反映, 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败的、发人警醒的、达成共识的、存在争议的, 思想的火花、错误的行为……只有注意倾听, 注意观察, 注意思考, 想办法让许多很有价值的案例不从我们眼前滑过去, 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案例不和人家雷同。

3. 反思上, 忌平面

案例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事例形式来表现, 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好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有些案例只注意了鲜活的故事, 却忽视了事理结合的评点, 不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对教育工作所起的指导作用不大。因此, 做案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采取这种策略就能解决问题?还有别的策略吗?策略与结果之间是偶然关系还是必然关系?……分析者还要找出充分的论据, 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这样, 案例才会避免平面推进, 从情境层面走向经验层面, 走向理论层面。

⒋意义上, 忌个别化

好案例的事例具有典型性。有的教师把“典型”误认为“特别”, “特别学生的特别事例”, 因此案例的素材个别化, 没能够反映事件发生的普遍意义。因此, 做案例要关注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 体现问题的深刻性, 提出的措施也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一般意义上的问题, 切实可行、便于操作, 有实用的价值和无穷的回味。

精彩案例的生成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 甚至没有数字序号标记的段落划分, 但是仔细研读, 就会发现案例研究的精髓、元素、层次一一具备。案例的提炼也本无定法, 甚至不用任何参照, 但通过剖析案例的文本结构、提炼路径与成型忌讳, 可使教育案例的提炼少走一些弯路。当然, 初写案例不可能一次成功, 还得靠大量的实践和积累, 才能使自己的案例具有魅力, 就像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一样令人享受而余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张肇丰.从实践到文本——中小学教师科研写作方法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肇丰.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性质与应用.课程.教材.教法, 2010 (2) .

[3]乐漪.基于案例的教师校本研修的行动研究.上海教育科研, 2009 (5) .

[4]刘永和.案例研究:反思型教师成长的“金光大道”.教育科学研究, 2009 (1) .

[5]黄永明, 胡克州.谈教育案例的撰写.云南教育 (基础教育版) , 2005 (9) .

篇4: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中,教师以文本教材为载体,以小组合作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相应提升。

二、案例描述

(一)设定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本课中涉及的生字,并能够默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主要识字量为12个。

2.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确文中的天鹅、大虾和梭鱼都是为了拉动大车而努力,但是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彼此之间按照各自的想法拉车,所以最终大车“未动分毫”,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教学难点

在学生了解天鹅、大虾和梭鱼都用力拉车但是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大车最终“未动分毫”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团结的重要性。

(三)教学具体流程

1.课前导入。

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天鹅、大虾、梭鱼的图片,结合图片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你们展示三种动物,看图说一说,你们认为这三种动物都有什么本领?

生:天鹅可以飞。

生:天鹅、梭鱼和大虾都会游泳。

生:大虾会倒着游泳。

生:天鹅也会在地上跑。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片下板书。)

师:现在在天鹅、大虾和梭鱼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齐声)想!

师:下面让我们将书打到第九课《天鹅、大虾和梭鱼》,这是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就对这篇寓言进行学习。

2.课堂教学。

(1)认识生字,设置小组挑战。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字学习。

(学生学习生字。)

师:结合拼音,你们是不是已经对本节课的生字进行了初步认识?

生:(齐声)是!

师:现在,老师将本节课的生字按照难度划分了几个等级:一星:读出生字的读音;二星:在教师的提醒下可以组词;三星:能够书写汉字;四星:认识生字中的多音字。星级越高,难度越大,哪个小组来进行星级挑战?

