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忆初中作文

2024-04-19

锁忆初中作文(共9篇)

篇1:锁忆初中作文

锁忆初中作文

穿梭在一条条灯红酒绿的街道上,面对着来来往往表情不一的路人。我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似乎少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样牵扯着我的心?我一件件地打开了那些尘封的记忆……

――题记

小时候,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里,都是外婆在细心照料着我。

不寻常的早点

每天天刚蒙亮,外婆家的烟囱上方总是弥漫着袅袅炊烟,风雨无阻。哦,那是她正劈着柴,生着火,为我做着早饭呢!虽然当时家境不是很好,但我几乎每天都可以吃到一顿丰盛的早点,那甜甜的汤圆,纯纯的绿豆汤,香浓的面条,想起来就直流口水。而外婆每天早上只喝一碗玉米糊儿,风吹雷打都不动。年幼的我注意到了,好奇地问:“外婆,你怎么吃得不和我一样啊,又是玉米糊儿,你不是说早上吃好点才会有精神,也不会得胃病么?”记忆中的她总是一脸慈爱的地应道:“你是外婆的`小心肝,你吃得饱,我也就吃饱了。”“奥。”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不懂世事的我相信了外婆这个美丽而又善良的谎言。直到现在回想过来,才明白自己有多天真。那一份份不寻常的早点是外婆用爱一点一滴凝聚而成的啊!

外婆?母鸡?

爱玩是孩童的天性,幼时的我最爱玩的游戏就数老鹰抓小鸡了。在生活中,我由衷的觉得外婆就是那只伟大可亲的母鸡,而我是在她呵护下健康、幸福成长的小鸡。吃过早饭,外婆便带我去幼儿园。在路上,我总会紧紧攥着她的手,又蹦又跳着。马路对面不时掠过一辆辆风驰电掣的车子,外婆总是将我护在里边儿。稍有一点磕磕碰碰,立即将我抱起来,全身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检查着,生怕我有半点闪失。那时候,小小的我认为外婆是我最温暖的避风湾。可能在她心中,我永远是那只长不大的可爱小鸡!我幸福地想。

良药

我从小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记得七岁那年换了很严重的流感,一天到晚咳嗽个不停,嗓子干涸的连口水都咽不下。吃什么,吐什么。身体就这样每况愈下着。每天都是外婆在没日没夜的照顾着我,她不怕被传染,给我喂饭、唱歌、讲故事,还要背我去好几里的镇上打针吃药,从不抱怨。虽说得到了这般悉心的照顾,但我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一天早晨,我醒来好久都不见外婆的身影。外公告诉我说她去庙里上香去了。带外婆回来时,她手里多了一包香灰粉,说是从菩萨那里求来的,且非坚持着要我喝下去不可。我拗不过她,只好喝着热开水喝下了那涩涩的药粉。还真别说,每天一包下肚后,我的感冒真的减轻了不少。也许,是这个偏方果如那般灵验。也许,是这几天休息得当。也许,是外婆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吧!我无从得知,我只知道,带我完全恢复后,外婆却又累倒下了。就连粗枝大叶的我也不禁察觉到:不知何时,外婆眼角的皱纹更深了,背更佝偻了,发鬓也添了几许青丝……

那苍老的颜容看了让人心疼,我的鼻子猛然一酸。

外婆红腻的木桌上,又为我飘香了七年的菜肴;外婆干瘦粗糙的手儿,为我抚平了心中的伤痕;外婆精心为我缝制的底鞋,不知被我穿破了多少双......已风干的往事是那么的温馨美好,我不愿回过神来。现在,外婆已经回老家去了,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仿佛就在眼前。我伸手想把它们拾来,可在瞬间记忆尤化作一缕青烟消失了,只留下呆呆的我呆呆地伫立在原地……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在这个凉风凄凄的夜晚,我终于悉知自己缺少了什么――那份浓浓的亲情。

篇2:锁忆初中作文

独自一个人走在街道上,看见几个小孩在玩着纸飞机。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架纸飞机,而我童年的第一架纸飞机是我爷爷为我折的。

对于爷爷的.面容,我已记不清晰,只隐隐记得他留着寸把的头发,高高瘦瘦的。

记得儿时,我刚学会走路,却不是很稳,看到别人家大点儿的小孩折着纸飞机玩,便用手指着那飞机,“咿咿呀呀”地也想玩。于是爷爷就给我折了第一架纸飞机。我高兴地拿起它,做出放飞的姿势,可是怎么也不能像那些小孩一样让纸飞机在空中飞翔。我着急了,急得想要哭,爷爷见了,就把瘦小的我举过身子,让我坐在他的肩上。他一只手扶着我,另一只手就教我握着纸飞机,将它往空中送。第一次没有成功,飞机一会儿就落到了地上。爷爷一边扶着我不让我掉下来,一边俯身去捡纸飞机。我坐在爷爷的肩膀上,虽然那是我什么都不懂,却还是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心与踏实。我本想下去了,可爷爷捡起纸飞机就往屋后走。

