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教育局信息网

2024-04-26

吉林市教育局信息网(共8篇)

篇1:吉林市教育局信息网

吉林市教育信息

第5期(总第5期)

吉林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7年10月9日

●吉林市第五中学喜庆百年华诞

目 ●吉林市隆重召开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暨学生军训成果展示大会 录 ●我市县(市)属重点高中教学校长交流日活动在桦甸四中举行 ●我市从2007年新学期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校园集体舞 百年校庆

吉林市第五中学喜庆百年华诞

9月28日上午,吉林五中迎来了建校一百周年华诞。省市领导、历届校友、学校老领导、老教师、在校师生等近5000人参加了在学校运动场上举行的庆典仪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建一,市长张晓霈,省教育厅厅长李军及市五大班子领导,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庆典活动。省委书记王珉和教育部办公厅分别向吉林五中发来贺信,盛赞吉林五中历史悠久,校风纯朴,治学严谨,师资雄厚,人才辈出。在百年办学历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和高素质 1 人才。希望五中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振奋精神,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普惠和谐的教育新局面,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副市长杨金顺在庆典仪式上致辞,希望吉林五中继续弘扬优良育传统,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庆典仪式后,吉林五中师生以“走过百年——吉林五中” 为主题演出一台精彩的大型文艺节目,共庆百年华诞。(吉林五中供稿)

国防教育

吉林市隆重召开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暨学生军训成果展示大会

9月19日,吉林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暨学生军训成果汇报大会在吉林一中田径场圆满落幕。

市教育局按照2007年吉林省高级中学学生军训评比的要求,将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的成果展示与田径运动会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军训成果和运动成绩的双丰收。在田径运动会的开幕式上,重点中学、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30支军训方队的3000名学生参加了阅兵分列式,市委副书记、吉林市国防教育委员会主任曲国良、吉林军分区司令员徐学辉大校进行了阅兵。

运动会上共有48支代表队的1076名运动员参加了重点中学组、普通高中组、职业学校组、县(市)高中组、市区初中组等五个组别的比赛。共有 1 人打破了 1项省中学生田径最高纪录,有 5 个队 2 人打破了 4 项市中学生田径最高纪录,有3人平3项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最高纪录。2 吉林市第一中学、吉林市第十三中学、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蛟河市第一中学、吉林市第五中学等5支代表队分获各组别团体总分第一名,吉林市第一中学等16 个单位获得了学生军训会操表演一等奖,吉林市第九中学等30 所学校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

本次大会于9月17日开幕,市人大副主任刘萍,市政府副市长杨金顺,市政协副主席赵友三,吉林军分区副司令员宫晓光等领导也出席了开幕式。(局体卫艺处供稿)基础教育

我市县(市)属重点高中教学校长交流日活动在桦甸四中举行

为巩固和发展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成果,全面提高普通中学的教学管理水平,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9月21日,市教育局在桦甸四中举行了县(市)属重点高中教学校长一个好问题、一个好做法、一个好建议“三个一”交流日活动。桦甸市教育局相关领导,各县(市)区教育科长及所属高中教学副校长,部分市直高中教学副校长计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分三部分进行:首先,由11所县(市)属重点高中教学副校长用电子文稿向与会人员演示本校的自然情况,教学管理特色、做法与成效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主要思路,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相关问题。其次,参会人员观摩了桦甸四中高一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查阅了教学管理资料,参观了校园校舍及教学设施。最后,与会人员就11位校长的发言,观摩课及查阅的资料,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答疑、咨询和研讨。

这是自2006年以来,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九次中学教学管理专题活动,下次教学管理活动将于10月26日在吉林四中举行。(局基础教育处供稿)

艺术教育

我市从2007年新学期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校园集体舞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有关要求,从2007年新学期开始,我市将在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

校园集体舞是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而创编的,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和群体参与性,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适合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中小学生。

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将有助于学生愉悦身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全市各中小学校可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和学生课外集体体育锻炼时间,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

为使推广工作顺利进行,我市于9月20日至21日,举办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骨干教师培训班,100多名来自各县(市)区、市直属和民办高中、初中、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局体卫艺处供稿)

短 讯

★ 9月6日,吉林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工作培训班在旅游宾馆举办。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的工作要求,城区所有学校,85%以上的乡镇学校都要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直接上报到国家教育部,市教育局要求参加培训工作的学校12月31日前,将所测数据通过软件直接上报。

★ 9月8日,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班在东北电力大学举行,全市22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全面提高了我市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9月25、26日,吉林市第十八中学四个支部的56名在岗党员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校园里的近五百棵树木粉刷了防虫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

★ 吉林市第一中学第三届“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结束。孟昭娟等10名青年教师经过教育教学理论笔试、说课、答辩、业绩考核、学生测评等程序的筛选,喜获该校“十佳青年教师”殊荣。

