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依法治国

2024-05-17

学习心得-依法治国(通用14篇)

篇1:学习心得-依法治国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认真观看了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后,我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大学生应以身作则,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完善自我的法律意识,全面弘扬依法治国的精神。该报告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中心议题,研究部署深化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勇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以法治的思维武装大脑,以法治的要求约束行为,以法治的力量促进公正,以法治的信仰追求正义。全国各级法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新目标新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国家应确实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人人信法、守法、服法和护法的基础。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而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实现司法公正,确保严格执法,必须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就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深刻内涵。随着法律条文逐渐变为社会行动,对法治的信仰将融入公民的血液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深刻内涵。随着法律条文逐渐变为社会行动,对法治的信仰将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规范化。它要求我们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提高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通过学习,应该把握三个基本内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三是严格依法办事,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严禁不作为,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其次要结合基本要求努力做到法律至上,提高法律素养,支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以规范守法行动,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坚守和践行法治,全面深化国家法治建设,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以从以往一个个成为公共事件的法律事件及平反冤假错案的艰难过程中得到证明。但法治,是必由之路,它既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和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加以推进。如今,人们从中央的决心、公众的关切和舆论的聚焦中,也已深深感受到了法治的不竭能量,看到了法治中国的光明前景以及它给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的新的希望。

认真学习了会议公报之后,我认识到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全局性问题,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法律的生命,重在实施。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民法院要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因此,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建设的特殊重要性,要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以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把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法院工作的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时代重任。

篇2:学习心得-依法治国

寒假里,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由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教授讲述的有关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解读视频。结束后我深刻全面了解领会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依法治国:一座新的里程碑。通过学习,了解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一个目标、一条道路、五大原则、六大任务。一、一个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一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三、五个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四、六大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带头敬畏法律、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成为依法治国的主力军,身先士卒,给人民群众带好头。

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与制度的执行,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和推动。在人的推动中,领导干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我们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基础之上的。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推动法治建设方面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有了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才能带动全社会的法治尊重和信仰。

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当前,确实存在着一些干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这就直接导致了干部在面对诱惑时忽略了法律的圣神权威,滑向了贪污腐化的深渊。依法治国需要每一位公民都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党员干部更要带头学习法律,学习法律的理论知识。学法懂法并不是要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成为法律专家,而是要理解办事过程中的正规法律程序和准则。只有党员干部学法懂法,才能依法行政;只有党员干部学法懂法,才能让法律这把利剑拨开各种诱惑的迷雾;只有党员干部学法懂法,才能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公正的权利。

篇3:学习心得-依法治国

I卷丨首j语丨担负起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责任——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o人民日报评论员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 离不幵法治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程的中国共产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历史赋子的政治责任。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硏讨班幵班式上,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强调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 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领会这沖重要意义, 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大有作为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 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 既有战略目标, 也有战略举措,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 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 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 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 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四个全面”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举措不可或缺。站在这个高度,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政贵在行, 关键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不是提出个理念、制定个文件就万事大吉了, 关键是要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 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 进入了“快车道”。四中全会分解确定了190顶任务, 许多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作为法治建设的“责任人”, 作为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执行人”, 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举足轻重, 需要带领人民群众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古人说, 民以吏为师。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领导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进一步重视起来, 坚决糾正和解决法治不彰的问题;要在行动上进一步严格起来, 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自觉为全社会作出表率;要在根本问题上进一步明确起来,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和法的关系,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 自觉担员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责任。“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 带动全党全国上下一起努力, 以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成效, 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2月4曰02版)

篇4:学习心得-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了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毋庸置疑,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教”意义重大,它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法律关系日趋复杂化的有效路径,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贯彻全会精神,强化法治意识,确保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如何用法治的思维管理教育工作和学校事务,教师如何做到依法执教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身体力行。