他带着我来到一片田野中,那时正值丰收季,晚风拂过,金黄的麦田像一股涌动的麦浪,滚滚而行,不时飘来阵阵稻香。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爷爷要带我来这里,可当他举起纸飞机放飞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纸飞机居然能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我看着那架小小的纸飞机,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梦,向远方飞去。就像当初刚从爷爷手里挣脱的我,那么自由,却也飞不出稻田,就像我离不开爷爷,因为是爷爷给了我如此快乐的童年。

那时的我,真的是最快乐的,那是的爷爷,也是最快乐的爷爷。我们一起放飞了童年的第一架纸飞机。

我的童年有了爷爷的陪伴变得奇妙,直到那天,我再也找不到爷爷的身影。

后来我稍稍懂事了,奶奶告诉我爷爷回不来了。

如今,我站在十八岁的门口,却还恋恋不舍着过去,那些快乐的时光真的和那纸飞机一起飞走了吗?可是有人告诉过我:“过去回不去,回忆忘不掉。”记忆是永恒的。

在爷爷去世十多年后,我偶然从柜子里翻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原来我的爷爷就是这样的:清清瘦瘦的脸的轮廓,像极了书生,浓密的眉毛没有一丝戾气,却透露着百般慈祥。一身中山装,显得十分秀气。可是这样的爷爷也只有留在童年了。

篇3:锁忆初中作文

初中英语8A U3主题是“A day out”。学生按具体要求写一篇出游计划。学生认真阅读背景信息, 写好作文。首先, 我采取“老师评价”的方式, 我找出了几篇不同层次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对于一些优美的语句用波浪线划出。对于一些错误之处, 我用红笔圈出, 并帮助修改。对于优秀的作文, 我写上“Good”, “Well done”, “Excellent”等批语。我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现批改后的作文, 让学生体会如何评改作文。展示了3至4篇作文之后, 和学生共同谈论其中的共性错误。例如, 对于时间点的表示“at 7:30a.m”介词使用会误用“on”.出游计划主要用一般将来时, 学生往往没有写“will”。然后, 我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 给时间让学生重新阅读自己的文章, 可和同学展开讨论, 找出文中错误以及优美语句。另外, 对于学生使用的“then”, “finally”, “in the end”等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订正, 有问题可以举手向老师求助。自我评改之后, 请学生自愿者展示本人作文,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朗读自己作文, 其他学生边听边看, 共同赏析。最后采取“生生互评”的方式。在我的指导下, 找出更多好的句子。例如, “feel the beauty of…”, “the amazing view”, “I hope you can join me”, “make it a really fun day”一些本单元书中出现的好词句。鼓励学生多运用所学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此期间, 学生还发现了自愿者本人没发现的错误, 帮助其修改。在评改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气氛放松而热烈。采取了3种评价方式之后, 这节课还没有结束。在一系列学生参与的评价之后, 请学生总结一下什么样的作文是一篇好文章。在实践中学生容易的得出了:

1. 时态要确定。2.作文要点不遗漏。3.字数要达标。4.语法错误越少越好。5.会使用一些连词连接句子。我适时补充:还要注意书写及标点, 大小写等。

成就一篇好的英语作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初中英语作文多是命题作文, 而学生在实际操作时, 往往急于动笔, 以致没有好好审题。所以写作之前首先要熟读背景信息, 来判断文章的类型。有的文章是“阐述主题型”, 文章已经给出了一个主题, 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阐述。学生一定要弄清主题的内涵, 确立与文章联系的主题思想, 表达不能游离于主题, 否则即使内容再精彩, 也是"跑题"作文, 得分将会大打折扣。有的作文是“图表型”。已经给出一张图表。比如要求学生对比自己家乡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表格分为三部分:“people”, “transport”和“houses”。要求学生主要就这三方面分别对比。其次, 对于“人称”也要注意。学生要分清是第一人称, 还是第二, 第三人称。不然, 人称主体出现混乱的文章也不会受到好评。

“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实施还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 写作知识的传授者以及语言裁判, 而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 (organizer) , 协调者 (facilitator) , 答疑者 (respondent) 和信息提供者 (informant) 。教师参与整个写作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写作过程。

2. 强调写作目的和意图, 认为写作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学生并非为教师而写作, 而是为了更好地与读者进行交流。读者不仅是教师, 还包括同伴以及身边其他人。

3.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师生, 生生间的不断交流。整个写作过程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进行, 学生积极主动, 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写作课要注重过程, 突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交互过程中挖掘和创造意义。

摘要:英语是初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科目。而英语作文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得作用。英语写作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 是一个“坎”。如何跨过这个“坎”, 是老师在英语作文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挑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尝试“过程写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文,过程

参考文献

[1]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 (04) .

