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读后感

2024-04-11

严监生读后感(共11篇)

篇1:严监生读后感

读了【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我觉得他是个吝啬、一爱一财如命的人。

通过了解,我知道了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省吃俭用,一点一点地攒钱。在临死前,他没有和家人用纸交谈,没有他给大家的遗言,没有……在生死关头,他居然还想着那两一茎一灯芯,生怕费了油,可见多么吝啬。

死前,他从被单里伸出两个手指,大家认为有别的事情没做,只有赵氏明白他的意思,他这才安息。每当一位亲人没说中主题时,他就摇头、两眼睁得滴溜圆、狠狠地摇头……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对面楼里的高老师,她是品社课的,家里虽然不富,但高老师却非常大方,她常说的一句话是:“钱乃是身外之物,不能把钱看得太重!”

有一次,我和一妈一一妈一去超市,却意外地遇到了高老师,于是我们便边买边聊。结完账发现门口有一个捐款箱,旁边有一张纸,看后我才知道这是给灾区捐钱的。可当我们把目光移到高老师的身上时,发现她的眼睛湿润了,她呆呆的看了一会儿,然后把包从肩上拿下来,从钱包里拿出两百元坚定地放了进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旁边的人看了都很诧异,高老师笑着转身而去。在她的感染下,周围的人纷纷向捐款箱塞钱。

高老师家里条件并不好,两百元可能对她家的生活很重要也很需要,但她仍然慷慨解囊捐出两百元给灾区。而吝啬的严监生虽然有钱,但舍不得花钱,没有把钱用在公益事业上,这样的人再有钱又有何意义呢?我一直为高老师的慷慨行为感到,我们要努力赚钱,但赚钱不能只为自己,还要为社会多做贡献!

篇2:严监生读后感

在他临死前,严监生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直到家人领会到意思,把点着的两根灯草去掉一根,才安心地逝去。为了一根灯草而不肯断气,这不是省,而是吝啬!

但是却也有许多人说严监生不是吝啬鬼,因为在《儒林外史》所有关于严监生的段落中,严监生其实一直在往外花钱:他哥哥严贡生吃了官司,严监生就用银子来讨好审判官;严监生的妻子得病后,就天天吃人参补品,举办葬礼就花了四五千两银子;他举行婚礼时,办了二十多桌酒席,请街坊邻居大吃大喝。严监生这样花钱怎么能说是吝啬鬼呢?

吝啬鬼指的是花钱的地方不花。用这个标准可以说明严监生根本就不是吝啬鬼。

严监生在家里平日都舍不得买肉吃;自己生病时,也舍不得吃人参。这些事情都不说明他吝啬、小气,而可以说他是个勤俭持家的人,严监生的节省只是针对自己,他辛辛苦苦挣得银子都花到别人身上去了!

篇3:被冤枉的“吝啬鬼”严监生

“吝啬”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务, 当用而不用。”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重视金钱, 但并不痴迷;极度节俭, 但不贪婪;大量花钱, 当用时尽量使用, 似乎并不爱惜财务, 与“吝啬”的解释相差甚远。统计严监生的开支, 经他手或得到他许可的项目达十项, 耗资近万两白银:打发传召严贡生的差人, 留酒吃饭, 送两千钱;了结大哥官司, “共用去十几两银子”;感谢舅爷帮忙, “整治一席酒”;为夫人治病, “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 都是人参、附子”;赠舅遗念, “两封银子, 每位一百两”, “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舅奶奶来, 令妹还有些首饰, 留为遗念”;扶正赵氏, 大办婚宴, 花去五十两银子, 还“摆了二十多桌酒席”;葬王氏, “修斋、理七、开丧、出殡, 用了四五千两银子, 闹了半年”;把典铺送来的每年三百两左右的利钱给王氏作私房钱, 任其支配;送舅赶考盘缠费, 两位每人“两封”银子;赠大哥“两套缎子衣服”、“二百两银子”作遗念, 送几个侄子“别敬”。这些都是严监生明着的花费, 大量暗地里的花钱还不算。严监生平时生活确实很节俭, 比如“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 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 每常小儿子要吃时, 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自己有病, “舍不得银子吃人参”。那么, 这个自己舍不得吃喝, 甚至可以说对自己有些“吝啬”的严监生, 为什么有时又对亲戚、妻妾、家兄如此慷慨大方呢?

