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按要求处罚通报

2024-05-02

未按要求处罚通报(精选3篇)

篇1:未按要求处罚通报

企业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税会受到怎样处罚

2015-11-20 07:15:53来源:新浪微博作者:【 大 中 小 】添加收藏

个人所得税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会受到什么处罚?承担什么责任?有没有明确的依据?

【解答】

请贵公司结合具体情况依“未按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有税收违法行为而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等不同的规定来判断未按规定代扣代缴的行为应接受何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关于扣缴义务人法律责任的规定如下:

第六十一条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规定的税收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第七十三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或者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存款或者扣缴税款的决定,或者在接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后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的,由税务机关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税务机关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篇2:未按要求处罚通报

卫生部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强化常规免疫工作, 特别是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和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 保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率, 科学、合理、有序地做好第2类疫苗接种工作。接种单位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等要求规范实施接种, 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接种疫苗的品种和方法等相关资料。接种人员在接种前应告知受众者或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 接种后做好留观和接种记录。

卫生部表示, 各地药监部门要督促疫苗生产和批发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经营疫苗,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升各经营环节冷链保障能力。

篇3:未按要求处罚通报

2011年,B公司委托C银行向D公司发放了一笔人民币1.5亿元的委托贷款。该笔委托贷款如期发放后,D公司资金始终比较紧张,无法及时付息还本。

为防止资金链断裂,D公司找到A银行、E基金为其提供过桥融资。2012年,A银行、E基金与B公司、C银行、D公司共同签订《合作协议》,约定由A银行、E基金采用优先/劣后结构联合收购上述1.5亿元的委托贷款,D公司同意A银行、E基金的收购行为;同时,A银行、E基金和D公司签订了《贷款合同》、《担保合同》、《资金监管合同》等一揽子协议,重新修订了贷款期限、还款利率、结息方式、担保、资金监管、违约责任等条款和条件。

上述一揽子协议签订后,A银行以《委托贷款收购合同》约定的放款条件未能满足为由,未向C银行支付收款价款。D公司不认可A银行的理由,认为是A银行自身原因导致无法放款,并极力鼓动B公司、C银行向A银行、E基金主张违约责任,要求A银行、E基金赔偿损失。各方由此产生争议,拟寻求司法途径解决。

律师点评

上述案例中主要的事实争议,是究竟是因为哪一方的原因或过错,导致A银行未放款。另一方面,各方主要的法律争议,是假定是因为金融机构的过错导致未放款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对方是否有权要求金融机构赔偿?如有权要求赔偿,应按什么标准要求金融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合同法》第201条第1款规定:“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合同法》如此规定,其法理基础是借款合同被普遍认为是诺成合同,一旦缔约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告成立。本案的关系,是一个金融机构收购另一个金融机构的存量贷款,与典型意义上的“借款合同”并不完全相同,但金融机构“负有按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的义务实质是相同的。因此,以金融机构的过错导致未放款为前提,合同相对方是有权要求金融机构赔偿的。

司法实践中,损失赔偿的范围如何确定,是另外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一种代表性观点,是应当限制金融机构赔偿的最高限额,如最高人民法院就曾在《关于审理借款合同若干问题的规定》(草稿)第40条规定:“贷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生效后拒绝发放借款的,借款合同视为解除,贷款人应当赔偿借款人由此产生的损失。但赔偿数额不超过履行借款合同贷款人应获利息的三分之一。”

而部分地区法院根据《合同法》第201条第1款的规定,认为金融机构违约应赔给借款单位的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预期利益损失)。譬如在万利公司诉某商业银行华丰支行借款合同案中,万利公司因购进商品所需向华丰支行申请3个月期100万元贷款,华丰支行因资金紧张未按约提供,法院判令该华丰支行赔偿万利公司的全部经济损失30万元,即:(1)万利公司与鸿业公司所签订的买卖合同,因华丰支行未放款导致万利公司违约而支付的违约金10万元;(2)万利公司够买该批商品可获净利20万元。

当然,《关于审理借款合同若干问题的规定》(草稿)迄今仍未正式颁布,万利公司诉某商业银行华丰支行借款合同案也不具有法定的约束力。目前对于赔偿范围的问题,还主要由各地法院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本案中还有一个结构融资中的问题,即多家金融机构之间应承担何等责任。对内来说,A银行、E基金之间是否可以主张权利;对外来说,B公司、C银行、D公司是否可以主张A银行、E基金承担共同、连带或补充责任?这也是一个使用多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典型的如银团贷款)中很有争议的问题,法律未予明确约定,委托专业人士在事前作出合理、明确的法律地位安排和合同约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目前资金短缺,金融机构放款前处于强势地位,不按合同约定(尤其是不按约定时间)放款,甚至任意不履行合同的行为,并不罕见。该案在一定程度给金融机构和借款单位都敲了一个警钟,各方都应学会更平等的看待交易相对方,审慎的对待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金融机构也应当更审慎选择金融机构合作伙伴,事先、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切割各自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作者系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上一篇:不浪费水的建议书下一篇:经济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