从本期开始,《依法治教纵横谈》专栏与读者见面了。在第一期本刊特别约请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从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高度,就“依法治教”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与全面的实践指导。今后,我们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围绕“依法治教”陆续刊发相关文章,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仅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教育治理方式与学校管理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密切相关。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提高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和规律特点,按照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找准着力点和薄弱环节,明确攻坚方向,坚定法治理念,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教的前提,树立法治观念是依法治教的先导。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首先是要加强法治教育,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良好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指导行政行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领导干部学法不仅是工作需要,而且是依法履职的必然要求。只有领导带头学法,严格依法办事,才有利于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利于在广大师生中树立法治观念,促进法律意识的形成。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学法、用法,逐步养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关键在自觉,制度是保证。要建立健全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以及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等,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素养、法治观念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抓好对广大行政工作人员和教师的法治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教育行政执法的主体,很多具体的执法工作由他们来实施。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使他们熟练掌握并履行与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工作的操作程序,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教师自己首先要学法、守法,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爱岗敬业,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把法律知识作为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首先,要转变机关职能,不断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事权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管到什么程度,都应科学定位,而且要有法律法规依据。“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着力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公平竞争的条件上来,将职能从过去的管理型“全能”机关向服务型“有限”机关转变,由“随意型”机关向“法治型”机关转变,由“公婆型”机关向“公仆型”机关转变。要做好职能转变工作,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对各自的管理项目进行再清理,能精简的尽量精简;能下放给基层和学校的,一定下放;能取消的坚决取消,尽可能地方便学校、学生和群众。近年来,省教育厅先后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各地对有关方面已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坚决不折不扣地执行,绝不能搞变通执行。对于那些早已过时的文件和规定,要及时废止和清除,要严防将部门利益权力化。同时,对于过去属于审批项目现在转为内部管理的,要突出加强制度建设。

其次,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执法监督,实施“阳光工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对重大事项的决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基层和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要时举行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避免决策的不当和失误。要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对决策权、许可权等重要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强化对重大事项、重要岗位的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将权力与责任挂钩,严肃查处违法乱纪、渎职失职行为。

最后,要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落实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法是靠人执行的,不树立起为基层、为学校、为学生和群众的服务意识,不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不能有效地执行,甚至形同虚设。转变作风的核心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群众观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摆正自己与基层、学校、师生的位置,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切工作都应从方便基层、方便学校和学生出发,特别是对于职责范围之内,又有条件办的事,要不推不拖,及时办理。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耐心解释,说明原因。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和听取基层学校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掌握真实情况,积极研究对策,拿出解决办法。

三、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的目标是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建设、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总体上讲,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责不够明晰、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现在,随着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已越来越大。在这种变化的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促使学校正确使用办学自主权,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并把章程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保证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民事合同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完善学校的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对不适用和过时的学校管理制度及规定,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

其次,要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

最后,要完善机制,依法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加强对学生、教师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从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加快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和教材的科学化建设,不断改进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法治教育效果更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特别注重宪法教育,强化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教育,将依法治国的理论、原则作为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法治教育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形式,运用网络等手段加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

篇5:依法治国学习心得

通过对依法治国有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加强了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使我对法律内容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民众对法律的心理认同是最高层次的,依法治国,要使民众形成真正意义上对法律的信仰和价值认同,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亟待完成的任务。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因此在转型时期,环境对于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就显得十分重要,建设和完善社会制度社会法治环境,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重要的一步。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传递出的法律的威严,提高了我的法律意识,也加深了我对法的精神的理解,使法律内化成为我的精神观念。在现阶段,制约我国法制化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国民法律信仰的缺失,所以重点培养我们公民的法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的梳理、清理、修订、制定和体系化努力,迈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依规治党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进一步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部署,正为了法治中国的目标的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能力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协同运转。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认识到必须清晰的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深入学习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内容核要,进一步夯实党执政兴国的法制基础,巩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力量。

于我们个人而言,依法治国与我们息息相关。法律保障我们的利益,同时也规范我们的行为,依法治国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遵守与维护,我们要做到知法守法,如此才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依法治国下,公民尊法守法,并受到法律保护,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法律给予的平等的基本权利,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维护国家法律法制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自觉尊重,自觉服从与维护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考核规范自身在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障,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要实现政治清明,民心稳定,长治久安,就必须依靠法治,依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依法治国,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015级新闻一班朱悦

篇6:依法治国学习心得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

偶有机会,收看到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宣讲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录像,对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和战略部署有了进一步了解和理解。知悉了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我国依法治国经过历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有关依法治国的几个重大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被写进宪法,十六、十七、十八大报告中都有依法治国有关内容表述,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则将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通过了

篇7:学习兵团依法治国心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国上下的同心同德,更需要有健全的、现代的法治作保障。只有做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只有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紧紧地维系在法治的统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统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任何朝代的兴衰强弱,任何民族的崛起沉亡,固然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有无良好健全的法治,能否做到依法治国,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韩非子就明确了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