★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历时一年的“魅力教师”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徐锐等10位教师历经四个阶段八个方面的素质考核,当选为该校“学生喜欢,家长满意 ”的十大魅力教师。

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省教育厅 送:市教育局领导

发:各县市区教育局、江北教育处、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单位(学校)、民办学校 电话(传真):2032285 电子信箱:zhang LJ68@163.com 本期编辑:周胜彪

篇2:吉林市教育局信息网

榆林市第一中学是陕西省示范高中。学校现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4万平米,绿化面积占35%。学校现有71个教学班,4262名学生,现有教职工343名,期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5人,本科5人,教育技术管理人员4人,本科1人,研究生学历3人。学校积极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多人次参加市级信息化课题研究,多名学生参加省市中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并获奖,学校始终奉行“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强信息化投入,促进教学改革,始终走在榆林市前列。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概况以及主要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措施得力,自搬入新校区后,弱电项目投资达3000多万人民币(包括网络设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录播教室等),实验室信息化投资达7000多万人民币(包括理化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机器人探究实验室、航模探究实验室等)。

1.我校有5000多个网络信息点,完全满足所有网络设备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规模,整个校园使用了先进的IP广播系统以及IP语音电话,无线网覆盖了整个学校的每幢楼,电信Internet出口500Mbs。

2.我校已有9台服务器,分别是网站、备份网站、行为管理、上网认证、无线AP管理、录播、教室多媒体控制、网上阅卷服务器。

3.我校已建成96个多媒体教室,包括触控电脑、实物展台、功放机、高品质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且每个教室都有完整的电子监控设备。4.我校有4个信息技术教学专用教室,4个网上阅卷专用机房,1个教

师培训专用机房,每个机房有56台计算机,完全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以及使用。

5.我校有6个联合教室,里面有录播控制系统,可以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全方位的高清录制,实现了课程直播以及课件点播、教师听课、评课的功能,并且建设了资源平台,方便了老师们的互相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

6.我校购买了两套网上阅卷系统,学校的各种考试都已经实现了网上阅卷的现代化技术,极大的提高了阅卷效率,利用成绩分析系统可以详尽的分析考试成绩。

7.我校还设有数字图书馆,可以同时容纳 240人阅览电子图书、美国探索视频资源库等资源。

8.我校师生持有校园一卡通,实现对学生图书借阅、超市购物、就餐、公寓门禁管理等功能。

9.我校网站由开始最简单的网站到现在囊括十八个子网站的庞大网络系统,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分工明确,共同管理。

10.我校校园网配备了安全网关(防火墙)保护数据中心的安全,严防各种行为的网络攻击。实现了上网统一认证,只有合法用户和健康的计算机才能进入校园网。

学校先后开展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校教师均配有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课堂教学中的课件使用率达50%以上。学校各种应用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中图库解决了学校海量图片资源的保存与查看问题;后勤、信息中心网上报修系统解决了后勤与计算机故障的申报受理问题;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预约管理系统解决了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运动会管理系统解决了学校运动会前期报名、比赛成绩录入与统计问题;教室评教系统解决了上课教师及班主任师德评价的问题;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很好地解决了班班通环境下优质资源的使用问题;榆林市一中视频中心很好地解决了各种视频资源的保存与点播问题。

近几年,我校师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有4个市级信息技术相关课题将要结题,刘洋同学制作的:榆林市第一中学电视台台标“作品获得陕西省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三等奖,我校武晓燕老师获得榆林市人人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人取得“英特尔未来教育”证书。

2014年榆林市教育信息亮点应用展示现场会观摩会在我校召开,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带动了整个学校管理迈向了新的台阶,促进了由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二、基本经验和做法: 教育教学应用方面:

1、所有教学班级都安装了70寸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无线扩音设备、配备了无线套鼠,定期对管理员进行培训,建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学终端管理办法,保障及时维修;

2、依托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建立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分年级分学科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调取资源库内容为教学服务;

3、利用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建立榆林市一中名师视频资源库,实现远

程观看;

4、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制作收集小软件、小工具,形成不同学科工具箱,例如:直接可以从数学工具中调用几何画板工具;

5、所有教师都要求每学期使用多媒体教学次数不低于30节;

6、录播系统:使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录课、网上观课、评课等功能; 辅助教学应用方面:

1、图书管理系统及电子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实行一卡通开架式借阅,实现了采编、加工、流通、统计、公共检查查询的计算机管理,简化了借阅手续,提高了图书流通率。同时,图书借阅室配备有4台检索用电子计算机,可为师生提供馆藏图书的查询服务。电子阅览室共有电脑300台,为学生提供电子图书15万册、教师也可通过校园网上网浏览电子阅览室资料。

2、互动软件在理化生实验室及探究实验室的应用:

3、一卡通系统的应用:一卡通系统主要有缴费查询系统、门禁管理、公寓管理、图书馆借阅管理几部分组成,一卡通系统的应用方便了广大师生就餐、购物、洗浴、出入、借书;