[2]陈立平.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06) .

篇4:初中作文教学探析

[关键词]积累 修辞 谋篇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28

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前瞻性的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初中的作文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使学生胸中有“竹”

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是学生写出上乘佳作的必备条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是学生连最基本的语言词汇与写作素材都没有,又谈何写作呢?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和写作素材。只有厚积了,学生胸中才有“竹”。

1.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习惯。词汇是语言的细胞,是组织文章的基础。学生习作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与否,与学生有无丰富的语言词汇息息相关。学生的词汇丰富了,组织起语言来,便能信手拈来,文思如泉涌。基于这一点,我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就特别重视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及时地指导学生记忆和运用书本中出现的新词佳句,并让学生从自己的鉴赏角度,看看那文中有哪些妙语佳句,逐句摘录在专用的读书笔记本上,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就刚刚积累下来的词汇、句子写一段文字,进行词汇运用的训练。同时,我还注意在班级中开展“名家名篇每周读”、“经典美文每周读”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和经典美文,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和激情盎然的意境中日渐丰富自己的文采。

2. 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素材是文章的核心所在,是文章的骨肉,没有素材,便无所谓文章了。因此,培养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善于观察,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善于捕捉素材的心,随时随地地积累见到的印象深刻的人、事、物,富含哲理的精辟语言,发人深省的场面、情景,这样就不至于写起文章来搜肠刮肚也找不到素材了。唐代诗人杜牧,每次外出都带着文房四宝,便于在发现好的素材时立即把它记录下来。我也常让学生效仿古人“博采众家之长”的做法,培养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我们先看一些句例:

例一:

A.秋天是美丽的。

B.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例二:

这个年代,没有宋词,所以,我寻觅不到“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意境,寻觅不到“千金纵买相回赋,脉脉此情谁梦”的惆怅,寻不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你唱”的无奈,寻不到“泪眼问花,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悲凉,在这个没有宋词的年代,我却固执地认为,那是世上最美的乐意。(苏州中考满分文《聆听美妙》)

例一中的B句使用了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天如何美丽写得血肉丰满,这比A句的简单陈述更生动形象,文采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例二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让读者一看便不得不为你的文采飞扬所折服。这便是修辞手法的美丽。

所以说,大凡成功的文章,都得益于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学生学习亦如此。如能将各种修辞手法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一定会使文章增色不少。而学生能否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在于教师能否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灵活地进行引导。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特地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逐类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认识到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什么是排比,认识到比喻、拟人、排比会使文章充满无限的生动和活力。进而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知道朱自清的《春》,之所以能够如此有感染力地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这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即兴仿写,尝试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重视文章谋篇布局的指导,使文章结构安排合理

文章的谋篇布局指的是章法,也就是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法则。一篇文章要写得精彩而有生命力,巧妙的构思,新颖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不同的文体表达主题的方法也不一样。议论文要以理论鲜明、论证严密的谋篇布局去突出中心论点;记述文要求以新颖的构思、剪裁精当的章法表现主题;而说明文则要求以分明的层次、条分缕析的谋篇布局来说明事物、事理。正因为文体决定谋篇,所以教会学生谋篇布局,也是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关键。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训练,教会学生在不同的文体中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安排段落的顺序,如何进行段落的展开,如何进行小段落里句子的分配以及逻辑性地安排材料,可以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思路明晰,运笔如行云流水,避免结构乱作一团的现象。如在对学生进行议论文《谈节俭》的写作时,我先让学生懂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逻辑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段论,然后让学生围绕“节俭”确立论点,根据三部曲谋篇布局,再要求学生通过举例子、讲道理、摆事实等论证方法,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来严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最后得出结论,水到渠成,问题自然解决。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的结构就严密而有条理了。

四、要求学生在文章中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能打动人

文章的灵魂在于真情。叶圣陶早就指出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出自己的话。”《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于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写作要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抒写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任何文章都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文章好比盖楼,事实是根基,真情实感是钢筋水泥,有了钢筋水泥,楼房才更加坚固。文章有了真情实感的流露,才会更有生命力,才能紧紧地捉住读者的心灵。

总而之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紧紧围绕以上几点进行,学生便会在写作中逐渐变得得心应手,从而达到有素材、会修饰、能谋篇、表真情的快乐作文境界。

篇5:读《晚岁锁忆》有感

作者:白登懿

冯老师:

