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

2024-05-22

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通用2篇)

篇1: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

作者:陈浩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本文通过传统婚俗礼仪与现代婚俗礼仪的对比,从生产力发展,社会思想与社会形态的改变,传统婚礼服饰的消亡三个方面论述现代婚俗礼仪较传统简化的原因

关键词:婚俗礼仪简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30-02

婚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为。婚姻使人类的基因得到延续,并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礼俗。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婚姻具有极高的地位。婚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社会关系的整合。《礼记·婚义》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至周代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婚姻制度,并对其后的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礼仪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思想。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婚礼习俗的差异,现选取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与现代婚礼仪式进行对比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

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依据《仪礼·士婚礼》而来,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1.1 纳彩

纳彩是传统婚俗礼仪的第一个步骤。《仪礼·士婚礼》曰“:婚礼下达,纳采用雁。”男女双方家族在决定联姻后,由男方派遣家族中主事之人或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前往女方家中行纳彩之礼。一般携带五谷、六畜和少量礼金作为纳彩的礼物。纳彩之后,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关系基本确立,婚礼的相关事宜可以进一步完成。

1.2 问名

纳采之礼完毕后,紧随其后的就是问名之礼。《仪礼·士婚礼》记载“:摈者出请,宾执雁,问名,主人许,宾入受,如初礼”。求婚的男子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及出生年月,然后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放在一起进行占卜。如有凶兆就不能成婚。需要指出的是,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中问名和纳采是一起进行的。在纳采之礼后,男方的使者执酒敬于女方摈者,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占卜,如果是吉兆,就派使者再次送雁至女家,并将占卦结果告知女方,于是开始下一个仪式—— 纳吉礼。

1.3 纳吉

纳吉是在问名之后举行的仪式。《仪礼 ·士婚礼》说:“纳吉用雁,如纳。”经过问名,男方将女方辰年月日带回男家,与男方的八字合在一起卜算。得到的结果若为吉兆 ,便将卜卦的结果派使者告知女方,表明男方已经认同了此门亲事。所以,纳吉同理认为是定婚礼。在行礼之时,男方使者携礼物至女方家,正式拜访女方家族。通过这一仪式,两家正式定下婚事。经过了纳吉礼后,双方的婚事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1.4 纳徵

纳徵又称为纳币或纳聘。俗称下聘礼或下财礼,《礼记·婚义》言“:纳徵,纳聘财也。”纳吉礼毕后,男方择日将聘礼送往女方家中。男女双方的重要亲属此时进行最初的会面,彼此联络感情。行礼时,男方亲属除聘礼外还携带礼品若干赠与女方亲族。而女方亲族选出代表接受男方的聘仪和馈赠,同时以美酒佳肴作为酬谢。

1.5 请期

请期是男方择定成婚日期后派媒人通知女方的仪式。《仪礼·士婚礼》记载“:请期用雁,主人辞,方宾许告期,如纳徵礼。”行礼时,男方将卜算好的婚礼吉时用金粉写在红纸上,再用红绸包裹,外用金丝结成同心结,派使者送往女方家中。若女方同意婚期,则派使者携礼物至男方家正式确立婚礼举行日期。