严监生生活的时代, 正是我国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期, 科举文化的人格塑造力量强悍地控制着每一位读书人, 浸渍着世人的情感和思维质量。生活在儒林百丑中的严监生必然与科举发生深刻的联系。按科举例律, 从秀才里选拔出来贡献到国子监肄业的叫“贡生”, 五贡出身而任官职者, 与举人、进士出身者一样, 被视为正途。监生比贡生功名低, 只是标志着具有了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的资格, 何况严致和的监生名号是花钱买来的, 他未参加正式的院试, 只能算是异途出身, 比不得秀才或贡生。

在普遍的科举观念的作用下, 严监生不可避免地也以功名来衡量自己与别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不是钱积累得不够多, 而是在科举文化的阴影里自己身份太低下, 活得太卑下太委屈。严监生病重时向舅爷王德王仁托孤, 吐露了肺腑之言:“我死之后, 二位老舅照顾外甥长大, 教他读读书, 挣着进个学, 免得象我一生, 终日受大房的气”, 言下之意就是自己终日受气, 是因未曾“进个学”, 这句话颇能体现他在科举文化下的趋同心理。这种萦绕于心的未曾进学的情结与天生的胆小怯弱性格融合在一起, 决定了严监生的卑微人格。严监生嗣业不旺, 只有一个小儿, 才三岁, 而严贡生有五个“像生狼一般”的儿子。严贡生的内囊耗尽, 白白吃穷, 无财却有势力, 是一个千方百计往上钻营、攀附权贵、阴险刻毒之人。为了保住偌大的家业, 严监生只好一味地讨好兄长, 委曲求全, 逆来顺受, 并施展小恩惠, 实行笼络政策。此外, 严监生为了保住儿子, 使万贯家业不至于旁落他人口袋, 他还主动靠拢、讨好舅爷, 又叫赵氏精心侍奉王氏, 骗取王氏和舅爷的信任, 让王氏开口, 舅爷作主, 扶正赵妾, 使赵氏名正言顺地抚养幼儿长大成人。王氏死后, 他又送重金给舅爷, 希望他们能保护他的家小财产。

严监生为了保护家财, 可谓周密策划, 考虑长远, 算是一个精明的人,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懦弱的人, 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消极的。大哥阴险刻毒, 老舅惟利是图, 舅奶奶趁火打劫, 都让他寒心透顶, 感觉四面尽是刀风剑雨, 日子过得胆战心惊。当向老舅托孤, 他们怀揣银子, 不作一句承诺时, 严监生是彻底绝望了。更让他精神崩溃的是, 一手扶持起来的赵氏花钱却大手大脚, 毫无勤俭持家的意思, 如此坐吃山空, 万贯家业定如大哥一样白白吃掉, 他单独苦心经营还能起什么作用。当猫把王氏历年积聚的利钱翻了出来, 他又突然明白:王氏才真正是他的“贤内助”!她节俭、勤劳、病得那么厉害, 看见舅爷来, “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栗子办围碟”, 她才是他守护家产的同盟军。可惜她死了, 于是他伏在灵床上, 痛哭一场。严监生是那么孤独、那么悲哀, 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 “新年不出去拜节, 在家哽哽咽咽, 不时哭泣, 精神颠倒, 恍惚不宁”, 他心灰意冷, 一病不起。

在临死的刹那间, 严监生突然舍不得偌大的家业和“挤了一屋”的家人, 他觉得应该要交代几句。以前万念俱灰, 能说话却什么也没说;这时要立遗嘱, 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急得“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只有借助手势了。他伸出了两个指头。众人纷纷猜测, 但都未能说出他的心理话,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眼睁的溜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越发指得紧了”, “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他这么执着、顽固地要交代“遗嘱”, 可见关系重大。赵氏毕竟是妻子, 明白了, 走近上前道:“爷, 别人说的都不相干, 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不放心, 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于是, 忙走去挑掉一茎。严监生终于看到有人知道两个指头所指的意思,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