(学生踊跃挑战,小组合作情况较好的学生基本完成四星挑战。)

师:我们要对完成四星挑战的小组提出表扬(鼓掌),没有完成的小组也不要灰心,相信你们已经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进行小组合作,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师希望你们也能通过合作,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分析课文,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师:完成生字学习后,我们来阅读课文,下面找四位同学分别读不同的小节,其他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什么故事?读第二小节,你觉得怎样才算拼命?最后板车为什么“未动分毫”?(教师板书问题的关键词。)

(完成朗读后,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生:课文讲了天鹅、大虾和梭鱼三个动物一起拉车的故事。

生:我觉得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才算拼命。

生:拼命应该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拉车。

生:三个动物都向不同的方向拉车,所以车才不动的。

生:它们没有向一个方向拉车,肯定拉不动车。

……

师:现在你们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意思,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刚才合作效果较差的小组这次一定要把握机会。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板书三种合作学习方式:分角色朗读、按故事绘画、分角色扮演,供小组选择。)

师:小组讨论,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讨论板车“未动分毫”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进行热烈讨论,探究板车“未动分毫”的原因。)

(3)小组学习汇报。

师:首先请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小组进行小组学习演示,说说你们的阅读感受。

生(小组代表):在阅读中我们小组发现“拼命”“使劲”“钻”“一心想”这些词说明天鹅、大虾和梭鱼都努力拉车了,但由于他们“不是一条心”,所以“白费力气”,最终导致板车“未动分毫”。

师: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小组已经说明了他们的看法,选择第二种方式的小组怎样理解的呢?

生(小组代表):通过绘画,我们发现天鹅想让车向上走、大虾的动作会让车向后,而梭鱼向水里游则会导致车向水里,也就是向下的方向走,它们三个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以车“未动分毫”。

师:下面请选择第三种方式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生(小组代表):通过表演,我们发现按照它们的方式,用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拉动车,力气无法集中,甚至向后退的力量还会阻止车向前走,所以车“未动分毫”。

师:你们的小组讨论结果都很有道理,那么怎样才能拉动车呢?你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经过尝试,发现只有三个人向着同一个方向拉车才能拉动。)

师:通过演示,可以发现,只有你们的方向一致、团结合作,才能拉动大车,才能共同克服困难。“人心齐、泰山移”,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一定要养成团结合作的习惯,在互相帮助中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快快乐乐生活。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解决学习问题,提升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天鹅、大虾和梭鱼》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然后在识字教学、分析课文和学习汇报的过程中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逐步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使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接受团结合作教育,最终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小组合作教学思想,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组探究逐步解决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所以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应用。

篇5:中小学教育案例

小正和小雄系朋友,小正就 读小学,小雄刚上初中,喜好玩耍的他们结识了校外的一些社会青年,终日逃课,游荡在校外。今年4月初某日晚,两被告人在社会青年阿灿(另案处理)、阿康 (另案处理)的提议下预谋抢劫。其后四人便在宁屏二级路的便道上拦截晚自习回家的中学生小金并实施索财,在遭拒后,两被告人一人持棍、一人用手将其打成一 级轻微伤,后于本案审理期间,两被告法定代理人共同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3000元并取得谅解。4月下旬某日晚,小正与阿浩(另案处理)事前通谋后,在城关 一市场对面路段由小正持西瓜刀拦下晚自习回家的中学生小雨等三人,并由阿浩对其搜身共劫得现金2元及价值384元的手机一部(该手机在案后由公安机关

发还 被害人)。4月底某日中午,小正又伙同阿灿先后将放学回家的中学生小强等四人强行带至一偏僻小巷实行了威胁、搜身、殴打等行为,因被害人未带钱而未能得 逞,同日晚,小正伙同阿灿、阿强、小海(另案处理)手持木棍在白天所在的小巷内再次对小强等人进行威胁、搜身和殴打,共劫得现金10元。案发后半个月,小 正在原就读小学被抓获,小雄经传唤后到案。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小正、小雄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手段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其中小正仅在20天内抢劫4起,主观恶性较大,鉴于两被告犯罪时系未成年人,经综合考量后,该院做出上述一审判决。

篇6: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案例

16岁的小朱与15岁的小李是初三的同班同学,平时就好自称大,恃强凌弱;二人家庭经济都较困难,很羡慕有钱的同学穿名牌。一天,一个低年级学生穿了一双耐克鞋在路上一脚把一块石头踢到小朱的身上,小朱很生气想教训教训这个小同学。小李一看一双新的耐克鞋,就说把这双鞋换过来穿穿算了,小同学不肯,二个人上去一下把他按在地上,小朱往他屁股上一脚,小同学只好把鞋给了小朱。小同学的家长报了案,小朱与小李被叫到了公安局。经查,小朱和小李还数次向其他小同学强索人民币,有的2元,有的4元、5元,最多一次强索17元,后因被害人要求返还7元,总共强索金额31元,学生家长反映十分强烈。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条例》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了处理。 案例7