4、校园电视台:采用全市少有的虚拟演播系统制作节目,定期请市区电视台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定期播出《要闻回顾》、《校园焦点》、《最美一中》,同步网页播出;

5、校园网站系统:榆林市第一中学新版官方网站于2014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包含榆林一中官网、办公室、新闻网、教学处、德育处、招生网、图书馆、团委、保卫科、督导室、艺体中心、校

园电视台等21个子网站,具有信息发布、实验室预约、多媒体教室预约、网上报修、跳蚤市场等多种功能,每学期进行部门网站展示及管理员量化考核。

6、网上评教: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上课教师、班主任进行考核打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7、信息传递:学校使用网站及qq群发布信息,高效快捷; 应用亮点主要有榆林市一中视频中心、榆林市一中校园网站、电子集体备课系统在高二物理备课中的应用等。

从以上总结中不难看出,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要趁着全市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软件应用能力,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学愿望。

2.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做到管理规范,职责明确,保证其发挥最大效益。

3.信息化使用记录不够及时详细,资料收集不全,装订不够规范。4.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5.校园网站需努力建设。

6.资源库建设没有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积极性。7.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摸索状态。8.未开展信息技术实验课程; 9.缺少网络考试系统;

10.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11.学生缺少移动互联网络学习环境; 12.校园电视台人员缺乏无法开展正常工作;

13.除电子阅览室外,无法为学生提供免费电子图书在线阅读服务; 14.除在线数字教育资源外,校内数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15.学校对软件系统投入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应用软件; 16.全体教师教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参加国家级课题很少或没有; 17.教育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不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服务软件能力不足;

18.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率教低,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四、需要积极努力的方向:

在继续抓好软硬件建设及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有效利用资源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教学效益。

1.加强学校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教学处主要负责资源的应用管理与监督,教科室负责资源的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学校成立由各个学科带头人、榆阳名师、教研组长组成的合作小组,每周对教室上传到竞业达资源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筛选,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刻盘保存。现在学校教学资源库的来源途径有三个:一是自购的在线数字资源库,二是教师自己制作或上网搜集整理而来的资源,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源,发布到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方便教师上课调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班班通环境,教师校本资源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新选择,形成“校本资源

建设、应用”的良性循环模式。学校重点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质资源并通过网络共享。

(1)、建立具有榆林市一中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学校将组织所有学科教研组成员组成研发团队,按章节建设高中学段的教学资源(包括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设计、案例、习题、教学课件、常见问题处理、名师精品课等),由学科带头人、榆阳名师、各教研组长组成的专家团队录制一些重要章节的课堂实录、复习课的微课程视频,推出一批重点章节的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和专家点评视频资源。

(2)、建立榆林市一中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校本选修课程资源,有的课程被学生称为榆林市一中的百家讲坛。学校将把这些优秀课程的教材、教案、课堂视频、微课等资源建成专题资源网。

(3)、建立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课程资源。针对学校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教师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将针对这些课程中的重点部分建立优秀的课程资源。

(4)、建立学生课外拓展学习资源。考虑到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信息量偏少,而对学生开放互联网信息量又过大的问题,我们要在校园内建立符合实际的学生课外学习和知识拓展资源,提供足够的信息点供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上资源建设在2018年4月前完成。

2.建立一个长效的考核机制

将硬件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成果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考核范畴,形成激励机制。教师在县教育网上发表信息、自己的经验文章、交流的情况,课题研究资料,上研究公开课等情况,都进行考评加分,并把考评结果纳入评优、评先、评职称、考核等。如: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好课件、教案发到网上供大家参考,得到大家认可的,量化时加1分。

3.坚持以活动促应用

为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应用,今年将以开展活动来营造资源应用的氛围,提高资源利用率。

(1)每周一下午第七节课,进行备课组会,观看全国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注重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学习。

(2)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或说课、讲课、议课活动。通过活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设计制作一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课件。(4)每月每位教师设计一个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案。

(5)每月举办一次教育信息经验交流会活动,同时写一篇关于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应用方面的论文、经验文章或心得体会,通过交流各学科推进教育信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经验、做法和体会,找好典型和宣传,推广典型的经验做法。

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育信息的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

4.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今后我们还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地投入,加大对教师适用于管理、开发、培训的力度,采取激励机制,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重视对资源的应用,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使这项工作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应用,为榆林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3:吉林市教育局信息网

一、调研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研从2 0 0 7年1 0月开始, 历时两个月,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听课等形式, 对该区4 2所中小学 (包括初中1 1所、城区小学2 0所、乡中心校2所、村小9所) 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每所学校主管信息技术课程的1名校长、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以及部分学生。