据此, 有人认为, 严监生家财万贯, 在晚上需要点灯、且屋里挤满了人、他又病危不能说话的特定环境下, 既不挂念亲人, 也不留恋生命, 却为多点出的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 这显然违背了人之常情, 是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可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 如果就此认定严监生是吝啬鬼的话, 那么以前严监生的所作所为就很难解释。一个肯对亲戚、妻妾、兄长大笔花钱的人, 却为多点了一茎灯草而难以瞑目, 这确实太违背常情了, 正因为太违背常情了, 所以我们才不应该按常理得出结论。其实, 我更愿意相信, 严监生临终伸出的两个手指头并不仅是赵氏所认为的挑掉一根灯草省油的表层意思, 而是借此传达一种无奈而又凄伤的劝诫与暗示。劝诫赵氏要节俭过日子, 因为奢侈最易败家, 过去有他支撑门户, 日子过得仍然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如今他要撒手人寰, 如果家人再不知节俭, 可怎生了得!此外, 他还要向妻儿以外的人暗示:他的家业都是这样省吃俭用、兢兢业业蓄积来的, 别人切不可觊觎、侵夺。如此说来, 严监生临死前无声胜有声的动作“遗嘱”, 包含他的一番苦心和深思, 自有其难言之隐。后人据此把他定“吝啬鬼”, 实在是断章取义,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而几百年来严监生背负“吝啬鬼”的恶名也实在冤枉。综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

[2]黄玉慧.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何以是吝啬?[J].语文建设, 2005 (9)

[3]吴敬梓著, 黄小田评点.儒林外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 1986, 10

[4]成良丞.论中外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7) 2

篇4:驳严监生吝啬鬼形象论

中国古典小说一直存在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弊病,鲁迅在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写法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鲁迅《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变迁》)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所存在的“善无一不善,恶无一不恶”的僵固模式,然而吴敬梓却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将一个性格复杂、血肉饱满的严监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分析评价人物,我们需立足于作品提供的情节,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才能得出客观公允的结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经济和农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积累和保护财产是私有阶级的主要活动之一。严监生作为通过科举考试而博取功名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上有一官半职,在财产上自然也有所积累,不过还算不上大户人家。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之下,严监生那种所谓的“吝啬”,只能是过分苛刻节俭的行为表现,这种类型的人在当时社会比比皆是,如果将他类型化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吴敬梓之所以把他生前的“吝啬行为“加以描写,是为其家产后来落入他人之手作铺垫,描写是手段,突出的却是封建社会人心的险恶和世态的炎凉,从而达到讽刺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金钱利益取代的丑恶现实的目的。

小说对其描写的最后一笔,是使他成为吝啬鬼形象代表的最主要原因。小说是这样写的:“晚间挤了一屋子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一段文字描写,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严监生吝啬性格的强化之笔,临死之前还不忘节约点灯油,不是吝啬又是什么呢?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看这一情节,而要综合他生前的种种言行和死后留给我们的思考来评判。

他生前,“钱过百斗,米烂成仓”,自己平时连一斤猪肉都舍不得吃,但他却舍得花银子请别人喝酒,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重义气;自己生病舍不得吃药请医生,老婆赵氏病了却“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身附子”;在自身上自己从不肯轻易破费钱财,却在两位舅子赴乡试前送给几封银子作为恭喜的盘费,由此可见,他是很重亲情的,前妻王氏虽死,但两位舅子王仁、王德仍在,他始终不渝地支持他们考取功名。他对情义看重,更体现在爱惜孩子和老婆身上,严监生追忆亡妻王氏,竟“掉下泪来”;另外,他从不过问妻子的私房钱,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在我国封建社会,“子妇无私货”几乎是一条清规戒律,但他却不过问妻子的私房钱,甚至对妻子把钱送给“庵里的尼姑”、“卖花婆”、“弹三弦的女瞎子”、“穷亲戚”等也不加干涉,足见他申明大义、宽厚仁慈,与泼·留希金和老葛朗台对待妻子儿女的那种残暴和冷酷相比,严监生显得更富有人情味,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有人把严监生和泼·留希金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同为地主阶级,都有贪婪残忍的本性。其实不然,严监生收租子也好,把钱送入典铺也罢,都属于一般地主行为,至于他“每晚算账”和“打发管庄仆人下乡去收早稻”,也并不超出其本分,不能仅此就断定他贪婪无度,若是这样,封建社会的地主们岂不都成了“吝啬鬼”?他临死之前伸出两个手指,不能简单给他贴上“迂腐”的标签。他生病舍不得花钱,可怜一生,其兄严贡生残酷冷漠,他早已熟知,两指头所指,是他操劳忧虑心境的真实反映,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妻子儿女前途的重重顾虑和担忧。这一细节描写,笔调是沉重的,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这也正好揭示出了吴敬梓写作该小说的真实意图。