习明确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中国梦归于人民的梦,将实现中国梦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人民美好生活的构筑上,将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归宿点都置于人民梦的实现上,这需要有健全的法治,需要凭借强有力的法治来助推、来牵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要经受来自各方面不利因素的挑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历史与现实都证明,正义与非正义力量的角逐,不仅是现实的存在,而且必将伴随实现中国梦整个过程的始终。因此,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幸福,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捍卫,更须有强大的法治力量来助推、来保证。

一个赢得世界尊重的中国,必然是一个拥有健全法治体系的中国,必然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做到知法、守法和用法的中国。所以,依法治国同样也是助推中华民族以美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篇8:学习心得-依法治国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 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以及韩长赋部长在农业部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马有祥主持会议, 班子成员和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参加。

马有祥强调,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一次全会, 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 切实做好草原执法监督工作。当前, 要按照农业部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党员干部大会的部署要求, 结合草原监理工作实际, 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要认真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尤其要重点学习总目标和实现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结合草原监理中心的职能, 进一步加强草原执法监督, 不断提高依法治草护草的水平。要推动草原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完善工作。各处室要按照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梳理现行的法律法规, 提出废改立释的意见建议;要不断创新形式, 丰富内容, 持续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要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自身执法能力和水平, 严格执法, 公正执法;要注意关注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篇9:学习心得-依法治国

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全面推进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重大任务,其中一个最中心的环节就是政府。

能够承载法律旺盛生命力的政府必须是一个法治政府。四中全会《决定》给这样的法治政府予以24个字的具体描述,即“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24字的定语不仅明确了法治政府的职责内涵,也揭示了法治政府的内在品质,恰恰是“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决定》还结合当前中国实际,从彰显法律权威、重在推进实施的角度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步骤。

因此,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要建设一个法治政府,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按照《决定》精神应在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推进政府自我革命,向人民群众公开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强调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 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一年多来成效显著,更为政府履职的法定化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决定》提出,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这为各级政府全面依法履职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决定》强调,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如果这“三个机制”得以真正建立,我们不仅会大大降低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过往以来许多的无效投资、寻租性投资和迄今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的“政绩工程”、“烂尾工程”可望一去不复返。

第三,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执法要有据,行政裁量要公正,执法环节要文明。这不仅体现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体现了现代文明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社会强调“善治”,其“善”不只是法律体系的健全,也要体现政府执法各个环节的规范、公正和文明,“法之重器”的意义,就是既能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又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篇10: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1

依法治国重要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法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一要坚持把全民普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二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的模范,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三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2

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创建富强、文明、和谐、法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求,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命运战略出发,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中国法治建设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根本保证,而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更好体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更好为民服务。

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是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依法治国委员会主要就是研究新时期如何解决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作为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全面加强依法治国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确发展方向,体现了人民所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落实依法治国全过程,防止“西方宪政”、“三权分立”西方法治思想的侵蚀,推动中国始终不移沿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前进。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实现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过程中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强大服务,是推动法治化进程强大动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举措,中央各部委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完善立法体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3

习近平总书记20__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是很看重依法治国的,讲得也比较多。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要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要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充分的认识法律的重要性,普法的重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法治观念,培植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即“知法守法学法用法”。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在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开展的依法治理,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公共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创造性法治实践活动,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是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4

依法治国是老生常谈,是古今中外的治国方略。古者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国家繁荣昌盛离不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功劳。从古至今,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推翻封建帝制之后,更是把依法治国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法治实施彻底的年代,国家长治久安,而忽视法治治理的年代,国家动荡不安,危机四伏。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没有法治会是怎样?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还是人人自危,我们不得而知。有规矩,有适合我们国家的规矩才能延续我们的繁荣。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照搬照抄,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是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总结提出来的,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必然选择。道路走对了,我们事半功倍;走错了,我们事倍功半。事实证明,我们所走的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发展的正确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一直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秩序优先、制度保障、法律指引作为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中国向前发展。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5