您的《昨夜风雨》和《晚岁锁忆》两部回忆录我已拜读,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作为学生的我对老师的身世居然一点都不了解,与我的想象竟然有天壤之别。

我虽不很了解老师的令尊令堂大人,但在老家时也听过上辈的老人们绘声绘色对令尊令堂大人的一些神奇传说。这些传说都是褒奖的传说。从那时起,两位老前辈的光辉形象在我的心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老师您在张家滩中学任教时,具体那一年我已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随我大哥去您家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您的令堂大人。老人家一脸慈爱沧桑,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老人家脸上洋溢着喜气,手捧厚厚的一本书,戴着老花镜正全神贯注地看书。我从老人家慈祥的面容中怎么也和传说中的那个威武的“双枪老太婆”无法联系到一起。那时,我想您的母亲一定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是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家闺秀。老师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一定从小就养尊处优、无忧无虑,一定很幸福。那时,说心里话我不仅崇敬老师您的人品、学识,更羡慕您的优越的家庭。

可拜读了您的回忆录后,使我非常震惊,万万想不到老师您一生命运多舛,磨难重重,灾难不断。您回忆录中多处动情的叙述,我都是流着泪在看。其实,咱师生的遭遇相同,在那个阶级斗争步步升级的极“左”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们都是受害者,我们作为子女的受到了株连,同样受到了社会不公的对待。在“血统论”的那个年代,我们被打入社会的另册,成为社会的另类。我们活的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只剩下一具麻木的躯壳,任人欺辱、任人摆布,能活着就已经不易了。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老师,您在耄耄之年,仍宝刀不老,以超常人的记忆力和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十多万字的回忆录确实不易,不仅使学生敬佩有加也深感汗颜。学生我曾多次想写家父的回忆录,可因资料的匮乏怎么也拿不起我那用贯了却沉甸甸的秃笔。1958年,家父被错划为“右派”后,从兰州发配回到了老家,父亲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去。我们弟兄年龄尚小,也是第一次接触老家,一切都感新鲜好奇总感落差很大,很不适应。那时,家徒四壁、家贫如洗,生活极其艰难,犹如从天堂掉进人间地狱。再加之“阶级斗争”步步升级,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女的生活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小,家父背负着“右派分子”这具沉重的十字架全家度日如年。那时,唯一不嫌弃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女的、并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就是饥饿,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了我们十几个春夏秋冬。至于对家父的过去我们也从未问过。家父在老家20年的屈辱及折磨,使他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1978年,家父的沉冤得以昭雪,被彻底平反的父亲从自以医院为家,在医院住了整整9年,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家父走完了他悲壮、可怜的一生。后来,我们从家父的老战友、老同事那里得知父亲过去点滴感人的故事,可完整的人生无法去写,这也是留给我终生的遗憾。

回忆总是美好的,不管是苦还是甜,就如一张完整的图画是由一块块碎图组合而成的,我们完整的人生同样也是由一块块记忆的碎片拼凑而成的,所有的过去也将永远变成回忆,直到我们的人生终结。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到最后只剩回忆。老师的回忆是苦涩的,老师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曲折、坎坷不平、颠沛流离、重重险阻之路。老师所经历的人生是悲惨无奈的人生,虽磨难重重、艰难险阻,但它却使老师的人生更加完美。拥有回忆,人生才能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正如陆游《沈园》中“伤心桥下春波緑,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恍然幽梦。珍藏回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昨夜风雨》粗线条地记录了老师所走过的路及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晚岁锁忆》是对《昨夜风雨》的充实、补充,使其更加完美具体,(以下统称回忆录)。

纵观老师的回忆录,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朴实,表述自然流畅。全书以老师所走过的路为主线,这条主线贯穿全书。老师所经历了的那些事横向展开叙述。如若将这条主线比喻为一条线,那您所经历过的那些事就犹如您所走过路上撒落的那些珍珠,全书纵横结构就象用这条线将这些撒落的珍珠穿了起来那样完美。

通读老师的回忆录,使学生我感受特深,受益匪浅。每个章目(书中未设节)都感人至深,使人心灵震撼,晃如自己身临其境,心情也随着老师的故事变化沉浮,悲喜交加。

老师在回忆录中对祖父的着墨虽少,但,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经常受人欺辱,只守着自己贫穷的家,耕作着自己那几亩薄田,挣扎在贫穷的饥饿线上,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其实,这也是旧中国平民百姓的缩影。

老师在回忆录中虽对父母亲的追忆较多,但,我总觉得这可能只是二位老前辈人生长河中的几束浪花,并非全部。我想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老师您可能一时还未找到,我想总会有挖掘出来的一天,那可能才是老前辈的完整人生。