严监生是位悲剧性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更显不公。把他归入“吝啬鬼形象”之列,说他是鬼不是人,没有人情味,但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严监生很冤枉,说他是“吝啬人”也有些过分。不妨再看他病重期间亲友的反应:“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试想,一个“吝啬鬼”能享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吗?可见,一味地把严监生视为吝啬鬼是错误的,有失公允。

篇5:葛朗台挑战严监生

正值深秋,在这花木凋零的寂静时刻,葛朗台正走在拜访严监生的路上。除了他的破皮靴奏出的咯吱咯吱的旋律,那就只有秋风扫落叶的声响了。走到严府门口,只见一个穿着粗陋、尖嘴猴腮的矮老头带着一个仆人迎候在门前,如果不知内情,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个老家丁,但他却正是吝啬大仙严监生。

大仙睁着他并不算大的眼睛,歪着头拱手作揖:“仁兄,天公作美,让你我二人在此一叙,真是令在下欢喜不已啊!”葛朗台也显出很亲热的神气:“久闻阁下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大仙紧盯着葛朗台,却不让他进门。葛朗台这才哆哆嗦嗦把手伸进衣兜,拿出一件别致的礼物——一条纸做的小毛鱼,微笑着呈上:“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让先生您补补身子。”严监生的小仆慌忙上前道谢,在他面前画了一个圆,笑眯眯地说:“还你个大月饼。”严大仙气呼呼地小声责骂道:“笨蛋,送他半个就够了!”

谈笑间进了书房,葛朗台一眼就盯住了茶几上的精美玉器。只听大仙吩咐一声:“上好茶!”葛朗台这才收回他贪婪的目光,一看茶杯,里面清白一片。“也许是清泉吧?”葛朗台边想边喝,刚一人嘴,随即满口喷出,却大声叫嚷道:“好茶!”严大仙摸摸胡子得意洋洋地说:“这是上好的龙井啊!”,说完吩咐用膳。主客两人来到客厅,只见偌大的一张餐桌上除了排列整齐的一个个空盘外,就只有两小碗泡饭了。葛朗台故作惊讶地说:“好丰盛呀!”忽然,他的手停在半空,眼睛死死地盯着桌上一条闪着光的金属镶边。他飞快地拿出一把早已准备好的刀子,狠劲地切下一块镶边,放到眼皮底下,嘟哝道:“不像是金子,也不是银子……”严大仙气得两眼放火,扑了上去,大吼一声:“好你个无赖,拿命来!”葛朗台纵身一闪,冲出客厅直奔书房,顺势把手一抡,飞也似的逃了出去。大仙一见原来是玉器被抢,顿时跌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也就有了后来两茎灯草的故事。葛朗台高兴过度,重归故土后,竟得了风瘫。

篇6:《临死前严监生》评课稿

《临死前严监生》评课稿 1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听着王美芳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不禁被她独具匠心的设计,浓浓的语文味所陶醉,被她精到的讲解、巧妙的点拨所折服。王老师精炼的语言,恰当的评价,到位的手势、丰富的情感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感染着我。课堂中的神韵,课堂中的智慧,课堂的引领策略,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学好语文,功夫全在一个“读”字。读通课文,关注词语;读懂课文,关注表达;读深课文,关注方法。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不好读,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对于这样的课文,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在王老师的课上,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放过,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时集中出示容易混淆的、难以理解的、难读的词语,并相机进行了意思上的理解。引导朗读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积累语言,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对于文中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更是不遗余力地反复朗读,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对文中的语言文字、对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有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中心环节,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指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之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三个重点句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等词句,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随后,又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让学生通过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的揣摩,交流严监生的心理,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揣摩课文学写法