校长和信息技术教师的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状况, 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二是教师和校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和课程发展的认识, 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学生问卷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 均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我们还对校长和信息技术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访谈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技术课程自1 9 9 8年以来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 包括硬件设备、师资培训、教材选用、开课依据、政策支持等方面;二是校长对教师的评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对课程价值的看法等;三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评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对课程价值的看法等。

经过统计汇总, 我们回收校长有效问卷4 2份、教师有效问卷8 0份、学生问卷2, 2 6 0份、区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问卷1份;校长访谈录音3 8份、教师访谈录音3 7份、区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访谈录音1份;教学录像课2 1节;照片1 9 6张。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以及对访谈录音的整理, 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2 0 0 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该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实行统一管理, 逐步形成了专门的管理体制。在信息化投入、设施设备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督导等方面有了逐步提高, 但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过程中, 各类学校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1. 基础设施

调研数据表明, 在2 0 0 4年之前该区信息化投入主要依靠自筹经费, 经费来源差异造成学校在信息化投入上的差距, 但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 信息化投入不断增加, 学校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2 0 0 0年~2 0 0 4年, 年投入经费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到2005年达到150万元, 2006年达到346万元。从1998年的无盘工作站到2 0 0 5年的“奔4”计算机, 虽然有些学校的设施设备仍不尽如人意, 但整体来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如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从无到有、日益完善, 生机比逐渐降低 (见下表) , 除部分村小之外, 基本上能够达到开课标准。

随着基础设施设备的不断改进, 接入因特网的学校不断增加, 为“校校通”工程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到2 0 0 7年, 该区9 0%的初中和9 2.7%的城区小学建有接入I n t e r n e t的局域网, 有1 0%的初中和7.4%小学虽没有接入因特网, 但已建有局域网。

2. 开课情况

(1) 开课率

该区自1 9 9 8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 (计算机) 课程, 尽管当时条件比较简陋, 乡镇中心小学城区小学和初中也有近一半的学校开课, 村小1 0%开课。2 0 0 0年之后, 城区学校的开课率达到9 0%以上, 到2 0 0 3年, 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部开课, 3 0%的村小开课。2 0 0 5年, 全区仅剩2 0%的村小没有开课, 信息技术教育在该区已经基本普及 (如下图) 。

(2) 开课年级

学校统一执行该区的课程计划, 课时数及开课年级按照区里规定。2 0 0 0年时, 小学3~6年级、初中1~2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周学时2节。2 0 0 1年初中增加了3年级, 周学时1节。调研中也有部分小学1~6年级开课。小学3~6年级、初中1~3年级为必修课。2007年初中1~2年级开课周课时1.35节, 小学1~6年级均开课, 平均最高开课率达到周课时2.17节。由于小学开课年级已经普及为1~6年级, 而课程规划只有3年级以上的, 所以, 小学1年级和2年级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适用的教材。

3. 教材的选用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该区一直选用的是长春市电教馆的市编教材。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选用这套教材的原因是由于上级领导部门更重视本地的地方性教材。但在该教材的使用中, 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在2 0 0 5年的访谈调研中, 该区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就反映该教材里有错误, 教师都不太愿意用。2 0 0 7年, 当我们就教材问题再次访谈时, 现任负责人言辞比较激烈:“电教馆那个教材知识性错误一大堆, 提了几次意见都不改。学校还不得不订, 因为是强制性的。但这样的教材不能用啊!”对比两次访谈结果, 发现教师对教材的不满意程度越来越强烈。

4. 师资状况

(1) 教师学历与从业时间

从教师的学历层次及所学专业角度来分析, 该区信息技术教师的第一学历普遍偏低, 初中学校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占4 2.9%, 其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有8 1%;城区小学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占2.1%, 其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仅占2 2.4%;农村中心校和农村小学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信息技术教师。近年来, 由于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 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初中教师中最后学历为本科的达到9 5.2%, 小学教师中最后学历为本科的则达到7 8.2%。

调查数据还显示, 相当比例的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为3年~5年。这与我国从2 0 0 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是相关联的。特别在农村学校中, 有近8 0%的教师从事了3年~5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这表明国家政策对农村学校的课程开设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2) 工作范畴和待遇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不仅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还要担任其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工作。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承担的主要工作, 但半数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承担着维护机房、培训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和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我们还了解到, 在教学环境相对落后的学校, 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更多地承担打字、收学杂费等繁杂的工作。参与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中, 有9 0%以上认为待遇不如主科教师, 8 5%的教师希望得到重视、提高待遇。

(3) 对信息素养的认知程度

所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程度整体偏低。其中, 初中教师信息素养认知程度为6 6.7%, 城镇小学教师为7 0.0%, 乡中心校小学教师为4 5.0%, 农村小学教师为6 2.5%。

5. 督导和培训

2 0 0 0年以来, 该区在教学管理上逐步实现了五个统一, 即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课、统一培训和统一考试, 并通过不定期检查与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了督导的力度, 使全区在教学管理上更加规范化。但农村小学由于地域和经费限制, 接受督导和培训的次数较少。