老师,您的祖父为您的父亲起名“定国”,您的二爸“保国”,这正合了他弟兄俩的性格。他俩行侠仗义、抱打不平、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大有杀尽世间不平事之鸿志,可报国无门。他俩走出家门“闯社会”,竟赤手空拳敢与那些不讲理的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去讲理,最终您的二爸中弹身亡。二爸的去世给您的父亲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七品官”,老师说的太对了,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时,兵荒马乱,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没有说理的地方,只能用拳头去讨公道。

其实,你的父亲冯定国老前辈虽鲁莽,但却是一个铮铮铁骨、有正义感的男子汉。他一生集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愤世嫉俗、积善成德、侠肝义胆、侠骨柔情、高风亮节、好善乐施于一身。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闪光点,如他见义勇为、除暴安良、救济贫民、收养难民、解救被逼迫为娼的良家妇女,解救被逼婚的弱女子……,这些都是他一生中的亮点。

人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冯老前辈所救之人又何止一命呢。

冯老前辈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第二次出走——闯关中。这次闯关中也为他老人家以后的人生埋下了祸根。

冯老前辈闯关中的经历不仅传奇也彻底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在闯关中的途中被国军拉去当兵,后来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负伤后回到了老家先后被任命当过警察局长、五区区长,后又被国民党政府以共产党的嫌疑犯、“通共”罪判为死刑。建国后人民政府又以参加过国军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第二次又判为死刑。两次戏剧性地被判为“死刑”滑稽可笑,真可谓一场人生游戏。

冯老前辈的那段历史虽说早已翻篇了,但,我们不妨再翻开那页陈旧的历史,拂去其历史的尘埃,客观地用历史的眼光再去看、再去分析,可能就会看的更清晰,更公正些。

冯老前辈当兵所在的部队原为冯玉祥统率的军队。1930年5月,冯玉祥联合闫锡山与蒋介石作战失败后(即著名的中原大战),所属军队被国民党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杨虎城任总指挥。(杨虎城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后遭蒋介石迫害致死。)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人民群众抗日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和东北军联合,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的发动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2002年由中国共产党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P565)。冯老前辈不仅是这次事变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也是冯老前辈非常荣耀的一件大事。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摘自2005年9月4日《甘肃日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客观公正,给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冯老前辈所在的第十七路军不仅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支部队也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支生力军。

我看了老师的回忆录后,对冯老前辈的不幸遭遇不仅是同情、更为其鸣不平。“闯关中”,冯老前辈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逃命而出走的。至于当兵也不是他的本意,后来虽先后当过区长、警察局长、可他没有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更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而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保一方平安。

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兵匪到处作乱、祸害老百姓、民不聊生、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样动荡的社会环境、谁能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更何况国民党的兵基本上都是穷苦的老百姓被拉壮丁抓来的。

1950年从12月开始,全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冯老前辈亦被卷入,他虽与当时所打击的“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毫不沾边,更不在当时集中力量打击的“罪大恶极、怙恶不悛、为人民深恶痛绝的反革命分子”的范围之内,却将不是国民党党员的冯老前辈以“国民党死硬分子”判以死刑。后经老百姓集体请愿、才改判为20年徒刑、监外执行、交地方管制。我想事实胜于雄辩,再多的语言、文字、在事实面前都显的苍白无力。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至1949年在地方上当过伪乡长以上的官的,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连长以上的官的,这些人定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可冯老前辈在国军中当连长,继而当区长、警察局长均不在这段时间内却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分子”.1950年6月30日开始,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其中“富农”的划分标准是“一般占有土地,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资本,自已参加劳动,但经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分。”(《中国共产党全记录》卷-P624)。可冯老前辈从1938年解甲后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未回老家居住,既没有土地,又没有生产工具,却被定为富农成分。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让你把苦水吞进去,把泪水憋回去,天大的痛苦自己扛,百般的滋味自己尝,难言的心情自己藏。冯老前辈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冯老前辈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这是一个腐朽没落的清朝末年。他也亲历了国民党统治期间的黑暗社会,这黑暗的社会逼迫 他流亡逃命,他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他盼来了全国解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终于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可太平的日子没有享受多久又跌入深谷。他的一生命运多舛、人生之路曲折、坎坷、悲惨,命运时常捉弄着他。1968年,他走完了自己凄凉、可怜、悲壮的一生。至于冯老前辈一生的功过是非,只有等这段历史冷却、沉淀、凝固后,让后人去评说吧,历史会作出最公正的评判。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其实,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性,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母爱是无私的,这种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老师,在您的回忆录中对母亲的叙述较多,从字里行间饱含着老师您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疼爱。