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并学习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王老师把描写严监生三次摇头的句子打在屏幕上,还把修饰语去掉,请同学们仔细地去读一读,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就这样,孩子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作者用动作、神态描写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写作的方法。

四、注重资源的拓展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朗读体悟文本语言,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后补充了写严监生家境富庶的材料,通过家财万贯和两茎灯草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对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能够认识得更深刻,最后还提示了学生《儒林外史》中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三件事,课文只是其中一件,建议学生去读一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不仅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还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好多很好的文章正等着他们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王老师的课和谐而又有活力,自然又不矫揉造作,扎实又不乏创新。她的课使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艺术即处理教材的艺术,善待学生的艺术。这样的高效课堂是我为之追求和努力的!

《临死前严监生》评课稿 2

昨天上午,我校中、高年级六位语文老师到实验小学听X老师讲授《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听完全镇语文老师点评后,我们学校小语科组也组织老师评课,总结了这次活动所得。

在X老师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到很多优点。首先,从设计上说,我们最欣赏的是他把重点、难点找得很准确,通过让学生找、读、想等方法领悟人物性格,为后面的读写结合作了很实在的准备。在教学中,他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切入点找得这么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其次,从基本功上说,X老师自己的感情丰富,能给学生很好的朗读示范,从他那班学生朗读水平看出,X老师平时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的。

整堂课的亮点虽多,但还是有些遗憾之处的,一是X老师在直接点出本文注重细节描写的,但关于细节描写这点指导得太少了。于是,学生在练习写的时候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等描写,但还没达到是抓“细节”的程度。二是本文是一篇经典名著,讽刺手法非常突出,但X老师在教学时好像是忽略了这一点,在品味重点语句上也只是点到即止。

还是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收获不小。

《临死前严监生》评课稿 3

一、基础性评价

1.参与性

①参与时间:在整个课堂上老师的参与时间不超过百分之六十,学生参与时间不少于百分之四十,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整堂课总的来说甘老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氛围都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

②参与人数:甘老师不仅是一位教学者更是一位好的引导者。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率广,学生游离率低,在这样有趣而又充满知识的课堂里,谁还能游离呢?

③学习方式:通过请学生发言,老师耐心注意倾听并作出响应,并且运用多媒体更多种呈现方式,使课堂不单调不乏味。

④组织形式:更多地运用个人提问等方式。

2.有效性

①学生对知识能够掌握和运用,且能拓展到课外。

②完成学习事项。

③甘老师有步骤并清晰地引导学生学习,步骤紧凑。

3.公平性

真个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发言权,大家都能参与到课堂上来。如请学生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经典型评价

1.知识性

①关键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都很明确,甚至很详细清晰。

②练习的设计很有梯度

③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好了人力资源,对学生观察细致了解。

④运用了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让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促使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每一个关键的知识点都能落实好了。

2.个性

①甘老师首先在对素材了解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实际,自己有详细补充了教学目标,这里也体现出甘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很严谨的。

②学生个性充分得到表现、张扬,如:读书的时候学生利用好自己特有的朗读技巧或者音质,读出了当时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这也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在学生的各种反应的基础上,甘老师也能照顾到。

3.创造性

①课堂上学生想起来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很多,他们思维能力也很好,创造欲望被甘老师激发出来了,这就是教与学之间处理的很好的方面。

②在对课文理解上,课文没有写到的内容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说出来,如课文中三个人的心理活动。

4.互动性

①师生的互动处理得相当合理且都能让双方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了。

②在这堂课上,主要是师生合作。

5.主动性

很明显这堂课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导者,首先是在课文理解的环节,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课文的意思,而是通过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还有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关键句和关键词的理解,甘老师也是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去理解的。