1.6 亲迎

亲迎是女婿亲自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的仪式。它是六礼中最为繁琐、最为关键的一项步骤。在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中,婚庆仪程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除了迎亲的当日,前后还要各延一天。前一天的仪程,是迎亲的准备。这一天,女家要派几位妇女去男家整理新房,称为“铺房”或“暖屋”,表示娘家对女儿的最后一次照顾,也有在女儿未过门前对女婿侍奉的意义。男家要给女家送“催妆礼”,意为催促女家妆扮新人“过门儿”,其中除了一般的礼物外,还有供女方妆饰用的物品,这是男女两家婚聘中最后的一项礼品往来。同时,新郎要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家去行礼,有表示成年执家的意思。婚礼当日,女子于五更时分起床梳妆。由三位家族中子女双全的女性长辈充当“好命婆姨”为女子梳理妆容。俗称“开脸”、“上头”,即由年长女性用线绞去新娘脸上绒毛,称为“开脸”,同时将长发绾成发髻,称为“上头”。妆毕后,女子于家中正厅行跪拜之礼拜别父母,后由喜娘带回闺房等待男方亲迎。男方于早晨十点左右至女方家迎娶新娘。中间接受女方亲族的考验,民间习俗众多,多为考验男子诚意与否。男子于正午之前迎走新娘,黄昏之时于家中举行婚礼仪式。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有一系列仪俗,诸如“坐帐”、“撒帐”、“吃子孙饺子”、“喝交杯酒”、“和合茶”,后又衍生出吃团圆饭、夫妻结发和闹洞房等。婚礼庆典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还要实践一些杂仪,称为成妇礼、成婿礼、庙见、认大小、试厨、回门等,具体是新娘要叩拜祖先,拜公婆、拜三代。新郎要到岳家“复面拜门”,也有三日后同新娘“回门”一起进行的。完成这一系列仪程,婚礼才算最终完成。关中地区现代婚礼习俗与传统礼俗的对比

与传统婚俗礼仪相比,现代婚俗礼仪大为简化。传统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在现代婚礼中基本消失,只余下一些剪影反应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衰退。同时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现代婚姻礼仪日渐趋于西方婚礼的简洁化,方便化。关中地区现代婚礼习俗现基本省去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男女双方在恋爱的基础上走向婚姻,选择在饭店举行相对西式的现代婚礼仪式,礼仪制度方面极为简化。3 婚俗礼仪简化的原因

与传统婚俗礼仪相比较,现代婚俗礼仪进一步简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3.1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婚俗礼仪简化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传统的农耕型社会生产关系转变为工业型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社会生活节奏极为快速。现代社会,人们无需为婚礼的准备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去进行复杂的婚礼仪式。这导致传统社会中产生的传统婚俗礼仪无法适应现阶段社会要求的简洁与便捷。于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现代简便的婚俗礼仪应运而生。

3.2 社会思想与社会形态的改变导致婚俗礼仪简化

社会思想与社会形态的转变必然导致社会文化的改变。婚礼习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的礼仪制度。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相较于古代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其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礼仪制度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现代婚俗礼仪进一步简化的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点。

3.2.1 宗法制向现代家庭制的转变

在传统社会,宗法制的影响极为深远。它使社会成员按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人们的社会发展。在传统社会,家族对人身的控制是极为严密的。庞大的家族体系,复杂的社会关系,严密的封建礼制,使得家族家族间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一套极为严苛繁冗的礼仪制度。而婚姻是家族社会环境的扩大,是家族社会地位的体现,所以传统婚俗较现代表现出一定的繁复性。当今社会,宗法制的消亡使得家族式的社会关系逐渐转变为家庭式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较家族成员的减少,社会关系的简化,个人身份的独立,使得婚姻关系由复杂的社会关系向简单的人际关系转变。最终形成了较为简单的现代婚姻礼俗。

3.2.2 庭伦理关系的改变

在传统社会,家庭关系讲究纲常伦理:“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夫权、父权是社会绝对权力的存在。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妻子、儿女沦为被统治阶级,失去其社会独立性。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的正统思想,而自由恋爱被视为对社会思想的叛离。诗经《将仲子》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便反应了这一社会现实。在传统社会,婚姻是“合俩姓之好”的社会关系,在婚礼仪制中,体现了夫权与父权绝对地位。繁冗复杂的婚礼仪制正是这种权力制度的强势表现。如今,传统社会的纲常思想随着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逐渐消亡。夫妻、父子之间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婚姻由制度体现转为个人意志的表现形式,其权力设定地位不复存在,而情感表现地位进一步上升。这就使得现代婚礼仪制由传统的繁冗复杂向简单便捷转变。