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要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得以实现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底色。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路线图、施工图。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为此直到2035年前我国逐步全范围全领域全深入,在全国上下形成“人人爱公平,公平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再到人民群众皆能参与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航员,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既能增强党的领导,同时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不偏不倚。当下一些贪腐案例牵扯出来的官员存在以权谋私、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及不为人民群众干实事等现象,因此显现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首要性。党员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对象中的一小部分,但很大程度影响该项事业的成色,所以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引路人,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党的奋斗目标。当下国家逐渐壮大,物质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也就是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去追求,更加在意公平正义,对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有更高要求。总之,我们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篇11: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民主是指由人民当家作主,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人权利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权利是指公民在一个国家的权利体系或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地位与权利;公平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权利、机会、程序和结果公平,正义包括政治、社会、法律正义等,体此刻司法领域主要是指程序公正、及时高效和依法公正审判;法律至上是指法律成为评判公民、法人和国家机关行为最基本的准则,其他任何规范都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完善法治理论与法治体系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料。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四中全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目标,并把它作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同时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料。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

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务必依据党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务必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四、建设法治政府,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法治的重心在于用法律制约权力,政府是执法主体,务必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务必下大气力解决。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五、抓好队伍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潜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忠实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

六、强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

篇12: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十九大召开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兴则国兴,法志强则国强。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成败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必须让全社会尊重、遵守,不可逾越,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积极推进加强党的领导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保持我国长期稳定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往正确方向发展。《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法“平之如水,从水”,即法的标准是公平正直。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凡事有规可依,公平公正。

篇13:学习心得-依法治国

1 认真学习, 准确把握《推广法》新精神、新要求

1.1 准确把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定位, 认真履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担负的公益性职责

新修订的《推广法》重新定义了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责定位, 并重点规定了在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防和防控, 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测服务, 渔业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公益性职责要求;是现代农业、现代渔业发展的产物, 体现了政府、渔民和社会的需求。同时, 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性为公共服务机构, 规定其无偿向农渔民提供公益性服务, 减少农渔民的生产成本, 既补贴了农渔民, 又拉动了生产, 对增产增收都有利。这是国家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渠道。因此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首先要明确其公共服务机构定位和公益性职责, 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推广职责。

1.2 准确把握国家技术推广的设置原则与管理体制, 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建设

农业部在贯彻实施《推广法》的意见中指出,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规模、工作职责任务、服务对象数量与分布情况、地域范围与交通状况、服务半径与服务手段等因素, 合理分配各指标参数权重并科学测算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 提出编制配备和控制标准参考意见。按照《推广法》的要求,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重点加强县级推广站的建设, 强化县级主管的业务联系和指导能力;同时加强乡镇推广站的建设, 争取有岗位、有人员, 并强化“三权归县”和县、乡统筹。因此要加强对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理解, 加强推广体系的机构建设, 科学核定人员编制, 合理制定水产推广相关制度, 为推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3 充分发挥国家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 积极与社会推广力量相结合, 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

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树立“大推广”观念, 充分发挥体系全、信息快、人才多等优势, 在社会化推广服务的职业理念、队伍建设、模式构建、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 渔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渔民专业合作社、涉渔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渔民技术人员等逐步发展为新的推广主体。作为国家技术推广机构应该充分认识新推广主体在科研成果转化、经营性组织、市场化服务以及影响渔民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利用现有资源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逐步构建多元参与的联合推广机制,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4 准确把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建设规范和工作规范, 认真履行水产技术推广的工作职责

促进现代渔业建设, 促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离不开来自渔业科研、教育、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强的技术支撑, 因此需要建设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按照《推广法》公益性岗位的职责要求, 规范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 落实有关机构专业技术岗位要求、推广人员上岗资格要求以及推广人员考评制度等规定, 并建立相关培训长效机制。同时, 还要按照技术推广的工作规范履行工作职责、规范推广行为, 并同推广责任渔技制度紧密结合, 完善相关绩效考评和工作激励机制, 提高推广效率和机构运行效率。

1.5 准确把握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推动落实党中央关于“一个衔接, 两个覆盖”的政策

从总体上来看, 全国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投入不足、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依然突出, 部分基层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 试验示范、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等日常工作难以开展。为扭转上述问题, 《推广法》在财政保障方面规定了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和基层推广机构工作经费、福利待遇以及必要的工作条件, 为加快推动落实党中央关于“一个衔接, 两个覆盖”政策提供了新的机遇。

1.6 准确把握《推广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 提高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自觉遵守贯彻法律的意识

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硬性约束, 《农业技术推广法》专门制定了“法律责任”一章, 明确了政府及有关部门未履行职责的责任、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义务的责任、截留或者挪用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责任等。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到推广人员, 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到刑事责任等方面均作了较详细的规定, 是依法规范农技推广工作的法律保障。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可以提高推广人员“依法推广、依法兴渔”的自觉性, 努力推动水产技术推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分析现状, 找准新时期国家推广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