6.能动性

在能动行这方面,甘老师的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的魅力,学生在她的带动下能动都能融入到课堂去,而同学们的能动性也能够发挥出来。

篇7:《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感悟颇深。李老师用猜谜激趣方式导入课题:‚我打谜语你来猜,猜出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时教室里的小手如林,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林黛玉等名著中的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课堂上此起彼伏。这样导课,既复习了旧知,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人物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你们知道‘监’的读音和‘监生’的意思吗?‛几十双好奇的眼睛企盼着,李老师顺势介绍,‚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严监生就类似于张举人、王秀才的叫法。‛有趣的比方有利于学生根据课题猜文:本文讲的应该是读书人的生活状况。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李老师在介绍了严监生所拥有的财富后,就请学生说说:他的富有,让你想到那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的回答有:富可敌国、家财万贯等等。接着李老师又出示了有关的成语,这就不知不觉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然后,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样一个有钱人,临死前会是一个怎样的排场呢?这里先扬后抑,从严监生有钱入手,想像其临死前排场之迂阔,这使读者的视野与文本视野形成强烈的反差。接下来李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这一环节师者十分注重文本中的生僻难懂的陌生词语,求其甚解,板书概括地也很有特点,把主要人物的性格通过关键词语提示出来了。在想象练习写话这一环节,由举一而反三,有前面的示范引领,到独立思考想像,在写作上基本扫除了障碍。李老师在落实练笔活动时,体现了读写结合。当然这样的设计,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司空见惯了。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读写结合不应模式化,必须体现文本的特点,尤其是文本言语形式上的写作特点,练笔不仅是深化理解课文的一种方式,更是让写作知识提升为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李老师通过一组《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图片来介绍这本书。我认为这是窥一豹而见全貌,教师要教文学经典作品节选内容,必须对整部作品进行认真阅读,只有如此,教师才能高瞻远瞩,对教材文本有所超越,才能更好地做好儿童阅读的推广人和点灯人。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容纳了很多东西,是一堂充满‚语文味儿‛的课。

篇8:《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1、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是“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原则之一——体现教学的兴趣性, 即教师必须及时地进行激励, 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精心诱导全体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中, 张老师从课前谈话环节就开始创设情景, 以游戏“我说你猜”导入, 加之教师文言文式的引导语, 略显夸张的语调, 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接下来的第二个“我做你猜”游戏中, 张老师伸出两根指头让学生猜含义, 再到后面用幽默夸张的表演让学生写片段等教学环节, 课堂中的张老师不断创设着各种精彩情景, 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少教多学”的“少”不是要弱化而是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将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临死前的严监生》对写字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先将“临”与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监”进行比较, 又亲自范写, 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教会学生基本的书写技能。再如:在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突破上, 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让学生体会感悟到了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本节课中, 张老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多音字“监”时, “监”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 张老师让学生根据意思判断“监”在本文的读音, 教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其实是在巧妙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中, 张老师力求每个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于是在引导个别学生概括之后, 又让同桌互说。可以说, 张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再如, 引导学生猜测人物心理活动时, 张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 根据默读提示, 自学、勾画、猜测人物心理等环节的设计, 尊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注重实践性, 强调结合性

篇9:被冤枉的“吝啬鬼”严监生

“吝啬”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务,当用而不用。”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重视金钱,但并不痴迷;极度节俭,但不贪婪;大量花钱,当用时尽量使用,似乎并不爱惜财务,与“吝啬”的解释相差甚远。统计严监生的开支,经他手或得到他许可的项目达十项,耗资近万两白银:打发传召严贡生的差人,留酒吃饭,送两千钱;了结大哥官司,“共用去十几两银子”;感谢舅爷帮忙,“整治一席酒”;为夫人治病,“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赠舅遗念,“两封银子,每位一百两”,“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舅奶奶来,令妹还有些首饰,留为遗念”;扶正赵氏,大办婚宴,花去五十两银子,还“摆了二十多桌酒席”;葬王氏,“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把典铺送来的每年三百两左右的利钱给王氏作私房钱,任其支配;送舅赶考盘缠费,两位每人“两封”银子;赠大哥“两套缎子衣服”、“二百两银子”作遗念,送几个侄子“别敬”。这些都是严监生明着的花费,大量暗地里的花钱还不算。严监生平时生活确实很节俭,比如“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自己有病,“舍不得银子吃人参”。那么,这个自己舍不得吃喝,甚至可以说对自己有些“吝啬”的严监生,为什么有时又对亲戚、妻妾、家兄如此慷慨大方呢?