调查数据显示, 该区所有学校共参加了2 7次国家级培训、4 9次省级培训、3 8 0次市级培训、5 2 3次区级培训和6 0 3次校级培训。其中, 参加培训最多的学校一年能参加2 0次各个级别的培训, 而有的学校一次也没有。即便参加培训多的学校, 也多是参加一些区级和市级的培训, 而较少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

三、建议与对策

1. 推进课程建设均衡发展

从对该区调查的各项指标来看, 无论是信息化设备的数量与质量、生机比、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水平均好于小学总体水平。

在小学中, 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村小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由于该区所有学校在2 0 0 4年前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靠自筹经费, 使学校在信息化投入上呈现出差异性和不稳定性。农村小学由于经费紧张, 导致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与城区小学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城乡差异拉大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现实情况。各级教育部门应注意到这种趋势, 合理配置资源, 加强对乡镇、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 加大对乡镇教师的培训力度, 保证区域的均衡发展。

2. 尽快制定小、初、高一贯制的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据可依。参与访谈的信息技术教师几乎都对出台统一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所期盼。正如该区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访谈中提到的:“我们区的信息技术教师经过几轮的专业技术培训, 基本上专业能力都没什么问题, 但是组织教学的能力还不是很理想, 一方面是教材存在问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教师不能明确教学目标。因为到现在为止, 国家都没有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我们很希望能够尽快出台一个实用性强、指导性强的课程标准。”

只有制定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适应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小、初、高一贯制的课程标准, 才能够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持续、健康地发展, 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要制定出具有前沿性、实用性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需要综合国家、地方和个人的实际情况, 吸收专家、教研员、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3.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推进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然而, 专业教师匮乏一直是中小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在小学, 目前有9 0%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是专业出身, 而是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 如由本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转岗而来, “半路出家”、“干两年又不干了”, 以至“评价时找不到人”。可以说, 信息技术教师来源较杂乱、稳定性差。工作量过大也客观上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师在质量上显得不尽人意。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不强, 造成了他们在理解课程目标、处理教材和专业提升上的困难。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 半数以上信息技术教师过分依赖教材, 不会对教学自行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偏重教学技术设计, 不注重教学目标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中, 多数教师仍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层次上, 还不具备“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并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等深层次问题的意识。从教师与教材互动的角度来看, 教师的问题也是产生教材问题的原因之一。目前, 迫切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从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健康、有序发展。

篇4:吉林市教育局信息网

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总结、回顾上年度吉林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二是布置2008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三是对网上宣传及信息上报有关情况的通报;四是对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五是布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下一阶段主要工作。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精神,及时总结和交流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强吉林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与全省各教育信息化机构间的横向联系,共同探讨加快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刘学民同志在发言中首先对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积极评价,他重点介绍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和近期工作动态,并结合当前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对各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作了说明。他的讲话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对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会上,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总工程师代表教育厅副厅长王青逯总结了吉林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并对2008年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讲话指出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已由过去分散的、单独的项目向区域性、多项综合方面发展;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组织设立若干全省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集中力量合作攻关,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和经验的支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及经费保障,促进全省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刘学军总结了吉林省教育信息化两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对2008年具体工作做了安排。

篇5:吉林市教育局信息网

示范学校的自查报告

榆林实验小学创建于2003年8月,是一所市属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4300m,建筑面积7600 m,绿化面积6854 m。现有36个教学班,2393名学生,107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确定了信息技术教育“重点建设、规范管理、全面普及、课研结合、服务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特别是市电教馆的大力扶持和指导下,我校的电教设施、电教教材等方面已初具规模,信息技术管理及教学已有了较高水平。信息技术教育在我校的运用已基本达到全面普及,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已投入极大的热情,学生也逐渐适应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照《榆林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验收标准》,现将自查自评汇报如下:

一、把握机遇,加快建设,努力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新环境

(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信息化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武器,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趋势所在。在学校的五年规划中,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提出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开发,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信息中心主任为副组长、信息技术老师为成员的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管理员的培训,了解了学校网络的建设与

222促进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网络应用的基本技术,为推进学校全体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提高起了培养作用。通过学习,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并不是要让师生学会使用因特网,掌握计算机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才是我区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所在。

(二)珍惜资源,合理应用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学校现有微机室2间,面积为90平方米,共有计算机180台。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学校给每名教师均配备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各1台,所有教室均配备了电子白板。为了规范管理,学校制订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规范》、《教学资源建设人员职责及评比办法》、《网络设施维护工作管理规范》、《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电教设施管理规范》,使工作有依据,评定有标准。

(三)扎实培训,优化队伍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信息素养,与网络信息平台具有亲和力的现代化师资队伍。我校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技能培养的工作。作到以课件制作驱动,以理论培训支撑,以课程整合发展。