您的母亲一生饱尝了人间之苦,父母亲先后双亡后成为孤儿,后遇令尊从困境中救出结为夫妻。1938年您父亲身残疾后,您的母亲以自己柔弱的身体支撑起了这风雨飘渺、摇摇欲坠的家。为了养家糊口,她老人家起早贪黑地干着超越生命极限的重体力活。您上学后,她老人家忍饥挨饿,不避寒暑、节衣缩食打工挣钱供儿子上学。老师您参加工作后,她老人家本应享几天清福,可她老人家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又将在您身边的老父亲接走,回到了无立锥之地的老家,靠好心的乡亲们的帮衬才安下了一个极简陋的家。从此,她老人家精心地伺候照料着你的父亲直到仙逝。你的父亲去逝后,老人家的身体也彻底地夸了,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等疾病折磨着她老人家。老师您将母亲接到身边后、母亲总算享了清福,她老人家也感到与儿子朝夕相处的幸福。老人家有幸的是在她临终前终于看到了曾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的那顶“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摘掉了,总算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从自找回了做人的尊严。1986年,她老人家无遗憾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老师,您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可在您的心中,她勤劳、善良、淳朴、明理,是天下最了不起的母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但对母亲的爱却是永恒的,她老人家在您心中就是一颗永远不落的星。

回忆是一架老式留声机的一张旧歌片,尘埃沾惹、伤痕布满、它倾诉着支离破碎的人生荒凉,似漫阅着无尽无止的岁月沧桑。其实,美好的时光总是倏然而过,仿佛还没有好好享受,就消逝的无踪无影。人在失意时,在极度困境中,则觉得流年缓慢,秋天与春天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老师,您的童年、少年时代确实不易,受尽了苦,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事,可以说在苦水中长大的。1957年,自您参加工作以后,命运得到了改变,这期间也就21年时间。这21年在老师的记忆中可能也是特别的漫长,21年中所经历的事,可能也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老师,您参加工作后,一直受到社会的不公对待,“文化大革命”期间还遭到了造反派的绑架和殴打,学生确实一点都不知道。那时,我一直在张家滩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老师,“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是一个坏种退化的年代,是一个人的灵魂扭曲的年代,是一个毁灭爱的年代。那时的人性被扭曲了,全民族都在塑造恨,冤、假、错案是那个年代的“政治产品”,所受伤害的人太多太多了,受到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好多开国元勋都被活活折磨致死,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

其实,生命太短、岁月太长、人生如河,苦是转弯。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欢喜也在路上。红尘俗世、不改悲喜、没有退路。既然岁月给了我们的全过程,命运给了我们生存的机遇,我们就要珍惜、学会用加减法的方式去生活,用减法的方式去怨恨、用加法的方式去感恩。

老师,说心里话,上苍还是公平的,老师您受了那么多的折磨、受了那么多的苦,可上苍赐给了您一位知书达理、善良、贤惠、才貌双全的妻子——白玉兰先生。自1961年您们结为伴侣后,她相夫教子,无论再苦再累,她无怨无悔,与您相濡以沫、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地走过了57个春夏秋冬,这是上苍对您的恩赐,也是您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我与白玉兰先生一块工作虽时间短,仅仅几年,但白玉兰先生的人品及对事业的执着、敬业、我非常崇敬。

回忆录是一份永久的珍藏、传承的家书,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厚重的那座山,是留给后代最珍贵的礼物,是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自己人生之旅的那些事。老师,您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事亦是一本厚重的书,从您的书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您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也让更多的人从您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几许慰藉。

老师,您的回忆录所记录您人生之旅之事感人至深,就是铁人石心也会动容流泪。我更觉得老师您的回忆录就是一部家史,是一部浓缩了的社会史,其资料弥足珍贵、有存史的价值。

老师,您痛苦、不堪回首的这页历史已经翻过,那就让它永远成为历史,再别生活在往事中,忘掉它吧,忘掉一切痛苦,人生路上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愿老师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

好人一生平安,祝愿尊敬的老师及您的夫人白玉兰先生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篇6:初中作文初探

一、作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 尤其是记叙文。开头是给文章造气氛、定调子, 要给作者第一印象, 因而十分重要。作文开头如果恰到好处, 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 也能增加文章的亮点。所以, 能否灵活自如地、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只有语音得到准确的表达, 沟通才能成功。开篇写的好不好, 核心问题还是在审题;审好题意破题时, 先求准确, 再求形象。

1. 点题式。

开门见山, 不拐弯抹角, 开头第一句就点文章的题目。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 进入主题。如:夕阳的窗前, 一个漂亮的少女站在那儿, 凝视着外面初春美丽的景色。她叹了口气, 低下头, 端详着手中的那朵插在蓝白瓷瓶里的粉色玫瑰。她闭上眼, 回想着以前的事。