刘云是某医学院的学生,从小父母悉心培养,学习美术、音乐、舞蹈,原本是个多才多艺的花季少女,令人羡慕的好学生。16岁认识了一个男青年,堕入爱河。男青年是个小混混,小兄弟很多,带着她玩、跳迪斯科、打架,父母反对,她搞假自杀逼父母让步。在男朋友的教唆下,又跟小混混逃走,放弃学业,骗钱,用安眠药使人睡觉然后中进行盗窃,为了一段本不该发生的“恋情”沦为盗窃,付出了自由、前程、青春和才华。

篇7:小学生法制教育案例

案例: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周心诚

性别:男 年龄:12岁五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2、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打架骂人。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周心成同学在家里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由于是几代单传,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父母爱于面子,多数时间在外打工也放松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案例分析

针对周心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我进行了家访,走访了她的邻居,找他的伙伴了解。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小皇帝,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周心成的实际情况,他对事情的好坏还是分得清的。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我经常找他谈心,委任他做班上纪律委员,对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认识到老师非常爱他,没有放弃他,慢慢使他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针对周心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爷爷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在班上表扬他,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周心成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把班上的纪律管理的很好。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还会主动到老师那儿认错,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但是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有信心把它转变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雄风小学 五年级

篇8: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

在悉尼大学网络图书馆里, 我偶然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伊迪丝的三岁女孩告诉母亲, 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 是幼儿园教师教的。没有想到的是, 这位母亲一纸诉状将幼儿园告上法庭, 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 孩子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 而自从识读了26个字母, 这种想象力就丧失了。这位母亲以幼儿园剪掉了孩子一只幻想的翅膀而限定了孩子的能力为由, 要求幼儿园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法庭审理结果是幼儿园败诉。澳大利亚学者对这则故事给出的评价是“To protect the nature of childre n e ducation” (保护儿童天性的教育) 、“Imaginationismore im portant than know le dge” (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 。由此, 我联想到早年听到的一则发生在国内的故事:深圳市一名5岁女童在其父母的训练下, 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能够准确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020位, 创下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惊叹中西方家长完全迥异的教育理念的同时, 身为教育者的我在反思:在我们期盼孩子们能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快的同时, 我们的教育是否在以牺牲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代价, 而仅仅为了获得昙花一现的辉煌?我们现有的基础教育, 到底缺失什么?