二、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它必须以各种形式,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促进教育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教育思想的转变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又使网络的教学成为可能。实现了教学信息化以后的平台不再是讲台、课本、教师,而是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了教学平台的跨越。现在,我们学校的所有班级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基于资源性的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对学校门户网站和科学院特色网站的浏览,都使学生增进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老师提供的是交互式的、自主化的学习环境,教师一方面可以示范,一方面可以借助“分组讨论“、“开展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适时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和学习进程,恰当地进行学习过程的调控。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逐步推进,教师对于教学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黑板不是教学板书的唯一,电脑实物投影不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再现,教师手中不再只依赖粉笔。教学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教师帮助他们一起去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应用教学软件或是课件时,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大屏幕解决,使教学内容及过程形象、直观、生动,易于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生动的讲授加上恰当的现代媒体的辅助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教师可以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例如在信息科技课上,老师可以一边利用电子白板进行示范遥控演示,一边可以利用“联想传奇”等机房管理软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及时广播、评价学习成果。这样,将诸多的教学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完善建设,服务师生,推进信息化教育建设

(一)我校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成果

1、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涉及到老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的观念得到一个质的跨越,另外还需建立一个整合程度比较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让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教室内配备了电子白板、投影仪、蓝牙麦克风等,让教师教学时随时使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由于信息化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信息具有获取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还开展了有关“网络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抵制不良网站,学校网管室还进行了有害信息的技术屏蔽,保障学生的安全。现在,学校的校园网成为了交流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处理的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资源,逐步开始实现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课堂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

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了多媒体的技术,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知道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整合后的教学产生的效果,和教师在台上演示电脑,学生在下面认真听的所谓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一样的,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于是我们就提倡真正的多媒体教学是互动的,学生能参与现场演示和应用的。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就自己设计了课件,借助Flash、Photoshop等软件技术手段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服务,呈现出一种数字化的情景,让学生不在是简单地看黑板老师进行演示,而是参与设计、填色、作曲,尝试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2、交流的平台得到了拓展

电话、家访是老师和家长联络的主要形式;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更是老师常见的交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手段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包含了交流的“与时俱进”,还“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不受形式、时间、人数的限制,真正可以在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在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上我们设置了师生、生生、家校交流的平台,还做了教学资源网站的联结,同时学校的管理也能有效地通过网络进行实施。

2.今后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教育能适合各种学科并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如何结合现有的教育情况,以超前的胆略和创新的精神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急需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实践、探索和总结。

(1)加强师资培训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在教师培训上,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还要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更要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找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从而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

(2)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今后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我们与其把整合称为是一门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因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除了需要时间和精力外,还要求教师以一种崭新的观念来看待所教的课程,并不断地注意是否有某种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了解技术在这方面的能力。

(3)对外交流的平台要扩展

学校的网站尽管有家长的参与,师生的交流,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受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参与交流,只是在论坛中作为旁观者或是根本无法独立开机,点击浏览,我们只能通过学校提供资源教会家长初步和网络接触,同时我们认为网络是世界的,是属于外部的开放世界,要积极和社区进行互动,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下一阶段要做的。

榆林实验小学信息中心

篇6:吉林市信息传媒车

吉林市冠盛传媒有限公司

一、简要说明

吉林市信息传媒车是吉林市冠盛传媒有限公司根据吉林市提高全民素质纲要开设的现代化流动新媒体,采用最先进的LED全彩电子屏、全自动宣传板、高清字幕技术,运用车辆街路循环行驶播放、社区现场定点定向直播模式传播,具有传播手段多,受众面广,形象直观、信息传播效果好等特点,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打造产品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企业美誉度最理想的传播工具。

二、运行路线

1、社区、早市、夜市、广场定点现场直播

每天早晚在社区、早市、夜市、广场定点播放,每月循环整个市区覆盖全市。

社区:鸿博社区、昌茂花园社区等120个社区;

早市:珲春街早市、北上早市等18个早市;

夜市:珲春街夜市、湘潭夜市等4个夜市;