2. 描写式。

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 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 展开故事。或描写人物外貌, 或描写动物外形, 或描写建筑外观, 或描写周围环境。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如《燕子》的开头:“一身乌黑的羽毛, 光滑漂亮, 一对漂亮轻快……”

3. 设问式。

开头就提问题, 或引起读者注意, 或激发读者思考, 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用问题开头, 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 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 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朋友, 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 你摇头了。可别急, 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 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4. 引用式。

开头或引用名人警句, 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 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 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 说明事理等等。以诗妙语、名人警句开头, 既能激发读者兴趣, 也能提高文章的品味。同时, 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突现人物、事件。如《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5. 抒情式。

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 或感染读者, 或点明主旨, 领起下文。开头直抒胸臆, 以情感人。如《别了, 我爱的中国》的开头:“别了, 我爱的中国, 我全心爱着的中国!”爱国深情一下子就出来了。

6. 总起式。

这种开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看便知文章的要点, 开头总领全文。如《伟大的友谊》的开头:“马克思和恩克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 共同……”

7. 联想式。

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 或由此及彼, 从别的事物写起, 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 供以烘托要写的事物。如《春蚕》, 开头从春天联想到春蚕, 从春蚕联想到母亲, 再回忆母亲养蚕的情景。

8. 倒叙式。

从事情的结果写起, 引人入胜, 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离现在已经有十六年了。”

二、结好作为的尾

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 还得受“开头”的制约。结尾为“豹尾”, 要求结尾有力、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1. 首尾照应式。

结尾或点题, 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呼应, 收拢全文。如《颐和园》的结尾是:“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啊!”与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首尾照应, 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 呼唤号召式。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 把爱心带给他人, 带给那些失学儿童, 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 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 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才变成美好的人间。

3. 巧妙发问。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 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 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 不同的评价造成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的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 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 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

4. 抒情议论。

结尾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中受到感染, 受到教育。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 一个浅浅的微笑, 一句贴心的话语, 一颗包含一切的心灵, 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开来, 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 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 轻轻地点缀着蔚蓝的天, 清新而自然。

5. 由此及彼。

篇7:初中作文教学随感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主动积极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造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兴趣。

2. 将写作训练融入到鉴赏训练中,作文鉴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在作文训练课上,可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

3. 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他们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 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对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作用。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

2. 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语。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他们摘录下来,对写作有极大的帮助。

3. 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的灵光。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地思考。他们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篇8: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一、课文即是范文

语文教材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学生练习写作最好的范文。这些名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为读者营造的是有声有色的生动场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练成熟练的阅读和作文技能。”所以教师首先要从语文课本入手, 教会学生读各种书, 作各种文。但是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脱节, 学生没有学会从课文的范例中获得技法, 用于写作训练, 没有学会从课文中汲取营养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所以让学生借鉴课文名篇, 就是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获益于课外。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虽是凡人小事, 但却历久传诵、感人至深, “并不是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 , 而是凭了作者对生活的用心观察, 对真情的用心感悟。不用心观察, 就不能通过“探身、穿过、爬上、攀、缩、倾、抱、放、爬下”等词语的描绘, 来向人们展现一个具体可见的慈父形象;不用心感悟, 就不能被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肥胖”的、步履“蹒跚”的背影感动得多次流泪!学生常感到自己经历的都是小事, 作文时无主题可挖掘, 但人的一生能遇到几次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呢?普通人每天所经历的都不过是平常的生活, 学生学习了《背影》一课, 就会受到鼓舞, 小题材同样可以挖掘出大主题。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品, 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冀中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 主题不可谓不重大, 但其中的人物仿佛就是普通环境中的你我他, 作家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概括生活的艺术表现力不能不令人折服, 其中有一段对水生嫂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水生嫂熟练的编席动作不正是作家长期用心观察的结果吗?另一段是水生嫂听说水生第二天就要回部队时的动作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如果作家不用心去体味生活, 那么水生嫂此时心灵的震颤以及对水生的依恋之情又怎会描述得如此细腻感人呢?唐韬指出:“我觉得伟大作家并没有什么当作家的秘诀,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生活, 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 那就是他们比较注意人, 经常留心人的活动, 观察人们精神世界里的秘密。”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中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也就不能领悟。”那么, 就让教师从平时教材名篇的教学中, 带着学生们去“看出”和“领悟”出作文该怎么写吧!