3.2.3 士族阶级的消亡

传统社会,士族阶级是礼仪制度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士族阶级代表着社会礼仪的行为准则。礼仪在传统社会中是明贵贱、别尊卑的手段。《荀子.富国》中记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称者也”。作为统治者的士族阶级为确立其统治地位与统治权力,必然会制定一系列复杂的仪制系统。同时,作为社会行为的引导者,士族阶级的礼仪制度必然影响民间礼仪。体现于婚姻礼俗便是传统社会中婚礼仪制的繁复。如今,随着历史的转变,社会的发展,士族阶级已然消亡。以其为中心建立的传统礼仪制度随之消退。简单的社会关系决定了礼仪的简便性与实用性,体现在婚俗礼仪方面便是现代婚礼仪制较传统的进一步简化

3.2.4 婚姻制度的改变

传统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传统礼仪制度规定了嫡妻的正统地位。只有妻子的迎娶方能举行正统的婚礼仪式。而妾作为女性地位的一种在传统社会中并没有正式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为了保证妻对妾的绝对权力,嫡对庶的绝对地位,繁复的婚姻制度就成了地位与权力的直接体现。而进入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无需通过繁复的礼仪制度来体现“妻”与“嫡”的地位与权力,这便导致现代婚俗礼仪较传统的简化。

3.3 传统服饰的消亡导致婚俗礼仪简化

服饰与礼仪是相统一的整体。古往今来,婚礼服都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自周代婚礼服的出现,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纵观华夏婚礼,古代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爵弁玄端—— 纯衣纁袡”、“梁冠礼服—— 钗钿礼衣”、“九品官服—— 凤冠霞帔”。现代婚礼服饰因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多为西装和婚纱。传统服饰的消亡使得蕴涵于服饰之中的礼仪文化随之消退。与传统婚礼服饰的繁复相比,现代婚礼服饰更为简单便捷,体现在婚俗礼仪上便是传统婚俗礼仪的进一步简化。

参考文献

[1] 徐杰舜,《汉族民间习俗》.北京:中心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 王明泽,《中国古代衣饰》.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97.[4] 王天安,《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篇2: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

关键词:婚俗礼仪简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30-02

婚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为。婚姻使人类的基因得到延续,并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礼俗。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婚姻具有极高的地位。婚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社会关系的整合。《礼记·婚义》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至周代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婚姻制度,并对其后的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礼仪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思想。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婚礼习俗的差异,现选取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与现代婚礼仪式进行对比

1 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

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依据《仪礼·士婚礼》而来,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1.1 纳彩

纳彩是传统婚俗礼仪的第一个步骤。《仪礼·士婚礼》曰“:婚礼下达,纳采用雁。”男女双方家族在决定联姻后,由男方派遣家族中主事之人或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前往女方家中行纳彩之礼。一般携带五谷、六畜和少量礼金作为纳彩的礼物。纳彩之后,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关系基本确立,婚礼的相关事宜可以进一步完成。

1.2 问名

纳采之礼完毕后,紧随其后的就是问名之礼。《仪礼·士婚礼》记载“:摈者出请,宾执雁,问名,主人许,宾入受,如初礼”。求婚的男子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及出生年月,然后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放在一起进行占卜。如有凶兆就不能成婚。需要指出的是,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中问名和纳采是一起进行的。在纳采之礼后,男方的使者执酒敬于女方摈者,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占卜,如果是吉兆,就派使者再次送雁至女家,并将占卦结果告知女方,于是开始下一个仪式—— 纳吉礼。

1.3 纳吉

纳吉是在问名之后举行的仪式。《仪礼 ·士婚礼》说:“纳吉用雁,如纳。”经过问名,男方将女方辰年月日带回男家,与男方的八字合在一起卜算。得到的结果若为吉兆 ,便将卜卦的结果派使者告知女方,表明男方已经认同了此门亲事。所以,纳吉同理认为是定婚礼。在行礼之时,男方使者携礼物至女方家,正式拜访女方家族。通过这一仪式,两家正式定下婚事。经过了纳吉礼后,双方的婚事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1.4 纳徵