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一是实践探索和机构成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 中央开始组织各级水产行政、科研推广、生产单位联合开展了重点项目推广示范, 促进了各地推广机构的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各地政府加强了对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 使得部分机构得到恢复和建立, 推广队伍得到充实, 推广条件有所改善, 为推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是事业发展和体系健全阶段。1985年, 中发[1985]5号文件规定了在农副产品中率先放开水产品价格, 实行市场调节, 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1990年6月, 农业部成立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加强了对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业务和体系建设的指导。1993年, 我国出台了《推广法》, 进一步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能、内容和保障措施。1999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9]79号) , 进一步稳定了推广队伍。三是机制创新和体系改革阶段。2002年, 农业部、中编办、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 (办) 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 拉开了农技改革的序幕。2006年, 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 明确了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四是依法管理和建设阶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标和工作重点, 出台了“一个衔接, 两个覆盖”重大扶持政策。2013年, 《推广法》的颁布实施, 为规范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正朝着机构精简、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目标迈进。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12年底, 全国累计推广机构14 711个, 其中水产站3 541个, 综合站11 170个, 推广编制人员43 817人, 实有人员42 598人。但由于起步晚, 基础弱, 发展不平衡, 水产推广体系在履行公益性职能中还面临诸多困难,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力等问题仍然存在,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2.1 进一步加强改革与建设的督导

继续组织相关部门加大对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督导调研, 宣传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贯彻落实《推广法》, 强化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定位, 促进体系改革的依法推进。重点对各地已出台的体系改革实施意见或方案进行督导落实, 促进相关配套政策出台, 保证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落实。

2.2 进一步加强基层机构能力建设

省级和地市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 引导职能、设施、专业人员向县一级推广机构整合, 积极构建“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管理模式。按“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 鼓励在渔业重点地区乡镇设立水产专业站, 在乡镇综合站中明确水产技术推广的职责和岗位。同时通过整合机构、扩充职能、充实人员、提升条件, 建立“三位一体”或“多位一体”的渔业公共服务体系。

2.3 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职能建设

根据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要求, 结合各地实际, 整合资源, 在继续巩固关键渔业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水生动植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渔民培训等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落实渔业资源养护、生态环境监测、公共信息服务等公益性职能, 拓展服务范围, 提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2.4 进一步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加快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步伐, 大力推广责任渔技制度, 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考核机制和推广人员聘用制度。建立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长效机制, 探索村级渔业技术服务站点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加强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渔业科研教育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及相关社会力量的联合协作, 努力构建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把握机遇, 努力开创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

目前,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从宏观环境看, 我国将进入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新阶段, 2013年3月, 国务院第一次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11号) , 同年6月, 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为全面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提供了方向。今后渔业投入机制将更加健全、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 这些都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推进改革、争取支持、提升能力、扩大影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政策保障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国发[2006]30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颁布实施的《推广法》等政策, 为水产技术推广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体系。从发展需求看, 开展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是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力量。运行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便捷、贴近渔民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可以促进渔业发展转型;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可以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品监管、水产品质量检测、养殖产地监测、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中发挥作用;可以引导渔民发展名特优养殖, 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面对有利的形势, 各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应该进一步发挥体系优势, 积极贯彻落实《推广法》,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努力开创水产推广事业的新局面。

3.1 着力强化六大公益性职能

一是着力加强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的基础上, 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 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升级。二是着力加强水产养殖良种化技术支撑。不断强化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水产现代种业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引导建立布局合理、品种齐全、规模配套的现代水产种业体系。三是着力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积极整合有关资源, 着力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 并探索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 逐步建立养殖水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监控的技术服务体系。四是着力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健全水生动物疫情报告、突发重大疫情应急处置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机制, 加强对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指导, 逐步建立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系统。五是着力加强渔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以相关培训项目为依托, 加大农村渔业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 加强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其他推广主体的联合协作。六是着力加强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继续完善养殖渔情信息动态采集体系, 进一步加强信息采集员队伍建设以及考核和激励机制, 不断提升养殖渔情信息的服务功能。