二、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

读过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人一定不会忘记, 这个又聋又哑的人仅凭手指的触摸, 便能感受到森林中数以百计的美妙事物:平滑的和粗糙的树皮;花朵丝绸般的质地和惊人的对称;小鸟在放歌时引起枝头轻松的欢快的震颤……可是视听正常的普通人却总是说什么也没有看到啊!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心灵上触发许多新感受、新思考和新醒悟, 如果一个人不是满腔热情地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客观万物的多样、神奇, 人间世态的微妙变化怎会不在他眼皮底下轻而易举地溜走呢?他又怎会不端着金碗讨饭呢?不是有很多学生连自己最可亲可敬的爸爸妈妈都写不出来吗?所以, 若不做生活的有心人, 即使材料碰了鼻子, 他还是找不着材料。

有了生活, 还要去体味挖掘主题。鲁迅说, “不要看了就写”, 要“观察了又观察, 研究了又研究, 精益求精, 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来”。

笔者班上有一名学生, 妈妈特别疼爱他, 他多次写过赞颂妈妈的文章, 但文章每次都是言之无物、泛泛而谈。不久前一次有惊无险的车祸使他顿悟了:他放学骑车回家时, 被一辆迎面而来的货车撞出去七八米远, 当他在医院里奇迹般地苏醒过来时, 看到突然从病房外踉踉跄跄冲进来的母亲和母亲那充满恐惧和爱怜的双眼, 那双眼永远定格在他心灵深处。他的心灵震颤了, 多年来没有觉察到的深深母爱终于使他大彻大悟, 于是他写出了《妈妈的眼睛》这篇催人泪下的好文章。所幸他只是胳膊蹭破了皮, 虽然大难不死, 他却气愤得要死:事故科竟然判定违规行驶的货车没有一点责任, 他思维和情感的扳机再次被剧烈地抠动了, 写出了《我多想成为一名公正的执法者》这样一篇针砭时弊、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文章。

篇9:谈初中作文教学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创设作文教学情境

作文首先得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

经过学习实践,我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让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作文开源。作文教学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提供材料来源。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

写建筑,我请家长带学生参观柳州的桥;写游记,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箭盘山奇石园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启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写作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写事的记叙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获得感悟。当学生充满激情地感受生活时,生活也会馈赠他们写作的灵感。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例如写一件工艺品,我让每个学习小组带一件工艺品到课堂上观察;介绍小动物,我同样让同学们带小宠物到课堂上观察。每每这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大家兴致勃勃地观察、讨论、把玩实物,对事物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写一篇作文都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实景,这就都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声有色的描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生活的表象和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二、“跟着感觉走”?—— 作文训练序列化

懂得“写什么”,许多同学仍然不懂得如何下笔行文,总不可能跟着感觉走吧?然而,许多教师在作文的训练时也是跟着感觉走,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而作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活动。学生只有获得了写作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他们才会构思、立意、布局、表达。

总的原则是:先口头后书面,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创造,先记叙描写再说明议论,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

1.口头作文

叶圣陶说,“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罢了,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作文训练从说到写,说写结合,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口头作文,可安排在书面写作之前进行,也可以单独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中。

2.单项训练

可安排人物的描写单项训练,景物描写单项训练,场景描写单项训练,还有叙事、构思、選材、线索、结构、思维、想象等等训练点。单项训练一定要全面透彻,即使在单项训练时,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对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教会学生:第一步,用简单的“人+话”的格式说话;第二步,用“人+动作+话”的格式说话;第三步,用“人+动作+表情+话”的格式说话;第四步,用“人+心理活动+表情+动作+话”的格式说话。

3.初中三年的训练总安排

七年级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八年级逐步开始进行说明训练,九年级着手议论性的训练,但整个初中阶段仍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

三、我的作文谁做主?—— 鼓励个性作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没有创意的表达。他们唯恐自己的情感不够高尚,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成熟,以致得不到高分,于是学生被压制了个性,束缚了手脚,他们战战兢兢地揣摩教师心目中好文章的标准,因此,作文中便充斥着伪圣的假话、成人的语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作文丧失了自我。

我们教给学生写作的种种手法,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反而,我们要“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

1. 要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学生的思想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正表现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是非标准,自己的好恶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多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点偏激,只要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更好地发展。

2.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的习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写《成长路上,你牵着我的手》,其中的“你”,既非父母,也非朋友兄长,而是《格林童话》,虽然文章内容不够具体,但是我首先肯定了她思维的独创性,在我的鼓励下,她进行了修改,最后创作了一篇新颖的佳作。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放飞,创新的芽便会破土而出。

4.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要多肯定学生大胆使流和发表的平台

传统的作文教学不够重视作文交流的环节,而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开宗明义地表明,“写,是为了有效的交流”。

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我认为促进学生作文交流有多方面的意义:

1.能够使学生相互间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形成思想和思维的碰撞,同时也促进作文的相互评改。

2.另一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会得到满足,从而获得写作的内在激励。

上一篇:大学无偿献血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早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