严监生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文化的人格塑造力量强悍地控制着每一位读书人,浸渍着世人的情感和思维质量。生活在儒林百丑中的严监生必然与科举发生深刻的联系。按科举例律,从秀才里选拔出来贡献到国子监肄业的叫“贡生”,五贡出身而任官职者,与举人、进士出身者一样,被视为正途。监生比贡生功名低,只是标志着具有了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的资格,何况严致和的监生名号是花钱买来的,他未参加正式的院试,只能算是异途出身,比不得秀才或贡生。

在普遍的科举观念的作用下,严监生不可避免地也以功名来衡量自己与别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不是钱积累得不够多,而是在科举文化的阴影里自己身份太低下,活得太卑下太委屈。严监生病重时向舅爷王德王仁托孤,吐露了肺腑之言:“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象我一生,终日受大房的气”,言下之意就是自己终日受气,是因未曾“进个学”,这句话颇能体现他在科举文化下的趋同心理。这种萦绕于心的未曾进学的情结与天生的胆小怯弱性格融合在一起,决定了严监生的卑微人格。严监生嗣业不旺,只有一个小儿,才三岁,而严贡生有五个“像生狼一般”的儿子。严贡生的内囊耗尽,白白吃穷,无财却有势力,是一个千方百计往上钻营、攀附权贵、阴险刻毒之人。为了保住偌大的家业,严监生只好一味地讨好兄长,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并施展小恩惠,实行笼络政策。此外,严监生为了保住儿子,使万贯家业不至于旁落他人口袋,他还主动靠拢、讨好舅爷,又叫赵氏精心侍奉王氏,骗取王氏和舅爷的信任,让王氏开口,舅爷作主,扶正赵妾,使赵氏名正言顺地抚养幼儿长大成人。王氏死后,他又送重金给舅爷,希望他们能保护他的家小财产。

严监生为了保护家财,可谓周密策划,考虑长远,算是一个精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消极的。大哥阴险刻毒,老舅惟利是图,舅奶奶趁火打劫,都让他寒心透顶,感觉四面尽是刀风剑雨,日子过得胆战心惊。当向老舅托孤,他们怀揣银子,不作一句承诺时,严监生是彻底绝望了。更让他精神崩溃的是,一手扶持起来的赵氏花钱却大手大脚,毫无勤俭持家的意思,如此坐吃山空,万贯家业定如大哥一样白白吃掉,他单独苦心经营还能起什么作用。当猫把王氏历年积聚的利钱翻了出来,他又突然明白:王氏才真正是他的“贤内助”!她节俭、勤劳、病得那么厉害,看见舅爷来,“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栗子办围碟”,她才是他守护家产的同盟军。可惜她死了,于是他伏在灵床上,痛哭一场。严监生是那么孤独、那么悲哀,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他心灰意冷,一病不起。