纳徵又称为纳币或纳聘。俗称下聘礼或下财礼,《礼记·婚义》言“:纳徵,纳聘财也。”纳吉礼毕后,男方择日将聘礼送往女方家中。男女双方的重要亲属此时进行最初的会面,彼此联络感情。行礼时,男方亲属除聘礼外还携带礼品若干赠与女方亲族。而女方亲族选出代表接受男方的聘仪和馈赠,同时以美酒佳肴作为酬谢。

1.5 请期

请期是男方择定成婚日期后派媒人通知女方的仪式。《仪礼·士婚礼》记载“:请期用雁,主人辞,方宾许告期,如纳徵礼。”行礼时,男方将卜算好的婚礼吉时用金粉写在红纸上,再用红绸包裹,外用金丝结成同心结,派使者送往女方家中。若女方同意婚期,则派使者携礼物至男方家正式确立婚礼举行日期。

1.6 親迎

亲迎是女婿亲自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的仪式。它是六礼中最为繁琐、最为关键的一项步骤。在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中,婚庆仪程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除了迎亲的当日,前后还要各延一天。前一天的仪程,是迎亲的准备。这一天,女家要派几位妇女去男家整理新房,称为“铺房”或“暖屋”,表示娘家对女儿的最后一次照顾,也有在女儿未过门前对女婿侍奉的意义。男家要给女家送“催妆礼”,意为催促女家妆扮新人“过门儿”,其中除了一般的礼物外,还有供女方妆饰用的物品,这是男女两家婚聘中最后的一项礼品往来。同时,新郎要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家去行礼,有表示成年执家的意思。婚礼当日,女子于五更时分起床梳妆。由三位家族中子女双全的女性长辈充当“好命婆姨”为女子梳理妆容。俗称“开脸”、“上头”,即由年长女性用线绞去新娘脸上绒毛,称为“开脸”,同时将长发绾成发髻,称为“上头”。妆毕后,女子于家中正厅行跪拜之礼拜别父母,后由喜娘带回闺房等待男方亲迎。男方于早晨十点左右至女方家迎娶新娘。中间接受女方亲族的考验,民间习俗众多,多为考验男子诚意与否。男子于正午之前迎走新娘,黄昏之时于家中举行婚礼仪式。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有一系列仪俗,诸如“坐帐”、“撒帐”、“吃子孙饺子”、“喝交杯酒”、“和合茶”,后又衍生出吃团圆饭、夫妻结发和闹洞房等。婚礼庆典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还要实践一些杂仪,称为成妇礼、成婿礼、庙见、认大小、试厨、回门等,具体是新娘要叩拜祖先,拜公婆、拜三代。新郎要到岳家“复面拜门”,也有三日后同新娘“回门”一起进行的。完成这一系列仪程,婚礼才算最终完成。

2 关中地区现代婚礼习俗与传统礼俗的对比

与传统婚俗礼仪相比,现代婚俗礼仪大为简化。传统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在现代婚礼中基本消失,只余下一些剪影反应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衰退。同时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现代婚姻礼仪日渐趋于西方婚礼的简洁化,方便化。关中地区现代婚礼习俗现基本省去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男女双方在恋爱的基础上走向婚姻,选择在饭店举行相对西式的现代婚礼仪式,礼仪制度方面极为简化。

3 婚俗礼仪简化的原因

与传统婚俗礼仪相比较,现代婚俗礼仪进一步简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3.1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婚俗礼仪简化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传统的农耕型社会生产关系转变为工业型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社会生活节奏极为快速。现代社会,人们无需为婚礼的准备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去进行复杂的婚礼仪式。这导致传统社会中产生的传统婚俗礼仪无法适应现阶段社会要求的简洁与便捷。于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现代简便的婚俗礼仪应运而生。