广场:世纪广场、人民广场等5个广场。

注:播放时间6:00——8:0016:30——18:30每次播放120分钟。

2、车辆街路循环运行线路

A线:临江广场——深圳街——厦门街——吉林大街——天津街——站前广场——光华

路——朝阳街——大东门——河南街——解放大路——珲春街——雾凇大路—

—越山路——德胜路——解放西路——长春路——临江广场

A线途经的主要人群聚集地点:临江广场——烽火市场——科贸商城——厦门街——八

一批发市场——世纪广场——江城广场——天津街批发城——火车站(站前广

场)——岔路乡——东市场——吉林剧场——物华电子城——朝阳街手机城——

大东门(依琳小镇)——河南街(时代广场)——珲春街(大福源三店)——雾

凇大路(新客运站)——越山路(中东新生活购物广场)——德胜路(人民广场)——长春路(中百商厦)——解放西路(乐天玛特购物超市)——临江广场

B线:德胜路——越山路——雾凇大路——和平路——哈达大街——哈龙桥——湘潭路

——遵义路——武汉路——承德街——龙潭大桥——通谭大路——解放北路—

—通江路——四川路——中兴街——吉林大街——岔路乡——光华路——朝阳

街——解放中路——鞍山街——临江广场

B线途经的主要人群聚集地点:众安居装饰购物广场、北山公园、人民广场、致和门市

场中东新生活——新客运站——哈达家居——江北公园——江北二商店——铁

东吉化会议中心购物街——龙潭山公园——二道江市场——大福源二店——轻

工批发商城——统泰新物华——十一中批发市场——吉林商城——东市场——

百货大楼——物华电子城——朝阳街手机市场——依琳小镇——大东门时代广

场——大福源三店——青岛街批发市场——临江广场

注:运行时间:10:30——13:30 路线运行4小时

三、广告价位

1、循环视频广告:15秒为基本单位,最长不超过60分钟。2元/秒,全天循环滚动24次,全价720元/天。

2、侧面滚板广告:侧面滚板12万/板/年(全天循环180次)

3、后板12万每年

4、滚屏字幕广告:20秒每条、每天滚动90次。5万每年。

5、活动直播:30分钟1次。1万元每次。

6、商业巡展:30分钟1次。1万元每次。

信息传媒体车优势:

1、移动模式广告传播覆盖全市、受众人群广、宣传手段丰富、品牌营造力强、效果好。

2、可根据企业宣传需要定点定时宣传,受众人群定位准,宣传效果极佳。

3、视频音频结合宣传效果直观。

4、方便灵活,可以自由移动,升降自如,无需使用安装其他设备。

5、安全环保、节能美观,不受天气影响,全天候安全运行。

定位特定:

LED信息传媒车可以在您需要投放广告的广场、社区、市场等地,随时停放传播。摆脱传统媒体的束缚,根据企业品牌需求、产品卖点、定位人群转换传播手段与策略。应用范围:

活动路演:促销活动、公关活动、产品推广、品牌推广、销售现场展示等。

巡游展示:产品推广巡游活动、楼宇开盘巡游活动等。

新闻发布:新闻发布会、产品发布会、渠道招商会、记者见面会等。

现场直播: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会等。

展示展览:展览会、博览会等。

论坛讲座:论坛、会议、讲座等。

庆典仪式:楼宇开盘、周年庆典、开业庆典、节目庆典、启动仪式等。

其他应用:婚礼直播、寿庆直播、校园庆直播、拍卖直播等。

冠盛传媒秉承做好企业与民众的传播桥梁、搭建企业与民众信息沟通通道。

篇7:吉林市教育局

文件

签发人:钱大波

吉市教联发„2009‟13号 张宝清

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卫生局,高新区、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江北教育处,市直学校、民办学校、市直医疗机构:

现将教育部、卫生部修订后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转发给你们,要求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市直医疗机构要认真遵照执行,有序开展各项防控和培训工作,确保广大学生、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吉林市教育局 吉林市卫生局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日

主题词:转发

学校

防控工作

方案

通知

吉林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9年12月2日印发

2校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制度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行政区域内学校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紧急应对和处臵甲型H1N1流感疫情;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需的物资、经费等保障;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四)学校。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须的场所、设施、人员等;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五)其他相关部门。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依据各自职责,全力支持和做好相关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

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要积极开展以下常规预防措施:

1.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2.组织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3.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学校应在厕所(洗手间)、食堂、宿舍、教室和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配备充分的洗手设施。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和教职员工都知晓甲型H1N1预防知识,包括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以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入垃圾箱;不随地吐痰;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锻炼身体;自觉监测自我健康状况,有病及时就医,不带病上课等。倡导师生保持健康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特别是教室每一课间都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积极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学校的环境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

6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患者的相关治疗工作。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住院治疗。

4.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住院的患者应持有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出院证据方可上课。

5.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可正常上课、上班,但学校应要求其进行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后5天,一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报告。学校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出现确诊病例的班级在加强晨检工作的同时,应增加午检,以及时发现、报告可疑病例。

7.1周内,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8.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臵措施。

(三)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应在强化上述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强化疫情监测、病例管理、感染控制、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减少大型聚集活动等综合防控措施,减轻疫情危害。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对暴发疫情中发现的确诊、临床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参照上述散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管理。

2.对出现轻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无需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可指导其采取上述散发病例的管理措施;指导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重症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或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高危人群及时就医。

高危人群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包括:妊娠妇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指导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4.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强化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10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同意后实施疫情所在地学校停课措施。

(3)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科学研判,酌情调整班级和学校停课标准。

(4)停课期间管理。

①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②中小学校停课放假后,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外管理,学生应减少外出,并避免校外的聚集和其他集体活动。高校停课后,要加强停课学生的在校管理。