有人说, 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 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追求, 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可以说,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意识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在最深层次上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我始终认为, 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是时代要求的反映, 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出的应答。早在2003年, 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就确定了以下10项社会价值观念:宽容并体谅他人, 关心并尊重他人, 富有社会责任感, 富有正义感, 努力获得优异成就, 富有爱心, 包容他人, 为人诚实, 崇尚民主自由, 遵守道德规范。以此为切入点, 我开始了对澳大利亚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案例一:澳大利亚的中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 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去上课。课间时, 学生们在各个教室之间匆忙奔走。下课时, 教师则站在门内让学生们先行。楼道里, 常常会看到教师们侧身给学生让路。不过我也发现, 学生们对此并非熟视无睹, 而是真诚地向教师轻声致谢, 有的学生会主动为教师开门。我曾留意到澳大利亚教师比较有趣的行为细节:如在考试后下发试卷时, 多数教师将卷面朝下发给学生, 目的是保护学生的隐私。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 让学生们感受到平等、博爱和尊重。上课时, 澳大利亚的教师不会让哪个学生难堪, 而是多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澳大利亚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也表现在对学生成就和能力的肯定上。例如, 许多学校的楼道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 虽然看上去水平不算很高, 甚至有点幼稚, 但这些全部是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 学校在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平台的同时, 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 而这种需要的满足恰恰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最高层次需要的实现。澳大利亚的学校特别善于利用走廊、大厅、教室等建筑空间, 陈设各种各样的标本、图片、名言警句等。例如, 在某所小学走廊里张贴着醒目的5个“为什么”:我们为什么来学校?为了学习。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学习使我们能够阅读。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阅读使我们学会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解?理解使我们拥有快乐。我们为什么需要快乐?只有这样, 生活才会更美好。5个“为什么”以儿童的口吻道出了学习的意义, 从儿童的视角解释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评析:通过对澳大利亚多所中小学的走访和观察, 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澳大利亚的教育除了要带给学生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在尽力通过“无意”的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带给学生关于人生、道德、科学、审美乃至生命的启示, 带给他们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和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 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案例二:在澳大利亚, 行人和汽车司机有个不成文的约定, 那就是当行人穿越马路时, 汽车司机一定会减速慢行, 并耐心等待行人先过马路, 然后再开走。久而久之, 汽车让行人就成为澳大利亚公路的一道独特风景。一天, 正巧看到一群小学生排着队步行到街口, 他们漂亮、整齐的校服吸引了我的眼球, 而且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非常别致的小帽子。然而, 就在他们穿越马路的两三分钟里, 我的心被这群小学生的举动触动了, 久久不能平静。原来, 看到排着整齐队伍的小学生, 路上的汽车都照例停了下来。当这些小学生蹦跳着从汽车前走过的时候, 每个人都将那顶小帽子摘下来, 有的很绅士地向司机微微鞠一躬, 有的很调皮地向司机挥挥手中的帽子, 还有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感谢的微笑……这个温馨、和谐的画面着实让我感动, 我急忙跑向他们身边的教师, 向她询问:是什么让学生们乐于这样去做?教师的回答简单而朴实, 她说要从小教育孩子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要让他们懂得司机的等待并非理所应当, 而是人们的爱和包容使他们获得了这份安全和尊重。教师还说, 只有从各种各样的小事中让孩子们认识并感激他人的付出, 他们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享受爱、欣赏爱, 同时更加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爱给予他人。教师的话使我不禁感叹施教者的良苦用心和教育的润物无声。

评析:街边见闻使我想起肖川教授在一篇文章里阐明的观点: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 珍视精神的价值, 眷注内心, 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实, 这些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寻, 不就是我们教育的本源吗?懂得感恩、懂得爱, 学会理解、学会施爱, 不正是人类文明所积淀下的宝贵的价值观念吗?

案例三:我曾遇到过一位澳大利亚人大卫。大卫当初学习很优秀, 从当地最好的中学毕业。他几个当年的同学后来成了某些领域的领军人物。可他没上大学, 而是子承父业, 从事了规模不大的印刷生意并延续至今。了解到他的家境一直都很不错, 我对他如此择业感到不解。大卫解释说, 自己在父亲的印刷厂伴着那些纸张、墨香和印好的书籍、小册子长大, 从小就想长大以后干这一行。我还是不解, 问他:“你要是当初选择上大学, 说不定现在是个律师。”“可我并不喜欢当律师啊!我从来都不爱和人争来争去的。”“你学习成绩那么好, 上医学院也可以啊!”“可我不想当医生, 我不愿看到人们流血和痛苦。”大卫继续说明:“干现在这行我多开心啊!”大卫的职业选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故事也使我开始反思: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与选择, 我们到底要带给孩子们怎样的价值观念呢?带着问题和思考, 我约见了另一位已经在澳大利亚生活了20年的华裔朋友。听罢我的疑惑, 她一脸笑容, 好像早已心领神会, 并为我讲述了她儿子中学毕业典礼上的一幕。慈祥而有风度的老校长在典礼上致词:“孩子们, 毕业后你们要做什么呢?我首先要告诉你们的是别听爸爸妈妈的!爸爸说你上了大学后去当律师;妈妈说你该学医, 以后做医学专家。孩子们, 他们是世上最爱你的人, 希望你有最好的人生, 他们的建议要听。但是, 怎样支配属于你自己的生命, 你要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心。”这位“叛逆”的老校长继续讲:“上大学、当律师、做医生, 固然很好, 但社会不光有律师、医生, 而你也未必适合这些职业。你的学习成绩平平, 但心灵手巧, 有很多工作都需要你的特长。即使你没有什么特长, 但你与人为善, 乐于助人, 有许多社会工作都会适合你的天性。”然后, 老校长还用有关工资的数据说明“脑力劳动”并非优于“体力劳动”, 他教育学生们“做真正喜欢的事, 才有可能比别人做得好, 因为你乐在其中。但究竟什么能让我们快乐, 却是因人而异的, 各有所长, 各有所好”。