在临死的刹那间,严监生突然舍不得偌大的家业和“挤了一屋”的家人,他觉得应该要交代几句。以前万念俱灰,能说话却什么也没说;这时要立遗嘱,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急得“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只有借助手势了。他伸出了两个指头。众人纷纷猜测,但都未能说出他的心理话,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他这么执着、顽固地要交代“遗嘱”,可见关系重大。赵氏毕竟是妻子,明白了,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于是,忙走去挑掉一茎。严监生终于看到有人知道两个指头所指的意思,“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据此,有人认为,严监生家财万贯,在晚上需要点灯、且屋里挤满了人、他又病危不能说话的特定环境下,既不挂念亲人,也不留恋生命,却为多点出的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这显然违背了人之常情,是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可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如果就此认定严监生是吝啬鬼的话,那么以前严监生的所作所为就很难解释。一个肯对亲戚、妻妾、兄长大笔花钱的人,却为多点了一茎灯草而难以瞑目,这确实太违背常情了,正因为太违背常情了,所以我们才不应该按常理得出结论。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严监生临终伸出的两个手指头并不仅是赵氏所认为的挑掉一根灯草省油的表层意思,而是借此传达一种无奈而又凄伤的劝诫与暗示。劝诫赵氏要节俭过日子,因为奢侈最易败家,过去有他支撑门户,日子过得仍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今他要撒手人寰,如果家人再不知节俭,可怎生了得!此外,他还要向妻儿以外的人暗示:他的家业都是这样省吃俭用、兢兢业业蓄积来的,别人切不可觊觎、侵夺。如此说来,严监生临死前无声胜有声的动作“遗嘱”,包含他的一番苦心和深思,自有其难言之隐。后人据此把他定“吝啬鬼”,实在是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几百年来严监生背负“吝啬鬼”的恶名也实在冤枉。

参考资料: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2]黄玉慧.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何以是吝啬?[J].语文建设,2005(9)

[3]吴敬梓著,黄小田评点.儒林外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86,10

[4]成良丞.论中外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2

[5]彭江浩.严监生与葛朗台:吝啬表象下的不同人格[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4

篇10: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因为严监生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一茎微不足道的灯草对他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却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解读教材、查找资料,最后理清了教学思路。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再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于是在教学时,我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初读课文,关注语言表达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等等。通过句子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那”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因为这是古典讽刺小说,很难读。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读,目的是为了读通课文。接下来是通过观察插图和文本的结合了解病重和诸亲六眷对他伸出的“两个手指”的种种猜测及他的反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严监生“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从失望到急切到生气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他真是有口不能言啊!这样对比阅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激发想象,补白语言交流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二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根据文段叙述,设置语言补白环节。首先在大侄子猜测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摇了两三摇”、“两个指头”、“亲人”等关键词,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对二侄子或者奶妈说”,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各发奇想,生成许多有趣而又活灵活现的答案,如有的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二侄子啊二侄子,我都快要死了,你居然还跟我提银子,你想气死我呀!我的意思是那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我想让你挑到一茎,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叫我怎么死得安心呀?还有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奶妈呀奶妈,你真是气死我了,刚才大侄子不是说了两位亲人吗?你还说舅爷,舅爷也是亲人呀!我都给你提示了两个手指,你总猜不中,亏你在我身边呆了这么多年怎么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的心思呢?我的意思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快去挑到一茎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严监生所想、所说如此多,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出来,进一步体会留有悬念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口语表达及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四、拓展阅读,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上课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从不舍得吃一口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课进入尾声,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了。这么一个吝啬鬼、一个守财奴,“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

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这一切的一切,显得让人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这部名著,走进一个内心复杂的可怜吝啬鬼,还能看到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名利鲜明形象。课件出示:王冕、范进、匡超人、穷秀才的图片,简述他们的不可思议之处,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

篇11: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这是一篇白话文,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用语习惯不太一样,所处的时代也我那全不同,也比较难懂。因此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更有必要充分发挥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共同探寻、链接相关的阅读材料,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努力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较为广阔的天地,进行较为有效的深心阅读。如在学习字词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链接——旧知,比如在学习“一日重似一日”一词时,唤醒学生的记忆仓库,链接词语积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等词,时学生迅速地领会了词义。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又努力引导学生链接——体验,让他们走进作品,成为阅读的主人。如在学习众人猜测严监生的内心活动时,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会怎么走到严监生跟前,又会怎么猜。努力使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人物,把握文本的灵魂。

此外,我还努力实施链接——思辨策略。众所周知,严监生是吝啬的,为了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瞑目。但细细一想,他的这一做法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虽说不可取,但对后人还是有教育意义的,是要懂得不浪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文中的严监生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临死前还关注着这两根灯芯,真是特别。对于他的这一做法,你有什么看法吗?请动笔写写。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其思辨的独创性、批判性。

上一篇:学玩跳跳杆作文下一篇:反欺凌反暴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