3.2 社会思想与社会形态的改变导致婚俗礼仪简化

社会思想与社会形态的转变必然导致社会文化的改变。婚礼习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的礼仪制度。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相较于古代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其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礼仪制度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现代婚俗礼仪进一步简化的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点。

3.2.1 宗法制向现代家庭制的转变

在传统社会,宗法制的影响极为深远。它使社会成员按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人们的社会发展。在传统社会,家族对人身的控制是极为严密的。庞大的家族体系,复杂的社会关系,严密的封建礼制,使得家族家族间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一套极为严苛繁冗的礼仪制度。而婚姻是家族社会环境的扩大,是家族社会地位的体现,所以传统婚俗较现代表现出一定的繁复性。

当今社会,宗法制的消亡使得家族式的社会关系逐渐转变为家庭式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较家族成员的减少,社会关系的简化,个人身份的独立,使得婚姻关系由复杂的社会关系向简单的人际关系转变。最终形成了较为简单的现代婚姻礼俗。

3.2.2 庭伦理关系的改变

在传统社会,家庭关系讲究纲常伦理:“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夫权、父权是社会绝对权力的存在。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妻子、儿女沦为被统治阶级,失去其社会独立性。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的正统思想,而自由恋爱被視为对社会思想的叛离。诗经《将仲子》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便反应了这一社会现实。在传统社会,婚姻是“合俩姓之好”的社会关系,在婚礼仪制中,体现了夫权与父权绝对地位。繁冗复杂的婚礼仪制正是这种权力制度的强势表现。如今,传统社会的纲常思想随着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逐渐消亡。夫妻、父子之间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婚姻由制度体现转为个人意志的表现形式,其权力设定地位不复存在,而情感表现地位进一步上升。这就使得现代婚礼仪制由传统的繁冗复杂向简单便捷转变。

3.2.3 士族阶级的消亡

传统社会,士族阶级是礼仪制度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士族阶级代表着社会礼仪的行为准则。礼仪在传统社会中是明贵贱、别尊卑的手段。《荀子.富国》中记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称者也”。作为统治者的士族阶级为确立其统治地位与统治权力,必然会制定一系列复杂的仪制系统。同时,作为社会行为的引导者,士族阶级的礼仪制度必然影响民间礼仪。体现于婚姻礼俗便是传统社会中婚礼仪制的繁复。如今,随着历史的转变,社会的发展,士族阶级已然消亡。以其为中心建立的传统礼仪制度随之消退。简单的社会关系决定了礼仪的简便性与实用性,体现在婚俗礼仪方面便是现代婚礼仪制较传统的进一步简化

3.2.4 婚姻制度的改变

传统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传统礼仪制度规定了嫡妻的正统地位。只有妻子的迎娶方能举行正统的婚礼仪式。而妾作为女性地位的一种在传统社会中并没有正式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为了保证妻对妾的绝对权力,嫡对庶的绝对地位,繁复的婚姻制度就成了地位与权力的直接体现。而进入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无需通过繁复的礼仪制度来体现“妻”与“嫡”的地位与权力,这便导致现代婚俗礼仪较传统的简化。

3.3 传统服饰的消亡导致婚俗礼仪简化

服饰与礼仪是相统一的整体。古往今来,婚礼服都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自周代婚礼服的出现,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纵观华夏婚礼,古代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爵弁玄端—— 纯衣纁袡”、“梁冠礼服—— 钗钿礼衣”、“九品官服—— 凤冠霞帔”。现代婚礼服饰因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多为西装和婚纱。传统服饰的消亡使得蕴涵于服饰之中的礼仪文化随之消退。与传统婚礼服饰的繁复相比,现代婚礼服饰更为简单便捷,体现在婚俗礼仪上便是传统婚俗礼仪的进一步简化。

参考文献

[1]徐杰舜,《汉族民间习俗》.北京:中心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明泽,《中国古代衣饰》.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97.

[4]王天安,《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加教师评语下一篇:2022孙武街道办中学党风廉政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