评析:我惊叹于澳大利亚校长的大胆“叛逆”和自然率性, 更被根植于澳大利亚人头脑中的开放、多元和所表现出的对学生个体的理解与尊重的价值观念所折服。他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 在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向学生诠释着这种道德的和基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让爱和兴趣引领, 让快乐和激情相伴始终, 这种着眼于人性的教育必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案例四:在澳大利亚学访期间, 偶然间从网上收听到由澳大利亚广播电台制作的通讯节目。通过广播的平台, 我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 也更直观地感受到根植于这里的教育和文化, 并从中获得不少有益的思考。其中的一档澳大利亚通讯节目讲述了一个“双耳全聋的大学生张婧的故事”。张婧出生在北京, 先天失聪, 8岁时随父母移民至澳大利亚。来到澳大利亚后, 接受了系统的辨识唇形的学习, 目前就读于墨尔本大学建筑系。毫不夸张地说, 要上完这所大学的6年制建筑专业就是对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么对于像张婧这样完全失聪的人来说,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 这个听力障碍的女孩超乎想象地做到了。一口气听完张婧的故事, 在对她的勇气和毅力而心怀敬意的同时, 我也试图从澳大利亚的社会环境和她所受到的教育来追溯这位残疾女孩的成长历程。节目中, 张靖妈妈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她说:“在堪培拉的时候, 学校都抢着接收张婧, 因为学校觉得接纳这些有残疾的孩子是件很自豪的事情。在澳大利亚的普通学校里, 教师们会向健全的孩子教授基本的手语知识, 教孩子们学唱手语歌, 而且鼓励健全孩子同聋哑孩子交流。作为残疾孩子, 张婧没有任何压力, 教师对她也很好。”就这样, 由于成绩优异, 张婧从小学三年级直接跳到了中学, 并参加了学校的乐队, 还经常随队演出。据张婧妈妈介绍, 张婧性格特别开朗, 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正是这种宽松、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和周围人们的包容、理解和体谅, 让张婧学会了与人为善, 学会了感恩和回报。

评析:听到这个故事, 不由得被一种对生命尊重的美好情愫所感动, 不由得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同时, 更为澳大利亚教育界所弥散的这种宽容、平等的文化气息所感佩。通过在悉尼大学听讲座以及下校参观访问, 我发现在澳大利亚, 残疾人享有与健人一样的权利。任何学校不能因学生残障而拒绝接收其入学, 同时学校还要为有残疾的学生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来弥补这些学生因生理缺陷而造成的学习方面的不利因素。再有, 在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不再用“聋哑”这个词了。人们认为有聋人, 但是没有聋哑人。这是因为人们相信, 聋人都是可以经过特殊的教育而学会说话的。可以说, 这种名称的变化也折射出澳大利亚人价值观念日臻人性化和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价值的趋向。

人们常说, 人是文化的动物, 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基本特征。文化因人而存在, 人是文化的目的和依据。由此, 我认为, 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人性内涵, 而价值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也因此, 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深层次的精神体悟, 但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因为文化的延续需要师生间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对接, 而这种对接常常是隐性的。一旦缺失了价值观的教育也便无所谓“真教育”了, 因为教育在为生命着色的同时, 更承载着凝心炼志、塑造品格、丰厚内涵的重任。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正在着力引导受教育者具有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构建坚实、丰富和光明的精神世界, 努力唤醒、弘扬和提升人性深处对正义与和谐的期待。这种精神的修养、人性的修养正是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责任之所在, 也正是每一位教育者应当为学生打下的丰厚的心灵根基。

上一篇:金色的脚印练习下一篇:《记一辆纺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