3.2 努力拓展四大工作领域

一是积极拓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领域的工作。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应积极参与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生态修复区建设, 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水域生态环境监测、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灾害监测及应急处置中的作用。二是积极拓展渔业公共信息服务领域的工作。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积极争取现代渔业信息技术和设施的投入,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服务方式, 丰富服务手段, 拓展服务领域。三是积极拓展休闲渔业领域的工作。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加强休闲渔业的宣传和普及, 探索创建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不断提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在推进休闲渔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四是积极拓展水产养殖保险领域的工作。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依靠自身优势, 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实施方案的研究, 参与水产养殖保险试点的创建, 提高广大渔民应对各类灾害和风险的能力。

3.3 积极整合实施六大示范工程

一是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工程。以县、乡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重点, 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补助项目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依托, 按照“五到位”的要求, 创建一批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示范站。二是水产技术推广信息化示范工程。整合现有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信息服务系统, 逐步构建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平台和数据库。引导各地加快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创建一批水产技术推广公共信息服务示范县。三是水产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围绕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空间拓展、生态环保等的要求, 加强新型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推广。四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工程。依托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 整合相关职能和资源, 逐步建立水产品养殖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探索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长效机制。五是新型渔民培育示范工程。引导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大新型渔民和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力度, 扩大培训规模, 加快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和职业渔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文化的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六是推广人员培训示范工程。按照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职责要求, 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各地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的轮训, 建立推广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不断提升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4 积极落实《推广法》六大重点活动

篇14:也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德治和法治的源头是基于人性的善恶论。一般说来,“人性善”论是德治的出发点,“人性恶”论是法治的出发点。德治的重点在于扬善,而法治的重点在于惩恶;德治对为恶者无可奈何,而法治对为善者却不能褒奖。所以完整的社会体系,应是把法治和德治巧妙地糅合起来,两者缺一不可。这种观点大致正确,但谁为主、谁为辅,却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吴江先生最为担忧之处。

其实不管德治也好,法治也罢,为善者和为恶者是不能完全隔离开来的。事实上,很多善行中藏有恶因,而不少恶行中又含善意;没有纯粹的善者,也没有绝对的恶人。不论是德治还是法治,我们针对的都不应该是人,而应该具体针对人的某项行为。人的行为就像一张PH值试纸,酸性和碱性是可以改变的——当善意含量升高时,行为就被认定为行善;而当恶意含量飙升时,行为就被认定为作恶。德治瞄准的是行为中的善因,法治瞄准的则是行为中的恶意。《水浒》中杨志一刀将泼皮牛二砍了,行为中的善恶成分差距不大,所以德治者称赞他的行为,而法治者否定他的行为。唐朝武则天主政期间,同州一个姓徐的百姓被一个姓赵的县吏所杀,他的儿子徐元庆为报父仇,毅然杀死了姓赵的县吏,并自投官府服罪。事后朝廷听从了谏官陈子昂的建议,对徐元庆作以下处理:其一,依律令,判处徐元庆死刑;其二,由朝廷出面,为徐元庆立碑设匾,表彰他舍身尽孝的行为。这是法治德治一齐端上。

颂扬一个人行为中的善意,会使这个人在下一行为中表现得更善,也可使周围人竞相模仿。而因行为中的恶意去惩罚一个人,会使这个人在下一行为中因心存恐惧而减少恶的成分,同时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当然,也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希特勒。当德国绝大多数人都去颂扬希特勒的“善行”时,行为中恶的成分便陡然上涨,就像川剧中的“变脸”,人们为之倾倒的行为一下子变得面目狰狞起来。从物种繁衍来说,自私是万物繁衍的前提,人也一样,善行的出发点同样是建立在私欲之上,所以颂扬善行应是有节制的。同样,惩罚恶行也需要节制,当惩罚力度肆意加大,惩罚范围肆意扩张,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一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局面,这时政权也就岌岌可危了。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德治为主。德治虽不能惩恶,但却能运用舆论的力量去贬责恶行,所谓“唾沫星子能淹死人”。农耕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周围都是熟人,一个人一旦作恶,便会成为一辈子的污点。亲人侧目而视,朋友指指点点,这时他无形中就生活在一个惩治的场所,那滋味不会比坐牢好受多少。坐牢还是有期限的,而这种道德上的指责却是无期限的。犯有恶行的人要想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得“洗心革面”不可。这才是封闭的农耕社会以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最大原因。

上一篇:寒露饮食养生需注意事项下一篇:现场管理自查报告