篇8:吉林市教育局信息网

城市供水管网是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地下供水管网日益庞杂, 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供水面临着管理上的更高要求。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高效的管理地下供水管线, 适应城市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满足决策、管理和施工的需求, 已成为水司的当务之急。

1 背景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供水管网处在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过程中, 原有的人工加经验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供水服务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我公司全面开展吉林市城市地下供水管网普查工作, 利用国内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 建立吉林市GIS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地下供水管网管理信息化, 为供水管网的维修、改造、运营、管理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依据, 为安全合理供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推进供水事业的稳步发展。

2系统建设

2.1 C/S模式数据库的构成 (如图2所示)

(1) 地形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库。地形图在供水管网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背景, 其层类按先后顺序可以分层显示或层层覆盖使用, 以弥补地形参照图幅不全、不清等情况的发生。a.遥感影像层。b行政区划层。c.1:500地图层。 (2) 业务数据-供水管网层及属性数据库。管网子系统清晰明了的分层分类显示各管段及管点的走向、图形、属性、图片等海量附属信息, 如:管径, 材质, 管点类型, 建设年代, 图号等。 (3) 辅助数据-供水区域层。利用定位线功能编辑制作供水区域层, 包括地名库和道路中心线, 划分供水区域和范围, 对全市地下供水管网按照所属区域 (行政分区和水厂供水范围) -街道-小区, 进行定位划分、索引及标签。

2.2 供水管网数据库建库方式

(1) 外业探测数据建网。外业工作人员使用地下管线探测仪对地下供水管线走向进行实地探查, 使用GPS测量仪器对地上可见的闸门、消火栓、测压点、排水阀、排气阀等管线附属设施进行取点测量, 并记录管线属性信息值, 绘制管线现状示意图和闸门栓点图。内业人员对外业取回的坐标及属性信息整理制表并导入系统, 自动生成管网图形。 (2) 管线竣工资料数据建网。管网竣工资料经现场查证属实, 且近年来并无改扩建的, 内业人员将管线资料坐标及属性信息录入系统成图。

3 管网管理

3.1 查询统计

管网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使管理人员能快速对目前的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利用系统管网信息查询工具来方便得到管理人员想要的资料和信息。系统查询统计方式方法多样, 操作简便。供水管网属性信息可直接进行任意查询、统计和筛分, 如:根据管径, 管材等属性查询1999年铺设的各管线长度并自动累加, 而无需使用公式、函数等复杂方式。

3.2数据资料的输出

系统可将地形和管网数据转换, 将系统内部数据按需要图幅、多种格式 (jpg/dwg等) 快速转出/转入, 兼容性强, 能按求取需, 将工作快速减化。

3.3 生产维护报表、多媒体信息

自动生成管网生产维护报表, 如:阀门安装、维修报表、阀门启闭通知等。存储和输出多媒体数据, 如:阀门、水表、水管铺设等的照片和施工录像。这些报表和媒体信息, 对管网后期动态维护管理工作将提供有力的帮助。

3.4管网事故分析和处理

在管网信息相对完善和准确的条件下, 爆管分析可以快速查阅管线资料, 及时有效分析管网故障影响范围, 辅助决策关阀处理方案, 为抢修赢得宝贵时间, 同时打印停水通知单和抢修关阀通知单, 降低供水损失, 提升水司应急反应能力和服务质量。

3.5 管网设计

按照设计规范自动生成轴测图、材料统计表等图件表格, 工程竣工结束后可自动免手动输入回贴管网,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6 数据更新

管网数据库建立以后, 新建及改造管线数据资料及时录入, 做到实时更新, 以保证管网数据的完整性。

3.7 拓展方向

在管网日常巡检工作当中, 目前只配有GPS测量仪器, 随时查找压埋管点, 补测丢失闸门井。但是对于管线漏水及突发事件的发生, 只有通过巡检系统的监控端 (B/S) 和手持端 (M/S) 的结合使用, 外业与内业才能统一管理与协调, 做到第一时间反馈、上报信息, 并及时解决问题, 巡检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巡检工作新的发展方向。

4 效益体现

吉林市GIS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建立, 将传统模式管网资料进行了动态管理, 完整的管网信息资源, 多系统的数据整合, 快速的查询和反应速度, 正确的辅助决策方式, 这些都加快了应急事件响应速度, 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 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保证了城市安全合理供水, 为水司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结束语

强大全面的供水管网数据信息是供水企业建设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困难面前我们直面烦恼, 依托Map GIS, 利用GPS, 实现供水信息化管理, 改变落后工作模式, 以需求为向导层层推进, 助力数字城市快速推进, 适应未来发展新趋势。

摘要:利用信息化技术高效的管理地下供水管线, 适应城市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供水管网,系统建设,管网管理

参考文献

[1]MapGIS供水管网系统使用手册[S].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广告制作管理规定下一篇:乌什县开展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